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月是故乡明中秋(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6534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月是故乡明中秋(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一篇】

春到松花江,这句话本身就这么美丽动人。更何况在早春的春寒料峭中含着暖意、萧条里蕴着繁荣,这让人愉快的时候,站在江南岸看着满天风筝飞舞,满眼柳条飘动,满江春水东流,想象着江北至更远的北方,我的故乡,我曾经的故乡的春天,就更多几分激动了。

我的故乡在松花江北,坐落在一个荒辟、闭塞的小山脚下,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上百年的岁月,没能改变她疏陋贫简的面貌。但是,村民们认贫安乐的性情,却让日子过得清苦而快乐。老实的农民春种夏管秋收忙碌得没工夫忧愁,没有什么像样玩具和场地的孩子们,春吹柳笛夏捕荧、秋拣山果冬滑冰,在野地山林中玩得翻身打滚,笑声震天。

在我的记忆里的春天,日子有苦有乐。苦的是青黄不接,乐的是玩心放量。

青黄不接不是指粮食,我老家那里黑土肥得流油,本分的农民永远不会因为粮食短缺而挨饿,虽然尽是粗粮,但品质好,吃来香。青黄不接的是蔬菜。冬天很漫长,要准备足够的'冬菜。大三样:白菜、萝卜、土豆。小三样:干菜、咸菜、酱。但到了春天尤其是早春,鲜菜要四月末才长大,冬菜早已量少质差了:土豆糖化了,白菜味苦了,萝卜糠得跟棉絮似的了。这时候餐桌上几乎没有下饭的菜。我还记得,奶奶把干白菜焯后炖,放了些碱,让它口感滑溜溜地。对我说:吃吧,它自己就滑到你肚子里去了。可是,我嚼呀嚼呀,用舌头狠狠地推向嗓子,它却往后退,往后退,直退到嘴边,我终于忍不住吐了出来。奶奶叹了口气,没有责备我:喝口汤吧,要不会噎着的。

这段备受煎熬的苦日子以野菜渐次上桌结束。随着新草芽拱出土,一些早春的野菜也纷纷冒头。家家的妇女尤其老太太的菜筐里就装满了它们小锥锥一样小的身体。随着它们体积、队伍的扩大,村民的餐桌上就散发着炒、炖野菜的香味。让村民高兴的是,遍山遍野都是野菜,数量极多,品种极多,很方便采挖,就像种在自家园子里一样方便。当然,自家园子里在家菜长出来之前,也是野菜满园。这情景,没有住过那样小村的人恐怕想像不出来的。到园中的韭菜长到能吃,餐桌上就家菜野菜共治天下。野菜开花,家菜满园,时候就由春入夏了。

春之乐,总结去年经验教训备足种子的农民随着春风涌起,开始检修农具等备耕诸事。但我从末关心过。在小孩子眼里,那是大人的事,和我们无关。我们之乐是在外面玩得会更好,时间更长。虽然冬季时也在外面玩雪玩冰,但毕竟天气太冷,不能长时间在外面野。到了春暖花开,在广阔的山野大地上就可以无限神淘了。

我现在站在江边,看着广场上那些造型漂亮、做工精致的大小风筝,由大人或商家调好了牵线给孩子,让他们跑着放飞。仍有落下来不肯飞惹小孩子不高兴的情景,觉得好玩好笑。在村里时,我们的风筝都是自己或家人做的,很简单地用竹片绑成三角形或八卦形,糊上窗纸,再粘一条长长的纸尾巴,拿粗棉线做绳,风筝就做成了。有兴趣的人家会用锅底灰当墨,给风筝画上鼻子眼睛或什么图案,那就是很美丽的了。村头旷野上,几个牵着风筝在前头跑,几个在后面跟着追,大呼小叫。有水洼子,跑过去,摔倒了粘一身泥接着玩。一个个就是小泥猴子,小野孩子。

一阵风吹来,柳条摇动,让我想起了又一个玩趣,那是柳笛。初软变色叶苞刚鼓时的柳条是最好的材料。我现在也会做柳笛,只是我眼前的柳条是不可以折来做的。做柳笛要有经验。程序是:选略粗的完整的柳条,用力均匀地揉捏,让皮和骨分离。以二到三个叶芽长短为段剪好,去掉骨木,将皮管一头捏扁,在约二三分长的地方刮掉外皮做成吹口。吹柳笛也要有经验,气大了不响,气小了也不响,得悠着劲不紧不慢地吹气。一声悠长的笛声,带出一片笑声。

接下来的大节目就是戴花帽娶新娘了。我曾在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情景,想必很多地方的农村孩子都乐玩这游戏。城里的人一定会对孩子们玩娶新娘不大理解:这么小,就知道这个?是的,过日子对村里人来说是件大事,很实际,一点都不含蓄。但对孩子们来说是玩项,不是真的。可也能看出哪个男孩子喜欢哪个小女孩,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有时这里面还参杂着家里大人的意思。因此,胖姑娘、野姑娘特别能得到淘小子的青睐。男孩把野花编成花环,戴在相中的小女孩头上,就有两个男孩四只手相握成一个坐轿,女孩坐上去被抬了走,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发出敲锣打鼓的声音,好热闹。我在故乡过了六个春天,从来没有一个男孩愿意娶我,我没有以新娘的身份坐过那手编的花轿,我自己编花环自己戴。原因一是我跑得慢,总跟不上大队,二是村里的主妇们常指点我这么小就这样病秧秧的,不被喜欢。现在想来仍是憾事。

往事本已如烟,却又被眼前的景色勾起,那遥远的岁月记忆在心中重新打开,赋予格外的生机,让春天美丽,让人生美丽。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二篇】

中秋月夜(组诗)。

陈强。

今夜,又是一轮玲珑的圆月。

我躺在他乡的温床上。

枕着一束束皓洁的月光。

连同缠绵深情的思念。

今夜的月光像海水一样清澈。

那日夜翻腾的碧浪。

仿佛摇曳着遥远故乡的缕缕情思。

那阵阵喧哗着的涛声。

像渔夫唱着一支亘古的雷州谣。

凝望着那轮圆圆的明月。

仿佛看到故乡窗前亮着的灯光。

默默守盼着亲人团圆的母亲。

思念的泪花湿满脸腮。

今夜,不知有多少人家举杯邀请明月。

多少绵延的乡愁,多少无声的诗句。

多少次被相思与梦折磨的泪水。

多少次默默深情的祈祷和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宵良辰,我想借助雪白的月光。

编织成一条圣洁的玉带。

把大海边的故乡与遥远亲人的心。

连结在一起。

让思念的翅膀舒展飞回故乡……。

思念。

在出门时把你的微笑蕴藏在心里。

你却把我的心素裹在温暖的.胸间。

我怀着美好的企望在都市里淘金。

你却抱着执着的期盼留守家乡。

从此,我们的心拉成两个半圆。

你在北纬的轨道上行转。

我在南纬线上运行。

我把智慧和正能量化成一盏盏灯光。

赐给都市一片璀璨的美丽和辉煌。

你把辛劳的汗水洒在丰腴的田野。

收割金灿灿的稻香和希望。

我心头的长河时刻翻涌着爱的源泉。

那阵阵浪花拍打着梦里相思的小船。

是黄昏的诱惑牵挂的泪花。

打湿我的脸腮和绵延的思情。

用八月的桂花酿成浓浓的美酒。

默默地邀请明月共饮满杯的乡愁。

今夜的月亮圆了又圆。

今宵的乡情浓了又浓。

我随手拾起一棵相思的红豆。

轻柔柔地托在微微跳动的心间。

仿佛撑托着一个缠绵的思念。

一轮皓皎的月亮悄悄地挂在。

窗前的桂花树梢上。

那股股清香怡人的气息。

熏浓了我缕缕涌动的乡愁。

在束束洁白温柔的月光下。

我孤身举杯望着明月。

大口大口地咬舔着故乡的月饼。

即使大盅大盅地对月痛饮。

总是吞不下这绵延的乡愁。

借问今宵良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串串温柔的月光。

照耀着遥远的故乡。

也照在我无限思念的心田。

桂花。

八月的桂花像含情脉脉的少女。

踩着秋风的韵律。

在今夜皓洁温柔的月光下。

从容地走进我的诗行。

带着我缠绵无限的思念。

这棵桂花树,去年才栽下。

却在今年春季披上满树的墨绿。

恰似在外头漂泊的赤子。

心潮泛起一波又一波的秋水。

只等待一年一度季节的到来。

在秋风摇曳的八月里炽热绽开。

一束束一片片。

一阵阵一股股。

舞之蹈之,清醇怡人。

悠悠地飘落在我牵挂的心田。

今夜,让我醉闻着一阵阵清香。

捧诵着那首写满乡愁的诗句。

怡心地品赏着故乡的月饼。

仿佛聆听着家乡亲人串串欢笑声。

故乡。

去年的桂花蕴藏着那缕乡愁。

流落外头的我依旧把它藏在心里。

秋风萧瑟,摇醒昨夜的梦呓。

那些缠绵的乡韵。

飘落在八月季节的园田。

压满心头的思念,踌躇在。

飘香的桂花树前。

多少年来,城市的锋芒。

刺疼着流浪他乡赤子的伤感。

行走在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里。

像一只小船在岁月的长河漂荡。

日夜依恋着的故乡,像一个牵挂的词。

在我心间洁白的素笺里写满思念。

那绵延起伏的情思,多像大海。

潮起潮落喧哗着涛声。

仿佛是一支故乡亘古的渔歌婉转。

凝望着高耸入云的脚手架。

却无力再爬上惊心动魄的顶巅。

今夜的中秋月洁白似玉。

我静静地坐在桂花树轻拂着的窗前。

捧着远方捎来的醇香月饼。

仿佛托起一个硕圆的月亮。

连同一个亲切深情的故乡。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三篇】

故乡的月亮是温柔的,因为她总是静静的望着我入睡;故乡的月亮是倔强的,因为她总是要等到太阳来“换班”她才肯依依不舍地离去;故乡的月亮是害羞的,因为她总是躲在树梢背后,缅甸的窥探着那个安静的村落。

这是我最后一个晚上观赏这月下美景了。因为夏姑娘无声无息的走了,不留下一丝足迹,秋姐姐也即将从远方载歌载舞地赶来了――我们,该开学了!如今的我,又踏上求学之路,偶尔抬头看见那轮毫无点缀的素净的圆月,便不禁思念故乡的月色,更想念我那年迈的奶奶。“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的心情的真实写照,此刻的我还想再问一句:“是否真的‘待到花好月圆时’就是‘故人欢聚一堂日’?”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四篇】

故乡和月是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了月,也就看到了家,看到了家中守望的亲人。故乡的那轮明月,依旧散发着银色的光辉,淡淡的洒在小小的山岗上。乡间的.小路上是否还有辛勤的农人披星戴月的影子?至今,故乡还传唱着一首古老的童谣:“月光光、照四方,照得禾杆姐姐洗衣裳,衣裳洗得白当当,送给弟弟上学堂……”悠悠童谣展现出的是一幅恬美、圣洁的月色图。

那时节,庄稼已收割完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又在月光下燃起袅袅炊烟,院子里的老桂树正恣意地散发着酝酿了数十年的清芬;那时节,我总是一个人爬到屋后的山头上,静静地守候月华。圆润如玉的月盘缓缓地移动在浩瀚无垠的苍穹,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静默无声地为我照亮登山的小径。透过枝叶婆娑的树木,洒下斑驳的光影,让颗颗夜露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在微风的拂动下,滚来滚去,构成一幅光影绰约的绝美画幅,为我洗去登山的疲惫。

独自站在山头,沐浴着月色,便想起老祖父独酌着母亲酿制的桂花酒时,老是讲述月亮的故事。翘首明月,又看见月宫里那棵影影绰绰的桂树。斫了又合、合了又斫的桂树和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月儿,还有捣药的玉兔,以及嫦娥,一起被揉进了中秋,秋水一般温润着几千年延续不绝的亲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圆月,载满了思乡之情,就像母亲酿制的桂花酒那淡淡的香气,把天地岁月孕育成今夜的楼台、月色,暖暖地占据着人们的心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也有四序轮回,尽管也有阴晴圆缺,但故乡月在我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泯灭。它总是一部无以穷尽的大书,常系于远方赤子的心头,任你如何重复地读,也琅琅上口,永远都不厌倦。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五篇】

轻轻地,秋天最美的一叶书签--中秋节飘然而至。

中秋,是为所有企盼团圆的人编织的一个甜蜜借口:再怎么忙,中秋节也该回家的;中秋,也是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的莫名心痛。

八月十五的味道是团圆还是凄清?

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回答,而深厚的历史沉淀才是中秋亘古不变的色彩。

甜美的月饼只能带来片刻的唇齿快意,这里奉上的是一抔回味悠长的深深祝福……自古以来,月亮,最能引发离乡游子的情怀。

每个人都有故乡,除非那些生老病死,一辈子生活在生处的村人和市民。

历史上有无数个异乡,有无数的迁徙和无数的故乡,从而注定了漂泊在异乡和通往异乡路上的无数身影和叹息。

记得当年自小离开家乡的李白,在甚至可以遥望村落的岔路口,凝视半日之后,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一条和故乡背道而驰的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这吟出干古绝颂的李白,依然没能摆脱异乡的缠柬,踏上回家的路。,难道,故乡一如镜花水月,一旦打破梦想,便不再有那般凄厉别淡的忧伤?刻意的异乡桎梏了刻意的故乡,游子沦落天涯,惦记着故乡的梦,却不得不始终唱着异乡的歌。

李白的诗句天涯明月,在天亮时分淡淡消散。无数人的诗句却在每一日、每一行、每一踪中浮现出来,或深或浅地映射出一个人的心境。

在都市林立的水泥和钢筋之中,故乡必是农村的田园和野花,是夏日的骄阳、冬日的冰雪。可见,故乡,从古至今,已经穿透历史、穿透地域、穿透人群成为一个共同的怀念。

然而,故乡既是人精神上的一种皈依,便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有其不同的面貌,因为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皆有所不同,便造成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对于故乡相异的主观性。

往往,我们是由于某些熟悉的人情、怀念的旧物而兴起故乡之情,一旦这些人情葬物随着时间而消逝,那个地方不再有我们牵挂的东西,也就不再是心中所谓的故乡,因此,故乡是可能随着时间空间而变易的,我们总会选择一块最触动心中最柔软之处的土地作为情感的港湾。也就是说,一个不曾留下任何深刻记忆的地方,即使它是出生的土地,也并非是所谓的故乡。

周作人曾经在他的文章《故乡的野菜》中写他自己的故乡观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为钓于斯游于撕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故乡。”

但就文字本身来看,似乎周对他的故乡的情感也不过尔尔。但如果一看他的集子,就不难发现,同是一个周作人在写的大部分的散文中却总是充斥着浓浓的乡音。

何其矛盾,又是何其的合理。

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从小就随着父母辗转在许多地方停留过。来,是暂住;去,也算不上离乡。

月明星稀,浅浅地可以看到李白踯躅的身影和我们轻轻地叹息。

故乡,究竟是什么呢?

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这句话很值得玩味,许多古人都有其郡望,但其出生成长的地方才是诗文中咏怀之处,这便是故乡的流动性。初离开一块土地,那是故乡;到了一块土地,这是异乡。而在时空转移中,许多情感也渐次转移,于是异乡成了故乡,故乡成了异乡,故乡便在一直的重建中丰富了生命力。

身在异乡为异客,只把他乡认故乡。我们太执著于对故乡的留恋而忘却异乡本也是故乡。

其实,故乡或者异乡,都不过一丝淡淡的思念罢了。浓缩了,便落在异乡、落在书房、落在心腔里,一处再也找寻不到的地方。

感悟。

故乡与亲人,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在长大以后客居他乡,在流浪之中身心疲惫,在天涯海角事业失意,在中秋、重阳独对明月,在一切孤独和悲苦的时刻,我们总想将心泊回故乡的港湾去歇歇脚,躲躲风浪。于是千百年有关故乡的诗与歌,千百遍不厌不烦,唱者不厌,听者不烦,只因为共有的情结。

从李白的月亮说到周作人的野菜,再说到切身感受“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我”一直试图对故乡的真谛探究个明白,探究的`结果,便是文末的那些感慨--故乡只不过是一种情感的淤积.只存在于心腔里。这种说法,不过是“我”从自己生活阅历中生发出的结论而已。对故乡的概念,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所积淀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成为一种精神遗传因素,成为一种嵌入大众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六篇】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着过节,故乡最受重视的节日就是春节和中秋节了。在这两个节日里,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大人忙忙碌碌地准备各种东西,而小孩只负责玩,好不开心。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月饼的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在故乡过中秋了,故乡的中秋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最美好的。虽然现在市场上月饼多种多样,玲琅满目,但是我还是觉得妈妈做的月饼才是最香最甜的,那是故乡的味道啊!

大禹的故乡在哪里。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七篇】

故乡的中秋节别具一般情趣。这时的街上桃梨瓜果飘香,鸡鸭鱼肉丰盛,有钱和殷实的人家,可尽情采购。中午一顿丰盛的午餐是少不了的。晚餐过后,即准备赏月;在赏月之前,要准备祭月。祭月时,在一张大八仙桌上面,除放烛台和香炉外,几乎放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不外乎菱藕瓜果,——当地的产品,家乡的风味。各家的瓜果可以不同,可根据各人家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但祭月的桌上家家都少不了月饼。

人们在祭月、顶礼膜拜的同时,脑际也会浮现出月宫中嫦娥、吴刚忙碌的身影和玉兔的活泼可爱,以及吴刚用他酿制的桂花酒洒福人间。这时,天上人间一片和谐,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人们祝福的景象。

故乡的月饼,多种多样,大中小都有,口味极佳,而且价格也不贵,穷人家的孩子多少也能吃一点。记得我十岁左右,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姓谢的茶食店,老板叫谢远来,中秋前夕,忙做月饼几乎是通宵达旦,街坊邻里有时也去帮忙。我虽年龄不大,也要帮着摁月饼的包皮,可见月饼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故乡的富庶。在众多月饼中,慢慢产生了精品、名品、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大名鼎鼎的“赖月”。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吃到瓜埠的“赖月”,赞不绝口。按理说他定都南京,南京什么好吃的没有,但他中秋时偏偏要吃瓜埠的“赖月”。于是“赖月”自明朝以来,就成了年年进贡的贡品,这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说也奇怪,朱元璋爱吃“赖月”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是安徽凤阳人。安徽自古以来和我们江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等,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可你满清是东北来的满人,怎么也凑热闹,爱上了小镇瓜埠的“赖月”了了呢?可见“赖月”的口味、风味却有独到之处。“赖月”的配料和制法我不甚了解,但松籽、瓜籽、核桃、金橘饼、糖冬瓜等是少不了的,全用香油烤焙。它吃到嘴里,给人以香而不酽,酥而不糯,甜而不过,油而不腻的特殊感觉,这是其他月饼很难齐备的。于是“赖月”便出了名,延续至今,人们依然爱吃有加,且赞不绝口。

祭月之后,全家人围坐在桌旁,边吃月饼边赏月,其情依依,其乐融融,好不快乐开心!

故乡的中秋节,于我们小孩子,还有一种乐趣和玩法,那就是用砖堆成一座高高的宝塔。在堆的过程中,随着一块一块砖的堆砌,宝塔也一层一层地增高,家乡人美其名曰“步步高升”,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年轻人的未来富有深刻的内涵——吉祥如意。堆好后,围着宝塔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开心极了。

树叶,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带着秋的凉意,飞向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家乡的中秋,到了。

家乡中秋的山,是美丽的。

光雾山那红似火的枫叶,把山衬托得红盈盈的。挑眼望去,一片红色的海洋。一阵风吹过,平静的“大海”也翻腾起来,蔚为壮观。偶尔一棵绿色的树嵌在一片红中,显得格外耀眼。走在树林下,飘落的叶子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为那寂寞的山林伴奏。秋天山上的雾,也格外大呢!一整片雾,环绕在山腰中。朦朦胧胧的,仿佛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跳舞。要是幸运,还可以遇见一条清澈得宛若一条明亮的带子的十八里溪。平静的水面淙淙地流着。偶尔一条顽皮的小鱼游过,使平静的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像打破了一面镜子。传说十八里溪经过了蜿蜒十八里,环绕着层层枫林,所以故名十八里溪。

家乡中秋的水,是美丽的。

这时,江面上在没有春天风采;也没有夏天的狂躁;更没有冬天的冷酷。它只是平静而轻缓的流淌着,仿佛与世无争,只独自享受着世外桃源的老人。早上,江面上早升起一股模糊的雾。这使江面显得更加神秘。夜晚,清冽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时隐时现。岸边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江面上也亮起了“灯光”。这时的江面,如繁星闪烁,就像马上要沉沉欲睡的样子。偶尔驶过的驳船,在江面上划开一道发光的带子,使整个江面轻轻地摇曳起来。

中秋时节,婀娜多姿的菊花;香飘万里的桂花;一枝独秀的三角梅等等相继开放。在中秋的花卉会上,总能看见许多美丽的花儿竞香开放。一股股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多少年来,古今多少著名的文人墨客赞花咏花,赞美菊花,桂花,梅花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花开季节,人们都要去观赏。秋天的花没有春天的艳丽,也没有夏天的繁琐,更没有冬天的冰冷。秋天的花是恰当好处的。

家乡中秋的果实,是美丽的。

家乡的秋,总是那么美……。

月是故乡明中秋【第八篇】

窗外的柳花在漫天彻地地飘扬,它迷离的影踪惹起了我飘忽不定的心绪,以及对于过去那长长的、似水流过去的岁月无尽的回忆。在那些温暖的空气里,柳花一样恨逝的点点滴滴,如今对我已成弥足珍贵的桩桩件件,它们能使我找到人生本真的最初。故乡的春事是涌动的、烂漫的。这个时候大约正是梧桐花开、紫香翻飞的时节,故宅和老街的上空笼罩着我芬芳的思念,记忆就如一群群的蜜蜂,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地围绕着旁枝侧欹的老桐树那香气四溢的紫色花丛,我想,那是旧家老树焕发青春最欢欣的时刻了罢。

宅院旁老梧桐树那巨大的荫翳曾经遮蔽着我快乐的童年,老学古修公在孩子们的围绕当中端坐树下,有多少个桐花乱坠的日子里,他老人家荒诞离奇的故事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快乐与向往。在我还不知道也读不懂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的时候,实际上我已经在受着他和它的熏陶了,这不仅是因为以地域的概念来说我的家乡就是蒲松龄的家乡,也不是说他曾经就住在崂山下宫写过那株名叫“绛雪”的名花耐冬,而是因为我童年所接触的民间传说,都具有聊斋的风格和滋味,实际上我们那儿对吹牛神侃、讲经说古的人就谓之“聊斋”,修公就被大人孩子们尊奉为“大聊斋”,这样的头衔名副其实,品位已经很了不得了。自崂山的乡野村庄、山畔海角,到那现代文明开发尚未波及之地,即使一山一岭、一村一路、一木一石,遇见妇妪童叟尚能攀谈之人,定能指你以幻迹并告之以奇闻,而这些传说在我旧年的蒙昧之中,是伴着我血肉的生长给我以灵魂之膏腴的。

随举怪石一例,却并非以石为证,尽管崂山多的是奇石,远看崂山峰岭之上,各种拟态的石状遍布纷呈,象蒲扇的、象耙犁的、象蟹子甲、象石老人,它们经年地伫立在那里、不懈地注视着人间,任一块有形之石必有其远著的声名。单说我们村外五里,流清河边荒草路旁有一巨石,形状类似巨犬却混身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洞眼儿,它当然有名,我们叫它“狗窟窿石儿”,奇则奇矣,你若不惮烦足累,请随我沿着水清流缓、芳草夹岸的流清河再走去五里,这里又有一巨石卧在路边。又是石头!这有什么奇怪!可是你再仔细端详,你就定会为造化神工所惊呼感叹了,因为这块巨石与前面的一块惊人地相似,无论大小形状姿势神态都异曲同工惟妙惟肖,它当然也叫“狗窟窿石儿”,在你惊异欣赏的时候,我就可以给你讲讲这对石头的来历了。话说当年有证无考之岁月、似是而非之年代,崂山还是海上仙山、胶州还属世外桃源之时,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游历仙境,在深山阅此二石称奇,随欲携之以归,他以睫毛为杖担此二石迤俪行来,路遇一砍柴拾粪老者,却有几回相识,因为当时神仙和乡民的不同还不是分得很清,真正是同在一片蓝天下,过的是一样的光阴岁月。老者一见铁拐李就乐了,要象往常一样打趣几句,正好见他吭哧吭哧累得直喘,就说:“你个贪心的老神仙,不拾粪不砍柴倒捡了对大石头,我看看这是用什么扁担掮着?眼睫毛啊,小心折了砸着脚!”

铁拐李正在暗中使劲,经老者这一说,劲一松气一泻,“嘎吧”一声眼睫毛断为两截,就留下了这两块间隔了有五里地远的石头在这里,铁拐李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吹胡子瞪眼一顿足,回南海去了。

当时修公讲得还要绘声绘影、有趣得多,而且阐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特别是对不懂之事千万不可多嘴多舌的圣人训诫。

记得那时说话既不可轻易多嘴,而该说的时候说得不得体更不行。我们那里当时狐神之类的踪迹经常是与乡人的生活融会交织的,经常有装神弄鬼的事情迷惑了愚人的传闻,只不过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迷人而聪慧的狐仙却轻易遇见不着,老人们嘱咐年轻人万不可不辨真假而受骗上当。在这方面修公也是有经验和智慧的,他讲述过自己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据说后山老狐狸的修炼已经功成业就,寻思着不想再做狐狸了。不知从何途径修公耳闻了这件事情,他算计着老狐狸这天早晨该有所动作了,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去后山打柴。在老狐狸出没的地方,樵夫们这些天不是丢了外衫就是不见了烟斗,今天修公屁股刚挪了一个窝草笠就不见了。天光见亮的时候,老狐狸终于忍不住扭扭捏捏地来和修公搭讪,它穿着布衫、带着草笠、嘴巴里叼着烟斗,朦胧看去还真是人模人样的,它两腿站在那里斟酌揣摩了半天,搞不明白修公的心思,但还是开口了。

“天混混,地混混,老人家,你看我,象个神?是个人?”

修公没好气的说:“你不象个神,也不是个人,你是个臊狐狸!”因为修公正为丢了草笠而生了一肚子气呢。

不用说老狐狸丧气了,恨恨地在修公的草笠里边放了个臊屁,就头也不回地溜了。修公当时说:说你神(人)你就神(人)不神(人)也神(人);说你不神就不神神也不神!如果不是修公这次晓究竟、明事理地回敬了老狐狸一嘴,不知狐狸成精还要迷惑多少的愚氓之人呢。只是不知为何多年以后,修公的这句话现在被那些人面精怪们借去演绎成了这样的法则: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管是人世还是鬼域,都是有约定俗成、各自成章的游戏规则的,有时两者之间还是可以互相借鉴、套换与交流的,老狐狸可以借人言成精,狐怪横行我们是有责任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86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