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89954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例2主题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二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课件。

小圆片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篇】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1课时)→认识米及米与厘米的关系

认识线段(1课时)→线段的特征及测量;画线段

解决问题(1课时)→恰当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尝试估算物体的长度。

2、经历探索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惯。

2、在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四篇】

单元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如果学校再次做校服,想请你来做参谋,你们打算选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交流理由。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师: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问: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xx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五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8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