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39251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通用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一篇】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1、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甁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甁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甁,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1、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1)对6%3=60%30=600%300=2三个式子比较,分析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商不变。

2)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二篇】

本课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有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1、结合买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2页的情境图;第2页试一试。

剪下课本附页中的人民币图样。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都买过些什么?

生1:买过盐。

生2:买过铅笔。

生3:买过瓜子。……。

师:那么你能说出它们的价格吗?

生1:铅笔1角钱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钱。

生3:本子3角钱一个。……。

师:可见,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文具商店买文具好吗?

生:好!

(师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文具商店里:铅笔元,尺子元,笔记本元,水彩笔元)。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铅笔元,也就是5角;尺子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一下,价格标牌上的数与元角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生:不同,因为有个点。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

4、师:小数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1)自学课本。

(2)指明回答,师适当补充。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特别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645≈32万47()050≈47万。

问:(1)你是怎么想的?(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1)、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原来的准确长度在与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与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2)精确到百分位。

4.思考。

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三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经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是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大环节,教学程序是: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动手实验,探究发现。

(三)反思明理,解决问题。

(四)自主运用,巩固深化。

上课开始,复习提问: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一个什么重要特性?请例举它的用途。学生说后转入话题: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接着对教材的情景图稍作改动并出示:

让学生回答:小明上学应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这是生活常识问题,四年级学生应该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教学意图不在乎学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于隐含在已知问题背后的未知问题。

学生回答后,我反问:小明应走中间这条路,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说明道理吗?学生这时也许会感到困惑。问题摆到了面前,我顺势引导: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本环节为学生搭建三个实验探究的平台。

1:摆一摆,猜一猜。

我让学生拿出一根准备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来摆三角形。

学生操作后反馈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如愿以偿地摆成了三角形,有的学生却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怎么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然后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关。

实验2:摆一摆,想一想。

这次实验以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要求从214厘米长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选两根,与固定一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能否摆成。并边摆边填表记录结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能够摆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长。

(厘米)。

第一根小棒长。

(厘米)。

第二根小棒长(厘米)。

能否摆。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这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验1对三角形边长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浅的认识,加之猜想和合作讨论,可能在表中填写如下数据(见课件)。此时,我着重请在实验1中用3根小棒没有摆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谈一谈,这一次是依据怎样的想法来摆三角形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上次我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间连不起来。这次我把较短的一根换成稍长一些的一根,使得较短的两根合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的时候,就可以摆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实验3: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发。我用课件举例一组数据的算法,如3+810,3+108,8+103。让学生照着做。

最终学生在比较分析计算的数据和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结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就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至此,难点得以突破,获得完整的认识。

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并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继续谈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究的知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我再次出示上课开始的情景图,重新亮出问题,启发思考:现在你能用数学知识说明小明上学应走中间一条路的道理吗?让学生互相交流,认识到:图中每连接三个地点的路线共有三条,刚好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走中间的路相当于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走其它路都相当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相比之下,走中间的路肯定最近。

通过这个环节的反思明理,既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又深深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更爱学数学。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达到熟练。

1.辨一辨: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材练习十四第4题)。

2.写一写:自己写3组数,每组数有3个,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

aba+cb。

b+ca。

c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此板书把图形、文字和算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性和逻辑性强,能够显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四篇】

教学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我将教学第一课时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想象,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物体或几何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图形。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教学难点是: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一个投票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学生准备同样大的正方体若干个。

一、教学例1。

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的是什么?(投票箱)同学们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样子放在讲台上,谈话:这是一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谁来试一试,指名到讲台前分别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启发:要知道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可以分别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谁愿意上来试一试,(观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里?现在你看到了它的几个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么做?现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么图形?指名到讲台前示范观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并提醒同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观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这一个面;观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从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视图,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小结:回忆观察投票箱的过程,想一想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出示洗衣机的直观图,提问:你能指出洗衣机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再问: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洗衣机,看到的形状图各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机的形状图想象出洗衣机的样子吗?

出示电冰箱的视图,先让学生指出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课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

3、“练一练”第2题。

边演示边讲解:像正方体这样的物体,习惯上我们把朝着自己的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说一说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学生同桌合作依次进行观察,并交流。

出示各个面上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先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说一说各个面的颜色。(同桌合作进行观察,并交流。)。

4、练习六第2题。

提问;如果从前面观察这个正方体,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如果从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问:你知道为什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正方形吗?

5、练习六第3题。

谈话: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两个正方体,照样子拼一拼,再轮流进行观察,把看到的图形记在头脑中。

出示书上的两个视图,让学生分别指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图。

提问:观察这个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完全一样。)。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五篇】

各位老师好:

下面我简单说下整节课。

先说教学意图:

一、谈话中引入,通过迎六一学生参加的英语话剧和合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在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从两项活动中选出5人和6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研究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和比较中体会韦恩图的优越性,同时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并会列算式计算,在各算式中突出5+6-2这种方法的优势。

三、练习中,先呈现“图片”形式的奖品中的问题,并做相关练习;接着讨论,如果没有图片,则会出现哪些情况。在这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再谈磨课过程:先感谢xx二小朱xx在磨课过程中提供了试教的场地,谢谢池老师、冯老师和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各同事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在磨课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数学广角的课真的不好上,也深深的体会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决定了这堂课是否成功,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如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课堂中评价语的缺乏。

最后谈本节课中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把一种重复的东西分别天真韦恩图的3个部分。

2、在学生作品的对比评价中的细节部分还存在着不足。

课中还有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批评和指证。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六篇】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65×2+45×2—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32×2+45×2—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64+36)×8。

(2)25×17+25×3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

三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班级数。

3

3

3

平均每班人数。

46。

46。

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分享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冀教版通用8篇”,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1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七篇】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到,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第八篇】

《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平行和相交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和相交在我们声说中运用广泛,因此让学生把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能利用不同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过程性目标:学生能在亲身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平行线的画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并能发现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能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充分感知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中体会平行的特征,在实践中加深对互相平行的理解,联系设计有层次,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说出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没,到处都有数学现象,在这些现象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根据经验会说出有线段和角,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出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1.认识相交、平行。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画出三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直线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学生能够很顺利的判断出蓝色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红色的直线不相交,而在绿色直线上产生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根据旧知,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从而得出绿色直线也是相交的结论。教师适时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然后教师让学会僧用自己的方式说说对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离子,你知道哪些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出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秋千架的两根吊绳也是互相平行的,跑道直道上的线也是互相平行的,五线谱的横线也是互相平行的,门的.对边互相平行,数学作业本上的线也是互相平行的……学生的思维在这里碰撞,教师随即提问:如果他们中的线没有平行关系,将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会说出,黑板就是不规则的,不美观;音乐家也无法谱曲;运动员跑步的时候将乱作一团等等。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行现象,而且我们生活中也离不开平行。

2.画平行线。

师:既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平行线,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各自的方法创造出平行线,有的说可以在方格纸上画,有的说可以利用直尺的两条对边来画,有的说可以借助数学书的对边来画,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创造出一组组平行线,而这些方法都是借助某些物体中的平行现象来画的,有的时候借助这些工具来画会有一定的误差,不够规范,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三角板和直尺来画平行线的方法。先让学生模仿画,在模仿的过程中完成“试一试”,在不断的模仿中体会画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如果直接让教师教给学生怎么画,学生对于画的方法理解不深,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的方法,因此我采用由学生模仿到练习的方法,由练习然后总结出方法,这样学生掌握的更牢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这一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形象直观,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判断。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学国的图形中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学会是呢感能更深地理解对边平行的涵义,随即教师可以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指一指图中有哪几组线段互相平行,学生会找出有两组,“你能在这张纸上再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能用折的方法创造出平行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平行线,对于学生的要求又有所提高,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交流画法。

4.根据要求画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小房图向左平移3格,然后指一指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的平行线。这一题是开放的,有的学生会用到平移的知识来画,从中复习平移的相关知识,还有的学生会利用今天所学的平行知识来画,不仅巩固了新知识,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3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