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考中医》有感常用【汇编5篇】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读《思考中医》有感常用【汇编5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读《思考中医》有感【第一篇】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
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物理者,自然之理也。《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
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
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
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宇宙的'微观粒子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物理学研究宇宙讲的是物质、能量,以及物质能量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中医研究人体这个小宇宙讲的是精、气、神。精即物质、气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象及本质。中医常常与道相论,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这个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我们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五脏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说文解字把它归为肉旁,说明这些都还属于有形之物。唯有心,没有月旁,说明它是神的范畴。心主火,这里的火,指的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神火。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脏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可见形器的东西是要依赖神明而存在的。
五行之中,唯独火为无形之物。我们所能见到火,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我们会发现火仿佛不受地球引力影响,故曰上炎。再看我们的身体,发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可见与其它四行的差别。纵观中医各大流派,伤寒、温病、扶阳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将人体中的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状态。说明神明之火才是生命之基。故养生善知火,是为根本。当下最盛行的扶阳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知,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认识的。单从这个层次去认识中医当然会不如西医。比喻一个突发心梗的病人,你会送什么医院呢?当然是西医,我想哪怕是医圣复生也会建议送西医院。在处理类似危及生命的急症的时候,中医确实不如西医。但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中医的意义是让类似心梗这类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会发生。
当下的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个是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一个是大数据精准化医疗。无论是哪一种,目的都是治未病。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压根就不让疾病冒头。可见治病于未发的疏导手段无疑是最为科学的。
要知微见著,那就得学经典。"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不易,你得学会望闻问切,很大程度上还得要靠经验和感知。所以中医学之不易,且学且珍惜。中医特色就是形而上,西医特色是形而下。一个是道,一个是器,所谓以道御器。是为上医。
读《思考中医》有感【第二篇】
记得第一次读《思考中医》的时候,是在省中医针灸科进修期间。前途未卜时献身中医事业,不单单是要有足够的热忱和激情。在物欲横流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古人心已不可得,而是否能从古人心亦未可知?!被刘力红老师的书所吸引,是一种幸运,书里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信仰和理念,为之而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一种长时间的孤独,与寂寞相伴,青灯下阅读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对经典的别出心裁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读后豁然开朗。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增加了我为之的勇气!
斗转星移,不觉间已从医十六载,虽然这几年也曾翻阅《思考中医》,但毕竟还是查阅性的阅读,接到三轮笔试的通知,再次翻开书橱中的思考中医,认真阅读,又是另有一番收获。思路也无限性的扩展。。。。。。,①、阴阳五行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上的哲学里,阴阳五行是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和范畴。②、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内证不就是道家在返观内视的过程中对身体经络走行的一种高度概括啊!几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发现了这种神秘而又天人相应的修行方法,及其对人体养生保健,治病作用的.延伸,与《内证观察笔记》的天人相应相互验证。③、时相里面的假设与应用———《黄帝内经》:“谨侯其时,气可与期”,五运六气的应用及伤寒论的欲解时就是最好的应用,针灸的候气、守神又何尝不是这句话的应用呢?④、正确的认识与经验的传承———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确要从繁体字入手,繁体字的意、形、象、义,都需要认真的去琢磨,去咬文嚼字方得真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家里,而中医又与三家文化密切相关,若说中医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载体,也未必有过分之处。整本书写下的是一个理,留下的是对事物人情的思辨,充满智慧的总结,对经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
刘力红老师与龙子仲编辑问答中有句一句经典性总结———治境不如治心,堪称点睛之笔,由于特殊的家教关系,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之道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又怎能失去一个格物致知的小人才呢!若所有人都懂得从意诚心正的修炼,积淀自己的德行而达到修己化人,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真正的做到格物致知,发扬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做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上医,这样才能实现上医医国的好大夫!
医之道,君子之道也,必有恒者、仁心者、慧心者,始可为医,方能成上医!借刘力红老师祝福语谨愿普天下的人家庭幸福,身心健康!
读《思考中医》有感【第三篇】
在读了很多人推荐的必看自学中医的书籍里,这本书总是在推荐榜榜首,自己却一直没能认真耐下心去看。不过因缘和合总是要有契机的,某天看遇见小米写的文章中说一个苏州的苏先生自学中医能给人把脉把的很准,心里超级羡慕,于是同气相求,想着看不完黄帝内经和难经,这本阿拉文库写的我总能看下去吧。
目前只看了大概四分之一的部分,每每看到精彩的地方恨不能大声读出来,击节而叹,实在写的太透彻太发人深思了。倒不是要给作者谄媚拍马屁,但这本书的确立意很高,格局很大,能看得出来作者的发心很善,融会贯通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之前看的很多书里在讲关于阴和阳的时候,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解释不清阴为何,阳为何阴阳如何转化,阴阳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但是刘力红却解释得非常清楚非常生动,他打了个比方来形容阴阳二者的关系。我们打拳的时候要先有个后缩的动作,才能猛的打出去伸出去拳头,没有人能够不收拳就直接打出去的,那么,收回去的这个动作就好比是阴,打出去的动作好比是阳。阳是释放是挥发,而阴是隐藏是积累。阴阳是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并不是说阴阳对立,要斗个你死我活方休。要知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平衡才是最好的关系最好的状态。冬至是一年当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但同时也是阳气开始生长的一天。同样的,夏至是阳气最足的一天,但同样也是阴气悄悄开始生长的一天。
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如同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暗,总会透着一丝光明,阳光底下也还是有黑暗一样。好比鸡汤文里总说,没有希望的时候就是希望要来的时候一般。我可能还是没有解释清楚阴阳的关系,但我心里已经明白了,这本书很值得放在床头一读再读,反复咀嚼思考。
关于如何学习中医,刘力红先生也说了很值得去行动的办法,多读经典,甚至背下来。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想学好只能下笨办法。这个办法也很适合所有对读书阅读有迷惑的人来解惑,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老想让别人给推荐,其实大可不必。多读经典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从经典中自然能找到作者所推崇的。书籍链接,再耐下心读就是了。当然,想要学好中医不仅仅是重视经典,还要拜访名师求道于名师,自己多下功夫多参与临床。一通百通,这个办法换做任何学习新技能都是好办法。
比如说我学习纹绣,自然要多读这个行业最经典的书籍,拜访技术娴熟懂得如何教人的老师,然后自己多多练习多多总结,就是这样子。
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获得了人生的至乐,喜不自禁,想把这种无法形容的乐趣给别人分享分享。以前的世说新语是这样子的,人体复原手册是这样子的,这本书也是这样子的。经典的书从来不拗口艰涩,总是用最朴实的言语写最深情的`道理。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慢慢明白了一点道理,领悟了一点所谓的宇宙法则,知晓了一点点的规则的本质。书的乐趣一直在那里,然而直到我读了,才发现这种乐趣是这样的无可替代。
以前觉得乾坤卦象根本不明白,但是结合作者所说的阴阳关系,好像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乾是至阳,坤是至阴,只有阴阳和合才是最平衡的状态。本来任何一门学科学到最后都会发现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正是大道至简,大音至稀,如果不能钻研其中,大概是不能理解的吧。
如果对中医有点兴趣的话,这本书真的是很值得好好读一读的,不过,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难度,就会很挫败。但是要相信,美景往往在难走的路上,坚持一下,你会慢慢领会这本书里那些波澜壮阔让你心灵不断颤动的美。
读《思考中医》有感【第四篇】
本着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看的这书,没想到这书把中医和传统经典写的太博大精深了,令我深感折服,感到高山仰止。
接着读了另一本天下无疾写的《零起点学中医》才有点回过神来,回想起本书的立足点是很好的,作者本身也是一位中医的教学者,他希望把中医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令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中医,在此书中不断的大声急呼,我觉得我个人很钦佩作者的这种忧中医忧传统并为此做出自己贡献的精神。
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这个对中医零起点的人有些混乱模糊了,甚至会觉得中医已经到了一种夸张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常常有种看迷信书的感觉。
不错,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阳生阴长,阳收阴藏,风寒暑湿燥火,中医是帮助机体恢复阴阳调和的`状态以御敌。我很同意这些观念,但是个人以为中医其实也是一门经验积累的学科,前人们的大量实践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学习利用,但不可偏颇,也不可顾此即彼排斥他说。
还是要谢谢作者和他的这本作品,开启了我了解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可以继续读下去。
读《思考中医》有感【第五篇】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
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
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
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
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
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
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