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99135

【导言】此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荐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篇】

论的形成与系统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它孕育于时代,发展和系统化于1978年至1992年期间,理论框架形成及理论的系统化分别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及《关

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标志。研究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已�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

一、改革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和理论的提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始于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加强,我们可以从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提法上日臻完善看出。毛泽

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表述为“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文化”;196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基本定型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可见,作为现代化

的目标之一的科学文化现代化,占有了重要位置。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开拓性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仍处于探索阶段。1978至1982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念;1982至198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1987至1992,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时期。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概念。他指出,实现现代化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同年10底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次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都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

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到了1981年6月,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强调并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③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结论之一。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便和社会主义的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从1979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党和国家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就如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④至

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论,改革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

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实践、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从理论发展的角度上,辨证地论证了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系,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

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指出:“在当前以至整个新的历史时期,都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认真维护和坚决执行宪法、法律和

政策。”⑤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化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

2、改革开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在这次会议上,只是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并科学地论证了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的相互

关系,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却依旧停留在好与坏、包含与非包含等层面的判断上,而没有深入的研究关系模型的形成、生存环

境和衍变模式以及关系模型变量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根据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

衰成败的大事。”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写进了。

4、抓精神文明建设与党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1986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邓小平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⑥⑦李先念也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有机配合、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三、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滑波、滞后现象,最根本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

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石

中国梦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

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只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同步前进,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

梦。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精神文明,必须坚持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文【第二篇】

关健词:新农村;建设;建议

面对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进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 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政府财政应对农村的教育经费进行倾斜和支持,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增大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与此同时,还应当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农村基础教育困难重重,尽管与投入不足有关,但也与教育经费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有关。所以,必须惩治腐败,提高教育行政官员、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控制与使用。

其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大对师资的投� 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来源,对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专业进修等方式保持他们的知识处在鲜活状态,使骨干教师在培训之后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而在乡村教师队伍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要鼓励农村支教行动,建立支教体系,包括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各种志愿者,可以给这些教师提供一些补助,鼓励他们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时间,深入农村一线,扶持乡村教育,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有效沟通,让城镇学校的资源与乡村学校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共享。要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安心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就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的事业成就感,让他们能找到作为农村教师的自豪感和价值。通过多种举措,保障农村教师素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在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联系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让农民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培育出更多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使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2 加强宣传教育,培育核心价值观

首先,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其远离危害。随着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产生了动摇,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重塑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强化农民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农民的塑造,强化加深其理想和信仰,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农村往往是政府政策落实的薄弱地带,在农村活动难以监管,因此,要深入开展农村反警示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深刻揭露组织的严重危害,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远离、抵制。

其次,加强法治教育,依法规范行为。我国经历了二千年的封建统治,又曾有过沦为过半殖民地的惨痛历史,农村社会遗留的封建传统思想清理得不是很彻底,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树立法治观念,普遍对法律不感兴趣,对法律表现很冷漠,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更谈不上对法律的掌握与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对相互关系的调节和制约主要依靠习惯和道德规范,权利意识不成熟,导致他们在社会行为中往往无视法律的规定,或者根本不知法律的规定。对于身边的违法行为,他们往往持冷漠、观望的态度。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法制思想和生活方式,保障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

3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首先,拓宽渠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费用上,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更多地是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然而,政府财政毕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灵活性,因而也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例如对在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提高当地村委或建筑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

其次,打造阵地,丰富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上,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村文化建设,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种文化产品的内容应符合两大类要求,第一类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类信息,主要是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类则是文化宣传类,这类文化产品既应包括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与文娱活动,例如年画、剪纸等工艺品,以及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更应包括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漫画、小说和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等青少年喜欢的文化产品,在调动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融入各类文化产品中,使农村居民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新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常抓不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该说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趋势是负重爬坡。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一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腐朽观念,腐蚀一部分人头脑。二是不少地方“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三是假冒伪劣、诈骗活动在成为社会公害。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深度不够带来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才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我们搞市场经济,我们搞精神文明,一定不能忘记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离开了这四个字,就会走错方向。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健康发展。这个过程充满了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完善这个过程,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原来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出现,这就必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抓住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从人的社会价值看个人价值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常抓不懈

人是社会人,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密切相关,争取人类解放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人类的解放主要是指人从自然力的控制和社会关系的压迫这两个方面解放出来,同时也包括同这两个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

人在历史上的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这种进步和解放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准备。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发达也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级,这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脱离人在社会中的劳动,脱离个人同他人、集体、阶级社会的关系,抽象孤立地看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导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等的统一。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统一关系。防止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片面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并不否定更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将通过不断发展经济和文化来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人正当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成员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利益是指个人在享受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的利益,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权益的客观范畴。个人主义则是一种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与尊重正确的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个人主义。每一个国家公务员应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体育杜会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它们在发展进程中有相互交叉的结合点。体育杜会化的本质是体育促进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社会化,同样是对人的培养过程。本文认为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体育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已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以之神奇的魅力深刻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尤其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众多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繁荣和发展,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体育的作用力早已远远超越其本身内在的范畴,它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功效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2000年在悉尼举行的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取得骄人的战绩,共夺得59枚奖牌(其中金牌28枚),金牌数和奖牌数列世界第三。同时,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法规,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使体育逐步走进不同阶层和群体,�

所谓社会化,就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体育社会化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体育社会化能促进人的成长,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具体讲,体育社会化过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过程,是体育健身、健心、益群功能对人作用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一、体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精神文明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是属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文明,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进步状态。两者缺一不可。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就有不同性质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一切优秀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周恩来总理曾讲:“体育既是一种物质力量,又是一种精神力量。”这就精辟地概括了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发展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既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民气,又能反映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因而体现着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

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规摸、广泛程度;二是体育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运动水平的高低;三是人民体质的强弱;四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院校、体育科学研究、体育宣传出版等方面的发展程度等。显然,这几个方面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是受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制约的。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体育活动?体育事业从何得到发展?如果这个国家的政府只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它又怎么会顾及千百万人民的身心健康呢?所以说,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如何,就综合性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同时,也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二、体育社会化的功能揭示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效能

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他们在发展进程中有相互交叉的结合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邓小平同志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体育社会化的本质是体育促进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社会化,同样是对人的培养过程。

1.体育社会化的健身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基础,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它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体育的健身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提高人体适应能力;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科学证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全体型健美,姿态端正,动作矫健;中年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老年人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这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当然,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方面,体育并不是万能的,还须与其他因素如营养、医药等相互配合,才能培育更加完美、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人。

2.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孕育出的体育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体育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同时也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人们通过体育实践能感受到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执著顽强的拼搏精神、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等体育精神。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体育的精神价值。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的拼搏意识和奋斗精神。在这个格言激励下,优秀的选手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运动会的记录被一次次地刷新。“在奥林匹克选手后面,有着亿万人民群众,选手们前仆后继、竞争超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强烈地感染着世人。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是奥林匹克运动价值体系的精髓。人们从中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激励,从而产生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3.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

前文讲过,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体育对个体人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这些方面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人具备基本生活技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攀、爬、提、悬垂等。体育活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体育中的运动动作是在劳动动作、生活动作等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得人们从婴幼儿期到老年期都能找到恰当的体育运动方式,是一种便于在任何群体中广泛开展的活动,所以,我们说体育运动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样,人掌握体育运动动作对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直接的帮助。

2)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有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又是在一定的执法人诸如:教师、教练、裁判等的直接教育和监督下有组织的进行的,这是对培养青少年遵守社会生活准则的一个强化。“竞技体育比赛场是文明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试验场。在一场竞赛中,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每一个人在运动场上不仅表演了运动技巧,而且同时也表演了他的思想品质和体育道德作风。为了发挥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水平,必须处理好队员与同伴、对手、裁判、教练及观众之间的关系。从队员来说,要和同伴配合默契、互助互爱、尊重教练、服从裁判等,对待对手要以友谊为重,不伤害对方;教练员在场上要知人善任、随机应变、指挥得当;裁判员要做到公正无私、当机立断、坚持原则;观众要尊重裁判、爱护队员、积极鼓励双方赛出好成绩。”所以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是使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和途径。 转贴于 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体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角色体验的机会和场合。在体育竞赛中有许多权利各异的角色,“通过体育角色的体验和学习,学生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

3)传授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必要在童年时期就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学会有益于健康的本领,并且通过传授这些知识,不断地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学会合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享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的能力,譬如:我们在带领儿童和青少年实践体育时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中美的欣赏、创造和表现能力。通过体育这一特殊教育过程使他们的形体和动作日趋优美完善,使人体美与心灵美和谐一致,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另外,我们看到随着体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体育在社会中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使体育文化和健康知识成为人的社会化所需要的知识。

三、加大体育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坚持以邓小平体育思想指导体育社会化

邓小平同志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运动,必须同时具有经济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重本质属性。他曾经说过:“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这段话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小平同志的体育思想,既指出体育运动是国家经济的表现,具有经济属性,又指出体育是国家文明的表现,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属性。因此,促进体育社会化意义重大,“要通过体质、速度、耐力和技巧的锻炼与竞争,磨练人们的意志,表现人们的活力和精神力量,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世界和平。”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体育社会化的力度

今天,我们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的竞争。面对现实,要成为有竞争能力的人,不但应该具备坚实的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加大体育社会化,使自己通过体育途径成长为具备竞争能力的“社会人”的重要性。联合国《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提出:“每个人都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

3.通过舆论宣传普及杜会体育,扩大体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体育进人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这种体育本原的回归,对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借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大好时机,积极宣传体育,使人民群众对体育有全方位的认识,领悟体育社会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4.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学校体育

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于全面教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启蒙阶段,发展学校体育意义非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体育运动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它可引导广大青少年和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对身心健康有益的高尚而文明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保持健康,而且能促进相互交往和增进友谊,并能培养体育道德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能避免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就指出:“罪恶是来自不良教育以及不健全的体格。体育锻炼既是预防手段,又是改进手段,所以它也有消除罪恶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五篇】

关键词:文明;精神文明;华侨文化;侨乡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一、文明内涵的解析

人类思维用概念来反映客观现实,并把概念作为基本单元来构成逻辑的理论体系,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关于文明的理论同样如此。所谓文明,指的是市民文明状态的进步,是人� 因此,文明是人类的创造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强调了观天象并以其作为指导来建立制度,以促成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形成。西方的“文明”来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指城邦,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团中所获得的能力。后来引申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以及达到这一高级状态的过程,其涉猎复杂广泛,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风俗、艺术以及技术的发展等。

对文明内涵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正确理解文明的内涵,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看作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无限发展过程的状态和趋势。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曾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①马恩认为,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劳动是文明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文明并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城市的出现促成了分工的产生,而分工推动了商品生产。文明时代随之产生。文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阶段的文明。在当时的状况下,资本主义文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明。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害,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中掩藏着野蛮,预测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无产阶级开创的共产主义文明将开始文明的新阶段。

我党的文明观是与时俱进的。党中央的历届领导人都对文明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拓展文明的内涵。把文明作为进步的一种状态来理解,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中国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先进的中国”。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把“文明”写到了国家发展目标中。文明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明建设,文明在国家发展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文明的理解需越来越全面。“文明”一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这就为把文明上升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大众认同的心理基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文明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目前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已� 我们要把文明作为实现中国梦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标准。因此,文明已� 并且,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时代精神的文明,是继承和发展了中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是与富强、民主、和谐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分体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要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人们的精神,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要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一些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尽管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坚守文明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华侨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道德与智慧的进步状态。要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是形成于异国他乡的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化结构,主要体现了爱国爱乡、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特质。它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变异和分支,其根源仍是中华文化。因此,保护华侨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华侨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众多华侨百折不挠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包含着多种文化,如:民族情义文化、宗乡会馆文化、华文汉语文化、华侨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民族情义文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民族情义文化最好的诠释。发展先进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人的集体人格即国民性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种国民性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气度。不论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时刻关切着祖国的兴衰荣辱,饱含着深刻的民族情义。他们认同孔子所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民族遭遇危难,华侨总是与祖国同胞紧密团结、共同应对。他们始终保持着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本民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的同化进程,有利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能够加强华侨与祖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宗乡会馆文化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原则。很多华侨到国外生活始终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他们尽可能选择聚众而居,以便团结互助,疾病相扶。他们虽身在异国他乡,但心中却仍然保持着一颗中国心。他们以“团结互助,敦宗睦族,共谋福利,服务桑梓”为宗旨组成了血缘关系的宗亲会和地缘关系的同乡会。

中国众多地区的同乡会也在一些大城市中成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如此,宗乡会馆也创办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带动华人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认识新时代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不断开展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加强创新与发展。尊重华侨的宗乡会馆文化,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华文汉语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四)华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国外的华侨老一辈喜欢群居,儒家“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集体思想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华侨居住地的选择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欧美华侨倾向于居住唐人街。其中一些老华人住唐人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懂英语,居住在唐人街能够更好地团结互助,使生活更加方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众多海外同胞都像国内人民一样发自内心的依照习俗举办活动,尤其是清明节,许多华侨不远万里回到家乡扫墓祭祖,表达对死者的孝道与思念,体现了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归属感。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时千百年,并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维护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纽带。

另外,粤剧、潮剧、闽剧、京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同时也是华侨喜欢看的文艺节目。更为重要的是华侨还保持着与国人相同的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关公的信仰相当盛行,信仰他的忠义;妈祖信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海外华侨祭祀妈祖,根本目的在于不忘祖先不忘根本,在福建建立了妈祖庙,甚至于泉州的一些西餐厅也供奉着妈祖;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也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马来西亚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造了郑和庙。

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认同、加强民族精神以及塑造民族品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尊重与保护这些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华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

三、华侨文化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之源,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流。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侨乡建设之“魂”,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促进侨乡建设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如何借助华侨文化来推动侨乡文明建设呢?

(一)以华侨文化融合当地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态势,我们要增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接触和交流。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和融合当地文化,能够让住在国尊重华侨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在吸收其它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华侨用儒家的“和为贵、忍为上”思想主张与当地居民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并且这种思想使中华文化融合当地社 我们在尊重自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兼容并蓄,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并在其环境中持续发展,因此华侨文化又带有其它的某些特色。马来西亚华人把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相融合把它叫做马华文化,与新加坡文化互相融合称为新华文化。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累积在某些方面移风易俗,在与各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创造出某些特色,形成了一种大家欣赏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形态。许多华侨把国外文化思想传回自己的家乡,同时侨乡人民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善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侨乡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兼收并蓄、富有特色的侨乡文化。这种开放互融的文化能够更加凝聚侨心,能够让其它各族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是推动侨乡建设的精气神。

(二)以华侨文化增进侨乡人民的感情

我们应当借助华侨文化的资源优势来增进侨乡人民之间的感情,使海外侨胞在侨乡建设中化为一股力量,同政府与侨乡人民一道构成“三合力”。为此,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营造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其次要通过华文教育、华文报刊、汉语电影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介宣扬中华文化,不断加强华侨文化的公共设施建设,使本民族文化深入侨心。同时,我们也可以制作和拍摄一些带有华侨文化和华侨名人的电视连续剧或记录片和宣传片;编撰华侨史志,在侨乡建立华侨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这些都能展现出华侨对祖国的历史贡献,同时能够弘扬侨乡文化、凝聚侨心。从而广大海外侨胞愿意情系祖国,兴学育人,捐资慈善,为家乡奔波各地而招商引资,生产发展物质文明的硬件基础设施。任何文明形式的存在只有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底上方有可能,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动力。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侨乡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政策与措施使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等具体内容渗透到文化成品中,有助于中华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并走向世界。

(三)以华侨文化发展侨乡的村风文明建设

华侨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侨乡建设中我们要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海外侨胞愿意团结一心、竭尽所能支持侨乡建设。华侨成立的同乡会和宗亲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团结互助、服务家乡,回报祖国为目的。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而核心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守诚信、艰苦奋斗等的传统道德理念一脉相承。华侨文化重视发扬中华文化的品德修养。诚信是每个人的处世立身之本,所谓“诚者有信”,华侨在国外则更重视开展诚信品德教育,否则将无法立足。加强诚信教育是侨乡村风文明建设一个及其重要的举措。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华侨文化的艰苦奋斗代代相传,众多华侨不怕艰难困苦,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爱国华侨陈嘉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倾资兴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以及联络各地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祖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侨乡建设中,侨胞和侨乡人民应该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为侨乡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在侨乡建设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华侨文化中的宗祠、祖墓、族谱等,这些是海外侨胞同祖籍相联系的纽带。保护华侨祖坟和宗祠以及修族谱有助于凝聚侨心,有助于调动华侨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侨乡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

②.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1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8.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篇

[8]徐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文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5).

[9].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10]Skeldon,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 East Asia:History,Culture and Business[J].Journal of Ethnic&Migration Studies,Aug2010,p1193-1194.

[11]Wad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Memories of an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 and Social Activist[J].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Sep200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19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