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2682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一篇】

摘要: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更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科学认识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培养情趣为动力,以实验为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增强基本技能运用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科学价值观。

关键词:教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物;生物实验。

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自身素质结构的完善和提高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与职能,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融进社会的新质。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时,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也应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1生物教学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体验的程度,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课外应让学生多自我思考,自我融合、整合知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体验的时间。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才会激发创新灵感,产生思维火花。

2生物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情趣为动力。

生物学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利用课外活动经常引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笔者从实践看来,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变得乐学、喜学。例如,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昆虫、植物标本,进行花卉、农作物栽培,设计实验等,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引导的艺术性。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参与”气氛,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在实验中充分感受快乐和趣味。培养学生的情趣,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又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3生物教学应以实验为手段。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手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鼓励学生重视生活实践。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重视知识,忽视智能和实践。事实上,智能及实践是各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是最为重要的科学素质。生物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质。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个要点,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或许有所帮助。

3.1细心观察,提升兴趣。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些观察型题目,让学生观察某一时期、某一动植物的发展。如常见动植物的辨认,四季花开花落的'变化。学生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感性认识直接从感官得知。再如农产品保鲜措施的原理;中耕松土为什么能促进作物的生长;酵母发酵的现象与原理;甚至像如何养好盆花等都是这方面的素材。这样,学生可以在观察中识别、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2学会思考,拓展思维。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旁栏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如“人体缺铁或锌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吸烟容易患肺癌?”;“苹果储存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活用这些知识,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中应该注意什么,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学生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问题情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3大胆假设,积极动手。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引导学生改进教学实验,例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存在着实验材料菠菜易受地域、季节的限制,实验步骤多、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进行改进和研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以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所需温度条件对反应速度和颜色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探究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是否可以相互替代。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3.4社会实践,调查生活。社会是生物教学最好的课堂。教师可结合课程进度,鼓励学生进行调查。比如对本校、本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对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影响等进行调查,学生调查后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从而充实了头脑,用活了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培养情趣为动力,以试验为手段,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提出的是,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多方位充分利用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2]丁盛茂:走进生物教学的艺术殿堂[j],中学生物教学,2003,(22).。

[3]张贵榜:“转变”生物教学方式[j],陕西教育,2005,(6).。

[4]陈德志:浅议素质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理化生教研,2010,(5).。

[5]马长义: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新课程研究,2010,(173).。

文档为doc格式。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二篇】

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医护工作者必须从“只关心病、不关心人”向“既关心病、又关心人”转变。因此培养出具有更高人文精神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是当代医学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9号)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其中“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蕴含着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并规定心理学是“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科中各个分支学科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人文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蕴涵丰富人文知识。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涉及的心理学内容非常广泛,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开始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将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充分发掘本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切实转化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领导则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学生朝健康方向自我实现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和艺术。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都有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的行为变革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回溯和延伸。

〔论文关键词〕教学价值课堂管理课堂领导教师。

在教育改革浪潮澎湃的今天,课堂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西方工业时代“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影响着国内外的教育事业,由于“管理太多,领导太少”,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管理日趋精细化,而在人文主义教育突显时代,这种管理取向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模式的需要。据悉,在素质教育刚刚启动的有专家对小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行为占大多数,教师的指导性组织行为与诱导性组织行为厦乏,严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发生了偏差:课堂教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突出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作用:追求民主、开放,抛弃秩序、规则。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价值的思考:教师的工作重心到底在哪儿?难道只是为了完成超额的升学率而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吗?抑或是仅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现实是残酷的,答案却是肯定的―教师要深化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必须学习课堂领导的艺术,真真实实践行“教书育人”的理想。

一、从课堂管理现状透视学生人性的缺失。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态场域,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首先有思考、交往、沟通的自由才有共享共创知识的可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形成的课堂管理体系为此做出的贡献却相当有限。即使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大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现状也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调研及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教师的课堂管理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原则倾向于任务中心;管理风格倾向于专制独断;管理方式多为控制监督;管理内容侧重纪律约束。从这些结论来看,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为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成绩。这种管理取向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尊严的不平等―民主精神的缺失;个人发展特质的抑制―创新精神的缺失;心灵交往的绳束―人文关怀情感的流失;成就动机的误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断层。

著名学者昊康宁说过“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因此很多教育实践必须从人来考虑”。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现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极有限的,因此,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必须对课堂管理进行“人性”的开发,深化教育工作。

二、从课堂领导诉求寻觅教学的价值旨归。

领导理论之所以受时下国内外专家的推祟,是因为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思想已在侵蚀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知性和灵性。领导理论相继引人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正好是人们对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呼唤。课堂领导作为一个话题在此讨论并不是因为我国传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没有过教师的领导,而是因为各种考试制度的劣根性与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非理性适应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教学价值在渐渐模糊和淡漠。从理论上的分析来看,课堂管理与课堂领导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主体的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有着区别(如表1)。

由表1可见课堂领导在“育人”的教育价值上要远远大于课堂管理,更彰显出对学生人性的关照。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独立的,一定程度上,课堂管理为课堂领导提供“基层”工作的准备和支持,如学习质量的管理就包括对课堂环境、纪律的管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下才能从更深层面展开对学生在知识、文化、人格和道德上的领导。我国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传统,从孔子的“道而弗牵,牵而弗抑”到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呼应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于对人更好生存的引导,而课堂领导的本质就在“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因此,辩证地来说,教师既需要有课堂管理的技术,又要深谙领导的艺术,只有超越常规的管理站在领导的高度来统领教学才能深化“育人”这一教学价值。

三、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教师教学价值如何拓展。

课堂管理的工作主要围绕提升学习质量展开,主要体现在课堂环境管理和对教学监控的事务上。教师参与课堂领导就要在管理和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在获悉知识、感悟文化、人格提升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引领”职能。教师要实现“引领”职能,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情境是指课堂环境与各种课堂资源的一种动态组合。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对课堂情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利于师生建构、互动生成知识的角度出发。传统与现行的课堂管理多限于对物质条件、心理氛围与纪律状态的改观与调适,而情境创设则侧重于在教学策略上开发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这种情境不仅要安全、人性化,还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未来的动机,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探究、合作。

2.组织课堂文化,开发感化力量。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课堂文化不仅体现在课程中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中围绕文化进行的活动中。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文化普遍的特点是:专断、单调、背离,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将课堂管理与教学环节隔离了,所以教师不仅要依靠知识、能力组织好教学活动,还要动用其文化修养、人格道德上的魅力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在这种文化中感悟学生,潜移默化其“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的素养和功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融合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它体现了人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共同体意在师生融洽沟通、交流,共同分享课堂资源,在相互影响、促进中实现共同的学习、成长目标。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组织团体学习、工作的形式,取得集体努力的“一致性”,因此教师要具体做到:指导个人学习目标,确立集体共向;赋权学生参与组织合作活动;权责义务和分享权利的角色定位;运用课堂文化引领学生成员理解、体验共同信念,融合共同愿景;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4.整合师生人力资源,开发互导式领导。

师生人力资源是课堂资源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师生以知识、经验为载体的各种智力和能力。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活资源”,引导学生自动生成经验。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要有一种意识:这些资源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影响力的见证,教的活动同时也应该合理接受学的过程的领导,这种主体间的'互导式领导就是一种隐形的课堂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教学价值。

5.驱动学生成就动机,引导“自我实现”

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学生的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上,外在动机则体现在对学习的奖赏和对外在的压力承受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豪斯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要驱动学生内外动机要从以下细节着手:了解学生“成长上限”,包括学生的……创设实践条件;强化成就感;归因引导,帮助形成成就的心理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而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工程。因此,教师的课堂领导最终的着力点在对学生可持续生长能力的培养上。

归结全文,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课堂领导思想的成熟和领导力量的践行是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旨归,是新教育时代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中对教育家园的张望。本文的撰写就在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平台,厘定教师的认识,坚定教师的信念,继续他们的崇高事业之旅,不畏风雨。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四篇】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因此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临床医生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1-2]。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对检验项目的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只有对书本上知识的认识,无法了解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检验的特异性、敏感性、精敏度、准确度缺乏足够的认识。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质量进行检验,因此,检验科应该不断加强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医学实验室整体质量的管理,尤其要强调对医学检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在分析事后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检验人应该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及时接受,提高检验科的工作水平,不断开展能够服务患者的新业务,同时满足临床的需求[3-4]。在检验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检验医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应该和临床医学相结合,除了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之外,还应该增加临床医师,同时为临床科室提供相关的资料。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医学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因此,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增加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医院检验科人员应该参与到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之中,提高双方的沟通水平,检验科的医生应该及时查看临床病人的病情,一旦在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可疑的结果,应该立刻进行调查。检验科医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协作之中,充分发挥检验医学的作用和地位,转变以往检验医学仅仅是提供结果或提供数据的思想。同时,检验科应该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强化临床意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之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因此,检验科应该转变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聘请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从事检验工作,或设置专门的检验医生岗位,使临床医师不断加强,提高临床治疗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结合程度,最终提升整体检验医学的素质。

4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不足。

临床医生虽然对专业知识十分精通,但是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认识和学习,加强二者的沟通,使它们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向检验科的人员进行请教。同时,可以邀请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相关课题的讲座,着重于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药物影响、生物学变异、影响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等,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检验学水平。

5沟通方式的改善。

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鼓励检验人员走出实验室,定期参与到查房的工作之中,构建完善的交流平台,加强和临床医生的沟通,针对临床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自身的想法和思路,对实验指标关系和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探讨,减少只重视实验数据,没有将患者放在首位的做法[5-6]。尤其是在处理棘手的病例时,应该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对检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加强二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检验质量得到提高,对临床的用药进行指导,明确检验项目的目的,使检验医学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提高医疗质量。对存在争议的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进行沟通,减少临床实际和检验结果不吻合的现象,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总之,只有加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才能实现“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五篇】

现如今,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的检验医学,不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还贯穿于诊断、治疗、治疗后评估、疗法分析、病理分析的治疗工作全过程中。检验医学从临床的辅助手段,成为决定医院医疗水平的关键,并成为医学开展医学研究的基础手段,为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1s015189文件的作用。

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

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

检验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进步,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的检验医学,已然成为医疗单位不可或缺的技术。其作为临床医学辅助手段的地位已经转变,检验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甚至影响到临床医学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技术。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六篇】

摘要:。

目的探究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思想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7-9月我院的心内科实习生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习生进行传统教学,观察组实习生则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进行教育,对比两组实习生在我科实习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同时调查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而观察组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同时观察组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满意度%(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34/50),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结合循证医学思想能够显著提升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提升实习生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知识学习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七篇】

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和艺术欣赏能力都在倒退,这对高校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影响的。此外,在社会利益和不良风气的熏陶下,许多学生因为缺乏独立健全的人格,思想逐渐堕落。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等等这些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是值得当代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怀,提升自我精神涵养,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新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希望可以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高校人才。

1选择优秀教师,以德育人。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身,就个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字和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选择优秀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渊博的.知识会让学生领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深刻感悟文学的魅力,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体,就要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气质修为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多数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都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深刻诠释人文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物魅力,体会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考试方法改进,以实育人。

高校大学语文的考试方法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察方法是学生最为反感的,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学习热情,因此这里不建议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改进,比如说通过课生学生的交流情况、读书笔记的记录情况、人文精神和自身素质的进步情况和学习心得的交流情况来综合考量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情况,对学生给与充分的肯定,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生活教人求真,学习交流感受也应该来源于生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各方面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和指导,提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刻体会为人处事的内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在选择最佳的方式将权利留给学生,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多的和学生交流,通过文化的熏陶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教育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和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各大高校也应该逐步增加对该类课程的投入力度,充分重视起来,力求通过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素养的沉淀,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校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临床医学的人文素质论文【第八篇】

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鼓励检验人员走出实验室,定期参与到查房的工作之中,构建完善的交流平台,加强和临床医生的沟通,针对临床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自身的想法和思路,对实验指标关系和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探讨,减少只重视实验数据,没有将患者放在首位的做法[5-6]。尤其是在处理棘手的病例时,应该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对检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加强二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检验质量得到提高,对临床的用药进行指导,明确检验项目的目的,使检验医学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提高医疗质量。对存在争议的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进行沟通,减少临床实际和检验结果不吻合的现象,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总之,只有加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才能实现“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共同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