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最新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最新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语文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2、根据课改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沉默的可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听、说、读、写想结合的特点,根据以上教学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同时渗透学生自学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我的课堂结构为:检查预习——质疑导入——初读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
(一)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质疑导入
以题目为切入点提问: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然会想知道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在沉默?等一系列问题。
(三)初读感知
学生带着质疑读课文,更具针对性,在些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相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框架:热闹——沉默——热闹。
(四)研读探究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热闹?哪些地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把读文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板书感受爱)
接着出示课文的第二幅图提问:是什么让兴奋的孩子们霎时沉默了呢?孩子们沉默中想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入怀入境,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精读的基础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问: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又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码的神色之中?问:为什么学生犯了错还说他们可爱呢?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表现,知道要回报父母的爱。(板书回报爱)原来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回报父母,这也正是沉默的可贵之处。(这些总是的设置紧扣主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法加深体会。
(五)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开放化,生活化,为了将课堂融入生活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歌曲《感恩的心》中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主题得以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作业设计
本课的作业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板书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中间的红色爱心,一看就知道是爱的教育,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设计《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几点想法,希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17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感受 爱 回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二篇】
(一)内容说明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是1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上台表演或单独发言等方法,在全体学生的朗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里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设置悬念导入
在第二课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内容,课件显示时间:将近6点。提出:“桑恩看到苏珊的求助语,会怎样做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2、紧抓重点词句
教学第5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弄清苏珊打出救助语后桑恩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桑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如“凝视”是怎样看?请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接着指导朗读句子“你在什么地方?”,体会并读出桑恩想知道苏珊在哪里的急切心情。从“吃惊”一词了解美国与芬兰间距离一万五千公里,面对面实施急救是来不及的;借助“商量”一词揣摩桑恩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后齐读全段,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节奏,读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训练合作学习
教学第6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省略提示语的对话,为使学生不至于将艾眉、桑恩的话混淆了,我先请学生默读本段,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两人的话语,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朗读、纠正刚才划线时出现的错误。最后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此时课件显示6点14分,连线美国急救中心。
4、体会重点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么第7自然段无疑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点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苏珊命悬一线,艾眉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桑恩照办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样照办的?我请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意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吩咐”“照办”。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此处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充分体会到桑恩的两个“粗体大字”“挺住”犹如两只强有力的大手及时给了苏珊以支撑和安慰。
本段的几句对白“我感到眩晕。”、“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好久才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厉害了。”及桑恩最后喊出的“她在学校里。”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珊的病情越来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眩晕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想、描述,体会苏珊的困境,尝试读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语气:《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指导读“痛,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和“她在学校里。”两句时我请几位学生尝试读,对学生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处理等不作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和评论,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并适时地进行范读,因此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读兴趣受到了充分的激发,读好课文的信心更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齐读第八自然段后,课件分别显示十分钟后连线芬兰急救中心和几十分钟后苏珊获救。这样的设计使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得到显示,使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
5、拓展思维练习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体会到国际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仿佛近在咫尺。苏珊的被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多么感人!正当学生感叹之时,我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寻新知。
6、自主学习生字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厉”字,里面的“万”字的横划稍长,要写得半藏半露。
板书设计:
网上呼救
网络
苏珊(呼)桑恩(救)
芬兰急救中心美国急救中心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三篇】
《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中的1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目的在于看学生是否能通过以前学过的方法,学会独立阅读,在阅读中感受香港的现代都市风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感。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特点: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它的美丽与繁华。第二至五自然段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和“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四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香港。第六自然段点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4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丰富多彩。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让学生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是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的。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制作了精美的香港风光课件,引用了录象片段等直观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体会其中情感。
: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感受、分析以及对实际学情的考虑,我将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题含义。
技能目标:
1、学会用小导游的语言有声有色的向大家介绍香港的特色。
2、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认识香港,理解课题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国爱港的情怀。
1.直观教学法
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形象直观作用,出示中国地图以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播放录象感受海豚、海狮的活泼有趣,制作香港风光课件感受繁华美丽。这样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示范朗读法
3、情境教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此在本堂课中我以“竞选优秀小导游”为教学主情境,把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香港游",把小组学习设计成“小小导游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激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2、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自主探究法
本课堂中学生自由研读、处理信息、组织汇报、课后专题学习活动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学法。
(一)、创情激趣,诱发学生阅读期待。
首先由学生较熟悉的歌曲《东方之珠》引入课文的学习,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情境。接着利用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认识香港的地理位置。再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小丁当”来明确竞选优秀小导游的要求与规则,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有序探索课文的急切心情,都盼着能够当上这一次的优秀小导游。
(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1、导游引路,整体感知。
为了继续牵好学生兴趣的线,原本书中的课文变身成了游览香港的导游词,老师则成了导游。导游娓娓动听的配图配乐朗读使学生有了对香港的初步印象,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急于想告诉大家自己从导游词中了解到的香港的重要地位,总起段的学习很自然就引出来了。“璀璨明珠”的概念也自然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这一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出了本文的中心句。很自然,本文的纲领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呢?”
2、自主读文,理清脉络。
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自学课文,在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中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明确了本文所描写的香港四大特色: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3、板块探究,合作交流。
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读就可以了,它应该还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理解等能力的发
展有所训练,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小组研读探究。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方面,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小小导游组,大家在组内研读讨论,研究的重点有二:1、本导游词的描写中,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会让人觉得流连忘返,印象深刻呢?2、把找到的词句美美地多读几遍。这样,学生有重点地找,有重点的读,抓住了重点词句,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找得快,而且各有各的想法,,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步:小组汇报交流。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在交流汇报时我会认真倾听,随机点拨引导,尽量使汇报能完整系统,又重点突出。“万国市场”和“美食天堂”主要抓重点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的理解感悟。点拨“旅游胜地”时,以“趣”引学生观看海狮钻圈、举重的录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后自由谈谈感受,深化“趣”字。“灯的海洋”,我把它作为本堂课语言训练的重点,主要抓比喻、拟人进行修辞指导和句式训练,抓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特色,理解灯光之璀璨。
要强调的是,在香港四大特色的汇报过程中,抓住适当时机反复回环朗读中心句,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香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的理解感悟。
4、内化感知,实际运用。
学生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香港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当然趁热打铁,引导他们
进行创新表演读,通过自己的绘声绘色、充满激情的介绍,打动其他游客,争取获得优秀小导游的殊荣,这一环节,学生都跃跃欲试,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上台当起了小导游,而且架子十足。下面的游客也听得津津有味,这也使掀起了课堂一个高潮,是本课最大的一个亮点。最后,游客的评价作为“小丁当”颁发“优秀小导游”证的重要依据。到此,本堂课课内的学习就结束了。
(三)、加强课内外结合,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以知识增长见闻,以求得“以课外促课内”。同时“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香港”专题学习活动:先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我提供部分参考题目供小组自行选题;接着根据各自选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以专题小报,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完成专题作业。最后利用班队课举行“我爱香港”的专题汇报活动。这样,学生就在语文大课堂中从不同的方面、每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一定有所收获。
现在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万国市场——应有尽有
香港,璀璨的明珠,美食天堂——一应俱全
旅游胜地——(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灯的海洋——光彩夺目
这一板书主要是学生组成小小导游组进行合作探究与汇报时完成的,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一是便于接下来小导游的能有重点、有质量的介绍;二是要给学生对香港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然还渗透着写作方法的无形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第四篇】
今天我优秀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4课《陶罐和铁罐》,是第五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
文本解读:
《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上要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部不能骄傲自大,必须谦虚谨慎,同时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
文章特色:从课文的插图、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文中新词较多,如“奚落、懦弱、轻蔑、相提并论”等,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对话,感悟寓意。此外,对话部分应该是本篇课文的最明显的特色也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通过对铁罐和陶罐神情和语言的描写,把一个骄傲者和一个谦虚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是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和表演的好材料。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辩、恼、耻、逝、殿、掘、朴、素。会写14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虚、嘴、恼、怒、吵、感、荒、捧、朴、素、值、受。理解“奚落、谦虚、恼怒、懦弱、轻蔑、相提并论、争辩、和睦相处、羞耻、流逝、朴素”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辩、恼、耻、逝、殿、掘、朴、素。会写14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虚、嘴、恼、怒、吵、感、荒、捧、朴、素、值、受。理解“奚落、谦虚、恼怒、懦弱、轻蔑、相提并论、争辩、和睦相处、羞耻、朴素”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通过多种渠道,搭建语文实践平台,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库存,让学生在运用中发展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第五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习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1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
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
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导学结合,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导入课文以后请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及其影响,然后请学生对课文的彩图——贝多芬像进行肖像描写,感性理解肖像描写。
2.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外在感知人物形象。请学生仔细地对照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用课件展示听读课文的(6----9自然段)要求学生对比一下自己所写的和课文中所描述的有何异同,说一说肖像描写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细细品读的前提下,从内在感知人物的精神,理解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4.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1.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学生搜集的资料详实,准备充分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
4.课堂上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5.受课件和教案影响过大,放的不够开,课堂容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