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班组建设思路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39337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班组建设思路精编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班组建设思路篇1

20**年,我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大战略机遇,以项目攻坚推进为重点、以营商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三服务”转作风、强担当、促落实,在强服务、优环境、抓项目上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20**年重点任务推进情况

(一)做大蛋糕聚财力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政府财力迈上新台阶,各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前。全市财政总收入接近1000亿,达到945亿元,列全省第三,超过温州,仅次于杭州、宁波。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66亿元,增长%,税收占比%,增速和收入质量均列全省第二。支出规模达到767亿元,增长30%以上,增速全省第一。

(二)全力以赴保战略

我们积极落实首位战略,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快推进“百年百项”等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撬动保项目,用足988亿元政府债务限额;筹措资金推项目,统筹市级财政资金73亿元,支持军民合用机场、湾北二期、市区快速路建设,火车站枢纽、现代有轨电车开工,嘉兴南站开通4对始发高铁,高速公路网、海河联运网进一步完善。创新模式助项目,构建财政、国资协同运作机制,向嘉兴国投注资2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近百亿,推动中心城区品质提升,200多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得到系统提升,4个城中村彻底清零,1400多户居民告别了“筒子楼”“拎马桶”生活,一大批城市顽疾得到根治。

(三)千方百计稳增长

这个方面主要是做好了“加减乘除”。政策供给做加法:面对贸易摩擦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联合相关部门打好稳增长“组合拳”,出台人才、科技新政版,落实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70条意见,安排涉企专项资金亿,稳企业、保增长、促转型。企业负担做减法。深化落实增值税改革,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加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和检查力度,全市减免税费和减征社会保险缴费亿元。撬动投资做乘法。进一步发挥政府产业基金集聚效应,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全市政府产业基金总规模11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379亿元。打造政府产业基金版,“量身定制”定向基金,支持捷威动力、康峰大硅片、敏华未来汽车智慧产业园等省市县长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嘉兴。简政放权做除法。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走访811户企业,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以财政信息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广应用政府采购云平台和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政府采购更加公平透明,非税收入全部实现在线缴纳,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全心全意惠民生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方面支出亿元,支出占比%。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全市统一。引入保险精算,在全面分析、评估各县(市、区)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统一调整全市医保缴费、待遇政策,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其他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体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落实医保惠民红利政策。保障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嘉兴学院申硕创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全国样板。支持挖掘城市文脉,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障嘉兴博物馆二期、嘉兴市图书馆二期、子城客厅、文艺之家、“月芦文衫”片区改造、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嘉兴在全省基层文化服务评估中实现“六连冠”。支持举办首届嘉兴国际马拉松,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大救助”体系创建,保障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助力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五)攻坚克难推改革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找差距,补短板,建立健全财政治理体系。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统筹资金、资产、资源、资本支持首位战略实施。资金方面,盘活历年结余资金139亿元;资产方面,我们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房产集中统一管理工作,清查出房产1423处,用好“天地图”规范政府部门房产管理;资源方面,我们安排10亿资金、40亿债券,支持城市有机更新,盘活土地资源;资本方面,研究组建长三角创新投资集团,全市将统筹100亿财政与国资资金,设立1000亿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发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把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做好风险防控,全市充实社保风险准备金64亿,市级提前3年完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任务,为进一步争取债券额度支持发展腾出空间。

(六)凝心聚力强队伍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坚持高标准、体现高质量的要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切实加强党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激发全体干部追梦奔跑的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财政改革发展。加强财政文化建设。首创红船财政党校,创建新时代论坛,组织“守初心、担使命”微型党课比赛、开展“颂歌献给党”七一合唱比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锻造红船铁军。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以“选育优苗 岗位成才”工程为总揽,建立结构性干部递进式培养机制,调整优化后备及青年骨干资源库。每月举办“处长论坛”,搭建工作交流和干部锻炼的优质平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督查机制,加强党委对重大事项的督查,对所有支部开展政治体检;健全监督制度,发挥机关纪委和支部纪检委员作用,组织开展二级巡察,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实行形态管理,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民主评议党员量化打分、组织生活会批评到位、三级联述以评促考。

二、20**年财政改革发展思路和举措

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迎接建党百年的冲刺之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要求,用好一切逆周期调控的政策工具,创新盘活各项政府资源要素,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系统推动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对冲疫情影响,统筹推进“稳企业、推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支持高质量建设“三城一地”,为把嘉兴打造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财政政策扶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推进政策系统集成、精准供给,加快完善各项企业帮扶纾困机制。制定、落实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各项政策,加快政策兑现速度,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深化“三服务”“至少上门服务一次”活动,落实重点企业“面对面”走访、困难企业“一企一策”帮扶,助力企业渡难关、强信心、降损失。

(二)大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对接、辅导,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缓缴企业税费和社保费返还等政策。规范涉企收费执收行为,开展常规和专项检查,强化政策落实的监督。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跟踪评估,推动完善政策体系。

(三)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风险补偿机制,扩大银担合作覆盖面,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政府采购项目合同预付款制度,优化“政采贷”、履约保函等金融服务,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支持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产业发展与上市培育相结合,以股改为切入点,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四)突出产业基金引导作用。筹建长三角创新投资集团,整合更多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资源,以政府产业基金为引领,带动企业“转型+引入+培育”,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我市集聚。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关键项目投资,支持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高端科创载体落地嘉兴。

(五)保障首位战略实施。按照“全面落实年”要求,统筹资金政策,抢抓专项债政策“窗口期”,梳理、申报、储备专项债券项目,推动形成重大项目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的滚动接续效应,支持打好“四大会战”。通过配套补助、产业基金引导等方式,举全市之力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助力“嘉兴枢纽”融入“虹桥板块”,重点保障沪嘉城际轨道、通苏嘉甬铁路(浙江段)、市区有轨电车、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市区快速路等重大项目推进,构建完善“海陆空铁水”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土地统筹和运营机制,建立土地储备出让和预算管理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支持城市有机更新三年攻坚行动。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健全投入保障,优化支出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加快补齐“三农”重点领域短板,助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断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五优联动”试点提质扩面,着力推动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实施“五美城镇”建设,打造特色集镇。落实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支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八)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加快兑现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支持推进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巩固拓展防控成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落实稳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嘉兴学院创建嘉兴大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做精做细“大救助”保障体系,完善低保制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推动文化强市。

(九)推动财政平稳运行。注重宏观经济研判,回顾“十三五”时期财政工作,制定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收入监测分析,深入研判复杂严峻的财税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切实加强财政风险预警,合理把握组织收入力度和节奏,与GDP基本保持同步,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1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5%,大幅压减办展办会经费支出。统筹收支平衡、重点保障、规范运行,切实兜牢“六保”底线。

(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根据市域一体化改革要求,加紧调研,建立和完善财政配套政策。启动市区财政体制调研和测算,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强转移支付管理,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推进基层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基层财政管理,提升乡镇财力保障能力。

(十一)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加强四本预算与债务安排的有效衔接,发挥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作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激活沉淀资金,建立结余结转资金的常态化清理机制。完善资金、资产、资源的项目库管理机制,激活一批土地资源,绘制“宗地画像”,为城市建设挖潜;储备申报一批债券项目,建立动态更新的政府专项债储备库;保障推进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开展重大项目跟踪稽查,建立前期做好资金平衡、中期优化审批流程、后期加快竣工决算的重大项目保障机制;处置盘活一批资产,用好行政事业单位房产清查结果,建立房产数据库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房产更大的价值,深度统筹调配政府资源。

(十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健全零基预算管理,严格落实预算编制单位的主体责任,增强预算约束力和执行管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前瞻性。加大市级政府专项资金精简整合力度,严格控制新增专项资金,厘清责任边界,优化工作流程,建立资金拨付快捷、程序监管到位、信息共享对称、绩效不断提升的资金管理体系。优化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加大重大决策、重点领域、重点工程保障力度,原则上不再采取先确定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注重部门预算的顶层设计,做实项目库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改革预算项目库管理框架,大幅度压减项目数量,严格控制部门项目总量。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激活部门沉淀资金、资产。

(十三)深化预算绩效改革。深入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科学构建管理机制,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突出强调成本效益,切实硬化责任约束。建立并开展对绩效目标的审核和批复制度,加大人大、财政对重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逐步将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十四)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升对监督工作的认识,融监督于管理之中,将监督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压实每一个处室、单位的监督职责,形成全局齐抓共管的态势。对扶贫、疫情防控、专项资金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注重重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提升监管实效。强化与人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市县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大监督格局。

(十五)加强财政风险防控。妥善处理好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按照计划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不断巩固化债成果,确保风险等级保持在合理区间,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按照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实施意见,助推县(市、区)加快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合理确定待遇水平,同步进行基金管理风险评估,强化防控措施。完善社保基金管理风险内控制度,寓内控措施于社保基金管理全过程。运用大数据技术,实行社保基金日常监管“网警”巡查,打击各类弄虚作假、骗取套取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

(十六)加强财政法治建设。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减证便民行动,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提升依法决策能力。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强化“互联网+监管”行政执法平台运用,确保“双随机”检查项目全覆盖,落实浙政钉“掌上执法”检查要求。加强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工作,依法处置信访和信息公开。

(十七)推进财政数字化转型。加强财政信息系统建设,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按照系统化思维,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制度,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归集共享等工作,加强与省财政厅的沟通协调,试点“预算云”,深化“核算云”“政采云”等省建系统运用,整合信息化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探索推进市、区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财政管理流程优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十八)坚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梳理研究、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精神,常态化传达学习重要会议、重要部署、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完善党组(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分担责任、机关党委(党总支)直接责任、党支部落实责任的“四责协同”机制。坚决完成巡察整改政治任务,巩固整改成效。深化政治生态情况的动态分析和研判,定期分析研判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的工作常态。

(十九)完善干部培育机制。深化干部教育工作,注重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培养。伴随财政管理机制转型,让更多干部走出去,加强调研学习,不断拓宽视野,为财政接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打通处室(单位)信息隔离的藩篱,切实提升财政干部解决信息不对称、资金错配问题的能力。完善干部使用机制,坚持干部使用“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探索激励机制,加强干部梯队建设。优化干部成长路径,通过基层锻炼等多种方式,安排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培养锻炼。

(二十)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强化财政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团队领导作用,形成信息共享、沟通合作、相互成就的浓厚氛围,做到全局一盘棋、工作一条心。增强全局责任意识,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处室、单位目标任务清单,实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交流、年末有述职和考核的闭环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新入职和即将退休干部职工的关心、关爱,提升财政凝聚力。

班组建设思路和想法 星级班组建设思路

班组建设思路篇2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巩固公共设施,统筹解决好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的问题。同时要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总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

三要严格抓落实。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制约,坚决克服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和血脉,影响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折城镇发展的方向和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骨干道路,畅通老城区资源流通。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区路网。

二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已有现有的建设格局,着重改烧交通现状,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城镇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土储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全球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个子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的现象。

二是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总打基础设施相集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用好、用户、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前,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千,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防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区城镇化水平。

班组建设思路篇3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全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20**年度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五位。为找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与省内其他地州市之间的差距,补齐工作短板,我局对全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并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谋划,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20**年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到20**年底,全市共辖7县3区263个镇、乡、办事处(其中建制镇135个,乡(民族乡)91个,街道办事处37个),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2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常住人口729万人,20**年新增城镇人口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上报数)。

20**年,我市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深化产业就业、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全市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2亿元,GDP增速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100元、8460元,分别增长%、%。省政府于20**年11月批复同意了赫章县8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镇(街)比率达到%。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9598人,于20**年7月30日前全部搬迁入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857人,增速达%。大力实施以“19456”重点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城镇建设项目,全市完成城镇道路交通、管网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等各类城镇基础投资17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9公里;建设通乡干线公路1035公里。飞雄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完工、旅客运输量达111万人次。

总体来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毕节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县城为骨架、中心镇为支撑,一般小城镇为补充的多层次城镇体系格局。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不足,组织保障能力不强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片面地以“城镇设施建设”代替“城镇化”现象比较普遍,重城镇建设轻区域发展、重工业扩展轻三产发展、重城区外延轻功能完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使城镇聚集人口、产业的能力不强,导致我市城镇化发展乏力。且目前全市从事城镇化工作的人员都为兼职,精力难以集中,导致工作大多是应付式、被动式开展,工作主动性不强。

(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以不断完善,但由于我市基础薄弱,在城镇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的快速发展,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建设水平较低。旧城承载能力已至极限,城市病凸显,而城市新区只见雏形,功能尚未完善,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及竞争实力,相对于遵义、六盘水、泸州等周边城市发展而言吸引能力弱。

(三)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不够到位

我市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户籍、区划调整、土地、金融、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推进城镇化战略相配套的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体系和有效实施机制还没有形成,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目前一些城镇等级与其人口规模严重不匹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难度大。如:我市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域人口约为100万人,比全国平均的万和全省平均的万人约高出约60万人。由于区域过大、人口过多而出现县域城乡体系构架不合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难以到位,极大影响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四)产业发展缓慢,对城镇化的支撑乏力

近年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20**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但由于我市原有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主导不明显,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导致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五)重视力度不够,工作落实力不强

近两年来,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了目标任务,建立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监测核算体系等,但由于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加之部分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存在不善抓落实、不会抓落实,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抓而不细等现象,导致出台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形同一纸空文,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20**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年工作目标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切实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46%,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全市城镇落户限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安置落户,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劳动力就业培训全覆盖;建立财政、土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服务保障。

2、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黔中城市群“一核一圈四带五心多点”空间结构,以七星关——大方中心城区为主体,构建全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推进七星关-金海湖-大方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毕节市中心城区跨行政区域协调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毕节市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产业先行、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双向互动”的发展思路,立足宜居宜业、宜业、宜游,结合“五城同创”,积极将毕节市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全力推进大方县撤县设区。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为支点城市,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通过大力实施小城市群(县城)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带动产业与人口集聚,建设多元化、山水特色鲜明城市。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加快县城提质扩容步伐,完善城市新区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

积极开展“城市双修”,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方式转型,提高城市发展建设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治理“城市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城市持续发展更有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完善提升120个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8+X”项目建设,全市120个特色小城镇每年完成项目投资120亿元以上。梳理建立20个极贫乡镇“8+X”项目建设清单,建立小城镇“8+X”项目台帐,大力开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市级50个亿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落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真正用在基金支持的项目上,根据情况适时启动每年基金工作。

4、强力推动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补短板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谋划启动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强力推进“113攻坚战一库三包”、试验区建立30周年十大突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各类项目建设,切实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5、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

6、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改革,破旧立新,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深化在户籍制度、区划调整、土地综合利用、劳动就业、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胆突破制约瓶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全面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安排,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快速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7、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织金县、威宁县、赫章县六曲河镇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作。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支持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加大对试点建设的帮助指导力度,建立工作联系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按照贵州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相关要求,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督促各县(区)设立主抓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职责、机构、人员编制及经费预算等,确保城镇化工作有专人抓,有能力抓,抓出成效。

(二)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投入,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调节,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我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坚持投融资改革方向,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促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运作顺利发展。

(三)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回流工程,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健全和落实激励人才发展、科技创新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加快推动我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城镇化发展监测统计工作。积极开展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的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度监测核算工作,科学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进程。市、县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动态掌握城镇人口底数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政策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五)强化督促考核,提高工作落实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落实和推进机制,市实绩考核办、督办督察局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奖惩挂钩的工作体系;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人,逐一落实具体任务,建立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目标任务推进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和质量标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强化措施、强力推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3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