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创造性思维论文样例【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99385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创造性思维论文样例【优秀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一篇】

依据心理学原理和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从鼓励质疑、激发想像、打破定势等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连动性、多向性。

语文课改;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并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这里两个‘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而需善加引导,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刻。教师应尽量在课堂内解决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留给学生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像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像空间。如果我们单纯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想像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像,有助于学生人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通过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像,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丰碑》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像,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引发想像,还可在文章“空白”处进行。所谓“空白”,就是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和结局等。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都不失为拓宽学生想像空间、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方法。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像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像,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像。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像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像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像的参与不行。"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让六年级学生写·篇作文——《月光下》,钵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二篇】

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质的作用,教师应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配合那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优秀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对求知表现出极大的欲望,能够自主的学习。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情境创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寻找学生身边事物,保证在与学生交流时有共同话题。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找出身边的正方体,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生活用品,让学生描述他们都有哪些特征,让小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

(二)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对小学生而言,心理、性格尚未成熟,个体的发展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暗示性语言。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负面情绪,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说鼓励性的话语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数学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更加易于操作。例如:学生在日常练习当中,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合理的想象、缜密的逻辑进行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老师也应该给予鼓励。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更重要的财富,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甚至可以换位思考,找出新答案。此种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原则,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弱来决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同一班级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控制好教学的速度,应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当把握教学难度,侧重基础知识讲解,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适当的技巧,鼓励、引导小部分学习超前的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进一步思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二)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每章都划定同样的作业,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把掌握好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掌握较差的知识点则着重一些基础题目的讲解,并让学生多练习。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同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并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软肋进行辅导,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思维模式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其对抽象知识的接触有限,老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自己才能为学生形象生动的传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让学生自己讲出三角形的特征及判断方法,再逐渐延伸到如何画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点中。

长久以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本文主要从老师和学生入手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老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凸显。小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三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变革。在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村的体育教学中,也应当进行素质培养。小学的体育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特性,但是只要学校与老师、学生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孜孜不倦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听取。而这样的方式就严重禁锢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并且整个过程中的氛围紧绷,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能听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的吸收这些知识。所以新时期的小学教育应当改变以往的严肃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进行学习,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玩好闹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还是孩子,自律能力或者是对自己思想以及行动的约束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并且学生能在如此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进步对其成长也是有利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很新颖,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与更强的综合性专业素质。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信心来完成教学任务,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无论多么荒谬,都应该耐心进行解答。将教学任务,教学问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提问,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的时期,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变化。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更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期望。学生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有思考问题的思想,更应当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先进的思想贯彻其中,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与环境下能够充分地学习体育,了解这门课程,更能使小学的体育教学这项艺术更适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体育,愿意投入巨大的热情学习这门课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的人认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教师是主体,学生的学习都应按照教师安排的发展脉络。其实不然,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虽然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有关系,但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在在陶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好示范作用,为学生做好标准动作的示范,使学生有一个较高标准的,健康的开始。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当只对动作、规范等进行学习,还应当了解体育运用的发展史,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如今的体育事业,综合以往的经验或者是看到以往的不足,能够更加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事业的某方面有所创造,有所提升。不仅如此,还应当对其他相关的学科或者是专业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可以使今后的体育学习更加全面,游刃有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不同学习程度的体育作业。并且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之后,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并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拓展知识面,更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技术以及思维形式的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时代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创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在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大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也要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时课程的发展更加顺应潮流,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它更加具有实用性。首先,应当使体育课程更加开放。这并不单指在一般的体育动作上更加开阔,也表明在思想上更加开阔。要不断吸收外来的与体育相关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加新颖且实用的外来思想贯穿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要将眼光单单放在体育课程上,还要对其他小学的课程进行观察分析。虽然体育课程与其他的小学课程存在很多的不同点,但是应当吸取其他课程优秀的,先进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其次,体育课程的发展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应当拓宽视野,运用创新的思维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地审视。摒弃原有的陈旧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放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抛弃原有的固化的思想,开放心态,开拓视野,通过日常的观察,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体育的教学与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应当使陶艺工作更加具有包容性,更符合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更多的耐心,也拥有更多的毅力来面对以后课程中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使他们学到许多专业知识,更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体育锻炼。

小学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当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关注。希望通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也可以得到发展。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四篇】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网友精心分享的“2024年创造性思维论文样例【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造性思维论文1

摘要:网络技术的变革和高速发展,对人类的视觉语言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视觉符号始终以其独特的可视性语言追求自身审美价值的实现,并争取与社会、大众心灵的沟通、融合,力图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该文针对当前网页设计的风格,探究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创造性思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人们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并称其为继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这种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面临巨大的改变。而在此过程中,网站建设也愈发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因此,创造性思维对网页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的发明创造、形成新的概念、创造新的成果、提出新的假说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一般人是没有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在网页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网页设计作品主要由图形、文字、版式等设计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经过设计师的艺术加工,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网页。在创意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对多个设计元素进行组合,使其不仅仅具有审美和装饰功能,同时具有商业化的目的。图形是网页设计作品中受众关注的视觉中心,也是传达感情信息和创意表现主要形式的重要载体。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创意思维,运用简洁的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设计主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展现设计师的情感和商业目的。因此,创意思维对于网页图形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创意表现常用的几种手法:

1.互补形借用

互补形借用,即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这种图形巧妙组合,结构严谨,形与形之间相互包含、补充,又相互独立,具有一形多义的视觉幻象的效果。在视觉设计中,图形在人们心中是情感和思维形态凝固的视觉符号,它可以超越国界,是人们沟通情感、传播信息的直接途径。网页设计的图形、文字等是正形,而留白是负形,留白能使网页作品产生空间感。优秀的网页设计师善于运用互补形借用的手法,使正负形之间既对比又统一,作品往往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网页设计的另一个主要元素是文字,一些院校专门把字体设计作为一门课程。设计离不开有创意的文字造型表现,有设计师把字体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不同的字体设计在表达同一设计主题时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是不同的。如,宋体给人的感觉是规范、正统、严肃,黑体则显得厚重、实在,圆体看起来比较亲切,等等。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字形象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在进行文字创意时,必须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对字体的结构进行巧妙组合,对笔画的大小、粗细、颜色等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师要将文字作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抓住创意要点,增强文字的艺术感染力。

2.变异

一个物形有次序、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规律和美学法则转变成另一个物形,如此美妙的变换使两个不相关的物形发生联系,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如,经典作品《乌龟与汽车》就充分利用了异变图形的构形方式,将一只卡通的乌龟与甲壳虫汽车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交织渐变、相互衬托,既生动有趣又自然。设计师要巧妙处理各项设计元素,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3.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完全相同但有联系的视觉符号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巧妙结合,从而组成新的更有意义的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理念。设计师可结合客户需求设计作品的版式编排,同一版式可让不同网页元素和谐统一。如果网页设计作品具有新颖的版式,就更能吸引受众,从而充分展现个性。不同版式编排方式具有不同的意境、个性和感情。网页版式是创意性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形式语言,它必须与内容紧密匹配,所有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目的都在于清晰、鲜明地传达主题内容。网页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设计师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师运用美学法则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巧妙处理,旨在获得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使受众更快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论文2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创造性思维论文3

一、前言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语言活动材料,通过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想象,在活动中求异。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已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的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救出来。”如:改编故事《聪明的司马光》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木块、绳、救生圈、水管等材料,让孩子尝试改编故事结局。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又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中,幼儿通过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搭拼、想象,并将所拼的图画编成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更多的学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关的,语言能够对人们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本身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功能,思维对客观事物现象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才得以实现。

(三)3—6岁幼儿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

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而大脑发育一旦形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各项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3~6岁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最佳年龄。

三、实施过程

(一)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地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

教师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尊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及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努力打开幼儿语言活动的思维通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语言活动活动《球》,文中狐狸用不同的方法来玩球,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深深吸引着幼儿。老师与幼儿看图书时,与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你会用什么办法玩球?后来怎样了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等等,让幼儿进行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讲述、表达。“狐狸用脚踢皮球,狐狸用头来顶球;狐狸把球拿到店里补起来;狐狸哭了,叫别的小动物借给他玩一下……”。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你讲得真棒”,“你讲得真好”等语言)、鼓励(“你真会动脑筋,讲得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甚至奖励(五角星、红点等)。这样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二)在语言活动理解过程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

在语言活动中,我遵循着学与思相结合的思维训练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语言活动训练策略,让幼儿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

1、引导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考

观察是智慧的窗口,是创造的基础,观察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幼儿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一看到画面就准确自如地用言语来表达。皮亚杰也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因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图书的画面,让幼儿把语言活动的感知、观察与思维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他们在感知、观察中积极思维,在积极思维中充分感知、观察。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大象救兔子》,我让幼儿带着“大象会想什么办法救小兔子”的问题去语言活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幼儿进行了猜测、想象并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画面内容,判断画面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在师生共同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活动,幼儿终于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原先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画面内容,知道了“大象是伸出长鼻子,翘起细尾巴,搭起一座大象桥救了小兔”的,从而使语言活动活动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2、在问题中学会思考

幼儿阶段,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限制,往往对语言活动材料中的很多画面不甚明了或曲解图意。为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根据问题找到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看看、想想、说说。例如在《散文欣赏:飞》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巧妙地设置了两个思考点,引导幼儿展开创造性思维。

其一:蒲公英飞起来了,女儿问妈妈:“蒲公英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画面定格,问:“小蒲公英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小蒲公英要出去玩,做游戏。幼儿乙:小蒲公英长大了,要到别处去安家。

其二:小树叶飞下来了,女儿又问:“树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当然亦是否定的。画面再次定格,问:“树叶宝宝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树叶宝宝给小朋友当扇子。幼儿乙:树叶宝宝给小鸟当被子。幼儿丙:树叶宝宝给小虫子当房子。幼儿丁:树叶宝宝给小蜗牛当帽子。

语言活动活动《小兔逃跑》,我采用“感知—探索”的教学结构,让幼儿由故事名称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小兔为什么要逃跑”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时,我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鸟,妈妈要变成大树?为什么小兔变成花,妈妈要变成花匠?”等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而当幼儿掌握故事内容时,我又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迁移,与幼儿同玩“你变我也变”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是你变成白云,我就变成蓝天;要是你变成小鸡,我就变成老鹰。在整个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语言活动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3、在提问中乐于思考

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爱因思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我认为,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对语言活动材料的内容多想、多思、多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音乐气垫火车》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问:“你们还有哪里听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吗?”幼儿提出:“小动物们为什么不造一座听不到外面声音的房子呢?哪里还有音乐气垫火车呀?……”在《小刺猬学时髦》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提出:“小刺猥烫了卷发,遇到坏人怎么办呀?小刺猥为什么要烫发呢?男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圆圆的卷发呀?……”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可见,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三)运用各种手段,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受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我感到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对语言活动内容的理解、想象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静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变为动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更充实地把握语言活动内容。多媒体提供的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思考。如语言活动活动《落叶》,首先让幼儿观看落叶飘落的画面,激发语言活动的兴趣,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信息刺激下,打开思维的通道;最后当我问幼儿:“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过来,做了什么动作,把它当作什么呢?”幼儿的思路如同打开的闸门,纷纷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树叶落到河里,青蛙跳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荷叶;树叶落到树枝上,金龟子爬过来,放在嘴里,把它当作食物……”等等。

2、表演、迁移作品

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可以使幼儿的再造想象力得到提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语言活动活动《大象和蚂蚁》,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头饰、纸偶,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有表情地学说角色对话。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有机地渗透识字教学,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活动材料基础上认字,如让幼儿看动作猜字,听声音说字,利用汉字卡片玩“击鼓传花、小孩小孩真爱玩”等游戏,丰富词汇,句式的完整表达。在以上这些“活”而“变”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使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四)自主活动,持续创造性

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这时,如果只让个别幼儿讲述,其他幼儿聆听,相当一部分幼儿由于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而使创造性思维停顿下来,创造激情会因此而熄灭。

例:在《诗歌:摇篮》中,学完诗歌后,教师启发性地提问:“还有什么也是摇篮,摇着它的小宝宝呢?”幼儿创造的激情被慢慢点燃,进入比较积极的状态。我就让幼儿通过绘画活动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表现出来,边画边创造。画完之后,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如:“小河是摇篮,摇着虾宝宝,水草轻轻摇,虾宝宝睡着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再次描绘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五)通过多种途径,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敢想敢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活动活动中,一条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想敢说是能说会说的前提,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然而,现在的某些幼儿往往自我意识差,缺乏自信心,不敢说、不会说。为此,我根据语言活动目标,积极拓展教育途径,让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语言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语言活动经验活动。

如:大小图书语言活动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能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语言活动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活动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增设一日生活环节,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

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在幼儿朗读时,我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活动能力,又提高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抓住自由活动中的教育契机

5、争取家园配合,为每个幼儿建立语言活动联系册。

把我在幼儿园所指导的内容写在联系册上,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语言活动情况反馈上来,共同帮助幼儿提高语言活动能力。

四、效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我班幼儿语言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培养,讲述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纷纷表现出敢说、会说、愿说,活跃了思维,增强了理解力,真正做到了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语言水平发展很好

1、词汇运用得很丰富

孩子们除了使用常见的名词、动词,还大量地使用形容词、副词,甚至会用一些成语或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自己的观点,常常令听者不可相信。

2、连贯讲述能力很强

多数孩子变得能说会道,伶牙利齿,常常开口就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地一大段,向续编故事时,许多孩子都能编出合情合理,娓娓动听的故事结尾,而且在语言运用上各有千秋。

3、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孩子们能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等语言竞赛活动,而且成绩也很不错,其中还不乏特别人才,频频地做电视节目配音、小主持人等,其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力真是令人啧啧称赞。

(二)思维非常敏捷

1、在各项活动中显得特别聪明

许多老师反映我班的孩子反映特别快,脑子很灵。例如让幼儿想象《假如我有翅膀》、《假如我是爸爸》、《假如我是...》幼儿的回答天马行空,令人诧异。

2、迁移知识的能力很强,创编能力强。

幼儿很会融会贯通、迁移知识。多年的训练,使幼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创编自己的故事。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寻找自编故事的主角、事件。再如“水果”幼儿已认读了,当看到“山水画”时,幼儿就能认出“水”字。

总之,语言活动活动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语言活动教材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活动指导方法,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目前,高职高专部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分析高职高专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还不够,我们认为要加大力度探讨研究。

一、高职高专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高职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基本照搬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专业划分不科学,授课缺乏职业实际内容,不能与职业需要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相互脱节,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很差。专业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模式不匹配,教学上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难以真正做到素质综合、相互兼容,所以难以适应职业基础教育的需求。

教学实习往往因人力、物力的不足,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实习,甚至有些院校采用“放羊”的方式来开展实习工作,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此外有的把实习的任务推给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开展实习。正是由于这些做法使教学实习形同虚设,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

因此,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未形成体系,办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不够,培养的艺术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发展需要,与成型的工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相差甚远。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一定的可持续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种教育途径与机制。

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其一,工学结合使得艺术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得到显着增强。其二,艺术类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生产一线的真实岗位接触,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在工学结合中完成了企业新员工招聘和录用的“试用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社会问题。

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和文化企业欢迎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利用工学结合资源,激活艺术课教学,引企进校,校企联动,拓宽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加强工学结合,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养,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和企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高专艺术专业的最终目标。因而,探究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音乐和美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原则

1、从改革高职高专艺术累音乐和美术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职业艺术教育环境,营造职业艺术教育氛围,完善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践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基本理论、艺术素养和创意方法的培养,又注重社会实践和上岗训练的有机融合。

1、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多个专业并举,把学生学习与实践、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将学生推向就业市场。

2、发挥多学科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优势,整合调配设备设施、师资等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功能的有效综合。有效推动了艺术教学与艺术作品生产合一、学习与工作结合,全面提高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人才培养质量。

3、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形成真实的艺术职业环境。

4、探索出一条综合实践教学的路子,带动教学与艺术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鼓励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教学,能使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深化。

5、保证教学计划,保障实践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得以落到实处。围绕真实项目进行思考并解决一些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

6、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学生采取分组的形式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项目(任务),在工作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作,以实际工作成果来完成毕业设计。

7、以实践教学促进艺术类音乐和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在教学实习中用“准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实现课堂与实习点的一体化。

总之,只有围绕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条主线,抓住音乐、美术两个专业基本点,以就业和择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艺术类人才必要的培养模式。

创造性思维论文5

写作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常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缺少生气,缺少新意,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过分依赖《小学生作文选》;另一方面,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也是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传统的作文三部曲即“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已不再符合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投其所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熟悉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钻到他们的心里去命题。实践证明,凡是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因此,作文的命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1、“母题”带“子题”。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一个“母题”,让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一次绿化活动让学生“以班级绿化活动”为素材写篇文章,至于选材、体栽、字数等一概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文章的文体不拘一格,立意各不相同。虽然,同学们文笔不很优美,但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从这一成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如果我们的命题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引发他们思考和参与生活,那么,一批思维活跃、有潜在创造能力的“小作家”就会出现。

2、“一题多作”、“一事多写。”也就是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如写读后感,同一内容,学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也可以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写。又如组织学生登山后,让学生以《登山》为题作文,有的学生立意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的立意是:“遇到困难,只要大家互相帮助就能克服”;还有的同学立意与众不同:“他在登山的途中,看到有的老头,老太登山时一步一叩头,登上山顶在庙中烧香还愿之后,又匆匆下山,他不禁想相到,愚味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有加强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消除愚昧。”这几种立意都应给予肯定,尤其是第三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训练,学生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3、“想象”型命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可让学生写这样一些作文:《狼和小羊续编》、《狐狸和乌鸦新编》、《××的自述》、《未来的(人、衣服、房子……)》等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4、创作性命题。教师对作文内容、体裁均不做要求,完全由学生命题,让他们有更充分创新的天地,这是引导学生课外练笔的方式,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审视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作文指导,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人脑的先天素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作文教学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通过“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模仿是人的本能,创造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模仿也是人们学习、生活的需要。自然,模仿也是写作最初常用的方式了。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凡是要求写1篇新体栽新要求的文章,往往先组织学生学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境界。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熟练—创造”的过程;从模仿、掌握、熟练到创造,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如学习了《白杨》后,可写《松树》、《水杉》等等。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

2、通过“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1律,如:一写到教师,就是雨中到家中补课。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写作技巧问题,主要是一个与有深远根源的思维传统有关的问题。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就能激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如写作文《我的启蒙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写一年级老师,经老师点拨后,同学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有的写爸爸、妈妈,有的写幼儿园老师,还有的写小伙伴、邻居的长辈,甚至有的同学写到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狗。总之,学生的思路广开、选材新颖,充分显示了学生创造的独特性。

3、通过“引发感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

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讲,感悟作为一种综合性突发心理现象,是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感悟往往能突破关键性的问题,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造成神经联系的突发性接通,使思维空前活跃。虽然小学生感知还处于朦胧阶段,但也能写出心中的感想。如一个同学写1篇《可爱的表妹》,写她6岁的表妹去买东西后,知道阿姨多找了一分钱,马上跑回去还了阿姨的钱,结尾写出感想:“6岁的小表妹第一次去买东西,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起点在不贪不占一分钱,多可爱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感悟吧!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作文教学中,每位教师要致力于引发培养学生的感悟,敲击学生创造性火花,训练创造思维的活跃性。

三、作文批改,要突破框框,鼓励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四、作文评分,要淡化切题,留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分时就应加强这方面的比重。而事实上,考试作文的评分都过分强调审题、切题,有的学生作文因为有了千奇百怪的思想、内容,而被判得不及格,逼得学生依赖《小学生作文选》,作文时实行“对号入座”,这已成为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就要对文中表现出有创造性的给以鼓励,适当加分。一是立意新深的,要优于一般立意正确工稳的;二是结构较奇巧的,要优于公式化结构的;三是语言有特色的,要优于一般文从字顺的。

事实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的潜力,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会反作用于他们的作文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更为活跃,从而形成由“爱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

创造性思维论文6

一、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只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进行思维训练,在探究中提高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乐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研究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程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构建。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欣赏课,教学伊始,我没有对课题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提出:将要听到的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聆听。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认真地聆听,联系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对音乐作品展开了主动思考与思维,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拍、音色、节奏、和声等来感受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意境,让学生在音色与作品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更利于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

二、营造活跃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的,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之中,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实现学生参与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的结合。相反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而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一方面,拥有一颗爱心。教师要从严师转变成慈师,要用一颗爱心来真诚地对待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教师脸上的微笑,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才能从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师生情朋友谊,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来参与教学。另一方面,要拥有年轻的活力。

三、构建开放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要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封闭在固有的环境内,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开性的教学环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能够利用的材料来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并利用这些乐器来创编节奏;让学生为古诗词谱曲、加节奏;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来创编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来编歌词、谱乐曲等等。如此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使得学生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展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论文7

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小学阶段必学课程之一,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语文教学质量、效率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考虑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培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代发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鹏元,刘秀霞.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41):334-334.[2]余美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xx(3):74-74,77.[3]汤秀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20xx(19):364-364.

创造性思维论文8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作为一名平面设计教师,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并且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是艺术设计人才发展和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正视专业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精神自由、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多注重技巧技法的传授和训练,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没有充分的重视,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多角度、多空间思考问题,它是一种开放式发散思维,是教学中要真正领会的教学实质。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说明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限于造型技能和专业机能技法的训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学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

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即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在系统传授知识、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传授知识给人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现代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学生们都希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具有被他人认可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让学生站上讲台,利用多媒体和黑板,无拘无束地讲解自己的设计灵感,把自己的创意和作品展现给大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得到锻炼和提高,使学生认清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加强致力于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仔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和营造尽可能宽松、自由、崇尚个性的教学氛围。自由是人的天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更宜于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在专业方面,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师生平等、管理民主、学术自由、教学相长。王东春.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只有形成这样的教育氛围,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开放他们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挥。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师者自居,要学会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不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只有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心情舒畅、情绪愉快、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倾听学生创意

在教学和专业研究方面,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倾听学生创意,造就性格鲜明的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自由、受到种种限制的人是难以在专业方面使个性得到自然张扬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真正的艺术创造应该是纯精神、纯情感的自然流露。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没有新旧之分,没有优劣之分,也不存在可以供人效法和模仿的所谓“范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片面强调了学生行为方式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技能训练与心里思维活动的相互依存关系,导致在教学中程序化、概念化,以至于在教学中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学生的思维难以积极调动起来,导致学生对教学要求不够重视,作业敷衍了事,或盲目参考、抄袭,从作业效果(构思、风格)上反映出思维严重的封闭现象,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们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应给予鼓励,如:作品构思有创新,色彩搭配效果好,造型准确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充分时间思考,如此学生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去浏览、阅读欣赏更多更好的各种资料、音乐、舞蹈及美术作品。通过阅读来增加想象力,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会总结经验,正确评价

一切教育活动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大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9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