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参考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参考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第一篇】
-->
我们单位发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天,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是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第一次看时很不好理解,最近又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看后有了一定的启发。这本书要多看几遍才能慢慢有所体会,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扮演这不同的角色,都像是带着层层的面具,我们应该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我的情绪模式总是下意识的把自己摆在“弱者”“无能为力”这种状态下,觉得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能够更容易接受这种失败或者挫折。其实我心里很明白,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自己的性格或者是不努力之类的,然后怨天尤人。从书中,我知道了原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自己,在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已经不可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只有对待事情的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态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那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读了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4点:1活在当下,停止无谓的思维。2用头脑赚钱3用心灵面对家人,家庭,朋友和爱4用灵魂来面对自己。而不是思维,头脑或者是物质。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于以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应该学着把事情看淡。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爱,喜悦,和平是从内心,由内至外的散发,而不是靠外物来获得。
我会再细细看这本书,细细品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第二篇】
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心灵亦需要慰藉。于是有空便会到图书馆闲逛,一年多前,无意间看见《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顿感新奇。于是工作闲暇间,我迫不及待的享读了这本书,开始了内在心灵成长的漫漫旅程。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是一本有关成长的小说。作者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明暗双线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品读《遇见未知的自己》,犹如搭乘上心灵成长的列车,达成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所谓的三件事,不只是单纯的三件事,而是看问题的三种视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
读完这本书,它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论断时,或许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让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很多忧虑和焦躁都是自己编造的,把别人强加到自己的故事里,制造麻烦。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一下,事情就会有另一个表情。如果非要编故事的话,为何不编一些美好的情节呢?让生命温馨一点吧。
读完这本书,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完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沐浴,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良久的放松,让自己更好的定位,更好的焕发激情工作。
在最好的时光,做想做的梦,去想去的地方,做最简单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第三篇】
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延时时刻才知道有些重大结点的切实到来。就像毕业许久过后的某一天,偶然看到毕业照中自己青涩的脸,才发现自己真的毕业了;分手很久之后一个人回家吃泡面,才知道那个人真的不在了;离开东京过后的一年,学生发来目黑川繁盛、烂漫的樱花照片,才发现自己已经看不到东京的落樱了;抵达尼日利亚,和雇员一起用英语交谈的某个清晨,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离家千里之外的非洲了。这些身份转换的感受,居然不是在毕业典礼,学校操场,机场大厅,面试电话中、正如总有些词语,有些人,一定要到怀念的时候才会深深懂得它真正的意思。
记得原来看过这样一段话:“女人一辈子想要获得可爱之名,实属不易,必须既要护得少女心周全,又要更繁杂的成年心绪做护城墙。在此之前,疯疯魔魔,哭哭笑笑,跌跌撞撞,都是筑墙”。读完后真的感叹于作者的细致和敏感,而后这也随即成为了我心中理想女人的雏形。事实确实如此,一个平凡女人想保有一张清淡而不失光华的脸不仅仅是每晚按时按步护肤那么简单,而是一颗心要修炼到日里那么多桎梏,到了睡前通通放下,五分钟入眠,得是多么深的道行。
就像《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提到的,人的年龄越大,应越发现生活终究是和自己对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这说法看似寥寥数笔,但却字字珠玑。现在的我更愿意拿出点时间,多问问自己,让自己明白谁更需要我,我更需要谁;现在的我能更宽容的对待原来碎片式的承诺,尽管它们已经被时间斑驳的无法辨认出本来的面目,但回想一下当时诺言的初衷,我确实感觉自己到了自己的释怀和成长;现在的我更愿意相信不忘初心的重要,我相信它贯穿于做事的方寸和始终,就算结局有时不能遂心如意,但无愧于心始终是一个好的开始。
想来读书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吧!书中的有些文字能恰如其分的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能同你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缠绕成丝,盘踞成结,乖张的长出利刺,氤氲成一种态度,生根发芽,慢慢花开,长进你的身体,融进你的血肉。
我很庆幸父母培养和教会我的众多爱好中有好几个是低廉又无需他人陪伴的,比如写字、弹琴、看书、电影和做饭。这几样爱好都只需单打独斗,就可以自娱自乐。这些独处时光给我非常充实的心灵体验,一种宁静的、和谐的、与自我的时光共舞的状态。但想来这理想中久违的宁静,自我开始为生活奔波后,已经逐年与我渐行渐远了-我曾一度这么认为。这种可以直面自己的万千情绪,爱恨情仇,贪嗔痴慢的时光和机会,想拥有实属不易。
抛开北京的繁忙与熙攘、东京的浮躁与瑰丽,在这流金铄石、红土延绵的非洲,我却感到了一丝宁静的清凉。在这繁星皓月的寂静深夜,合上书扉,我想对笨拙而平凡的自己说:“希望你能再多读一些东西,再多经历一些事情,再多审视一下自己的心,在这被幸运眷顾的非洲时光中,放慢脚步、勤佳思考、抓住机会,从一个“平凡人”变成“心中的自己”,成长为一个既坚强又有温度的女人,理想生活中的宁静一直都在.....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第四篇】
在以前的日志中提到过一本叫做《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也曾经是这本书在我极其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片开阔的心境。
最近偶然的机会,和一个朋友聊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就想到这本书并且推荐了给他看。然后自己也又重新翻出了这本书开始重温,发现仍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让自己变得平静。不知是什么缘故,看了这本书就很想找人分享,所以,现在就写写这次看后的点滴心得,因为还没全部看完,所以写到哪就是哪了。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别人给的,而喜悦却是自己创造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快乐是由外而内,而喜悦确实由内而外的。快乐需要外界提供给我们快乐的源泉,如果那个源泉没有了,我们就不再快乐,换而言之,快乐是依靠外界而存在的,我们无法控制。而喜悦则是自发的能感觉到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无需依靠外界,内心的满足感,所以是自己的创造的。以前总会把自己的快乐寄希望于别人,等待着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却也让自己处在了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现在,开始慢慢让自己去创造喜悦,自己去营造那种感觉。比如会在今天晚上,一个人到对面的绿地去晃悠,听着喜欢的歌,慢慢地走着,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四周几乎没有人,却能让自己和那个真我更加接近,这个时候心情很惬意,似乎真的能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喜悦。
关于情绪在书中,情绪被认为是阻碍我们与真我联接的障碍。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蛮感性的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其实这也就是因为太强的情绪,让我们看不到真我,蒙蔽了自己的心,从而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情绪又是有瘾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讲,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如果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惨痛苦,那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变成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更糟的是,当我们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形成一种叫做胜肽的化学物质,胜肽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久而久之,身体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去发脾气。所以这种情绪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背景音乐,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这段话是深有体会的,想到以前的事情,一直因为同一件事去不断地不开心,是不是也是因为这种胜肽的在作祟呢?还有经过一长段时间的自怨自艾,即使自己明明就是已经可以开开心心了,但是却因为胜肽的关系,又把自己拉回了那个情绪。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通过这本书对情绪的解读,有了答案。所以,这也让我明白,不能任由某种情绪的长期存在,偶尔的不开心肯定会有,但是一直这样就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负面的情绪会给我们找来更多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续)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第五篇】
这是一本修身心灵的书,看到一半,就会觉得有些枯燥,难以消化的,但坚持读下去,就会有所感悟。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人才竞争强,婚姻的强迫性和随属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多困扰。有的人心灵敞亮,不钻牛角尖,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很多机会和快乐。有的人心地狭窄,就会困在自己的栅栏里,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门,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半生都让自己活在炼狱里,不得安宁。
其实要说舒心,谁能说自己是绝对的快乐?人要顾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却不一定如期望的结果那样丰厚。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不能总是耿耿于怀,要勇于放开那份沉重,积极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一点很深刻:人要学着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很多受到烦恼困扰的人肯定没有好好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把自己困在烦恼里不能逃脱出来,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就是缺乏自问,自审的勇气。
对于感情伤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错误,一再地把责任规划给对方,好让自己有理由去指责去恨,或者获取旁观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头的路。
我们去爱自己亲爱的人,总是以各种借口去强加给对方,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好像这样才是爱。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爱,其实更应该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干预,事事操办,这样既疲累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让对方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甚至颓废的人。
为人处世时,我们的心态决定着周围人的人际圈儿,跟你走得近的,说的来的,都和你在同一个磁场里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鸣,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总是让人难以接近,人们都会敬而远之,那说明你的能量磁场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无法发觉的对人的一种潜在拒绝。如果你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虚华的语言获取同情和驻足。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智能过滤器,在众多的信息中,多数是按照自己的潜意识状态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机会,只要我们能认真地检视自己,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看问题,就一定能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平和宽大。
多回头看看,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应该臣服的,用一颗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个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爱,喜悦与和平,才会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求索,也许就会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