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5541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篇1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

一、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1、这首诗里写到了()种事物,分别是()()。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持: 泣: 煎: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句。这是()对()说的,它的意思是()。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把曹丕比喻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表达了()。

二、默写《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朝被称为“()”的()写的。全诗写了这个季节()的景色,突出了一个“()”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

2、这是一首()诗,主要描绘()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心情。

三、默写《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

1《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写的一首()诗。写道:“。。” 2诗中“平明”的意思是();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3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的品质。4送别诗是我国古诗词海洋中璀璨的明珠。请写出有关诗句:

(1惜别情在深深潭水中:“。”(2惜别情在涛涛江水中:“。”(3惜别情在送别的美酒中:“。”(4惜别情在勉励的话语中:“。”

四、默写《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被称为“()”。“畔”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

2在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

(),()。

3、诗的第一、二行直接写花(),从“()”“()”“()”这些词语可以读懂。三、四行则从侧面表现了花的()

4、全诗运用()、()结合的手法,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抒发了诗人)之情。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都用了()的手法,第一首明写(),实质要表达自己()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

(),赞扬了它们()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尔”的意思是()。

六、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作比较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写的一首()言()诗,“闻”的意思是

(),官军指:(),青春的意思是: 全诗围绕()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开头的表现是()。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七、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是()朝()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首,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生气”的意思是();“恃”的读音是(),意思是();“喑”的读音是(),意思是();“万马齐喑”是比喻()。“究”的意思是();“抖擞”的意思是()。

九州古时指(),还有()、()也指中国。

诗人用“(,)”表达自己的愿望,反映了诗人()。

八、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苏轼是()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他写的()诗《题西临壁》有两句(),()。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名。这首词还有“序”,是:(),(),()。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从下阙的:“(),()”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神。

苏轼又名(),他与父亲()弟弟()合成()。

九、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这首词作者(),“卜算子”是(),“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起首用()比喻(),用()比喻()。然后进行()问,“()”?然后回答:“()。”这是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最后,作者嘱咐():(),()。表达了诗人()。

十、诗句填写完整:

1、,江枫渔火对愁眠。可怜九月初三月,也傍桑阴学种瓜。,蜡炬成灰泪始干。

2、分别写出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各两句。

写春的: 写夏的: 写秋的: 写冬的:

3、诗人笔下别有情趣的生活诗句,如:

(1 放风筝:(2 捉蝴蝶:(3 玩蟋蟀:(4 捕蝉:(5 钓鱼:

4、同一事物不同诗人写的诗句,如梅花;

(1 王安石的《梅花》:,(2王冕的《墨梅》:(3毛泽东《咏梅》:

5、花草无语,文人有意,折射出的是人的精神魅力。(写诗句)

(1 小草里有白居易的进取精神:(2 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3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4 梅花里有王冕的高洁品格:(5 人们常用杜甫的:。来形容老师对

学生默默无闻、潜移默化的培育和熏陶。

(6 用:,表达慈母的爱子之情。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篇2

古诗词复习⒈七步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⑵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⒉过程与方法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汇报交流,理解诗意;品读欣赏,理解悟情;指导背诵,拓展延伸。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⒈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⒉板书课题,齐读。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⒉根据注释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⒊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与同桌交流。

三、汇报交流,理解诗意 ⒈检查诵读情况。

⑴个别读。

⑵教师根据时机进行范读。⑶多种形式诵读。

⒉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⑴先说说注释中的字义解释,再补充。

注释字义: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菽: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燃:燃烧。泣:哭泣。本:原本,本来。煎:煎熬。相煎:指互相残害。何:何必。⑵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诗句之意: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何必这样急迫呢?

三、品读欣赏,理解悟情。⒈品读前四句:这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的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什么自喻?用什么比作曹丕?(豆;萁。)“泣”是怎样的修辞?(曹植以“豆”自喻,拟人化的“泣”字,充分而又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悲伤和痛苦。)

⒉品读后四句:这两句是谁在质问谁?(作者笔锋一转,集中书法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想逼呢? ⒊写法领悟:借物抒情。前四句写物,后两句抒情。⒋概括中心:《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⒌总结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四、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⒈指导学生背诵。

⒉拓展:课外搜集曹植的诗并全面了解其人。

2.鸟鸣涧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⑵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⑶用文字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情景。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感知诗意;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

⒈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

⒉齐读课题,解题。

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

⒊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大诗人,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因故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宰相,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故拆开了他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曰摩诘。王维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

首。

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⒉指名读,读后点评。

⒊齐读。

⒋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⒌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⒈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

⒉集体交流诗句之意。

字义: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寂、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鸣:啼叫。惊:惊动,惊扰。闲:安静。

诗句之意:春天的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春夜寂静无声,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而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啼叫。

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⒈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⑵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⑶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⑷指导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⒉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⑴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静)诗人是如何描述这静的呢?(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

⑵指导朗读,读出这样的画面。

⒊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⑴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

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⑵“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⑶指名朗读,齐读。

⒋朗读背诵整首诗

王维的诗如此之美,他只用了二十个字。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试着背一背。

⒌归纳主题:《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⒍表达手法: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前两句重要写“动”,后两句主要写“静”。)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⒉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②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⒊芙蓉楼送辛渐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⒌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⒋江畔独步寻花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

自学古诗,初步感知;赏析品读,领悟情感;诵背诗文,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

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⒊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⒋创作背景: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⒌解题: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江边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⒈朗读古诗:自读——个别读——齐读

⒉结合注释同位间相互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⒊交流理解情况。

⑴字义: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时时:时常。自在:自由自在。娇:可爱的。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啼:(某些鸟兽)叫。

⑵诗句之意: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三、赏析品读,领悟情感

⒈赏读前两行句:黄四娘家花满螇,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齐读。

⑵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词写出了黄四娘家的花多?

师:第一行点明了寻花的地点。“花满蹊”是说繁花将销路都盖住了,连成了片,“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二行是对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⒉赏读前两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齐读。

⑵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诗人认为蝴蝶在为自己跳舞。)

⑶师:第三行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末句是说诗人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因诗人心情愉快,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在为自己歌唱。这两行的写法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⒊写法:前两行为静态描写,后两行由静转动,移情于物。

⒋归纳主题:《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诵背诗文,拓展延伸

⒈学生诵背。

⒉自画诗境。

⒌石灰吟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⑵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⒉过程与方法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前准备

⒈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

⒉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⒈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

⒉简介于谦

⑴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

⑵老师概括小结: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⒊释题:

⑴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⑵理解“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咏、称颂的意思)

⑶师小结:题目的意思就是:吟咏石灰。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⒉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⒊齐读。

⒋借助注释,同桌间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自主朗读,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诗句之意。

⒉交流理解情况

⑴字义: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锤,锤击。凿,开凿。焚烧:烧毁,烧掉。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⑵诗句之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四、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⒈赏析第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⑴“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现什么?(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⑵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⑶师: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⑷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⒉赏析第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⑴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⑵指导读。

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师: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人生的追求。他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⑷概括主题:《石灰吟》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⑸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篇。(前两句“状物”,后两句“喻人”。)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背诵古诗。

⒉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⒍竹石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⒈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谈,可以介绍有关故事)

⑴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⑵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⑶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⒉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

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⒊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⒈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

⒉指名朗读,齐读。

⒊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再读古诗。

⒉理解字意: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⒊理解诗句:

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四、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品读前两句

⑴“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

⑵“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⑶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⑷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⒉品读后两句

⑴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⑵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⑶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坚定。)

⑷指导朗读。

⒊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⒋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也即借物言志)的写法。(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⒊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⒋背诵、默写《竹石》

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⑵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赏析悟情,体会写法;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的热情。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⒈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

⒉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⒊解题: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⒋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自己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⒉指名读一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地倾听。听后请同学们评

一评,他读得怎么样?(师强调“即”不要读成“既”,“裳”是轻声字。“妻子”是指夫人和孩子,则“子”读为“zǐ”。)

⒊齐读。

⒋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⑴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⑵质疑。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⒈指名再读,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⒉借助注释,自主弄懂字词之意和诗句之意。

⒊交流字词理解情况。

闻:听说。收:收复。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刚听说。涕泪:鼻涕和眼泪。这里指因喜极而泪下。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地,胡乱地。漫卷:胡乱卷起。(唐朝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欲:将要,简直要。放歌:放声歌唱。须:须要。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即:就。巴峡:地名,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巫峡:地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地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洛阳:在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洛阳。)

⒋交流诗句之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我的涕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趁着这明媚的春光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于是,就放舟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回洛阳。

四、赏析悟情,体会写法

⒈第一、二句是写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的心情。“忽”字写出了喜讯来得突然。“涕泪”写出了什么?(惊喜的程度。从这泪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望国家的统一啊!)

⒉第三、四句中告诉我们诗人和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

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杜甫“喜若狂”的心情?(从“涕泪满衣裳”“放歌”“ 纵酒”“ 青春作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词句可以看出。)这抒发诗人怎样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

⒊第五、六句是把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放歌”“ 纵酒”能让 你体会到什么?(写出了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不仅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⒋第七、八句“即从„„穿„„”“便下„„向„„”写出诗人同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里用了哪些地名?(剑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有何作用?(因为贯穿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⒌师小节:“放歌”“ 纵酒”写“喜若狂”的“狂”态;“还乡”则写“喜若狂”的狂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从眼前一闪而过。诗人闻讯而喜,盼归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⒋归纳中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忽闻叛军已平的捷报,急于

奔回老家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⒌补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慢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严谨工整,又极其贴切自然。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⒏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⑵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1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⒉板书课题:己亥杂诗,指名读课题,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⑴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拘:拘泥,束缚。降:降生。

⑵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要使中国生气勃勃,就得依靠像风雷激荡般的社会变革。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⑵师: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

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⒌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⒐浣溪沙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⑵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⒉过程与发

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⒈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⒉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⒉板书课题,齐读。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沙”或作“纱”),分上下两阕。

⒊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⒋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二、读懂词文,理解词意

⒈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节奏。

⒉检查朗读情况,评价指导。

⒊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弄懂大体意思。

⒋集体交流对词文的理解情况:

⑴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浸:泡在水中。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尚:还。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到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⑵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游历蕲水清泉寺,清泉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奔流呢!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理解小序:词前小序,交代溪水的流向,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作铺垫。

⒊品读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⑴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⑵提问:概括上阕的主要意思?(上阕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⒋品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师: 中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因为西面地势高。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面说的是水,暗指时间,所以,下句就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也即苏轼见门前流水向西,突发奇想,觉得时间可以倒转,自己可以回到少年时期。

⑵概括下阕主要意思?(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⒌归纳中心:《浣溪沙》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词人即景抒怀,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执著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⒍写作手法:即景抒怀(也即“触景生情”,但有区别。),上阕写景,下阕抒怀。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练习:

⑴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⑵过去大家读过的诗篇,还有哪些老人保持了这种心态?

53岁的曹

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8岁的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一些多么可敬的老人啊!太原有晋祠,晋祠有一处著名的景物:难老泉。读着这些催人奋进、永不言老的诗篇,我们仿佛听到难老泉流淌在中国古老的文学殿堂里,发出了悦耳的泉声,轻扣着人们的心扉。

⒉作业:

⑴背诵默写全词。

⑵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⒑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⒉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⒈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⒊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去、到。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⒋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 1卷。后官至翰林大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 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全宋词补辑》又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⒉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⒊范读,齐读。

⒋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⒈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⒉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如果。

⒊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⒈“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

生读,生评价。

⒉“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景)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⒊“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看到了什么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⑸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⒋“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⑶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⒌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⒍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⒈指导背诵。

⒉拓展延伸

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篇3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诗意

1.《七步诗》(三国·曹植)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2.《鸟鸣涧》(唐·王维)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只觉得桂花在春风中簌簌飘落,夜静悄悄的,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升起来了,惊醒了山里正在栖息的鸟,时而在山涧中鸣叫。

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4.《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5.《石灰吟》(明·于谦)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

6.《竹石》(清·郑燮)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向洛阳。

8.《已亥杂诗》(清·龚自珍)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是太可悲了。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要拘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9.《浣溪沙》(宋·苏轼)游历蕲水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慨了。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朋友踏上归途。如果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2013年5月6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篇4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

一、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作者:

1、这首诗里写到了()种事物,分别是()()。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句。这是()对()

说的,它的意思是()。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

己比喻成(),把曹丕比喻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表达了()。

二、读《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朝被称为“诗佛”的()写的。全诗写了这个

季节()的景色,突出了一个“()”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

2、这是一首(),主要描绘()的情景,抒发了作者

()的心情。

三、读《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写的一首()诗。诗中写到:“寒

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中“平明”的意思是();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这首送别诗

实际上是表明诗人()的品质。

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

四、读《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

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

2、全诗运用()、()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

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之情。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都用了()的手法,第一首明写(),实质要表达自己

()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赞扬了它们()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尔”的意思是()。

六、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写的一首()言()诗,“闻”的意思

是()。全诗围绕()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开头的表现是()。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七、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是()朝()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首。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生气”的意思是();“恃”的读音是(),意思是();“喑”的读音是(),意思是();“万马齐喑”是比喻()。“究”的意思是();“抖擞”的意思是()。

八、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苏轼是()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他写的诗《题西临壁》有两句(),(),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名。这首词还有“序”,是:(),(),()。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下阙是:(),(),()。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九、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这首词王观起首用()比喻(),用()比喻()。然后进

行()问,“()”?然后回答:“()。”这是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最后,作者嘱咐():(),()。“卜算子”是词牌名,你还学过的词牌名有:

十、附加题:

1、李白被称为“()”,默写两首他写的诗。

2、把《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看谁能生动描写诗意,又写

得优美动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里写到了(2)种事物,分别是(萁)(豆)。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持:用来。泣:哭泣煎:残害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反问)句。这是(曹植)对(曹丕)说的,它的意思是(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豆),把曹丕比喻成(萁)。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迫害亲兄弟),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二、读《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唐)朝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写的。全诗写了这个季节(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景色,突出了一个“(静)”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时而,偶尔)。

2、这是一首(山水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三、读《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平明”的意思是(清晨);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清廉正直)的品质(或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读《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诗圣)”。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全诗运用(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天生气盎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快乐)之情。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一首明写(石灰),实质要表达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竹石),赞扬了它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吟颂,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尔”的意思是(你)。

六、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闻”的意思是(听说)。全诗围绕(欣喜若狂)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还乡)。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欣喜若狂)。

七、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是(清)朝(龚自珍)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二百二十)首。其中“九州”的意思是(中国);“生气”的意思是(生气勃勃的局面);“恃”的读音是(shì),意思是(依靠);“喑”的读音是(yīn),意思是(哑);“万马齐喑”是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究”的意思是(终究,毕竟。);“抖擞”的意思是(振作精神)。

八、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苏轼是(宋)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写的(哲理)诗《题西临壁》有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序”,是:(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下阙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感情。

九、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这首词王观起首用(水)比喻(美人流动的眼波),用(山)比喻(美人蹙起的眉毛)。然后进行(设)问,“(欲问行人去那边)”?然后回答:“(眉眼盈盈处)。”这是指(山水交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最后,作者嘱咐(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十、附加题:

1、李白被称为“(诗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默写两首他写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静夜思(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头思故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古朗月行(节录)(唐)李白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青云端。(huán)。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望天门山(唐)李白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8、赠汪伦(唐)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把《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看谁能生动描写诗意,又写得优美动人。在前往黄四娘家的过程中有一条小径,小径边开满了花儿。阳春三月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瞧,迎春花的枝条乱蓬蓬地垂挂着,明艳艳的金黄色耀人眼花;月季也不甘示弱,开放出一朵朵迷人的小花,远远望去,漂亮极了;还有山茶花,它开得那么耀眼,鲜艳,在阳光下烁烁闪耀。千万朵饱满的花儿压得枝都低了。

这美丽的景色怎能容花蝴蝶们错过?它们恋恋不舍地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只见近处的花丛中有几只带着紫色斑点的大蝴蝶,一会儿翩翩飘在空中,一会儿又竖起双翅落在花上。简直分不清是蝴蝶变成了花朵变成了花朵缀在枝头,还是花朵生出翅膀飞了起来。成群的蝴蝶时聚时散,绚丽多彩的翅膀为春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飞落在碧绿树枝上的几只小黄莺“叽叽喳喳”地唱着,那声音婉转动人,没有统一的台阶,没有整齐的节奏,然而那声音却非常动听。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检测题篇5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

1、这首诗里写到了()种事物,分别是()()。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持:泣:煎: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句。这是()对()说的,它的意思是()。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把曹丕比喻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表达了()。

二、读《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朝被称为“诗佛”的()写的。全诗写了这个季节()的景色,突出了一个“()”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

2、这是以首(),主要描绘()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心情。

三、读《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写的一首()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中“平明”的意思是();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的品质。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

四、读《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

1、这两首诗都用了()的手法,第一首明写(),实质

要表达自己()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赞扬了它们()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尔”的意思是

()。

六、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写的一首()言()诗,“闻”的意思是()。全诗围绕()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开头的表现是()。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七、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己亥杂诗》是()朝()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首。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生气”的意思是();“恃”的读音是(),意思是();“喑”的读

音是(),意思是();“万马齐喑”是比喻()。“究”的意思是();“抖擞”的意思是()。

八、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苏轼是()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他写的诗《题西临壁》有两句(),(),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名。这首词还有“序”,是:(),(),()。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下阙是:(),(),()。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九、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这首词王观起首用()比喻(),用()比喻()。然后进行()问,“()”?然后回答:“()。”这是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最后,作者嘱咐():(),()。

十、附加题:

1、李白被称为“()”,默写两首他写的诗。

2、把《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看谁能生动描写诗意,又写得优美动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答案

一、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里写到了(2)种事物,分别是(萁)(豆)。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持:用来。泣:哭泣煎:残害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反问)句。这是(曹植)对(曹丕)说的,它的意思是(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

喻成(豆),把曹丕比喻成(萁)。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迫害亲兄弟),表

达了(内心的悲愤)。

二、读《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唐)朝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写的。全诗写了这个季节(深山

幽谷夜晚寂静)的景色,突出了一个“(静)”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时而,偶尔)。

2、这是一首(山水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三、读《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平明”的意思是(清晨);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的品质。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读《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诗圣)”。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 ”,也即是“对偶句”,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5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