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红色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红色文化传承的调查问卷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6441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红色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红色文化传承的调查问卷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红色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红色文化传承的调查问卷篇1

传承红色经典文化 共建共享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红色经典文化是近代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和精神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弘扬红色经典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弘扬红色经典文化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

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红色经典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同舟共济、合力建设。红色经典文化真正得以传承,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祖国啊,祖国,你永远朝气蓬勃!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红色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红色文化传承的调查问卷篇2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源流。

这其中,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持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由于文化概念非常宽泛,我们不可能一堂课把所有内容都涉及到,今天着重谈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古时候,中原人称南方为炎方,称炎帝的国土为炎土,称炎帝的子民为炎人,炎帝的下属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黄”与“皇”字可以通假,在古书上,黄帝也经常称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一个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鸾凤的民族。

炎黄二帝的传说,表明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红色崇拜”。而将这种“红色崇拜”转化到我们祖先的生活之中,应该是从“过年”开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夜,就要闯进我们祖先居住的村落,伤害人畜。为了免遭“年”的攻击,祖先们只好在这一夜逃离村庄,躲进山林。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日下午,正当祖先们扶老携幼大撤离的时候,从村口走进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人,叫大家休要惊慌,他有办法制服“年”。祖先们哪敢相信,还是迅速撤进了山林,不听劝说的老人独自留在村子里。老人住进一间屋子,在大门上贴上红纸,在屋子里点起红灯笼,静候“年”的到来。是夜,“年”按惯例准时入侵。可是,当它看到老人门上贴的红纸和屋里点亮的红灯笼时,大为惊恐,未敢搜寻人畜便狼狈逃窜了。正月初一早晨,“避年”的祖先们返回村庄,迎接他们的是安然无恙的老人。祖先们急问其方,老人据实以告。从此,祖先们再也不用逃进山林“避年”,而是效仿老人的方法,贴红纸,点红灯,安然度过“年”来之夜,叫做“过年”。从此,“红色”就被赋予了“避邪”与“吉祥”的含义。中华民族因此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岁月无法流逝的“红色情结”。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的是红、黄两种色彩。远眺故宫,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紫禁城,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明朝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类似的制度,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红色成为皇帝批发文书的专一颜色,称为“朱”批,具有无上的权威。红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红头文件”等。

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国旗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召唤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电影插曲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之色、高兴之色,是吉祥之色,是发达之色,是阳刚之色,是坚强之色。所以,只要是喜庆之事,都离不开红色;没有了红色,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在汉语里,“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红色也代表光荣。“金榜题名”是红榜,表彰先进人物要戴大红花。

红色代表美丽。因为喜欢红色,便赋予了“红”以美的含义。“红颜”一词就是指美丽的女人,男人把女性挚友称之为“红颜知己”。

红色代表革命。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到:“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天下的光辉历程,与红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未能分离过。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瑞金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长征的铁流,抗日的烽火……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总以写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诸如:《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军想念毛泽东》、《红岩》、《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即是中国的“国色”。中国人就是有着强烈红色情结的民族。曾记得,2005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穿了一身红色衣服出来迎接,连她戴的帽子都是红色的,表示对中国国家元首和中国文化的敬意。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段中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是用血换来的。据此,我们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专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

(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具体可以概括为革命和建设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人”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革命和建设有着一定影响的志士和为革命建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建设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已经经历或必将经历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直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

二、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兴起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看腻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厌烦了“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味的宫廷戏,转而开始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红色作品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水平和创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遗憾,但正是这一特定时代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增添了一份无法复制的本色魅力,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二)红色文化的地位作用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其一,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三,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等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3、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程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红色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

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工作实践,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今天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蕴含的先进文化,就是明天的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要以深化研究为基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宣传普及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当前,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弘扬传承的基本途径有以下2个方面:

(一)加强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

首先,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鼓励文物博物馆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第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及时把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改扩建革命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不得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第三,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做好革命文物的对外开放,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完善革命文物改陈布展管理机制和支持政策,深化研究、及时补充体现时代精神的展陈内容;建立展陈内容和解说词研究审查制度,增强展陈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如用好新媒体技术,通过扫描纪念馆的景区公众二维码,即可用手机进入“智慧纪念馆”,通过vr等多媒体技术,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解馆内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等。打造党史、党性等教育基地,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

新时期,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百姓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需要不断创新路径和模式。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精心谋划、不断推出有影响的红色文化专题、专栏,实现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不断推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红色精品力作,正确回答人们的关切,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积极创作党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小说、影视作品、话剧、情景剧、戏剧、文献纪录片、红色歌曲等,借助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不断推出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学艺术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红色文化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为后世立范。进一步创新有利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培养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党史文化企业,创新党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红色文化产业,尤其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党史文化作品,加大史志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体建设力度,规范红色信息传播秩序。

四、福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现状和目前我们开展的工作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抗争史,又是一部奋斗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烈,沉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福州是福建省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区,是闽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城市运动和游击武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能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为推动红色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建设新福州提供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一是突出“服务现实”,深化党史研究,红色文化的挖掘成果为福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福州市自1981年恢复党史机构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现实”,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需要和群众需求,研究、编写红色历史;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在增强红色文化生命力,为福州文化发展注入源动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开展党史正本研究。完成《福州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福州历史》(1949-1978)《福州革命史画册》《福州革命老区》《福州革命遗址通览》《十九路军在福建》专著等。注重既写人也写事抓好党史人物研究。编辑出版了《福州英烈》《福州革命烈土传略》《中共福州党史人物辞典》等书籍。注重对本地实际状况的概括和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加强专题研究。完成《二战时期福州团组织初探》《试论“大众社”》《福州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等数百篇研究成果。注重挖掘鲜活、生动、典型的党史资源加大资政研究。完成《习近平在格工作期间执政理念与实践专题资政研究成果汇编》等资政课题。

二是突出“创新发展”,加强党史宣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福州人民心中不断获得思想和情感的认同。

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精心谋划,积极创新,不断推出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党史文化专题、专栏和艺术作品,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开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以各类展陈为依托,创造性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借力新技术、新科技、新兴传媒如红色动画、红色教育视频、红色歌曲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先后举办闽赣省委暨紫山革命斗争史迹陈列展,福建新四军抗战史暨福州抗战史陈列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共福州组织成立90周年专题图片展,以及红色书画剪纸作品展、主题展等多种展览。

以艺术创作为着力点,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精品工程。积极创作红色影视作品,先后创作的《高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地下航线》《新四军孤胆英雄——王明星》《抗战印记》等影视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福州革命历史和革命先驱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开展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红色文化的艺术创作成果使大家在喜闻乐见中不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思想和情感认同。

以“六进”活动为触手,推动红色文化宣传深入普及。推进党史文化深入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军营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六进”主题活动。发放红色文化宣传册、党史书籍、资料、刊物十余万册。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深入乡镇村居、一线党校、市县直属单位、高校、中小学等作党史、国史等专题讲座达数百场。

以新媒体为前沿载体,推进红色宣传平台多样化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创建党史宣传多样化平台。建设党史网站,开通“福州党史”等微信公众号,建立短信宣传平台等,推进红色宣传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通过新媒体等前沿载体,及时回应人们关心、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决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三是突出“启发示范

”,强化党史教育,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在福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得到广泛传承。

打造特色基地,红色资源的教育示范功能不断增强。从1990年开始,福州市利用革命遗址先后打造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余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的47处,市级党性教育基地的14处,国防教育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等50余处。通过基地开展党性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等,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红色洗礼,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

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开展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充分利用全市革命遗址资源,每逢

“七一”“八一”“国庆”“清明”等重大节日,部队、大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组织人员到各类纪念设施等革命遗址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参观学习,在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成为常态。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场馆和各类教育基地,组织“

重走长征路

”等体验活动,观看珍贵历史照片、塑像,以及战争实物如炸弹、手雷、枪械、大刀、马灯、织布机等,生动再现革命前辈和革命老区人民的英雄事绩,让前来瞻仰的人对先辈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奉献使命。

四是突出“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软实力在助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了强劲动力。

加强革命遗址普查,加大分类保护利用力度。福州市自

2000年开始对革命遗址开展调查登记统计工作,先后更新普查数据5次,目前全市革命遗址共计

290处。根据遗址情况,分清权属,区分优劣,进行分类综合保护。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申报成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革命遗址列为国家级和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达102处。许多遗址列入到挂牌保护,有的在遗址处建立了纪念碑、亭和石刻,不少遗址通过修缮建立了纪念场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各县(市)区都加大投入,改造升级纪念设施,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已逐步形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教育功能完整、保障措施有力的格局。

发展红色旅游,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通过打造永泰县青龙瀑布全域旅游+红色文化精品示范景点区、福清一都红色旅游区、马尾船政、三访七巷历史文化名街、长乐南阳省委旧址、连江透堡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民众在参观红色景区、瞻仰革命遗址中,深受先辈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激发受国热忱,在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着红服,参加各类体验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献身民族伟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断转化为建设新福州的强大动力,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如连江县透堡镇,福州著名的革命老区,闽东革命的发源地,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写满了英雄的壮举,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近年来,透堡人民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历史,保护修缮改造红色遗址群,编写和推广红色乡土教材,红色领航工程成效凸显,干部队伍精气神不断提振,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多年高速增长。2017年又引进总投资四亿多的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农业和民生养老等招商项目。在红色引领下,透堡镇经济社会全面腾飞,老区人民幸福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

五、当前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存在的不足和下步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福州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与其它各地、各省市相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从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来看,首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2016年7月,市委召开协调会,决定成立由市民政局、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编办、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等多部门参与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开会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整改和落实措施。通过联席会议的部门联动,强化责任分工,搞好部门协同,推动包括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入实施。2018年我的1篇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红色文化课题再次专门提及,并以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向市委办公厅张忠秘书长作了专项报告,但目前这项联动机制还未形成,联席会议还未建立,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各省市对革命遗址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重视,不少地市制定并推动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走上法治化轨道,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宝生还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明确大遗址保护法律地位,将其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在我省,龙岩市2017年制定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将红色文化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纳入法制轨道,列入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项目。三明市2017年也出台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而我市目前虽有组织制定《福州市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尚未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不利于革命遗址保护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是保护措施还不够有力。有的地方对革命遗址的管理重视不够。有的权属私人的革命遗址,因未受到保护管理上的指导、监督,遗址内设施损坏较重。比如,马尾区亭江镇象洋村的王助烈士纪念馆,里面的照片、字画、展板脱落掉地,有的都霉变看不清了,损毁程度令人震惊。有的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或被忽视,或被戏说。闽清县宏琳厝景区的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旧址,许多导游解说员对项南、舒诚、张徽等同志在此干革命的历史不清楚。此外,不少革命遗址在郊县山区,复杂的地理位置和福州地区常年多潮湿暖热的气候对遗址保护带来不少困难,现有革命遗址中,保护一般和较差的达111处,占遗址总数的%。

四是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有的革命遗址利用简单、展示形式单一。主要是陈列布展模式简单,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对革命历史内涵的深度挖掘,社会影响力不够。利用革命遗址开发的红色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不够丰富,虽有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讲,数量不足,挖掘不深。

(二)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来看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连接一切”,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迭代,但宣传的内容却还不够丰富、形式还显得保守、手段比较单一,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与进步缓慢的产品供应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同时,在网络信息的空间里,各种观点泥沙俱下、鱼目混杂,这都对主流宣传带来了冲击与压力。具体表现在:

传播方式与技术的融合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vr、ar等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难以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提升红色文化的展示和传承的成效。传播方式与产业结合的不足。福州红色文化与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结合上,如通过影视传播,通过情景剧、歌舞剧、话剧的传播明显不足,难以增强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穿透力。传播方式与群众的联合上不足。新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依托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将红色文化以新颖的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扎下根、培养感情,用现代的方法如音乐舞蹈史诗、优秀红色书刊等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上还不够。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大党史大史志的格局形成不够,史志部门与其它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的充分沟通、融合、协调、参与不足的问题,也有各级各有关领导的关注度、推动度不够的问题。实际上,与全国各省、各地市相比,福州市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党性、廉政、国防等教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是有不少差距的,总之,要让福州的革命遗址“活起来”,红色文化“转起来”,红色基因“扬起来”,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持续绽放红色光芒的路还很长,这方面,史志部门应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纵横向联接作用。

六、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下步的努力方向

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步主要努力方向我认为应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从物质层面来看

再版《福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州市2010年开始革命遗址普查,2012年在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当时编纂选入的革命遗址有近220处,经过近年来的再挖掘补充,现有登记统计的革命遗址已达290余处,加上第一版通览中,有的革命遗址史实叙述不够完整,个别地方还有错漏之处,因此,再版《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保存珍贵文献史料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同时,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利用革命遗址配合组织、宣传、文保等部门打造特色教育基地,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会、访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全市党员干部到革命遗址寻根问本、锤炼党性、触及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

编好红色故事。这些年来,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的红色故事比较缺乏,展现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图文影像资料不足。上世纪90年代,市委党史室编纂出版了《福州英烈》系列丛书,这是一套非常好的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材,但因时间长,书稿纸张质量差,字体小,字迹模糊,加上文字叙述单一,内容不活泼,可读性不强,达不到宣传普及效果。建议对这套丛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面进行修订再版和普及,通过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将福州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充分展示出来,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强烈共鸣。

编纂《福州市红色文化图录》。根据市委宣传部《福州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任务分解方案》,党史部门应积极参加红色文化图录的编纂工作,图录相对于革命遗址通览,内容更加丰富完善,除了硬件资源外,还有红色标语、故事、抗战解放等软件文化资源,还有红色文物的定期排查并建立排查档案机制等。这项工作史志部门虽不是牵头单位,但红色文化图录实际上是党史部门必须收集整理和保存的重要红色文献资料,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要积极与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等有关单位沟通,大力参与、抓紧推动这项工作的尽快落实。

编辑出版《红色记忆》系列图书。近些年来,各县(市)区搜集分享的“2024年红色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红色文化传承的调查问卷3篇”,编辑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材料,如《业绩长留山水间,丹心永志史册中——记连大妹同志的革命事迹》《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忠诚战士——俞洪庆同志光辉的革命一生》《抗日功勋昭日月——缅怀抗战英雄陈金来烈士》《中共福清县委机关原址修缮感言》《留取丹心照汗青——记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陈吓垱烈士》《罗源红色记忆》《民运春秋》《高家大院的红色记忆》《永不消失的彩虹》《暗夜里闪烁的簇族星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散存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编辑形成一套具有整个福州特色的《红色记忆》系列图书并开展“六进”,将极大地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进一步深入。

(二)从非物质层面来看。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推动形成大史志格局。

加强请示报告,推动尽快建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也不只是我们提出来,全国重视红色文化传承的不少省市县都建立了类似机制,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也提出成立革命文物保护联盟组织,和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相近。因此,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应刻不容缓,史志部门在这项工作上应主动靠前作为。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史志格局,为建设有福之州提供强大的“红色动力”。从职能和作用发挥上看,建议由一位市领导主抓,由市委宣传部或市委办公厅牵头并处理日常工作,文广新局、名城委、民政局、文物局、数字办、史志研究室、财政局、编办、规划局、旅发委、文联、建委、教育局、科协、社科、经信委、市属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部门共同参与。同时,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制定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订立规章制度;精心部署各项工作,抓好分工落实,并强化主动作为、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史志部门有责任去推动这些问题落实)

出台法律法规,推动革命遗址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编制《福州市革命遗址挖掘保护利用规定》,对革命遗址遗迹的范围、保护管理模式、经费保障、保护管理的措施(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认定、公布、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日常巡查及报告制度、责任人的确定等)、开发利用的规定、处罚办法等进行立法,推进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提升。

提炼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县都加大了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的研究,阐发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宣传、推动本地区红色文化精神深入学校、乡镇村、社区、企业、机关、军营等,发挥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独到的宣教作用。福州市多年来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对于本地区革命老区精神的提炼研究和阐发还是空缺,我认为这块研究应尽快填补,建议设立“福州市革命老区精神研究”专项,组建研究课题组,加强与中央和省市有关学院的合作,调动各方力量深入研究阐发福州革命老区精神。这方面也要发挥好史志学会、闽浙赣革命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加大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利用。多部门协同,加快打造更多有深度、有广度的福州特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在延展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旅游时段从而增加旅游客流量上下功夫。此外,尝试举办一些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全省性重大旅游文化节,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对导游解说员的红色文化普及,提高导游自身素质和解说质量,防止在红色旅游景区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联席会议制度可心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产品都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得到解决。

二是大力发展影视动漫等产品,讲好福州红色故事。

福州市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震撼人心的红色影视动漫等产品,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功能一度比较弱势。实际上,能搬上影视屏幕的福州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非常多,比如,位于福州市西洪路边的鸡角弄,被市民称为“福州的雨花台”,先后有180多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英勇就义,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长年不为多数人所知。再比如,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福州,血战降虎,解放罗源县城,特别是600多位英烈遗骸长眠于连江桃源梧桐战场,惨烈的战斗和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样不为福州人民所熟知。闽东革命策源地的连江,是福州最早建立革命政权的地方,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动暴动、建立政权和武装,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同样不为多数人所悉。等等红色文化故事都是搬上荧屏等红色产业的有力素材。史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甚至主导这些红色文化走上屏幕等各类文化产业,用百姓的视角讲故事,以艺术的方式讲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作品,电影作品如《先驱者的足迹》《征途》《红色闽东》等;电视连续剧作品如《为了解放》等;

纪录影片,结合福州解放70周年口述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拍摄制作《福州解放》纪录影片,为保证质量,影片制作不必要限定在“八一七”福州解放日播出。制作完成后,引入各级党校、大中小学校和全市各类教育基地,作为福州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电教片长期使用。

话剧或舞蹈剧作品,如《福州“雨花石”》《地下航线》《暴动》或《方尔灏》等人物话剧作品。

戏剧、音乐剧作品,如《根据地》《红色记忆》等。

动漫、动画、vr、ar等产品,从群众需要出发,精编红色文化成果,开发形式多样的作品,以适应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不同载体的传播需要,以动感内容激发群众动心动情,让群众在短时间内能够基本了解福州红色文化。

开发红色游戏项目,让网民在游戏中了解福州革命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和革命经历,接受红色洗礼。

三是建设网上纪念场馆。

在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推动缓慢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先行建设网上纪念场馆,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方式。比如先尝试建设比较简单的福州抗战网上纪念馆,通过3d全景式展示,让用户身临其境体验抗战。根据成熟后的推广情况,再考虑建设网上福州革命历史纪念馆或史志馆等,网上纪念场馆的建设既可以作为实体纪念场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实体纪念场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网上纪念馆的生动展示与传播,将有力吸引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体验,对推进爱国主义和党史党性宣传教育,促进我市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四是推动史志讲坛尽快走出去。

史志讲坛是成果转化交流的一个好场所,但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史志成果转化不能仅在系统内部作局部交流,应尽快推动走向机关、各大中小校、党校、乡镇(村)、社区、企业、军营等社会各领域。这方面除加强自身素质的锤炼提高外,重要的是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纵横向联系,让全社会了解福州红色文化,感受福州红色文化精神,在红色文化的浸染熏陶中汲取不断向上的前进动力。

最后对当前史志文化的期刊、公众号、网站的传播方式谈一点看法和建议。期刊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的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已明显落后,许多部门的期刊已不为人欣赏,免费赠阅的编得再好的杂志,好多连封签都没有打开就扔到垃圾箱去了,因此包括史志在内的很多刊物受众面都不广,大多也只在系统内发放交流,另外作为文献资料予以保存。所以对这种传播方式期望值不能高,不出错是最基本的原则,当然編得精致一些自己也可以陶醉欣赏一下。

微信公众号是近几年出来的新生事物,一经面世就有门类繁多的各类公众号充斥互联网,人们接受公众号信息已经应接不暇,给史志公众号的传播带来极大压力。实际上党史公众号推出来时,从时间上讲就已经是马后炮了,加上推出的力度也不大(领导实际上也不够关注),其传播的点击率、影响力早就大打折扣。目前,整合后史志公众号仍然受到其它各类公众号的冲击,其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靠自身是难以根本扭转的。我的设想是,主动与市直机关工委或市委组织部沟通,将我们的公众号关键内容与“一线福州”“福州机关”等公众号进行充分融合。通过这种抱团式的打造整合,才有可能快速提高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史志网站的传播实际上也存在这种问题,普通的网站受各类新媒体的冲击,受关注度一样越来越式微。同样,在发展自身的情况下,也要考虑主动参与其它大的门户网站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进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当然还有一个学会,但因为是空架子,实际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可以利用学会的名号办一些诸如系统内学术讨论等方面的事情的。

以上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规划设想,有的内容因工作职责的划分,如前面提到的几本书的编纂,今后应由文献处负责。当然,如果室领导说缓一缓或暂时没必要做,这些工作就往后推,需要的时候再与文献处作详细交接。其它工作,实际上每一项的实施都有很多困难,都不是短平快能解决的,包括编书在内,需要一个长远规划比如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来分步进行,一项一项落实。有志者事尽成,讲红色文化我想说的是史志部门的工作重点不能仅停留在研究、编书、编志和存史存志上,还要多考虑成果的转化、走向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弘扬,做好这项工作,就要靠创新,传统的一般式的传播方式要改造。但终究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推动,否则一切规划设想都只能是空谈,在嘴上说说而已。

红色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红色文化传承的调查问卷篇3

红色文化这个课题太大,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前后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我在这里只略点一点,主要结合我们的本职工作多谈一点发展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措施和办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说起红色文化,就离不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就离不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流血牺牲的烈士,就离不开他们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走过的万里长征路,就离不开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的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故事。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王进喜、雷锋、焦裕禄,以及在普通工作岗位涌现出来的无数先进工作者、劳模,都是红色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体现,红色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我个人非常幸运在去年9月份,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在延安举办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短短一周的学习对于我好

似经历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和教育,犹如参加了一场精神盛宴,对于灵魂的荡涤,对思想觉悟的提高,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对于丰富我的精神世界的帮助是极大的,有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深切感受。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绝不是简单的多少条,多少点,每条每点是什么,那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对于廉政文化的重要作用

回想过去,在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都非常严酷的形势下,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和这些好传统好文化分不开的。例如: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等等。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人的心灵却出现了荒漠,尤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腐败案件频发。究其根源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把这些好东西都丢了。应该把好的传统,好的文化发展起来,传承下去,红色文化作为廉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党员和领导干部具有预防和净化作用。党员和领导干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之中。无论是正能量的社会关系,还是负能量的社会关系,都会反应到我们的内心中来,不同程度地

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到我们对待工作、家庭、交友等等方方面面的判断取舍。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要象房间一样需要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随时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洗洗澡,有毛病就治治病,党员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在行动上给自己带上“紧箍咒”。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就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扫帚、镜子、抹布、紧箍咒和灵丹妙药,可以使党员和领导干部不仅在组织上入了党,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彻底入党,把红色文化植根于他们内心深处,在源头上起到预防和净化作用,使他们根本就不想腐,不愿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6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