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论文范文【汇编5篇】
动物医学研究关注动物健康与疾病防治,探索新疗法与疫苗,推动兽医技术进步,促进人畜共患病防控,提升动物福利,如何实现更有效的兽医实践?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动物医学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动物学论文 篇1: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专科兽医是3年制,本科兽医是4年制或5年制,而兽医专业的课程十分繁重,学生从事临床的实践很少,而执业兽医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综合应用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猪疫病、牛羊疫病、鸡疫病、犬疫病、猫疫病和其他动物疫病在临床上的应用,要想完成这些题目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兽医专业学生的新的要求,各个院校必须修改兽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兽医教育从传统的书本教育,改为培养综合能力,注意从实践中得到提升、从实践中得到知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畜、禽、经济动物和伴侣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技能[3]。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执业兽医考试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所在动物医学专业团队从培养执业兽医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设计出一套新的适应执业兽医考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将原先与执业兽医考试大纲考试要求不相适应的课程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重组,加大了实践课教学的比例,第5学期专门独立出3周综合技能训练,专门培养学生对鸡病、牛羊病和猪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教学包括:课堂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劳动、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临床诊疗实习、毕业实习等。各项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超过60%。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鼓励教师提高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毕业生通过率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锻炼经历。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加快了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速度,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数量过多等原因,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时间过少或没有这个锻炼机会,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有待提高。笔者所在团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脱产赴企业锻炼,或兼职去教学动物医院坐诊或出诊,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执业能力。笔者所在团队30余名青年教师均参加了今年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达94%,大大增强了青年教师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育、培训工作的信心。着眼执业兽医考试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全面而深入地调整教学内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当前高校兽医专业通用教材,该教材全面地吸收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全面、详实,可 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应试考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应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同时应对授课内容进行3个等级的划分,即“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和“一般性掌握”,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通过该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把握所要学习的重点,学习目的性增强,思路清晰;对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克服了机械性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性的学习,这为学生应试兽医职业资格考试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注重备课质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比较全面、系统,这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提出了1个新的挑战。课堂讲授需要“精讲”、“少讲”,其结果必然加快了授课节奏,加重学生课堂学习和记忆内容,并留下大量自学内容。故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后,如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授课亮点,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授课之余,笔者所在团队教师注重了平时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此外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亲手摄录和获取充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讲稿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激发了授课教师的备课激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注重病例的运用,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兽医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包括A1、A2、A3、A4和B1共5种题型,均为5选1的客观选择题。其中A2、A3、A4题型均为病历选择题[3]。由此可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着重对考生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考察。这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实例讲授的比重。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成员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结合病例和当时动物或人类社会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解说,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国不少兽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动物医院,如遇到送诊病例或送检病料时,对病例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并以现场方式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节省实验动物经费,还为教学搜集了宝贵的病例标本。有效地开发课外教学活动,激发自学兴趣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部分专科学校第3年基本上全部为实习阶段,所以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压得很低,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必须掌握内容相比,学时严重不足。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学方法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除课堂讲解外还需学生课后自学,并辅以教师指导。但由于大学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做到面对面的辅导,因此笔者所在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等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对共同的病历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并给出自己的意见。经过该教学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强并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演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视听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将视线和注意力都集聚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描述和板书或有限的教学图谱很难将这些疾病对机体造成损伤的感性认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学生难以形象记忆,只能够死记硬背,随着所需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容易混淆概念和产生厌学心理。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图片质量高、清晰、逼真,再现能力强,寓教于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加深了学生对疫病动态发生发展的意识,锻炼其掌握采取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时间和措施的能力。
动物学论文 篇2: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动物学论文范文 篇3:
1.多媒体课件总体框架的构建。根据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件的总体规划上突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理论的教学重点,将实验课的10个实验项目,按实验时间、实验技术和研究对象进行组合,划分成5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每个实验项目的主体框架由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主要试剂及仪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分析6部分组成。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撑及风格定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在制作设计风格上以“和谐统一、各具特色”为总方针,根据主体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展示风格。所谓“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界面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方面,包括模板选择、内容编排、文本格式和色彩的搭配等。课件统一采用白色背景模板,主体内容与框架结构编排一致,统一字体格式及页面布局,色彩搭配上以易于阅读和重点突出为主,使用背景与字体对比鲜明的颜色,如浅色背景配黑色或深红、绿、蓝色字体。而“各具特色”主要由于实验原理、仪器和实验结果等的不同,在图片、图表、动画或视频的选择上呈现差异。如酶活性实验的结果分析部分,采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图片,通过实验结果的直观对比,说明不同组间在实验现象上可能出现差异,而不同的实验现象均能用同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通过图片的对比分析,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仪器介绍和实验原理讲解部分,课件主要采用动画或视频进行演示,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课件的素材采集及编制。根据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教学及网络资源两种方式进行课件所需图片、图表、动画和视频等资料的采集,再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这些素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静态文本、动画和视频演示等多种形式制作成适合实验项目的多媒体课件。如仪器介绍部分、移液器、离心机等常规仪器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进行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讲解,节约了制作成本;而分光光度计由于型号不同、使用方法存在差异,主要通过图片呈现和自行制作的动画来介绍使用流程。实验操作步骤部分,根据操作的难易分别采用图片、图表或视频等方式,如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实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该类实验方法相对陌生,从而选用相关的网络视频进行操作步骤的演示,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全程的了解及细节的掌握。同时,课件还利用制作的动画模拟介绍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IgG实验中,聚丙烯酰胺不连续系统电泳产生浓缩效应的原理较难理解,课件制作了相关的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分析
本实验室自2008年就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该多媒体课件也历经了5年时间的补充和完善。以2013级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水产养殖专业、蚕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29名本科生中随机选择了112名学生进行了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表1给出了本课件教学效果的综合统计结果。从反馈信息的综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广泛认同多媒体技术适用于实验教学,且比传统板书的教学效果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同时通过图文并茂以及生动直观地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果上,约%的学生对现有的课件表示满意,这说明课件在总体上很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三、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的学生认为单个实验多媒体讲解的适宜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因此在实验编排及讲解上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该课件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的学生表达了对增加教学视频的愿望,说明包含听觉和视觉信息的视频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视听的交互作用下强化接收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的学生认为课件在版面设计方面需要调整,通过对课件的总体检阅,笔者发现部分章节存在文字较多的现象,对这些内容将本着“内容精简,行间稀疏”的原则进行调整,同时丰富课件的色彩及插图,使课件不仅具备技术性和实用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整体美感。
%的学生觉得课件框架需要调整,这反映出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尤其是部分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课件后期的调整应加大这部分内容素材的收集、完善以及整理,通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消化和吸收。
四、结语
动物学论文 篇4:
在学期初,将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内容以“实验教学进度表”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实验时间安排及进度,要求学生每个实验在上课前都要预习实验指导手册,并撰写预习报告;实验前要求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生理学实验平台中现有一台教师用计算机和30台学生用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互动实验室,可以把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组成一个局域网,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下载高水平的实验录像片和模拟实验,或者是教研室根据自身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录像,一起储存于实验用计算机内。录像内容可包括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手术操作过程、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在正式实验课前应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主要操作的视频,学生能看到每一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这样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把握,也能够直观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帮助学生克服对未知实验的恐惧心理,在正式实验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负责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针对关键步骤、主要环节进行讨论。另外,生理学实验中采用的多功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进行的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及影响因素、胸内负压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等实验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和数据可以自动、客观记录保存在电脑中,以便学生在实验前后随时调出进行观看和分析。
二、学生实验前准备
实验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材料准备、试剂配制和仪器调试等。这些过程是实验室的基础科目,看似简单,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实验的不顺利或失败。但在实验课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个环节,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开始前完成。改革后的实验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推选小组负责人,说明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照预习过的实验流程自主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这个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种知识,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逐渐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如,“家禽血液样品的采集”这个实验要防止血液凝固,所以要用到抗凝剂,例如,选用%的柠檬酸钠或者是1%的肝素。很多学生对抗凝剂的配制不了解,因此在配制前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抗凝剂的配置方法。配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像天平的正确使用,量筒以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等。另外,做复杂的实验前,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准备好应急或者急救措施。还要利用实验室物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例如,自制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动脉插管以及导尿管等。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不仅能逐步培养严谨的学风,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
动物学论文范文 篇5:
作者:王琦 贾祥凤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在讲胶体化学中的表面活性剂时,先给学生播放新碧浪洗衣粉广告,然后提问:“新碧浪洗衣粉去污能力为什么这么强”,“新碧浪洗衣粉中的蓝色和绿色强效去污粒子的成分是什么”,“普通洗衣粉与加酶洗衣粉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是什么;加酶洗衣粉中的常用酶制剂是什么;探讨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探讨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探讨加酶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把查阅的资料和所做实验的结果放在网上让学生相互学习,并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讲解、进行问题答疑,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前沿实践的统一.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教学的重要表现是从重教转向重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前瞻性、开拓性的重要手段[5].教师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承担网络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认真研究、整合,制作与课程相关的课件、专题网站,教学录象,提供给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如在讲第六章《电化学》时,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工具查找锂离子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的一般原理、了解化学电源中的前沿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小组成员把研究内容进行交流学习,由组长汇总、整理,写出书面报告.最后小组代表发言,班级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多媒体网�
当不同地方的动物种群面对稍微差异的环境,彼此间就有分歧,最后,他们的分歧足以使彼此分开,形成不同的种,两个或多个的种可能由一个祖先产生,通过了对改变了的环境的适应而分离,一个种群的动物和他们的祖先,也可足以变成不同的种。
theodosius dobzhansky曾给进化这样的定义:“生物进化乃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它包括对新环境的适应辐射,对环境变化的调节,以及产生新型的生活方式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让我们看看动物是怎样离开水的摇篮,开始登陆生活的。
当动物离开水这种稠密的液体,而让自己到很轻的气体—空气,就会遇到体质上的巨大难题,先是呼吸,这是一种把生命所需要的氧输入到血液中去的方式。鱼类直接把水吸入口中,再通过鳃排出水来吸收其中的氧,鱼鳃由充满毛细血管的丝状体组成,特别适于气体交换。但直接从空气中吸入氧气就需要肺,这是一种能吸入空气的器官,通过一层湿润的膜使氧气渗入血管中。
第二个问题是地心引力的影响。在水中,身体实际上没有重量,但在空气中却不然,这就意味着在陆地上运动需要有强大肌肉产生的力量。鱼在水中运动是靠侧向的摆动——靠尾部发出的一种波浪形的扭动来前进的,但身体在陆地上运动,只有靠身体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来推动,所以需要一种能移动的支撑物——腿来将自己的身体抬离地面。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体温的调节,水体在吸热和散热方面要比陆地和它上部的空气来得慢。鱼是冷血动物,能去它们游泳的水温中正常活动;然而一个冷血的陆生动物却必须设法对付温度较大幅度的变化。
水生动物不可能贸然爬到陆地上生活,否则它们必然会因用偶鳍来支撑身体而疼痛不堪,要呼吸氧气却透不过气来,被他自己的体重压垮,半边身体被太阳光烤的皮开肉绽,因干燥而剧痛的眼睛所窥视到的却是一个充满了它听不见声音的世界。
它们必须通过相应的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两栖动物就实现了这种适应。
两栖动物是水生向陆生过渡的脊椎动物,由古代总鳍鱼进化而来,它能够开始登上陆地生活,主要是因为具有陆地生活所必须的三个条件:1.有肺,可以在空气中进行呼吸。尽管两栖动物肺的功能尚不完备,但其皮肤有黏液湿润,可以补充肺脏功能的不足。2.早期的两栖类身被骨甲或者硬质皮膜,能防止皮肤表面水分过分蒸发;现生的两栖类则生活于阴暗潮湿处,并且分泌粘液,以减少水分蒸发。3.具有四肢,能够在没有水的浮力的陆地上支撑身体和运动。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了陆地生活,其骨骼,肌肉和生理功能与水生的祖先鱼类相比,都有不少改变,但与更加进化的爬行动物比,其功能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肺很简单。没有形成胸廓,它的呼吸只是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来完成,以口咽腔和肺共同完成气体交换,还要靠薄的皮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和丰富的皮下毛细血管进行皮肤呼吸,才能满足生理需要。本文由--收集整理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好的适应陆地上干燥且变化剧烈的气候等生活环境。
1.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体表披有角质的鳞,皮肤干燥,缺少腺体。其皮肤已不具有呼吸的功能,而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2.爬行动物的趾端有爪,由外皮角质层演变而来,便于在陆地上爬行。
3.爬行动物的骨骼比较坚实,大多为硬骨,分化程度更高。
4.爬行动物具有典型的五趾型的四肢,比两栖动物的四肢更加坚强,适于支持身体在陆地上行动。蛇类还具发达的皮肤肌,用以牵动腹部的鳞片,以帮助爬行。
除骨骼构造特征之外,其软体构造也具有某些特征,使其更适应陆地生活:
1.爬行动物具有三室心脏,其心脏中不仅心房已完全分隔,而且心室中也出现不完全的室间隔,即心室分为两半,含氧血和缺氧血分开。
2.肺的呼吸功能更加完善,成体完全行肺呼吸。
3.繁殖方式对于陆地生活也取得了完全适应。爬行动物为体内受精,其幼体不经过变态,直接完成发育,通过羊膜卵摆脱了对于水生环境的依赖。
4.排泄系统也适应了陆地生活。一些在干旱地带生活的爬行类,膀胱具有回收水分的能力,对于维持体内的水分作用非常大。有些居住在多盐环境如海水中和干旱条件下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蛇和龟类,除了肾脏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外,还发展了专门的盐腺,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的进行。
其中,需要提及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对陆生环境适应的一个重要体现——羊膜卵,这是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由于羊膜卵的出现,才使这3个纲的脊椎动物能够拜托对水中生活环境的依赖,得以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终于成为陆地的统治者。
羊膜卵的外面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者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其功能是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并避免卵内的水分蒸发和阻止细菌对卵的侵害。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储藏大量的营养物质,足以保证胚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发育成幼体。
二。动物的结构特征对环境的适应
环节动物的分节现象,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祖先适应当时生活环境形成的,他们的祖先可能是身体细长,具有体腔的动物,由于长期栖息在海底的泥沙或洞穴内,身体经常按不同部位进行有序列的收缩蠕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身体一部分体壁上的环肌和纵肌能相对独立的收缩舒张,使身体分段,变短变粗,导致分节。
节肢动物为何海陆空广泛分布?因其具有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结构器官,水生节肢动物靠鳃或书鳃呼吸,陆生种类是气管或书肺,节肢动物的体表被有一层较厚的几丁质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