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汇聚【精选8篇】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军事理论论文汇聚【精选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军事理论论文12【第一篇】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国防;国际形势;军事技术。
前言。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军事技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军事理论论文12【第二篇】
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富国”与“强军”的辩证统一,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发展。
胡锦涛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我们党对中外历史上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首先,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3]这其中蕴涵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提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从而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其次,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总结。纵观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兴衰史,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邦,安邦才能发展。在这点上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侵略,以及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我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国防建设的方针,尤其是在“”期间,提出了以备战为主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造成我国经济建设畸形发展。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国防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片面搞国防的高投入,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富国与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缺少的两翼。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还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确保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键还在于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越是要发展经济,就越是要巩固国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才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第二,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第三,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
计划。
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
计划。
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11【第三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重要性的论述,以及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军事理论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军事理论课;教改思路。
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也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门课,更是高校的“窗户”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当今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局部战争依然存在,以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多种斗争方式为主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
(一)国家有关文件的制定是开设军事理论课的依据。
我国军事理论课的开设要追溯到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该法有明确相关规定的条例,一直到2006年修订的教育部、总参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文件。比如,1984年《兵役法》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于是全国许多大学开展了学生军训,此时主要是集中搞军事技能训练。
2001年,我国颁发了200148号文件,文件规定了从2002年开始,全国要将学生军训纳入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列为考查科目。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该《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了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2006年修订版的《大纲》强调指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其教学时数为36学时,除完成规定的学时外,还应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讲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由此可见,国家出台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文件为全国各高校开设军事理论的教学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使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及大纲时有法可依。
(二)当今大学生亟需加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教育。
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把国防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则这个国家将不能长久安全地发展下去。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导致他们国防观念淡薄,忧患意识缺失,对国际形势漠不关心,甚至有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机密等。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包括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以及爱军尚武意识。
通过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树立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居安思危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通过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认清当今国际局势总体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我国周边环境等诸多威胁仍然存在,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国家安全意识;通过爱军尚武意识的培养,不仅要继承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优良传统,更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强国兴邦和爱军习武的国民意识。每所学校都把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知国防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不够重视,随意减少授课学时,授课地点安排在军训期间或周末或晚上,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一)重视不够,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投入不足。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高校)应当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第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明确指出了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应该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由军事教学机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人民武装部共同组织实施。很多高校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军事理论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即没有单独建立军事教研室(部),并与武装部(单设)合署办公,大部分高校是由设立的武装部与学工部(或保卫处)合署办公,在这种模式下作为二级机构的军事教研室的职权和地位非但没有得以加强,军事教研室和武装部的职能和地位反而被弱化了,甚至有个别高校将军事理论教研室归并到其他公共课程教研室,导致军事理论教学的保障设施与经费的投入不足,不利于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以非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居多,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的质量。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很少是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是从学校相近专业调剂过来的大学教师或学生辅导员。因此,他们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背景都有很大差距。在教学时,有些教师脱离国内外军事现状,只会照本宣科,很少会去更新知识,教学内容陈旧。此外,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不一样,导致他们教学和科研能力截然不同,甚至会出现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追根溯源,这是由于缺乏一只专业化、职业化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而不是由“杂牌军”担当大任。
(三)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
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被减少,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时间――36学时,不能完成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缺少系统而全面持续性的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上大课、上统课的现象,课时不够,很多高校就会分专题或章节授课,这样做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每个教师只关注于讲课的专题或章节,而缺乏对整个学科内容的掌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内容极不规范。加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教学手段单一,采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少与学生互动,缺乏吸引力,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较广,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上,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围绕国防教育这条主线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直击当前热点和敏感话题,把握学生动态,力求把当今国际形势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共鸣。
在进行。
教学设计。
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方法、导问式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法等,使用这些方法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透,确保军事理论教学质量。
此外,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可采取寓教于乐式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一条国防教育实践路线。校园里可以组织一些国防教育类的活动,比如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讲比赛、观看爱国战争电影、举办国防教育讲座以及针对当前国内外热点话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博物馆等红色圣地,通过这些载体中的国防教育元素使他们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二)加大引进高素质军事理论人才,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建设一直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军事理论人才,并充分调动现有军事理论教师的积极性。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候选人最好是博士研究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军事人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的军事方面教学经验者最佳。
对现有的军事教师,学校要实行奖励机制。一方面,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军事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和生活待遇情况,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出去参加专题培训或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待遇留人、关爱留人的方式解决军事教师的生活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不称职的军事理论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惩罚,甚至撤换。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考核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是由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组成,分值的比例可以设为4:6。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成绩依据上课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情况确定,课外成绩可体现在学生组织或参加国防教育、社会调查等活动方面,建议课内和课外的平时成绩比例设为7:3。期末试卷的考核以闭卷方式考试,题目及题量恰当,题型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可以建立相应的题库。
实践部分的考核主要是学生的军事训练,这部分成绩可以根据军训时的出勤情况和军训情况来给分值,具体分值可以由军训教官和辅导员来打分,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军事训练情况。
合理的考核体系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后检测,也是为以后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数,因此,建立清晰合理的军事理论考核体系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至关重要。
军事理论论文集合16【第四篇】
摘要:2012年后,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骤然恶化,国内诸多不安定因素也随之显现。我国的新一届政府自换届也开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如何应对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挑战已然成为我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群体,我国国防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他们国防意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尤显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作深入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到对策,从而不断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美国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防安全形势骤然紧张,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我国国防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尤显重要。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总体情形有个准确的认识。本文中笔者以在浙江树人大学的调研为基础,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作了细致的总结,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存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为了理清我国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笔者以浙江树人大学2012级新生为对象,对其国防意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分发问卷总数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达%。
1.国防时事的关注度。对于这块内容的调研,笔者在问卷中通过两个提问来进行:一为学生对于国防事件的关注度,二为学生关注国防事件的渠道。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经常参与国防时事讨论的学生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的比例为%,较少参与的为%,偶尔参与的为%。而学生关注国防事件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的为%,通过书籍报纸的为16%,通过他人的为%。
2.国防知识的认知度。对于这块内容,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中国近代发生的爱国事件;(2)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与我国相关的战争;(3)当今我国军区的现存数量。这几个问题分别针对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国防知识,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选对于近代爱国事件这一主题选择正确的仅为%;对于新中国建立后发生的战争次数选择正确的仅为%;正确说出我国当今军区数量的学生仅为23%。
3.防意识的认可度。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大学生自身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2)大学生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认识;(3)大学生对投身国防事业的积极性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具备国防意识很重要,52%的学生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可以忽略;对于高校国防教育,有%的学生认为对于自身有益,另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其余%的学生认为大学国防教育可有可无,意义不大;对于投身国防的态度,有37%的学生态度积极,有%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另有%的学生持观望态度。
1.对国防时事的关注度缺位。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只有%的学生平时经常关注国防时事,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平时缺乏对国防时事的关心。究其成因,首先得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关注国防时事的途径单一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新生和网络接触的也不多。除了网络之外,其他使得大学生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沟通渠道对于国防时事宣传力度不够同样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国防时事关注度缺位的问题形成。
对国防知识的认知度低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国防知识认知程度的现状,笔者进行了自古到今全面细致的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对于应当掌握的国防知识认知度低下。一方面在人员数量上满足不了国防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人员专业素养上跟不上日益变化的国防时事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国防知识的专题讲座。此外,许多大学生在主观上也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现实问题。
2.对国防意识的认可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学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支配下,沉浸于安乐奢靡的生活中,他们认为战争的威胁、敌对势力的存在都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事情,从而在内心深处对于国防意识存在着强烈的抵触情绪。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个别学生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产生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心态。在他们心目中,但凡是西方的事物都是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是次要的。这些错误的思想、消极的情绪、媚俗的心态都是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知识认知度不足的重要成因。
1.丰富国防时事的宣传途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国防时事方面缺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丰富国防时事的宣传途径。在加强网络宣传力度的同时,对于大学生上网不便的特点,高校可以适当地丰富国防时事的宣传途径以便在一定区域内营造一个国防时事的良好氛围。
2.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普及力度。高校要改变对国防教育的固有认知,深刻领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革新国防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结构优的师资队伍。
3.端正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对于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认可度不足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当着力于端正大学生的主观认识。这需要高校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社会,而非一味享乐。而奉献社会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要求学生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国防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责任感是国家利益层面的典型表现。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得大学生端正自身的主观认识,自觉地抵制错误思想、媚俗心态的不良诱惑,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
参考文献:
[1]艾跃进,朱旭.增强“90后”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于蕾,于凯峰.论有效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途径[j].科技论坛,2007,(4).
[3]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生时代,2006,(10).
[4]粫国荣,黄丽侠.工科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1).
[5]周学益,孟庆瑞.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2000,(4).
军事理论论文12【第五篇】
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国防经济制度。
创新。
文章从完善宏观调控制度、健全运行机制以及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深化我国国防经济制度。
创新。
的主要措施。
中国国防经济60年来深刻的制度变迁实践为我们继续推进国防经济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为切实消除不利于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诸多制度缺陷,更好地推动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国防经济制度创新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与发展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和利益的调整,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制度。
1、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发展,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市场化取向也日益明确。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使市场机制是完全地发挥作用,也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而国家利益的刚性又使国防经济运行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离不开国家计划的宏观指导,在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取向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指导性的计划制度。
针对现有计划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在市场化的制度创新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计划制度改革,从总体上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国家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制度模式。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制订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计划来推动制度创新顺利进行。今后一段时间,在促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进程中,完善指导性的计划制度需要尽快建立以下支持系统:一是科学的宏观调控计划目标系统;二是强力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系统;三是计划的决策、审议、咨询与评估系统;四是现代化的经济预测和信息系统;五是重要商品、物资的采购、储存与调节系统等。
2、完善多元化的投资制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的出台并实施,我国国防经济领域多元化的投资制度已初步形成,大量的非政府财政资金不断进入国防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的渠道也不断得到拓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必须进一步完善。
第一,要进一步改进政府对国防经济的投资管理方式,确立相关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国家投资的保全制度,加强投资和项目监管,强化各方面、各环节的政府投资项目责任。政府对国防经济的投资,可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同时积极探索采用代建、租赁、借用、补偿和调配等新的投资方式。
第二,综合考虑国家安全和引入社会资本的现实要求,积极引入非政府性的社会资本,切实推进国防领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军队等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性引导和资助性投入,可采用事后补偿等办法,鼓励相关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前期研发,缓解资金紧张等问题。同时加强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对国防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研究,合理、科学地确定国防经济投资发展战略目标,引导相关投资主体进行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
第三,加快培育国防投资领域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一是深化现有军工企业改革,使之真正成为市场投资主体;二是大力发展投资市场化的投资中介体系,鼓励建立并完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咨询、信息、资产项目评估、预决算审计验证、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规范的投资中介机构;三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军工企业以适当的形式整体上市,适度增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新型投融资方式。
3、完善相关财税 金融制度。在历史上,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对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资助和扶持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时期,现有财税金融制度离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要对承担国防任务的有关企业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建立规范、公平的财政、税收支持、服务体系。从财政、税收上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开放具有军民两用或通用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防领域发展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生产、引进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的企业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其次,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营造更加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逐步建立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国防市场。同时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进入国防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国防经济制度创新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离不开健全、成熟的运行机制。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需要不断完善以下运行机制。
第一,完善竞争机制。一是形成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准入与退出制度。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军品市场的准入与认证,把符合法定条件、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用高技术企业广泛吸纳进来,与军工企业一道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对进入军品市场的单位和任务承制单位进行动态管理,形成灵活有序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二是建立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标准制度。可借鉴、参照发达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一方面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凡是民用标准能够满足军事要求的尽量直接采用,不再单独制订军用标准,在确保武器装备作战使用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符合军用要求的民用标准,对那些低于民用标准或能用民用标准代替的军用标准,明确采用民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各种已经失去先进型的军用标准进行修改,并使之制度化。
第二,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参与建设和研发;通过设立民用高技术提升国防基础能力的专项资金,鼓励吸纳、引进民用高技术和相关能力。二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消民用高技术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顾虑。对于企业自行投资产生的技术成果和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和建设设备,其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成果转让时应缴纳知识产权转让费或培训费;鼓励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和由此带来的产业化收益。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推进军民融合的信息服务和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并动态跟踪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相关情况和动向,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级别的军品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开通政府主管的军品市场网站,搭建适合民用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发布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等信息,指导民用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为民用企业提供了解军品市场进入政策和程序的低成本渠道,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障碍与问题。二是建立军品市场信息统计、补充、完善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并适时进行补充、完善,为军品市场的经济分析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基础,成为有关政策制度形成的有力支撑。
第四,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对引进民用企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程序的监督,强化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军品任务招投标制度的要求,分别制订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杜绝寻租等腐败现象滋生。二是加强对程度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单位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保密规定和相关行业的特殊要求,建立军工科研生产资格审查、资质认证制度和能进能出的准入退出机制,并对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相关企业进行诚信跟踪和管理,切实把好民用企业的进入关。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要受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与规范,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在推进国防经济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
1、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采购方面。首先要制订、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防科技工业投资法》(规范投资主体及其行为,确立投资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明确各层次投资主体的经济权益和责任风险,以及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等;将承担国防任务的非公有制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等纳入投资计划等)、《军品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重点规范军品信息的范围、军品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渠道、军品信息的发布权限等)、《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范国防科技成果产权的属性、管理权限与职责等,明确在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国家、集体、个人等之间的权属关系),等等。其次要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如要完善《合同法》中对军品合同的具体规定、修订有关军品税收政策,对承担国防任务的企业包括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一视同仁等。此外,要对一些已经过时、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或总体上已不适应当前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甚至相抵触的法律或法律条款进行废止。
2、国民经济动员方面。一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动员基本法的立法步伐。国家应依据《宪法》、《国防法》等有关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动员法》,确立国民经济动员的基本方针原则、基本任务、动员体制、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奖惩办法等,明确把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 自然灾害纳入国民经济动员范畴。这样,既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通过抢险救灾等非战争行动的实践拉动国民经济动员应战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制定、修订其他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动员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国防条款,赋予其国防功能。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基本法规,逐步制定和完善民用运力、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补偿等配套法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行业部门如何履行国防义务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加强地方性法规的配套衔接。各级地方人大、政府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步制定完善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和程序,把党和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政策指示上升为国家意志,把基层的成功经验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用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与动员需求相衔接、与国家基本法相配套、与其他法律相补充,形成依法动员的法律法规体系。
3、军队后勤保障方面。当前主要是应尽快出台规范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可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统领下出台《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法》,与即将出台的《国民经济动员法》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条例》配套运作,共同作为统揽地方供应商和军队行为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合同管理、纠纷调解与仲裁等规范体系。同时,对《后勤条例》进行及时修订,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军事理论论文12【第六篇】
国防建设是指国家为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家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一、国防的含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二、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国防建设。
根据国家安全需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4、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四、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小结: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是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的主题。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制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再次成为历史聚光灯下一个鲜活的主角,全世界所瞩目。
军事理论论文150015【第七篇】
摘要: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俗话说“兵可以千日不用,国不可一日不防”,有次可以看出国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家的防务在各个朝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的疆土、人民、财富和文物没有相应物理的保护,就不会有安全的保证,经济不会有持久、健康的发展,民族的尊严会受到损伤,国家的疆土会遭到践踏,国家的主权将被剥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国防;国际形势;军事技术。
前言。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国防传统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夏王朝的出现到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成就,国防的发展脚步无一不印证着一个道理: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军事技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军事理论论文(通用15篇)【第八篇】
[摘要]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经济动员的类型、目标、要素、模式、技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对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经济动员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军事经济动员;特点。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经济动员的类型、目标、要素、模式、技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对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经济动员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作战应急动员属于局部动员。当前,局部战争是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我国军事经济动员的准点。高技术局部战争规模和时间有限、作战需求相对集中,这就要求军事经济动员必须严格控制规模和范围。同时,与局部动员的快速反应、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的特点相适应,在进行局部动员时,国家总体上仍实行和平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仍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局部动员(包括跨战区动员、战区动员和边防省区动员以及国家部分领域和部门的动员)的地位更加突出。
作战应急动员的核心是快速反应。作战应急动员是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实施的,其目的在于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为夺取战争胜利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爆发突然性强,防御一方战争预警时间短暂,战争进程迅速,作战时间短暂,战略目的快速达成。“快”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一个基本特点。这种突发性和快节奏性,要求战时军事经济动员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为此,作战双方都更加重视首次打击力量的积蓄和释放。这就使作战应急动员的地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作战应急动员的灵魂是灵活应变。高技术局部战争在时间、地点、规模、强度上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战争一旦爆发,则进展速度很快、情况复杂多变、性质难以掌控,这就要求军事经济动员必须要有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真正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有条不紊地展开动员工作。
精确动员是指遵循“精确模拟、量敌用兵”原则,以动员实施的精确性为目标,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把作战需求、企业生产、政府采购、军事输送、后勤补给等各个环节链接起来,对整个动员活动实施组织和指导。精确动员是信息化战场精确交战的产物,已逐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军事经济动员的主流理念。精确动员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预见性强。具体来讲,一是要准确预测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战争的性质、规模、程度;二是要全面掌握社会资源潜力信息;三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精确的分析方法,评估作战需求和动员潜力,尽可能使作战需求与动员保障之间接近或达成一致;四是拟制好动员预案。按照上级赋予的各军兵种部队战时动员指标进行细化、分解,由国动委的相关办公室指导其制订预案和制订平转战计划和保障预案:五是要通过战前建立各种作战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试验,精确计算出未来各种情况下不同作战规模与样式的物资消耗量,从而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运输和储备,防止盲目生产和储备,造成积压浪费。
第二,准确性高。信息化战争精确、速决的基本特征,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作战应急动员保障也必须精确无误。要通过数字技术将军队对人员、物资、装备的种类、数量等需求信息详细、准确地传递到动员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据此迅速拟定最佳动员方案,进而将动员命令准确地传递到动员对象,从而使战场需求系统、动员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动员指挥系统等链接成元缝的数字网络,使战争需求与动员保障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动员的高度精确化。
第三,讲究效率。军事经济动员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有效地满足军队战时各方面的需求。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己能对战场上的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较为精确的控制,从而减少动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大量的物资堆集于战场,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有助于提高军事经济动员的综合效能。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的科技合量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军事经济动员需求的结构要素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作战应急动员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战争中,军事斗争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定点释放以达到摧毁对方的目的,军事经济动员主要表现为人力动员、财力动员和物力动员。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性资源。与此相适应。在军事领域和战争系统中,信息已经上升为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一个重大要素,并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导性、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战争要素构成的这一巨大改变,必然导致信息化战争军事经济动员领域的拓展和结构的调整,信息己经成为新的动员对象,信息产业动员将继工业动员后逐步成为军事经济动员的重心。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动员保障工作还将从过去以保障飞机、大饱、坦克、军舰的机械维修保养和供应油料、弹药、备件等传统的军需物资器材为主,逐步向以保障高技术装备的维修保养和供应高技术装备所需精密仪器、电子器材设备、计算机软件、技术咨询、技术保障以及高技术人才为主转变。科技动员成为军事经济动员的制高点。成为能否维护部队战斗力和保障部队战斗力再生的关键。
因此,必须确立科技参战、信息支前的思想。要突出科技和信息动员这个重点,补充增加科技、信息的生产储备能力,信息安全和防护技术,从事计算机、电子等相关技术设计、生产和维修的高技术人才等方面内容,充实完善军事经济动员的内容体系。要制定高技术后备兵员培养、储备规划,出台高技术军民通用装备管理、征集法规政策,逐步实现军事经济动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决定军事经济动员实施模式。战斗行动一体化、力量部署一体化、战斗保障一体化、情报信息搜集一体化、信息战网电一体化,构成了现代一体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一体化战争形态的出现,推动着军事经济动员向一体化动员方向发展。具体说,一体化动员模式必须做到三个“一体”:
一是军地一体。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开始出现特定意义上的“民间化”趋势,“军”与“民”的边界日趋模糊。比如在美国商务部和国防部开列的“关键技术”中,重合率高达80%,而且越来越多的国防和军事经济活动也交由民用系统承担。据统计,美国国防部中有70%的科研任务、90%的武器装备生产任务是由民间私营企业完成的。不仅如此,在战争参与者上。军人与平民之间的界限也将变得模糊不清,越来越多的非军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作战行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由军火商派遣的技术保障分队走进了一线战场。
二是平战一体。信息化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平”与“战”界限的模糊性。在以往战争中,平时与战时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到了信息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战争的平战界限日趋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实施为主、准备为辅、“决于战”的战争经济动员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决于备”的、贯穿平时的、实施和准备并重的新的军事经济动员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军事经济动员的准备本身也将具有战争活动的性质,这就要求军事经济动员的平战结合较以往更为紧密。
三是攻防一体。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战争中,由于信息流动加快、武器装备改进,战争节奏明显加快,交战双方的攻防转换更加频繁,攻防界线变得更加模糊。作战方式通常是寓攻于防,寓防于攻,攻防一体。交战双方在作战行动中,既将进攻矛头指向敌方的重点目标,同时又必须十分注重防止敌人对自己的远程打击。攻防一体的作战方式,要求军事经济动员准备必须既注重满足军队对于进攻性作战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及各类作战物资的要求,同时又必须注重满足军队对于防御作战的各种要求。
数字化动员,是指通过加强军事经济动员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与资源动员能力建设,将军事经济动员工作中的各种动员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并利用传输、处理系统将这些数字信息在动员机构、动员对象及作战单元之间进行传输、处理,实现动员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的一体化,以更加及时准确地预测、分析和跟踪战争需求,精确地组织动员实施,进而全面提高军事经济动员综合效能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需求即动员需求预侧分析的数字化、动员供给的数字化、动员过程中各种反馈信息收集及数字化、军事经济动员数字化的处理,以及部队作战平台及各分系统平台数字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军事经济动员各分系统平台的协同等。
数字化技术是数字化动员的基础。对军事经济动员的主体和客体进行数字化改造,才能使军事经济动员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层次之间以及军事经济动员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正是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军事经济动员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对于整个军事经济动员的感知度大大增强,使他们根据军事经济动员进程的变化情况,根据部队一体化作战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军事经济动员系统的功能。
网络技术是数字化动员的实现平台。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系统可以从纵向与横向辐射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辐射整个战场空间,辐射整个军事经济动员领域。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使得军事经济动员所需要的情报信息搜集一体化,情报信息处理一体化以及情报传递高速化成为可能。因此。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经济动员网络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动员的实现平台。
数字化动员是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在军事经济动员领域运用的必然结果。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为动员工作中信息的数字转换,以及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处理、显示和实时交换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如果没有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没有信息收集和存储管理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地理信息就不可能有数字动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