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精选9篇)

深成发表时间 3759296

李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与无奈,令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悲凉,如何理解其中的情感呢?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李煜《虞美人》说课稿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4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李煜其人其作

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3、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情境法。

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作者介绍: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3、词的介绍:因为对词的介绍一直我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归纳,这次就全方位的对词进行了介绍。

4、了解虞美人。增加课外知识的含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朗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的.大体意思,为后文讲解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6、整体把握。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

7、逐句赏析。我所设计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围绕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愁”字展开的,这样就使词的讲解有了一定的整体性。

8、挖掘愁的深层含义。实际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9、讨论探究。这首词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个人情感?学习了本课之后,进行课外延伸,达到学习与练习相结合的效果。

10、小结。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4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1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

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3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

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虞美人》是 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 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 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 ,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 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 李煜 ,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 “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 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 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 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 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 ,学习前人的闪光点 ; 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

教学重点: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新课标要求 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 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 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 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

(一)说学情 。

学生 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 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 学生普遍 表现出 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 , 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 , 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欣赏 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 。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 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 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 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 讨论, 分析探究法 。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

学生 对 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 就 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 ,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三、说教学过程

(一) 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 导入 。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 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 。(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 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 内容 是 :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 , 诵读 。

1、 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 ,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 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 、 学生 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 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

在分析作品上 总体 采用了 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 。 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 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 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 ——— 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 几 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 。 学生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 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 学生讨论后作答, 鼓励 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 ,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 ,以 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 忧伤凄凉 的情感。

问题5、“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改”的只是“朱颜”吗?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 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箇 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 板书设计 。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 (设问) 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 | |

往事知多少 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

感慨 几多愁---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 八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 李清照的《声声慢》 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 阅 和下节课对这首 词 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虞美人》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别是一家”板块。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虞美人》的鉴赏中,由于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经历,因而前后期情感特点不同,这一点要点拨到位。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虞美人》这首诗意蕴极深,但语言极浅,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1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请同学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简析

《虞美人》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诗。单元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本篇课文要以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意境。

2、情感目标:领会词中所写出的那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背景,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整个过程都要穿插朗读)

(一)引题,介绍作者、词牌和创作背景

1、引题:“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2、介绍作者

(1)“绝代才人”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工书、善画,通晓音律,尤工于词。现存词44首。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格香艳缠绵;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又确实难寻其右……

(2)“薄命君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在位时,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日子,卒于978年。

3、虞美人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姬而得名。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悲歌慷慨,虞姬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4、创作背景

虽封违命侯,实为阶下囚。978年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有感于身世,作《虞美人》,命乐妓在寓所演唱,宋太宗听闻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

(二)因声求气

1、初步理解意思,把握感情基调。

2、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3、注意语速,注意语气,注意抑扬。

(三)吟咏诗韵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追问它“何时了”?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词人到底在怀念什么?

3、在“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5、“朱颜”的含义是什么?

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它们的“词眼”?“改”字。

本词中,“改变”的是什么,“未改”的又是什么呢?

永恒的“春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往事”

年年到来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故国” 三次对比,隔句相承

应犹在的“雕栏玉砌” 已改的“朱颜”

小结:不变的是“外物” 巨变的是“人事”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抒发了诗人既深且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①以“春水”喻愁,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②以“水”喻愁,形容愁思之多、之深,有深度,有力度。

③本句写的是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作比喻,就具有了一种奔放恣肆的气势,愁绪是沉着的情感,而作为喻体的春水又是飞动的,形成了既郁结又奔放,既沉着又飞动的词风。

(四)探讨: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为何也能被他的词感动?

所有具有深悲剧痛的人都怕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都可能因愁苦不堪而容颜憔悴……尽管他们与李煜的愁思未必相同,但都可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悲愁心态。《虞美人》正是真实形象地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感受,从而撼人心魄,传诵千古。

(五)进一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在基本成诵、初步感知内容和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诵读,体会感情,品味意境。

(六)教唱诗歌后面附录的《几多愁(虞美人)》这首歌。注意曲调和歌词的有机融合。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三大题:这首词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7

教学目的:

1,加强其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歌赋的热爱。

2,熏陶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李煜生平遭际,揭露身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2、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今非昔比的悲惨处境,了解其词情感内涵。

3、欣赏其艺术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而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比如李煜的声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也随着他的词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李煜身份简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史料记载,李煜的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词)

2、李煜一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

自从被俘虏后,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情感真挚,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所以改变词的为哀怨伤婉,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

三、《虞美人》写作背景:

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所以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长期被软禁的政治俘虏,也没有对新朝奴颜卑膝,唱过一句赞词,而是更多的对曾经故国的声声叹惋,乃至后来一定程度的醒悟。

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结局正如他之前预料的那样悲惨。

四、《虞美人》译文——着重把词人此刻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刮起了东风,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身心长久以来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经改变了,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你问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昼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节课,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对李煜和他的创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被俘虏后,处境今非昔比,受尽了国破家亡后的耻辱;其次,他是一个出色的词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词章;

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虞美人》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

李煜的处境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他这种前后巨大反差的人生经历,恰好为他的诗词提供了创作素材、以及酝酿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伤气质。现在我们就以《虞美人》的创作特色为具体的例子,共同来感受他的词的魅力。)

五、本词的创作特色:

1、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作者的发问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三问,每一问都是李煜自己设问,再由自己回答。

这意味着什么呢?它表明了李煜一个人孤独而又绝望的心情。

第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一问里面,很明显,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烦,他希望快点结束。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诗人和词人都借它们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为什么就是要它们结束呢?

这是因为“情随境迁”,春花秋月确实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词人个人的处境却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个称号本身就含有羞辱讽刺的味道。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惨,时时刻刻受到监视和骚扰。李煜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个囚徒,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担惊受怕使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在词人的心里已经改变了颜色。原来的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宫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因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快点结束才好。

因此,词人的这第一问,看似简单无奇,但是它却饱含了李煜这许多年来的心酸苦辣,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极端悲苦也就显而易见了,也为全词铺垫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调(第一个设问为全词铺垫了什么样的基调)。

第二问往事知多少。

面对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无穷无尽,而我们的人生却很短暂,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开花谢、月缺月圆而长逝不返。他转而想到过去,向人发问:我还能记得多少过去美好的事情呢?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往事”内容和广泛。在这里,(李煜所怀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的一切活动,比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暂无常,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

接下来,李煜自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点明时光依然在不断消逝,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也照应了开头,表明他是在起“东风”的季节变化中引起无限感慨的。

这里有一个很微妙的用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作者为什么用“又东风”,而不是“又西风”,或者“又北风”呢?我们知道李煜原来的国家在宋的东南方,“东风”从字面上讲是“从东面刮来的风”,对李煜来说,东风完全可能是从南唐故国送来的风。这里暗示这词人经过多年亡国的耻辱生活后,有了一丝丝复国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时显露了词人对自己年岁又空度了一年、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这过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没有做成,也就隐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怀念故国,但对故国已没什么作为了。

潺潺流逝的时间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伟大梦想的天生死敌,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缺而长逝不复返,而复国的梦想也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了。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囚禁在小楼上的李煜,依靠栏杆、眺望远方,对着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对故国的思念,涌上了心头。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对故国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这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那个流连欢乐的有情人,已不复当年的风采神韵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之后的无限怅恨之感。

第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词人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使情感抒发达到了极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作者连续用了三个问句。但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以多个问与答的的创作形式,使情感层层叠加,曲折回旋,唤起读者百转千回后的共鸣。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就不仅仅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2、美妙的对比。

本词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过去的欢乐和荣耀,与今天凄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态。

全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发情感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像春水一样不分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我们可以想象,李煜在这里长叹: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他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竟然还敢这样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强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顾一切、冲决而出的气势。

诗人这种全心倾注的纯真深挚感情,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选取典型的景物,创设意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

李煜在本词中是以联想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引发现在实实在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李煜在本词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隐含在一些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愤凄楚的情绪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但是正是这种写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作者运用了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而实质仍是表达物是人非。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六、拓展比较:

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有没有想起什么?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也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当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写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中国古人向来对死看得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兵败乌江,项羽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他死得着实壮烈!

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遗书,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渊明一类自由自在的隐士。

七、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 础。

二、 说教学目标

《虞美人》为古代诗词鉴赏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唯一的一首词,属于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因声求气,吟咏词韵,仔细揣摩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体会词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词牌、及写作背景还有文体知识

2. 抓关键词语,体悟语言,理清思路,熟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 体悟词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词的艺术特点及结构

(三)情感目标: 知人论世,理解词作所表达出来的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悟词的结构之妙,理解词作的词眼,掌握词的艺术特色

说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三、 说教学方法

《虞美人》的教学是古诗词鉴赏的唯一一首词,选择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李煜的词作流传至今的不过三四十首,但其人却获得了“一代词人”的美誉,这正是由于他的.词作能融情景为一体,着意刻画一幅幅美的意境,具有高度的美感,因此对以后词的教学有着领导和师范的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问答,讨论,情景导入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朗读法(诵读是学生体会诗意、品赏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诗词教学的必经之路。)

问答法

讨论法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启发诱导、开展课堂讨论、整合研究性学习成果。)

情境导入法

四、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运用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虞美人的图片。让同学猜猜这是什么花?

生:虞美人

(如果不知道就告诉同学这是虞美人)

师:对,这就是虞美人。南唐后主曾经以它为词牌名,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后人给这首词普上了曲,一直流传至今。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歌坛皇后邓丽君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词的基调。(五分钟)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样的?

生:哀怨、沉郁、凄凉······

师:对不对呢?咱们先来读一读课文,一起去解读它?

(展示图片是为了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虞美人,可化抽象为具体,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为下面讲词牌名作铺垫;听歌,是通过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课文

1.朗读指导

字音: 砌(qì)犹(yóu)堪(kān)

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同学朗读,然后大家评议好坏及原因。(注:感情基调----低沉、凄凉;声调的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3.教师范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学生齐读

(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章理解的难度不大,可以以诵读为指导,结合赏析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和艺术特点。并且在诵读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词牌名,词,作者,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 (学生掌握文学常识,同时在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和写作背景

上,有助于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让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结合背景、作者去看文章,体会词人心中的情感。)

(四)逐句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什么时候才能完了? (它们勾起那难忘的)往事,不知有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吹进东风(提醒我又过了一年),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下的故国江山。

上片写春花秋月勾起怀旧之情,亡国之恨。“春花秋月”只是诸多诱因中最撩拨人情思的,只要昔日南唐宫廷的那些“往事”不能忘怀,随便什么都可使人触景生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饰的栏杆和白玉台阶(的南唐宫殿)应该还在, 只是宫女的容颜在没有原来红润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若要问我(到底)有多少愁怨? 正像一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滚滚向东奔流。

下片由怀想转为直抒胸臆。结句形象的比喻,写尽了“愁”的深重,“愁”的难以遏制,“愁”的无可奈何。他多么想冲击奔突,脱离樊笼,但他不能。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可见,他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同时,他擅长诗词书画,精通音律,还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对囚徒生活的厌倦和愁绪和无限的亡国之痛。以乐景写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东风”指什么?为何“不堪回首”? 春风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故国之思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怀念亲友

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

望月思乡 望月怀人 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5.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思考题: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6.板书

景 (实) 情(虚)

春花秋月 往事

又东风 愁 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 朱颜改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五、拓展延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比喻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以水喻愁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小结:整首词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之感觉)

六、走进考场

本词和《浪淘沙》作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七、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将本词改写成500字散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75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