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最新4篇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最新4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第一篇】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组织这样的教学周活动,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给了我更多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机会。在这次教学周活动中我听了十多位老师精彩的课,他们带来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让我受益非浅。从每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自己评价自己的课,不容易发现问题,更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框架和模式;如果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别人的课,就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既可以领略别人成功的妙处,又可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简单说说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巧用导入教学如果说一节课是一曲生动华美的乐章,那么导入就应该是它扣人心弦的序曲。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张红老师在讲授《大规模海水运动》时,首先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碰撞沉没时的影像资料,给了学生视听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富有感染力的影视资料,加上教师饱满的情感色彩让学生为之震撼,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之类的语言导入,尽量设计的巧妙一点,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能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范章婷老师讲授《水资源》节约用水这一部分知识点时,对工农业生产中的节水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这些离学生还较远,而重点从学生身边入手,让学生找一找发生在他及他身边人对水资源浪费或者节约用水的事例,贴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关注学生,使课堂教学生动、实用、有效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的加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实用、有效。范章婷老师通过一段生动形象的卡通视频“小水滴”,把水资源内容进行串联总结,符合初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视频中又可发现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水是在不断循环的,进而超越课堂,实现知识的升华。同样张红老师针对我校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程标准中对《大规模海水运动》这节内容的具体要求,侧重对学生读图能力与绘图能力二者相结合的培养。
同样其他老师的课也有很多让我学习的亮点,因为自身水平及学科的限制,不能一一列举,所谈非常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第二篇】
在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关于三维目标。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水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生物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4、教态还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
5、讲练结合不够,练习的针对性不强等等。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分听课教师的听课评价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3、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基本情绪的把握不准,使得这种过分的制造“愉快”,反而减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4、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但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和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地代替了教师的作用,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5、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师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等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虽然教师的讲解还较全面、很细致,但是对教材中的“非重点、难点”也进行面面俱到的的讲解,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第三部分参加评课的一些体会
1、公开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教学者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们营造了浓厚坦诚的评课氛围,在评课时能够放开手脚、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各自的见解可能“有褒有贬、有优有缺”,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这种评课氛围能够给予每位教师以教学的启迪、智慧的升华。
2、通过听课者和上课者的评课,使得听课者和上课者都能够得到启发和实质性的收获,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的驾御,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师的课后反思,但是课后反思和评课的效果如何,是否“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评课而评课”,是值得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反思和评价成功之处的同时,更应该总结和反思失误和教训,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为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第三篇】
我对高中地理视频“新兴工业区”一节观摩后的体会与评价
我认为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比较来讲是一节优质课: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味很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程度比较高、合作的效度比较好、问题探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
这节课教师受用的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8个组,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高新工业区各四个组:政府官员组、企业家组、经济学家组、媒体记者组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确认,各组人员任务明确。从视频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教师也给学生有较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程度比较高;同时教师的分组是比较合理,学生互赖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好,从学生代表的"发言和“记者”的提问看学生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说明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够。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结合实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人亲身经历,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个性化(选择性)。还有就是这节课教学的结尾是开放的,课在结束时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学生基本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
我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不仅进行了阅读,而且是围绕目标阅读,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自主的、积极地提出了问题并回答了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记者”的提问,有一个学生提问了两次,而且时间比较长,其它同学很少发言,“记者”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的运用也不够,没能展示运用结果。同时我也担心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意大利或美国两部分同学只顾自己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向对方学习。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1及评析【第四篇】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