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能源动力学论文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66111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能源动力学论文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能源动力学论文篇1

摘要:中国是能源使用大国,能源的开采与使用量都较大。能源不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用于国防与武器设备中,因此在能源动力企业中,需要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通过能源动力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能源的综合性使用。对此,需要从当前的能源动力企业发展现状入手,对企业能源动力管理模式进行具体探讨,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能源动力企业管理优势。

关键词:能源动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DOI:/

能源动力工程是能源市场的主要中心,在当前能源使用环境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能源动力企业的发展核心,其不仅能够促进国家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因此在相关的能源动力企业中,需要提高企业管理优势与质量,从而实现能源动力企业的优势发展。

1当前能源动力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不足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当前,能源动力企业以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向。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与时代特点,能源动力企业的发展优势较明显,但需要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良好的管理模式开展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增强能源动力企业的发展实力。当前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管理模式老套

能源动力企业的发展应与时代变革、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作为能源使用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需要不断创新能源获取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并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更好地促进能源与自然、生态、社会的平衡性。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只有随着企业发展轨迹进行更新与替换,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现状。但当前部分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仍沿用过去的管理制度与内容,管理模式的创新力度不足,难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方向与需求,造成企业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间的不协调,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企业的发展质量。

管理制度完善度不高。能源动力企业在随着社会需求发展与变化的当下,企业发展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使得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出现一定的变化,需要及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受到原有制度体系的影响,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制度更新速度与完善度不高。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在长期的运行与磨合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性,制度创新可能引起内部管理模式的混乱,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制度完善的效果较差,制度更新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受到多种因素调控,涉及多项内容,一旦制度更新,可能引起多方混乱,因此在管理制度更新与完善过程中需要考量较多的实际因素,对制度影响作出评价后方能使施行制度完善,而这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实现较快的完善,也就影响了能源动力企业在这个阶段中的发展历程。

组织管理机构不协调

能源动力企业需要依靠多个组织管理结构共同实现综合性管理,但当前在部分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中,常存在交叉管理与多头管理的问题,造成组织管理机构不协调。例如在环境保护部门中,涉及能源动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环境检测等工作,该部门工作内容与安全预警部门工作有一定交叉性。但两部门间的工作不协调、信息交流不畅通时,容易形成交叉管理,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

2企业能源动力管理模式的创新

能源动力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不足,这可能影响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优势,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发展优势。在新时期,能源动力企业作为重要的发展企业之一,需要及时适应社会变革与时代特点,由内而外作出改善与提高。因此针对于能源动力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不足,还需要作出创新与优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适应企业特点进行管理模式创新

能源动力企业的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作为能源开发与能源高效利用企业,在内部管理模式上应适应企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不断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在能源动力企业发展中,管理模式陈旧会影响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因此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能源动力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与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多个方面人手,借助当前具有较强发展优势的企业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取长补短,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在新管理模式形成时,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特点进行管理模式的试运行,避免新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不协调。

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优化

能源动力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必然带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制度准则的完善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其能够根据企业现有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管理制度完善,以制度优势形成企业的发展优势。在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与优化中,需要对原有制度准则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与健全,针对性地改善原有制度中的缺陷,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与标准化。同时,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应与国家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相适应,这是由能源动力企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关的特点形成的,在管理制度上需要与国家标准相协调,避免出现制度漏洞或制度违法情况,从而提高能源动力企业的管理有效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内部组织管理机构的协调统一

能源动力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在管理模式上的混乱化的问题需要得到针对性解决与优化。当前企业正朝着新能源开发与优势能源利用的方向发展,内部组织机构需要做好协调统一,共同促进企业的优势发展。内部组织管理机构需要解决交叉管理问题,实现信息共享。这是由于能源动力企业内部信息与资源丰富,为了能够较好地形成有序的管理,需要從组织机构的统一化人手,规范组织机构间的工作内容与管理层次,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够减少内部信息壁垒问题,也有利于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统一。另一方面,内部组织机构需要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减少多头管理带来的不便,实现分层级管理,在管理要素上进行分类,将水平管理与垂直管理进行协调,避免管理臃肿。通过对能源动力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与管理工作的协调,能够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积极作用。

3结语

能源动力企业的外部发展规律与内部发展模式间有一定相关性,为提高能源动力企业发展的有效性,需要从内部管理模式人手,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科学性。当前在部分能源动力企业中,管理模式还存在老套化的问题,使管理制度与内部组织机构都难以适应企业的现有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内外发展不协调导致企业发展缓慢。为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问题,还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以企业发展特点为创新依据,更新企业管理制度,协调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特点,从而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升级,促进能源动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国家能源战略的我国能源企业大物流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赵红梅.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0.

[3]王莉静.我国企业生态化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4]张晓旭,李政阳,柏林,等.能源企业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J].科技促进发展,2015(2):156-166.

能源概论论文3000字 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

能源动力学论文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成为人类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满足社会对能源动力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展的相关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高校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更好的对此类课程进行教学,并且如何确保学生在选择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分支课程中依旧能掌握相关知识,确保学生以后的毕业选择问题,成了各位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能源;动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88-02

能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动脉,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可以说掌握能源的国家就掌握了话语权,这句话足以证明能源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为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课程加入了新的专业,就是能源动力类专业。该专业就是为了向从事能源动力类的开发和利用输送专业人才。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在一些西部国家,机械工程专业包括能源动力类专业,并且能源动力专业不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而是作为机械工程的一个分支,西部国家称为热流科学或者能量系统。美国的一些顶尖高校将机械工程的教学和研究范围覆盖了全国本科教材的机械类和能动类,如此为之,就将能源动力的范围和领域扩大。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要优于传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的,传统能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并且使用之后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方针,也严重影响全球的环境。另外,传统能源引起的战争问题已经受到强烈的反响,部门国家借以能源问题发动战争,百万民众苦不堪言,许多家庭因此不完整。

我国对能源动力类的教育起步较晚,于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雏形。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将能源动力分为10个三级专业,随后经过三次修订,最终将这10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即能源动力类专业。合并之后,扩大了能源动力类的覆盖范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此类专业的学生能掌握有关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的基本理论,学习有关能量转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掌握对一些设备的运行、操作、研究的能力。当然,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此类专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能力,根据科学的方法来有方向性的培养人才。经过多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对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的速度惊人,但是目前我国在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依旧有不足,以大学为例,以下将详细阐述:

二、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专业的划分较为详细

目前,部分高校对能源专业的划分较为详细,例如潮汐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在教学时都对这些不同的发电方式进行分别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充分精通,但是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性,不利于学生对有关能源动力专业类知识的拓展。并且在以后就业选择方面会有很多的限制,不利于此类人才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不明确

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对能动人才的需求方面大多数是设备进行运营、负责维修与管理的人才,同时也对研究此类专业的人才比较缺少,但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实际应用要强于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具有高能力的实用性人才承担大梁。由于这种实际情况的出现,大多数“985”和“211”高校此类人才的教育方向就是向实用性人才来进行培养的。这种培养方向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特色以及优势。

三、大学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在培养人才方面,以“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作为培养目标,对人才实行专业的培訓,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就业面,强化专业方向,增加就业能力等。具体操作为:(1)所有的知识都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开展对不同的发电方式有相对应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发电为辅;(2)以热力转换知识为原理,开展火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课程,以流体机械和热力机械为主,生物质能为辅。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局限,可以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种做法既不会限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会影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

2.教学的重点手段就是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大学应该完善教学设施,引入大量的实验教材,取消一些无用的课程和科目,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课程,让教学有层次、有方向、有选择的教学。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课程重复、传授无用知识、实用性不强的现象,如此为之,可以减少学校的建设成本。另外,大学已经设立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在一些与学校合作的能源企业和学校学生可以实习、参观等。

3.以校外实习为主要实践手段。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需要有较强的操作和动手能力,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所以大学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鼓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动手实践。由于能源和动力专业作为一个高新专业,社会对此专业的辨识度不高,导致学生在选择工作过程中的困难比较大,所以,以学生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校外的实习基地成为让社会接触此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手段。另外,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可以让基地的作用发挥到更大。校外基地对学生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这也要求基地需要有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以协议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输送能源动力类人才。

四、改革效果

1.大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要掌握能源转化原理以及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课程(例如《流体机械原理》、《汽轮机》)作为公共课程,将一些水力发电、热力发电、新能源发电等教学模块作为选修学分。根据目前的就业反馈表明,在加入一些选修模块之后,学生选择工作时,只要不跨出自己专业的范围,基本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结合实践操作和学习条件,大学开展了较多的基础知识课程,例如《流体机械原理》、《流体力学》、《液压传动与控制》、《泵站工程》等课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理论讲这些基础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习,让这些学生能系统、有条理的进行学习,相比之前的一些零散、重复性较高的课程而言,这种有条理、系统化的教学成果收益更为明显。

3.大学的周边地区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实践基地,并且已经正常运行。目前,大学已经有将近20多个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学生的课外实习基地,足以让学生满足毕业要求,这也缓解了我国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能源与动力类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大学的能源与动力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好,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在第一届毕业生中,有4人继续攻读能源与动力专业的研究生,其余毕业生都进入了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大学以专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其他方式进一步增加与其他公司的交流,确保学校能与企业有一个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且根据大量的回访表明,我校的此类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较强,完全满足公司和企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结束语

对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的方向不同,培养模式和方法则有所不同,包括对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学生的培养、对热力发动机和汽车工程方向学生的培养、对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学生的培养、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学生的培养。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也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多要考虑该专业的共性,一方面要夯实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要拓展学生对这类专业的知识,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不受到影响,这样的学生在今后才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容易适应社会对能源与动力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万,陈从平,方子帆,李响,赵美云.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6):60-61.

[2]刘会猛,黄荣华,王兆文,成晓北,叶晓明.强化工程素养着力能力培养——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5):63-64.

[3]张力,杨晨.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52-154.

[4]韩丽军.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能源动力学论文篇3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优质、简短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迎合了学生的碎片化、移动式的学习需要。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微课的制作和分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交流平台。本文将基于“互联网+”背景并结合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对微课发展进行深入思考,重点分析微课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应对之策,皆在探索一条符合高校能源动力类课程的微课教学及改革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 能源动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1(a)-0234-04

Abstract:Inthe"Internet+"era,micro-lecture,asanewtypeofhigh-quality,shortteachingresourcesandteachingconcepts,tresourcesandc"Internet+"backgroundandcombinedwiththeenergyandpowermajo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ispaperwillgiveadeepthinkingonthedevelopmentofmicro-lectureandfocusonitsadvantages,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toexploreanteachingandreformapproachformicro-lectureswhichaccordswithenergyandpowermajorcourses.

KeyWords:"Internet+";Micro-lecture;Energyandpower

微课最早来源于1996年美国的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而后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明确提出了微课的理念,用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1]。2011年,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大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针对教育者开辟了TED-Ed微课频道,其微课视频发布于YouTube平台,宗旨是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在国外,许多高校都通过本校网站或者第三方软件来分享视频学习课程。而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强调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启了国内微课教学研究的热潮[2]。

“互联网+”的概念是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中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入整合,而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简单叠加。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微课资源更为丰富、制作技术更为先进、反馈机制更为健全,但是高校微课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将基于“互联网+”背景并结合高校能源动力类(能动)专业,对微课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微课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应对之策。

1 “互联网+”背景下能动专业微课优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微课建设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条件。具体优势体现如下。

微课资源丰富性

微课可以将能源动力类知识点通过教师授课的形式进行录制,在录制视频过程中可以综合多种资源形式,例如课件素材、教师讲解、练习考察、教学反馈等,方便学生时刻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以工程热力学中卡诺循环这部分微课内容为例,首先通过课件素材和教师讲解,利用动画和图形分析,让学生了解卡诺循环的四个主要过程,进一步通过公式推导确定出卡诺循环的效率,最后以计算多热源的可逆循环为例开展练习考察,通过在线设置多个循环效率选项,获得教学反馈。在“互联网+”背景下,课件素材等微课资源更容易获取,微课传播途径更为多样,都方便了学生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进行随时随地学习。

制作手段多样化

微课制作可以采用录制课堂教学视频来展现,随后通过AdobePremiere、AdobeAfterEffects等软件来实现后期处理,能以PPT、Camtasia等软件通过屏幕录像来制作微课视频,能通过Flash、万彩动画大师等软件来制作动画讲解视频等[3],能运用Focusky、Educreations、汗微微课宝、闻道微课等专业微课制作软件来制作,还可以综合上述多种手段来实现微课制作[4]。以流体力学中伯努利方程这部分微课内容为例,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引出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一元流动,然后具体推导过程采用PPT录屏和课堂讲解的形式,最后还能采用Focusky软件将动画、录屏和视频资源进行整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制作软件、软件说明及其相关学习视频更易获取,还可以在线发送教学资源,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微课制作。 问题反馈及时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快速获得微课视频的浏览量、下载量和在线评价,指导和改进微课制作。通过学生微课学习后的测试可以在线统计成绩,以便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对微课视频进行反思和改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以留言、弹幕等形式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便于学生及时解惑。以传热学微课内容为例,在学习完传热热阻这一知识点后,可以设置“冰箱结霜耗电”这一思考题来在线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能动专业微课存在问题

由于能源动力类课程种类多样,部分难度较高,如果将课程系统制作为微课,通常会存在如下問题。

制作流程复杂,成本较高

微课制作涉及选题、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制作、录屏或拍摄、后期优化等多个环节,而常规教学通常只需要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几个环节。同时,常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改正,而微课拍摄过程中存在问题,则需要重复拍摄。此外,教师通常对于微课制作技术了解较少,如果自行拍摄,则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且拍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为了较好的呈现微课,通常需要聘请校外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拍摄和制作,增加了微课制作的成本。对于能源动力类常规课程,如果采用单机位拍摄和字幕剪辑,需要上千元,如进一步需要多机位拍摄、特效动画、抠像处理等则需花费上万元。

课程难度较高,短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难度较高,以流体力学这门课程为例,微分形式的连续方程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推导较为复杂,很难在15min左右的微课中讲解清楚,而且这两部分内容主要以公式推导为主,即使制作成为微课,学生在碎片化的学习中也很难完全掌握。这些难度较高的课程需要较长的课程时长,也需要学生专门花费时间来理解掌握,采用师生面对面讲解的形式更为合适。

课程连贯性较弱,教学结构松散

微课由于课程时长的限制,很少涉及课前复习、课程导入、练习巩固等环节,多以教师直接讲述课程知识点为主。以锅炉原理中的流动阻力这节为例,需要对流体力学中学过的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等概念进行复习,如果在较短的微课时长内直接给出锅炉的摩擦阻力、局部阻力等公式,学生往往难以接受。以传热学中典型一维导热问题的分析解这部分内容为例,其中涉及的单层平壁、多层平壁、单层圆筒壁、多层圆筒壁的导热问题是一个由易到难的教学结构,单独拆开做成微课不具有连贯性,结构松散。

课程更新较快,微课时代性较弱

能源动力类课程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其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统计数据更新较快。以太阳能光伏技术这门课程为例,在“531光伏新政”之后,光伏产业装机容量、技术发展、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对于这类技术发展较快的课程,花费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制作的微课其时效性很短,学生很难通过这类微课捕捉到当代能源新技术。

学生微课学习自觉性较低,难以监督

传统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到课率和课堂表现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等形式获得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微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与学生互动较少,且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学生对微课学习的自觉性较弱,部分学生只是点开了微课视频而并没有相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很难通过微课的浏览量、点击率等来判断。

3 “互联网+”时代能动专业微课发展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子设备不断普及,电脑和手机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无线网络逐步覆盖,这为高校学生移动式、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微课的诞生正好迎合了高校学生随时随地知识更新的需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移动学习资源,对传统教学起到互补作用。但是为了克服目前能源动力类课程微课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注重微课趣味性

能源动力类课程多以专业课为主,微课中往往会涉及理论分析、公式推导等相对枯燥的内容。如果微课制作上平铺直叙,不能在开头的几十秒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被用户关闭。因此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网络照片、工程项目、产业发展等问题出发引出课程内容,灵活设置教学方法来增加微课趣味性。例如,以水和油漆的流动照片引出牛顿和非牛顿流体的概念就比直接给出定义吸引学生;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诗句加上网上搜集的船舶照片引出流动中物体的稳定性就比直接进行受力分析、公式推导有趣;以卡通动画形式提出专业问题就比微课视频中教师口头提问更容易博得眼球。微课也应该吸收商业软件、游戏应用的优点,注重开头特效、视听效果、用户体验等,例如在微课最后的课堂练习部分可以借鉴游戏通关的手法来提高微课趣味性。

精心挑选微课内容

虽然“互联网+”时代为微课的制作、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针对能源动力类课程,并不是都适合制成微课。涉及复杂公式推导的内容、难度过高的内容均不适合单独的微课教学,而适合结合课堂教学来实施,方便学生在课堂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通过微课学习来查漏补缺。对于难度较高的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加课后微课复习巩固的方法也可解决课程连贯性弱、结构松散等问题。而基本概念、关键知识点、装置结构图等单独制作成微课就很有优势,学生可以抓住重点并通过装置运行动画直观地了解装置原理。如果课时较少,部分内容无法在课堂呈现,进行微课制作也能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合理挑选微课内容至关重要。以风力发电技术这门课程为例,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部分涉及较多的公式推导,难度较高,就不适合单独制作成微课,该微课视频仅能用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而风电机组的结构部分通过微课制作就可以形象地展示出风轮、传动系统、机舱、塔架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 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目前,能源动力类微课制作技术较为单一,基本都采用背景音加PPT加教师授课录像的形式,也有部分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录像”或“教师个人演讲”的水平上[5],没有体现出微课表达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和微课制作软件,开展教师视频剪辑、动画制作、微课拍摄等微课技术培训,加强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另外,由于能源动力类课程更新较快,可以利用爬虫技术自动抓取及分析网络上有用的教學资源、建设高清自动录播室[6]或者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微课生成系统[7]来实现微课的自动生成,避免更新较快的课程反复制作微课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另外,“互联网+”时代为微课制作提供了多人多地协作的平台,不同高校成员进行微课在线协作也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建设微课共享平台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微课制作成本较高,在“互联网+”时代,应建设微课共享平台,广泛传播微课资源,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共享平台可以为不同高校的专业教师以免费或者收费形式提供教学资源。对于同一个主题课程内容,避免教师重复制作类似内容的微课,降低微课成本;对于相近主题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快速寻找到有用资源,方便教师快速、低成本地完成微课制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共享平台,吸收他人微课制作经验,提高自身微课制作水平,也能给不同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微课学习和知识交流的场所。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目前已成立新能源专业联盟,如果可以实现联盟内多个高校新能源专业的微课分工协作和微课资源共享,则可以减少微课制作成本。

加强微课反馈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为了督促学生按时观看微课视频,也为了获得学生微课学习中的存在问题,非常有必要加强微课反馈体系。反馈体系需包括针对学生的测试练**台、课程内容问答平台和学生建议收集平台,也需包括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讨论平台。通过测试练**台,可以确保学生完成了微课视频的观看,还能及时分析学生成绩,获得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程内容问答平台,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疑惑,促进师生交流;通过学生建议收集平台和教学方法讨论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改进课程进度、教学方法和微课制作手段。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具备数字化、碎片化、传播性等特点,在高校教学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资源丰富、制作手段多样、问题反馈及时等优势,针对微课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课程连贯性弱、更新快,学生自觉性低等问题,努力提高微课趣味性,精心挑选微课内容,积极提升微课制作水平,结合“互联网+”背景,建设具有能源动力类专业特色的微课共享平台和反馈体系。

参考文献

[1]魏建,桑学峰.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5,(21):104-106.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陈学亚.微课视频制作方法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6):222-224.

[4]唐婷婷,张茜.浅探微课教学资源制作APP[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5):35-37.

[5]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3):104-112.

[6]王逸,李芳芳.基于自动录播教室的微课视频制作[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08):76-78.

[7]乐会进,贺胜,王丽红等.智慧微课:基于人工智能的微课自动生成系统[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5-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6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