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自信的名人故事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16993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自信的名人故事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自信的名人故事1

1902-1920,童年和中学

1902年,卡尔·罗杰斯生于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六个孩子(其中五个男孩)中,他排行老四。他父母亲的家族约于17世纪就横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因此,罗杰斯可算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位本土的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不准喝酒、不准跳舞、不准玩牌、不准看电影,社交活动也很少。但这个家庭成员之间非常亲密,这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父母对子女的幸福十分关注。不过,罗杰斯似乎并不太喜欢这样的环境。

罗杰斯从小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个性也有些多愁善感。他是一个比较孤独寂寞的小孩,于是,阅读渐渐成了他整个生活的重心。无论知识与能力,同龄的小朋友都无法望其项背。

1914年,罗杰斯12岁时,全家搬至芝加哥以西三十里的一个很大的农庄。一来,其父瓦特满足了自己想拥有一座农庄的愿望;二来,可以让青春期的儿女避免繁华都市的诱惑。罗杰斯本人比较相信父亲的第二个动机。

整个中学阶段,罗杰斯的交友纪录几乎为零。直至高中毕业,他总共才有过两次约会的记录。不过,农庄的生活给了罗杰斯对农业科学进行实验的机会——他对飞蛾与鸡群都深入了解了一番,并且也从中得到了满足与乐趣。是的,他学会了匹配对照组与实验组,以研究哪种食物对肉产量或奶产量产生了影响。当然,他还可能从那些农作物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倾向。

1920-1928,自由的大学

也许,正是农庄的生活,使罗杰斯上大学时选择了康斯威辛大学的农学院。不过,后来(大概是第二学年快结束时)他又强烈地想成为一名***牧师,但他决定先学历史作为铺垫。1924年,他毕业于康斯威辛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研究生),但在神学院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对别人传道20分钟,对他来说实在很困难,更不要说像别人那样一讲就是40分钟。这恐怕与他后来主张“非指导性”治疗不无关系。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1922年,在罗杰斯大三的时候,他与11名学生一起,被选中到中国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世界学生***同盟会议。这一趟东方之旅,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确实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

从中国回来之后,罗杰斯就与女朋友海伦订婚了,并且在大学一毕业,1924年8月,他们就举办了婚礼。看来,与青梅竹马的海伦的暂时分离以及爱意浓浓的鸿雁传书,对他们之间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无比的助益。

当然,这趟中国之旅的作用还不止于此。长达6个月的旅程使罗杰斯有机会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才俊聚在一起,彼此切磋、交流心得。这也使他体会到,同样诚恳和诚实的人,可能对宗教抱持非常不同的信仰。因此,他对父母灌输的宗教观点产生了质疑,并对上帝产生了新的体认,更加追求灵魂、智慧和情绪上的独立与自由。这对罗杰斯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核心理念:共情、无条件积极接纳和真诚一致,都不难在此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神学院的第二年,罗杰斯的志向又有了明显的"转变——他横穿马路,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上心理学的课。在此,他接触到了丽塔·霍林沃斯的临床心理学,正是在她的指导下,罗杰斯得以实际接触心理障碍的儿童。此外,威廉·克伯屈(约翰·杜威的得意门生)的教育心理学对他亦有同样重要的影响。在师范学院,罗杰斯立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偏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期望对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官僚武断作风做一番改革。

1926年,罗杰斯进入师范学院开始攻读临床和教育心理学,同年,他初为人父,他们给第一个爱的结晶取名为大卫·罗杰斯,并决定按照华生的行为心理学守则来养育孩子。不过,后来罗杰斯曾表示,多亏海伦常识丰富、善尽母职,否则这种表面上充满智慧的育儿方式,实际上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师范学院时,罗杰斯申请到一份研究基金的赞助,去刚成立不久的儿童辅导研究所做实习医师。1927—1928年间,罗杰斯在研究所里见到临床学家比较偏重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这与师范学院流行的严格、科学、客观和统计学的观点存在巨大冲突。后来,罗杰斯说道,他所受的教育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他十分尊重这种科学的方法;而主观的存在主义思想又根植于他内心,这与他的治疗经验十分契合。罗杰斯的一生似乎没有停止过试图协调这种冲突。

这从罗杰斯的一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出来:1955年,45岁的罗杰斯写了《人还是科学:一个哲学问题》一文,他说这篇文章纯粹是为自己写的,没有想过拿去发表或别的目的,要的是澄清自己心中日益增长的困惑与冲突;1968年,66岁的罗杰斯写了《关于当前行为科学假设的一些想法》,提倡行为科学应该开始寻求更适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而不是遵循典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1985年,83岁的他写了《走向更人性化的科学》,他描述了一些近年来发展和提出的更适合于人的科学的新模式,终于见证了行为科学中一股新的科学活动浪潮的出现。

1928-1939,罗切斯特

实习期末,尽管还未获得博士学位,但罗杰斯找到了一份工作。1928年春,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受雇于纽约罗切斯特的儿童预防虐待协会,在儿童研究部门上班。这份工作薪水不高,学术前途也不明朗,但是,当罗杰斯接受工作时还是非常兴奋,这主要出于他当时养家糊口的需要和自身的职业兴趣。

罗杰斯在罗切斯特一待就是12年,这12年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至少在前8年,罗杰斯完全沉浸于心理服务实践,为法庭和福利机构送来的罪犯和贫困儿童进行诊断并制定计划,还常常进行治疗面谈。罗杰斯不得不考虑,如何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当事人。昔日所学的各种理论已经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罗杰斯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新。他说,衡量治疗这些孩子及其父母的任何方法的唯一标准就是:“它起作用吗?它有效吗?”

在罗切斯特期间,罗杰斯开始相信当事人具有自我引导的能力。特别是,当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向罗杰斯讨教如何教育调皮的儿子,结果却失败之后,这位母亲开始滔滔不绝地倾诉她自己的婚姻问题,然后真正的治疗开始了。这时,罗杰斯明白,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创伤的哪里,该走向哪里,哪些问题是关键,哪些经验被深深地掩盖了。

自信的名人素材 关于自信的名人故事

自信的名人故事2

一只鸟笼的故事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是一个着名的心理现象。其发现者就是心理学家詹姆斯。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这就是着名的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自信的名人故事3

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16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