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实用(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6813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实用(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一篇】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1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二篇】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1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1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三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组中的1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

这篇文章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1——3自然段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第4——8自然段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9——11自然段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方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篇课文处于第四组中,这一组的主题是“珍爱我们的家园”,其学习要求是“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嗡嗡、麋鹿、骏马、雄鹰、潺潺、松脂、婴儿、眷恋”9个词语,并理解“神圣”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体会深刻的句子,揣摩优美的语句,来理解土地的神圣。

3、体会人类与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保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逐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更为了与教法密切配合,我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掌握,让他们自主学习,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填空()的土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紧接着,我便直接揭示课题,与学生一起进入学习新课文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认识字词。

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词语产生联想,进而走入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初步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通过读词,一方面纠正了词语的读音、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由词语学习引入课文的学习。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三)看图片,入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用一系列美丽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印第安人对它的热爱。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围绕“西雅图对白人提出的三个具体要求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分三个方面写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我还与学生一起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文寓意深沉,内涵丰富,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如,我抓住“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这样内涵丰富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生活事例和经验来理解,使教学的难点在学生深刻的体会中得以突破。

(五)总结升华,加深体会。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巩固和提升。对此,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难道只有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神圣的,而我们的土地就不神圣了吗?”此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这正是我的目的。于是我便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破坏环境的一些事例,加深学生的认识与体会,让他们明白我们也要热爱我们生活的土地,让环保的意识深扎在学生的心中。

这节课的特色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所以板书也使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既快捷,又直观:

善待河水。

照管好空气。

照顾好动物。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四篇】

一、上课一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试读课文。然后简要地解题,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杨震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大家一起交流。如:迁、故、谒见、子、君不知故人、何谓等。

二、读出古文韵味。

小学安排了古文的学习,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感悟古文简约、精练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古文的韵味。如:自读、互读、细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范背范读也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老师范读时,语速适当放慢些,让学生仔细听,听清楚老师朗读时的语气、停顿、重音等,并在课文上做好记号。接着,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来朗读,师生一起评议。最后,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笔记和理解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或小组读,上台示范读。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基本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感悟到古文琅琅上口用句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

三、感悟人文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基本明确课文的主旨,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这时,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人文内涵显得水到渠成。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一,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其二,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今天阅读此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老师点拨,同学们很快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诚信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惟有诚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宁。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以诚对己,以诚待人,慎微慎独,时刻记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时刻记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决不可以因别人不知道就宽容和放纵自己。特别是为官者,更应该自省、自警、自戒。

同学们的认识在对话中提升,师生的心灵在对话中得到洗涤,并不断清澈起来。最后,引导同学们对照课后的译文,再次阅读,整体感悟古文的简约和精练。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五篇】

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它是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1篇脍炙生齿的散文。文章牢牢围绕着“急忙”二字,精致地描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韶光感触无奈和痛惜的头脑情感。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2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开导门生睁开遐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诲门生要爱惜韶光,不要让韶光急忙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睁开遐想的念书要领。文章多处运用种种修辞伎俩和大量的叠词,语言柔美,读起来轻盈、婉转,得当朗读背诵。凭据课标要求和课本特点以及门生的年事特性,我订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1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分享的“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实用(通用10篇)”,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1篇描写时间的文章——着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六篇】

导语本站的会员“lihao6994”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1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2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

总结。

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计划理念与思绪: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主举行了交换,情绪得到了升华,在老师豪情的朗诵中让学生情绪到达最岑岭。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七篇】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1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1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八篇】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例如: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九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

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通读。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

第二步,理解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思,就能很自然地对习以为常的石灰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作者吟诵石灰,就是要吟诵石灰高洁的品格。

第三步,了解诗人。

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对于于谦,学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于是,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一生把于谦的相关事迹进行介绍。对于这份介绍材料,我是自己根据教参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和加工,使于谦的生平介绍变得充实,同时,介绍的语言直白、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介绍之后,让学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的交流中,同学们对于谦这个人就有了深入、全面地了解。

第四步,指导朗读。

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于谦的生平介绍,按照于谦年少时——步入仕途——走上刑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想象于谦的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朗读,看得出来,因为走入了于谦的内心,学生的朗读深情并茂,我想:在这样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点立志和做人的情感熏陶。

第五步,课堂总结。

体会、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堂中,我两次让学生反思是否有新的认识,其实就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与表达学习所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此时,出示托物言志这个写作方法,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这时,再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时,学生的朗读完全是一种自然、真切情感的流露。因为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课上,让学生互相背,指名背,齐背,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从效果看,还是比较好的。

第六步,书写古诗。

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上书写诗。因为对于一首诗,让学生会读会背这是我们老师很注重的,对于书写一般放在课后。今天,我之所以要放在课上,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写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学生的书法要考级;考试时,试卷上有卷面分。2.从我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一定会比课后认真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习惯成自然。而且在课上书写,也便于老师进行指导。3.平时,让学生抄写古诗,学生都把它看作是一种作业,兴致不是很高。现在,我提供了这两种书法样式,让他们完成一幅作品,学生感觉很新鲜,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更让他们觉得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4、我提供的范字就是我们班的学生写的,因为我觉得写得字要比电脑直接打印的更有一种书法的味道,虽然学生写得还比较幼稚。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使命。今天,我就尝试着让孩子们在读读写写中受到文化的浸润,期待能将文化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的想法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今天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说教学目标。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本节课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首先让自学、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再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样设计了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任:任凭。让小组合作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达标测评背诵、默写《竹石》。

(五)说板书设计。

竹石。

咬定不放松。

立根破岩中。

千磨还坚韧。

任尔南北风。

专业一等奖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第十篇】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1篇课文。体裁是现代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语言优美、简练;结构清晰,总分总,且首尾呼应。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朗读诗歌,品悟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其中,目标3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作为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及东海,学生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如果单从词的本身来理解,学生还是不能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时,我以课件的形式演示中国版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北国、南疆等词语,学生就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无需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习这篇诗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还是让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搜索资料,这样学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在教学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当地展示出祖国山河、风景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心灵深处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6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