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冬至高中实用(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4761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八年级冬至高中实用(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一篇】

1.冬至吃“娇耳”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圆满一整年。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给大米搭个伴。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羊汤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5.一桌烧味不能少。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6.九层糕要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亲绣鸳鸯鞋。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9.扫雪迎客。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10.圆仔寄思念。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二篇】

十二月十七日,将近冬至了。

太阳光那么的亮,那么的耀眼,那么的温馨,那么地柔韧……对抗着高傲的呼啸的北风,丝毫不退缩;北风走过的残雪,太阳的温暖的手抚摸着,渐渐地,残雪消融了;楼后的背阴的一面,雪堆依然那么的厚实,依然那么地冷酷。

远处,苍茫的山峰雪融化了,显出它们的本色。高山的顶峰,与蓝天对接;一架银白色的航班飞机从顶峰滑过;几十只几十只的麻雀,呼啦啦地震动着翅膀,从东边飞向西边去了。

下午四点五十分,夕阳落在羊头岗的山尖上;操场上,已有练体育的学生在进行长跑的训练;东边的天空变成了桔红色、橙黄色、粉色像纱巾,系在了天空的边上,把桔红色橙黄色的染料使劲儿地揉,揉成了一片辉煌的灿烂。

静穆的杨树一排排的,一簇簇的,三两棵的矗立在楼前楼后……。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三篇】

东莞道滘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大节,是年节之尾,人们讲究好头好尾,故一定要过好这个尾冬(美冬)。所以会一早酬神并向神祗叩头美言几句,以保佑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儿,则要一大早带上冬团、猪肉、肥鸡、大桔、饼干、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则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东莞水乡还有吃冬团、煲紫薯糖水、做萝卜粄吃焖鹅的习俗。

潮汕。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着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梅州。

客家人称冬至为“过冬”,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好好地吃一顿”。“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煮酒,人们俗称,认为在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

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阳江。

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寓意“一家团圆、美满幸福”。阳江人把汤圆称为“圆子”,和普通汤圆不一样,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汤里煮开,闻到香味后,再放汤圆一起煮。

用料以当地海产为主,材料一般配有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煎香的鲮鱼肉松、猪杂等等材料来熬出汤底,再加入白萝卜一起熬煮,汤汁鲜甜无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圆子口感滑润绵韧,萝卜粒吸收了汤水中的精华更鲜嫩可口。

广州。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饲耗”也极为少见。

佛山。

冬至当日,各家各户一早杀鸡准备菜肴、果品拜祖先、蒸“松糕”。“松糕”是一种米粉发酵做成的糕点,蒸熟后有很多的细孔,整个糕点。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一说。冬至一家人团聚,“打边炉”取暖必不可少。

至于冬至吃汤圆和糯米饭,民间有两种说法。据《佛山民俗》一书介绍,由于冬至时农村家家户户喜欢舂米粉和晒腊味,舂好的米粉用来做汤圆,腊味则做成腊味糯米饭,因此冬至吃腊味糯米饭和汤圆,是不少家庭的习惯。

中山。

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实际上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习俗外,东升人还喜欢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在坦洲,当地的村民还喜欢吃茶果来应节。

拓展阅读:冬至的由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四篇】

在潮汕地区,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一、潮汕吃冬节丸。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里晾晒。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

“食了汤丸大一岁”的俗谚来历,王琳乾先生在《说说小阳春与寒冬至》(载1987年第四期《潮人》)说:“人们对此有两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新年长一岁;一说此语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杀人的季节,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处决。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节丸,就说又多了一岁了。据旧史料所载:”后汉盛吉为廷尉,每年至节,狱囚当断,妻夜秉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故前人诗有:“执笔对之泣,哀此击中囚。’冬至一过,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过洋者众,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也取甜蜜团圆之意。

二、谢神。

在潮汕农村,冬节丸除了食用外,还有个特别的用途,即是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牲畜身上粘贴二粒糯米丸,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有些地方还要在水果树上贴上冬节丸,在树干上遍处划破一点点树皮,把丸汤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树能贴枝,结的果实象汤圆一样流流滴滴。所有这些,都是昔时小农经济生产者对自然神的崇敬与依赖。关于在门环上贴冬节丸,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最后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节丸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户好人家,日子过得不错,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的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前来**儿团聚。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在牛角上贴丸,这是对老牛表功,易为人理解,但潮汕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就是要用汤丸给老鼠吃,也就是府县志多次提到的“谓之饲耗”一事,却很少人能懂得其中道理。相传,稻谷的种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从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的。农民为答谢老鼠的辛劳,约定每年收割时,一片土地的路边,总要留下几株稻谷不割,给老鼠食,饲耗是本此而来的。后来因有一个较贪心的人,割稻时一株也不留地割得净尽,使老鼠没东西可吃。它饿着肚皮跑到观音大士那里控诉,说农民忘恩失信。观音大士便叫它搬进农民家中去住,并赐了它一口坚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东西寻食物。从此老鼠就到处为害了。其实,稻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野生原稻培育出来的,精收细打,颗粒归仓是做得对的,饲老鼠是不应该的,但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而已。

三、扫墓。

冬节潮属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节,谓之“挂春纸”和“挂冬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挂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挂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挂冬纸”,原因是冬节气候较为干燥,与暮春莺飞草长、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所以成为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

四、占卜。

潮人过冬节,还常伴有占卜活动。有以冬至晴雨,预卜年关阴晴的,如民谚说:“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意思是说,冬节如果有太阳,过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则过年夜就天气很好。因冬至无定日,有人也以此推算冬天寒冻的时间,说“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这些民谚,其真实性如何,是需要科学工作者来回答的。另外,也有人用冬节丸来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那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之后,往井里投进一粒汤丸。然后让新娶妇急忙打水,如果能够将这汤丸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丸每次取出两粒,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粒,则预兆生男孩。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五篇】

在这寒冷的冬至里,我却感到异常的温暖。

沉浸在睡梦中的我被“嗞嗞”几声油炸声惊醒了,我穿上衣服纵身一跃,跳下了床,蹑手蹑脚地来到门旁,疑惑地探出头来。

只见妈妈身披棉衣,在厨房里煮早餐。不一会,油在热锅中炸开了花,一不小心就跳到了妈妈的手上,冻红的手抖颤了一下,妈妈装作没事一样,也不太在意,继续。

炒菜。

炒完菜才发现在门旁偷看的我。

“臻臻,等会儿我和你爸去扶贫,早餐我已经帮你煮好了,记得吃哦。对了,如果我们中午还没回来,你就自己煮啊!”妈妈抱歉地说。接着在我脸旁轻轻一吻。

不一会,爸爸妈妈便走了。我吃着早餐,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还想着今天冬至爸爸妈妈会陪我的呢。

吃完早餐,我就在书房里慢条斯理地写作业、看书、复习……。

“咕……”熬到了中午,我的肚子又哀嚎起来。“唉!我又要下厨了。”心里一万个不是滋味。

我打开火,将油放入锅中,不一会便热油滚滚了。几滴调皮的油跳到了我的手上,我的手顿时一阵阵热痛,让人难以忍受。我急忙把火一关,去拿冷水将灼伤部位冲洗。

我沉思了许久,才明白。原来愈合她伤口的是那浓浓的爱,对儿女浓浓的爱啊!

在这寒冷的冬至里,我却感觉到不一样的温暖。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六篇】

在广西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节晤返冇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不敬不孝。

武宣、南宁: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

钟山、阳朔、大新、三江等: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

桂林等地: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

桂平: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

广西各地冬至美食。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

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水饺、馄饨的寓意相同。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此外,粽子、沙糕、糍粑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

拓展阅读:冬至节气起源。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冬至气候变化。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七篇】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南方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八年级冬至高中【第八篇】

今年的冬至……我却没有过,为什么呢?因为家里出了点特殊情况,不过,听妈妈说,在冬至前一天,就要准备好多东西,有炸葱油饼,籽把和像馒头差不多的面食,最主要的还是汤圆。

妈妈说汤圆是在冬至当天早上做的,所以那天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做汤圆首先要准备:糯米粉,温水,油,花生馅和糖,还要一个干净的盆。把糯米粉、油、温水按比例倒入盆里搅拌均匀再用力使劲揉,直到用手捏得棉棉的就可以了!接着就是搓汤圆了,捏一小块糯米团,放在手心里轻轻地搓圆,在圆的中心部位,用手压出一个小窝,往窝里倒点花生馅,再把窝口捏合,再把它搓圆,一个汤圆就大功告成了!真可惜,我没有参与其中,不然一定很有趣!除了做汤圆还要捏一些元宝,代表招财进宝,做好的汤圆要用一种圆形箩筐摆放好,中间再放一个桔子,代表团圆。包个汤圆怎么还有那么多的讲究,真是奇葩啊!

天刚刚蒙蒙亮,鞭炮声就已响起,大人们就忙着用汤圆祭拜天地、祖先,还特意用竹签串几个汤圆,插在门缝边,。吃完汤圆,全家老少都要出去扫墓,妈妈说,要去扫墓女人们必须要穿红色的衣服,就连装贡品的袋子、篮子、还有扁担都要红色的。

虽然没过成冬至,但听妈妈讲也真很有趣啊!感觉身临其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4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