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最新6篇

小甜发表时间 3664379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随后城市经济特区崛起,市场化改革深入,经济腾飞,民生改善,真是伟大的转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篇1

摘要: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和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人民群众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也有不满意之处。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4;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6000508收稿日期:20080925

作者简介:李忠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80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系统把握30年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如何分期,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说法。但我们可以先按十七大报告对于不同时期领导集体所作贡献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把握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按照已经规范的界定,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次全会(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基础上),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时期的开始,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创立的标志。

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底从何算起,一直有些不同意见。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个是“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819;第二个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821。有同志以前一句话为依据,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开始的,应以1976年为界。但是,邓小平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了历史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强调:“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6这些论断都非常明确。所以,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还是应确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1976年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主要工作是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是全面的,涉及到思想理论、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拨乱反正虽然还不算改革开放,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的展开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拨乱反正首开先河的当数恢复高考。10年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报考,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空前,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绝后,则是希望以后永远不要再发生这种事情。对当年恢复高考的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个人命运的变化,根本上还是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命运来认识。恢复高考,一是使整个国家终于回到了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正常轨道上来,使广大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两条,不仅对当代中国,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是拨乱反正中的又一个重大任务。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推动下,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并开展全面的平反工作。到1982年底,涉及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受到株连的干部群众得到解脱。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各方面的社会政治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台胞台属政策等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了正确的总结,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第三,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的进程。

众所周知,新时期的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其实也是逼出来的。1978年,安徽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省受灾面积6000多万亩。省委常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渡过灾荒。提出: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正是省委的这一决定,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到1982年8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70%左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有利条件。十二大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指导下,重点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在计划、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上了日程。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有人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进行什么改革。其实不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也开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机构的调整,总体上都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特别是1980年8月,邓小平就政治体制改革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6年,邓小平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第四,打开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大门,实行对外开放。

在改革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广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

有人以为对外开放就是创办经济特区。其实,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外贸易、创办经济特区等多种。对外开放一开始,邓小平提出的就是吸引外资问题。建设宝钢等重大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则是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扩大贸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创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措施。1979年,广东省委首先向中央要求,允许广东发挥邻近港澳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这一想法得到邓小平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中央遂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改名为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经济特区”。1983年,中央又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4年5月,开放沿海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理论的创新。1982年9月,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这一结论,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我们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明确宣告了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政策问题,都涉及到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导党和人民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实践中,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3]371“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3]6566

1987年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三大还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首次概括了12个主要观点,这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开始形成。

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把握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和阶段划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八九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党和国家处于紧急关头。1989年6月23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临危受命,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十三年的总体态势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基本过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低潮开始,受命于危难之际,治理整顿,对内稳定局势,对外打破制裁;1992年南方谈话打开通途,十四大开始改革开放新阶段,同时抑制过热现象;1997年邓小平逝世,十五大召开,全党高举旗帜,开拓创新,战胜国际国内各种困难,创造众多业绩,书写华彩乐章。

这十三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9―1992―1997―2002。但这个历史时期与邓小平时期有一定的交叉。尤其是1989―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仍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段,既可以划在邓小平时期,也可以划在江泽民时期,主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划。

第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二、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也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第三,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全面和深入展开的。

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还是世界各国的通常观念,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但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从1979年开始,邓小平同志先后6次论述了市场经济问题。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鲜明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373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已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的总回答。

1992年6月9日,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结业仪式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他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他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这个意见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经过征求各地的意见,也得到了全党广泛的赞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庄严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框架,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社会保障、住房、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努力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终于顺利地突破了许多难关,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十六大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四,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特点,是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邓小平时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十四大之后,则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990年,邓小平提出要把上海当作一张王牌抓起来。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到1993年,全国对外开放地带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包括339个县市、亿人口。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这一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加入WTO的问题。1986年7月10日,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2001年12月11日,终于正式加入WTO。这一场世界罕见的马拉松进程,持续了整整15年零5个月。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增加了“参政议政”的职能和任务。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4]31十六大规范了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5]678等六种执政方式,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突出强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

第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需要注意,“三个代表”是三句话,又不仅仅是三句话。“三个代表”最初主要是三句话。但十六大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是指十三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是“系统的科学理论”。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与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座谈时明确指出:“三个代表”讲了三句话,但决不就是这三句话,而是十三年来我们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的总汇和结晶。

三、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

从十六大以来,是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把握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深化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结合起来,是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2007年的十七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最权威的评价,同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是十七大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十七大载入史册的一大贡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

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给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些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适应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深化改革,又通过改革开放保障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第二,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线不断深化的。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题目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年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一个《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两个《决定》在标题上就差一个词: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一词之差,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与十六大期间,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建立”还不等于“完善”。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原因就在还不够“完善”上。不“完善”,就会有漏洞,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完善”的要求,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成果。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第三,稳步推进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也稳步推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坚持在重大决策前进行协商。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把执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2004年10月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同时要求提高五大能力。

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命题,随后把它作为了党的建设的主线。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党的各方面建设都作出了改革创新的努力。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集中出台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干部任期制、交流、回避、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制定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了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十七大后实行了党代会代表任期制。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作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第五,十七大深化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作出了新的决策。

“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七大对全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在对主题加以解释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突出解读和强调了十七大的历史任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十七大不仅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十条宝贵的经验,而且对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要求。强调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回顾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这种启示到底有哪些?需要研究。但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第一,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113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最”和“三个面貌”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人民群众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也有不满意之处。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愈益强盛;只有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二,认真研究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对改革开放的经验,以往我们党都曾做过不同角度的总结。如:1992年,十四大报告概括:“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6]14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概括了20年改革开放的十一条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概括了80年来三条最重要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了十三年来的十条基本经验;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执政的角度总结了半个世纪的六条执政经验;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概括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五条宝贵经验。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改革开放的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其最大新意和特点就是辩证,照顾到方方面面。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对这十条经验作了展开说明,认为这十个结合很有政治分量和理论内涵。

当然,这些多次概括和总结的经验,角度多少有些不同。有的并不完全是改革开放的经验。如何把它们加以整合、归纳,提炼出直接属于改革开放的经验,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珍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条保障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详细回顾了我们党探索革命、建设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分析说明了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着重指出了三个深刻启迪:一是,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二是,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三是,在道路问题上,中央领导集体要坚定不移,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沿着正确航向不断乘风破浪、乘胜前进。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个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括邓小平理论,也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贯穿,主题是一致的,内容是统一的,相互之间是依次继承、发展和坚持、创新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时,特别鲜明地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论断:“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1112

这两个“就是”的重要论断,态度鲜明,论述有力,清楚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斩钉截铁的立场和决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且对于调整和转变某些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篇2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2]本文拟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经验、理论贡献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探讨。

一、改革开放的历程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两阶段说”[3]、“四段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尚全的“四阶段说”:“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和‘新的探索’四个阶段”[4]。笔者认为:不同的阶段划分有着不同的标志和依据,具有不同的意义,阶段划分要同分析研究的目的结合起来;依据改革开放过程“质”的变化,最基本的阶段划分,应是“五阶段说”:

1、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87)

这一阶段,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又可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亚阶段:前阶段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后阶段改革的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2、波折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1987——1992)

从1987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经历波折进入反思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在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之后,随着价格“双轨制”、物价上涨和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加之人们当初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复杂的原因,改革开放出现了波折。1989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出现了不同倾向的社会思潮。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秋季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2)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之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途径,不懈努力,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02——2012)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5、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2012——)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选举产生了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这种划分,更有利于显示改革启动和目标探索的分野,显示“体制完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显示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

二、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的论述,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1关于“主题”。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5]2关于“力量”。他提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大力量: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6]3关于“历史前进逻辑与时代发展潮流”。他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7]

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宝贵经验的认识主要有:1“三条经验启示说”:观念转换、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以民为本、顺民意、正民心——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上下联动——改革开放成功的保障。[8]2“四经验两启示说”。经验: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启示:一是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坚守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理念。[9]3“五条经验启示说”: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理论先导、坚定方向。三是先行先试、蹄疾步稳。四是尊重人民、尊重实践。五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制度保障。[10]4“六必须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1]

笔者认为:1上述宝贵经验的概括有好多共同之处,同时又各有千秋,源于总结的角度和方法不同。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主题”、“力量”、“历史前进逻辑与时代发展潮流”等论述,给我们总结经验指明了方向。3党的十九大提出并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概括,包含和体现了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据此,可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启示概括为以下十条,即“十大经验启示说”:

1、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2]。要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坚持,同时要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2、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要把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统一起来。

3、体现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勇于观念转换、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4]。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首先要接受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践行改革开放新思想新理念;同时要解放思想,不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

4、体现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处理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不动摇。“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5]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5、体现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以民为本、顺民意、正民心,尊重人民,尊重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处理好改革开放依靠人民与改革开放利益人民共享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6、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体制改革的关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配套推进,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7、在改革开放的战略上,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是为发展松绑和释放动力,稳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环境保障,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稳定的目的。

8、在改革开放的方法上,“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7]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上下联动,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9、在改革开放事业的政治保障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18]“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9]

10、在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循上,处理好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的关系,“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0]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遵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三、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理论创新。同时,四十年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指导。这里,主要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起码实现了以下十大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理论和偏狭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21]为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经济运行和调控的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政府与市场关系难以协调的传统理论,强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进一步说,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要遵循的一般规律;而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尊重、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政府通过策动、引导多种方式方法,积极培育和建立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之后,不断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区分公共领域和竞争性领域,使政府作用和市场决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时,有效进行宏观调控,为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经济运行和调控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三)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实际上也是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四十年。从早期主要侧重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进而注重包含结构优化的经济发展,再到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对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发展布局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发展布局不断探索和创新。由最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再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布局理论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和深化,这是对发展布局理论的重大创新。

(五)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创新

转型国家如何顺利通过改革过程实现体制转型,是过渡经济学的一大难题。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由易到难、由农村到城市逐步推开,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较,更加富有成效,特别是能够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一直走的渐进式道路,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为广大群众所拥护,因而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将主要采取渐进式改革,力求在付出较低的社会成本逐步推进改革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较高速增长。毋容置疑,渐进式改革,丰富和创新了过渡经济学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六)开放经济新机制的理论创新

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学的重大课题。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开放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形成了适合世情、国情的开放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突破传统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形成了将引进外资同引进技术相结合,从而发挥劳动力禀赋优势的新机制。从早期的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实施“三为主”、“两头在外”,到后来的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全方位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反对经济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冷战思维,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理论提升到新高度。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促进参与国家共同繁荣发展。这些,对于丰富和创新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和开放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七)现代化“起飞”和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可简要地概括为两句话:一是醒得早、起得晚:1840年后觉醒,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起飞。现代化道路曲折,准备时期漫长。二是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收: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2017年进一步提高到15%左右。[22]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将传统“工业化起飞”理论发展为“现代化起飞”理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后发,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工业化迟迟没有实现起飞,当工业化起飞之时,全球信息化方兴未艾,不得不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进行。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一般要经历过四个阶段: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起飞和高速增长阶段、整合升级阶段、高质量发展和正常周期阶段。如果再用工业化思维去思考工业化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起飞,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八)“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呈现出鲜明的“后发”特征:从生产力角度考察,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再信息化,我们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发达国家是先商品化再市场化,我们是商品化和市场化结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表现,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在农业上的部门表现。当前,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时代。“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走出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导,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贡献。

(九)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发展经济学有“双缺口”、“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等诸多支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这些理论。中国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投资拉动,成功实现了“双顺差”、“双剩余”,再加上国际并购,正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经济特区的试验进而全面推广,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引进外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又适时地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这些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丰富和创新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十)扶贫脱贫的理论创新

反贫困一直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3]。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赞赏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基层落地经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24]。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扶贫脱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证明,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中国贫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呈现出了突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论。这些创新的理论、思想和做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反贫困理论,在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四、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景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5]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这一光明前景,主要体现为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一)中国将进一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6],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27]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将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益现代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8]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国家日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9]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践行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保障和思想引领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30]“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肩负起这个使命,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更好为人民服务。”[3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32]

(五)基本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国有经济治理更加现代化、民营经济更加有活力、外资经济更加有动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33]营商环境将不断改善,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融合发展。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增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得以建立,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大提高。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正确发挥,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七)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得到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得到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实践、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文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得到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构建和完善,文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得到深化,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得以形成,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得到创新发展,平安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得以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得以形成。

(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国家现代化。“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由此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34]工业化、信息化是现代化过程先后继起的轴心,城镇化、国际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表现,商品化、市场化是现代化在体制机制上的要求,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体现。中国当前“四化同步”发展方兴未艾,未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释放的动力和活力,会集中体现为现代化事业的突飞猛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如虎添翼,焕发新的生机;农业现代化有了引领和支撑,对整个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更加增强;城镇化与产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相互协调,持续城镇化将进一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创造就业,并继续成为增长的重要因素。

(九)从中国改革开放整个系统自身的演化趋势来看,将出现“三个更加趋于”、“六个进一步”。“三个更加趋于”是:国家将更加趋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将更加趋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将更加趋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六个进一步”:一是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公平竞争,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政府效率和效能将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公平正义将进一步实现,五是社会和谐稳定将进一步促进,六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十)从中国改革开放外部环境因素的发展趋势看,起码出现“六个进一步”。一是将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大潮,在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变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二是将进一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三是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开放推进力度。“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第一,激发进口潜力。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第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第五,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35]四是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五是中国将进一步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六是将进一步推动人的对外开放,“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3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人民出版社。

[2]人民日报评论部: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13年07月26日05版,人民日报。

[3]章百家:如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2016年08月11日07:55,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4]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原载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干部学习读本·总序》。来源:中改研究(ID:gaigegc)。

[5]习近平: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7年08月08日16:52,来源:人民网。

[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07月02日05:42,人民网-人民日报。

[7]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人民出版社。

[8]改革开放40年的若干经验与启示,2018-10-0921:34,人民论坛网。

[9]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原载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干部学习读本·总序》。来源:中改研究(ID:gaigegc)。

[10]胡敏: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2018年10月30日09:44,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1]改革开放40年的几点宝贵经验,2018-09-2015:25:07,中国日报网。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社。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9页。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14]人民日报在头版整版刊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3日05:00,人民网-人民日报。

[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16]人民日报在头版整版刊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3日05:00人民网-人民日报。

[17]人民日报在头版整版刊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3日05:00人民网-人民日报。

[18]人民日报在头版整版刊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3日05:00,人民网-人民日报。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0-21页。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20]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人民出版社。

[2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并讲话,2015-11-2507:00:00,来源:中国广播网。

[22]黄泰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创新,2018年07月16日08:0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5页。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24]黄承伟: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国际化意义重大,2017-12-19,中国扶贫。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页。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2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人民出版社。

[27]习近平谈改革开放,2018年11月14日05:0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11月15日18时57分,来源:新华社。

[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9页。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3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11月15日18时57分,来源:新华社。

[31]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见:《这五年,习近平这样论述党的领导》,2017年08月05日18:41:35,来源:中国日报网。

[3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0页。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3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年11月15日18时57分,来源:新华社。

[34]丁文锋《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第3页,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35]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见:习近平谈改革开放,2018年11月14日05:0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36]2014年5月22日,在上海同外国专家座谈时指出。见:习近平谈改革开放,2018年11月14日05:0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篇3

回顾40年光辉历程,如果有人问,改革开放最要紧、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用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唤醒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推翻三座大山,首先讲清了"谁养活谁"的道理,激发了被剥削被压迫者的阶级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讲清道理,不解放思想,不确立新观念,任何革命都是搞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同样如此。

1976年,我退伍返乡,被安排在党校做了一名理论教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变革面前,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这场革命?党的理论工作者首当其冲。以前党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党史,都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贯穿其中,党的各项工作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弯子转的不小。对于我这样的青年党员来说,还问题不大,大不了从头学起。可对于多年一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党员、老同志来说,一时真的难以转过来。他们认为不讲阶级斗争了,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人民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分析,建国30年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才是我们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党必须把主要精力用来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环顾四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经济,特别是我国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韩国,他们利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大量吸引西方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亚洲“四小龙"。如果我们再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就会错失良机,拉大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和显现。

按理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起来,谁也不会反对,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就不一样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推行承包制,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提高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社会上有人就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允许外商投资建厂,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水平,社会上又有人议论:昨天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现在他们又耀武扬威的回来了。进而有人质疑,改革开放是搞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不争论,先干起来,让事实说话,让历史来评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概念提到了人们面前。按照旧观念,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过去搞的计划经济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要发展生产力,只能从市场找出路,而改革开放就是要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健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理论冲突,思想交锋中,人们实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使认识逐渐走向统一。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实践中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又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对社会的腐蚀?人们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篇4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仅对于国内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世界发展也具有正的外部性。过去四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焕发了社会主义的青春,又让中国融入了世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自觉运用,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1977年经济总量全球第九位发展成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面向2050,中国不仅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更大的历史性担当,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按汇率计算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表明,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发展的道路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要各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孜孜以求、脚踏实地,最终条条大路都可通达罗马,实现本国人民的自主发展意愿。

改革开放着力于制度创新,焕发了社会主义的青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发展历史来看,过去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发生在欠发达的国家,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社会主义和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就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对生产力的不恰当束缚,进一步改革了落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改革开放,更是“五位一体”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的社会主义,又是开放的社会主义,更是中国的社会主义。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生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群众诉求,不仅激发了党和国家的活力,而且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切实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进一步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彻底解决“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有效防止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走偏二是缺少抓手问题的出现。众所周知,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基本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相关制度更加科学和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程序化。

改革开放着力发挥比较优势,让中国全方位融入了世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一个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自我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科学研判世界大势,重新确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后,拉开了实现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科学转移的历史序幕。苦尽甘来,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不仅尝尽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艰辛,也初步分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利益。面对未来,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毅力同在,我们要有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排除一切人为的困难,调动全世界的积极因素。只有把握世界大势,善于发挥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发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才能永远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掌握主动、赢得发展。

过去四十年经济体制改革,我们不仅通过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而且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调整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发展和丰富宏观调控的手段。任何社会创新都需要经历阵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既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重大逻辑性突破,又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必然选择,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决定转变,充分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潜力。

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叫做对外贸易依存度。1978年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系数只有%,其中进口依存系数为%,出口依存系数为%,而到2007年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系数创历史记录,高达%,其中进口依存系数为%,出口依存系数为%,显然已经是一个高度开放、大进大出的国家。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一方面苦练内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积极践行契约,全面加强同多边贸易规则的对接,切实履行货物和服务开放承诺。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当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仅仅止步于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还将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拒唱独角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一带一路”远景目标中,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彰显的正是中国智慧、中国责任和中国价值。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必须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不能一意孤行,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必须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损人利己。我们在新世纪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面对逆全球化的思潮和动作,要努力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性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已经超过30%。无论是“金砖五国”还是“一带一路”,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还具有重大的世界政治意义,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中看到希望和出路。

改革开放着力于改善民生,让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摆脱整体性贫困

改革开放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发展。毋容置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成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先生指出,“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帮8亿人摆脱贫困,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率从40%下降到目前不到10%,其中中国作出了绝大部分贡献。”

贫困是人类发展史上永恒的伤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一千三百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显而易见,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精准扶贫方略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未来扶贫工作只有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圆满完成精准扶贫的历史性任务,从而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要补齐精准脱贫的历史性短板,而且要树立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未来长板。

改革开放着力于问题导向,打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上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人民的面貌为之一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为之一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彻底解决了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倡导改革开放,不仅是党和人民事业再创辉煌的需要,也是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下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准问题,只有抓住真问题才能真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继续深化改革,过去经验是如此,现在做法是如此,未来的出路也是如此。

改革既是发展动力,又是开路先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必须深刻把握和统筹好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改革必然离不开开放,开放也必然离不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引擎。只有始终坚持以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扩大高水平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积蓄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展望未来,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需要新思路、新战略和新技巧。新时代的改革只有突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才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任务不仅光荣艰巨,而且碰到的困难多、推进的难度高、耗费精力大。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同向发力、协同推进,才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国的改革开放,过去大多走平地的过程已经结束,未来都是爬坡上坎,需要更大的动力,才能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特别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换来全球经济一枝独秀

中国的经济建设是走过一些弯路的。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与十二届三中全会同时召开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了强调“五位一体”的改革以外,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方面,《决定》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关于市场主体问题,《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关于法治建设问题,《决定》提出要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尊重并发挥价值规律方面,《决定》要求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经济正在开启新的时代。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唯有如此,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着力于实事求是,自觉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任何时候不进行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既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我们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践行实事求是,通过科学的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实践。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要务必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自觉遵循中国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进的方向。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历史的发展是勇往直前的。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同样永远在路上,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唯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突破观念的禁锢,打破各种阻碍加快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用新思维和新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

中国奇迹就是改革开放的奇迹,中国故事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故事,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价值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四十年自觉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哲学命题,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使整个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了。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篇5

聊起儿时欢快的记忆,却总也抹不去那样一些难以释怀的心酸。

上小学时,家离学校也只有不到1公里的路程,路程两个字似乎比距离形容的要远一些,原因就在那条路。所谓路,就是一条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其间还要跨过一条叫做古柳的小河,就是这条河,可没少让俺这些上学的孩子们遭了罪。当时,河上没有桥,只是为了便于人们行走,在河上搭了几根檩条,便成了“桥”。要是河里有水,还得由家长和老师接送。就是这样,还偶有学生落水。特别是下了大雨,河水猛涨,水位超过“桥”面,就得停学。

说起路,在70年代初,本村一个绰号叫“坏头”的,在吃鸡的时候,不慎鸡骨头卡住了喉咙,造成呼吸困难,急需抢救。但天不作美,碰上雨天,道路不通,几个邻居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他往公社卫生院赶,由于速度太慢,在送往医院途中就咽了气。还有更悲惨的,那时农村妇女生孩子大都在自己家里,无形中增加了母婴的危险性,也成为妇女一生当中的一大关口。村里有个叫斌的大叔,30多岁好不容易娶上了媳妇,家庭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偏遇妻子生产时大出血,就因为交通不便,造成救护人员不能及时赶到而身亡。时间虽已过去30多年,但这件事成了他们全家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落后的农村交通,不仅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购销呼唤着交通,农业走向市场呼唤着交通,经济发展呼唤着交通。

近几年,上级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当年的“泥巴路”全部铺上了柏油,还通了客车,安上了路灯,昔日古柳河上的“浮桥”也改造成了群众津津乐道的“幸福桥”。提起路的变化,在家乡小学从教30余年的马年轮老师兴奋不已:“以前路孬的时候,没少吃了苦头。特别是遇到雨天,学生不是迟到,就是旷课,对教学影响很大,那时候天天盼着修路。现在各村到学校都通了柏油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真正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

路通之后,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大发展。从记事起,我们这个乡镇就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由于路不通,西瓜种植丰产不丰收,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现如今,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还把柏油路修到了田间地头。瓜熟的时候,操着不同口音的瓜商,直接把汽车开到瓜地旁收购,南来北往,络绎不绝。路通了,西瓜销售问题解决了,俺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摩托、汽车这些原来在城里才有的稀罕物件,现在村里也有了不少,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蹬上了三轮车、骑上了电动车。街两旁,你看哪年没有两层小楼盖起来?”村民王海乐呵呵的说着。

家乡的路在不断延伸,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抚今追昔,我由衷的感到:那路,就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鈅匙;那桥,就是农村走向繁荣的金桥!

改革开放历程典型事例 篇6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波澜壮阔,日新月异,令世界为之惊叹!四十年激情澎湃,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四十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境界有了巨大提升,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上演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1978年,一声春雷,改革开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那时,封锁多年的老电影,尘封已久的外国名著,古典名著,久违的名曲,如井喷般涌来,应接不暇。每天都沉浸在自由快乐中。但是同时由于国门打开,难免有杂音,让人眼花缭乱。我也曾经迷茫过,反复思考人生。转折点是在考入党校以后,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漫漫求索,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奋斗。毕业之后,党校开始正规化教育,大规模培训干部,于是从学员到教员,走上党校工作岗位。看着自己的履历表,非常感慨,从一个天真懵懂青年到站上神圣的党校讲坛,从握笔手写到点击鼠标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一个平凡的自己来说,也是欣慰的。因为自己的命运是和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今年当职业生涯划上句号的时候,也恰恰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以我们戏称自己是为党校而生的。四十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巨变,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需要改革开放。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进一步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国家一定能够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66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