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学生教育 初中生品德教育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02354

【导言】此例“中学生教育 初中生品德教育优秀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生品德教育【第一篇】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要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理性、健康和完善的生命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要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的生命观作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要深入领会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正确的生命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生命观,从而使学生能够把珍惜自己、尊重他人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明白生命健康对人生的意义,没有了生命健康,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要充分挖掘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苏教版教科书为例,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学习到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八年级第二单元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懂得要孝敬父母和长辈;九年级的课程,使学生明白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措施。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能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并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价值所在。

三、要在生活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外,还应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使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与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融为一体,使课堂贴近生活,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素养养成的平台。在教学中,可利用一桩桩轻视生命、漠视生命的案例导入课题,如河北安国市流遭医院遗弃身亡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些反面事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用“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知道生命高于一切,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帮助别人,以此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初中生品德教育【第二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中学生 哲学 教学 生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2-03

生存是人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生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存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实践能力、竞争及合作的能力,从而充分地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 生存及生存教育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生存教育”的提出大约在1970年。当时,法国总理作教育报告时就提出了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人们加倍重视,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生存,以便达到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在21世纪,“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的教育,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去寻找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由此不难看出:“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及变化,这里所说的各种潜能,包括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力、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历史是一部生存史,是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断发展的历史。维系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是一种自然生;提高生命的质量是人类在自然生存的基础上更高层面的生存,即社会生存。自然生存更多的是由人类的本能所决定的。社会生存则与后天培养教育密切相关。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优质的生命延续状态、更好地自我发展。

二 哲学教学中应强化生存教育

哲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哲学教学应在生存教育中大有作为,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形成。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在日趋浮躁、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微妙的今天,一个好的思维能力、一种好的为人处世态度将对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是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除了靠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取得,更重要的是靠外部潜移默化的影响,哲学课在此中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思辨方法,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对智慧的追求,哲学里面所用到的思辨方法主要是一分为二的方法,不管是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八对范畴,还是在论述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实践观、认识观;也不管是看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无不是如此。

一分为二指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相互统一的。不管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还是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简言之,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生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时,他们所散发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在这巨大的力量里面所隐藏的并不都是正面的力量,也有负面的力量,因此,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无疑成为哲学课教学中生存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有探究式培养、渗透式培养、合作式培养等。这些培养方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让哲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唯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哲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存的重要前提之一,但现在许多学生的心理呈现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常见的不良心理有:自大心理、浮躁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偏执心理、攀比心理、厌学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冷漠心理、孤独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都可从哲学上找到其根源:自大心理不懂得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浮躁心理只懂得现象而看不到本质;从众心理不懂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自卑心理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不懂得矛盾的观点;偏执心理不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攀比心理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厌学心理的人不懂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或看不到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因此,哲学课在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引导和矫正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对攀比心理的矫正可先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自己的情况出发,不能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是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下有所发明、有所突破。目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低于英美国家,一项抽取2000余名中学生样本的研究表明,在衡量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7个项目上,中国学生只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即通常所说的解题方面)强于英国青少年,而创造性特体应用、创造性问题的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实验活动设计能力、创造性技术产品设计能力6项,都明显弱于英国青少年。据另一项有关中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国青少年创造力较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智商高,而创造力弱,原因是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学校要开展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次是将创造力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哲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之一。虽然哲学课的教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教学那样能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创造出某种物品,但哲学课有自己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根据哲学课的性质可采取的途径有:精心设计创新环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进行跨学科联系,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感悟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新信息,提出并验证新假设等。

2.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生存教育,首先是生存能力即实践能力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不做家务、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哲学课的教学也概莫能外。

第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实践的意义。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不管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是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马克思才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的论述。恩格斯也有“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述。经过上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才是人生价值、生活幸福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明确实践的意义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对学生实践教育的成败最终落脚到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可结合有关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懂得了要生存必须要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生存离不开劳动、幸福离不开劳动的道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如讲质量互变规律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烧开水时,气泡是从边缘向中间扩散还是从中间向边缘扩散?”当出现答案不一时,教师先不要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再来回答。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得到结论,既培养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3.渗透安全教育,培养竞争合作的能力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思想教育心理特征学生自身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点

掌握中学生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争强好胜,这是优点 根据这些性格特征,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 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 爱国爱人爱劳动 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 解惑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 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当下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培养人关注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 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学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中学生教育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它的全面推行必将导致整个教育的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中学教师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变革中努力去探索适应这个时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仅从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这一方面作一些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诸方面教育的总称。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因为品德是一个人的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正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人的本领可以有大有小,但最重要的是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精神。中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转型,思想潮流非常复杂,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清楚的告诉我们,我们在各科教学中都应该结合本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处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之中。这样的德育工作就会真正使得学生的道德状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同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事物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最高层次的调节作用给人生观以观点和方法上的指导。在生物课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很多正确的观点。㈠、认识生命的物质性。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生物基本组成物质就是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物质按照一定的结构结合起来就会表现出生物特征。这说明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而作为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事实上就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物质的转变和能量的转化过程。我们还学习了进化论,同学们就能够理解那些生物奇妙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巧妙安排。㈡、形成普遍联系的观点。首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观点,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以细胞为例,细胞必须是完整的才能具有它的正常功能,如果将细胞破坏,而将组成细胞的物质按照原有比例放在一起,这根本不能完成任何生理功能。其次,我们也很注意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统一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㈢、树立变化发展的观点。通过对生物的进化过程的学习,同学很直观地了解到生物实际上是在不断的进化发展中的,现在的高等生物都是由低等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代逐渐进化来的。此外生物本身的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要懂得世上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不能用老眼光看世界,不能对事物形成偏见。㈣、培养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生物与环境关系中,同学们知道雷鸟在冬天体表会换成白色的羽毛,如果下雪了这当然是很好的保护色,但如果恰好没下雪,这种颜色就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在生物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认识,要让同学们理解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看问题不能偏激。

三、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相关的国庆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精神支柱。所以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与生物有关的基本国情,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㈠、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优势以及生物学发展的光辉历史,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使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裸子植物种类世界第一,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种类都非常多。㈡、了解我国生物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他们的卓越贡献,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当年童第周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国工作、现在陈章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毅然回国效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誓言“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样的事迹、这样的豪言壮语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㈢、了解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的不足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了解基本国情,培养民族责任感。由于制度和体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国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我国生物保护的工作还不尽人意,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有时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现阶段我国的生物科学的研究水平虽然在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这个范围还很小。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去激起学生刻苦学习,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四、通过中学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