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通用5篇

零零七发表时间 3744311

课堂讨论围绕孤独的主题展开,探讨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感与内心世界的交织,分享了不同观点与感受,激发了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下面由阿拉网友分享的“《孤独之旅》课堂实录”范文,供您写作参考,希望您喜欢。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篇1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杜小康。

师: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一)无奈。

(屏显。)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无奈。从“只好”读出的。

师: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生1:因为他原本是油麻地里最厚实一户人家的孩子,但是由于他的父亲一夜之间生意衰落,他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师:哦,是的,你一定看过《草房子》,是因为他父亲借了很多钱去油麻地进货,结果这些货物在回油麻地的河里全都翻掉了,于是就血本无归,他们家就一落千丈了。刚才,我们也说了,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说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不再是班长,更做不了了,此刻,他成了什么?

生:放鸭娃。

师:是的,放鸭娃,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生齐读。)

师: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屏显,请一生读。)

生2(读):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恐慌。

(屏显。)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选择“恐慌”板书。)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班交流。

生1:这一句:“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他不是来旅游的,是来放鸭的,他要在这里一直待到来年春天,所以他“真正感到害怕”。

生2:还有一点,就是周围环境对他的压抑。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时,杜小康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

师:是的,这个时候,他害怕了。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为什么是真正害怕?难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吗?

生3:因为他离开了母亲,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依靠,他离开了家就失去了对母亲的依靠,他就会感到非常孤独。

生4:还有从第12段也能看出来,“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还有下面“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生5:从第11段也可以看出:“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他的恐惧也是对他未来一切生活的恐惧。放鸭对他而言,是他的前途,他的前途是未知的,他的心中充满了迷茫、无奈和恐惧。

师:真是太棒了。“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茫茫的水”其实是写他对前途的一片迷茫。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段中还有一个词,表明这个时候他除了对前方充满恐惧之外,其实还带有一点点的幻想或者说希望?

生6:“撩逗”。

师:真好,“撩逗”。即使是在放鸭的过程中,他还对前方充满了一种幻想,他有一个“前方”,大家说这个“前方”在哪里呢?

生7:希望鸭子下蛋。

师:哦,这是他最大的前方。其实,去放鸭的路途中,他还有一个前方。大家看前面第4、5、6段中反复提到“向前”、“前方”,这“前方”到底是哪里呢?哪里谜底揭穿了?

生8:芦苇荡。

师:是的,所以当他到达芦苇荡的时候,他所有的幻想全都破灭了,于是,他产生了一种真正的害怕。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师(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这一切,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几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园牧歌似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三)孤独、惊喜。

(屏显。)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生:孤独。

师:是的,孤独。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一生朗读。)

生1:我找出了三处能表现他的孤独的地方:第一处,“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第二处,“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第三处,“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生1:这三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两种孤独,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老师很想听。

生1:情感世界的孤独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和父亲到这个地方来,不能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师: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了吗?

生1:不是,是因为他们之间对话的默契度越来越高了。

师:默契度越来越高了,是这样吗?在原著中有父子俩的一段对话,老师来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师:“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师:这就是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干巴巴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干巴巴?

生2:因为他们整天从事放鸭的生活,生活非常单调,所以就有了这种干巴巴的对话。

师:对不对啊?是的,看似默契的对话背后反映出的是他们干巴巴的生活,这是无话可说的孤独。还有刚才那位同学说她从“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这句话中读出了孤独,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生3:是环境所带给他的孤独。

师:怎样的环境?

生3:人烟稀少。

师:是的,这是一种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我们社会书上说过,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是吧?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就会缺少一种物质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他们便会感觉到孤独。好,两种孤独找出来了,还有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读出他的孤独?

生4:“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师:是的,一个孩子,他可能只有孤独的时候才会想到家,想到他的母亲,也只有母亲在他身边的时候,他才会不觉得孤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所有的孤独压在还是一个孩子的杜小康的身上的时候,他终于无法忍受,于是,爆发了。这是无法忍受的孤独啊。还有吗?

(生沉默。)

师:大家看这句话:“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把自己关在红门里面而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有没有读出孤独感来?

生5:可以看出,现在的孤独很多。

师:作者用了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孤独?

生5:“那点”。

师:是的,“那点”、“简直就算不得了”,现在的孤独才是无法比拟的孤独。加上离家以来一直跟着他们的那份恐慌,这一切让他无法忍受了。于是,杜小康希望逃离孤独。但是,逃离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呢?

生6:我觉得我应该面对孤独,克服困难。

师:太好了,你大概就是

鲁迅先生笔下的猛士了,因为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杜小康有没有这么做呢?哪个段落首先告诉我们的?

生7:第33段。

师:好,那就让我们齐读第33段。

(生齐读第33段。)

师(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我看到了一个经历了暴风雨之后能够承担家庭的重任,直面生活困难的杜小康。证据是第40段、第41段,当父亲告诉他要他休息的时候,他摇摇头说,还是分头去找吧。

师:“还是分头去找吧。”他没有停止,是吗?大家还记得这之前杜小康说过哪些话吗?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而现在他怎么说的?“还是分头去找吧。”看到了吗,杜小康的那种责任心?“分头去找吧”意味着他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更多的孤独和磨难。还有吗?

生2:从第44段中,“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这里面有三个字,是“累极了”,不是“怕极了”,这样,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然后在下一段中,“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面对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的搏斗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鸭子对主人的依赖,也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长。

师:她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她甚至说到了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的一个催生剂,说得太好了。我们继续来看,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杜小康的变化来?

生3:我从第46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一段,少年杜小康战胜了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寄予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毅力和责任感,他长大成熟了,坚强了。

生3:第43段:“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没有见到杜小康说明杜小康已经去找鸭子了,而且杜小康甚至比他的父亲还要有独立感和坚强。

师:这是你想象出来的,对吗?这是一个空白,文本的空白,你根据文本空白想象出了杜小康勇敢找鸭子的过程,真棒!

生4:第50段和51段,写鸭们也长大了,这两段描写生动形象,从而反衬出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生5: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他长大了。

师:你是从“长大了,坚强了”看出来的,是吗?那么谁能从“抠了”、“嚼着”这两个词中看出些什么来呢?我们不妨选择一个“嚼”字来品味吧。

生6:一个“嚼”字,从杜小康的味觉感受可以看出,他真正长大了,这里的味道应该是甜中带着一点苦涩。“甜”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了后产生的甜蜜感和成长后的惊喜,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一些暴风雨的袭击。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把曹文轩的一些心思都给挖掘出来了。其实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这个词前面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给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读者一定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把这味道品出来。你看,这位女生就品出来了。这里有一种甜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苦味。后来啊,我在《草房子》后面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同学们,什么是杜小康“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啊?

生:放鸭的经历。

师:是的,放鸭的经历,是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孤独和苦难。大家看,多么有味道的一个词!如果说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而现在他的感官已经——

生:复苏了。

师:是的,味觉来了。还有什么感觉也来了呢?

生1:嗅觉。

师:嗅觉在哪里?

生2:“羽绒气味”。

师:是的,羽绒气味。还有什么觉?

生3:触觉。

师:在哪里?

生3:“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师:是的,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还有吗?哦。她又举手了,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吧。

生4:“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可以看出他的视觉也恢复了。

师(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生配乐齐读。)

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

生(齐):不是。

师:还是什么之旅?

生(齐):成长之旅。

师:是的,成长之旅。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生答:鸭子。)是的,鸭们也长大了。(师重读了“也”字。)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注意哦,不是等待中的“春天”,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满怀惊喜地朗读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四句话。

生(齐):“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大家觉得这几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

生1:这几句话运用了四个短句,可看出杜小康的惊喜之感。

生2:四个短句用了四个感叹号,增强了语气。

生3:我觉得这四个短句还是杜小康惊喜中语无伦次的体现。他先说了“蛋”。

师:哦?正常的应该怎么说?

生3:如果是第二次发现的话,他应该说:“爸,鸭又下蛋了。”

师:这值得讨论了哦!到底是语无伦次呢,还是杜小康此时此地肯定是这样说的?

生4:我认为此时此地杜小康一定是这么说的,因为鸭子下蛋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鸭子下蛋了,他就可以回家,可以上学了。所以,我觉得他一定是这样子,用十分欣喜的语气去说的。

师:哦,他一直在等蛋,所以,当他发现鸭子下蛋了的时候,他肯定是先喊出——

生:蛋!

师:然后告诉谁啊?

生:爸!

师:什么蛋?鸭蛋!谁下的鸭蛋?鸭下蛋了!

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

生5:他期盼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他可以上学了。

师:是的,鸭子下蛋了,他便可以去上学了。刚才一个同学说到了,鸭子下蛋是他这段孤独之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前方”,正是对“鸭子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除此之外,鸭子下蛋了,也代表着他这段日子的付出有了回报了。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草房子》的影片片段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

(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生:孤独。

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生齐读。)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篇2

师:同学们,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时候,当我们畅游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少三四岁的孩子,跟随父亲在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里放鸭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师: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请看预习检测

一、读准划线字的拼音

杜雍和一缕狗吠肥硕

撅断旧茬戳破撩逗

二、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师:歇斯底里是形容人的情绪激动,举止时常。可见描写暴风雨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周末老师要求回家查阅作者的资料,哪位同学交流一下?

生: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师:《孤独之旅》就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文中告诉我们杜小康生活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中,其实,他不仅生活优越,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在班级中担任班长,天有不测风云,等待杜小康的将是什么?请欣赏电影《草房子》片断,思考从片断中你读出杜小康怎样的心理?

生:从杜小康看同学的眼神,从看书的动作,知道杜小康很怀念学校生活。

生:杜小康很想读书。

师:杜小康太想读书了,可是由于家庭的变故,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温室中长大的杜小康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倒下了吗?

生:没有。

师:浏览课文,找出杜小康再放鸭过程中心理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害怕———孤独————坚强几个阶段。

生:老师,太笼统了,应该是茫然———害怕———胆怯———孤独———适应孤独———坚强。

师:杜小康经历了由不想放鸭—孤独—坚强等几个阶段,由此可见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是什么?

生:是一次心灵的孤独旅行。

师:通过杜小康的孤独旅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小说启迪我们:我们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孤独”是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

生:“孤独”能撕去你幼稚的外壳,雕刻你脆弱的灵魂。

生:“孤独”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需要。

生:“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它标志一种人格的成熟。

生:“孤独”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多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净。

师:旅行驿站中同学们懂得了,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孤独也是人生一笔难得可贵的财富。

师:曹文轩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精神的力量,还给与我们战胜自我的勇气,他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孩子的作家,的确文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片断,请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生:课文的40段和41段。父亲的“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和杜小康的“还是分头去找吧”简洁的语言中感受到一幅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的画面。

生:感动我的是51段,当鸭子下蛋后,杜小康万份惊喜,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我感受到杜小康的惊喜,为杜小康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感动。

生:老师我感动的是49段,从“杜小康的一只脚底板,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到这段结束,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杜小康。

……

师:刚才同学找的是关于杜小康的描写,在环境描写上,有没有让你感动的细节?

生:暴风雨的描写很典型。通过这段描写我知道了怎样写环境?

师:那你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本文描写暴风雨的来临,用了几种自然景物加以渲染。如:风、河水、雷声、天的颜色等,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师:这个同学很用心,了解到要完成某个特定的环境特点,可以借助周围的自然景物的颜色、声音、动态等。

师:本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

师:本文出了这一处环境描写之外还有吗?

生:有,还有芦苇荡的描写,鸭群的描写,还有47段、50段的描写。

师: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小组间结合刚才的分析,自主解决。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

生:47、50两段是烘托人物的喜悦心情。鸭群的描写是用鸭群的成长见证杜小康的成长。

声:芦苇荡的描写是为杜小康设定了特有的生活场景,渲染了一种孤独的气氛。

师:由此可见杜小康除了经受了心灵的孤独外,还经历了什么孤独?

生:还经历环境的孤独。

师:同学们真棒,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了杜小康的孤独之门。这次旅行快结束了,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把背包中的知识梳理一下,创造性地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断。

师:交流片断后,其它同学认真听,分析读作品的同学将要展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交流。

是:刚才同学的交流,渲染了自己或喜或悲的心声。旅途中,我时时想起傅雷的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学们,人生之旅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重要的是不要熄灭了理想之灯。

师:杜小康的理想之灯燃起来了,每个读者都为他欢欣鼓舞。电影中告诉我,更加不幸的是:后来杜小康的父亲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杜小康的未来会怎样呢?发挥你的想象为杜小康的未来设计一条道路。

师:作者是怎样安排的?推荐同学课后欣赏电影《草房子》。

结尾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篇3

师:王家玉同学在上一次作文中写的是《聆听孤独》,文中表现出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但对于孤独的感受还没有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因为我们还缺少这样的体验。今天第一节课,大家走进了作家曹文轩为杜小康创设的孤独之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感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者说读了此文你对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

生1:小说给我的启示是:孤独可以使人更加的成熟。杜小康由开始的恐慌、无所依偎,在经历暴风雨和孤独后长大了。是孤独的环境磨炼了他的心志。

生2: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孤独,而孤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与磨难。只有把自己从中提炼出来,才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才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师:是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孤独作斗争。

生3:在人生道路上,当我们孤独无助时,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成长。

生4: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自己的孤独之旅。我们要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到来!

生5: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挫折。而战胜挫折的唯一办法,便是勇敢地面对它。

生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文章中,我明白了,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忍受孤寂的锤炼才能从中不断地成长,才能长大成人.(掌声)

师:她已经提前学了《孟子》,很好。

生7: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生8:人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样会导致一个人弱不禁风;而做一颗野外的种子,固然会有很多灾难,但却会经过洗礼而成为参天大树。

师:他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形象地论述。对于苦难、对于孤独,大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观点。是呀,孤独是成熟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的助推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化蛹成蝶的过程、浴火重生的过程。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亲放鸭的事情为线索。

师: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线。小说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离开故乡时的留恋;离开途中的茫然与恐慌;

生10:在芦荡里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后来的平静与适应。

生11:暴风雨来临后的冷静与勇敢,还有找到鸭群后的哭泣。

生12:还有鸭下蛋后的喜悦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

生齐:心理活动。

师:对。这也是一条线索。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长的轨迹。同学们,人之所以孤独,通常是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失去了与他人的交往。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与他的环境相关联的呢?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3:第70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里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暗示了杜小康他们已经离家很远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内心的胆怯。他担心、害怕自己也被芦荡围住,逃不出去。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句话也说明了杜小康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勇敢、坚强。

师:暴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劫难后的杜小康更加坚强。徐莹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相通点,非常敏锐。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无所有,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情。“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烘托了杜小康离开家乡的的不舍与依恋,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慌。“四周只是草地与凹地,已无一户人家。”衬托了父子内心的孤独。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句话通过描写树烟的朦胧说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衬了杜小康因离家放鸭而失落的心情。

生16:从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种逃不掉的感觉”到24段“不时地用劲嗅着”,写出了杜小康的心里从害怕恐惧到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心里变化过程。从43段“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可以看出以前因为离家做梦梦到母亲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经成长为没有亲人在身旁也能够镇定的坚强小伙了。

生17:“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永恒的水声”这里衬托出父亲与我的孤独与单调。

师:“单调”用得好。

生18:第74页倒数第三段。我认为这段话描写出了父子俩的变化。从“时间一久,就不再恐慌起来”描写了父子俩已经适应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已熟悉了周围的一切,已经适应了在这里的孤独。隐隐约约的,我仿佛看到了杜小康的心智变得比原来成熟了。“天空的.一片浮云”反衬了杜小康的孤独,浩浩荡荡的芦苇,反映了杜小康生活在一个寂静的环境中。这两点都能衬托出杜小康的心智成长。

师:感受比较细腻。

生19:“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两段话,用轻快的文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周围空气的清新,花草的清香和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起的美丽画面,写出环境的宁静与温馨,从而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平静。而当中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去嗅”“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等,表现杜小康在这安宁美丽的环境中,之前紧张的思绪已得到缓解。

师:从风格、角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很全面。

生20:第75页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撅断的喀嚓声”这一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鸭子四处逃散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了一种阴郁、紧张的气氛。

师:这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后面鸭子逃散、杜小康追赶等情节发生的原因,所以说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它表现了人物所遭受的困境与磨难,是人物蜕变的原因,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生21:72页第21段写“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杜小康有一种逃不出去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当时杜小康因为周围环境的单调而恐慌,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而且小康必定要接受孤独,因为别无选择了。

师:说的好!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必须面对。同学们对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它与情节、与人物、与主题等方面的关系做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其实,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的“鸭”也是环境之一。写“鸭”与写人有什么关系呢?

生1:鸭群是杜小康父子俩(师:应该是杜雍和父子俩)陷入孤独的原因,也是让杜小康走出困境的希望。例如第70页“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句话说明了放鸭与回家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证明了前面说的让二人陷入孤独的原因是鸭群。第77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说明让二人摆脱困境的也是鸭,也暗示杜氏父子看见希望的喜悦。

生20:“鸭们十分乖巧。------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一处描写虽然是写鸭,其实它是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鸭们对小船和他的依赖,其实是他对父亲的依赖,他很孤独无助。

师:鸭的缺乏安全感,正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写照。文段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迷茫与恐慌。有不有从反面衬托的呢?

生21:有。“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这段话用了反衬手法,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反映出了父子俩的茫然担心。

师:“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而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写鸭的叫声运用的是以声写静的手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寂寞”是空旷无边的,而“振奋”只是寂寞单调暂时的排解。

生22:“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鸭子人格化,非常形象生动。后面一句中“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更是衬托了父子俩的孤寂、单调。

师:对前程的迷茫。拟人的手法倒不明显。

生23:71页倒数第四段“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重新放回翅膀里”这句话看似在写鸭怕无家可归和恐惧心理,实际上是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小康在夜色下的心理活动。补充一点:72页第三段,其中写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体现出动感。后来写芦苇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烘托杜小康的害怕心理。

生24:写鸭的成长其实也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例如74页倒数第二段说到“鸭子们在这里长的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也就暗示着杜小康已经渐渐坚强,渐渐长大了。

师:还有77页的第二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我们也可以说:杜小康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人。(学生笑)

生25:第75页第38自然段:“它们在轰隆隆-----逃窜着”和“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这两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鸭子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惊慌,而这个段落里的杜小康却十分镇定地追着它们,即使他的皮肤一次又一次的被芦苇割破。这是从鸭子的慌张衬托出主人公经过漫长的孤独陪伴后经历的蜕变,他变得越来越坚强。

师:“蜕变”一词十分贴切。

生:26:我选的句子是76页45自然段“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这里从鸭子对杜小康的依靠侧面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从原来依赖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变成了被别人(鸭)依靠的对象,说明他长大了,成熟了。

生21:我补充一下,文章有三次写了“挨着”:第一次是写鸭子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挨着小船,第二次写小康因恐慌而挨着他爸爸,第三次写鸭子因为受惊而挨着小康。第一次写“挨着”是用暗示的手法写出当时人物心理其实也没有安全感;第二次“挨着”是直接写小康的恐慌;第三次是写小康长大了且成了他物的依靠。

师:读出文章前后的联系与变化,既需要全局观,也需要细心地探寻。他做到了这一点。

生27:文章第56段“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暗示了与鸭一同成长的杜小康,在经历磨难后,也变得坚强、勇敢、滴水不入了。

师:他也有羽毛,变得“滴水不入”了?(生笑)

生28:“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闪闪发光”这一句,通过写公鸭长大后漂亮的外形,写出了杜小康经过磨难长大后那颗坚定的,成熟的,闪着光的内心。

师:这两个同学都关注到了对鸭子外貌---喔,不对—是外形的描写,并由鸭子的外形联想到了杜小康的性格。实际上,文章虽然没有写杜小康的外貌,但对鸭子外形的描写却可以暗示或者说让我们联想到杜小康的外貌。比如说,他的被芦苇刮伤的脸、他的坚毅的嘴角、他的清澈的眼神-----

生29:7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以鸭蛋衬托了杜小康成长的收获,在经历苦难之后的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生30:第76页第五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这里的“埋”字表现了杜小康与鸭子关系密切,鸭子们并不害怕他。

生31:这个地方后面接着写到“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我觉得他的“哭”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委屈的哭,因为生活的艰辛使他幼小的心灵倍受负担;二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承受住了那么大的磨难,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值得骄傲。

师: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压,但是他挺过来了,扛过来了;他与鸭子已经是患难与共、亲密无间了。

生21:我也说说我的体会:这里杜小康因为闻到鸭子的羽绒气味而把头埋进鸭子的羽绒中哭了起来,一般小孩哭的时候都会依偎在亲人或母亲的怀中,可杜小康此时身边没有亲人,所以把头埋在羽绒中哭,说明多日的照顾和生活中,小康和鸭子的关系已经很亲密,鸭子的羽绒使他想起家人身上的气味。杜小康的哭中包含着埋怨鸭子到来的意味,还有自己尽到责任后的自豪与自傲,还有以后要坚强起来的决心。我相信这是他的最后一哭。

师:好一个“最后一哭”!陈阳鹏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体会。请大家掌声鼓励。(鼓掌)实际上刚才我们不知不觉地将我们的话题转移到了细节上面来。还有像这样精彩的细节吗?

生32:从文中第38段“他紧紧地跟着它们---被芦苇割破了—钻心地痛----”中可以看出:杜小康在突然而至的灾难——暴风雨的面前,并不屈服于它,而是坚定、执着,充满决心地要将鸭子追回来。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师:这是文章表现杜小康最主要的细节。

生33:“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幅画面是十分刺眼的,它从侧面烘托了杜小康的勇敢和他的成长。

生6:雅薇同学所分析的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巧妙,照应了前面“他感到脚钻心的疼痛”、“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此处中的“还在一滴滴地流着血”体现了杜小康的坚强与成长。

师: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触目惊心的画面告诉我们: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杜小康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血滴在草地上,滴在脚印里,滴在群鸭的羽毛上,也滴在我们的心坎里。草地和群鸭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父亲”是杜小康成长的领路人-----

生6:老师,我还想说:“血滴在草地上”这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滴在父亲的脚印里”表示杜小康继承父亲的道路;“也滴在-----群鸭的羽毛上”这里的含义是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伙伴。

师:嗯。比老师说的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出现了许多真知灼见。关于孤独,我最后送同学们三句话:

能适应孤独的人是理智的,能战胜孤独的人是聪明的,能享受孤独的人是伟大的。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成长轨迹。

2. 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展现人物成长过程所起的作用。

3. 联系实际,理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体验成长。

课前: 品尝一份孤独(数字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品尝出了一种共同的东西——孤独。其实,人人都有孤独时,处处都有孤独在。

今天,我们学习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孤独之旅》,一起走进一个小男孩——杜小康,分享他的成长经历。

二、补充小说内容——杜小康的昨天

数字故事:昨天的杜小康

昨天的杜小康是油麻地呼风唤雨的少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杜小康不是这样的了。他要离开家。曹文轩散文《前方》中说: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默读课文第一节,思考杜小康离家的原因是哪一点?

生:第二点,无奈。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他的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

师:你能读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杜小康的无奈吗?

生读。

师:哪一个词很重要?

学生齐答:只好。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得不,不情愿。

师:昨天的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的杜小康呢?他过不上“小康”的生活了,做不成班长了。

读读《草房子》,你会知道:小康厚实的家底是他父亲开杂货铺挣来的,就在一次借了许多钱进货的返航途中,船被撞翻了,血本无归,他的家就败落了。

但父亲不甘心家业在他的手中败落。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拯救家业的蓝图。

杜小康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他要跟着父亲去放鸭了,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他也得出发。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结合昨天的预习,思考: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害怕、恐慌、孤独,暴风雨。

生2:经历了这些磨难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四、精读探究

师:曹文轩还在《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他的前方究竟是哪里?他们要把鸭群赶到哪里?

生:21节中说到了目的地——芦荡。

师:去往芦荡的路上和到了芦荡以后,杜小康的心情如何?是否就像我们有的同学的一样,有不用读书的自由?欣喜?

生:完全不是。去时是害怕、胆怯,到了以后是孤独。

师:这样的心理感受给了杜小康前所未有的考验,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研读去芦荡的路上和到了芦荡的相关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心理感受的,并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杜小康的心理反应。

(一)自主合作

大体找出文中描写恐慌和孤独的相关段落。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

A组:恐慌中前行

生1:找出了直接表明心理的词语:害怕、恐慌、胆怯。

生2:这些景物描写让他产生恐慌:(学生用文中句子来说明)

无家;无声;.无知;无人;无尽;无助;父亲的精神缺席。

生3:我选取了文中的几个词语,重新组合,改写成一首小诗。

陌生的天空

陌生的水面

船上飘起惟一的炊烟

没有其他声音

鸭的叫声尤显寂寞

前方有多远

未来是什么

茫茫的天

茫茫的水

茫茫的芦荡裹着

一颗茫茫的心

生慢慢地读,学生分明感受到了杜小康的茫然、无助和深刻的恐慌。

师:渐行渐远的家,空旷陌生的环境,前途莫测的迷茫,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

B组:孤独中成长

生1:我能从这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如: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师:重读哪几个词更能感受孤独?

生:十多天,一个人。

师:数字上的反差带来强烈孤独。

生2:我们通过话剧表演来表现他的孤独。

学生表演:(心理独白)天哪!救救我吧!刚失学我把自己关在家里还认为无法忍受,可现在呢,一个人影都见不着。妈妈,妈妈,我好想你!

(突然大喊一声)“我要回家……”

(全班爆笑,鼓掌)

师:文中还说,父子二人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原著在选入课文时,删掉了父子二人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饱了吗?”

“饱了。你饱了吗?”

“我也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

“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

“不困。”

同位合作,读对话。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单调。

师:是啊。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没有了交际,语言也就成了多余的了。

师: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注满了杜小康的世界,这孤独就像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孤独,像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杜小康。于是,杜小康渴望逃离。同学们,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呢?

生:我就干脆回家。

师:俺不干了,回家!(生笑)

生2:我会自杀。(生大笑)

师:呵呵,连自杀的勇气都有了,还不能活下去?

生3:我会选择面对,认清现实,好好放鸭。(生笑)

师: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谁说的?

生:鲁迅。

师:杜小康有没有像一个猛士一样?哪个段落首先告诉我们的?

生:第33段。

齐读。

师小结:现在,杜小康接受了、甚至开始享受孤独了,但另一场磨难接踵而至。

(二)精读品味

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说说作者怎样来表现杜小康的?在课本上做批注。(人物描写手法、环境、情节、写作手法等等。也可以对照着杜小康前文中的表现来谈。)

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1.动作:对比: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2.语言:“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

3.细节:“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照应前文,再现其坚强与成长。

4.环境:风雨,是小康成长的舞台。

暴风雨就是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暴风雨驱散了他的鸭群,也驱散了他对孤独的恐慌。同学们,曹文轩在《前方》中还说:“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是的,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发展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

后来啊,我在《草房子》后面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同学们,什么是杜小康“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啊?

生:放鸭过程中的孤独与苦难。

师:这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让杜小康长大了,长大了的不仅仅只有杜小康,还有他的——

生:鸭们也长大了。

师:要重读哪个字?

生:也。鸭们也长大了。

师: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写人。找出鸭长大的相关句子。

生回答。

师:在“八月的一天早晨”,注意哦,不是等待中的“春天”,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满怀惊喜地朗读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第四句话。

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

生1:短句。表示声音急促。

生2:感叹句。表达惊喜之情。

生3:一般先叫“爸!蛋!”他先说“蛋!爸!”(生大笑)表明他急切盼望着的是鸭子下蛋。

师: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

生1:父亲的承诺:鸭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学费也有着落了

生2:收获的喜悦:鸭子下蛋了,表明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草房子》的影片片断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

放映电影《草房子》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这温热的鸭蛋时,我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依然唱着校园里熟悉的歌谣,他双膝跪地,痛哭失声,虔诚地捧起鸭蛋。此时,我们看到的是磨难撕去了他幼稚的容颜,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我们分明看到那个少年长大成熟的背影。杜小康,已然在我们的面前站成了一棵参天的树!

现在,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 “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

生: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着,收获着。

五、拓展提升

今天的孤独之旅走完了,但明天,杜小康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他所有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他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小康的成长故事读完了,我们突然明白:有些孤独是我们成长中无法回避的元素。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曹文轩的系列成长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等,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成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会,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小弗朗士在亡国的悲愤中成长,英子在丧父的痛苦中成长。现实中,拄着双拐,唱着“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歌手郑智化,《隐形的翅膀》的作者也是被高压线烧掉双臂的孩子,成长不是轻松的话题,但请记住,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学着独自长大。平时,同学们的日记中也有不少感悟到自己成长的句子。比如:

极限的后面还有极限。——秦小榕

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努力奔跑!——张 芃

成长不是教我们打倒一切,而是教我们不被一切打倒!——张 源

过点“语文”的日子,用她反思自视、获取快乐、丰富生活、浸润生命。

——迟玉琨

苦难,是化了妆的幸福。——孙 程

将来,他们都会成为名人的,今天,我权且把这作为名人名言送给大家!下课!

附:教学反思

初三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内心少不了孤独与苦闷。我想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孤独,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体会到孤独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元素,每个人都要努力学着长大。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以成长为话题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就是体味成长,重点就是品味小说的语言。《孤独之旅》是长篇小说节选,为让学生完全了解了杜小康的成长轨迹,我引入了原著中“昨天的杜小康”和“明天的杜小康”,再结合课文阅读,学生就理解到杜小康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成了一个变化着的线。其他少年的成长,生活中同学们的成长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成长是身边的事,是时时刻刻的事。在课上,成长的不仅是杜小康,也有我们的学生,他们通过阅读感悟和表达,明确了成长的意义。

曹文轩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考:人是“被抛在路上”的,谁也无法摆脱“被抛”的命运。我就把曹文轩的其他作品引入了课堂,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也起到了深化教学内容的效果。

学生的表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随手连缀而成的小诗,信口拈来的名言名句,对文本语言的咀嚼品味细致入微。另外,用同学自己的成长感悟作为教学拓展资源,极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感,教育效果更是鲜明;树形的板书设计,杜小康经过磨砺,在学生心目中站成了一棵参天的树,更是深化了本课成长的主题。

恰如阎校长在评课时所言:这节课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只是画的有一点“满”,缺少留白。课堂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走,少扶着学生走,这样也许就能尽早实现自主、合作式的有效教学了。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篇5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段中还有一个词,表明这个时候他除了对前方充满恐惧之外,其实还带有一点点的幻想或者说希望?

生:“撩逗”。

师:真好,“撩逗”。但是,这种幻想在什么时候全都破灭了呢?

生7:在杜小康的家道中落,被迫和父亲去放鸭的时候,他的幻想全都破灭了。

师:他是在放鸭的过程中,还对前方充满了一种幻想,那个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

其实,这个时候,在路上的时候,他有一个“前方”,大家说这个“前方”在哪里呢?

生8:希望鸭子下蛋。

师:哦,这是他最大的前方,其实,去放鸭的路途中,他还有一个前方。大家看前面4、5、6段中反复地提到“向前”、“向前”、“前方”、“前方”,这“前方”到底是哪里呢?哪里谜底揭穿了?

生:芦苇荡。

师:是的,所以当他到达芦苇荡的时候,他所有的幻想全都破灭了,于是,他产生了一种真正的害怕。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21段,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师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几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园牧歌似的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接下来,让我们跟住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三)孤独惊喜(28分钟)

Ppt出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散文:《前方》

师:又是《前方》中说:“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生:孤独。

师:是的,孤独。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28—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生1朗读。

师:你的朗读流畅又有节奏感,而且重音的把握也非常好,完全读出了那种孤独的感觉。下面,同学们一起来说吧。

生2:我找出了三处能表现他的孤独:第一处,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第二处,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第三处,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更加强化了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生2:这三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两种孤独,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所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老师很想听。

生2:情感世界的孤独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和父亲到这个地方来,不能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师: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了吗?

生2:不是,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对话的默契度越来越高了。

师:默契度越来越高了,是这样吗?在原著中有父子俩的一段对话,老师来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师:“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74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