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38851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通用8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一篇】

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的“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170多年后的中国大地,茁壮成长为一个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个在近代屡遭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而渐渐陆沉的神州,正是由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终于迎来了最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响亮名字,既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共同理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集中阐释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问题。《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发表的1篇重要讲话。在这篇纲领性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申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辟分析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思想困惑,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对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些歪曲谬读,正本清源,条分缕析,进行了透彻回答,廓清了重大政治和思想理论是非,极大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思想共识。

今天,在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稿,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新中国70年历史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更深刻地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写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华章,更深刻地认识来之不易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更深刻地认识为什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必定会带来厚重的历史启迪。

一、自己的路自己走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稿中深刻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回顾了这段历史。

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各种“主义”都用尽却灾难益重、危机更深的绝境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浪淘沙始见金”。走俄国人的路,走社会主义的路,这就是结论。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民族复兴的正确方向找到了,但路在脚下,自己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没有人会帮你走路,也没有人会背着你走远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上下求索,找到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自己的路,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上篇”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启了中国革命的“下篇”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这又是一个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的历史大考,是更加伟大的大考,是更加艰险、更加严峻的大考。刚开始,我们只能学苏联的经验。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就觉察到苏联经验的局限,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我们后来逐渐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在卓越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经历过严重曲折,这些历程,都映证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转移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鲜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其科学形态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但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演进的规律结晶。500年风雨征程,500年奋勇前行,承载着人类崇高的理想和使命,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又有坎坷曲折,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具体形态,始终顺应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推动着世界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总趋势,这个总趋势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的总趋势,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道路曲折,功成在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等于历史结局,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成功,就必须在实践中寻找符合客观规律的实现方式。

90多年来,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泥古,不媚洋,不迷信,不教条,独立自主,拼死用命,一辈人吃三辈人的苦,就是要找到一条能够把苦难深重的人民解放出来,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有牺牲多壮志”。这条路是帝国主义列强逼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用勤劳和智慧换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引出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条路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昭示。找到这样一条正确道路历经了千辛万苦,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不移、独立自主走好这条“我们自己的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主义?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似乎成为一些人的“心结”,提出这样似是而非的疑问。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掷地有声,一语中的,打开天窗说亮话。

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反对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样子”作具体想象,认为描述得越具体就会越荒谬,他们指出,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原则性的预测和设想。比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规律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过渡,等等。

这些原则,描绘的是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为后人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前进方向,确立了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反复强调,对这些原则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能教条式地对待,既要坚持基本原则不偏离方向,又要结合具体实际来运用和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鲜明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比如,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在文化制度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先进文化制度,等等。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是自诩的、“贴牌”的,而是以鲜活的现实社会制度为明证的,这叫拿事实说话。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比如,在政治制度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体形式来实现的;在经济制度和体制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形式来实现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共性”,但又都具有亮丽的“中国品格”。对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别开生面;既不是僵化教条“照着讲”,也不是另起炉灶“另外讲”,更不是改旗易帜“反着讲”,而是继承发展“结合讲”、“接着讲”、“创新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立足中国大地,践行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资本社会主义”,甚至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就拿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来说,这本来是列宁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对经济发展如生产和分配的监督和调节等。因此,给社会主义中国扣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实属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一些人反复炒作“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企图通过抹黑中国社会制度,动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迫使我们放弃被实践所证明的成功道路和制度。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难明白,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之类的论调是别有用心的。

经验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但也决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过去我们曾因盲目学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导致了挫折,现在在对待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时,更要汲取历史的教训,防止因新的盲从而遭致新的失败。

“邯郸学步,失其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稿中使用这一典故寓意深邃。在当今全面开放的时代,我们认识了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种种主义、种种道路,目睹了这些主义、这些道路的不同命运、不同结局。如此这般的“颜色”,这样那样的“之春”,其后果是一再出现的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惨痛的教训,足以惊醒那些做着不着调迷梦的“睡中人”了。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自信的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如新,旺盛成势,前景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这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两个历史时期”血脉相连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历史总是前后自然联系的,不能任意选择,岂能人为割断。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分析阐释。

一是“两个如果没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两者不可割裂”。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还要坚持和发展。

三是“两个不能否定”。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正确看待和评价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关键,是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如果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共和国历史前进的立场,用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方法进行认识,就必然得出“两个历史时期”血脉相连,不可彼此分割、互相否定的结论。

历史事实正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国际地位得到世界普遍承认,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巩固,更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证。这些实践探索和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大进步奠定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历史总是在蜿蜒曲折中进步。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历史成就,丝毫不意味着要回避和忘却经历的挫折、走过的弯路。我们要正视历史,过去做得不好的就是不好,做错了就要认错改错。我们党勇于承认,改革开放前曾犯过严重错误,付出过沉重代价,教训极其深刻。因此,一定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规律性认识,不再重犯错误,把现在和未来的路走好。我们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目的就是这样。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功过是非的评判,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方法,看得到主流和支流,分得清真理和错误,区别开经验和教训。这是保持自信的根据,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由。

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因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历史就是源流,就是命脉。如果真实的历史被否定、被抹杀、被歪曲,不但不能获得新的发展,而且难以在当下立足。历史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改革发展的基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对新中国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歪曲历史事实,颠覆科学结论,制造思想混乱。他们“乱史”,是为了“改道”,目的是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变已由历史选择、人民选择的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问题就要从政治上看。只有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大论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如果不从政治上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就有可能被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所迷惑,掉进一些势力刻意设计的陷阱里。当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苏共历史被全面否定,“告别过去”等论调充斥舆论,结果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政治混乱、行为混乱,人们对苏共、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偌大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很快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

试想,如果否定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真理和错误、经验和教训,把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错误、失误无限放大,对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经验视而不见,势必会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党这一时期全部工作作出错误评价。如果否定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暂时困难、矛盾和问题无限放大,一概上升为制度问题、道路问题,势必会导致对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质疑,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成就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些人宣扬这些错误论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老路或邪路上去吗?

四、革命理想就是道义制高点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稿中着重强调的这一思想,道出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义制高点。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会硬,站位就会高,行动就坚决。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和定力,就会在精神上“缺钙”,得“软骨病”,在风雨面前摇摇摆摆、东倒西歪。

理想信念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根源于共同的利益、生长于共同的事业、凝结于共同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部文明史,演绎了多少活剧,人们为了获取利益而奋斗、而斗争。“1篇读罢头飞雪”,几千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史、几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史,写满了少数人为满足自身利益而残酷压迫绝大多数人的斑斑血泪。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搞新民主主义进而搞社会主义,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正因为如此,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站立在道义制高点上,理想信念坚贞无比。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势力骨子里不希望中国发展壮大,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企图造成一个分裂动乱、软弱涣散的中国,而这绝不会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只会符合以中国人民为敌的人的利益。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势力进行政治信仰上的颠覆、价值观念上的渗透、生活方式上的侵蚀,手段不断翻新、形式更加隐蔽,锋芒所向,就是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推销新自由主义、质疑改革开放,这些势力针对干部群众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暗战”,何曾停止过片刻。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党成立90多年了,坚守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还不清楚吗?现实生活证明,就是有一些人,包括极少数党的中、高级干部,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得了“软骨病”,最终底线垮塌,不可收拾。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党员干部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有的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总觉得中国什么都不好、外国什么都好;有的在扭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和领袖等错误言行面前不敢亮剑,模糊立场,甚至参与其中,等等。他们只看到,“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他们没有看到,这种“自我调节”、这种“缓和”,只不过是在为它被新事物取代铺平道路;他们更没有看到,西方国家近年来深陷泥潭、重疴缠身:经济低迷、民主失灵、社会矛盾加剧不一而足。他们对新中国70年的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在西方的“普世价值”等迷雾中丧失了起码的自信,甚至丧失了一个党员的党性、一个公民的人格。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一些人在理想信念上出问题,思想根子还是出在没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金刚不坏之身”,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才能守持。

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实践的、具体的。识别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要拿客观标准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稿中提出的“四个能否”就是具体的衡量标准,即:一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要看他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要看他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四要看他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归根到底,要看能否忠诚于党和人民,能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崇高境界。

五、守正创新:我们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路上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只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稿,是党的十八大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进行正本清源的雄文,拨开了历史重大关口的思想迷雾,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守正创新,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历史不会忘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证明,经过70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卓越实践和理论创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历史昭示现实,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实践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懈怠地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从世情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进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

从国情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更加全面,突出起来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有没有”已让位于“好不好”,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党情看,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进行了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党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要求我们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中国的阶段性、根本性特征,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揭示,集中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路、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和思想价值。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路上,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信念坚毅、信心充盈,去奋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人间奇迹。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二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本质是前进是对周边事物积极的探索,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国富民强,一个民族只有积极探索才能知道的更多,也更加先进,一个只知道跟随的人是没有热和前途的,命运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对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如此。

我是一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想起以前在队里训练,教练常提到八个字“快、长、准、顺、轻、紧、强、变”,这其中的“变”就是所谓的变化创新。我的肩关节柔韧性相对于别人来说不够好,做出来的操化动作较为僵硬,这就会在比赛中影响到艺术分,长期的针对性训练始终弥补不了先天性的不足。当时记得时间是靠近全国锦标赛了,也是考学前的最后一次关键性比赛,时间很紧,感到周围的环境都在向我施压,教练与我探讨、做工作,队友们也与我沟通。训练课后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发现了改变这一状况的办法。那天练得比较晚,健美操馆在训练局体育馆的八楼,我从楼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楼下,更糟糕的是楼下阿姨那天有事,看到人基本走了以后就关门了。我只好又爬到八楼从安全通道下楼。当时天色已晚,安全通道灯全部打开,很是明亮,出口离校门也近。心情有所好转,就在这时我想到了我操化动作的创编。我想为什么非要一味追求与肩关节柔韧性有关的动作呢?可以像走安全通道一样,走另外一条创编路子。第二天我便增加了许多小臂的动作、动作空间的变化以及身体方位的变化来使我的操化动作增加亮点。通过努力,我在xx年锦标赛上获得了男子单人操第六名的好成绩,顺利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所以直到现在在同济大学训练我也常常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创编操化的过程中。这样操化看起来就在与队友有共性的同时更加个性化了。

我来到同济大学,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同济大学的体育特招生,我要用我的特长为学校增光添彩,同时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踏入社会之后为国家做贡献。我现在担任副班长一职,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运用到了创新思维。体育班同学在文化课学习中出勤率与普通生比较相对低些,这也是让体育部领导最为头痛的一件事。而我们班委则商量出了一套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让同学们了解到自身文化课的欠缺,了解现在就业的现状,让同学们有危机感,在一定层面上增加了出勤率。我想这样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管理学生比从官方硬性施压要强得多。

作为班干部,我必须以身作则,在训练和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我们的专业是工商管理类,其下设有高等数学等科目。我在学习这些科目的同时也运用到了创新思维。就拿高等数学来说,摒弃传统的按章节的复习方法,我把能联系的知识点都做一个总结,把一学期所学的公式分类来记忆,实现纵向的联想。例如本学期在前面先讲到的空间平面与直线的表示方式可以与后面讲的怎样求解空间平面与切线联系起来记忆,增加学习的效率。

创新思维可以能运用到大部分领域,同样包括我的专业课——市场营销。我想今后在大三开设市场营销学以后,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实战营销中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三篇】

“海拔越高的地方,越能检验党员的党性和忠诚……”前不久,在海拔超过4600米的巡逻路上,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二连指导员龙忠平为党员上了一堂“在边防线上淬炼党性”的党课。倾听历年来牺牲在巡逻路上的烈士事迹,不少队员红了眼眶。

学做结合、笃行实做,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关键意蕴,也是创新方式讲党课的重要落点。各级在党课教育中,注重引导党员立起新形势下“四讲四有”新标尺,把“讲使命、有血性”突出出来,牢记军人职责,奋力担当尽责,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在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彰显本色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西部战区注重强化党员主战意识,组织机关干部到环境条件最艰苦的连队当兵锻炼,强化使命忧患。中部战区、火箭军深入开展“党员身份亮起来、党员样子树起来、打赢先锋当起来”岗位实践活动,通过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示范岗”、评比“党员之星”,推动由“学”向“做”延伸。

各级紧紧围绕深化改革这条工作主线,针对改革向纵深推进、部队思想更加活跃的实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读懂改革、吃透改革、坚定改革,正确对待单位并转、岗位分流、利益调整。各军区善后办结合实际开展“话改革、讲使命、守纪律、作贡献”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面对改革保持本色,少算一点个人得失的“小账”,多算一些顾全大局的“大账”,不论进、退、去、留都要淡定从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强军打赢一线,就是砥砺忠诚平台;急难险重任务,正是党性闪光之时。护航维和、抗洪救灾、联演联训……处处都是党课教育的阵地,处处都是党员履职尽责的舞台。近日,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的先进事迹成为各部队党课教育的生动教材。官兵表示,张超在短短秒定格下共产党人的忠诚品格和奉献精神,让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体悟到“信仰的味道”。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保持先进、纯洁和优秀,始终是共产党人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一堂堂主题鲜明、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党课教育,犹如一场场润物春雨,一顿顿精神大餐,讲出了创新理论的真谛,阐明了真学实做的哲理,锤炼了至纯至真的党性,激扬了向上向好的精气神,为戮力同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四篇】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世界,就是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即新的思想、观点、原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是理论创新,对过去的观点、理论有所改进,增加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也是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应该是真实的理论,即真理性的理论,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虚假之词。理论创新并不是为新而新,新就是一切。

第三种观点从理论创新的客观根据、客观内容、客观标准的角度,界定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有二:一是理论确实反映了人类历史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二是理论确实回答了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课题;二是理论的这种反映和回答确实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iv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v。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纲领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党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无产阶级究竟应该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与反复。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8月起,仿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二大起义。

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二大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首先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五篇】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是每个党员和干部的重要任务,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创新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武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就是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其次,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对提升政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政治能力是党员和干部必备的素质,是正确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的关键。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做到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正确把握大势,科学决策,有效推动工作。

第三,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对提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的,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可以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对提升实践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求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员和干部的重要任务,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提高了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六篇】

1、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关于它的重大意义,首先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来理解一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组织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比较推崇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他有一个说法叫做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是否为商业性的,(商业性的就是说企业,其他的组织,比如说学校,医院,包括党,它们都不是商业性的)只要是组织都会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德鲁克把它叫“事业理论”。我们通常说的比较多的就是指导思想,或者是基本理论。应该说一个具有清晰的、一致的和目标集中的特点的这样一个有效理论,它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我们有时候好像觉得指导思想这些话都比较抽象和空,好象没有多大的用处,跟我的实际工作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不是这样的。不光我们党重视理论,实际上作为企业来讲,真正有作为的企业也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这儿只是借用这个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它具有普遍意义。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党历来也是非常重视的。当年胡锦涛是我们中央党校的校长,有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就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提出要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当时正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是主持的。要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讲了三句话:

一个叫做这个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因为这个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它是总的东西,大的原则,它指出了方向。后来的各种各样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东西都是跟着它在走的,如果这个基本的东西错了,那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正确了。其实我们年龄大一点的经过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体会到,一旦基本理论错了,那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应该说这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我就不用多说。

第二个就是说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能够起这样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当然所有的组织都是需要的,我想,尤其是党组织,指导思想的这种作用更加突出了。你作为一个政党来说,你来参加党,什么人都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穷的、富的,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靠什么走到一起?应该说主要就是靠你的指导思想,靠你的理论,靠你的追求,靠你的宗旨。你的这个东西正确,有吸引力他就来了,不但不索取什么,甚至要付出代价,大的代价,甚至牺牲都是可以的。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指导思想上宗旨的这种力量,是特殊的一种作用,不是其他的东西能够代替的。战斗力也是这样的,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激发大家的战斗力,形成巨大的能量。

另外一个就是创造性、创造力。创造力也非常重要,指导思想正确了,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它给你的创造既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给你一个很大的空间。就是说你要顺着这个,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怎么去做自己去考虑,它既给你一个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你的这个创造一个巨大的空间。所以说这个指导思想,这三个力的作用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最后有一句话就是概括,叫指导思想正确不正确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再对比国际上不同的政党,比如说中苏两个党的对比,在像这样的一些对比当中都能看出来,指导思想它所起的作用确实是关系到兴衰成败的。

那么再说一句它的意义的话,我觉得在建党快要到九十周年了,九十华诞了,这个时候来总结,来进一步地提炼、学习、研究党的理论创造、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应该说它的作用就更加的突出。我想起码两个作用:

一个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快有九十年了,这个历史到底怎么来把握?应该说,通过对它的基本理论和对它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解,才可能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把握。

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理论的研究,可以更自觉地把握今天和明天。我们今天该怎么干?我们明天、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跟这个理论的研究、指导思想的研究关系更加的直接?所以,应该说,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党的理论创造和这九十年来我们党在这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我觉得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性,或者说是它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中国的国情对理论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中国的国情很特殊。大家知道,革命以前就比较特殊,那个时候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你说是搞民主革命吧,资产阶级还比较软弱,你说是搞社会主义革命吧,这个条件好象还不完全具备。这么一个特殊的情况下,该怎么办?这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其实你执政以后,应该说依然是相当复杂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觉得恩格斯讲过得一段话对于我们来讲是很有启发的。这一段话,我琢磨了很久,给很多的学员推荐过,我觉得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状况以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启发的。恩格斯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对于一个激进派的领袖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运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就被迫出来掌握政权。大家都能想到,我们跟苏联其实当前都处于这么个情况,你说共产党它是要搞社会主义的,那么条件成熟不成熟呢?应该说不是很充分。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应该说离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那种客观条件还是有距离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有可能夺取政权。

有人说,这个是好事儿啊,你都能夺权了多好啊?但是我们要看到,它既是好事儿其实又有它的风险和问题。按照恩格斯的说法,那说得就比较厉害了,叫做最糟糕的事情。糟糕在什么地方呢?他是这样说的,他说这样的情况下,你夺取政权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怎么个进退维谷呢?进退维谷实际上就是左右为难,这么做也不好,那么做也不行。具体说怎么呢?他说,他能做的事情通常迄今为止的全部行动同他的原则以及他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这是一种情况,而他应该做的事情则是无法办到的。这是不是左右为难啊?我琢磨一下,我觉得我们党实际上建国以后恰恰是倒过来的。第一段就是经历了那么一种情况,就是想做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无法办到。

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现在我们讲得那一段,叫“左”的错误,“左”的错误犯的比较多。所谓的“左”的错误都干的些什么事情呢?你要认真想起来,好像都不是共产党应该做的事情。消灭剥削、公有制、按劳分配诸如此类的。计划经济那不都是你共产党应该做的吗?但是你现在条件不成熟,你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你勉强去做,结果怎么样呢?一个就是你的做法本身就扭曲了,另外就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本来想把事情做好的,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这样的一个状况,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既然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吃了亏以后就转向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既然做不到,那我们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向后退一步。我觉得大体上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思路吧,就是说做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向后退一退。你比如说消灭剥削的问题。共产党人应该不应该消灭剥削?肯定是要消灭剥削的,这个是它的追求和目标,但是是不是无条件的呢?应该说不是无条件的,消灭剥削是有条件的。拿今天来,我们只能消灭那些应该消灭、能够消灭的剥削,而有些的所谓的剥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的那种剥削,有些剥削说实在的在今天你恐怕还得容忍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的存在,因为是在今天的这个发展阶段上,你不得不这样做。

再比如说很具体的,我们的所有制的问题。在过去,我们说我们应该统统地搞公有制,那么统统搞公有制在这个阶段行不行呢?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现在我们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存的,那么就向后退一步了。比如说分配,原来我们说的就是按劳分配就完了,其他的都是不合理的,就是剥削了。那么今天呢?你恐怕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包括按资分配的,包括你买了股票、你投了资了,你说你要不要参加分配?包括你的专利、你的技术、你的管理等等方方面面所有生产要素,它都得参与分配。这跟我们原来理解的好像又有所不同,是不是有这个问题?再比如说计划经济好不好,按照我们理解是非常美满、非常理想、非常好的,但是你能做得到吗?实际说做不到。那么比较现实的办法还是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那么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向后退一步,站在我们能做的这个基础上来做事情。那么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呢?应该说比较务实,比较有成效,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些年来我们发展起来了。

这样做又带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说迄今为止的全部的行动,它的原则以及它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你说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共产党不是一直说要消灭剥削、要公有诸如此类的,为什么你后退了呢?就觉得好像跟原来一直在说的那些原则违背了,你是不是倒退了?你叛变了?你干什么了?怎么想得都有的,觉得好像不可理解。某种程度上,好像说除了原来忠心耿耿的基本群众以外,你还为别人说话,你没有完全按照他们的这个直接的利益来说话来做事,也引起一些不满,这个恐怕是我们大家都感觉到的。

我记得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我直接遇到的。有一次讲课,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就问我,他说毛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啊?他说中国共产党现在还代表工人农民吗?你看他一会儿给知识分子说话,一会儿给新阶层说话,怎么不给工人和农民说话呢?后来我跟他讲,我说根据我的了解,共产党它肯定还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这个它没有变,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说他现在为知识分子说话,为新阶层说话,他为什么要为他们说话?难得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吗?你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新阶层的那些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中国的现代化还能不能搞下去?你中国的发展还有没有可能?我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在我们的这个阶段上你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不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不起来的。广大的劳苦大众、全国的人民,包括弱势群体在内,你说你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我说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现实,不是那么太好办。怎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实在的这个就涉及到对理论的需求。当年恩格斯在讲到这个话以后还说了两句话,一个就是说既然是这么一种情况,你就要有点儿准备,一个准备就是说,你要为自己辩护。

这个就是对理论创新的一个要求,你完全照着别的说法你根据解释不通的,你怎么说得清楚?你必须实事求是地按照我们的基本的相关的方法论,又能够实际的说明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要让大家能接受,大家能够形成合力,大家愿意共同奋斗,这个实际上就是理论所面临的、所承担的一个重大的使命,你说这个担子重不重?

当然了,恩格斯还说了另外一句话,还有一种准备,就是说你准备掉脑袋了,那你左右为难啊,你解决不了,发生冲突打起来都是完全可能的,发生严重的冲突都是完全可能的。你说该怎么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看出来,中国共产党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能够创造出一套理论,一套革命的理论和一套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么一个理论的体系应该说是非常的宝贵的。要是没有这样的一套理论的话,你很难自觉地指导行动,也很难把大家都拢到一起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这个就是我想说的这个重大意义。大家琢磨琢磨是不是这样的?

一个是一般的说,一个组织都有这样一个需要,另外特殊地说,我们中国的事情,要没有一个理论的创造说实在是很难的,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2、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

那么,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它的理论创造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想这个问题现在倒是比较统一的。前一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这个是中宣部编的,里头有些说法我觉得说得还是不错的,叫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实际上他是做了两件事儿,完成了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简单地说一个是革命的任务;一个是建设的任务,或者说执政的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飞跃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就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家都比较一致了,也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实际上就是这两块的内容。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七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这“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央视网《天天学习》专栏特推出《跟着总书记学习二十大报告》“五个必由之路”系列,与您一起从总书记讲话中理解这“五个必由之路”的深刻内涵。

天天学习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人民的选择。我们一起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体会其深刻含义。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认真不深入【第八篇】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以来,触动很深,感到这是一次思想的大起底,起底的是落后于时代的思维观念和惯性思维;这是一次能力的大排查,排查的是岗位素质与转型发展的差距;这是一次作风的大检验,检验的是尽责状态、求实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我对党的创新理论重大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自身实际,汇报四点感悟和体会。

一、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首要是更新观念、摆脱束缚。从我市的实际看,公安工作要跟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彻底解决公安侦查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犯罪的差距,核心在创新、解放思想。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念。因此,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学,带着责任学,把大脑里的谜团解开,真学真懂,正确认识现状,科学研判形势,着力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不能始终把思想停留在书本上,导致思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时代“拧着劲”、与群众“拧着劲”、与实践“拧着劲”;着力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有经验,是优势,但固执已见,就容易被束缚,就容易偏离实际,使工作缺少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多学习、多实践,自觉跳出原有经验的束缚,敢向过去“开刀”,敢向自己“叫板”,勇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努力使已有的经验与新的实际“接轨”;着力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把改革创新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新理论研究新情况,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解决新问题,

二、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要求是端正思想、转变作风。我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在实际行动上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说到底是要解决思想作风问题。我感到,要力戒自由主义,强化纪律观念,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上不说、会下乱说等现象要坚决反对和制止;自觉管好自己的“生活圈、娱乐圈、交际圈”,坚决抵制诱惑和侵蚀;要力戒形式主义,强化务实观念,既要善于求真,在准确理解把握“上情”的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掌握“下情”,要有揭露矛盾的勇气,要有解决问题的愿望,也要善于求是,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归纳总结事物的规律,以指导实际工作。要力戒保守主义,强化效率观念,讲求时效。

三、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动力是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作为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能满足于空洞表态,坐而论道,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用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来体现讲政治要求的落实。一是树立事业为重的奉献精神。只有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才能开动脑筋去刻苦学习钻研做好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潜心研究和把握本职工作的特点规律,才能积极面对和主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二是树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鲁迅有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盲目自满、不思进取是制约能力提高的大敌。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积极进取中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努力创造不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三是树立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真抓实干是精神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各项工作的落实都是一件一件干出来的。我们能力素质也是在实干中提高的。我觉得敢于担事担责,敢于攻坚克难,敢于迎接挑战,认认真真把需要干的,一件件落地落实,才能把握创新理论的命脉。

四、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途径是与时俱进、求新突破。着眼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定势,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一是继承传统,吐故纳新。对那些实践证明已经成为弊端的东西,已经过时了不再适用的东西,要改革,要抛弃。而对那些好传统、好作风不能抛弃,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结合新的实践,把它们丰富起来、发展起来,使它们发挥更好更充分的作用。二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树立解放思想的勇气,不墨守成规,患得患失,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大胆解放思想,理直气壮地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敢于创造,敢于试验,敢于突破。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和检查过去的工作,突破成规,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以站排头、争第一的精神推动工作。三是着眼实际,寻求突破。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市公安局作出新部署和要求的重大改革,努力在工作中找到特色和亮点的重大改革,力争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营造以创新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阿拉题库 · 学习办公更轻松!

48 223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