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7441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一篇】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最近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我感到,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及取得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地方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乃至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意义的。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腐败分子之所以有腐败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脱离了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视权力为谋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大权在握,头脑发昏,权欲膨胀,胡作非为,结果必然自食其果,在官位上摔下来,落个被世人唾弃的下场。权力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指对权力的性质,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受不同权力观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掌权为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或全体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人民只能通过少数代表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分配宗旨的,人民便把这些权力赋予我们党,委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行使权力,也就是说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给予的权力拥有使用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用权,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荣辱观,主要体现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之中。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光荣,以侈奢浪费,以权谋私为耻辱。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好,一直要抓60—70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出现了讲排场、摆阔气,追求奢侈豪华的不良风气。有的人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狂吃豪赌;有的人全身珠光宝气,豪华在年年翻新,招摇过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威风,已经使一部分领导干部意志衰退,有的甚至跌入了犯罪的泥坑,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态度如何、关系亲疏,主要是看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否与群众风雨同舟,有福同亨。我们的党员干部做到了这些,群众就与党亲近,就拥护党,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否则就离心离德,甚至产生对抗。从我们党走过的80多年艰难历程也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就脱离群众,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才能够在思想上、感性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作风上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同甘共苦。

总之,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弘扬真、善、美,实践公、正、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放心的好干部。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二篇】

政绩,即为政之业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看法,包括哪些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

对政绩的评判,必须坚持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有形绩”,又要看“无形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政绩作为“客观反映主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实践出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政绩应当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总之,看政绩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因为这里面有看得见的“硬件”与看不见的“软件”,还有可量化的成绩和不可量化的成绩,政绩背后的客观条件也不尽一致。一届政府、一个干部的政绩如何,只要把已经做了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自己认为的政绩交给群众,看群众是否赞同,答案就一清二楚。群众是否拥护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干部政绩观的最高标准。

错误政绩观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应当看到,我们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正确对待政绩,都想在任上竭尽所能多干点事情,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生活富裕,多出政绩,多做贡献。

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政绩,政绩观出现扭曲和偏差,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突出表现“六重六轻”,即重“显绩”,轻“潜绩”。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当前、届内出效益的事情考虑得多,为今后和下届做铺垫的事考虑得少。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发展。片面地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抓经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一切工作都系在gdp上,围绕gdp转。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做事情,想问题,只站在本单位、本地区的角度去思考,不从大局着想,不考虑全局利益,有的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换取局部利益。重“官”意,轻民意。一切都按照领导意旨办事,唯领导是从,唯上级是听,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及社情民意,做一些劳命伤财的事,甚至以损害老百姓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政绩”。重形式,轻务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搞虚假政绩,出“水分”工程。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一致的——导致形式主义滋生和蔓延。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形成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因。领导干部自身疏于学习、疏于修养、疏于主观世界的改造,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不端,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全面的群众观打得不牢,追名逐利思想严重。另一方面是外因。对政绩的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客观上助长了不正确政绩观的滋生和膨胀。

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五大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考核体系面面俱到,显得很全面,其实不科学,往往采取一次性考察评价,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追踪回访,也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不相适应;四是考核群众参与度、认知度不高,透明度不强,群众评判领导者困难;五是政绩考核中注重结果的考核,忽视对取得政绩过程的考核,难以系统地掌握第一手材料。

真正的政绩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正确的政绩观,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根本的要抓两条:一是抓理想信念教育,使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建立科学可操作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以改造世界观为着力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要努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二是要解决好树什么样的政绩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就是要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三是要解决好“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

考核如同指挥棒,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些年来,我们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当前要重点解决由谁来考评、考评什么两个问题。首先要解决谁来考核评价。必须以扩大民主为出发点,按照责任度、关联度、知情度原则设置评价主体,即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相关人员评价、群众评价、考核组评价。这样对一个干部的政绩进行立体交叉评价,不但较好地解决了对干部及其政绩考准评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干部切实注重群众公论,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第一信号,进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二要解决考核评价什么。应当在突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德才、素质的基础上,把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分为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五大项内容,把干部的政绩与简单的指标完成情况区别开来。在具体操作中,既突出工作实绩,又兼顾德才综合素质;既突出经济建设成果,又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结论上,也可以有效避免雷同化和抽象化,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工作政绩。与此同时要注重对取得政绩过程的考核。取得政绩的过程也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注重取得政绩过程的考核,就能及时修正工作偏差和失误,真正使政绩成为群众公认、组织相信的好业绩。

以凭实绩用干部为导向选人用人,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这是对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得出的结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到对干部的使用上来,作为决定其升降去留的依据。”在干部德才把握上,要把有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德”的重要标准,把是否具备“五种能力”以及“五个统筹”的能力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才”的基本要求。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三篇】

观念决定作为,追求何种政绩对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是与非的关系,在提升政治能力中树立正确政绩观。如何对待政治上的是与非,考验政治敏锐性,反映政治立场这个核心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就要在思想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坚决杜绝态度含糊、立场动摇,甚至口无遮拦、妄议中央等“四个意识”不强问题;要严厉纠正政治学习不自觉、不认真,组织生活平淡随意、流于形式等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问题;要严格整改重业务、轻党建,主责主业不突出等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问题。增强干部政治能力,组织部门就要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把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贯穿始终的根本要求,以党建责任制落实、加强理论武装、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举措为抓手,引导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在践行为民宗旨中树立正确政绩观。当官为了谁,决定着当官怎么干。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暮雪朝霜、治理“三害”;杨汉军生前从不为亲戚朋友打招呼,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心怀大我,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始终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就能践行宗旨、摆正初心、校准使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时代的认可;相反,心藏小我,把思想禁锢在“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的小格局里,所谓的政绩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会走上歪路邪路。党员干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更加注重基层、关心基层、回应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作为重要检验标准。

处理好潜与显的关系,在发扬奉献精神中树立正确政绩观。***总书记强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热衷于见效快、影响大的工作,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寅吃卯粮的“负债工程”,群众对这样的行为最反感。潜是显基础,潜绩扎实牢固,显绩才能行稳致远;只有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舍尺寸之功,不捐毫末之益,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政绩才能经得住实践、人民、历史检验。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识别干部,既看工作时间表现、又看“八小时”之外行为,既看一时一事、又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做到潜绩与显绩共衡量,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把那些善做潜功、甘于奉献的干部发现、使用起来,真正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在坚持质量导向中树立正确政绩观。***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量服从于质,不仅重视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升,无论是搞经济发展还是抓党的建设,都应坚持质量第一、质量优先,在思想上认真、较真,在行动上以精工出精品,实现更多有含金量的发展。引导干部坚持质量导向,就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科学精细设置考核指标,优化平时考核、定期考核、绩效考核,既甄别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防止冲动蛮干、急于求成,既看增长速度、又看发展质量,引导干部找差距、挖潜力、提质量,真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和导向。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四篇】

“立”考核之“杆”“见”发展之“效”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立好政治标准“高标杆”,考出政治过硬的“老实人”。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政治标准始终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干部政绩考核要立好政治标准这一“标杆”,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方向标”“指明灯”,让政治过硬的规矩人、正派人、老实人脱颖而出。要通过考核“标杆”引导党员干部涵养“政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工作不偏不倚、不打折扣,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不在政绩上“抖机灵”,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立好多种考核“长节杆”,考出改革攻坚的“开路人”。考核识别干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环环相扣的过程,要将干部考准、考实、考细,就要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将干部考核的触角延伸到工作一线、延伸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干部工作到哪里,考核的“长节杆”就要跟到哪里。干部考核不仅要注重干部短期的“显绩”,更要将考核之“杆”拉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为肯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做“隐绩”的干部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为干部担当作为保驾护航。

立好群众评价“华表木”,考出群众拥护“贴心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古代尧舜为了能经常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在宫外和路口设立一根木柱,方便百姓在上面书写对为政者的意见建议,这便是“华表木”。立起政绩考核“华表木”,就要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等民生方面将工作做实做细,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人民拥护的好干部。

立好奖优罚劣“硬杠杆”,用好高质量发展“带头人”。干部考核结果运用的“杠杆作用”要硬起来,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为干部管理使用立起奖罚单、警示牌。通过干部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让优者更优,劣者变优。而这样奖罚分明、能上能下的“硬杠杆”,给大部分“不优不劣”的中间干部、年轻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引导干部素质不断优化。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五篇】

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什么样的政绩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它对如何从政、如何执政,包括对谁是干部政绩的认识,建立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建立政绩,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领导干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根本体现。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精彩8篇”,追求何种政绩对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是与非的关系,在提升政治能力中树立正确政绩观。如何对待政治上的是与非,考验政治敏锐性,反映政治立场这个核心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就要在思想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坚决杜绝态度含糊、立场动摇,甚至口无遮拦、妄议中央等“四个意识”不强问题;要严厉纠正政治学习不自觉、不认真,组织生活平淡随意、流于形式等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问题;要严格整改重业务、轻党建,主责主业不突出等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问题。增强干部政治能力,组织部门就要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贯穿始终的根本要求,以党建责任制落实、加强理论武装、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举措为抓手,引导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在践行为民宗旨中树立正确政绩观。当官为了谁,决定着当官怎么干。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暮雪朝霜、治理“三害”;杨汉军生前从不为亲戚朋友打招呼,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心怀大我,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始终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就能践行宗旨、摆正初心、校准使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时代的认可;相反,心藏小我,把思想禁锢在“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的小格局里,所谓的政绩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会走上歪路邪路。党员干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更加注重基层、关心基层、回应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作为重要检验标准。

处理好潜与显的关系,在发扬奉献精神中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热衷于见效快、影响大的工作,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寅吃卯粮的“负债工程”,群众对这样的行为最反感。潜是显基础,潜绩扎实牢固,显绩才能行稳致远;只有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舍尺寸之功,不捐毫末之益,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政绩才能经得住实践、人民、历史检验。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识别干部,既看工作时间表现、又看“八小时”之外行为,既看一时一事、又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做到潜绩与显绩共衡量,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把那些善做潜功、甘于奉献的干部发现、使用起来,真正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在坚持质量导向中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量服从于质,不仅重视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升,无论是搞经济发展还是抓党的建设,都应坚持质量第一、质量优先,在思想上认真、较真,在行动上以精工出精品,实现更多有含金量的发展。引导干部坚持质量导向,就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科学精细设置考核指标,优化平时考核、定期考核、绩效考核,既甄别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防止冲动蛮干、急于求成,既看增长速度、又看发展质量,引导干部找差距、挖潜力、提质量,真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和导向。

政绩,是党政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任期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绩效。创政绩、出政绩,是干部从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评价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于如何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认为,必须坚持走民主化之路,完善“三个民主机制”。

1、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选人用人导向确立好。完善民主选拔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是要把好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用准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用错一个干部,就等于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把那些具有正确政绩观、实绩突出的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努力把干部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想发展、干事业、创政绩、做贡献上来;真正选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做到谁最胜任工作就选谁,谁干成事业就重用谁。对那些甘于奉献、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表彰和重用;对那些虽有良好发展愿望但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要热情地予以帮助,正确地加以引导,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对成绩平平,无所作为的人要及时加以调整;对为快出政绩而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搞短期行为,搞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或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人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大胆工作,干事创业,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真抓实干的浓厚风气,使更多的人创出更好的政绩。

2、完善民主考评体系,把干部工作实绩评估好。长期以来,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在考评的体制上重上级领导的印象,轻群众的满意率;在考评的指标上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人文发展;在考评的内容上重“显”绩的考评,轻“潜”绩和“隐”绩的考评。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好民主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因此,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组织必须加快建设客观公正民主透明的政绩考评体系,重点在指标上、方法上、参与主体上进行完善。一要集思广益,完善考核指标。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指标是指挥棒的方向。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多数干部群众认可的方能成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既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防止考核指标设计过细过繁,群众难以考评的现象发生;既要突出反映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考核,又要防止不适当地突出数字指标,片面追求gdp,单纯注重数字增长等偏向;既要考核有形的“显”绩,又要考核无形的“潜”绩。如当前考核应降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体现发展过程的指标和微观指标,增加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指标的权重。二要分类指导,改进考核方法。要统筹运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立体评议法、综合考核法,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任务,突出不同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考核。根据不同方面的政绩可采取定量、定性、评估、监测、民意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考核。如四川省在全国率先运用“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数量线型考评分析方法”,对厅级干部进行民主测评的做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集测评数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理分析办法来测评干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感情化的因素,防止出现千篇1律的考评结果。三要拓宽渠道,扩大群众参与面。当前在政绩评价时,要着重解决党组织与群众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要切实改变少数领导干部经常不正确地充当下级政绩评判主体的现象,重要的是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形式。要提高参与政绩考核评价者的代表性,既要有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又要有各方面的群众代表;要拓宽考核的渠道,既要有集中评议,又要有个别交谈;既要有集中性的考核考察,又要注重平时情况的了解。同时,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公示、公议、公众评价体系,广开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运用现代网络建立干部政绩民情反馈体系,提高政绩评价的广泛性、准确性、科学性。

3、推进民主化进程,把改革举措落实好。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民主化进程,以此来促进干部管理方式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主转变,保证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的配置效率,保证干部选拔工作的公正。中央“5+1”文件和省委的五个制度出台后,常山县作为全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民主化进程,力求在完善选人用人的民主化程度上有所突破。一是注重干部初始提名的民主化改革。一方面规范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对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乡镇的正职及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提任和交流的人选实行由全委会成员初始提名,根据全委会成员的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其他县管领导干部初始提名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提高初始提名的准确性,从而使各个层次干部初始提名环节实行民主化。二是注重对“三民”工作的规范操作。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参与面,进一步规范干部考察考核中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简称“三民”)参加对象的界定,明确不同层次、不同代表、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使“三民”工作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真正把干部“好”与“坏”的评判权和“升”与“降”的裁判权交给群众,使“三民”工作更能反映群众的意愿。三是注重民主选拔方式的创新。在开展公选领导干部工作的同时,探索运用民推竞选、公推直选的方式选拔乡镇、部门正职,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使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拥有更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1、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在法律框架内实行民主决策。透析安徽的王怀忠腐败案、江苏的铁本事件等案例,其“形象工程”能够上马建设,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做到依法决策,在落实工作时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有的抓工作“错位”,习惯把本级领导机关看作是法规制度的决策层而非执行层,热衷于离开法规制度另搞新口号、新规定;有的抓工作“越位”,往往超越职权职责,干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有的抓工作“缺位”,该管的事不去管或管不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工作落实、损害干部队伍建设。为此,我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角色意识,从“错位”的地方“让位”。各级领导机关都要自觉把本级作为法规制度的执行层,作决策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依据,开展工作要多在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上想办法,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要在追求出名挂号上费心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二是强化职责意识,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赋予的权限、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属于下级的权力要还给下级,该下级作主的事情不要管,确保他们能够正常行使职权、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重点要做好对基层减压、解难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增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使许多决策或多或少存在着不科学性、不连续性和随意性等问题,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关键要健全民主的决策机制。一要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多方面参与决策的格局。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懂行的专家说话,必要时应邀请多家咨询机构参与,开阔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如通过建立顾问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界限,聘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决策,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咨询意见,使政府决策咨询建立在相互补充启发、有所比较鉴别的基础之上。二要畅通民主渠道,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等已有的制度,健全政府热线、人大代表接待日、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建立现代听证制度、民意测验制度、舆论调查制度等。例如,城市改造、水库移民应当有规划中搬迁地区的群众代表参加,国企改制应当有工会、职工代表参加,制定工商管理制度应当有企业参加,确保利益相关方、受损方能够参与决策过程。三要实现民主公开,使决策过程始终做到公正透明。具体而言,重大公共决策的讨论情况和阶段性方案都应当及时对社会各界公布;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凡是涉及局部群体利益的,必须让有关群体知晓;凡是涉及行业领域的决策,都应事先通知有关方面。例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或设立政府信息咨询站点,制度化地公布政府决策信息,回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等各种实际问题。四要健全民主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各级行政决策机构应当在首长负责制的法定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明确界定应经会议讨论的事项范围。凡属规定应由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应当通过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包括行政首长在内的个人都无权不经会议讨论就自行做出决定。五要完善决策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相等的原则,明确决策失误所应承担的责任。在责任追究方面,法律已明确规定有罢免、免职、质询等责任形式,同时应当启动引咎辞职、自愿辞职等简易方便的责任形式,并将这些责任形式与决策失误相挂钩。

3、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抓好民主决策各个环节的落实。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是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民主决策的各个环节工作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决策者是否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否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检验是否做到“三个符合”。即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干工作,是否符合依法行政要求,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多数群众的意愿。二是要做到“三个充分考虑”。即推动一项改革要充分考虑它的可行性和社会承受的程度,制定一项政策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影响,上马一个项目应充分考虑其市场前景、资金来源、技术条件和对今后的影响等。三是要把握好“三个统一”:即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与保持同中央宏观政策和精神的统一;创造性开展工作与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既要防止和反对借口地方或部门的特殊性或创造性开展工作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又要防止和反对盲目跟风、唯书唯上的倾向。要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紧紧抓住当前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用好的作风创造突出的政绩,切实在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是确保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组织监督的作用,切实解决对领导干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问题,消除监督管理的死角。具体要做到把握一个关键,突出二个层次,抓住三个环节。

1、把握一个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如果只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决定重大问题难免要发生失误。因此,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如何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关键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把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工作落实到位。首先,一把手要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善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民主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主持党委的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方方面面的呼声;在党委议题形成后,提前征求委员的意见,给委员充分的酝酿时间;在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自觉地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决策,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欢迎不同意见,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始终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置于制度约束之下。第二,班子其他成员要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在日常工作中,委员应立足本职,胸怀全局,积极主动地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要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集体决策献计献策。第三,要认真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相互谈心和批评,坚持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开诚布公,推己及人,消除分歧,消除误会,达到党委成员政治、思想、行动上的真正一致和团结。

2、突出二个层次。一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即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下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积极探索与人大、司法监督联动机制。如开展巡视工作,逐步在层次上延伸和内容上扩展,及时纠正和防范一些滥用权力的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制度,坚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把不廉洁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必须坚决查办,不得推拖不管,更不允许压案不查。对办案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要限期纠正,对瞒案不报、压案不办、甚至干扰办案的要追究责任。二是群众对领导的监督。首先,通过民主评议实施监督。实行述廉、评廉、考廉制度,将评议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对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开展行风民主评议,并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体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其二,通过政务公开实施监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深化政务公开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措施来抓,凡涉及基层、企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项都要公开。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其三,通过信访工作实施监督。健全信访举报管理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保证信访举报事项件件有着落,使群众举报的问题得到认真处理,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同时对领导干部的作为实施有效监督。

3、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事前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进取心和工作干劲要给予充分鼓励,大力支持,但一定要弄清搞准领导干部决策的动机,该提醒的提醒,该泼冷水的泼冷水。在组织换届、考察班子、了解干部的时候,对一些干部头脑中不切实际的“蓝图”、“设计”和“观点”,该劝阻的劝阻,该制止的制止,不能顾及面子,一味迁就或迎合。二是事中监督。对领导干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工作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尺度,看是否做到依法行政,必要时要予以指导、引导。对那些已经存在问题或为创政绩而不择手段的干部,可以通过考察反馈、任前谈话、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函询等形式进行提醒、教育和纠正。同时,要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对群众反映或干部考察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在坚持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批评、诫勉、警告等挽救性措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小过酿成大错。三是事后监督。通过年度考核、来信来访、离任审计以及换届考察等手段,调查了解干部的工作业绩,对浮夸不实的要予以批评,弄虚作假的要予以处理,因假升迁的要坚决撤下来。

政绩观是指人们对政绩的看法。政绩观反映的是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格局境界。政绩观端正不端正、正确不正确,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事业的成败。所谓政绩,按字面的解释当是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领导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间通过扎实而勤奋的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留下突出政绩,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领导干部应该有的追求,同时也是一个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政绩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引导着我们去该为谁而建立政绩,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以及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政绩。

作为青年党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正确地践行政绩观至关重要,概况起来就是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就是要志存高远。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对于青年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能不能志存高远,也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有远大理想、有鸿鹄志向,才能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才会不断地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如果没有方向,任何风都可能是逆风。

徐特立老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而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理想,就像大海里一只漂泊的小船失去了方向。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给广大青年在辨别是与非、对与错、真与假、美与丑等问题上,带来了许多困扰。广大青年只有在理想的烛照下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鉴别力,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肩负起时代重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自己建立更高追求、更高标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站在群众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使自己的远大理想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中得以实现,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而不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脚踏实地,就是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抬头看天,离不开低头看路;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

青年员工只有把远大的理想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当中,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才能不断地接近自己的理想。要把远大志向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克服浮躁心理,沉得下身、静得下心,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以小成大,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用心干好本职工作的每一件事,不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

立足岗位实践理想抱负,仰望星空坚持脚踏实地,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始终做到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写下灿烂的青春篇章。

无论是什么岗位、承担什么责任,都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做虚功,不图虚名,用心想事干事成事,多一些“真功实招”,少一些“花拳秀腿”,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令人信服的成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时代的思想解放如何,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的思想解放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嵊州要“解放思想、跨越发展”,首先就要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而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使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业的顺利发展,影响干群关系,也会影响到领导干部本人的健康成长。政绩观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绩的目的,即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一切为民,是政绩的本质所在,也是评价政绩的最高标准。领导干部在施政时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出发点,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急,虑群众之所需,干群众之所盼,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建功立业,也才能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政绩的内容,即创造什么政绩的问题。真正的政绩应是没有水分的政绩,应是群众需要的政绩,应是没有后遗症的政绩,应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政绩的内容一定要突出一个“实”字,即实惠。政绩一定要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好处,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劳动就业、征地拆迁、土地流转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之实事。三是政绩的取得,即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创造真正的政绩,首先要靠实干。优良的政绩,既“编”不出来,也“玩”不出来,只能通过艰苦努力,靠着科学实干精神才能“干”出来。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落实就是责任、落实就是水平、落实就是政绩”的思想,坚持以尊重经济建设规律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靠人民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干事业、树政绩;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人民需求出发,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

因此,我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嵊州实际出发,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利益,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切实负起促嵊州发展、保嵊州平安、富嵊州百姓、树嵊州正气的政治责任,才能团结民心,才能调动全市人民共建幸福嵊州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实现共建共享幸福嵊州的美好愿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痛斥那些把gdp当“官梯”的行为,认为这是对民生的漠视。

“在某些干部脑中,‘科学发展观’只是一句空话,一些地方将gdp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后,他们将这当成升官的阶梯,而不是将其作为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指标。于是这些人只考虑自己的政绩,而不是考虑老百姓能否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汪洋代表认为。

这番话,振聋发聩,引发我们对为官者应追求什么样政绩观的思考。

的确,对于为官者来讲,追求政绩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得看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政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样的政绩观是正确的;相反,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官位和权力,去做“面子工程”、“花架子工程”,这就是错误的政绩观。

为民还是为己,这是判定为官者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界线。对此,领导干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目标,将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着力点,才能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确保领导干部真正为民谋利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一方面,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和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防止各级领导干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片面追求gdp等偏向。政绩考核,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既要看经济发展的亮点,又要看生态环境保护等难点;既要看能够用数据量化的显性政绩,又要看百姓口碑等隐性政绩。

另一方面,要保证官员追求正确的政绩,就必须要有恰当的政绩评价机制。针对现行的以内部评议考核为主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毛增滇委员、刘豫阳委员联合建议,应建立政府工作绩效社会评价制度,实现官员政绩考核方式向“民评官”转变。可以想像,倘若将政府官员的“进退留转”交由当地群众决定,那么他们就会更多地考虑追求能惠及当地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政绩。因此,将官员的升迁与政绩评价回归于当地群众,由公共服务对象来评价为官者,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今年以来,在市委和县委的领导下,按照县委分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廉洁自律,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下面,我简要地谈一谈自己今年以来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帮助。

一是不断通过自学和参与集中学习的方式,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二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我做到深入学习,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积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参加讨论会等形式,交流心得,相互促进,力求准确把握,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增强了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巩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为党努力工作、忘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对两个《条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信念,增强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意识。四是学用结合。在学习中,我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将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将观念和工作实际相融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工作和县委工作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密切关注工业问题,探寻有利于加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子,在全县人民思想意识形态的提高上下工夫,在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业跨越发展上做文章,不断推进了“三个转变”,不断促动了“三个集中”。

一方面,着力转变观念,引导全县人民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识。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最大的差距仍然是在思想观念上。因此,我认真分析,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突出我县非公制经济比较快的特点,引导和倡导对全县人民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再学习、再教育,继续启动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高于一切的观念;树立大工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树立全局、统一、开放、竞争、发展的观念,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更加解放,认识更加一致,精神更加振奋,形成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生动局面。

二方面,着力真抓实干,不断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和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我遵照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坚持深入部门和基层,真抓实干,为企业发展和增产增效献计献策,为企业融资和做大做强尽心尽力;加大邓双到梨花溪沿线景观风貌建设,加大南河南岸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优化全县的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农村村组,扶贫包挂,解决实际困难,为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和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工作作出了很多基础性工作。

我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在县委常委会上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性原则,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既顾全大局、维护班子的团结,又不搞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党内生活中有表扬、有批评、有监督,还要有警示。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坚持共同研究决定,对不能确定的问题,坚持向朝华书记汇报,提请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后,坚决按照县委的集体决策认真贯彻落实。在落实县委决策、提高执行力上,严格执行市委《八项规定》,不讲价钱,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在县纪委,我作为纪委班子的班长,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纪委“常委会职责任务”、“常委会议制度”、“书记办公会制度”、“常委民主生活会制度”、“调研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在班子内充分发扬民主,研究工作时要求各常委务必各抒已见,努力做到工作上科学决策,查处案件不出错案,有效地调动了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守党纪、政纪的自觉性。我始终按照中央、省、市、县有关廉政建设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坚决贯彻中纪委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在支部生活会、纪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县委民主生活会等都有对照检查,找差距、添措施,力争做得更好些。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个人在干部管理使用、用车、通讯工具使用、经费的报销等方面都符合规定,没有特殊,自己也没有亲属在县经商办企业。坚持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另外,禁止领导干部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是中央和省委针对反腐败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新形势作出的部署。7月7日省委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全县认真学习和传达了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就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部署。作为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班子成员,我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纪委有关规定,并带领纪委班子和队伍严格做到不收送“红包”、不打牌赌博、不相互吃请,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坚持拒收礼品、礼金,对偶有送礼的情况都尽量婉拒,确有个别不能婉拒的都作了上交,以实际行动保持了廉洁。特别是领导同志对所做的承诺、所提的工作要求要自己带头,模范遵守,同时对分管领域、分管地区内的违规行为敢抓敢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标本兼治,从制度上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经过我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感到过去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与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政策理论水平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用市场的手段来发展社会事业的研究与探索还须深入,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整改。在工作中,有时还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在监督到位上还要下深功夫;在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协调工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加强全县干部队伍及纪检监察干部建设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等,这些都有待在以后认真加以解决。

在今后工作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潜心思考,认真吸收,抓紧研究措施。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使自己政治更坚定,思想更解放,认识更统一,工作更扎实,抓发展的劲头更充足,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更牢固,更好地履行人民和组织赋予的工作职责,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出色。一是继续抓好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等的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促进政策理论素质的提高,并当好宣传员,带领分管部门学活理论,开拓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结合工作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进一步加快“三个转变”,进一步推进“三个集中”。三是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搞好廉洁自律,并结合分管工作,时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四是强化宗旨意识,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紧密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勤勤恳恳,诚心诚意,任劳任怨,按照县委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六篇】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全市党员干部政绩观专题教育和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的工作要求,本人认真围绕“树立什么样政绩观”等五个方面要求,认真查摆存在问题,深挖问题原因,找准整改方向,落实问题整改,回忆起近段时间的所学所思,所想所误,感觉收获颇丰,现就在专题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分享给大家。

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方面。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本人始终能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扛在肩上,记在心里,也能跳出“给自己留名,给自己邀功”的小格局,坚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不舍尺寸之功,不损毫末之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本人也积累了相当的工作业绩,面对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缺少拼搏精神,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面对一些长期推进的工作,一开始干劲十足,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往往把注意力又集中在当前上级部署的重点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依靠谁实现政绩方面。本人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努力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个宗旨,眼里有群众、心中有群众。但受制于创新能力不足,知行合一不彻底,导致在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实事上本领不够强,业绩不够突出。虽然也做出来一些实绩,但没能真正做出几件让群众都拍手叫好的实事。

为谁建立政绩方面。本人能够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时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当前的重点工作中,上级检查什么准备什么,上级考核什么重视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到一线调研,了解群众最急最优最盼的精力,降低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

怎样实现政绩方面。本人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严格按照上级党委和镇党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党的各行规章制度,自觉践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有时候因为主管工作负担较重,不能经常性以“双重身份”参加组织活动,在一些党建工作的安排上也大多是贯彻执行上级部署,在主动安排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上还有欠缺。

追求什么政绩方面。本人始终牢记干事创业要有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明知道上级的一些决策部署上有些不周全、不到位的地方,但主动提出意见的次数较少。比如,在推进的农村改厕工作中,县里要求由各乡镇开始推进,但是在乡镇完成改厕后,县里连通的主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管道还没有建成,仍需要在乡镇建一个三格化粪池作为临时处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虽然当时在县里的推进会上向上级提出了这个顾虑,但是县里明确将在村级改厕前完成相关配套设施,便不再过多坚持意见,导致没能妥善完成工作。

(一)稳和进的关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稳和进”体现在政绩观上,就是要脚踏实地、谋定后动、循序渐进,而不是头脑发热、无视条件、急躁冒进。但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而用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是坚决不被允许的!秦岭事件的惨痛教训需要我们始终铭记!我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持推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坚决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绝不贪功冒进,绝不以牺牲群众利益的代价去给自己添政绩。

(二)立和破的关系。世间万物,破旧才能立新。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把握好“立和破”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把握新常态的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牢固树立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取向,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不搞“急就章”“一刀切”,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三)虚和实的关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偏偏仍有一些领导为了彰显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成绩,大干快上甚至弄虚作假搞一些“面子工程”,主要目的不在于服务群众,而在于让这些“特色”“亮点”成为自己仕途晋升的筹码,这种行为不仅害了自己,也愧对党和人民的期望。作为党员干部,我认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干精神,不求务虚的政绩,在实干中解决问题,在实干中化解矛盾,在实干中做出成绩。

(四)标和本的关系。要把握好“标和本”的关系,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理。新时代,要以新政绩观倒逼发展工作,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抓发展的劲头。作为党员干部,我认为需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紧紧扭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牛鼻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对自己驾驭风险、跨越关口的能力检验和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作风检验。除此之外,还要把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城镇建设、群众满意等作为自己的绩效评估内容。

(五)近和远的关系。要把握好“近和远”的关系,就是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作为党员干部,我认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多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如果只顾当前、不管长远,就会导致“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这必然会影响发展;如果只顾长远,不顾眼前,就会慵懒懈怠、碌碌无为。

我们党员干部只有处理好这“五大关系”,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才能以正确的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强化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风险并存的严峻复杂形势。立足于这样的大背景,我们就是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特别是从维护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大局来看,就是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这是当前最要紧最突出的大局。

(二)持续强化政治意识,自觉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当前,正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离年底还有不到7个月的时间,且第一季度又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但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件不能少,一件不能差,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我将坚持“不比基础比干劲,不比当下比后劲”的思想,把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办好,把分管工作落实好,把群众所需所盼干好,脚踏实地,不计得失,不贪政绩,切切实实为xx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持续强化为民意识,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我将持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为民服务上做表率,同群众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和广大群众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在具体工作中,我将继续把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时时同民意对表,事事向民心聚焦。

(四)持续强化担当意识,自觉守初心勇担当。敢于担当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种优良政治品格,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大是大非就要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就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就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就要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甜瓜生在苦蒂上,辉煌多在苦难中。我坚信只要克难攻坚,忠诚担当,就能守得初心,方得始终。

(五)持续强化廉政意识,自觉维护政治本色。毛毛细雨沾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警醒,严管小节,不碰红线,严格执行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防微杜渐,竖不攀,横不比,扎扎实实管好自己。坚决抵制名、利、财、色等细菌侵袭,自觉维护理想、信念、斗志、党性、原则,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纪检监察干部的政绩观,就是纪检监察干部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与态度,以及通过其工作产生的社会效果。纪检监察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工作职能的发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着科学的发展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规律,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职能发挥:评价纪检监察干部政绩的尺度。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纪检监察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全党的中心工作,通过改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排除干扰、破坏经济建设的非经济因素,全面履行教育,监督,保护、惩处等职能。要结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台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为核心,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利、谋取非法利益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加强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监督,不断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从严治政;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力度切实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力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纪检监察干部的政绩就是通过做好这些工作来体现,这些工作开展的成效及其在全局性的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就是评价纪检监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

绩效考核:衡量纪检监察干部政绩的天平。

从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能可以看出相对于党和政府的其它工作来说,纪检监察工作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纪检监察干部的政绩与从事其他工作的干部的政绩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考核一个干部的政绩主要是看其工作成果的质的提高与量的增加,而量的增加往往是肯定其政绩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工作则不同尤其是在反腐败工作中,决不能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工作成绩。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推进了,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开展好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好转了或者说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地建立健全了,违纪违法案件自然就少了。那么,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调的是整体推进这项工作更应当看重的是社会效果。因此,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同样是衡量纪检监察干部政绩的最终标准。

良好素质:纪检监察干部建树政绩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纪检监察干部要“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党中央对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的严格要求,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殷切期望。

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好队伍建设工作。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选拔党性强,综合素质好的干部充实纪检监察队伍,科学规划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抓住选拔、培训,交流、监督等关键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同时,要加强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确保工作落实,确保派驻机构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实践证明,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纪检监察职能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考核条例》),指出干部考核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励党政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考核虽为干部的考核,干部却为群众的干部,干部考核新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认可度上。所以要彰显党政考核新规的真谛,必须借助群众之力。

授好考评指标群众力量的“历史课”。“党员干部鞋上有多少泥巴,只有人民群众心里最清楚。”党政干部的考核实质就是考核干部的工作是否得民心、顺民意,所以在考评指标中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乃是大势所趋、民之所向。为什么同样一个矛盾,有的干部只会激化矛盾,而有的干部出面则马上能平息群众的怒火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些领导干部热衷搞形式主义,对待群众虽然“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难办”;但是有些干部实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群众当然会认可,矛盾自然能降温,问题自然可以妥善解决。党员干部工作是否负责,群众心中是有一杆秤的,只有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将干群关系的对立变成对话。所以必须强化党政干部的群众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责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成为党政干部考核新规的共同实践者、推动者。

搭建好群众参与考评指标的“连心桥”。干部生活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之中,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好坏、政绩大小,群众最清楚,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言下之意,就是要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将“软指标”变成“硬杠杆”,将领导满意的宏观数据变成群众认可的具体数字。群众参与考评的自觉程度、内在一致性和广泛性直接决定了党政干部考评的质量和水平。党政干部考核,不是少数人来考评,也不是在少数人中考评,必须体现群众参与程度,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加大群众参与考评的权重,增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绘制好考评指标的群众认可的“晴雨表”。党政干部考核是一张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晴雨表”。党政干部的任用,大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小到一个单位的兴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群众参与党政干部考评,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考评结束后将考评结果“束之高阁”,然后再无下文。提高群众参与度与认可度,就必须推行实绩考核公示制,将每位干部的工作目标中工作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公示,让广大干部群众发表意见和举报问题,同时也要将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评价放置“阳光下”,让民意问询制、群众的反馈与监督等形式,实实在在成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就应该成为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唯有借助群众力量的星星之火,才能更好地发挥干部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知民情、解民困、暖民心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考核条例》),指出干部考核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励党政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考核虽为干部的考核,干部却为群众的干部,干部考核新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认可度上。所以要彰显党政考核新规的真谛,必须借助群众之力。

授好考评指标群众力量的“历史课”。“党员干部鞋上有多少泥巴,只有人民群众心里最清楚。”党政干部的考核实质就是考核干部的工作是否得民心、顺民意,所以在考评指标中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乃是大势所趋、民之所向。为什么同样一个矛盾,有的干部只会激化矛盾,而有的干部出面则马上能平息群众的怒火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些领导干部热衷搞形式主义,对待群众虽然“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难办”;但是有些干部实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群众当然会认可,矛盾自然能降温,问题自然可以妥善解决。党员干部工作是否负责,群众心中是有一杆秤的,只有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将干群关系的对立变成对话。所以必须强化党政干部的群众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责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成为党政干部考核新规的共同实践者、推动者。

搭建好群众参与考评指标的“连心桥”。干部生活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之中,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好坏、政绩大小,群众最清楚,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言下之意,就是要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将“软指标”变成“硬杠杆”,将领导满意的宏观数据变成群众认可的具体数字。群众参与考评的自觉程度、内在一致性和广泛性直接决定了党政干部考评的质量和水平。党政干部考核,不是少数人来考评,也不是在少数人中考评,必须体现群众参与程度,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加大群众参与考评的权重,增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绘制好考评指标的群众认可的“晴雨表”。党政干部考核是一张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晴雨表”。党政干部的任用,大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小到一个单位的兴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群众参与党政干部考评,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考评结束后将考评结果“束之高阁”,然后再无下文。提高群众参与度与认可度,就必须推行实绩考核公示制,将每位干部的工作目标中工作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公示,让广大干部群众发表意见和举报问题,同时也要将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评价放置“阳光下”,让民意问询制、群众的反馈与监督等形式,实实在在成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就应该成为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唯有借助群众力量的星星之火,才能更好地发挥干部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知民情、解民困、暖民心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顺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亟需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施政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着重解答好为谁创造政绩、创什么样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方面的问题。

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领导干部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胡锦涛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

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绩。为人民多干事、干实事、干大事、干成事,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是每个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终身的追求。领导干部创造政绩,多出政绩,才无愧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职位,无愧于人民给予的俸禄,才不负于党、不负于人民、不负于时代。如果不思进取守摊子,空有其位混日子,固步自封保位子,甘当“庸官”,必然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被时代所抛弃。

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造的政绩,是以人民福祉的增加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政绩,是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回应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尽快破除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旧观念,开辟一条效益优先、富民优先、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新路。为此,一是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绩转变为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地位。二是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转变为谋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全局政绩。牢固树立统筹协调的观念,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短视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创造政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还推动了社会政治的进步。离开了人民群众,人类的一切活动将无法进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为领导干部创造政绩提供了舞台,但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明白困难集中在哪些地方,最知道发展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和推动群众的创造,汲取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明晰发展的方向和路子,产生推动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创造政绩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一核心。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为人民而存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和指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政绩。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创造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抓工作首要的是要吃透所做工作本身的内在规律,按照这个规律所要求的逻辑来做工作。现实中,有些人对一个新事物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跟风跑,跟口号跑,徒有热情,所谓“思路不清胆子大,情况不明点子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了解国情、通晓国策、掌握国法,研究和把握执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回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要务实,狠抓落实创政绩。我们要牢固树立“落实就是责任、落实就是水平、落实就是政绩”的思想,坚持以尊重经济建设规律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在精心筹划、精心组织、精心协调、精心指导、细致工作中,确保抓落实的质量,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创新,锐意进取创政绩。创新能力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最本质的要素,也是领导干部价值的最高体现。面对今天的发展时代、竞争时代,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敢闯新路、勇为人先,在改革中消除积弊,在探索中开拓新路,在前进中创造业绩。庸碌无为的“守成”干部干不出骄人政绩;三分钟热度的“烟花”干部绝对干不好工作;而不负责任的“三拍”干部,更是创不出政绩的。

政绩有真假之分、显潜之别、得失之论、是非之争。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有利于形成凭政绩用人的正确导向。测试政绩离不开人心这杆“公平秤”。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只有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衡量政绩离不开实践这块“试金石”。实践出政绩,实践是创造政绩的大学校。同时,实践也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只有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在历史上经得住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政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创造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无形政绩。

评判政绩离不开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这部“检测仪”。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的制度保证。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年度考核等三个考核办法的要求,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的情况,切实解决公认不公、实绩不实、识人失真、用人失准的问题,切实做到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最近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我感到,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及取得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地方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乃至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意义的。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腐败分子之所以有腐败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脱离了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视权力为谋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大权在握,头脑发昏,权欲膨胀,胡作非为,结果必然自食其果,在官位上摔下来,落个被世人唾弃的下场。权力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指对权力的性质,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受不同权力观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掌权为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或全体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人民只能通过少数代表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分配宗旨的,人民便把这些权力赋予我们党,委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行使权力,也就是说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给予的权力拥有使用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用权,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荣辱观,主要体现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之中。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光荣,以侈奢浪费,以权谋私为耻辱。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好,一直要抓60—70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出现了讲排场、摆阔气,追求奢侈豪华的不良风气。有的人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狂吃豪赌;有的人全身珠光宝气,豪华在年年翻新,招摇过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威风,已经使一部分领导干部意志衰退,有的甚至跌入了犯罪的泥坑,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态度如何、关系亲疏,主要是看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否与群众风雨同舟,有福同亨。我们的党员干部做到了这些,群众就与党亲近,就拥护党,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否则就离心离德,甚至产生对抗。从我们党走过的80多年艰难历程也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就脱离群众,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才能够在思想上、感性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作风上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同甘共苦。

总之,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弘扬真、善、美,实践公、正、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放心的好干部。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多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和格局。只有自觉把自身工作置身在全旗经济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切实树立起“一盘棋”思想,才能在推进具体工作张既跳出一域谋全局,又在谋全局中抓好一域。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发展规律,我们在推进每一项工作时,都必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科学制定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力戒“情况不明决心大”、“拍脑门决策、拍胸脯蛮干”。

同时,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必须符合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组织工作而言,就是既注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培育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干部考核机制,在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实绩考核中正确评定他们的工作政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顺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亟需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施政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着重解答好为谁创造政绩、创什么样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方面的问题。

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领导干部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胡锦涛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

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绩。为人民多干事、干实事、干大事、干成事,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是每个领导干部应尽的职责、终身的追求。领导干部创造政绩,多出政绩,才无愧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职位,无愧于人民给予的俸禄,才不负于党、不负于人民、不负于时代。如果不思进取守摊子,空有其位混日子,固步自封保位子,甘当“庸官”,必然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被时代所抛弃。

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造的政绩,是以人民福祉的增加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政绩,是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回应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尽快破除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旧观念,开辟一条效益优先、富民优先、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新路。为此,一是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绩转变为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地位。二是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转变为谋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全局政绩。牢固树立统筹协调的观念,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是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短视政绩转变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政绩。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创造政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还推动了社会政治的进步。离开了人民群众,人类的一切活动将无法进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为领导干部创造政绩提供了舞台,但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明白困难集中在哪些地方,最知道发展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和推动群众的创造,汲取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明晰发展的方向和路子,产生推动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创造政绩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一核心。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为人民而存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和指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政绩。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创造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抓工作首要的是要吃透所做工作本身的内在规律,按照这个规律所要求的逻辑来做工作。现实中,有些人对一个新事物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跟风跑,跟口号跑,徒有热情,所谓“思路不清胆子大,情况不明点子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了解国情、通晓国策、掌握国法,研究和把握执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回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要务实,狠抓落实创政绩。我们要牢固树立“落实就是责任、落实就是水平、落实就是政绩”的思想,坚持以尊重经济建设规律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在精心筹划、精心组织、精心协调、精心指导、细致工作中,确保抓落实的质量,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要创新,锐意进取创政绩。创新能力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最本质的要素,也是领导干部价值的最高体现。面对今天的发展时代、竞争时代,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敢闯新路、勇为人先,在改革中消除积弊,在探索中开拓新路,在前进中创造业绩。庸碌无为的“守成”干部干不出骄人政绩;三分钟热度的“烟花”干部绝对干不好工作;而不负责任的“三拍”干部,更是创不出政绩的。

政绩有真假之分、显潜之别、得失之论、是非之争。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有利于形成凭政绩用人的正确导向。测试政绩离不开人心这杆“公平秤”。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只有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衡量政绩离不开实践这块“试金石”。实践出政绩,实践是创造政绩的大学校。同时,实践也是检验政绩的试金石。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只有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在历史上经得住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政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创造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无形政绩。

评判政绩离不开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这部“检测仪”。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的制度保证。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年度考核等三个考核办法的要求,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的情况,切实解决公认不公、实绩不实、识人失真、用人失准的问题,切实做到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最近集中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我感到,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及取得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或地方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乃至影响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意义的。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腐败分子之所以有腐败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脱离了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视权力为谋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大权在握,头脑发昏,权欲膨胀,胡作非为,结果必然自食其果,在官位上摔下来,落个被世人唾弃的下场。权力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指对权力的性质,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受不同权力观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掌权为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或全体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人民只能通过少数代表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分配宗旨的,人民便把这些权力赋予我们党,委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行使权力,也就是说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给予的权力拥有使用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用权,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的荣辱观,主要体现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之中。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光荣,以侈奢浪费,以权谋私为耻辱。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好,一直要抓60—70年”。“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出现了讲排场、摆阔气,追求奢侈豪华的不良风气。有的人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狂吃豪赌;有的人全身珠光宝气,豪华在年年翻新,招摇过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威风,已经使一部分领导干部意志衰退,有的甚至跌入了犯罪的泥坑,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态度如何、关系亲疏,主要是看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否与群众风雨同舟,有福同亨。我们的党员干部做到了这些,群众就与党亲近,就拥护党,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否则就离心离德,甚至产生对抗。从我们党走过的80多年艰难历程也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就脱离群众,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才能够在思想上、感性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作风上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与群众同甘共苦。

总之,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弘扬真、善、美,实践公、正、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放心的好干部。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七篇】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筑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基础。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衡量政绩必须遵循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

要具备尊重客观事实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官。

第三,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端正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实施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摆正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领导,最重要的是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这才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第四,要完善法规条例,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与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能得到及时的遏制。

同时,要完善奖惩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对搞形式主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浪费的,要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对有关领导及其上一级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最后,要把好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用人关。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努力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绩考核标准,并且尽可能将政绩考核内容量化。

要善于发现有“潜绩”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地方甘当无名英雄的干部。要善于识别热衷“显绩”的干部,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能力,也做出一定成绩,但有意夸大“政绩”以达到个人升迁目的的干部。

政绩考核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反馈,增强政绩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形成老实人不会吃亏,不老实的人占不了便宜,有实绩的人不会被埋没,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人不会被重用的客观公正的用人导向。

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八篇】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考核虽为干部的考核,干部却为群众的干部,干部考核新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认可度上。所以要彰显党政考核新规的真谛,必须借助群众之力。

但是有些干部实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群众当然会认可,矛盾自然能降温,问题自然可以妥善解决。党员干部工作是否负责,群众心中是有一杆秤的,只有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将干群关系的对立变成对话。所以必须强化党政干部的群众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责任,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成为党政干部考核新规的共同实践者、推动者。

搭建好群众参与考评指标的“连心桥”。干部生活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之中,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好坏、政绩大小,群众最清楚,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言下之意,就是要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将“软指标”变成“硬杠杆”,将领导满意的宏观数据变成群众认可的具体数字。群众参与考评的自觉程度、内在一致性和广泛性直接决定了党政干部考评的质量和水平。党政干部考核,不是少数人来考评,也不是在少数人中考评,必须体现群众参与程度,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加大群众参与考评的权重,增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绘制好考评指标的群众认可的“晴雨表”。党政干部考核是一张对干部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晴雨表”。党政干部的任用,大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小到一个单位的兴衰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群众参与党政干部考评,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考评结束后将考评结果“束之高阁”,然后再无下文。提高群众参与度与认可度,就必须推行实绩考核公示制,将每位干部的工作目标中工作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公示,让广大干部群众发表意见和举报问题,同时也要将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评价放置“阳光下”,让民意问询制、群众的反馈与监督等形式,实实在在成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就应该成为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唯有借助群众力量的星星之火,才能更好地发挥干部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知民情、解民困、暖民心上。

政绩观是指人们对政绩的看法。政绩观反映的是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格局境界。政绩观端正不端正、正确不正确,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事业的成败。所谓政绩,按字面的解释当是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领导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间通过扎实而勤奋的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留下突出政绩,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领导干部应该有的追求,同时也是一个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政绩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引导着我们去该为谁而建立政绩,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以及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政绩。

作为青年党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正确地践行政绩观至关重要,概况起来就是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就是要志存高远。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对于青年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能不能志存高远,也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有远大理想、有鸿鹄志向,才能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才会不断地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如果没有方向,任何风都可能是逆风。

徐特立老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而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理想,就像大海里一只漂泊的小船失去了方向。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给广大青年在辨别是与非、对与错、真与假、美与丑等问题上,带来了许多困扰。广大青年只有在理想的烛照下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鉴别力,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肩负起时代重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与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自己建立更高追求、更高标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站在群众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使自己的远大理想在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中得以实现,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而不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脚踏实地,就是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抬头看天,离不开低头看路;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

青年员工只有把远大的理想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当中,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才能不断地接近自己的理想。要把远大志向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克服浮躁心理,沉得下身、静得下心,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以小成大,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用心干好本职工作的每一件事,不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

立足岗位实践理想抱负,仰望星空坚持脚踏实地,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始终做到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写下灿烂的青春篇章。

无论是什么岗位、承担什么责任,都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做虚功,不图虚名,用心想事干事成事,多一些“真功实招”,少一些“花拳秀腿”,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令人信服的成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立好政治标准“高标杆”,考出政治过硬的“老实人”。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政治标准始终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干部政绩考核要立好政治标准这一“标杆”,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方向标”“指明灯”,让政治过硬的规矩人、正派人、老实人脱颖而出。要通过考核“标杆”引导党员干部涵养“政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工作不偏不倚、不打折扣,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不在政绩上“抖机灵”,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立好多种考核“长节杆”,考出改革攻坚的“开路人”。考核识别干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环环相扣的过程,要将干部考准、考实、考细,就要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将干部考核的触角延伸到工作一线、延伸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干部工作到哪里,考核的“长节杆”就要跟到哪里。干部考核不仅要注重干部短期的“显绩”,更要将考核之“杆”拉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为肯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做“隐绩”的干部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为干部担当作为保驾护航。

立好群众评价“华表木”,考出群众拥护“贴心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古代尧舜为了能经常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在宫外和路口设立一根木柱,方便百姓在上面书写对为政者的意见建议,这便是“华表木”。立起政绩考核“华表木”,就要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等民生方面将工作做实做细,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人民拥护的好干部。

立好奖优罚劣“硬杠杆”,用好高质量发展“带头人”。干部考核结果运用的“杠杆作用”要硬起来,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为干部管理使用立起奖罚单、警示牌。通过干部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让优者更优,劣者变优。而这样奖罚分明、能上能下的“硬杠杆”,给大部分“不优不劣”的中间干部、年轻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引导干部素质不断优化。

“主题教育”关键在培树“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主题教育,是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正当其时。开展好主题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着力解决好干事创业的方向性问题。

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政绩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起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绩观,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硬”标准,要从多方面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健全干部考评机制,把群众意见作为考核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把真正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扑下身子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树立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十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难,面对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等工作,比较容易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起敢于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政绩观,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勇于直面矛盾,增强斗争精神,改革创新、紧抓机遇,敢于牺牲自己、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实干、开拓进取,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抓工作不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碰到困难迎难而上,自觉提升工作本领,强化自身工作能力,能尽责、敢担责,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建立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考验的“功业”,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关键词:政绩观,关键,主题。

“立”考核之“杆”“见”发展之“效”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立好政治标准“高标杆”,考出政治过硬的“老实人”。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第一能力,政治标准始终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干部政绩考核要立好政治标准这一“标杆”,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方向标”“指明灯”,让政治过硬的规矩人、正派人、老实人脱颖而出。要通过考核“标杆”引导党员干部涵养“政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工作不偏不倚、不打折扣,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不在政绩上“抖机灵”,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立好多种考核“长节杆”,考出改革攻坚的“开路人”。考核识别干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环环相扣的过程,要将干部考准、考实、考细,就要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将干部考核的触角延伸到工作一线、延伸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干部工作到哪里,考核的“长节杆”就要跟到哪里。干部考核不仅要注重干部短期的“显绩”,更要将考核之“杆”拉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为肯为高质量发展打基础、做“隐绩”的干部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为干部担当作为保驾护航。

立好群众评价“华表木”,考出群众拥护“贴心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古代尧舜为了能经常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在宫外和路口设立一根木柱,方便百姓在上面书写对为政者的意见建议,这便是“华表木”。立起政绩考核“华表木”,就要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等民生方面将工作做实做细,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人民拥护的好干部。

立好奖优罚劣“硬杠杆”,用好高质量发展“带头人”。干部考核结果运用的“杠杆作用”要硬起来,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为干部管理使用立起奖罚单、警示牌。通过干部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让优者更优,劣者变优。而这样奖罚分明、能上能下的“硬杠杆”,给大部分“不优不劣”的中间干部、年轻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引导干部素质不断优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7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