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如何在工作中树立正确政绩观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71824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如何在工作中树立正确政绩观范例精编3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如何在工作中树立正确政绩观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可以说,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是“主题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以满腔热忱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价值理念,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克服解决实际中存在的“地方主义”“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劳民伤财等从根本上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和党的权威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个场合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就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

坚持群众路线制度化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锤炼党性的具体实践,也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过程。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和独特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民主并不局限于民主选举和政治民主的领域,而是贯穿于党执政的全过程,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党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因此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牢牢把握和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独特优势,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协商民主,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解决执政中存在的各种偏差,就是要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坚持党的自我革命

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必须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路径,这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乎我们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体现的是党的自我革命,其实现也有赖于党的自我革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对照检视出来的问题进行党性分析,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着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抓好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敢于动真碰硬,务求取得实效。

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敢于动真碰硬”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出真正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减少政府执政的任性。长期以来,我们制定的不少制度规定流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本身不科学,脱离实际、没有可行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有的只有要求没有问责、刚性约束力不够,还有的规定交叉重复甚至文件打架。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抓住制度建设的实质,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防止制度形式化、虚化、空转等弊病。只有制定出真正可以执行的制度,督促掌握公权力的部门、组织、个人强化法治思维,严格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才能真正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做好完善机制、建章立制的工作,防止问题反弹。

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要坚守党性,又要具备执政能力。人民群众既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参与者,又是主要的评判者。领导干部执政怎么样,不能自说自话自我感觉良好,封闭考核管理,而是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基本政治关系,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提升政治能力,真正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与地方发展实际、人民群众具体利益诉求统一起来,并在执政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新突破。具体来说,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在发展协商民主中实现党的领导、公共政策制定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真正做到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不断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政府职能,为依法执政创造体制机制方面的条件。三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传统,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如何在工作中树立正确政绩观2

政绩是什么?201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曾作过解释,“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包括对树立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立政绩以及怎样创造政绩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党员干部中的根本体现。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自成立之日起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简短有力的八个字表达了为中国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高尚无私的思想境界和伟人担当,久久地激荡着亿万人民的心田。最牵挂的始终是困难群众,问得最多的是群众的安危冷暖,最高兴的是看到乡亲们日子过得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方面面都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对我们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有力的诠释。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体现和延伸。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从入党的那一刻起、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就要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千锤百炼提高党性,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处理好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为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打下坚实思想基础。树立正确政绩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党员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诱惑与考验无处不在,因此在工作资历不断增长、工作经验不断丰富的同时,更要时刻擦拭初心、保持定力,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上始终如一地保持清醒和坚定。

树立正确政绩观,首要的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党员干部来讲,是有坚定理想信念,还是满脑子功利私欲,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要坚持不懈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思想困惑、检视作风状态,学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学出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校正好人生坐标,把心思多用在工作上,把精力多用在事业上,少揣精致利己的“小九九”,多做为国为民的实事好事,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同频共振。

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在火热的实践中不断砥砺、不断淬炼。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信仰不坚、立场不稳,这种差距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动摇。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活力缺定力”,容易带来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求成心切等一系列问题,是造成政绩观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践行正确政绩观,要树立大局意识,自觉融入中心工作,看淡个人进退得失,戒急躁、去毛躁、除浮躁,踏实做事、本分做人,绝不能把干点成绩、做点工作作为向组织讨价还价、伸手要官的筹码。要深刻认识到,再平凡的岗位也是干事的舞台,再小的地方也能有大作为,只有把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做细做实,才能做出被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如何在工作中树立正确政绩观3

“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明确要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更加突出实践实干实效,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给人民办事的,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为民造福的历史。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我们党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对党员干部来说,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清醒认识到,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新征程上,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