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汇聚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1219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汇聚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一篇】

查理大帝(约742—841年)的父亲“矮子”丕平原本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逐渐掌握实权后就废黜了墨洛温王朝君主,自立为法兰克国王。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于查理·马特的赫赫武功之上的。

公元756年,任教皇的斯蒂芬二世避难法国,寻求丕平强有力的庇护,年仅12岁的查理受父命前往迎接教皇。斯蒂芬二世为查理施涂油礼,神圣的仪式似乎预示着查理称王的远景。

丕平晚年发动了对高卢南部阿基坦地区的战争,年轻的查理随军作战。常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的韬略与魄力、强悍勇武并对权力野心勃勃。

公元768年丕平去世后,按照法兰克人的习俗,国土将由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分享。同年10月9日卡洛曼在苏瓦松登基为王,查理则在努瓦永继承王位。

法兰克王国出现了两个君主。这与从前墨洛温王朝时期的四分五裂、众王并存的局面相比,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即便如此查理也不愿意与弟弟分享权力,他联合了岳父伦巴第王和巴伐利亚公爵塔西洛,结成反对卡洛曼的同盟。公元771年,卡洛曼突然死亡,避免了兄弟间的手足相残,分裂的国土终于在查理手中重归一统。

南征北战。

成为法兰克的唯一统治者后,查理的矛头立即指向了伦巴第国王德西德里乌斯。

一方面,卡洛曼死后,妻子——伦巴第国王的另一个女——携其子和卡洛曼的残部逃往伦巴第,受到德西德里乌斯的庇护,后者希望以卡洛曼之子这张王牌制衡查理;另一方面,德西德里乌斯于公元773年入侵教皇国。

而教皇国作为“丕平献土”的产物,是罗马教廷与加洛林君主的联盟象征,对教皇的威胁无异于挑战加洛林王朝的正统性。

公元774年,查理大军直抵伦巴第都城帕维亚,德西德里乌斯沦为阶下囚。于是在法兰克王冠之后,查理为自己带上了第二顶王冠——伦巴德人的铁质王冠。

复活节时查理率军进入罗马,重申意大利领土归教皇所有,此后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半岛的统治终结。

自公元772年以来,查理就开始对德意志的萨克森人用兵,希望将加洛林的统治的福音一同扩散到这片异教土地上。

查理征服伦巴第后,萨克森人慑于他的威力,宣誓对查理效忠。可是一旦查理离开罗马返回高卢,萨克森人就起而反抗。

查理认为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背叛,也是宗教上的变节。772—804年,查理先后18次和萨克森作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萨克森人不得不臣服于查理。

事实上,查理与萨克森人的历次战役中也暴露了他的残忍嗜血,然而正是由此萨克森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领土。这对于后来中世纪德意志国家的形成具有非凡的意义。

除了在东部和东北部的扩张外,查理还继承了父亲向南扩张的事业。

查理完成了对阿基坦的征服后,亲率大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兵锋所指为摩尔人所建立的安达卢斯,也正是在查理征战西班牙的历程中,侄儿罗兰在朗塞瓦尔峡谷一战中英勇捐躯,这次战事后来演化成为中世纪最著名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

公元795年,查理设立了西班牙边区,标志着加洛林王朝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此外,查理通过对巴伐利亚和布列塔尼半岛的军事行动,进一步扩展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

查理的帝国西抵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东临多瑙河,北达波罗的海,几乎囊括了今天的法、德、意、西、瑞士、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奠定了西欧政治版图的雏形。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二篇】

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灭,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至代(今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继续抗秦。秦国大将王翦率军驻扎燕国附近,随时准备进攻。燕国感到亡国的威胁了。当时燕国有两个办法来应对秦国:一是刺杀秦王;二是与赵国残余势力联合拒秦。

刺杀秦王由燕太子丹秘密制定并主持。他选了一个勇士名字叫“荆轲”。荆轲为人讲义气,曾经游历各国,善于结交,他与太子丹交情甚好,明知是死,也接受了燕太子丹的重托。为了能获得秦王政的接见,太子丹安排荆轲作为燕国使者,以向秦王献燕国地图和逃到燕国的秦国将领樊於期人头为名,前往秦国。荆轲启程时,太子丹和宾客都身穿白衣白冠,送荆轲到易水(今易县燕下都武阳城遗址以南之易水)。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就上车而去,一直也不回头。荆轲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先用重金买通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受到秦王的接见。荆轲事先将匕首藏到地图之中,当地图打开到最后时,匕首露出来了“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拿起匕首,秦王急忙挣脱,然后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赶,最后秦王拔下佩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将匕首掷向秦王,但失败了。荆轲就被秦王下令肢解而死,刺杀计划失败。

这一刺杀行动,让秦王大怒,他下令大举攻燕。燕、代联军组织抵抗但被秦军打败。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东保辽东郡,燕王听从代王建议,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头献给秦王求和。秦国因有其它战事,暂时没有继续攻打燕王和代王,但四年后,秦军又挥军而来,打败了燕国的残余力量,燕国就此灭亡。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三篇】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申子名叫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在韩国做了15年的宰相。有一天,国君韩昭侯一脸难色地对他说:“实行法制太不容易了。”

“有什么不容易呀?”申不害胸有成竹地说:“实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给赏,有才能的人封官。而您虽然制定了法律,却常常私下里接受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还要求别人依法办事,那当然很不容易了。”昭侯听了这话很觉难堪,但还是接受了申不害的批评:“承蒙先生指正,从今以后,我知道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没过几日,申不害的堂哥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君面前说情,想给堂哥要个官位。韩昭侯听罢低头无语,过了好一阵子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谆谆告诫,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遵照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申不害听了这话满脸羞愧,伏地请罪。

这个申不害知法又违法的故事确是有典型意义,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和管法的人不一定就不犯法。申不害刚刚教训了国君,一转身就来给堂哥开后门,这实在是对知法执法而犯法者的极大嘲讽,而韩昭侯的回答更耐人寻味,值得今人深思。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四篇】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山里偶然发现一块璞玉,马上去奉献给楚厉王,经玉匠辨认,说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心中十分恼火,命令将卞和的左脚用刀砍去。当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去奉献,楚武王召来的玉匠还说这是石头。于是楚武王命令将卞和的右脚砍下。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有的官员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楚文王,文王就将卞和请进宫中,又找来玉匠把那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称作“和氏璧”。从此以后,和氏璧便成了极其名贵的珍宝。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位姓姬的诸侯,叫做“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见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离去了。

过了好些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了。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倒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定神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是蛇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呀!”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

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作“隋珠”。后人根据以上的两则故事,词语,合并出“和璧隋珠”的成语。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五篇】

吴王夫差对西施,上千年都歌颂西施和范蠡的爱情,其实我喜欢的是吴王夫差,不喜欢范蠡,吴王夫差和范蠡相比,他对西施痴情多了,范蠡为了国家大业把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范蠡真的很混蛋,而吴王夫差为了讨西施的欢心,为西施修姑苏台和馆娃宫,以至于国库空虚,后来亡了国,所以我认为对西施真正痴情的是吴王夫差。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六篇】

每一个。

成语。

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分享的“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汇聚精编8篇”,供大家阅读!

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何缘故成了如此?水土不同是也。想一想,人如果像此橘,应该如何应对呢?当今这个社会,千变万化,每个人一生当中所处的环境不会一成不变,我们怎么去面对呢?有大智慧的人都认为,坚持自己的信念,随遇而安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时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个时候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怎么办呢?师傅交代的事情,因为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时说道“随喜”。

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心态就是“随遇而安”。而且,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有福气!

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情罢了。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最好的办法。

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做事已经好几年了,可是鲁哀公并不了解田饶的远大志向,总是待田饶平平的。田饶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决意离开鲁哀公到别国去。

田饶对鲁哀公说:“我打算离开您,像鸿雁那样远走高飞。”

鲁哀公不明白田饶的意思,问道:“你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走呢?”

田饶说:“大王您经常见到那雄鸡吧!你看它头上戴着大红的鸡冠,非常文雅;它双脚长有锋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见食物时总是‘格格’叫着招呼同伴们一起来享用,特别仁义;它还忠于职守,早起报时从不误事,极其守信。尽管雄鸡有着这么多长处,可是大王还是漫不经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雄鸡经常在您身边,您每天见惯了它,习以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觉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优点与才能。而那鸿雁,从千里之外飞来,落在大王的水池边,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鱼鳖;落在大王的田园里,毁坏大王的庄稼。鸿雁尽管没有雄鸡的那些长处,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鸿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鸿雁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大王对它怀有一种神奇感,它的一切作为,大王都认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请大王让我也像鸿雁一样远走高飞吧。”

鲁哀公说:“请你别走,我愿意把你说的这些话都记下来。”

田饶说:“您认为我平淡无奇,并不觉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写下我的话,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田饶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去了。

燕王让田饶做了相国,田饶从此有了机会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本领。3年以后,田饶把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富足安定,边境平安没有盗贼。田饶名声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鲁哀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万分感叹,对当年没能留下田饶真是后悔莫及。为此,他一个人独居3个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标准,以示自责。鲁哀公发自内心地慨叹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饶离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饶能再回到我身边,可是,我知道已经很难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好高骛远,崇拜引进的人才,认为他们才有真才实学。特别是做领导的人,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远,放跑了本来就在手边的人才。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七篇】

柳公权是唐代一位楷书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清劲挺拔、俊秀深厚、自创一格,人称“柳体”。在他学书路上,曾有一位“无手”师傅对他的启发很大。

柳公权小时候聪明过人,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总以为自己写得已经很好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城里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城里。一进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来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着名书法家。

之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第八篇】

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府中的一个郎中叫枚乘。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吴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颇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认识到了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并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诸侯王也落得自杀和被杀。这个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

后来,皇帝派人征召枚乘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就死在了途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1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