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产业调研报告实用【19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80707

本报告对产业现状、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全面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产业调研报告”,希望您喜欢。

产业调研报告

产业调研报告 篇1

***位于****东南部,境内交通便利,省级公路兴凌线(兴城至凌源)贯通南北。境内****风景如画,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全镇现有10个行政村,总人口1、9万人,5100多户,其中农业人口1、83万人,农业劳动力6400人;土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公顷,有林面积4340公顷。全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个,并建有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是****重要的农业大镇和项目建设重镇。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结合各村实际,在全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果业、暖棚茄子、冷棚甜椒、金鼎红尖椒、畜牧业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乡村应运而生。目前,全镇经济林、冷棚甜椒(尖椒)、优质肉牛(羊、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村已基本形成。截止20**年,全镇共发展保护地(含冷棚)2000亩,年产蔬菜25000万吨,为2004年的1、9倍;新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6户,牛羊猪等牲畜存栏量达8、5万头,家禽存栏量达98万只,年交易量达4万余头(只),交易额达7千万元。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五年来,为发展第三产业,我镇结合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化管理,全方位经营,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2万元,累计开发楼房面积10700平方米,重修路面5公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现已初步形成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社会服务、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发展新格局,第三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的重要支撑,成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截止20**年末,全镇第三产业从业户数562户,从业人员1300多人,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100万元。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商贸、餐饮业领先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年底,全镇批发零售业较上年有所增加,商贸、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商贸、餐饮业行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到20**年末,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1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5、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0、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29万元。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的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产业调研报告 篇2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下面是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请参考!

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万的%,占全县农村人口万的%。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

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产业调研报告 篇3

“xx镇的水暖卫浴行业已经代表了国内该行业的最高水平,而且发展前景广阔。”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会长张东立曾这样说。一个小乡镇的一个行业在国内有如此的地位,的确不容易,更足以令人自豪。

“水龙头”是xx镇的龙头产品,水暖卫浴产业是xx镇的龙头产业。20xx年10月,xx镇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为中国(xx)水龙头生产基地。近几年,这个“龙头”的力量愈显强劲。

“龙头”的力量体现在它的规模。目前,xx镇水暖卫浴产业已有生产企业400多家,销售企业108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销售额达30亿元左右,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出口额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今年1—9月份,xx镇的工业总产值达30。73亿元,同比增长17;水暖卫浴产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4;水暖卫浴产品出口额967万美元,同比增长14。

“龙头”的力量体现在它的“膨胀力”。xx镇的水暖卫浴企业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从原来的“星星之火”“燎原”起来的,它们从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式的前店后厂模式纷纷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华艺卫浴公司从几万元起家,现在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该公司近年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购地150亩兴建新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建成后年产值可达到5亿元以上。今年以来,还有一批民营水暖卫浴企业,如希恩、迪丽奇、乔顿、应达、上华、洁士、力美、国陶、华福等陆续增资扩产,总投资额达到亿元,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龙头”的力量体现在它的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韩国大昌铜材有限公司、意大利的澳图洁具有限公司、美国凯勒斯卫浴公司等一批国外企业为xx水暖卫浴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注入了新生血液。

xx水暖卫浴产业这个“龙头”不是凭空而成的,它的铸就经历了艰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拐点”是20xx年年底。在那之前,xx的水暖卫浴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已经积聚了一股膨胀的力量,可是,这时的xx镇却缺少承载企业壮大的载体,于是,有的企业找不到扩大生产的用地,计划撤离xx镇。从20xx年年底起,xx镇委、镇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载体建设上,几年间先后投入了9000多万元,分四期开发了总面积为4500多亩的xx工业园。有了发展的载体,原来打算和已经撤离xx的水暖卫浴企业又重新回到了xx,而且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批批新办企业纷纷进驻xx。

一个产业要有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有较完整的产业链。镇领导针对以前xx镇没有铜管、弯管、阀芯生产厂家的问题,帮助企业牵线搭桥,请来了生产阀芯的世界著名企业西班牙赛道公司来xx镇合资建厂,并引进了铜材厂、电镀厂,使这些企业咬合在一起,使制造业内部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也使xx镇成为全国生产水龙头配套最齐全的地方。镇委、镇政府还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业主自建等措施对水暖卫浴商贸街进行改造,将这里发展成为全国水龙头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

xx有一家公司叫xx市银达企业有限公司,它的成立可以说是xx镇委、镇政府铸就“龙头”的用心良苦以及决心、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20xx年后,xx水暖卫浴企业迅猛发展壮大,“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在靠银行、靠政府都不太现实的情况下,xx镇委、镇政府作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策:成立专门公司为民营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于是,20xx年1月2日,镇政府以千方百计筹得的1000万元成立了银达企业有限公司,与农信社联手合作,封闭式地专门为在该镇从事水暖卫浴生产的企业提供不同力度的信贷担保,以1000万元的资本金可以取得3500万元的贷款。他们选择一批水暖重点企业作为优先担保对象,累计已为xx镇32家企业提供了3500多万元的信贷担保。

“过去我们公司都是走出去找客户,但自从xx镇办了自己的卫展会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客户找上门来了。”xx镇的许多水暖卫浴企业负责人都这样说。他们认为,xx镇的卫展会如同一张“翅膀”,令xx水暖卫浴产业更好地飞向世界各地。

在xx镇未举办卫展会之前,水暖卫浴企业主要从国内外专业展会上获取行业动态、产品订单,开阔眼界。xx还未足以吸引世界同行的目光。20xx年10月,首届中国(xx)水暖卫浴设备展销洽谈会引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接下来的几届卫展会都办得一届比一届好。卫展会不但为各企业带来了大量的订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了合作伙伴并洞悉到行业的最近信息,而且通过多渠道的对外宣传、推广吸引外地企业前来参展,这些企业通过参展,切身感受到xx卫浴产业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决定填补xx产业链条当中的空白或薄弱环节,使xx卫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xx镇还充分利用展会上收到的招商引资线索,开始着眼于引进世界知名卫浴品牌。

今年,xx镇的卫展会已是梅开六度,第六届中国(xx)水暖卫浴展销洽谈会盛大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xx。早在几个月前,卫展会的展位已被抢订一空,这也充分说明了xx这个小镇及其水暖卫浴产业的魅力。我们相信,xx这个“龙头”一定会“舞”得越来越有力。

经深入企业调查了解及听取该镇府领导和行业协会的汇报,现制约该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在:(1)人才配备不足,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2)部分企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3)部分中小型企业对零配件的质量把关不严,影响成品质量;(4)缺少品牌意识,难以做大做强;(5)行业中存在着恶性竞争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如不予以重视,xx镇水暖卫浴业就难以笑傲国内外市场。

质监作用,为“龙头”腾飞提供技术保障。针对以上制约因素,我局开展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具体如下:

(一)组织培训学习,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在困扰着该行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水暖卫浴行业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机械、电子等专业转行过来的。这些人往往需要企业两到三年的培养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而人才的培养成本很高随着水暖卫浴行业的高速发展,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目前xx水暖卫浴行业中的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危机的紧迫性,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和专业技工学校挂钩,开设定向培养课程,但由于缺乏对水暖卫浴行业的了解和研究,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学校反映比较冷淡。为水暖卫浴行业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将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对此,我局连同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xx年8月4日组织了新国标gb18145—20xx《陶瓷片密封水嘴》的学习培训班,学习培训班由xx镇政府领导主持,江门市质计所梁锋工程师负责授课,市府梁和平副市长、江门局、xx局等领导参加并作了讲话。共有92位厂长、经理参加了培训学习,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企业人员对新国家标准有了进一步了解,有利于新的产品标准贯彻实施。

(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

有些水暖卫浴企业忽略了其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计量管理制度不完善。计量工作是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大部分工业企业中把计量工作作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使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一些企业由于产品开发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计量检测手段和生产管理不配套,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量值不准确,使制造工艺失去控制,造成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效益低。为此,我局协助了广东华艺卫浴实业有限公司完善了二级计量保证体系工作。

(三)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

产品的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就等同于企业的生命,为确保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及消费者的权益,我局在下半年已经加大力度对企业产品的监督检验工作,20xx年4月份我局共抽检18家水暖卫浴企业,合格率约为35%,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标识不符、流量、螺纹精度及盐雾试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等问题,我局连同水暖协会已为不合格的企业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并责令其按时整改,现已基本达到整治目的。

(四)实施名牌兴市战略,扶强扶优

虽有部分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也有部分只算是小打小闹的小作坊式企业,其实施的只算粗放型管理,企业如不能在行业中打造品牌就难以做大做强,我局为进一步扶强扶优,把广东华艺卫浴实业有限公司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协助其取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五)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规范经营环境

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水暖卫浴行业中存在着恶性挖墙角现象频繁及侵权行为等不良的恶性竞争行为,这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对此,企业自身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局将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要为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包括创业辅导、提供各种经济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和员工培训等,继续深化中小企业改革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小企业规范经营,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加大对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即得到制度、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际支持。

今后我局将会继续针对xx镇在“观念转变、思路开拓、班子建设、制度创新、简政放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开展调研,找准制约因素,研究解决措施,提供必要的支持。

产业调研报告 篇4

近年来。围绕“百户十万头生猪、千户百万只土鸡”生产基地建设目标,县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四大项目之一。稳定生猪养殖的同时,按照“抓龙头、建小区、促大户”思路,领导抓、能人带、信息引、项目推、服务促,大力扶持土(肉)鸡养殖,鼓励发展蛋鸡和特色养鸡产业,使养鸡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新型产业。年底,全县鸡存栏万只,出栏万只,鸡肉产量276万公斤,禽蛋产量531万公斤,养鸡产值3452万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养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生产格局得到调整。养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发展壮大。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走高。呈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态势。全县已注册养鸡公司8家,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6个,建成规模养鸡场10个,发展规模养鸡大户63户,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已成为土鸡生产的主体。

二)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生产水平快速提升。随着养鸡规模的逐步扩大。饲养方式得到改进,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基本都安装了饮水系统和定时补光等自动化设备,柴庄镇银川养鸡小区和杏坪镇李家湾养鸡小区在鸡舍内安装了自动饮水、补光、通风、上料等设施,并采用网面养殖的饲养方式,降低了鸡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养殖户大多使用“正大”新希望”秦乐”等品牌预混料配制全价饲料,蛋鸡产蛋率维持在90%以上,良种鸡年均产蛋在320枚左右,生产能力大辐提高。

三)生产模式趋于规范。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供苗、供料、技术服务、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有效降低了养鸡户的养殖风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成品鸡及其副产品的品牌效应成为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蔡玉窑镇马房湾土鸡养殖合作社于20xx年注册“x”商标,由于其鸡蛋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掀起“x”牌土鸡蛋销售热潮,实现了品牌、效益双丰收。

四)养殖污染得到遏制。积极引导规模养鸡场和养鸡大户建设沼气池、集粪池、废渣贮存池等基础性防污设施,饲养环境逐步改善。为解决鸡粪污染问题。鼓励规模养殖户广泛实行“沼—林—果”或“沼—菜—厕”环保养殖模式。对于小型养鸡户,要求鸡粪堆积发酵或晾晒,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大棚蔬菜种植,目前干鸡粪最高售价达14元/袋,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推动了养鸡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生产性能更加优化。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品种改良成效明显。全县良种鸡的比例逐年攀升。已建成孵化场2个,年孵化小鸡50万只。肉鸡主打品种为三黄鸡、双佳a艾维因、海波罗肉鸡等,具有生长快、耗料少、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点。蛋鸡品种主要为罗曼褐、罗曼粉、尼克粉、京粉等,具有饲料报酬高、产蛋多和成活率高的优良特点。土鸡品种基本以土鸡为主,间或有少量的杂交土鸡,具有抗逆性强、肉质好、蛋品质优等特点。目前全县良种鸡覆盖率达85%以上。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目前制约养鸡产业发展的瓶颈。规模养鸡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数额较大。银行支持农村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门槛高,靠养殖户个人投资金额有限。受银行信贷权限上收和一些养殖户诚信度较低影响,部分养鸡户很难得到较大金额的贷款支持,资金周转困难成为制约养鸡业扩大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养殖户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从目前的部门职能看。县农业局负责疫病防控和动物监督,县畜牧中心负责畜牧生产。各镇(区域)畜牧兽医站合并到农林水牧中心,畜牧业生产发展、疫病防控、动物监督的三大职能分属两个单位,削弱了畜牧服务体系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及指导生产的职能,使大部分养鸡户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指导,造成养鸡成本增加,制约了养鸡产业的发展。

三)养鸡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经济实力薄弱,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县养鸡企业起步较晚。带动群众的能力不强。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养殖观念影响,养鸡户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水平不高,使鸡群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成本增高、效益降低。

四)土鸡品牌培育不足。对饲养土鸡信心不足。土鸡无特定的种源场,特色发展尚未形成共识。多数养鸡户热衷于饲养周期短、场地受限小、见效快的良种蛋鸡和肉鸡。种源缺乏、土鸡存量少制约特色发展。未形成土鸡生产龙头企业,鸡苗供应、技术指导、饲料配送、兽药供应、成品鸡回收一条龙服务尚未形成,规模特色效应不明显。

五)产品加工增值滞后。县鲜蛋用于加工的不到1%淘汰鸡加工销售仅靠几家卤鸡店现卤现卖,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全县鸡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养鸡规模发展相比严重滞后。禽产品销售多限于原材料,没有深加工提升产品利润。

一)建立县级土鸡繁育基地。扶持建设土鸡繁育场。筑牢商品代规模生产基础。将土鸡良种繁育补贴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照“自繁自养”思路。制定详细的土鸡种蛋及种苗补助标准,解决土鸡种源缺乏、种鸡场损亏问题,为土鸡专业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效处理利用粪污资源。引导养殖户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并适当给予资金补助及技术扶持。加大生态养殖宣传力度,按照有关标准修建粪污处理设施。指导养鸡户搞好鸡粪加工及无害化处理,引导养殖业走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之路。

三)强力推进养鸡产业化发展。把培育鸡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养鸡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对禽产品进行收购、包装、冷藏、销售一体化服务,建立一批禽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禽产品的原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树立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我县的养鸡环境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

四)大力加强养鸡户技术培训。全县饲养户缺乏饲养管理人员和疫病防治技术。增强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能对鸡场进行有效管理。应由农业、畜牧部门分年度、按区域、有计划地对养鸡户从鸡舍建设、养殖设施、标准化饲养、环境污染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五)加快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号召广大养鸡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养鸡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六)加大土鸡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巩固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使之良性循环、稳步发展。设立土鸡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土鸡养殖。主要用于土鸡生产、防疫、运输、管理、科研等。给予土鸡养殖比良种鸡更好的优惠政策,对于规模达到500只以上的养鸡户,每只鸡补助1元;规模达到1000只以上的养鸡户给予适当的基础设施补助;对愿意发展土鸡的特困户免费提供50100只鸡苗,鼓励养殖户发展土鸡生产,做大做强土鸡产业。

产业调研报告 篇5

我国肉鸡生产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主品种多为“舶来”的快大型白羽肉鸡如艾维茵、双a

等,中国本地品种较少。在白羽肉鸡育种、饲养生产等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弱势明显,表现在生产成本过高和鸡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口关税的大幅削减,外国廉价鸡肉势必大量涌入,给国内的快大型白羽肉鸡生产造成更大压力。

家相比差距较大。肉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长型禽类,要求在高度集约化生产状态下进行养殖。所以,在肉鸡生产中必须要人为地为其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我国农村肉鸡生产中,缺乏合理而又规范化建筑的鸡舍,没有良好的隔热材料,缺乏降温系统,缺乏机械通风设施等。这些都是造成鸡舍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而导致疫病发生的原因,直接影响到肉鸡的品质。另外饲养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气净化、限制饲养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确执行,有些养殖户随意操作,构成对鸡群健康的威胁,造成较高的发病率。这些都是鸡体携带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鸡肉出口受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药物残留超标或含违禁药物。由于肉鸡饲养周期短、密度大、发病率高,在饲养过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预防疾病,这导致我国鸡肉药残事件屡屡发生,降低了我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信誉。这主要是源于我国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源头———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力所致。我国现有20xx多家兽药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而美国仅有1000多家,且均达到gmp标准。

中国肉禽业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新城疫等诸多疫病困扰,而且我国养鸡行业几乎每两年新增一种疾病。而农村养鸡户在疫苗的选择、使用、保藏上不加注意,往往造成免疫失败,更加重了疫病的流行。诸多疫病的广泛流行以及农村养鸡户自身知识所限,导致治疗及时,使中国肉鸡业经济损失巨大。此外,也为中国鸡肉的出口造成障碍。

产业调研报告 篇6

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20xx年,卫生部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三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专业的康复医院主要承接综合医院急性后期的病人。按照一家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对接1—2家康复医院测算,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将达到8000—10000家,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而截止20xx年,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为376家,康复医院的总收入仅58亿元。考虑康复市场巨大市场潜力和政策催化需求释放,康复医疗产业面临巨大机遇,维持行业增持评级,相关受益公司包括湖南发展(000722)、和佳股份(300273)和澳洋科技(002172)。

康复医院易以托管或者合作投资方式开展。在严格控制药占比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急需扩大医疗服务收入,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具有低药占比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为医院创收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服务,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康复技术的管理体系。而市场凭借成熟的管理经验、差异化的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赢得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机会,直接嫁接公立医院资源,实现病人快速转诊,同时,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实现康复医院的快速扩张与复制。

康复医院具有高利润率、易复制的特点。对比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回报快,2~3年便可实现盈利,单位病床投入成本低,利润率高,以上海首家二级康复医院—一康康复为例,20xx年4月正式运营,20xx年便扭亏为盈,20xx年净利润率高达19。8%。且康复医疗多为标准化的治疗手段,易复制扩张。目前,我国个人办康复医院占比达到44%。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迈入康复产业。

康复治疗的医保支出占总医保支出比例极低。以广东省为例,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中康复总支出的占比仅为3。3%,医疗资源与康复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阻碍了康复产业的发展。20xx年3月22日,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残联五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3号),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新增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比原有9项,支付范围得到成倍扩大,有望改善目前康复治疗医保占比低的状况,带动康复医学市场迅速扩容。

产业调研报告 篇7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当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同一农业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殖与投入品采购使用、农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来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种子种苗工程、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拥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指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15条,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 3条(慈溪生猪、余姚畜禽、象山柑橘),产值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农业全产业链9条(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镇海獭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鹅、甬优种业、江北奶业、宁海畜禽),主要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产业链的产品特色鲜明。主要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各地农业主导集聚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从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链条经济的转变。如象山的浙东白鹅全产业链、余姚的榨菜全产业链、鄞州的蔺草全产业链等都是在当地主导集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产业产品特色。

二是全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田头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我市现有市场型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xx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6家,总产值达亿元。二是企业带动型。如xx市蔬菜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为龙头,统一技术门槛和生产标准,抱团拓市场。该市蔬菜产业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 200多个,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科企合作型。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深化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储备研发能力,通过协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通过紧密合作,围绕做强做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业,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作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甬优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凸显品牌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个农业企业长久不懈的努力。小产品必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宝凉茶,简单的配方,却能有300亿元的产值市场,这是农业全产业链效应和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我市余姚榨菜、鄞州蔺草、宁波獭兔、宁波牛奶、宁海土鸡、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产业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难以落实,相对分散,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跟上。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而不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进行,冷链设施不够完备;还有农业全产业链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模式上,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农业订单不够稳定。总体来看,订单农业范围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稳定关系。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部分加工企业压价、拖欠欠款等现象时有出现,而订单农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现象,导致订单履行率不高和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

(二)全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余姚为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166家,xx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15家,但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发展停滞不前,多数农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产业链为例,产业线的机器换人受到外部条件及政策环境影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产业链链条较短,品牌、休闲农业等延伸发展不够。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却少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像国家地理标志慈溪杨梅等由于保鲜、储藏等问题,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产业其加工观光、历史文化等还没有进一步拓展。

(四)全产业链发展的政府扶持不够,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在农业全产业链扶持对象上较为分散,力度又不大,尽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具体产业链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在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够高。虽然目前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迅猛,有互联网、数字电视,甚至各个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却较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平台少、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够高。

此外,我市11条产业链中只有蔺草、雪菜、兔业等已成立了产业行业协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权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协会其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也是不够明显、组织机构比较松散、服务能力欠缺,还未形成独立运作的实体化社会团体,要真正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5个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1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一批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超1亿元。使各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基本达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原料基地化、质量安全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

(二)主要对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要求,重点围绕“七个一”,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关联点,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推动战略,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使产业链联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构建和优化成一批宁波区域特色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以“两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筛选出当前有高附加值或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规划优先建设主产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中核心领军主体的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

2.扶强一批领军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主体间的联动。以产业分工、利益联结为根基,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间、主体与普通农民间的联结机制,促进各类主体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引领各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主体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主导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响亮的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继续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牌,包括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实现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走的出去。集中培养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专利), 并围绕该品牌构建全产业链。三是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发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关键性的产业技术。一是根据我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乡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延伸服务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动力, 缺乏科技的力量, 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进程就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因此在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 使技术配套, 衔接合理,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6.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一要开辟新市场, 拓展新的价值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宁波都市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促进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高效发展,推进农业创意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紧密结合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特色等拓宽产业链,支持有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主体文化博物馆,延长产业链。

7.成立一批服务优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做好服务和牵头工作,强化对行业协会的领导,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于重要农产品可成立相应的分会,组成联合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工作,加大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地区合作。

产业调研报告 篇8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羊城在热闹的欢呼声中走向新一轮的365天。,广州的绚丽大事件值得后人铭记。透过亚运会、“小蛮腰”、“月光宝盒”、“海心沙”,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本循序渐进、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广州也迸发出热血沸腾的创新因子,在南中国傲然树立起一面创意旗帜。几年前,整个广州清晰地听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号角吹响。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创意园,各有性格,现在就让我们来盘点羊城六大创意园,寻觅广州创意热土上的创意集中地。

创意园助推城市形象

创意产业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向我们袭来,广州的创意产业近几年颇有些争奇斗艳的味道。

在广州市政府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政策出台的契机下,原来分布在城区内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旧厂房又迎来了它们的春天。旧厂房们褪去了原有的功能,却挥不去浓郁的历史气息,几十年的沉淀让它们成为创意产业的最佳孵化地。创意产业园悄然入驻,仿佛是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大创意产业园挂牌成立,勃然发展壮大了起来,它们携带着创意,在旧厂房宽阔的空间里肆意挥洒。各个创意园吸收以创意为经济利益点的企业入驻,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力求构造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发挥集聚效应,推动各个企业的发展和整体园区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壮大。入驻创意园的企业以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动漫、建筑、广告策划、现代艺术、摄影和影视为主。

原有的历史背景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不同也造就了风格各异、主题不一的创意园。它们着实活跃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也为羊城增添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这几年创意园蓬勃的发展给广州甚至是珠三角地区城市功能转变和城市形象提升助力不少。

羊城创意产业园的活跃和创新,太古仓浓厚的商业艺术,tit的精致和时尚,信义会馆的静谧雅致,红专厂的浓郁艺术气质和1850的强烈创意碰撞之感……年轻且个性十足的80后、90后们总能寻找到心仪的玩乐所。创意集市、品牌发布会,艺术展览、音乐会……无一不丰富着市民们的精神世界。就让《创意周刊》带你一站式领略广州最具影响力的六大创意园吧!

羊城创意产业园

羊城创意产业园实现了新和旧、历史和现代、艺术与文化的生动结合,是旧工业转变为文化产业的成功范例。旧厂房独有的空间和高度,给了艺术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发挥创意,重新设计包装成的创意产业园让旧厂房焕发了新活力。羊城创意产业园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而充满了艺术氛围,它的出现,提升了整个创意产业园片区的价值与品位。经过四年的培育和发展,羊城创意产业园在去年底获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晋身“国家级”,是目前广州本地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园。

羊城创意园位于广州黄埔大道中309、311号,东临车陂大道,北临骏景花园,坐拥18公顷土地,自然环境优美,旧厂房形态各异。从生态环境来看,羊城创意园是六大创意园中绿化面积最大、最具景观性的园区。园内绿树成荫,改修过的厂房在棵棵大树的掩盖下颇有些神秘的味道。走近了,你不禁讶异:原来这么质朴的外表下,内部空间可以利用得这么优雅。筑梦空间内黑灰色的座椅别具一格,吧台飘出的阵阵音乐和缕缕咖啡香气飘荡在整个空间内,让人心神荡漾。厂房改修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像是散落在草地里的颗颗顽石,由一些创意涂鸦和雕塑衔接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漫塑广场,夸张诙谐的原创卡通人物做成色彩鲜艳的雕塑,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带着极具戏剧化的表情,让观看者禁不住上前合照。要是走累了,便可搭上殷红色的复古旅游车,那车型号较小却气派十足,为这宁静质朴的园区增添了一抹亮彩。

羊城创意园致力于促进华南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广告、建筑设计、工艺、设计、时尚、影像、动漫、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和广播等各领域的产业化和互动,为创意产业和创意人士提供独特的工作场所和良好服务,全力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创意产业孵化器。目前园内进驻的企业有60多家,以文化和设计类企业为主,法兰西艺术设计、五行艺术空间、广州筑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广州天闻角川动漫有限公司等都在此设立了分公司。创意园凭借良好的艺术氛围多次成功主办大型文化创意展示活动,如创意市集、欧宝新车时尚发布、美国威盛亚创意新品发布会、建筑师作品展和大型当代艺术展览———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州巡展等。

红专厂

红专厂占地16万平方米,原身为广州鹰金钱食品厂(广东罐头厂)。罐头厂以苏式建筑为主,建筑群平面规整,主楼高耸,魅力独特。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后,它依然透露着昔日辉煌的痕迹。如今,创意文化的注入,让旧厂房、林荫道、大货仓、旧机器,仿佛都散发出浓厚的艺术气息。

人文艺术气息浓郁和艺术平民参与化是园区的最大特色。对于热爱步行的参观者来说,红专厂的后门远比正门更方便到达———员村地铁站b出口旁的一条小道,一直往里走,转入一条小巷,在狭窄的路段上逐渐看到涂鸦的痕迹,便是近了。再往前走,一道红色的铁闸突然出现。进了园区,仿佛就到了另一个世界,路边高大的雕塑和旧时罐头厂的机器静静地述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正当思绪流连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的时候,浓郁的现代艺术气息立马将你唤回。红酒厂、红砖屋、大石馆等颇有名气的创意点散布园区,在与整个文艺气息相得益彰的前提下,各自散发出独有的创造力和韵味。这里的创意味道里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自由元素,和其他创意园比,红专厂是褪去商业气息最极致的园区。正是这种自由艺术气息,吸引了无数爱玩、爱创意的年轻人驻足于此,恣意挥洒。周末的红专厂到处不乏年轻人和一家三口的身影。看到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小孩童的手,指着园区里的一件雕塑问:“你知道他是谁?”不免想到:对了,这就是我们所想要的艺术在身边的生活。

作为广州第一家非房地产包装的意义创意区,红专厂从创立之初就以国际标准定位为艺术生活中心。园区的业态种类包括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雕塑展厅及广场展示区、酒吧/咖啡厅、进口书店、艺术文化商店、摄影棚、养生会所等数十个门类。园区曾吸引各种展览,如广州当代雕塑邀请展、首届丹麦文化周的开幕和包豪斯展览等。为推动中国乃至亚洲当代艺术的前进,红专厂传承过去,开启和分享当代艺术的魅力未来。此外,它还特别注重对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传媒人的培养和支持,推动与国内外其他相关产业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与生活互动的可能性。

tit创意园

tit创意园项目位于海珠区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原址。它传承了纺织工业和岭南纺织服装业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服装文化和时尚创意成为其最大特色。园区的生态环境和园林设计更是现代都市里的一抹亮绿,既为园区内的名师提供了灵感空间,也与相邻的“小蛮腰”构成一幅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图景。

园区地形略微有些起伏,贴合地形的园区规划把这种活泼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tit的五角标识在园区内多处可见,可以想见当初整个园区的规划是很统一的,因此体现出来的格调也很完满。和别的那些巨大的旧厂房相比,这里的建筑透着几分精致。几家时装店精美的橱窗可是吸引了不少女孩子驻足,再加上园内摆放的时装剪影和张贴的巨幅海报,强烈的时尚感呼之欲出。也许是不想让时尚气息完全覆盖了旧厂房散发的历史感,tit别具一格地保留了当年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墙画,那些“当年”的革命面孔和口号和时尚海报面对面,足以让人品味许久。

tit创意园以服饰、时尚、创意、文化、艺术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时尚著名设计师、名模、名企、名牌进园发展。创意园提供新产品发布、时尚设计、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多功能服务,着力构建涵盖华南地区、辐射东南亚的服装设计、研发、发布与展示的专业平台,最终成为集聚服装创意的高端要素和引领文化时尚的全国知名的中心领域。九万多平米的园区由品牌设计区、跨界创意区、商业文化区、展示发布区、配套服务区、休闲红酒区等板块组成,有效地打造出一个服装产业资源整合平台。创意园为国内外知名服饰服装品牌与品牌加盟商、名家设计师、高端消费者之间搭建的产品销售和体验平台也不容忽视,这一品牌展销功能和高端奢侈品定制功能的实现使得tit成为引领时尚文化的风向标,总能第一时间呈现华南地区的最新潮流,和20广东时装周都在园区内惊艳举行。

信义会馆

信义·国际会馆坐落在白鹅潭畔,珠江最美丽的一段河段上。会馆内20世纪60年代高大宽敞的苏式厂房,建筑风格天然流畅,改造后,使人倍感亲切和时尚。几幢开间不一的大厂房的外墙几乎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颜色却刷上了锗红色,在午后阳光的打照下倒是显得格外精神。几十棵老榕树、临江木栈桥、宽阔的白鹅潭水面与西关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信义·国际会馆环境得天独厚,成为广州的一个城市亮点。

信义会馆给人一种宁静且高雅的感觉,如果说在别的创意园,你能感受到创意之泉的翻滚涌动,那在信义,创意文化气息更像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红色的老房子,墙上稀疏地爬着一些藤蔓植物,掉了漆的窗沿,以鱼篓为原型的路灯一串串地悬在路边,走在小石子路上,倍感惬意和宁静。渔歌晚唱边的雕塑最是引人深思,一个身穿长袍的古代功夫宗师伸出手,对弈带着拳击手套的钢铁机器人,古与今,中与外的对比用这样一种低调的方式冲击着你的思绪。再继续向前,就到江边.太古仓的江边风景小资情调十足,而信义会馆的江边风景却雅致不已。一旁的奥美广告公司把游乐场搬进橱窗,亮丽的颜色和起伏的木马,以静态诠释动态,别具一格。

信义会馆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为之注入以岭南文化为母体的商务休闲概念,已成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工人博物馆、名人俱乐部、画廊、情景酒吧、多功能展示厅、商务中心、酒店公寓,文化企业群聚效应显著。它依托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积淀,为客户提供个性、时尚的展览、写字楼、会议、公寓、酒店、餐饮、娱乐场地租赁,策划及相关配套服务。新雅力士上市发布会,首届中英商贸采购年会,新宝马3系华南区上市发布会等等都在信义会馆举行,场场座无虚席,这无疑体现了信义会馆成功的商业运作。

产业调研报告 篇9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位于****东南部,境内交通便利,省级公路兴凌线(兴城至凌源)贯通南北。境内****风景如画,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全镇现有10个行政村,总人口1、9万人,5100多户,其中农业人口1、83万人,农业劳动力6400人;土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公顷,有林面积4340公顷。全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个,并建有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是****重要的农业大镇和项目建设重镇。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结合各村实际,在全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果业、暖棚茄子、冷棚甜椒、金鼎红尖椒、畜牧业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乡村应运而生。目前,全镇经济林、冷棚甜椒(尖椒)、优质肉牛(羊、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村已基本形成。截止20**年,全镇共发展保护地(含冷棚)xx亩,年产蔬菜25000万吨,为20xx年的1、9倍;新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6户,牛羊猪等牲畜存栏量达8、5万头,家禽存栏量达98万只,年交易量达4万余头(只),交易额达7千万元。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五年来,为发展第三产业,我镇结合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化管理,全方位经营,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2万元,累计开发楼房面积10700平方米,重修路面5公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现已初步形成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社会服务、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发展新格局,第三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的重要支撑,成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截止20**年末,全镇第三产业从业户数562户,从业人员1300多人,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100万元。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商贸、餐饮业领先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年底,全镇批发零售业较上年有所增加,商贸、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商贸、餐饮业行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到20**年末,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1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5、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0、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29万元。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的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产业调研报告 篇10

20xx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发出了《关于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应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另外,发展配送中心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配送中心,加快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促进工业项目的开发,促进国家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各方面的社会就业;同时也为大量闲置设备设施投人生产提供了市场需求。

当前,物资企业要想尽快摆脱困境,唯一的途径就采取国际通行的流通方式,积极发展配送中心。通过发展配送中心,改善企业的运行机制、组织化程度、营销方式,使企业在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国外配送中心发展情况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综合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物流园区是物流配送中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物流园区是整个物流配送中心的缩影,也是整个地区物流活动的心脏。在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史中,日本、德国是物流园区发展较快的国家,出现了像不来梅、东京等物流园区典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国家的物流园区的发展与经验。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1965年至今已在全国22个城市中建成了20多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同时也形成了多个物流配送中心。在日本的东京、阪神和京都三大经济圈中,其物流总量占日本全国物流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4%以上,其中东京为疏解市区的交通压力,由政府组织在城市外环路旁规划建设了4个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园区,形成了这个经济发展地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各级物流园区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不仅对日本经济发挥了支持作用,使日本能够充当东亚经济的生产总值中枢,还优化了该地区的物流结构,繁荣和完善了市场体系,提高城市经济档次,并带动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税收。

在欧洲物流园区的发展只有十几年,但是却极大促进了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而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尤其具有代表性。

流市场总值近400亿美元,占全欧洲物流市场总值的28%。在1999年度的欧洲大物流服务供应商排名中,德国占近半数。

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欧洲特色,即较为注重物流运作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与先进性,重视物流服务企业与接受服务的目标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较为注重系统效率。德国物流园区建设由联邦政府统一规划,由州政府负责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物流园区的场地向物流企业出租,承租企业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建设相应的库、场,配置相关的设施设备。德国政府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与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等统筹考虑,在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和日本一样,德国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各种信息化、自动化、电子化的设施和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物流园区的主导地位。

(二)国内配送中心发展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大量库存费用。另外,我国物流企业与物流组织的总体水平低,设备陈旧,损失率大、效率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瓶颈”,制约了物流的发展,物流配送明显滞后。商流与物流分割,严重影响了商品经营和规模效益。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迫切需要尽快加强建设具有信息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利用现代化的设施,但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只能从国情、地区情况、企业情况出发,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中国的物流配送业一定会按照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发展。

根据调查结果,我国现有的物流供给能力略大于我国目前的物流需求水平。该调查同时表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的3pl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流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多种指针来衡量,最简单的就是通过物流企业的人员数目来比较。我国3pl企业平均员工数量由20xx年的248人上升到20xx年的395人,平均企业规模扩大了147人。对3pl的认可程度集中体现在3pl的使用比例上。将物流服务全部委托给3pl的工业企业比例由20xx年的16%上升到20xx年的37%,上升了21个百分比。我国3pl企业的数量正逐年增长。进入我国的著名外资3pl有ups、dhl等,而国内的一些物资、商储企业纷纷表示要全面进军物流业。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据国内外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后,找出制约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具体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具体原因以及制约我国配送中心物流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我国配送中心发展的策略及思路。

本课题要从物流的相关理论出发,论述现代物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配送中心的相关内涵,分析配送中心产生的理论基础,提出配送中心运作的要点,对配送中心基本类型进行划分并且阐述。通过对配送中心发展现状的分析,要揭示我国配送中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需要学习的经验,探讨我国配送中心发展的根本和成功的关键点,再对配送中心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本课题中会试着对我国发展配送中心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盘点,分析我国配送中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物流观念比较落后、物流人才缺乏、物流增值服务薄弱、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低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配送中心发展中问题的对策,如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同盟关系,实施人才战略等对策,以促进我国配送中心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文献法

文献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就是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课题的科学认识。从收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信息资料,对所获资料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类编排加工。帮助了解课题的意义和地位,了解此前别人已做了哪些工作,达到了什么水平,从别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获得启示,帮助自己开展研究,并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提供论据和支持,或者根据已被公认是正确的结论修正自己的认识。

(二)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所调查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产业调研报告 篇1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改革导游体制,提高导游服务、导游管理和导游队伍建设水平,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了《导游体制改革》专题调研。调研工作由邵琪伟局长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司牵头,办公室、人事司、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参加。调研组在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调研提纲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年来的调查研究工作,于3到4月,先后在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听取导游人员、导游管理服务机构、旅行社、旅游协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调研组进行了多次集体研究,形成本报告。

一、导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导游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是导游服务层面,反映突出的是将导“游”变成导“购”,以及与此目的性质相同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加点”、“换点”,具体表现为导游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和参加质次价高的自费项目,擅自变更行程计划、压缩计划内项目的游览时间,以便从购物点和景点拿“回扣”。第二个是在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服务和权益保障层面,反映突出的是“人头费”、“买团”,即导游按游客人数向旅行社支付费用以获得带团服务的机会,旅行社不向导游支付带团服务的劳动报酬,旅行社和导游管理服务机构不为导游提供劳动社会保障,甚至要求导游垫付、支付游客住宿、用餐、游览、交通等接待费用。第三个是在导游机制、体制层面,反映突出的是“零负团费”、导游公司监管缺位、导游进入-退出机制和监管考核体制不完善。第四个是具体工作层面,主要是在导游教育培训、年审、ic卡计分管理、服务监督检查、正面宣传引导和政府、协会的导游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导游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机制方面的“零负团费”操作模式和体制方面的不适应。零负团费操作的基本情形如下:

起点:游客追求价廉物美而又不太了解和熟悉旅游产品的特性及相关信息,在报名出游时反复多家询价压价。

招徕、组团旅行社:为适应游客需要以争取客源和业务,竞相压低报价并低价促销、收客,不向游客收取目的地旅游接待费用,因此不向接待旅行社支付接待费用,搞“零团费”结算,甚至还要接待社向其反向支付“人头费”以获取、增加利润,成为“负团费”结算。

地接旅行社:不向导游支付劳动报酬,不为导游提供劳动社会保障,反而要求导游支付接待费用并解决旅行社和导游收入问题。

导游:与司机和购物、景点单位联合起来,通过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参加自费项目即“加点”、“换点”来获取“回扣”。

终点:导游“导购”、“加点”、“换点”严重影响了旅游质量和效果,且所购物品和所参加自费项目往往都是质价不符、质次价高的,向旅游和相关部门投诉。

导游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直接影响导游服务质量、队伍素质、导游权益保障。一是导游入门条件偏低,主要是高中毕业的学历起点直接影响到导游知识量、服务能力和新导游的年龄起点,对导游服务质量和队伍素质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导游公司性质、经营服务内容及设立条件和程序、监管责任和方式等不明确,大量通过导游公司取得导游证并实际从事导游服务人员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监督考核、管理服务严重缺位。三是导游服务的性质、地位及其与旅行社的关系不明确,“导游自由职业化、导游服务市场化”与“零负团费”、“人头费”、“买团”、“加点”、“换点”的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四是导游ic卡计分管理、导游年审考核等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二、遏制、扭转“零负团费”操作模式

主要对策是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宣传、信息服务和认真贯彻《旅行社条例》两个方面。

网、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开展公益广告宣传和案例宣传、深度报道,组织开展“品质旅游”进社区等宣传活动,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收集发布主要线路、项目价格信息等。在这方面要注意的是,不能笼统地说“旅游市场不成熟”、“游客不成熟”、“游客消费不理性”,这有将责任推给游客的嫌疑,而应该使用“信息不对称”、“政府、行业引导和信息服务不够”等说法。

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新条例在旅行社招徕宣传、签订旅游合同和收取旅游费用、组团社向地接社发送团和支付旅游接待费用、地接社委派导游接待和支付接待费用等各个环节,做出规范、禁止和处罚规定,为遏制、扭转“零负团费”奠定了法规基础。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新条例的这些规定,特别是加大执法检查、监督和违规处罚力度,遏制、扭转“零负团费”,是从机制入手解决导游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三、

加强对导游管理机构的监管

我国近60万执业导游,约有七成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和导游公司等机构。绝大部分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成立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承担办证领卡、年审、人事档案管理等政府职能和组织培训、为导游介绍业务等的社会或中介服务职能,主要靠向导游收取管理费(挂靠费)、年审培训收费等维持运行。

加强对导游管理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是,第一,明确其性质为面向市场(旅行社和自助游客)“提供导游接待服务的独立经营企业;第二,明确规定其经营业务为向旅行社和自助游客派遣导游人员、提供导游服务,承担导游的企业管理职责;第三,明确规定导游公司的设立条件、程序和监管方式;第四,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清理规范现有的导游管理服务机构,政府管理职责转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和社会服务逐步转到行业协会,导游管理服务机构逐步统一为导游服务公司(可以以介绍业务的中介服务为起点逐步发展成为导游派遣)。

四、明确导游的职业定位

成自由职业者、让其脱离旅行社独立存在,管理、培训、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等,都由政府或有关社会组织来负责。这个观点混淆了导游就业形式的“自由”与导游从业“不许”自由两个问题。《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必须经过“旅行社委派”才能从事导游业务,可见我国法律不允许导游单独提供服务,因此导游在法律性质上不是自由职业者。即使导游不是旅行社的正式员工,依据短期或临时用工合同为旅行社提供服务,但其服务是旅游产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导游是旅游产品销售者的履行辅助人,无法脱离旅行社单独存在。

由于我国对旅行社实行特许经营管理,如果导游不经过旅行社即可接待旅游团队,将会产生无数个不经许可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个人。不仅消费者的利益难于保证,市场也将陷入无序竞争的混乱,因此,倡导导游归入自由职业者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益。导游不是自由职业者,就不能靠自己“经营”获得收入,而必须由其雇佣者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所以,旅行社完全应该且必须将导游劳动报酬纳入旅游报价和费用之中。

五、建立合理透明的薪酬制度

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应建立“以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带团补贴为补充的导游人员薪酬制度”,是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旅行社向其固定导游发工资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但是给社会导游发工资难以落实,因为数量巨大(占总数70%以上),又不是企业员工。

建立合理透明导游薪酬制度的任务和措施是,第一,要求旅行社在旅游产品报价中必须单独规定导游服务费并支付给导游,其幅度和数额由省市旅游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确定;第二,明确导游带团补贴的主要项目内容和标准,应该包括差旅补贴、超时补贴、加班补贴、通讯补贴等,具体幅度及数额仍由省级旅游部门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确定执行;第三,明确重申导游可以接受游客自愿、主导支付的小费,但不得以索要小费,并引导游客养成给付导游小费的身份消费习惯;第四,依法规范“回扣”、佣金,使其收受数量合理化和方式合法化,即消除占比过高问题和“公对公”并如实入账,同时要求旅行社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导游。

六、改革完善导游准入-退出机制

1999年颁布实施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学历起点为高中毕业,这在十年前是基本合理的。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及其毕业生大幅度增加,接受高等教育基本成为我国青年一代的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导游是依托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事专业服务的人员,接受适当教育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的起码保障。调研反映的普遍意见是将导游考试的学历要求提高到大专,是比较合理的。对于少数民族和边远不发达省份,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完善导游执业退出机制十方必要,重点是完善年审统计和ic卡计分管理制度。首先要解决年检和计分制度管理都缺乏法规支撑的问题,明确不予通过年审的导游证及其持有人如何处理。国家层面上,尽早出台导游ic卡有效时限及注销退出办法。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现有法规规章规定不完善、不合理的方法,如“导游人员必须参加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年审培训”,但未明确培训费用由谁承担及其标准和支付方式,出现了借机收费的现象,引起导游不满。此外,ic卡管理系统亟需升级完善,及早实现信息实时传输,充分发挥科技在提升管理水平上的作用。

七、完善导游分类和等级制度

导游分类问题首先体现在导游如何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上,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的研究,包括准入的研究,力争以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性质进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实现以导游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变革,在构架和改造导游职业教育、培训、鉴定、考核、竞赛和表彰系统的过程中提升导游职业,增强导游职业的凝聚力。

从就业形态上看,可以考虑恢复兼职导游。一方面,从完善导游劳动保障制度考虑,兼职导游没有以此为业,不必纳入导游职业的社会保障计划,其管理和劳动社会保障等主要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外语或特定的知识、技能等,是旅游接待服务和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所必需的。兼职导游资格及管理问题,要通过修订法规来解决。

管理部门考核发证,以高等院校旅游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为对象。实习导游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进入旅行社和景区景点观摩、学习和协助导游从事服务,不得独立开展导游服务,由所在学校负责监督管理和权益保障,毕业离校实习导游证自动失效。

目前导游实行了等级制度,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导游人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联系不紧密,加上多年考试中断,中高级导游比例太小,严重影响了等级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职业技能分类,探索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以提高职业认可度和忠诚度。

八、促进导游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导游脱离旅行社成为社会导游、签约导游或挂靠导游。随着导游与旅行社分离,其在利益上与旅行社的不一致出现并不断扩大后,就有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来代表、维护其利益,同时发挥桥梁、纽带、规范、服务等作用。正因为如此,在一些重点地区和旅游城市,逐步建立起导游协会。这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导游体制改革、队伍壮大,有必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导游协会等行业组织。

在开始阶段,导游协会也是沿用旅游协会的模式,采取“官办”方式,即政府批准成立导游协会并负责管理,工作人员主要是政府派,经费由政府资助,主要业务是规范、管理以及在导游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与其他协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游协会的会员和工作对象不是企业、事业单位,而是导游员个人。重点旅游城市如桂林、昆明等,率先进行改革探索,由导游人员自己来建设、管理导游协会。

部分省、自治区成立了导游协会联合会后,成立全国导游协会联合会,以省级导游协会联合会和直辖市导游协会为团体会员,统一组织、指导全国的导游协会工作,同时开展有关国际交流合作。

发展经济富民强县,必须有雄劲的支柱产业。我们周边各市县,肇东、青冈有玉米深加工,北林有啤酒、卷烟,安达有奶牛养殖,望奎正在上万头生猪规模屠宰,都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阵容。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项足可立县的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企业支撑。如何冲出重围,我县的特色产业潜力究竟在哪里?笔者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认为:加快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大上强劲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这一产业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这是造福兰西的可行之路!

一、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观前景

马铃薯是个百姓熟悉而喜爱的土特产品,它含多种维生素,吸收水份,吸收脂肪、糖类,吸收毒素,防病治病抗癌。素淡可口,有益健康,是理想的日常副食品。国际上都把它作为养生保健食品特别提倡,美国人常把它作成各种糕点细心品尝。现在,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马铃薯的食用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市场的需求量猛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食用方式,做深度开发利用,推出马铃薯系列产品。人们虽然喜欢未经开发的蔬菜,但更需要精深加工的食品。马铃薯在北方尤其在我县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老百姓居家生活的主打蔬菜之一,而在南方乃至国外却是稀有珍品,销费者对它情有独钟。新世纪呼唤由马铃薯深加工的新鲜产品问世!可见,在我县区域内,马铃薯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可着力开发的食用产品,它的市场销量绝不可低估,潜在效应令人振奋。

随着饮食节结构的更新,居住环境的改善,现在人们越冬,已很少大量储藏马铃薯,越来越喜欢简略生活步骤,渴望更多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上市。一些发达国家也习惯于食用精制成品,打开即吃,有的稍事烹调就可上桌,方便省事,又颇有档次。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传统的食用方式,现在已有一些加工的马铃薯食品已流入市场,更深加工的项目至今没有开发,我县完全有能力填补这项空白!如果能够在短期内把我们的马铃薯制品推向市场,那么我们的龙头企业就会有开发不尽的经济含量。

笔者认为,马铃薯深度开发可分四步进行:

1、可将马铃薯制成块、条、丝、片、酱等形式,甚至可以装成罐头。还可封成塑料袋,保鲜保质,色鲜味美。

2、可制成精粉丝、精粉皮、精粉面等品牌,打成小

包装透明塑料袋。或炒菜,或炖菜,或拌菜,或水泡食用,方便省事,替代传统的粗糙做法。粉面子又能制成多种食用品,也能充当主食,为现代生活呈出一道道绿色美味,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

3、可加工多种薯条、薯片、薯汁类等儿童食品。现在超

市上的马铃薯袋装小食品,香脆味美,携带方便,完全可以满足居家旅行和休闲的需要。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爱吃。它已成为深加工领域中的走俏食品,全国各地销售量是很大的。

4、又可与其它产品加工合成新型食品。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马铃薯食品成分都比较单一,营养价值较低。我们要从食品的制作内容上下功夫,以马铃薯为主,把肉类、胡罗卜类、糖类、维生素类、蛋类等都吸收进来,组成多种复合食品,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笔者认为,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的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可观,做大做强做火,在我县远比其它产业的势头好!

二、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观效益

马铃薯深度开发是一个富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它必将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它是造福兰西荫及子孙的一项利民工程。

一是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市的供应基地。我县无大型工矿企业,没有污染源,自然条件好。完全附合市里所确定的a级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所要求的产地环境条件,以至种子及其处理、选茬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这便是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天然条件,也必将为我县农村产业更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多年来,我县农民种植马铃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良种选用也有较高的认识。多选择早熟、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异地优良品种,如:早大白、克山白、东农303、小黄麻子等。我县农民对种薯处理、晒种、切削、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储藏,都具有比较成熟生产枝术。特别是榆林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本镇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现已开发“榆林”牌无公害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达6万吨。产地辐射八个村,形成了规模式种植与经营,建成了兰西县绿园农副产品经销有限公司,并已申请立项。

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马铃薯深度开发,能使大量劳动力上岗就业,还可以带动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给农民创造很大经济价值。我县历史上以种玉米闻名,而近几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走势低靡,亩产不过1000斤,效益300元左右;而种马铃薯亩产3000多斤,效益为千元以上。而且马铃薯对土质要求及田间管理都不高,工序较少,春天种上几个月就可以收了。马铃薯被称为无公害农产品,我县榆林、康荣等乡镇的产品都已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要求,农药安全达使用标准,肥料使用也合乎枝术标准。随着这一企业的壮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定会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尽的效益。

三是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

我县农民种植的马铃薯若能达到500万吨,年产值可达23亿元,财政税收能达到几千万元。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效益就会成倍翻番增长,成为县财政收入的基石。兰西县也将由此走出贫困,跻身于先进行列!通过调查分析证明,这确实是个壮大农业、强县富县的战略性产业。

三、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行性措施

1、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技术研究和立项。

上龙头企业,首先要解决制约马铃薯深度开发的难点问题——保质保鲜枝术。任何一项产品的开发,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因为关系公民的生命健康,对质量要求更强。我们可以先考虑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待其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再进行枝术委托培训。这样,我们可以在技术探索中寻求发展,节约人材资源,渐次地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技术队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成立专门的技术咨询小组,随专家一起到马铃薯制作企业进行考察学习,把符合我们地域的特色的可行性技术成功地移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招标与我省的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签订委托技术开发合同(包括技术人员培训),并申请专利,拿出开发马铃薯的最新项目,抓紧研究立项。

现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在做马铃薯加工食品,但因品种单一,货源供应不足,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也不强。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只要早日立项,扩大原料基地,精心运作,必能拥有可供销售的大面积市场。

2、帮助企业打开市场销路。

效益如何,市场销路是关键。县相关机构和领导要关心帮助企业潜心研究这一课题,千方百计寻找市场。企业也应选派出精干的销售队伍,分成若干组,确定好任务指标,落实责任制,走向全国各地各大超市,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可先试赊销一批,第二批送货上门,回收第一批货款,大范围地打开市场。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代销网点,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只要销路打开,兰西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就会自然爆发出来。马铃薯产业将成为兰西工业、农业、财政擎天一柱!从而带动全县农民投入到这一产业开发的行列中来,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舒心,挣得开心。可实行订单农业,为农民种植马铃薯敞开收购,必要时还可向周边各市县延伸。

3、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领导。

其一,县委、县政府要建立专门领导体系。由主要领导挂帅,象抓亚麻一样高度重视起来,下决心投入,舍得花大本钱,保证科研专项经费。科研项目攻关成功后,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积极尽快地把龙头企业筹建起来。可采用独家垄断经营的方式或集团化股份制经营的办法。县政府对于龙头企业要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把产业做大做强,使其与亚麻产业形成两条经济铁轨。其二,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难题。各乡镇要把马铃薯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切实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各乡村可连片种植,机械化运作,探究可适于本地有市场销路的最新马铃薯品种,形成种植马铃薯的科学体系。其三,县农、科及相关部门要切实搞好种植技术服务,调好调优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建设步伐,在我县构筑马铃薯产业的三分天下格局;纪检监察、行政执法和司法等部门,要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扶植企业上马增效,使这一产业尽快成长壮大。

帮扶调研报告:立足部门职能 发挥产业优势构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居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下派工作三队的要求,市农业局驻牛庄镇王营村下派帮扶工作组利用两个月的时间,采取党员群众座谈、入户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对王营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王营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路子,制定了今后发展的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村民基本状况:现有居民138户,人口450人。调查情况以住村户为准,其中男236人,女214人;按年龄分:17岁以下人93人,18-60岁261人,60岁以上96人;受教育情况(包括在读学生):大专及以上9人,高中(包括高职及中专)41人,初中186人,小学202人,文盲12人。

2、劳动力从业情况:目前,常年从事汽车运输业村民27户,农闲季节有村民外出务工60余人;肉食鸭及肉食鸡养殖大户5户,汽车服务行业1户,农家超市经营1户,电工维修1户,高端蔬菜种植3户。

3、村贫困户情况:村中有贫困户6户9人。主要以单身老年、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现已加入低保。

4、主要生产工具:全村35户拥有家庭小轿车,23台大型运输车。

(二)主要经济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1、土地资源:全村耕地面积900亩,人均2亩;xx年,牛庄镇党委出台了《农户土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在王营村开展土地流转试点,以每亩每年1000斤小麦的指导价格,流转王营村土地750亩。同年,镇党委整合了王营、前哨等村土地资源,在王营村北,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2万亩,组建了宝源蔬菜种植合作社,组织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瓜果,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2、村民经济收入情况:近三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600元、7100元、8900元(数据来源于镇政府报表)。从事产业收入:xx年全村全年共收入万元;其中一产收入80万元,占总收入的%;二产没有收入;三产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从产业结构上看,本村仍然是比较典型的农业村,种植、养殖是本村的主要产业。有合作社一处,没有集体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三)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

1、生产、生活用水情况:农田用水源于地下水,依靠抽水,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蔬菜大棚的灌溉用水源于三口深水井;生活用水源于油田供水公司,已达到家家通自来水,生活用水方便。

2、用电来源:村内路灯等公共用电费用已协调电信公司;生活用电为农网改造电。

3、道路情况:村北有产业路一条。村内街道六纵四横,宽皆5米,长公里,全部硬化为柏油路。

4、家家户户有电视机,均已开通闭路电视。

(四)村两委和党员干部情况

1、村两委班子共3人,书记兼主任:王大营,男,39岁,高中文化,退伍军人;委员:王小滨,男,37岁,初中文化;张美,女,48岁,初中文化。

2、党员共计35人,其中50岁以上党员26人,党员年龄老化,思想觉悟较高,3个党小组,xx年发展预备党员2人,有入党积极分子 2人;村务监督小组3人,理财小组3人;村民代表21人,红白理事会6人;党员中有2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养殖、种植等)。

(五)村级财务管理情况

1、村财务按规定由镇财政所统一管理,村财务制度规范、健全。

2、有上级财务监督制度及村民民主理财制度,且认真落实;村财务收支节余项目一月一理财,一月一报财,财务公开。

3、无集体资产非法侵占现象;近三年村集体负债35万;近三年村集体资产额为零;近三年农民负担为零。

(六)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1、王营村文化大院一座,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健身广场684平方米,有各类图书200册。

2、村民接受信息来源主要为电视,有远程教育设备一套,按需要组织学习。

二、村庄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一)村庄发展的主要优势和特点

1、牛庄镇王营村属城乡结合部,距镇政府仅有2公里,231省道从村内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比较优越。2、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村成立了黄河口有机韭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0名,种植有机韭菜60亩。3、“两委”班子健全,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意识较强,支部书记工作经验丰富,富有魄力,敢于创新,威信很高。

(二)制约村庄发展的问题

王营村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积累较少,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够健全。蔬菜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效益较低。农业从事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能和经验,影响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王营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驻王营下派帮扶工作组牢记下派帮扶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区域统筹、强基固本、内外结合、富民强村、率先发展、和谐稳定”二十四方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程。市农业局机关党委与王营村党支部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家园”活动,经过创建要实现村庄绿化到位、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服务优良、文化内涵丰富、产业支撑有力、发展特色鲜明的目标,达到“三进”、“四清”、“五化”、“六有”标准。“三进”: 生态环保理念进农家、标准化生产技术进农家、科技致富信息进农家。“四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五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六有”: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产业、有一个好环境、有一批好设施、有一个好风气、有一套好机制。制定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转变农村社会风气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教育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讲文明、讲卫生等新风尚,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局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是先进农业技术试验示范点建设工程。依托黄河口有机韭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一处能看、能学、能用,集多种种植新技术于一体的高效生态示范园,规划面积10亩。其中,围绕蓝海高端农产品基地,建设高标准育苗工厂一处,育苗棚两栋面积亩,为基地提供用苗本地化;扩建提升有机韭菜气雾栽培、基质栽培规模,探索阳台菜园、创意菜园发展模式;大大力推广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遮阳网、杀虫灯、防虫网等新设施、新材料,改善栽培条件、完善设施配套、充实科技内涵、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每年至少引进3个新特品种,推广新技术3项以上,建立新品种对比、新技术展示等实验区。

三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和《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完善提高村属黄河口有机韭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强化档案管理,完善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以及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产销服务体系,打造成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的在东营区乃至全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

四是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工程。依托蓝海高端农产品基地(王营蔬菜基地)发展优势,做好种植、加工、物流、观光系列化服务,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为主的特色民俗接待产业;以认种菜地、苗圃,鲜果采摘(即“干农家活、体农家乐”)为主的市民体验休闲产业;以追忆农耕文明为主的农史农具展览业;综合开发利用支脉河水利、绿化、土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设集生态农业、房车露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水、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产业长廊;两年内生态农业服务产业形成规模。

五是实施农民致富“金桥”工程。截止到现在全村所有土地顺利流转,王营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多为4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目前,村集体经济薄弱,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增加集体积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面向蓝海高端农产品基地及周边园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强王营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年内培训转移100人。

六是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工程。实现信息网光纤进村、村务公开适时查询(用触摸屏查询机查询),大幅度提高农户电脑拥有率和上网率,彻底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米”的问题。

七是强基固本工程。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规划,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通过网络远程教育、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强化政策理论和现代知识培训,突出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的培训,力争把每个党员都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坚持依法治村,编撰村规民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各项规章制度。继续推进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的民主管理,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不断推进村级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认真排查热点难点问题,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创建“和谐平安王营”。

出了“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这非常符合***镇的实际。就***镇而言,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二是范围内牧草资源丰富,三是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该镇的基础产业。多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这一发展战略,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点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该镇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4月,全镇畜禽存栏量达6599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8760头,牛存栏1546头,羊存栏2867只,家禽存栏52820只,各类养殖大户(场)59户,预计畜牧业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畜牧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具有较好的群众养畜基础。畜牧产业是***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农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全镇5420户农户中,养殖畜禽的农户高达4563户,占农户总数的%,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养殖经验;第二,草料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芜,为饲草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镇林业部门的统计,全镇共有宜牧草场面积30000余亩,这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饲料资源;第三,气候适宜。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第四,政策机遇好。国家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扶政策,加之连年来市、区党委政府一直把畜牧养殖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为该镇发展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以散养户为主,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

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沿袭着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落后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传统的、粗放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牧业结构不合理。该镇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丰富的草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动物的养殖规模没能发展上去,经济效益未能凸显。第四,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畜禽及其产品也没能走出***,赢得更大的市场。第五,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缺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养殖户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开拓力差,拿不出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种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老龄化,待遇报酬低,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镇畜牧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引导全镇畜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大场大户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引导广大散养户退户入区,逐步淘汰养殖方式落后,集约化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散养农户;继续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畜—肥—蔬(渔)”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提倡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2、引导农户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在养殖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上多下功夫。***镇属典型浅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加之牛、羊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大有上涨的势头,因此,在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突破发展山羊、牛等饲草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的养殖项目。

赢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可依关坪村李诗全生猪二级繁育场为轴心,积极推广pic、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生猪品种;以松林村鑫森生态羊场为轴心,大力推广布尔山羊等优良山羊品种,力争在“xx”末,实现全镇畜禽良种普及率100%。

5、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扶持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本镇落户,要在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前提下,尝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一贯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惯例,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6、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加大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建设力度。畜禽养殖,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做好防疫工作是从事畜禽养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在动物防疫及其体系建设工作中加大力度,镇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科技培训,配备必要的防疫器械,增加防疫员工资报酬,从而调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力争动物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产业调研报告 篇12

近年来,大云镇工业得益于我县的招商引资的力度、得益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得益于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电声、轻纺服装、五金机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前大云镇全镇共有各类企业2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自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镇的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企业“危机中求转机”的意识,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镇的企业在20xx年度却实现了投入、效益、利税的历史新高,多项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县都名列前茅。但今年以来,我镇的企业在效益、利税等方面较去年相比却出现了下滑,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我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分6个组对大云镇现有规上企业26家和准备新进规上2家企业进行了为其2天的走访调研,了解20xx年第一季度企业生产、销售状况和第二季度的预期目标,以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企业主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企业目前运行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找出路,提升效益。

一、目前全镇规上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

根据科学的统计学原理,按照行业选取28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电子行业企业10家,纺织行业企业5家,新型材料行业企业9家,其他行业企业2家,准备进规上企业2家。通过对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能耗等方面第一季度的数据采集和第二季度的情况预测,分析企业的整体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28家企业总量指标有所增长

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30336万元,增长%。预计二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1449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71785万元,比去年同期56090万元增加15695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产品交货值33611万元,同比增长%;新产品产值38976万元,同比增长%。

(二)28家企业效益指标有所下滑

一季度完成(1)销售收入28806万元,预计二季度完成销售收入40408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69214万元,比去年同期48544万元增加20670万元,同比增长%。(2)利税总额一季度完成2140万元,预计二季度2923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5063万元,同比减少%,其中:利润总额一季度完成1482万元,预计二季度2155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3637万元,同比减少%。

(三)28家企业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一季度耗能3794吨(标准煤),预计二季度耗能4373吨(标准煤),预计上半年合计耗能8167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耗能6689吨标准煤增加1478吨(标准煤),同比增长%。其中电子行业耗能838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纺织服装业耗能144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新型材料耗能3232吨(标准煤),同比增长%;其他行业耗能262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准备新进规上企业耗能吨(标准煤)。其中浙江荣丰纸业有限公司耗能最多,一季度耗能1270吨(标准煤),预计二季度1300吨(标准煤),预计上半年耗能2570吨(标准煤),虽相比同期下降%,但是工业总量,效益同期相比却分别下降%、%。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当前企业运行情况原因分析

企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都有明显提升;企业订单增多,二季度预期明显好于一季度。28家企业中销售收入环比增长%,利税总额环比增长%其中利润总额环比增长%。分析制约企业更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的价格没有上涨。28家企业中有色金属类制品提高20%左右(如、荣丰纸业公司原材料木浆与去年相比提高一倍之多),劳动成本提高在15%左右。在调研28家企业中预计上半年有10家亏损,亏损额高达万元。

(二)劳动力成本增加、用工难,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企业用工量激增,导致用工出现短缺。还有劳动最低工资的上调,这些对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很大,很多企业的生产线都没有充分运作,产能都没有充分发挥。

(三)金融政策的宏观影响。今年国家为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分膨胀,在金融政策上出现调整。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使企业财务费用增加,尤其对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20xx年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为使我镇的企业能够真正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实现本质的飞跃,也为了我镇的工业经济能更上一层楼,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积极努力,思考发展对策。

(一)从企业层面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1、企业销售方式的转变:全出口型企业开始逐步转型,由原来的100%产品外销向现在的产品内外销相结合转变,出口单一型企业开始开拓其他市场。如恒科实业和善银科技的产品更是打进了上海世博会。

2、选择性接订单:今年我国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为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目前企业对此应有预见性,尽量采取有选择的接单方式,控制接单时间,尽量与信誉良好、资金运作顺畅的客户进行贸易。

3、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变:由生产传统的产品向生产精密机械、节能产品转型。转型升级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4、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创自身名牌:如恒丰包装、恒科实业,目前产品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品牌的创建工作正在平稳开展。通过自身的品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增加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务成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科学规划职工职业生涯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形式。

(二)从政府部门层面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1、企业在做好自身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基础上,大云镇政府部门也积极注重扶持,规上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对部分规模以上的重点企业,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主研究对策,谋求发展,走出困境,共渡难关。

2、企业靠自身力量走向国际市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建立合作关系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我镇与市级、县级有关商务、科技等部门积极联系,大力推介大、中型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帮助搭建企业走向国际化销售网络的平台。

3、兴起招商引资新高潮。进一步健全招商推进机制,明确招商主攻方向,围绕电子信息、五金机械、机电制造三大产业,有针对性地实施招商,盯住重点项目和重点客商,积极引进好项目、大项目。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在上海、广东等地召开招商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一季度内外资的引进都超额完成任务。

3、兴起工业投入新高潮。继续抓好服务企业工作,做到务实服务、全天服务、高效服务和全程服务。全力以赴抓重点项目推进,年内确保千万元以上新建项目开工14个,以新项目的启动带动整个工业投入,力争完成亿元的目标任务。

4、兴起工业园区建设新高潮。继续加大工业园区硬件建设的工作力度,在今年完成工业区一路二桥建设,污水管网支线三期完成;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力度,做好大云村曹家自然村农户拆迁工作,实现新增扩容600亩,力争工业园区全年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万元的目标任务。

5、继续抓好节约集约和土地复垦工作。在目前土地指标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利用现有企业的存量厂房,着力引进租赁企业,继续深挖潜力,积极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块、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

产业调研报告 篇13

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辽河文化产业园服务中心围绕园区五个部分及三个基地建设,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大力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从20xx年二月份开始,兴隆台区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支部作为第一批学习单位严格按照区委及机关工委的要求,认真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按照学习计划,完成集中学习43学时,参学率100,并认真进行分析评议,制定整改措施,结合实际建立长效机制,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同时,我们坚持采取灵活的学习方法,把具体与学教活动有效结合,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效能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了全体党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使整个班子和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二、以加快文化产业园发展为中心,分工协作,同心协力,圆满完成全年目标。

20xx年,辽河文化产业园主要做了以下10项:

1、辽河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在继辽河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美术)示范基地”、“辽宁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之后,去年5月26日,文化产业园再次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2、美术馆、文化广场及石油科普公园建设顺利

辽河美术馆主体工程建设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预计二00六年五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在确定美术馆设计方案、施工队伍和设备采购过程中,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标,并采用了无标底合理低价的评标办法;文化广场建设目前已经竣工;石油科普公园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自9月份开工建设以来,已初具规模。目前表现辽河油田地质结构的紫铜浮雕墙和青铜油区分布图已经安装完成,标志辽河油田开发建设进程,具有历史意义的`油田生产代表性实物正在征集中。

3、筹建辽宁省博物馆分馆和红山文化科研基地

为弘扬中国50文化,进一步提高盘锦市民文化层次,提升辽河美术馆功能,预在辽河美术馆内筹建辽宁省博物馆分馆和红山文化科研基地。目前,此项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

4、繁荣文化市场,招商成果显著

去年文化市场先后引进了“辽宁盘锦星宇外语艺术培训中心”、“英昌琴行”、“跆拳道馆”等几家规模较大,较有特色的经营商家,丰富了文化市场经营的种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园区培训业水平。同时,国内知名的“师牛堂”画廊也在文化产业园落户,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艺术大师李可染的精品佳作,极大的提高了盘锦画廊业的档次。

5、举办全国知名画家作品展

4月8日―13日期间,文化产业园举办了“辽河之春”全国知名画家美术作品展。本次活动共邀请来自北京、沈阳、鞍山、辽阳等地书画艺术家35名,展出作品400余幅。开幕当天,已接纳参观者上千人次,深受当地市民喜爱,几天中售出作品达百余幅。

6、参加“20xx首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

9月23日―27日,辽河文化产业园作为盘锦唯一代表单位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20xx首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了在此次展会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文化产业园对展台进行了精心设计与装修,它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园这两年来建设取得的成果及园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展位吸引了众多与会领导的关注,得到了一致好评,许多观众还前来咨询与交流,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7、举行“石油・环境・人”雕塑设计大奖赛评选活动

“石油・环境・人”雕塑设计大奖赛经过了一年多的参赛作品收集及筹备,于10月28日在文化产业园进行了最后评比。此次大赛受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人士及美术院校师生的关注,共收到98件作品参赛,评审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美协、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的五位雕塑界专家组成,经过对所有参赛作品多方面的评比、讨论,最终评出28件作品入选,其中金奖1件,银奖2件,铜奖2件,优秀奖5件。

8、辽河画院成绩辉煌,大举措招聘特聘画家

辽河画院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取得了一些辉煌成绩并在美术界响有一定的声誉。在去年八月份召开的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省美协进行了五年一次的领导干部换届,辽河画院有8位画家被当选辽宁省美协理事协会理事,白国文连任省美协副主席。同时,在全国知名的几次大型拍卖会上,辽河画院画家的作品都拍出了较高价格,说明艺术家们在艺术品产业化运作方面拓展开了一定空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文化产业园为了进一步扩大辽河画院的规模,提升画院在全国的知名度,从4月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特聘画家,经过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站、文化产业园网站及《美术》杂志、《收藏》杂志、《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上的广告宣传,共有200多位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画家报名参加了招聘。9月15日,辽河画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了初选,最终确定20位画家为辽河画院特聘画家,其中辽宁省3人,外省市17人。

目前,辽河画院的画家们正在积极努力地创作“辽河文明探源”作品,力争在美术馆开馆之际举办一次大规模,高学术水平的展览。

9、加大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宣传力度

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及三年来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方人士的肯定,同时受到了各界领导的关注,一年来,先后有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美协、辽宁省文化厅厅长、辽宁省美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等等领导前来产业园参观考察,他们对文化产业园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为产业园今后的发展开阔了思路。

去年,文化产业园注重宣传,打造自身形象,同盘锦市多家媒体建立关系,其中盘锦日报自6月开始,连续4个月对文化产业园进行了系列报道,从产业园的发展历程到取得的成绩再到文化市场经营商家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还针对文化产业园知识内容举行了有奖答题活动,使盘锦市民对文化产业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盘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编制文化产业园“十一五”规划

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兴隆台区十一五规划中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政策措施等。

产业调研报告 篇14

日前,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首个连云港市体育产业调研报告已经新鲜出炉。这份万字报告共分为“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概况”、“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困境及其成因分析”、“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三个主题框架,为分析港城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据了解,此次全市体育产业的全面调研在我市尚属首次。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无疑预示着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基于体育产业在我市发展落后、亟待开发的总体局面,这次调研工作,也成了我市体育部门因势做出的对应举措,为我市体育产业现状“把脉问诊”。

自去年11月份开始,由市体育局、淮工、师专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共计16人的调研队伍。他们兵分两路,第一小组调研了灌云县、灌南县、海州区和高新区,第二小组调研了东海县、赣榆区和东部城区(连云区、市开发区、景区及徐圩新区)等地,所到之处,发放问卷、填表问答,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严谨有度。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全面了解了港城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基本情况、结构情况、消费情况和市场体系建设,并获取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市体育局经济处处长叶新成介绍,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得知,2016年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这表明,连云港市的体育产业尚处于摸索、起步的.过程,暂时还未较好地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我市的体育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在产业总量、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与开发。

产业调研报告 篇15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就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政策机遇,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形成产业和经济优势,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区位优势明显,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政策和工作基础。

第一,在资源禀赋方面。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群、古动物化石点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有野狐峡、、、仙姑山、、生态园等10多个旅游景点。据考证,地处在关山深处的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根雕、剪纸、刺绣、罐罐茶、洋芋搅团、核桃包子等民间工艺品和风味食品,都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第三,在工作基础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近两年来,县上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了《县旅游业开发策划纲要》,《县人文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人文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立了省陇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县览胜》、《诗话》等系列丛书。按照加快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思路,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河风情线、公园,完成了景区一、二期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雷神山生态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生态园、2a级景区公园,景区先后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建成三星级宾馆2座,二星级1座,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全县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要经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而我县旅游产业刚刚起步,还处在起步期向发展期过渡的阶段,景区(景点)规模普遍偏小,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综合效益和带动发展优势尚未凸显,加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1、科学制定规划。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理念超前、要素齐全、符合县情、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整合全县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控制详细规划,尤其是在加强与交通、文化、农业、林业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的同时,重点做好关山旅游经济区和、玄峰山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通过规划来提高景区开发质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审批不准实施,项目未经审查不准动工”的原则,切实加大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充分发挥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统领和指导作用。

2、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侧重的整合资金主攻旅游产业大项目。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重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用地、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快制定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对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政府贴息,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旅游产业,兴办旅游项目,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彰显特色,强化功能,丰富内涵,完善服务,优化环境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景区基础建设。重点抓好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汭河旅游观光长廊、基础设施建设、关山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8个过亿元项目,将、、、等景区有机连接起来,初步形成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快道路通讯建设。把完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重点实施、、三条旅游道路,加快建设各主要景区的`停车场,组建旅游客运公司,配套建设通讯基站、公用电话和电子触摸屏等通讯设施。三是加快旅游标识建设。按照景区标识建设规范化的要求,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性化服务特点,紧密与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主干道路相衔接,规范设置景区标识指示牌和导览牌,方便游客通行。

4、完善服务设施。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一是积极发展住宿餐饮娱乐。大力发展星级旅游饭店、经济型宾馆和“农家宾馆”,形成以星级宾馆为龙头,旅游环线经济宾馆为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周边“农家乐”为补充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积极挖掘关山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建立、、三个特色饮食区,开发核桃包子、洋芋搅团、麻腐、山野菜等特色系列食品。依托艺术团,积极实施避暑养生、休闲娱乐、民俗演绎和游客体验等参与和互动较强的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活动的文化特色。二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民俗工艺品和绿色原生态特有产品,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在民俗文化商品开发上,重点开发工艺陶瓷、书画、挂历、台历、社火脸谱、刺绣、荷包、皮影以及民间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在特有纪念品开发上,主要是依托药材种植园区和药材种植产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开发核桃、蕨菜、黑木耳、沙棘、药材等各种旅游商品,逐步形成产业连市场、引游客、增收入的良性发展格局。

5、强化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加强营销策划,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一是加强节会宣传。通过举办、参展各类旅游节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炼鲜明的主题口号,积极参展促销。二是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西安、宝鸡等一级客源市场,还要积极培育开发二级客源市场,加大与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合作,招揽游客。三要积极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加大旅游电子工程建设,完善网络平台,加大网络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制作一批反映旅游特色的旅游风光片,依托大台、大报、大刊、大网等主要媒体,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群体。

产业调研报告 篇16

各个产业有不同的优劣势,做好调研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

摘要:丝绸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桑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根据办、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产业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蚕桑产业调研组在姜继美副指导下,分别深入柴坪、达仁、庙沟、米粮、高峰、五个蚕桑生产重点镇及镇安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召开镇村、企业座谈会6场次,参加座谈会的镇村干部、养蚕大户、企业代表110人,深入重点村27个,走访群众代表87人,发放调查问卷81份,对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经营加工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这次调研找到了我县蚕桑产业下滑的结症,看到了新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和广阔前景,理清了发展思路,明晰了发展对策,坚定了促进蚕桑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一、历史与现状

镇安县位于北亚热带气候向暖湿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有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条件。据《镇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民国20年全县有养蚕户1200户,有桑树12万株,栽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安、县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在自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瞄准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蚕桑业,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兴桑养蚕,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蚕桑生产发展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蚕桑综合势力位于商洛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到二00五年底蚕桑产业发展达到高峰期,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万亩 ,累计桑树2600万株,其中田坎桑2200万株,当年养蚕万张,产鲜茧750吨,干茧300吨。栽桑户达到万户,养蚕户达到万户,有鲜茧收烘站30处,92年建成2400绪加工能力的缫丝厂一座,93年扩建到3200绪,98年改制成为1600绪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年可加工干茧300吨。2005年茧丝绸总产值达到5600多万元,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成为镇安经济腾飞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人们认识镇安、了解镇安的重要窗口。

“十五”以来,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生产徘徊不前。虽然蚕桑主管单位,做了大量辛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保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县内外大环境和体制机制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综合影响,蚕桑产业呈现出滑坡态势,基地萎缩,生产下滑,企业亏损,表现为任其自然发展的低水平状态。到2010年,全县保留桑园投产面积不足万亩,养蚕户减少至万户,发种量下降到万张,蚕茧产量锐减到不足15万kg,缫丝厂也倒闭破产,产业链断节。

“十二五”伊始,、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做出了《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体制,将蚕桑产业由林业局主管划归供销合作社主管,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对栽桑建园、蚕种、蚕药、小蚕共育等项目投入进行补贴,使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到2015年底投产桑园恢复到2万亩、养蚕发种达到万张、产茧达到20万公斤。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并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缫丝加工企业,于2012年在午峪工业园区新建了32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生丝280吨的缫丝厂一座,特别是蚕丝出口填补了我县外贸出口创汇的空白,为镇安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问题与原因

1、行政推动力度明显弱化。

一是蚕桑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地位逐步丧失,重点发展项目沦为一般号召项目。二是现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蚕桑产业一体化体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专业合作社比较弱小,难以承担行政、技术责任,对生产发展和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推动力都不够。三是蚕桑发展目标任务虽列入各镇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但分值比重小,执行不严格,监督检查、考核兑现不到位,仍是软任务,全县上下发展蚕桑生产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举全县之力兴桑养蚕的共识没有形成,没有形成发展合力,措施力度明显减弱,这是我县蚕桑产业滑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与蚕桑发展较快的市县差距最大的地方。

2、蚕桑比较效益偏低 。

由于我县节本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普及面小,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全年养蚕批次少,养蚕规模小,劳力、桑园、蚕室、蚕具都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养蚕整体效益还比较低。在调研座谈过程中,很多蚕农说:栽一亩桑,养一张蚕,投入20个劳动力,产40公斤茧,毛收入1400元,很不合算。他们认为栽桑养蚕,要地多、房子多、蚕具多、劳力多,费时、费力、风险大,收入还少,不如劳务输出来钱简单直接,对发展蚕桑产业逐渐产生低触情绪。由于不养蚕,桑园弃管荒芜,挖桑毁园时有发生,桑园不断减少,这是我县蚕桑产业急剧下滑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3、资金投入力度偏小。

、县政府《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中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产业,而实际都无法足额及时到位,蚕桑主管单位在指导生产时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养蚕群众是心存顾虑、等待观望,贻误发展时机。基础设施投入缺乏,蚕室、蚕具等养蚕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设施陈旧简陋,饲养方法粗放简单,“人蚕共居”常见,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造成蚕茧质量差、等级低。桑园更新换代投入大,低产桑园量大面广,追肥、防病、防虫都要资金投入。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推广,养蚕前统一消毒、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簇具改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产实用技术也因资金不足不能有效持续开展。

4、龙头带动作用薄弱。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与龙头,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尚没有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现在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相互失去促进作用,指导生产、投入基地、推动发展力不从心。原料严重不足,县内蚕茧只能满足公司一个月缫丝需求,无法满负荷生产运转,公司经营一直亏损,更谈不上拿出发展资金来支持生产,“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实行。与此同时,各基层供销社作为蚕茧收购的主要部门,如何与公司相互配合支持,有效衔接,还没有可行的办法与机制。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处在蚕茧收购和加工企业之间,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与公司和蚕桑业务部门建立紧密有序、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也需要及时研究,这也是蚕桑产业发展上最敏感最头疼的问题。

5、服务体系严重断层。

目前蚕桑服务机构网络不健全,镇村级根本没有服务网络,技术力量薄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全县仅有两名蚕桑专业技术干部,聘请的43名农民蚕桑专干,因财政每人每月仅给130元的低待遇,使专干未能良好地发挥其长期为蚕农服务的作用,乡镇林业站原配备的蚕桑技术干部也只管营林生产,不再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服务不到位,使蚕农在技术上缺乏培训,在生产上缺乏指导,造成养蚕技术水平低,蚕茧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

6、产业开发基础矛盾增多。

一个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家中仅剩年龄较大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村劳力大量外出,使养蚕季节劳力短缺。二是移民搬迁、陪子女进镇进城上学,远离了承包的土地,原有的种养殖产业不得不放弃。三是不少干部群众认为烤烟与蚕桑矛盾突出,相互打架,怕影响烤烟,减少政府税收,不愿养蚕或尽量少养蚕,造成大面积的桑园荒芜,桑叶浪费资源,养蚕量下降。

三、机遇与优势

(一)政策机遇不可多得。

中共中央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蚕桑产业绘制了一张明晰的发展蓝图;书记赵正永也明确提出要把陕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和桥头堡,一些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优惠政策将逐步到位;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社会整体脱贫,蚕桑将成为落后贫困地方农村的首选产业;近期国家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将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安是陕西蚕桑的主产县之一 ,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全县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新常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前景看好。

蚕丝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无污染无刺激,因而是世界最推崇备至的绝色产品,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优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无可替代、无可比拟。我国唐装的领袖风采、印度莎丽的女性魅惑、法国、意大利丝绸的时尚及各种流光溢彩的丝绸产品,曾一次又一次引起丝绸消费热潮。随着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长、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发应用、丝绸与生活和时尚的结合,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丝绸产品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引领国际消费主流,而且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将不断释放。近几年,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也预示着丝绸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三)基础优势十分明显。

我县发展蚕桑产业历史久远,人民群众素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50%的蚕农基本能够掌握常规兴桑养蚕技术要领,有一大批技术实用、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大户和典型户。各级党政及专业经营管理部门都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实干经验和专业技能。全县蚕桑基地建设仍具有一定的规模,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带动蚕桑发展的龙头企业缫丝厂也具有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四)自然社会条件比较优越。

我县属亚热带半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不仅适合桑树生产,而且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全年可养蚕3-4次,县内没有污染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土壤、水质均无污染,这为开发绿色蚕桑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县蚕茧质量上乘,2005、2006两年蚕茧上车率、解舒率达到91%和72%,丝长1200米以上,深受商客青睐,加之现在交通便利,西康铁路、高速公路纵贯全县,乡镇通公路,村通水泥路,这为蚕桑产业发展和产品运输提供了条件,同时农村6万多富余劳力,合理有序外出后仍能满足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 意见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蚕桑产业优先发展地位。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它符合镇安实际,群众乐于接受,传统地位牢固,身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任何一项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经济如何抓、产业如何搞,蚕桑产业不能丢,必须在“产业富民富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蚕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抓产业就要抓蚕桑、要脱贫就要靠蚕桑,以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思想,坚持走栽桑养蚕,富民兴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坚定信心,要把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县上下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再创蚕桑产业辉煌。

(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兴桑养蚕的强大合力。

按照烤烟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在组织领导上,应尽快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在机构设置上,应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强抽人、抽强人”成立县蚕桑发展中心,其组建规格、人员配置、工作职能等参照县烤烟生产中心,以中心组织制定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统一负责、指导和协调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镇成立由镇长负总责,分管镇长具体抓的实施机构,细化工作措施,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目标任务考核上,制定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一方面将蚕桑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细化分解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将蚕桑生产列入全县重点项目,与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一并下达管理,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两个方面都应严格考核,重奖严罚,兑现到位。

(三)加大投入,倾斜政策,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兴蚕养蚕。重点应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表彰激励等方面,全面调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加大投入,用活用好资金上把握好四点:一是紧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大力支持县业务部门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蚕桑项目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和效益。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对蚕桑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和投入。三是从蚕茧经营部门、龙头企业中提取发展基金,投入基地建设。四是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进行投入或补贴,支持产业发展,每年扶持蚕桑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五是要建立风险发展基金,在蚕桑低潮来临时给予蚕农茧价补贴,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在优惠政策上,应尽快建立健全和恢复落实过去有效的促进蚕桑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在土地使用、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激励措施上,应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凡有利于生产和发展的都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农村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应当推广烤烟生产上实行的披红戴花、物质重奖、媒体宣传的好方法,营造重视蚕桑,发展蚕桑的浓厚氛围。

(四)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是我县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强化自身实力,充当好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要积极实施订单蚕业,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要本着有利于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领办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联合社把现行公司、收购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经营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彻底解决生产、经营脱节问题,解决只顾索取,不顾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和加工的良性循环。收购经营部门和加工企业应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大局为重,从长远着眼,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积极提取发展基金,以工哺农、促进生产发展,在我县蚕桑产业整体滑坡的困难局面下,形成产业同抓、风险同担、利益共享、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互动机制,使蚕桑产业重新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依靠科技强化服务,走科技兴蚕之路。

应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要充实加强县蚕桑站的阵地建设,增强技术力量,基地镇应逐步建立蚕技站,要有人员、有房屋,产茧万斤以上的村要配备蚕桑辅导员,专门服务蚕桑发展;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要以蚕农为主体,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术队伍,结合培育新型农民活动,对各地养蚕能手,养蚕户进行测评考核,按技术水平高低,选拔为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由主管部门予以确认,须发聘书,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三是大力推广新型养蚕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方格簇、专用蚕室、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自动上簇等养蚕新技术,提高养蚕效益和水平;四是积极探索工厂化养蚕模式,在桑树资源基础好的村组,把缺技术、缺房屋、缺资金的贫困户集中起来,按工厂化管理从事养蚕业,从而获得收入;要加强桑树、桑园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投入,提高亩桑效益,要加强与省级以上蚕桑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信息,抓点示范,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我县生根结果,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兴桑养蚕效益和水平。

(六)培育“强村大户”,形成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为养蚕主体的农户,要以养蚕为主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没有一批农户的主要劳动力兴桑养蚕,没有一定数量的养蚕大户和专业户,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主导产业都是空中楼阁、天方夜谭。发展蚕桑主导产业必须抓住农户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大力培育和扶持养蚕大户和专业户。目前可供农户选择的产业效益状况及劳动力结构和流向,蚕桑产业最主要的劳动力竞争对手是外出劳务,只有养蚕效益赶上或超过外出劳务效益,农民才会在家养蚕。要使劳力优先选择蚕桑产业,必须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万元的养蚕大户,进而扶持发展成为年养蚕20张以上收入三万元的专业大户。只有年养蚕达到10张以上的收入,才能在农户中至少稳住一个主要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只有年养蚕达到20张以上的收入,才能集中全家精力专门从事蚕桑生产。只有这样,蚕桑产业在农户的主业甚至是专业主导地位才能形成,一村、一镇、一县也只有越来越多的蚕农成为大户或专业大户,主导产业才会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起来,劳动力才能倾注在蚕桑产业上。

丝绸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桑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一、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轨道交通包括高速动车、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交通组织形式,具有大容量、高时效、全天候、安全便捷、节能环保等特点,被大多城市广泛运用。轨道交通产业是围绕轨道交通而发展起来的集研发设计、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整车生产、运营管理、维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轨道交通在新型城镇交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轨道交通产业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由单一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组织形式转变的新趋势,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看,欧洲发达城市虽然已普遍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主体、以地铁为核心骨架的公共交通体系,但由于地铁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在运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难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因而欧洲城市开始尝试将现代有轨电车与地铁、轻轨有机结合,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在运量、投资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最优组合。特别是随着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体、转向架、牵引与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中的应用,现代有轨电车已经完全改变噪音大、舒适性差、运行缓慢等低端交通工具形象,而成为一种安全可靠、运量适度、机动灵活、投资回报比较合理的新型轨道交通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欧洲城市的青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建设规模是地铁的10倍,与地铁的运营总里程比例已接近2:1。从国内看,轨道交通建设热度持续高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处于规划设计或施工建设阶段,总里程超过10 000公里,总投资超过万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地铁热”之后,多样化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也已在国内悄然升起。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已经实现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交通形式的建成投运,武汉、深圳、苏州等地已在地铁建设基础上规划设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更多不具备修建地铁、轻轨条件的中小城市更将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选择,使得轨道交通的市场需求在更大范围得以拓展。

轨道交通产业高技术密集、资源利用效率高、产能巨大,其上游不仅涉及制造工艺及核心技术研发、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更牵连带动高端铝型材、减震抗噪原件等新材料产业和仪器仪表、轮轴、传动器、转向架、供电设备等零部件制造业;中游涉及大型工程装备、整车制造及依托电子信息产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运行控制装备制造;下游则涉及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检测维修、设备开发调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仅在装备制造环节即可实现年销售产值4000亿元,到2020年有望突破6500亿元,其依托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成长性产业,向上向下串连起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维护维修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将迅速放大2~3倍。

轨道交通产业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性,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即意味着控制住整条产业链的命脉,以技术标准规范即可实现对产品市场的垄断。但目前国内除南车、北车集团在地铁整车领域具有垄断地位外,在现代有轨电车等领域尚未形成规范、统一和完善的适合标准体系,如若地方政府配套适当扶持政策抢先推动,不仅有望主导标准制定,更有利于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水平,输出自主产品、技术以及“研发—生产—敷设—运管”集成模式,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为当地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基于轨道交通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贡献,国家已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确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发展时间节点、发展目标、重大政策等逐一细化,多层面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的研发,支持开展试验验证、标准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全面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

二、xx市具备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技术研发水平领先

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xx市素有“铁半城”的称誉,市内云集了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中铁二局、中铁西南科学院等大批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机构,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及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次参与轨道交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以及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

(二)成果本地转化条件成熟

目前,在蓉科研机构已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迫切希望本地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时,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于2015年在xx市正式成立,产业联盟内搭建有市场信息共享、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规划发展等重要平台,形成了产学研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为全市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生产制造能力完备

目前,xx市已集聚了大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及零配件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新筑路桥、腾中重工等本土制造企业已实现由核心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的飞跃,北车长客与新筑路桥合资公司已建成多条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线,南车四方公司已在全市带动形成地铁总装能力。

(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

xx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已分别在xx区和xx县形成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和装备生产制造中心,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占地约500亩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主体已顺利竣工(园区总占地1 432亩),成为全球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产业园和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规划在天府新区新津片区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也已初步建成,占地2 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即将形成整车生产和批量生产能力。

三、xx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路径选择

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虽然xx市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载体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缺乏有机组织和系统规划,导致区域内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xx市亟待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先导、理清产业发展路径,以推动高度聚集的轨道交通技术研发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将轨道交通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从轨道交通产业链分析,xx市应以装备制造为核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集成发展。位于产业链中游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是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上游决定着轨道交通线路采用的设计标准以及装备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类型,对下游决定着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以及运营管理和检测维修的方式,若能将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推入市场实现运用即可控制整条产业链。同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也是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据初步估算,2015~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约为万亿,其中各类装备的采购费用占比超过50%。

(二)从自身优势特点分析,xx市应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领域的特殊优势,依托现有生产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目前,xx市拥有的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已覆盖产业各个层面,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进一步细分比较,全市在研发设计环节优势突出,掌握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包括整车装备、新型材料、配套零部件在内的生产制造环节,已集聚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但普遍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在生产服务环节,因轨道交通装备的特殊性,生产制造企业牢牢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对下游产业具有高度垄断性,全市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劣势直接影响生产服务环节的发展。

(三)从行业细分与市场运用前景综合分析,xx市应以现代有轨电车制造为突破口和先导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地铁、轻轨、高速动车制造业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可细分为高速动车、地铁、轻轨和现代有轨电车,对其细分研究看,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近年受“”动车事故影响,国内高速动车发展有明显放缓迹象,虽然随着铁道部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高速动车安全性问题的妥善解决,其仍将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但也存在一定不可预见性。在发展自主性方面,动车、地铁、轻轨等建设均需报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地方政府不仅缺乏自主性且在一定程度加长项目建设周期;现代有轨电车的建设规划审批则只需报经省发改委同意即可。在技术支撑方面,目前国内地铁装备市场主要由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占据,核心关键技术为其掌握,导致后发企业进军地铁装备市场难度较大、成本更高;而在现代有轨电车生产制造方面,全市已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已具备整车生产能力,而且国内现代有轨电车领域则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有利于企业开拓抢占市场。除此之外,现代有轨电车还具有投资成本更低(约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更短(通常1~2年)、运用范围更广(大中小城市均可)、节能环保(电力牵引无污染、车组编排灵活)等优势和特点,加之国内城市地铁、轻轨等规划建设普遍优先于现代有轨电车交通规划,使其不仅是当前轨道交通多样化发展的短板,更是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xx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目标

围绕推进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把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新一轮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机遇,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以现代有轨电车产业为先导,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支撑,以工程建设与运营服务为补充,系统整合和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标准和模式,加快建设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着力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2020年发展壮大为1 0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2~3家本土100亿元企业,形成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础力量,努力把全市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力争把全市打造成为全国研发能力最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二)发展重点

1.现代有轨电车全链产业。以市域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规划为前提,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为契机,以新筑路桥等企业为基础,建立现代有轨电车产品技术平台,制定产品技术标准,提升整车量产能力,提高工程敷设能力,探索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工程敷设—运营管理与维护”的系统集成,力争在3~5年内培育形成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将xx市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有轨电车领先发展基地。

2.地铁设备制造、机车组装及核心部件制造产业。以南车四方、北车长客等企业为基础,在加强设备制造、机车组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低噪、低振动、节能产品研发,加强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总装基础上尽早实现核心部件生产,力争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将xx市打造成为全国地铁设备制造重要基地。

3.高速动车与轻轨车组制造、关键部件制造与新型材料等产业。研发并掌握高速动车车组技术,完善高速动车组研制,并以高速动车车组技术为基础,加强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环保产品生产、新型材料生产和车组生产,逐步形成城际轻轨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与产业化体系,将xx市打造成为高速动车技术研发高地和关键产品生产基地。

(三)空间布局

根据xx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以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为研发设计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为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形成“一园一基地多配套”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空间布局。在xx区范围内,以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及设备开发调测;在xx县范围内,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型轨道交通材料制造以及检测维修;在生产基地周边的县(市)范围内,重点发展配套零部件制造业。

(一)完善轨道交通产业推进机制。建议将轨道交通产业纳入xx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成立产业推进办公室,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注重中小企业有机配套协作,培育和引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整合力量推动形成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明确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技术线路图。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以现代有轨电车为先导,逐步向地铁、轻轨和高速动车组延伸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在五年内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水平,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跃升,确立xx市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建立完善市域轨道交通规划体系。鉴于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受政府交通发展规划影响较大,建议根据xx市作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尽快将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加密、补充和延伸,尽早完善全域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建设规划,形成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互为补充的市域轨道交通体系。

(四)提升产品配套带动能力。针对轨道交通产业市场特殊性和人们对现代有轨电车认知的不足,建议结合市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与县城之间、县城区域内,先期规划建设2~3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路,形成产品示范、技术示范、交通组织方式示范、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示范效应,树立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新样板,为企业尽快打开市场形成强大的助推力。

(五)积极探索现代有轨电车“研发—生产—敷设—运管”为一体的集成发展标准和营商模式。率先以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为龙头,积极探索现代有轨电车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敷设和运营维护的联动发展机制,探索以ppp为重点的投资模式,形成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产业链集成发展标准和营商模式,并为外部市场的拓展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整体输出的能力,从而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2009—2010年)、重点突破(2010—2012年)、全面推进(2012—2014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1缩小到: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提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产业调研报告 篇17

(一)种植品种。安乐村茶树主要以福顶大白茶为主,还有少量的当地品种、野生种,面积约400亩。

(二)种植面积。茶园以自然村为单位相对连片,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

(三)茶园管理。茶园已多年疏于管理,进入茶园就像走入森林一样,长势好的茶树约有5米高。部分茶园因失去经济收入,茶树已被农户清理改种庄家。

(四)种植时间。该茶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种植后多数管理了4年,因没有专业的加工,经济收入低,农户放弃了茶园的持续管理,多年来,茶园自然生长。

总体情况:面积相对连片,茶园种植时间长,部分已失去经济价值,部分茶园具有改造价值,茶树生长旺盛。

(一)改造方法

1清理茶园。将茶园内的杂草、丛林清理干净,保证茶树的生长环境。

2.树体改造。一是树冠改造。茶园因多年没有管理,茶树高大,芽眼少,通过对茶树树冠的修剪,改善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矮化茶树,诱导新芽的生长。二是根系改造。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通过深耕,切断部分老根,诱发新根的生长。

3.园土改造。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源泉。因多年茶园没有管理,茶园土壤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园土改造要加强深耕,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4.清除老茶树改种新茶苗。茶园种植时间长,茶树老化。调研组技术人员建议可以选择改种新苗。

(二)改造价值。

1.改造老茶树。老茶园通过改造,可很快实现茶叶的采摘,能快速的实现经济收益。面对曾经茶园建成后,经济效益低让农民失去种茶信心的状况,能让农民快速具有经济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调研组技术组介绍茶园的丰产期是种植后5到20年,而安乐村茶园种植时间都超过了茶树丰产生理年限,通过改造后,茶园的产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园。

2.种植新茶苗。栽种新茶苗,要三年后进入丰产,才有经济收入。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栽种新茶苗,农民的收益会更佳,也存在农民接受程度低,宣传工作难度大,茶产业的推进工作困难。

(一)茶树的适宜性。安乐村现有多个茶园,气候条件好,以赵家芸茶园(海拔1370m)最适宜茶树的生长生理,具有较强的`茶产业发展潜力。

(二)立足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产业。以“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把茶农发展成合作社社员,由合作社负责管理和指导种植户,统一管理模式及种植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品牌建设。以xx县翠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牵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研究,打造优质、安全、特色的高端茶叶品牌。

(四)基地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农户自愿原则,发展相对连片茶园。在一定面积片区建设初加工厂,对采摘的新鲜茶叶进行初加工,保证产品质量。

产业调研报告 篇18

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办点示范,狠抓检查督办,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编了一批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共4392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托管代养等方式,意向带动130766户、363867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如黄梅县16个乡镇,围绕油茶、蓝莓、稻虾连作、苗木、蔬菜等产业建立了50余个现代农业基地,带动60%以上贫困户、98%以上贫困村增收脱贫。红安县八里湾镇金碧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计划投资亿元,流转田地7500亩,打造生态休闲、养殖加工、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小龙虾精养池102个,面积1100亩,投放虾苗6万斤,与58户贫困户150人签订合作协议,每户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贫路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罗田县实施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利用3年时间,向养羊贫困户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贫资金,支持1万个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过1万元;罗田贺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270个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政府按每户2万元标准给贺根公司540万元贴息贷款,每户脱贫按5000元标准奖励贺根公司,贺根公司向每个贫困户无偿提供3头肉牛和兽医、技术服务,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农户按2:8的比例分成,据测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稳定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分别为养殖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林特产业定制脱贫1111、1151、1148、1138工程。

三是投入了一批发展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500元/人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去年全市共统筹财政资金2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直接用于发展产业7亿元;今年,全市计划整合亿元,已到位亿元。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担保融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通过1:7至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资金。以来,全市农商行已为4329个贫困户发放亿元扶贫小额信贷。

四是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预计平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如发展光伏产业,建设3-5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就能实现不低于3000元的稳定收益。黄梅县停前镇龙成生态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流转土地得租金、农民务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产分成得资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已流转荒山万亩,贫困户仅从土地流转和劳务薪金两项中就可增收1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一是资金整合难。尽管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贫困县资金整合的[20**]63号文件,但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罗田县为例,初步测算,该县落实三年脱贫计划需整合资金40亿元,需整合亿元,但可供统筹的资金规模只有4-5亿元。二是政策落地难。有的地方政策设计很丰满,但具体操作很骨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贫困户的脆弱性,决定双方均怕担风险,有的地方在政策设计上实际将风险全部交给贫困户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贫困户名义贴息贷款,贴息贷款交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再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导致贫困户怕担风险而无贷款意愿,金融机构怕担风险而不敢向贫困户直接融资。有的地方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贴息贷款和具体操作办法还难以落地。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两者之间窗户纸没有捅破,寻锅补的与要补锅的无法链接。

(二)市场主体层面:

一是一些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不足10%。以英山县为例,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97个,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只有33个,大多是规模以下企业。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带动能力较弱。二是少数市场主体动机不纯。少数市场主体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对贫困户大多开的是空头支票;有的套取了优惠政策后,给农民的苗种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贴息贷款,对贫困户的分红实际上是财政的贴息,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得利。三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市场主体在扶贫的过程中怕麻烦,怕担责任,担心拿了贴息贷款后,要承担包保责任,贫困户不脱贫就脱不了干系。

(三)银行层面:

扶贫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障金不足,象蕲春按照1:7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浠水按照1:10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尽管放大系数已经很大,但由于风险保证金没有上级专项支持,全靠县本级财政筹措,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提高门槛来降低风险,比如要求贷款人年龄要在60岁以下等。以黄梅县为例,目前能够提供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到位的市场主体不足20%。麻城市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该市农商行授信金额亿,目前已发放贷款9648万元,不到授信金额的20%。

(四)保险层面: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低,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责任过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保险品种不多。如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现在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保险理赔程序复杂,保险公司、农户对保险合同的解释各说各话,理赔困难。

(五)贫困户层面:一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一方面,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二是能力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三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认识。

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户择业、依法自愿、县级实施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准选择产业和市场主体作为关键。

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各地要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加大县乡统筹力度,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实的不良商家,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三)大力突破金融保险瓶颈。

金融机构要针对扶贫贷款的特点,改革完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降低贷款门槛,实行特事特办、快审快批,加大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力度。建立风险基金补偿机制,灵活运用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为担保设计信贷新产品。加强基层金融服务,整合网格、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方资源,在全市所有贫困乡镇中建立金融服务工作室。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一抗四保要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加快策划一批水利项目和水毁设施修复项目。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农业、水利、扶贫、农业、移民等项目资金,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对贫困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通农产品销售体系最后一公里。

(五)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检查督办。重点督办重点贫困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市场主体落实情况,督办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情况,确保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二是树立一批产业精准扶贫的好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精准扶贫市场主体,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推广参与精准扶贫市场主体的成功模式。注重在精准扶贫企业家中产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三是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基层组织要在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中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打消他们的顾虑,增强他们的信心,维护他们的权益,又要协助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贷款,还要在发生利益纠纷时当好矛盾的调解员。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认识偏差和思想疑虑,基层组织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有针对性地将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祛除政策误解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产业调研报告 篇19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县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边界,下辖十个乡镇,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有19个贫困村,全县现有人均收入低于2763元贫困户12264人,通过调查分析,致贫的原因:1、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3820人;2、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致贫的1160人;3、因孤寡残、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4225人;4、其他原因致贫3059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20xx年度上级扶持我县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310万元,安排扶贫计划项目3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建水泥公路24条32公里;水利设施4条1350米;绿化、亮化工程1处;文化活动广场9处。近几年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乡、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全县1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极大的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灯,铺上了水泥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二)、以促进生产发展,全力推进产业扶持。

今年是产业扶持第一年开始,上级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我县19个扶贫村以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力求通过整村推进,使各村级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具备脱贫的能力。通过反复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帮助全县19个贫困村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计划,使19个贫困村在整村推进中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中发展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的难题。

(三)、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中心,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了做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同时,我办领导班子深入基地调研检查指导培训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对培训输出学员家庭遇到的困难结对帮扶,为输出人员创造良好的外出的环境。今年我县完成雨露计划培训共210人,下拨资金万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80人,拨付资金12万元,转移就业培训130人,拨付资金万元,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贫困对象手中,转移就业率达100%,有效的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为重点,确保移民搬迁的政策落实。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因此,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要求有关乡镇及部门要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同时要求县级相应资金配套到位,确保全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

20xx年省下达我县扶贫移民搬迁任务598人,通过乡、村、组层层把关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的意愿下,全部进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确定在长平乡淡塘村工业园安置点,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起动,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一是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扶贫开发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和帮扶部门,确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加强检查,严格奖惩,确保完成各阶段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对照整村推进开发目标,通过重点突破,示范建设,圆满完成了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任务。三是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动贫困村干部培训工程,不断增强贫困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扶贫开发能力。四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等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访贫问苦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各部门、机关干部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并且每年年终岁末,县委县政府领导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走访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找资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讲扶贫、议扶贫、干扶贫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村村屯道路,人饮、通电、贫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生存难等实际问题,为消除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障碍,奠定发展基础创造出良好条件。

(三)坚持以贫困村产业培育为支撑,着力解决贫困农民增收问题。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选准果品、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实行片区开发,综合布局。

(四)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积极开展扶贫方针政策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法纪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脱贫的信心,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二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能力。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抓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务工技能,拓展就业门路。

(五)落实项目资金监管措施,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使用报批制、公示公告制、专户核算制、县级报账制、监督审计制等六项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扶贫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扶贫整村推进后,我县贫困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条件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二是这部分贫困群体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国家实施低保政策后,尽管这部分人温饱已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较少,生活质量不高。三是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实施全方位的扶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四是贫困对象综合素质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难度大,脱贫致富能力低。五是现阶段扶贫政策及力度在不断加大,而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贫困人口致贫和返贫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群众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重点村所要解决的问题多,面很广,所需的财力很大。几乎所有的重点村修几条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几十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本身都不够用,还要群众自筹几万元,才能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自筹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间,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几个自然村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资金就加大很多,自筹资金量和财政资金量投入几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贫困村自筹资金的筹措难度很大,工作极其难做。加之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主要面向全村群众,对于绝对贫困户没有扶持资金。

五、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面对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饮水、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开发壮大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

(三)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并做到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扶贫项目的确定要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二是选定贫困对象要与低保政策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五是项目整合与资金整合相结合;六是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6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