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音乐字论文范例【范例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5900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音乐字论文范例【范例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音乐字论文【第一篇】

录像课来自北京市参加20xx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的区县和学校。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一所学校的测试班,每个测试班摄录一节常态课。全市共录制10节。见表1。

二、研究结果。

本项目的评价是针对10节音乐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分析的整体结果看,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相差不大,其中教学内容的平均值最高,为分;其余均为分。

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分别从3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值为分,这表明课堂教学目标比较恰当。3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值均在以上,且差异不大,表明教学目标在符合课程标准的程度、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可操作的程度三个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其中,在可操作程度上得分最高,平均值为分,表明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例如,“多数学生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正确完整演唱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中一音多字和弱起节奏的部分”。这样的表述既有学生应达到程度的具体标准,又有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可以在课时结束时进行检测,可操作性强。但有的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上,存在标准不明确的问题,例如,“丰富学生对国外音乐的认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并喜爱美洲音乐”。这样的表述标准不明确,一节课无法承载这样的责任,既无法达成也无法检测。

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分别从6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内容的平均值为分,这表明10节课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比较妥当。通过对6个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没有科学性错误这一指标得分最高,平均值为分,说明教师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较好。教学内容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指标得分最低,平均值为分,说明教师对教学目标对于其他子系统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充分,致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唱歌课《红河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学习歌曲《红河谷》,表现歌曲舒展、宽广的意境,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教学内容设计为:演唱、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目标中“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的达成,必然要涉及音乐风格和音乐与社会生活两方面内容,但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这两方面并未涉及,说明该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意识不够强。

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分别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过程平均值为分,这表明10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比较合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这两个指标得分最高,均为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的处理比较妥当。1.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分析项目组采用s-t评价方法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了分析。10节课学生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教师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这表明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见表4。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10节课中除1节器乐教学课为练习型外,其余9节课均为混合型,体现了音乐学科实践性、体验性的学科特点,见表5。2.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分析在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中,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评价最低,平均值为分,说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方面的思考还有待加强。例如,唱歌课《茉莉花》(b)的教学时间安排:第一环节聆听导入(5分钟);第二环节学唱歌曲(包括竖笛演奏5分钟)(21分钟);第三环节拓展欣赏(11分钟)这是一节唱歌课,核心内容应为演唱,相关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该较为充分。但课堂实录中第二环节学唱歌曲的实际时间仅为16分钟,占课时的40%;第一环节聆听导入和第三环节拓展欣赏的时间却用了16分钟,占课时的40%。学唱歌曲时间不充足,致使唱歌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唱会”都未能达成,课时结束时学生演唱不但存有音准的问题,而且不能较熟练完整地演唱歌曲,“能够比较熟练准确演唱歌曲”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四)教学效果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效果平均值为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见图3。通过对4个二级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平均值最高,为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较好地面向全体施教。例如,在唱歌课《茉莉花》(c)教学实录中,教师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歌曲的教学,而且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了演唱声音的关注与指导,并适时进行了个体演唱评价反馈与指导。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较高。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平均值相对较低,为分。结合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上得分较低,这说明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分析,致使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易达成,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结论。

10节课从4个一级指标评价值来看,差异不大。其中,教学内容平均值为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平均值为分。这表明10节课整体教学质量多处于良好水平。从4个一级指标下的所有二级指标来看,差异较大。其中,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分,教学过程下的二级指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平均值最低,为分。从单一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来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小,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大,其中,“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分,“围绕教学目标”的平均值最低,为分。

(一)优点。

1.教学目标确定准确,可操作性强10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较为准确,基本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字描述标准、有层次,加之可观察行为动词的运用,使得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核心突出,知识传授准确无误教师多能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核心内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呈现教学内容,同时确保所授知识准确无误。3.教学方法得当,凸显学生主体10节课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比例方面较为恰当,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够较好地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注重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4.信息技术使用恰当,有效辅助教学不论是哪一种课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较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从而有效辅助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有待加强个别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与了解不够深入、全面,致使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指标的评价值相对较低。2.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个别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地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文本写作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表现为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3.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欠妥当由于缺乏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设计的思考,教学中表现出核心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短,相关辅助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长的问题。4.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能力缺乏,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5.授课类型选择过于集中采样的10节课中,从授课类型看,器乐课1节、欣赏课1节,唱歌课8节,表现为授课类型过于集中,也折射出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待提高。

四、建议。

(一)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个领域又包含三至四项内容。演唱不是音乐教学中的唯一内容也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各区县小学音乐教研员及教师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欣赏教学、器乐教学、创造领域的相关教学等,提高教师对不同领域内容教学的认识及教学设计、实施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关注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设计中,个别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能力,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对较低。建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对学生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细致、准确、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针对每课教学的原有知识技能储备,使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趋于合理与实际;同时,提高动态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个别教师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的问题。建议教师认真学习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加强作品分析,明确音乐话题和教学话题;同时认真学习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与表述形式,进一步明确每课的核心内容,从而围绕教学目标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个别教师的教学环节时间设计欠妥当,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对不高。建议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时间安排。一方面要确保核心内容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掌控能力,通过确实有效的教法、学法,提高时间效益、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程郁华郭宝工作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音乐字论文【第二篇】

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本身的创造力,而艺术表达则需要包含情感和技巧两个方面。对于音乐创作来说,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创作者对于音乐的感悟,同时也强调创作者本身要拥有丰富的音乐理论基础。本文将从音乐创作实践角度,对音乐基础理论技术在作品创作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音乐创作规律,对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音乐理论;艺术;技巧;创造力。

艺术是主观情感通过载体进行外部表达的成果,通过观摩艺术作品,人们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流动,最终产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共情。但是艺术创作本身并非单纯依靠情感来完成的,其中创作者自身的创作技巧是打开情感传递大门的“钥匙”,只有选对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才能够使单纯的个人情绪转变成为艺术创作。对于音乐艺术来说,理论基础作为前提性的技巧要求,其地位更为重要,缺少了理论基础,创作者便无法从音乐视域对情感进行审视,更无从通过音乐创造来完成精准、传神的情感表达。

音乐创造力是现代音乐教学系统当中针对音乐学习者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创作者能够基于音乐作品的表达,借助音乐最终形成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事物。《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xx)》当中对音乐创造力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具备的音乐创造力应当是学生在音乐运用当中凭借自身拥有的想象力以及涉及音乐的思维潜力来完成的对于音乐的创新和应用。教学系统当中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从开发学生即兴音乐编创能力和充分利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从音乐课程标准来看,音乐创造力应当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广义的音乐创造力是指通过音乐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创造,展现音乐素养,表达音乐情怀;狭义的音乐创造力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音乐学习的方式来掌握音乐作品的创作规律,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音乐创作。本文在进行音乐创造力与音乐理论学习之间关联的研究时,主要以狭义的音乐创造力为研究对象。

(一)音乐理论的主要内容。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主要通过对声音的控制来最终呈现出乐音。音乐通常具有一定的音高,拥有固定的调性、音色和强弱节奏,人们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乐音,并完成情感表达。人类早期的音乐是一种自觉性的音乐,人类更多通过发出不同声音的方式进行情绪的表达和渲染。而随着音乐逐渐发展成熟,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系统,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加深入,与音乐创作、音乐表现相关的音乐理论也相应诞生了。音乐理论即“乐理”,是了解音乐、聆听音乐、创作音乐的基础理论。伴随时代发展,现代乐理系统逐渐完善,相关乐理体系教学当中一般需要包含基础乐理、乐谱、调式、音程、旋律、配器等内容。其中基础乐理包含认识声音和音高、认识音律、识谱等;调式部分包含调式和调性、多声部、调式的音乐表现等;音程包含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音程的转位、构成音程的方法、识别音程等;旋律包括和弦、节奏、节拍、切分音、音乐速度等。现代乐理体系复杂、内容众多,乐理学习在认识音乐、创造音乐中是最为基础的环节。

(二)音乐理论的技术运用。

通常情况下,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导实践,音乐理论同样需要最终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来,借助技术呈现的方式,音乐理论最终会以音乐作曲技巧的形象展现在音乐学习者面前,而音乐作曲技巧也是所有音乐创作者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在完成了基础乐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专业、更具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其中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四个方面的学习将是学生从音乐认知到音乐创造的过渡过程。在学习当中,学生将从原本对音乐作品的解析出发,尝试对一首音乐作品如何被创作出来,如何进行情感价值表现,如何形成一首完善的作品进行了解。同时在教学系统当中还会引入实践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音乐作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能,掌握基础层面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为后续的融会贯通打下坚实的准备。在乐理技术中,和声的运用决定了一首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框架和情感基调。通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优先完成作品构思,再思考如何运用和声编写来完成构思内容的表达。和声在音乐创作当中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功能:其一,和声编写要明确音乐作品进行时的声部组合方式,要保证各声部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其二,和声的编写从最初便决定了整首音乐作品的结构构成,创作者在编写时需要利用进行、收束和调性布局等方式来进行结构和曲式的设置调整;其三,奠定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声进行的调性直接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走向,创作者需要运用不同的和声编写来贴合音乐情感。复调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创作技巧,虽然复调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音乐的创作,但是现代流行音乐创作当中也偶见复调的身影。复调主要通过两个或以上的声部旋律共同参与音乐进行,能带给人以宏达壮阔之感,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音乐创作者在进行一些需要表达独特情感、场景化的音乐作品创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复调的创作技法,通过同时进行多声部来烘托氛围。曲式是音乐乐曲组成结构的基本方式。在音乐创作中,通常会考虑小型曲式或大型曲式,其中小型曲式在当前流行音乐创作当中较为普遍,而大型曲式则主要是以交响乐的创作为主,其中奏鸣曲、变奏曲等形式是大型曲式的主要曲式内容。配器是指在音乐作品当中的乐器调配,不同类型的乐器能够发出不同类型的乐音,产生不同的情感。在丰富音乐色彩、进一步呈现音乐作品风格特征的过程中,配器可以起到准确把握情感脉络,彰显艺术思考等创作作用。

(一)和声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和声当中的“和”主要是指音程上的和谐,通过合理运用和声,能使音乐音程、进行和各个声部之间保持和谐统一。一般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和声选择会以平衡为主,保证整体音乐行进过程平衡稳定,带给观众以愉悦感。虽然部分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的创作者善于运用不协和音程等方式,通过调整和声表现来制造音乐艺术情境的疏离感,带给听众不一样的体验,但是那更多是创作者在基础训练十分扎实、对于和声的运用十分熟练后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为音乐世界增添色彩。常规的流行音乐、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的功底和对技巧的运用不够纯熟时,仍然应当以平衡的和声应用为首选。在创作当中,创作者应当将整首乐曲看作是一个平衡单位,并对其进行各个环节的片段划分。小的乐曲片段再根据音高进行有序排列,创作者便可以从中找寻到整个乐曲的平衡点。创作当中较为常用的三度和弦,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通过找寻平衡点的方式来实现其表达功能,使乐曲听感增加、表现情感更为突出和完备。

(二)曲式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音乐和古代文学当中,音乐的曲式结构十分丰富。宋词元曲当中的各种词牌、曲牌其本质就是一种曲式。现代音乐创作在曲式的选择方面可以用仿古的方式来增添韵律,凸显曲式运用背后的文化感,搭配五声调式能够进一步增添音乐作品的文化韵味。对于创作者来说,曲式的选择应当注重统一性,应当在了解明确乐曲结构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的创作章法和创作意图,对曲式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完整表达音乐情感的艺术创作目的。

(三)复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当中较少出现复调的运用。常见的复调如对比复调、衬腔复调等,乐声的表现形式相对独特,对于听惯了流行音乐的社会公众来说,一首乐曲进行当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声部会令他们产生一定的困惑。而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复调在渲染情境、表现情感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创作中可以尝试选用一些复调方式来进行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衬托,追求多样化的艺术审美,呈现独特的古典音乐艺术魅力。

(四)配器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开始被应用到音乐创作当中,相比于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技术应用下的音乐配器可以通过技术合成的方式来完成近似音色的表现,而电子音的运用也成为现代音乐创作变革的重要节点。对创作者来说,根据音乐创作要求选择的乐器类型和配器方案更加丰富。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对配器知识的掌握,创作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乐器、不同配乐方式在音乐作品情感表现当中的呈现效果。一些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唢呐等,融入到乐曲编配后往往能够呈现辽远、悠扬、苍茫的情感基调;而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作为流行乐团的标配,更多以激进、昂扬、喧嚣的情绪为内容;而在一些趣味、恶搞的音乐创作当中,创作者还会通过加入电子节拍器和反拍贝斯来烘托场景,营造节奏快速进行的氛围。因此创作者需要具备较好的音乐素养,了解各种乐器在实际音乐创作当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有意识、有想法的创作思考。

(一)音乐理论水平的提升带动了音乐创造力的提高。

毫无疑问,音乐创造是基于情感抒发的艺术化表达,而创造力事实上还包含了音乐创作的不同等级。一些音乐创作者按部就班,在音乐创作中多快好省,态度相对敷衍;有些创作者希望能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有所突破,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音乐创作技法,敢于在公众无法接受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实验。从创作规律来看,音乐理论基础水平和音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创作者是否会选择较为激进的创作方式,前述提到关于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非比寻常的和声应用,恰恰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高度自信以及创作技法的纯熟,他们拥有更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本功,才能够拥有音乐创新的资本,才能够形成对于音乐不同创作方式的思考,并付诸于行动。可以认为,音乐理论的学习是音乐创造力的基础,同时决定了音乐创新水平的上限。

(二)音乐文化潮流的全面引领。

文化潮流是音乐创造力放置在更广阔视域下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创作影响规律十分近似,新兴的音乐作品更多是从传统音乐环境当中孕育,经历“离经叛道”的环境误解,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并在一定的文化契机当中获得认可,最终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成为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在传播学理论当中,潮流的实现来源于对人们内心深处隐秘欲望的挖掘和认同,事实上,这类最终能够成为潮流的音乐作品,无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多么“先锋”,本质上并没有抛弃艺术性的核心,同时也没有违背既定的艺术创作规律。音乐作品本身始终不是凌驾于情感价值之上的存在,自始至终它都是知识情感个性表达的艺术桥梁,承担着传播和搭建的使命。而桥梁的“用料基底”,仍然是基本的音乐理论。可以认为,音乐理论的学习与完备,决定了音乐创造力的下限,音乐创作者需要达到完备理论系统化的学习标杆之后,才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当中成为真正有影响力、创造出真正感动人心作品的“潮流引领者”。相反一些急功近利、试图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来获得市场短暂的喧嚣的人,他们的作品在喧嚣褪去后,一样会被人们抛弃和遗忘。

(三)音乐文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从艺术实质来看,音乐实际上是一种忠实记录下的感官超越。其中忠实记录能力是基本功,是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之前的先验能力和系统化的学习成果。很多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发展道路中,认识到了如何运用旋律走向、和弦进行和配器等方式,对事实与历史进行记录。这种记录是感官层面的,是通过主体性体验来获取的。与文字记录不同,音乐的忠实记录来源于音乐本身的真实性,即音乐创作者无法借助假的情感来完成真实记录,音乐创作所完成的一定是对真实的回应。但是音乐的创造不只是完成记录,而是需要在记录之上,实现对于感官经验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才是音乐拥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从发展角度来进行音乐审视可以发现,音乐的传续和每一代音乐人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对既有感官的一次超越,这种超越是多方位的,除了对物质世界挖掘的进一步深入之外,对于精神层面的提升也十分显著。对于创作者来说,音乐理论更近似于“敲门砖”,是进入丰富音乐世界的钥匙,而创造力则是在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升华。未来音乐若要继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涌现出新的“探路者”,凭借他们扎实的音乐理论和空灵的音乐思想,完成对音乐的遐想和创造,打破既有的音乐思维逻辑,塑造全新的音乐世界和音乐文化场景,使音乐真正成为人类灵魂最忠实的表达和记录。

音乐字论文【第三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练习节奏与旋律。节奏的练习主要是指练习的规则与姿态以及反应能力的练习,用声势进行节奏的训练,对节奏基石的提取和练习以及对于节奏进行引导、自编和补充练习等内容。而旋律方面则主要是指演奏歌曲或是乐曲、音乐乐器等其他乐器的演奏规则和方法,为歌曲伴奏,即兴演奏以及自编乐曲、欣赏教学、识谱教学等内容。另外一部分就是基本形体动作的训练,这主要是指动作训练、反应训练、舞蹈表演、动作的伴奏以及即兴动作和动作游戏等内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舞蹈创编的影响。

(一)对于舞蹈教学中节奏方面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节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的节奏清晰明确。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幼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抢拍或是拖拍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了舞蹈动作的整齐度。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要求舞蹈教学中,选择节奏鲜明清晰的音乐,从而在强重音的刺激下,唤醒幼儿的记忆功能。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记清了,他们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就轻松很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教学选择旋律易记的音乐,这样也可以缓解幼儿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二)影响舞蹈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影响着舞蹈教学中幼儿听力能力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将原本性音乐与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听觉神经,让幼儿学会倾听、辨别甚至是想象各种生活中的不同的声音,从而能够帮助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效提升他们的听力能力,使他们更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肢体训练之于舞蹈创编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肢体的训练。比起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理论知识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主要是注重幼儿的实际训练。因此,肢体训练便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肢体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舞蹈创编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幼儿舞蹈时的各种肢体语言与动作,从而保证他们快速地将教师所教的内容吸收并牢记在心。因此,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对于舞蹈创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

(一)契合舞蹈主题。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法要契合舞蹈的主题。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要与具体的舞蹈主题相契合,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汇集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以及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契合音乐的主题是基础。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表现。

(二)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节奏的把握,这对于幼儿舞蹈创编是非常关键的。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种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音乐,它主张幼儿去倾听以及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因此,对于节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对音乐的节奏把握清晰了,才能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辨别区分。而舞蹈创编过程中,注重了节奏的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的顺利完成,并且还能确保舞蹈的旋律与节奏不出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节奏的重视,就为舞蹈的创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坚持人本主义,教学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正确把握音乐舞蹈的节奏,从而更有效地学习。这就有效解决了舞蹈创编中对于节奏训练的要求,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三)增强想象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学会想象,能想象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身边人的声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等。通过幼儿对不同声音的倾听,可以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听到的音乐给予一定的肢体反应。这个过程便是幼儿在听到的声音之后,然后经过大脑的想象,从而给予了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而想象力对于舞蹈创编是相当关键的,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在舞蹈创编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好实现了想象力的加强,因而在舞蹈创编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四)感情升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除了通过契合舞蹈主题、节奏训练以及增强想象力等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还需感情的升华。无论是何种音乐,没有感情作基石,那么它就不是好音乐。对于舞蹈也是一样,若是舞蹈不能打动人心,不放感情在其中的舞蹈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感情的激发,让幼儿用心去跳舞。通过引导幼儿倾听、辨别以及想象,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感情也随着音乐一同起伏,最终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与目的。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只有将感情注入其中,才能编出更有生命力与活力的舞蹈。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四、结论。

通过本文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我们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舞蹈创编中的节奏、听力能力以及肢体动作等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则是表现在音乐主题的契合、节奏的训练、想象力的增强以及感情的升华等多方面。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音乐字论文【第四篇】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在进行教学唱歌之前,我们要去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让让学生养成喝唱时候的技能和技巧。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歌唱的良好姿势。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做到适宜的发生练习。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四、让学生注意歌唱时候的声音处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五、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歌曲需要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字论文【第五篇】

摘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默赛尔.音乐欣赏的心理本质.中国音乐,1987(1).

2、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音乐字论文【第六篇】

这一学科传入我国很快便成为了学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最初在我国成为“视唱听音”或者“视听唱”等名称,而教学模式也是按照西方国家的传统方式。国家教育部门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对这门课程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阐述了从几个方面培养识谱视唱能力、对音乐的感知和听辨记忆能力;初步掌握视唱练耳的教学音乐语言;发展音乐的审美能力,初步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我国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在音乐专业中普遍开设。教学模式还是依照传统模式,很多班级人数过多,一块黑板,一台钢琴在反复的训练学习,教师虽然想方设法在改变教学方法,想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终究还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在上面弹,同学在下面听,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体现出视唱练耳本身的学科价值,教学有待改进和提高。

二、视唱练耳音乐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歌唱是以听觉、记忆、音准和读谱为基础的,在课堂上重视视唱练耳训练可以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视唱练耳训练是发声练习与作品视唱的基础。

在发声练习时要表达出音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音色、音域、发声的位置、换声点等。视唱练耳训练是基础,教学中,教学教师选择发声练习曲不尽相同,难易度和复杂程度不同,复杂的发声练习曲篇幅也很大,唱起来难度大,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要求高。而作品视唱是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对旋律处理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老师可以作为视唱的示范,掌握教师的试唱示范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基础。

(二)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改善学生的音准、音乐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

音准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要求,是音乐的基础。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的骨架。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辨别音的高低、音色、长短、节拍和调式调性,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另外,视唱练耳也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通过听、唱、记等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是音乐相关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表现的依据是对音乐的解释,对音乐作品的表现特色、艺术风格、创作方法以及力度、速度、结构、演奏法等各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且善于精确地表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视唱练耳训练中逐渐获得丰富的词汇,丰富音乐知识,也能够获得较多的感受和较深的理解,唤起学生一种内在的音乐感受能力,活跃思维,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音乐字论文【第七篇】

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受相应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索的制约,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以我国流行音乐近30年的发展为线索,回顾了我国流行音乐30年的发展概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流行音乐(popularmusic,简称popmusic)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基于其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流行性”传播特性,流行音乐亦可称之为“大众音乐”。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历经30年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商品化、国际化,传播手段现代化、表现方式多元化的过程,对繁荣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近观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复苏开拓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为触发,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引发了巨大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从意识形态方面政治主导、高度一致下的革命歌曲一统天下,逐步发生了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的转换。

在大陆,原创音乐方面,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酩的《边赣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红楼梦》;谷建芬的《校园的.早晨》、《年轻朋友来相会》。还有《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时代主流音乐。此外港台、欧美音乐也成为国内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及披头士等,国内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流行音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高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流行音乐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基于录音机、唱片(磁带)的快速普及,流行音乐个体化听赏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拓展。同时,电视传媒迅速崛起,成为又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电视歌手大赛出现美声、民族、通俗的专业分类,唱法的细划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新兴艺术市场的需求方面,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创作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国内原创作品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人才聚集,影响较大的如“西北风”,代表性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愿》等。抒情流行歌曲如《我多想唱》、《我不想说》、《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等;摇滚音乐《一无所有》、《朋友》、《赤裸裸》等。

3、多元繁荣期。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互联网应用普及,数字化应用提速,音乐艺术传播途径更加快速便捷。在国内流行音乐领域,港台音乐、欧美流行文化的无障碍输入,使我国社会音乐生活面临新的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特点。

首先是音乐需求的多元化。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音乐文化的社会需求量极剧扩大,多元化受众使流行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流行音乐品种更多,如“雷鬼”、“饶舌”、“嘻哈”等等。其次是音乐创作多元化。数字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都极大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以及创作门槛,流行音乐的创作或生产者更加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再次是传播媒质多元化。除广播、电视、影视传媒、发行cd唱片等传统传播方式外,流行音乐具备了更多的传播载体,如mv制作发行、网络歌曲、彩铃、手机音乐等,特别是网络成为推动音乐传播强劲引擎,网络原创歌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近年来流行乐坛的一大亮点。

至此,流行歌曲创作的技术手段不再受传统方法或传统模式所制约,正探索性地走向一条自由创新发展的新路。这也必然刺激和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欣赏需求,使音乐更贴近人们生活,极大普及了流行音乐艺术。

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流行音乐30年来的发展与倔起虽然生气勃勃,但也有严重的先天不足,凸显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行业发展的无序化状态依然存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国内流行音乐市场的无序状态依然存在,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运行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法治,盗版现象普遍。其次,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国内流行音乐创作深受港台影响,加之欧美强势文化的渗透影响,窃用与拷贝旋律或节奏的现象普遍,原创精神缺失,理论研究依然薄弱。再者,流行音乐创作人才依然缺乏。在网络传媒推动下流行音乐创作泛化,大多数网络歌手、网络词曲作者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演唱技能和词曲创作基木功,加之制作设备简陋,在歌词、曲调以及音乐制作、录音合成上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内容上泛化和平面化,对音乐的艺术内涵缺乏进一步挖掘,有些作品甚至带有明显的低俗倾向,歌词粗俗、曲调怪异、脏话连篇。

时代背景决定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流行音乐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生产力是音乐是决定性因素;面对现实,面向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商业化运作得当是促进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好方式。市场化,国际化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出世界的最佳方式,也合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中国近10年来的流行音乐创作既有浓重的民族意识,也有包容世界的胸襟,这为它进入世界文化提供了可能。虽然这条路上,目前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所拥有的潜力是毋庸质疑的,中国流行音乐来自大众,亦将为大众所拥有,相信经过进一步深入探索磨合,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景必将辉煌。

[1]李庆玲,王蕾,赵耀。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3)。

[2]金白颖。也谈中国流行音乐特点及发展问题[j]。黄河之声,20xx。

[3]张海英。流行音乐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xx,18(5)。

音乐字论文【第八篇】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anciszekchopin,1810一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电影《钢琴师》中古典音乐欣赏。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典电影《钢琴师》,作为一部波兰大导演摄制的反映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德国人残酷迫害的电影,不可避免地选择肖邦的音乐为电影的主导音乐。

我要说,波兰斯基在选择音乐上匠心独具,使历史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巧妙结合,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波兰斯基从众多肖邦的作品中选用了三首夜曲、两首叙事曲、一首圆舞曲、一首前奏曲、两首马祖卡和电影结尾时的钢琴与乐队的grandepolonaise,每一首都选用得恰到好处,和电影的结构、情节和场景的转换、主人公的心境环环相扣。

电影伊始,1939年9月23日,正当钢琴家斯皮尔曼在华沙的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纳粹的炸弹无情地降落下来。爆炸了,他还不走,外面有震动声音,录音师劝他赶紧出来,他还不走,玻璃碎片夹着浓烟冲进录音间,这个场景给人印象很深。其实,波兰斯基在这里采用的完全是史实:《升c小调夜曲》平静舒缓的开始,忧伤宽广的基调,似乎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德军占领了华沙,犹太人被迫戴上大卫星的袖标,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禁止去餐馆和公园钢琴家卖掉钢琴,全家人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他只能在餐馆里弹钢琴,换回一点点粮食。在这个时候,音乐,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将近结尾处,1944年的冬天,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华沙已经被苏军包围,胜利解放指日可待,对于主人公斯皮尔曼来说这可能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了。这是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个片段,是在钢琴家为了打开一听罐头,在火炉旁被德国军官发现。波兰斯基在这个场景之前,已经通过音乐为这位德国军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了巧妙铺垫。当时钢琴家发现有德国人回来,便抱着罐头躲进阁楼里。这时,楼下隐约飘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琴声,德国军官将这段音乐弹奏得清冷幽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既暗示了他心有音乐灵犀、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和同情者,又暗示了他骨子里没有其他德国刽子手那种凶残本性。

有了这个铺垫,他作为一个德国军官,冒险拯救一个苟延残喘的犹太艺术家的薄命,才不显得唐突。不知道过了多久,饥饿的斯皮尔曼也许是认为德国人已经走了,于是下楼在房间里找工具撬罐头盖的时候,罐头不小心掉在地上,里面的水撒了出来。斯皮尔曼心疼地把罐头捡起来,抱在怀里。突然,一个全身穿着德军制服的德军军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于他来说一个身穿德军制服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军官得知自己面前这个瘦弱无助的犹太人是钢琴家时,便请他弹点什么。我开始在猜想他会弹一个夜曲,经过这么多的磨难,他难道不厌倦和疲惫吗?钢琴家略微迟疑了一下,似乎是惊魂未定,因为这个时刻也许就是他弱小生命的最后一刻。

沉静下来后,他选择了弹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1828年,《康拉德华伦洛德》问世,叙述13世纪立陶宛爱国者华伦洛德领导民众抗击入侵的日耳曼十字军骑士的故事。斯皮尔曼在此时此地选择演奏它的用意无疑只有一个一一反抗!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斯皮尔曼式的反抗!为什么是反抗?他没有选择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德奥系的音乐家而选择了自己最拿手的也是本民族的骄傲肖邦的作品,如果导演选择让斯皮尔曼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斯皮尔曼就纯粹是卖艺求生了,无疑全片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但不是,他选择了肖邦,而在肖邦的作品里又恰恰选择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乐曲,音乐论文《电影《钢琴师》中古典音乐欣赏》。这一切都是斯皮尔曼在坐在钢琴前那短短的一刻决定的,我想导演的意图就是斯皮尔曼在这一刻已经决定选择自己的方式反抗!他已经不再软弱了。但他同时也知道演奏以后这个懂得音乐的德国人很有可能会打死他,于是先前摔瘸一条腿的形容憔悴的斯皮尔曼不见了;询楼着身子四处找食物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对德国人p}若寒蝉、唯唯诺诺的斯皮尔曼不见了。现在这个坐在钢琴前的斯皮尔曼是坚强的,重新获得自尊的斯皮尔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给他带来痛苦的人!而在这种反抗中无疑他的祖国伟大音乐家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他最佳的武器!

钢琴家坐下来,把颤抖的、带着伤疤和冻疮的手放在钢琴上,第一叙事曲开始的.琴音缓缓奏出来,一段略显迟疑的开场白后,曲调变得流畅起来。这时,德国军官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开始聆听斯皮尔曼的演奏。在短促的、我们听到了内心的忧虑的曲调后,忧虑不断地增长,变成了暴风雨般的悲愤。预示着未来的悲剧性的冲突。一段忧伤叹息之后,主题听起来特别宁静而明朗。

这时的镜头里是华沙城的废墟上撒满的月光,一束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在演奏中的斯皮尔曼身上,像罩着一层薄纱,此时的钢琴家也许在回忆过去美好宁静的生活。突然琴声的表现怀有警觉的沉静,继而旋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之情,而最终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最后结束部分还原为原来那样真挚、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我相信不只是那个德国军官,根本没有人能不为之动容。第一叙事曲的开头和结尾,这是不是也预示了他的经历,他的回忆,他已经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自己的家人,没有食物,没有保暖的衣服,甚至连钢琴也没有了,开头的沉重和结尾的疯狂,从沉寂到爆发就在这短短的两页谱子中了。

钢琴家选择这首曲子是一个大义凛然的选择,他要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屈地抗击日耳曼恶魔,表达自己对迫害者的反抗,准备从容赴死!以前那个曾经对自己的同胞的反抗不理解的斯皮尔曼不见了,他的灵魂似乎变得坚强起来,五年来的痛苦遭遇,自己和家人悲惨的命运,对德国人暴行的仇恨和愤怒,都由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畅快地表达了出来。德国军官显然是被他的琴声所打动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音乐的力量?是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还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还是不用说明才是对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3小结。

电影的末尾,由阿德里安布劳迪扮演的钢琴师斯皮尔曼正坐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演奏。在管弦乐团的伴奏下,战后演奏会上斯皮尔曼和乐队演奏的是肖邦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波兰舞曲》。战争结束了,宁静和平的生活再次回到人们身边。他试图去寻找和帮助那位德国军官但没有成功,在肖邦辉煌的波兰舞曲声中,影片结束了,迎接斯皮尔曼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5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