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大全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49024

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第一篇】

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形式各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浪潮。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五环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多教学模式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新一轮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一时期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以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流,并带动了其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问题的解决到开放性教学;从创新教育到研究性学习;从高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到审美教学等,高等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在比较提倡的教学模式有:数学归纳探究式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活动—参与”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研究这些教学模式,能够学习和借鉴它们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为本文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方法论支持。

(1)“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不仅体现在自学上,而且体现在辅导上,学生自学不是要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启发、指导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3]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并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其次,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此外,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特点是,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构建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要求教材必须是结构性的,符合探究、发现的思维活动方式。[3]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高等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该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较稳定的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模式的四个环节中,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数学问题是重点;解决数学问题是核心;应用数学知识是目的。[4]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采取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应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回顾我国高等数学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重视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多,与实际联系的少;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忽视数学素质的培养;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参与的少,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符合数学教育的本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品质。

2.人文关怀失落。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由于太过重视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师生的情感交流就很缺乏,不仅学生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关照,而且学生发展起来的知识常是惰性的,因而体会不到知识对经验的支撑。这就可能滋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厌恶情绪,导致学生对数学科学日益疏离,也造就了一些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创新素质的理性人格。[5]在这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也在强调教学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参与,但由于注重外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预设性,很少给教学目的的生成性留有空间。课堂始终按照教师的思路在进行,这种控制性数学教学是去学生在场化的教学行为,在这样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完整的人格相遇永远退居知识的传递与接受之后。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

3.文化教育缺失。

高等数学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是学生理解数学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是指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后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养成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6]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强调单纯的方法和能力训练,忽略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教育,对于数学发现过程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够;忽视了给数学教学创造合理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情境,缺少对学生数学文化修养的培养,致使学生数学文化素质薄弱。

数学是推动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人类智慧的集中表达。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自然是数学教育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植根于实际的需要,且广泛应用于其他很多领域,所以,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是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教育的目的,还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清晰、表达有条理。实现科学价值是数学教育一直不变的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数学的人文价值也是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智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而且也要关注培养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同时,作为文化的数学,能够提升人的精神。[7]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育,就是要将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进行整合。在数学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为:以学生为基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育人为宗旨,在传授知识,培育和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数学作为文化的本质,树立数学作为一种既普遍又独特的与人类其他文化形式同等价值地位的文化形象,最终使学生达到对数学学习的文化陶醉与心灵提升,最终实现数学素质的养成。

分析上述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发现,虽然现代教学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但学生的情感态度、数学素质的培养不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学习和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使笔者认识到构建数学文化观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造和发展。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两者的教育没有也不应该有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立足于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解,围绕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目的,通过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的反思和借鉴,本人逐步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形成了“经验触动———师生交流———知识探究———多领域渗透———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8]这一教学模式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渗透数学文化教学,教师活动突出表现为呈现———渗透———引导———评述;学生活动突出表现为体验———感悟———交流———探索。

(三)对本模式的说明。

(1)经验触动。学生的经验不仅是指日常的生活经验,还包括数学经验。数学经验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经历、体验。要触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教学中就要注重运用植根于文化境脉的数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数学情境中获取知识、感受文化,促进数学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师生交流是指师生共同对数学文化进行探讨。数学文化教育的广泛性、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都要求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严格来说,“师生交流”不仅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师生交流是模式实施的重点,当然,师生交流不会停留在这个环节,它会充斥于之后的整个课堂教学中。

(3)知识探究是数学文化教学的必要环节。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学习,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学习和体悟数学文化,是对数学文化教育的一种促进。

(4)多领域渗透是指教师跨越当前的数学知识和内容,不仅建立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而且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将之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各个领域,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数学系统之外领域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本质。

(5)总结反思就是对整堂课做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所体会的数学文化的印象,也为下次的数学学习积累经验,开创创新源泉。本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基于数学文化教育理论,以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品质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数学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堂、数学素养丰富的教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是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

在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模式意识是对现代教师应有的基本要求,而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是满足个人喜好的随意行为,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的结果。而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也不是生搬硬套,将某种教学模式简单地移植到教学中,将教学模式“模式化”,使教学模式变成僵死的条条框框,对教学模式的改造、创新和超越,才是创新教育的本质。[9]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任何微小变化或不确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实时、恰当的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表明,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但更要超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超越教学模式便是成熟、优秀的数学教师的重要标志。因此,成功的选择、组合、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不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制约,超越教学模式,走向自由教学,最终实现“无模式化”教学,就是优秀的高等数学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刘慧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第二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今,高中教师将传授数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拓展、教学评价不够具体等方面,数学文化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仅仅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过于压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拓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不够生动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拓展,使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导致学生的数学思想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3教学评价不够具体。

教学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样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评价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查、分析和评价,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目前教学评价的内容相对简单,很难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学评价中也没有体现,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开头都会有一个图,章节的引言中还会出现数学家的名言,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数学信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数学文化,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喜爱。例如,在讲“钢琴与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通过优美的钢琴曲引入教学内容,介绍钢琴的高音频率和琴弦长度,建立函数关系y=2x,画出指数函数曲线。学生进行乐曲欣赏的同时,加深了对指数函数的印象,有助于提高指数函数的教学效果。

2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形成,不仅是一种解题方法,还蕴涵着数学文化的演变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由来、发展和演变,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无理数”时,教师可以引入无理数发展史,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无理数的特点和性质进行深入探讨。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然后通过反证法和变式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数学文化得到有效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渗透数学概念的内涵、本质和相关的拓展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诗词的引入,具体讲解数学概念。例如,在讲“仰角、俯角”时,教师可以引入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举头”代表仰角,“低头”代表俯角,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通过诗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和内容非常丰富,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渗透远远不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数学的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班级海报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数学文化的书籍,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刻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第三篇】

摘要:数学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让很多学生望而止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得转变观念,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其次,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最后,改变教学手段,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教学语言。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要远比语文、英语等科目难度大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有时候对某些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尽管教师总是耐心细致的讲解,不厌其烦的重复,风趣幽默而又形象的比喻,但课堂教学效率却始终也提不上去。那究竟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节知识内容本来很简单,可一堂课下来,学生却一问三不知,作业交上来更是一塌糊涂,往往我们都会气个半死,认为自己的学生太笨,无奈第二天还得从头再来。虽然教师都是出于好意,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但这与时下提倡的高效课堂十分不符,试想:如果每堂课都这么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吗?而如果真这么做了,把数学知识的理解机械重复的灌输给学生,那又何谈灵活运用呢?俗话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看问题,而很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却并不简单,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及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若商一定为正比例,若积一定为反比例,若和差一定则不成比例,对教师而言,就这么一句话概括了三四节课的知识重点,但学生学起来,一周下来会判断的也没几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其实都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象,那就是一所学校里,数学科任教师都喜欢带高年级,而很少有教师主动要求带低年级,因为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大家可能会问,简单了还不好吗?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才不好教会学生。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应该运用何种手段来教学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让不同的教师来上课,其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际教学中有好多教师从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总是一味的埋怨学生太笨,太懒,不听话,且不知,他在埋怨学生的同时,学生可能也在鄙视他。在我看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自古以来,凡事都很注重培养兴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首先,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数学学科本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再板着脸,从上课开始就一副严肃冷漠的表情和那种一成不变的语调,一直持续到下课,可想而知,这种煎熬有多难耐。所以,作为一名数学科任教师,一定要懂幽默知风趣,巧妙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语言美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不是对学生直呼其名,这样显得过于正式,过于严肃,而是以某先生,某女士来指名回答,时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紧张了。有时候,在讲解知识时,来两句很不太标准的英文,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讲一段离奇的传说等等,博得学生哈哈大笑。总之,我的课堂不像传统教法下那么紧张严肃,每节课学生总有期待,总有欢笑。其次,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数学教师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有时候题不会做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去问教师吧,他让你读两遍题目,然后问你会做了吗,你不得不说会了,否则就开骂了,其实会什么呀,读两遍题目就会了还用得着问教师吗?不去问吧,不会做最后又要受到指责,这样一来,那课堂上愿意听讲的恐怕少之又少了。学会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接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多实验,多实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堂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数学课一定要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全班学生每5-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组下发实验器材,接着指名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尝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想办法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我在教学如何运用比例知识通过测量物体影长来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知识时,把学生直接带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校园较高的物体,如旗杆,教学楼等无法测量高度的实物,经历通过测量影长运用比例知识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并亲身经历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改变教学手段,营造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数学科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传统教法下,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缺乏,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大胆尝试并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合作学习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即把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差异、个性特点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堂课依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流程,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随堂测评等各种形式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浩.小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xx(9):126.

[2]向忠忠.小议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时代青年(教育),20xx(6):206.

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第四篇】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克服单纯、机械记忆数学结论和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绝对值概念时,要使学生明白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指这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从而不难得到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的重要结论。再如负数为什么没有平方根?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要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意义,明确了平方根的意义,对求解在的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就可容易确定为解不等式。

二、数学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学生对数学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活动来处理新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按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整体性和联系性两方面,抓某些数学知识的“源头”,抓知识的“板块”,帮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在初二年级第二学期讲授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时,首先要联系到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正整数指数幂这一知识点,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为正整数)。

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及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关键在于对二次三项式配方的掌握。事实上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函数有关问题的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确定多数情况下是用配方法来完成的。“配方”显然成为这一部分知识“板块”的“源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学活动,而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了,要看是否有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辨,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讲解课本习题: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方程组的解。可向学生提出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是怎样联系的?变元、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图像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的认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使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法的设计,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在解题教学中,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的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个性化解题经验和方法,倡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会探究解题的乐趣,展示他们解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照,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面对差异在教学中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动员没有长期从严从难的艰苦训练,不可能在国际竞赛中夺魁。学习数学也不例外,总得做一些练习,实践所学知识,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及规律。在练习上除弄通各类例题之外,首先必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这是最基本的数学训练题,也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对其中的个别难题教师要做到精讲。课堂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做练习的时间,课外一定要加强作业的收交管理。其次,现在教辅书上的题很多,在使用教辅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题,题目不易难,注意选与教学要求相匹配的题,应加强基本题目的训练,这样学生负担轻,易于完成,在学习上就有信心。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难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练习题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避免题海战术,但没有一定数量就难以保证一定的质量。

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第五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随之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遵循新课程的全新理念,对我们的课教学的设计原则来一次全新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可以利用那些经过多次探讨而获得的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使教师掌握全新的、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次全新的变革,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探究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学会应用知识,在灵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思维,并学会创新。

新课程提倡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原则的影响下,学生会通过一种全新的途径去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吸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交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模仿练习等方式脱离开来。我们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有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性学习是与学生的能力和需求相符合的,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教学的环境相符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去进行教学活动,放下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想法,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以合作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进行引导,以往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要彻底地摒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说知识,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都会得到很大的培养与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也是与新课标的教学原则相符合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能力包括处理数字的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求解能力、逻辑概括的能力等。在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进行判断。教师在引导时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将学生的诸多能力激发出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境创设。由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相比较小学课堂教学而言确实有些枯燥,很多课堂活动、游戏教学都取消了,学生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便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在以上所述的'三种教学设计原则为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究,我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着很好的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应该对学生的分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的智力。一般说来,我会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优生和差生要平均分配.这一搭配原则,对于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比较适用,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分配方式能够实现学生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每个人都能取长补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各个小组之间的平衡,包括智力、学习水平、各项能力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分组学习中,优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在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巩固知识,获得新的发展;差生则会在优生的带动下逐渐将自己的全部心神都投入学习之中,继而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活动,改掉以往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分组,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还能使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得到改变,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

2.对学生实施分层搭配.分层搭配就是要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进行分层,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数学水平较差分为一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优生来说,他们可以在相互交流、学习与比较中获得更高水平的提高,差生也能走出小组“受帮助”阴影,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课程。

如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我将本课分为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个部分。笔者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让他们自己看出,总结本课的所有知识点,组内总结完成后,再由每组的代表描述自己组的总结情况。在整个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涨,他们认真看书,积极探讨和沟通。在具体发言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徐额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资料收集分享的“2024年数学教学论文题目新颖大全精编5篇”,使得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以上分组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当然,在学生总结学习期间,作为教师,并不是对此撒手不管,而是应该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其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新课改学习环境下的重要学习方式。高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提高学生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4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