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语文学情分析集聚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26499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语文学情分析集聚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学情分析1

一、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能力涵盖的内容

根据语文教育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规律,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运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基本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教学运用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否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是否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否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能否准确理解中学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语文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能否依据中学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否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

语文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掌握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是否熟悉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否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是否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否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

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是否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是否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否以中学国家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否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语文学科知识教学运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基本能力,密切相关,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可通过不同题型试题考核同一种学科教学能力,同一题型试题也可考核语文学科教学能力的不同方面。

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能力考查实例分析

1.学科知识教学运用能力

为考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运用能力,试题以鲜活的教学情境呈现,体现了语文课程作为实践性课程的特点。例如,为了考查考生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分类和熟悉情况,试题不是单刀直入地发问,而是创设了一个“某教师想要为《感悟鲁迅、走进鲁迅》专题进行备课”的情境(2013年上半年考试高中第3题),设问中考查考生能否将这一专题准确归类到“文化论著研读”模块当中。教学目的已超越了一般性文学作品阅读,而已上升为研究性阅读。又如,在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时,试题往往采用如下情境:

例1(2014年下半年初中第2题)

教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咏史诗,下列诗歌适合的是

A.杜牧《赤壁》B.杜甫《春望》C.文天祥《过零丁洋》D.曹操《观沧海》

此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咏史诗”这一文学概念的定义与辨别能力,又考查了其辨别历史作为诗歌抒情背景与作为诗歌论述对象差别的能力。试题引导考生了解著名历史人物作品与咏史诗的区别,了解即使被称为“诗史”的诗人作品亦有抒发幽怀之作。对考生在未来教学中积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拓宽学习空间有着积极导向作用。

例2(2013年下半年高中第4题)

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小狗包弟》。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挖掘课文思想意义

B.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扩大学习

篇文章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

D.相同历史背景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此题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组织教学的能力。从表面看,3篇文章的文体形式各异,分属杂文、新闻和回忆散文,而且分别涉及“左联”五烈士、“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三个不同史实。考生必须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把握3篇文章的共性,才能认识到上述教学做法的合理之处。

2.教学设计能力

试题对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考查,力求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贴近现实生活,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书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的要求。

例3(2013年上半年高中第8题)

国外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下列选项中,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务设计整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D.任务要求聚焦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

此题考查考生对这国外一优秀教学案例的理解。题目设计为否定式提问,通过三个正确选项传达给考生这一案例的优点:比如该任务设计整合了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错误选项提示考生该类任务实际进行中经常存在的误区。冀望于对考生未来教学设计的实践形成积极引导。

另一个承载教学设计能力考查任务的重要题型为教学设计题。考生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所选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准确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所选教学内容及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同时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所给的教学资源。教案书写更需符合教学设计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这些要求使得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的考生能更好地凸显出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对考生是否修习过教师教育课程和是否参加过教学见习、实习有着良好的区分度。

目前教学设计题给予考生的信息包括文本、课文介绍、单元介绍、学生情况、课时时长和教学条件等。此外,还将相关的课程标准呈现给考生。比如2013年上半年高中语文试卷中考查《张衡传》一课的教学设计,试题给出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一信息的给出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方向,更好地在教学设计中将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进行融汇整合。

教学方案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其中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基础之上,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方案的基础,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能力考查的重要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的考查,主要着眼于考生能否设计出符合该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难度、容量、切入点等因素进行衡量)。对教学设计的陈述要求准确、规范,检验是否“规范”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应为学生;

(2)“行为动词”尽量可操作、可检测;

(3)“行为条件”要具体、明确;

(4)“表现程度”要恰当。

从2014年下半年考试开始,教学设计能力试题不再要求考生设计完整的课堂教学方案,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个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从材料文体看,由于案例分析题的材料多为现代文,出于文体平衡考虑,教学设计题材料采用文言文居多。

3.教学实施能力

对考生教学实施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语文学习不同课型(如讲读课、自读课、活动课)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例4(2014年上半年高中第15题)

师:我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动——“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思考修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感伤。

生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了“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3:删去了“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生4:“逝世”的表达过于直接。“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的安详和无憾。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很有表现力,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下列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启发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思路

B.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借助教师改动后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主题的深刻性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丰富学生品读语言的经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主要特点为语言精确,结构严谨。故该教学实施情境的选取也紧密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并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敏锐且自觉的思考与表达,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要求。选项A的设计力求告知考生教学实施除了品味语言,还应注重从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本思路、厘清感情脉络。选项B促使考生自主判断材料是否注重培养思维能力。选项C提醒考生仅仅单纯地品读精确的语言和恩格斯的哀悼之情,还不足以令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两个伟大功绩,体会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感受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这些有赖于在教学中进一步实现。正确选项D则强化了考生对“掌握语言严密性”这一教学目标的认识,更深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无产阶级伟大深切的同志友情。在实测中,有%的考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教学实施内容。

案例分析题也是集中考查教学实施能力的题目,目前共设置两道题目,第一题为教学实录分析,第二题为学生习作的批评修改。从历年的试题看,教学实录分析涵盖了朗读指导、阅读教学、诗歌形象感知、比兴手法运用、品味语言等多项内容,可以考查考生在教学实施中多方面的素质,是整套试卷中最富于变化的题型。

教学实录的选择以一线教学中实际发生的鲜活优秀的教学案例为主。试题试图引导考生不将教材视为传授知识的中间工具,而是探究该案例内在的优点,对其深入认知和分析。在阅读中,考生兼具教学实施者和评价者的身份,从而获得更为敏锐的眼光,深层次理解教材,对不同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比较、理解、评价甚至批判。更加注重对教学实施的细节研究,并针对不同教学实况从不同视角进行研读和引导。2012年初中试卷中给出了A、B两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的不同案例,要求考生指出这两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其中,教师A最明显的问题在于用多媒体代替了文本,教师B最明显的问题在于过度运用多媒体,导致课堂缺乏真正的教学对话。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醒考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多媒体材料能否代替对文本的形象感悟?”“教师的身份定位应该是课件放映员还是引导启发者?”这两个问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试题用意并非否定多媒体教学,而是引领考生在未来的教学实施中,从文本本身出发,综合运用诵读、品味、鉴赏等教学实施方式,在课堂上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避免将思考的问题、品味的语句,以及问题的答案、赏析的结论等全部搬到幻灯片中,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既定”流程学习,无法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

4.教学评价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评价领域应做到“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国家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理念。考试基于上述理念,引导考生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等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并且通过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能力。考试主要通过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中的作文分析考查该项能力。

例5(2014年下半年高中第8题)

某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有课堂学习活动的测评,也有课外活动的参与态度、表现、效果的记录,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综合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B.增加课外活动的测评,有效地评价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C.课内测评与课外活动结合,准确判断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D.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该题考查考生对“多元评价主体”的正确理解。强调教师需要综合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醒考生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的判断,需要综合考量,不能依赖单一的评价方式来实现。

教学评价能力的考查还通过作文评析题呈现。除了要求考生指出某段落中的错别字和病句并进行修订以外,试题还要求考生能够针对整篇作文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并密切联系作文本身进行具体分析,有时还要求考生写出明确的修改和指导建议。

语文学情分析2

经过与其他语文老师的沟通交流,对上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开学一个月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   

一、据了解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   

二、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阅读和习作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着班级间发展不平衡,班级内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现象。   

三、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作业抄袭、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组织纪律差、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较差。   

针对上述现状,我将在本学期采取下列措施: 

一、抓班风建设,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检查督促与表扬鼓励相结合。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教育。   

三、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早读课、自习课,利用学校图书室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有计划地布置学生的读书任务。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做到多写多练,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五、花大力气,多牺牲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六、重视与家庭沟通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语文学情分析3

汉字书写

能做到正确、工整、美观的仅有10人。

1.  主要问题:

(1)铅笔太粗,太浓。

(2)字的间架结构不好。

(3)运笔不够流畅自然,没有笔锋。

2.应对策略:

(1)书写用中华绘图铅笔HB,并削尖了。

(2)每天练习写一个笔画,学习运笔。

(3)端正书写的态度,书写时先认真观察范字。

(低年级不抓好书写关,到高年级考试会吃亏。高年级试卷中有3分书写分。)

基础知识

1.主要问题:

(1)同音字不能正确区分并运用,如“清”与“青”。

(2)nl、前鼻音与后鼻音、轻声词、多音字弄不清。

(3)拼音书写与运用存在很大问题。

2.应对策略:

(1)学完每一课,都要过关给生字注音。

(2)经常做同音字、形近字的组词练习。

(3)抄写课文片段,没有学过的生字抄写拼音。

(抓牢字词基础,语文才有提优的可能。)

阅读能力

1. 主要问题:

(1)不能根据问题,从短文中提取信息。

(2)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3)对于短文表达的主旨把握不准。

2.应对策略:

1.每天布置30分钟的阅读任务。

2.推荐购买杨再隋主编的《小学语文智慧阅读》(二年级),每周练做2至3篇阅读理解。

3.学完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能复述出来。

(阅读能力需要训练,阅读能力跟不上,将来中考试卷都没法做得完!)

写话能力

1. 主要问题:

(1)词汇不丰富。

(2)语句不通顺。

(3)不会正确使用标点。

2.应对策略:

(1)练习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抄写课文或课外阅读中的优美句段。

(3)坚持每日1分钟说话,每周2次左右写话练笔。

(写话是习作的基础,写话是综合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请家长予以配合

1.    给孩子准备好中华绘图铅笔HB,并削尖了。

2.    给孩子备好杨再隋主编的二年级《小学语文智慧阅读》(自愿原则,不强求,自己网购,老师不代办)。

3.    每天倾听孩子说1分钟话,陪孩子做作业、读书30分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2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