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小论文范例参考精编5篇
【导言】此例“初中历史小论文范例参考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1
历史叙述不同于叙述历史,叙述历史可以包括文学、美术、影视等多种手法,历史叙述只是叙述历史时的一种手法。历史叙述专指历史学家如实记录历史的过程。历史学家一般都称自己著述时秉承“实录”“秉笔直书”“求真”等写作原则,这是历史学严格按照历史记录的学科属性决定的。然而,历史叙述是对客观历史进行著述的主观实践活动。历史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时,则是一种主观活动,并且还带有爱憎等个人情感。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叙述时,是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以著作为最终产物的一个主体实践过程。历史叙述包括“历史学家主观选择史料”和“历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2个步骤,是一个自始至终的主动性实践过程。在这个模型中,中国古代的私家修史,以及西方史学叙事传统都能够较好地解释“历史学家个人感情主导主观选择”这个理论。而对于唐以后的史馆修史、集体修史,以及近代以来西方的计量史学等则不太适合。因此,本文将主要考察个人撰写的叙事性历史著作。自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发表以来,学者们开始重视历史叙述的主观性研究。一是对历史叙事手法的研究,一般都在考察历史叙事的虚构性。如《中国历史叙事中的间接虚构叙事及其效果》《怎样看待历史叙述中的“虚构”》等。二是关于历史叙事和文学叙述比较研究,主要是谈区别。如《真与用:关于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问答》《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等。三是有关历史叙述意义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角度进行考察。如《叙述、解释与历史编纂》《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等。从以上成果来看,对历史叙述中历史学家的主观性进行分析的较少,仅有陈新的《论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与历史评价》一文,着重考察了历史叙述中的历史评价问题。对于历史叙述过程中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个人情感论述较少,对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较欠缺。总体缺乏对于历史学家在历史叙述过程前后的情感分析,以及由此构建的理论系统。历史叙述这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思想会不会影响历史的记述?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又会对历史叙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历史学家在历史叙述中为何会有不同的情感?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历史叙述中历史学家的主观性
历史叙述这项实践活动的最终产物为历史著作。通过研读各种不同历史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这项主体性活动隐藏着不同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故从历史著作出发,溯源探讨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个人情感最为科学。
三、历史学家在历史叙述中表达个人情感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将历史分为客观和主观2个层面:“在我们德国语言文字里,历史这一名词联合了客观的和主观的两方面,而且意思是指拉丁文所谓‘发生的事情’本身,又指那‘发生那个的事情的历史’;同时,这一名词固然包括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不包括历史的叙述。”个人情感归属于历史学家的主观层面,历史叙述中充满了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个人情感。
(一)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除了官修史学之外,一直都有大量的历史学家个人写作的史学著作。历史学家个人著史是一种顺应时代的现象。如^v^爆发前后,国内存在投降与^v^2种声音。范文澜感觉到现实缺乏^v^英雄,为了激励民众,写就了《大丈夫》一书,专门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古代“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历史学家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与现实隔绝。历史学是以过去为研究中心的学科,又只能如实记录,不能随意编造与杜撰。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来源于亲情、友情、爱情等现实情感与体悟。写作历史著作是个体参与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编史必然会与现实社会产生联系。陈新曾提出:“历史叙述是历史学家实践的途径,主观性参与其中的运作,自然而然,在历史叙述的产物即历史文本中,就会映照出一行行主观性的足迹。”这种主观性的足迹,尤其是在现实社会出现大变革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明史》的修撰、《清史稿》的编纂,都是在前朝灭亡后,一批文人(遗老)通过修史来寄托哀思、表达对前朝的依恋。如有外敌入侵时,历史学家往往通过历史上抗击外敌的史实来鼓舞^v^斗志,如《大丈夫》的编纂。如政治清平时期,大臣往往通过编修史书来警示执政者。如吴兢的《贞观政要》、司马光等人编纂的《资治通鉴》、张居正的《帝鉴图说》。
(二)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反映了其价值观念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是其价值观的生动表现,无论是喜爱、憎恨,还是惋惜、崇拜之情。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叙述时必然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海登•怀特在《元史学》中提出,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前,已经有了“模式”:“史学家通过确认支配着一组事件的规律‘说明’历史领域发生了什么。这些事件作为一种基本上是悲剧含义的戏剧被情节化了。或者,反之亦然,在他找到支配着情节关联次序的‘规律’时,他也可以发现自己加以情节化的故事的悲剧含义。不论哪一种情形,都必定会得到一种特定历史论证的道德蕴含,它出自史学家假定的关系。”因此,在面对历史记载的空白处时,历史学家大胆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推测历史的空白,直接将历史人物的对话生动地写了出来。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彰显了其价值取向与情感认定。毛曦认为,历史认识活动受“生理条件和认识环境的影响”,以及“情感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的影响。”应该说,在历史叙述中也存在客观和主观2个方面的要素,尤其是历史叙述更倾向于将个人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获得历史学家所要告诉读者的那些内容。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叙述的立场、对历史事件的感慨都属于主观层面的价值取向问题。历史事实是固定的,历史学家则存在个体差异。在历史事实向历史著作的转变过程中,历史学家起着核心作用,其个人情感认定往往让读者受到教育,读者与历史学家在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共鸣。历史学家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选取史料,进而通过史料来教育读者。如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制》中曾谈到历史的作用:“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无论是“自省”,还是“劝善惩恶”,都是历史学家价值观的体现。记叙“乱臣贼子”警示后人,必然记载其惨痛下场。记叙忠臣的光辉,无一例外地记载忠臣死后受到后人的敬重。记述朝代的更迭,都在有意识地对比前后朝代之间的差异;记述某朝代的强盛,无一例外地强调君主励精图治。
(三)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学家面对历史时却是有情的时间、空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历史事实的唯一性。后人在面对历史时,因为不是当事人,常常不断地追求真相,却只能越来越接近真相。历史都是远离现实的,人在回顾历史时,难以置身其中,只能靠着情感去接近真相。人们无法改变历史事实,却又常常心存历史的假设,这就是对历史事实无奈之情的明显表现。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一维性,让历史学家留下了无尽的叹息。于是在处理史料时,就有了文学与历史2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对客观史实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了文学和历史2种学科不同的叙述原则。在此,本文不探讨2者之间的差异,而是着重强调历史著作也存在主观性。曾提出在情感方面历史和文学的作用有着相同之处:“从情感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用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机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激动了,不由自主地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免于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是关于感情的。”面对相同的历史,在文学叙述和历史叙述的过程中,人们都是对客观历史表达无奈,发出叹息。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末尾感叹道:“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对“霸王”的功绩由衷地赞叹,也对“霸王”的悲剧有着无限的感慨:“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司马迁认为项羽败于“以力征经营天下”,且“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这个总结可谓客观。后代文人在叙述项羽失败时,则不再受史实的约束,大胆地创作。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以及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者截然相反的个人情感表达,均不再受史实的约束,主观大胆地假设结局。总之,无论哪种叙述手法,都是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之情。
四、历史叙述中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的作用
历史学家通过记述客观史实,而将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最终传递给读者。读者在阅读历史著作过程中受到教育,这就是历史学服务于现实的基本过程。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出发,逐步推演到读者接受,看看历史叙述是如何影响历史学家的个人情感的。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2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7).
[3]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xx,(6).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3
一、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历史老师方面的问题
就历史老师而言,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框框条条来教学的,对于中考有要求的则大笔墨的进行描述,对于不在考纲之内的则完全不予考虑,这就给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造成零散的错觉,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不清楚,只能对历史进行片面的断章取义,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历史学习。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至于语数英处于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视,历史老师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像语数英那样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总觉得反正历史不是中考的目标,只是进行等级考试,就在心态上比较放松,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初中,语数英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为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通过了等级考试,就可高枕无忧,所以对于这些科目并没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对于历史而言还是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前将书看一遍就可过关,因此学生并不把历史的学习放在心上。此外,由于语数英老师布置了比较多的作业,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就会在其他课上进行主课的学习,比如说历史,这样就给历史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此外,历史老师无聊的言论和腔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往往在历史课堂上开小差,睡觉等,这都是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的。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历史老师方面
要想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首先就要从历史老师身上抓起。在历史课之前,历史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只是将历史课本进行简单的梳理,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同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两个有趣的和本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在进行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历史老师要掌握良好的授课技能,做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要让班级每个学生听到你的声音,不能让自己的讲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关注与自己的,只一味的谈天说地,还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可以进行问题的提问或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老师再进行分析和讲解,这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第一时间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节课内容的掌握。同时在历史课堂之上,历史老师要有魄力,要镇得住学生,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纪律的稳定。有时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杀鸡儆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畏惧。在历史课后,历史老师也要布置适当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巩固,在晚自习的时候,可以常到班级和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对历史老师的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方面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人翁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之前,学生可以先预习一下将要上课的内容,做到一个大概的了解,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针对整篇的内容进行思考,自己进行问题的提问,实在不懂的话,可以在历史课上举手问老师,历史老师必定会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由于这个问题你已经思考过了,所以经过历史老师的点拨,马上就能够心领神会,并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专心致志的学习历史知识,切不可因为历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态意识上有所放松,更不可以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既是对历史老师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历史学习的亵渎。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学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对历史老师的教授进行问题的提问以此来加深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此外,在历史课堂之上,学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切不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打乱了历史老师讲课的思路,因此不要做与历史课无关的事情。在历史课后,学生要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找几本课外的历史读物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让自己的历史修养得到了提高,一举多得。
三、小结
综上所诉,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从当前历史课堂的现状出发,抓住历史老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分别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4
关键词:计量史学;《自杀论》;总体史观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西方社会学中的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即选取大规模样本,用问卷来收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以此来得出结论,研究内容可以涵盖老年人、青年人、孩子、女性、读书人等各个阶层和群体,以及包括人口、就业、犯罪、婚姻、家庭等众多社会领域。收集资料是第一步,可是光有资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要做的是资料分析。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是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比较法较容易理解,即“要证明一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二者同时出现或缺失的情况作一比较,然后看在这些情况的不同结合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变动是否证明了其中一个取决于另一个。”然而,要能进行比较,这些社会事实就得建立在能够比较的基础之上:将德国男性的自杀率与奥地利女性的自杀率放在一起的话,就什么也做不了。系统比较必须要有一种预先的建构,这种建构的价值有多大,系统比较的价值就有多大。构造类型法即构建诸种类型,进行比较,确定不同类型之间共生或不相容的关系,又或者是计算不同类型之间的差距或相关性。但这些关系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它们的意义仅限于相关类型。社会群体史的研究就非常适用于这种方法。分析社会群体的财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分析遗产申报书,就能从中对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城市之间民众的财产进行比较,如对巴黎、里昂等大城市所进行的系统调查,时间贯穿了整个19世纪。结果发现,巴黎民众在财产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再比如,加布里埃尔•德塞尔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是19世纪卡尔瓦多斯省的农民。他根据农产品价格、地租等方面的演变,对耕作方法的变化加以研究,按照不同的经营模式进行划分,由此看出卡昂农村拥有35公顷麦田的地主、从事畜牧业者以及在5公顷土地上进行粮食混种的小地主的农耕者收入的变化。除此之外,其还可以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流动性、生活模式以及行为举止等。克里斯朵夫•夏尔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19世纪末的法国精英,研究范围不局限于收入,而是运用多种指标来定义精英,由此对官场精英、商场精英以及大学教授等进行比较。他在文中较多地考察了这些社会精英的家庭住址和经常去的度假场所。
二、在历史学研究中使用社会学方法的重要性
对于以考据和叙事为特征的主流历史学来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忽略了对于一手史料的收集和研究,所以不具备“客观性”;而主流社会学家认为,历史学如果想要成为一门科学,不但要如实客观地叙述那些历史事实,还要从客观发生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规律。西米安认为:“所以,如果对人类事实的研究想要成为实证科学,那么它就得绕过那些独一无二的事实,而致力于重复发生的事实,也就是说避开偶然而专注于规律,消除个人而研究社会。”历史学要升格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构建抽象的社会事实或政治事实,如绝对君主制。以涂尔干的《自杀论》为例,涂尔干将自杀构建成社会事实。让涂尔干感兴趣的,不是作为个体行为的自杀,而是构成一种独特事实的自杀整体。在《自杀论》中,涂尔干运用了许多官方数据与统计资料来探讨个体自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严谨的论证推翻了人们对自杀的固有观点和看法,揭示了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人自杀的根源性影响。首先,涂尔干排除了社会以外的因素:与人们的设想相反,自杀与精神病没有关联;酗酒也不是一个更好的解释。涂尔干转向了社会因素。首先是宗教,其结果非常敏感:自杀的新^v^要比^v^徒多,后者又比自杀的犹太^v^多。然后是家庭情况:自杀的单身者比已婚者更多。于是涂尔干就不可避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关系的减弱和社会失范会引起自杀。
三、历史学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的区别
(一)叙事型的历史学传统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是以历史个体为分析单位,严格以真实的一手史料为基础,通过深描和刻画历史过程的差异性、个体性、具体性,以此理解历史的普遍化和结构性。这种方法关心的是时间演进中的连贯,处理的是事件,并围绕叙事轴展开,其基本面相是对连贯的分析,常见于历史教学之中。政治史、战争史、革命史,以及对我们当代人来说仍是“大”事件的历史,这些基本都沿着一个因果系列展开。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在19世纪史学界占有重要位置的历史学派———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该学派的核心是把“客观主义”作为研究历史的原则,兰克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历史真相,这就要求历史学家能够把曾经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兰克提倡原始证据和第一手史料的收集。在原始资料中,他又尤其强调档案文献的重要性。但是,“兰克学派”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兰克所强调的“客观主义”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在现实的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的观点和个性占到了很重的分量。其次,兰克学派的研究更偏向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而不太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并且兰克的思想中带有很浓厚的宗教神学史观的色彩。
(二)解释型的社会学方法
四、社会学方法的局限性
(一)认识论的局限
表面来看,社会学家,尤其是那些依仗量化与统计计算的社会学家的断言是“可以反驳的”,因此可以要求拥有“科学”地位。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它们固然比其他断言要坚实,但普遍法则的地位仍是它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帕斯龙就说,从整个历史环境中完全抽取出它们所涉及的实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社会学断言与历史学的断言具有共通性,因为它针对的是与已定环境不可分割的实在,所以它只有在这环境的时空之中才有效力。”“一名研究者……总是能多么轻易就驳斥反对他的经验描述说,这种描述不是在他的命题必然有效的环境中做出来的。”诉诸涂尔干式的方法并不能使历史学家避开具体情境多种多样的历史,这些情境就是他的对象。仍然以涂尔干《自杀论》为例。事实上,涂尔干所研究的自杀人群受到了当时时代环境下宗教、战争、瘟疫、贫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杀者会极大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涂尔干指出,每一个自杀者都受到了某个已经自杀的人的影响,简而言之,自杀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除此之外,国家通过树立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个人的欲望,所以在特定环境下会出现具有规模的利他主义的自杀行为。结论显而易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社会学断言也就不复存在。
(二)“总体史”研究的局限
李莉 钟情武器装备的女专家5
导语:外表柔美的她,身上恰有一股谁都拗不过的倔劲,“战场,不能让女人走开。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不在智力,只在力量。”
主句:一声“老师好”,她感受到的是讲台的神圣和职业的崇高;一次访谈,她代表的是国防大学教员的形象,挺起的是中国军人的脊梁。她选择了奉献,甘让青春在三尺讲台上飞扬;她坚守住岗位,洒出了中国军队建设事业的桃李芬芳。
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的讲台上,她是功底深厚挥洒自如的优秀教授;在央视节目直播间里,她是沉着睿智深入浅出的前沿学者;在军内外军事科技讲座中,她是英姿飒爽知识广博的武器装备专家。
她,就是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李莉。
军事高科技一直被视为军事领域的前沿,其动态性和前沿性使得其在传统上一直是“男性领地”,女性搞军事科技装备研究并不为人看好。清爽而机智,明朗而干练,熨帖而泼辣的李莉,更令人难以将她与“兵器专家”联系在一起。但外表柔美的她,身上恰有一股谁都拗不过的倔劲。15年国防大学教员生涯,李莉总结一句话:“战场,不能让女人走开。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不在智力,只在力量。”
厚积薄发 倾心三尺讲台
“女性大多不会承认女人的名字是‘弱者’,但不能否认要成为‘强者’往往意味着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女性在军事科技领域要是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总是把自己当女性看,想搞出点名堂来难上加难。”李莉说。1998年1月,李莉在国防大学读完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融入红山脚下的威严军绿中。初登讲台,她清晰认识到课堂连着战场,熟悉部队至关重要。因此李莉除了向身边懂军事的同事们请教外,每年学校组织教员下部队调研或参加重大演习,她都报名参与。几年来,李莉深入一线部队和科研院所,先后收集军事前沿科技信息200多万字、图片3000多幅、音像资料20多小时,并及时把这些最新信息充实到了教案之中。同时在多少个休息日和夜晚,她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在旁人看来枯燥的装备数据,多年的积累使她不用翻书就能够熟练记准中外上百种武器的战技指标和作战运用原则,为后续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留校之初,她觉得自己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当教员,面对的是来自全军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学员,内心不由自主升腾一种神圣和自豪。但接下来的一连串打击,却让她的热情一度降到“冰点”。1998年,李莉第一次参加国防大学大课比赛,军事组取前八名她得了第九;1999年上半年全校大课抽查,由于缺乏与学员互动的经验,李莉讲完课后没有学员站起来提问,于是在“学员提问与教员回答”这一单项10分的测评中没有得到分数,这样在参加测评的20堂大课中我排名倒数第一。面对挫折,李莉坦言心中也曾产生动摇。回首那段痛苦徘徊的日子,她讲道:“不到一年时间经历了两次失败,我的心里确实不是滋味,真后悔当初留下来做教员。这时教研部领导看穿了我的心思,及时找我谈心,鼓励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岗位,特别是看到一些老教授默默无闻地在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为军队教育事业和学校建设发展付出大半辈子的心血,我这点失败又算得了什么?最终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当一名合格的国防大学教员。”
半年后,全校举行年度大课比赛,李莉再次站上竞赛台挑战自己。这是一次令她难忘的心路历程,往事如许,历历在目。李莉笑着讲起跌宕参赛路:“参赛的所有教员中只有我是助教,年龄又最轻,按常理推断这次肯定又没我的戏。我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展示出来就可以,甩掉了思想包袱,这样的心态反倒使我坦然了许多。我把前两次参赛的内容全部推倒重来,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以不同的思路和展开方式对教案修改了13次,每调整一次就讲给自己听一遍,反复比较哪个效果更好,如痴如醉。晚上加班至两三点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像放电影一样,有一个新想法赶紧爬起来记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取得了大课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听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我收获了当教员以来的第一份喜悦,也使我明白了讲台对每一个教员都是公平的,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能获得回报。面对神圣的讲台,丝毫不能懈怠。”
虽然千百次站在讲台上听到上百名学员齐声喊道“教员好”,李莉内心依然深受震动。总是那种声音让她清楚地感觉到学员们对教员和知识的尊重;体会到学校领导和机关对教员的关爱和重视;意识到教员职业的崇高和自身的责任。这是她作为国防大学教员的自豪。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和部队指挥体制、装备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我校作为处在军事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最前沿的最高军事学府,要求教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朝着更高的目标攀登。研究生毕业时,我首先被分配到科技教研室,直接面临着从作战模拟专业到军事高科技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转变。研究生三年我主要在微机上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几乎没写过纯军事题材的文章,而军事高科技专业要求有广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跟踪高新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和敏锐性。最初的转型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专业的巨大差异,当时照稿子念下来的每一句话自己都不知是对是错,而别人说的每一句话自己觉得都有道理。我感到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再次选择向更高的目标冲击—报考军事学博士。”2002年暑假,怀孕已经8个半月的李莉以顽强的毅力参加了军事学博士考试,被录取为国防大学战略组织指挥专业的博士生。
肩负如此使命,李莉在研究、教学方面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几年来她先后完成了从作战模拟向科技装备、从科技装备向战略后勤、再从战略后勤向科技装备等研究方向上的转变,每一次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李莉主讲过《世界主要国家武器装备发展前沿及趋势》、《信息化战争特点与趋势》、《对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发展趋势》、《新军事变革中我军后勤发展研究》等12门课程,被广大学员誉为“三尺讲台上的多面手”。
行之有恒 书写光彩人生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军队宣传形势的需要,国防大学一批中青年教员走进了各类媒体,李莉也以扎实专业知识和深厚理论功底被选中。节目中她观点鲜明,表达清晰,内容生动。“每次做节目,我始终提醒自己,我展示的是军人形象,代表的是国防大学教员的形象,绝不能给国防大学丢脸。但接受媒体访谈,并不像屏幕上看到的那么光鲜和轻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节目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各个领域,选题有时十分敏感而复杂,要求访谈者不仅要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可以说接受一次访谈就是接受一次挑战,参加一次访谈就是参加一次考试。久而久之我发现,就是在这种应对高强度的挑战中,很多过去我不熟悉的领域变得熟悉了,知识点由一个个孤立的节点逐渐连成了片,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
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在勤勉研究基础之上,李莉在课堂上提出的许多独创性观点,有些学员回到部队后还记忆犹新。比如在《对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一课中,她提出:“战争即使发展到再高级的阶段,其实质仍然是高技术对低技术的占领,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任何文明可言的。撕开高技术战争‘温情’的面纱,背后是更深刻的一种丑陋”;“信息化只能改变战争的特征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本质,信息化战争取胜的根基仍然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必须遵从实力是战争的基础这一根本的战争法则”……这些观点使学员受到强烈震撼和共鸣,大大增强了发展我国军事科技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工作中李莉是一名教员,教书育人是职责所系,生活里她又是一位温情的母亲,女儿的喜怒哀乐牵动着她每一根神经。李莉在32岁时才有了女儿,女儿降生那一刻的喜悦至今仍然萦怀于心。然而,养育孩子不仅需要付出爱,还需要牺牲时间和精力。“我知道孩子和工作都重要,但教学科研和家庭生活都照顾得很好,确实不容易。”李莉说。
李莉的女儿小时候患有湿疹,每天不停抓挠。晚上更是挠的厉害,经常半夜醒来,初为人母,李莉的心情也糟糕到极点。在几年的时间里,每晚为了防止孩子抓破皮肤她只能一边抓着她的手,一边不停地给她捋背,长期无法保证正常睡眠。等孩子睡了,才能开始备课。一到周末,还要带着孩子到处寻医问药。但是在这段最困难的日子里,她仍然没有停止对教学科研的探求。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2004~2011年她连续8年获得国防大学年度优质大课奖,并获“2009年度国防大学中青年教员比武竞赛”一等奖;作为央视“科技博览”“海峡两岸”“东方时空”“军事报道”“防务新观察”等多档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讲嘉宾,追捧的“粉丝”万万千;她提出的“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四个跨越’”的观点被评为“国防大学十大创新观点”之一;主编的全军后勤教材《伊拉克战争后勤保障研究》被评为全军优秀图书。
“武器装备对于我,是值得为之倾注全部精力、献出毕生心血的光辉事业。15年的从教经历使我深切感到,选择教员的职业是我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在国防大学当一名教员则是我一生的幸运。”作为一名战斗在军事科技前沿的女学者,李莉用智慧与热情为战斗力助威,书写着别样的光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