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乌合之众读后感样例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31299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乌合之众读后感样例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第一篇】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群体就像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其原因“无意识主宰者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我们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很普通的智慧,最基本的智能,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普通品质集中在一起并最终表现出来的智力低下与平庸。其原因有三:一是本能。处于集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这就是集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二是传染。一个人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另一种陌生的力量主宰。三是暗示。(自己理解应该是“简单的直观刺激”)。

在群体中,自我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暗示的观念即可转化为行动的冲动。群体表现出冲动、易变和急躁。所谓群体,不过是外界刺激因素的奴隶而已。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根阳线改三观)。群体根本不会做任何实现的策划,无法持久,不承认障碍。任何障碍都会被群体所推到(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之人。)群体易受暗示,是因为它们期待着任何形式的暗示。群体期待暗示,是因为他们需要暗示。从一个念头进入大脑到付诸行动,这期间没有任何的时间间隙,几乎是立刻就变成了行动。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缺乏最基本的观察能力,靠集体幻觉自我麻痹(讲好“故事”割韭菜),他们智力泯灭。原本一个头脑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们成了群体中的一分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构成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暗示的信息经由群体无意识轻信的哈哈镜的放大,呈弥散效用迅速地传递开来。(以讹传讹,变本加厉,面目全非)群众的历史也是依靠杜撰,靠想象力改变一切,历史才会最大程度背离它的本原,呈现出光怪陆离的面貌。群众的英雄也是如此,他们就未曾真实存在过,只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产物。

群众的感情是极端、易变、冲动的,打动他们的只能是极端的感情。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群体偏执且专横,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对于别人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当群体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与破坏性后,并把这种力量与偏执结合起来,群体就拥有了专横的性质。群体渴望强权,对强权俯首帖耳,很少对仁慈心肠所动,但却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和崇敬;它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群体不具备任何道德(持久地尊重习俗,抑制内心的冲动),但却可以表现出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勇于献身,也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且必须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不容置疑的、简单明了的。让群众接受新观念,改造的方向必须是低俗化和简单化。群体所谓的推理能力,实际上只是比喻。他们没有理性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要想领导群体,就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功夫,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和推理。因为,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因此,只有对它进行浓缩加工,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群体具有浓厚的宗教情谊,即偶像崇拜。一旦民众开始迷信一个人,常常会攀比谁更迷信。身为一名领袖,如果想要让自己创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条站住脚,就必须成功地激起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让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就能让他们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偶像崇拜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群众需要宗教,发生变化的只是宗教信仰的对象。理解了宗教情结,即可理解任何惨案,总是群体所为。

乌合之众读后感【第二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乌合之众读后感样例最新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1篇《百年孤独》读完之后,看了马尔克斯呼吁国际关注拉丁美洲的历史遭遇的演讲,又想起了一个话题——民族的禀性,记得之前曾在哪里看到过《乌合之众》里有对民族禀性的概括,于是便翻开了这本书。

古斯塔夫·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后来周游欧洲、非洲和亚洲,进行了丰富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19世纪末他开始潜心研究心理学,开垦了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处女地。《乌合之众》便是勒庞在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齐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语原著书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意思是群体心理学,英文版被译为《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还加上了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书名《the crowd》。crowd这个英文单词,是人群的意思,从词根上crow具有乌鸦或者欢呼雀跃等意思,乌鸦喜爱腐食、散乱无序。或许冯克利先生是出于此衷考虑,将中文版书名译为《乌合之众》,这个略带贬义的翻译应该是从英文版的crowd衍生而来,而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心理、意见与信念、分类及特征的分析是客观、中性的。群体是否乌合,我觉得主要取决于时代背景和召唤他们的领袖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现在距离这本书形成的时间已经有100多年,里面有非常精彩的论断和分析,有些观点也能看出勒庞的民族、精英主义痕迹,如何解决这些论断中的问题不是这本书讨论的范畴,它的价值是提出问题。在20世纪初,这本书曾是不少政界领袖追崇的书籍,可能他们从中汲取了洞察并掌控群体的技巧,这些人物中有霸气而不体面的阿道夫,他便是掌握了日耳曼民族的禀性。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对商业传媒、金融、社会心理学影响深远,于个人而言,能够对群体心理有一定认识,开开眼界足矣。

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也推进着法国民众向新文明探索的步伐,勒庞逐渐体会到群体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性。于是,他以承认事实的口吻断言——群体时代的到来。

“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

20-21世纪,科技、军事、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交网络让群体这个有机体多了一种虚拟化的存在方式,商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也对民族性格和秉性带来了不起眼但又不可否认的变化。如果勒庞还活着,研究群体心理学的课题会让他感到更有兴趣和挑战,他所阐述的群体最稳定的世代遗传的思维结构,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群体心理、意见和信念,一系列的演进,会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加快。

书中有三段印象最深刻的,分别是讲述群体想象力的例子、苏伊士运河修建过程中德·雷赛布的意志力、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1)群体的想象力——“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这里勒庞引用了当时欧洲流感在巴黎造成死亡人数的例子,群体想象力并没有因为几年累计5000人而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一天之内发生500人或者埃菲尔铁塔轰然倒塌,会对群众想象力的影响整整持续一周。群体这个有机物的神经系统比个体要迟钝得多,没有足够强烈的刺激,是不会有所反馈的.。现在商业文明也是如此,搜索引擎、信息流等互联网应用,已经将民众接受信息和意见的层级扁平化,推广一款新产品要在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是需要下点功夫的。传统的重复修辞等手法在广告传媒上不会失效,但新鲜事物要激发群体的想象力会更难。特斯拉为了让用户群体对其科技属性有深刻的认同,将一个坐着橡皮人的汽车推送到了外太空,其实人们并不关心这个车子现在到哪了、什么时候到火星,但是这个营销活动是前所未有的,完全可以征服众多粉丝的想象力。一提起tesla,就有一辆红色的跑车带着人类往火星穿越,多么奇幻而又值得遐想和记忆!

2)意志力——“那些能够持续保持意志力的人,尽管不那么光彩夺目,其影响力却要大得多。”

为了强调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对群体的作用,勒庞提供了一个例证——德·雷赛布和苏伊士运河,一个把世界分成东西两半的人。面对一切反对意见、与他作对的所有联盟,德·雷赛布经历过失望和失败,但都没能让他放弃修建苏伊士运河的信念。他追忆英国如何打击他、法国和埃及如何迟疑不决、工程初期法国领事馆如何首当其冲反对他,甚至有人试图拒绝供应饮水……千难万阻都没有征服他的信念,最终他被载入史册,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在一个民族文明演进的历程中,群体是无意识的存在,像离离原上草一样分散和荒芜,而领袖则是文明的火种,肩负理想薪火传承的使命,终将点燃燎原之势。这个过程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唯有持久的意志力才能胜任,中华文明史不乏这样的伟人。

3)民族的生命循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势时,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结尾,对民族的形成和生命周期分析得十分严谨。勒庞将一个民族的开端概括为遗传稳固、摆脱野蛮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他认为这个理想具有什么性质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足以让一个种族中的每个人在感情和思想上形成完全的统一。

“在这个阶段,一种包含着各种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便诞生了。这个种族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某些它建立丰功伟业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无需怀疑,它有时仍然是乌合之众,但是在它变幻不定的特征背后,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即一个种族的禀性,它决定着一个民族在狭小的范围内的变化,支配着机遇的作用。”

法国的群体看重平等,英国的群体看重自由,拉丁民族的群体或明或暗地倾向于集权,日耳曼民族崇尚力量和彻底性,大和民族崇尚集体本位主义,战斗民族深沉内敛也爱动手。地理文化论或许能解释一个民族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群体以及领袖在此基础上制造的历史重大事件也会对一个种族的性格和精神带来深远的影响,主体和客体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地迭代演进,种族的文明也在螺旋上升的轨迹中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

“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它既缺乏统一性,也没有未来,只有乌合之众那些一时的特性。它的文明现在已经失去了稳定性,只能随波逐流。民众就是至上的权力,野蛮风气盛行。文明也许仍然华丽,因为久远的历史赋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实它已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厦,它没有任何支撑,下次风暴一来,它便会立即倾覆。”

-->

乌合之众读后感【第三篇】

《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国内翻译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xx-2013年,目前豆瓣上书评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读的国内翻译版本是20xx年1月出版本的,翻译人员是:董强,这个人曾在法国游学12年,是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强翻译的这版书,从出版后,到现在凭借着口碑,获得不少网友的一致好评,由于我本人在阅读此版本之前,并未阅读过其他译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对其它版本的书进行评论,但是,从豆瓣的评分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实力如何的。这个版本的《乌合之众》从出版到现在在豆瓣中的评分为分,可以想像书友们对这个版本的肯定。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是,不得不佩服国外专家的学术研究精神,他们能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逻辑推测下去,最后,再给你得出个结论。这就像是,中国古人所提出的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录也不少,网上也有很多分享的“实用乌合之众读后感样例最新5篇”,这里本人就不一一列举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

首先,作者对“群体”的研究、思考可谓是相当深厚。群体,是毫无逻辑可言的,群体,又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旦被群体的思绪所左右,群体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其次,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个人一旦入了群体之中,他就会丧失他自己原有的个性以及逻辑判断力,接管他个人思维的就是群体的思想。

再者,群体又需要引领者,引领者需要个人威望,而威望又来源于成功。所以,你会发现凡是比较牛的成功者,ta所说的很多话,都会有n多人相信,会有n多人愿意追随ta。这就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的粉丝经济,粉丝可以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这就是群体思维的体现。所以,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刷屏的营销案例,背后能够火的本质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个“群体”的人群,而这个“群体”就会按着“设计者”之初的剧本走下去。

最后,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对于西方社会普选的观点,这里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选的缺陷自然是太明显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级精英构建起来的,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顶尖。金字塔随着价值的递减而向下扩展,每一层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阶层。一种文明的伟大,自然不能取决于低级成员的普选,因为他们代表的只是数量。而且,群体的普选可能还是危险的。他们已经给我们招来了好几次入侵”

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同时,自己也有感而发,做了一次读书笔记:“本书首版是1895年,这段话,在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西欧国家慢慢得到验证了,看看现在的西欧国家被所谓的“政治正确”的“难民”移民搞成什么样了?巴黎圣母院就这么一把火给烧了。同样的,美国的民粹主义正在吹起,后面的路,可想而知。”

乌合之众读后感【第四篇】

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里,作者讲述了很多现象,发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从中只看到了三个字:非理性。而且,处在群体中的人,这个群体越庞大,越表现出一种非理性。而这,与欧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群体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经济学中,很多问题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实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这个选项,就意味着,其他的选项导致的结果不会为我们所知,无法做出比较。那么,永远只能根据部分信息以及有限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来做出满意的选择,而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单个人,是部分理性的。

虽然单个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许多人认为,当人聚集起来时,人们可以互相弥补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终达到利益的一致性与选择的理性,正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并不以为然。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运了一头牛到闹市中,然后让围观的人估计牛的重量,写在纸上,最后对将得到的结果计算,取平均数,发现得到的平均数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实重量。一群人仅仅凭借肉眼观测,就能得出正确的牛的重量,仿佛正好是“群体理性”的一个有利论证。

然而,这个实验的前提是,人们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没有过多的受他人的干扰而写下自己的估计,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识能够对牛的重量有一个大致的估计。现实中,很多事情并不具备这两个前提。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视频,一群研究人员进入电梯后,背对门站立,当电梯运行到另一层楼,电梯门开,一个人走了进去,发现他们都是背对着门,在犹豫了一下后,也转为背对门。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有人进入,但也都无一例外的由面对门转为了背对门。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碰到这种情况,是否也会和他们一样,背对电梯门。

如果群体中的人能够互相交流,那么,最后出现的情况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明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头脑风暴法”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评论其他人的想法,要的就是避免出现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思想控制。在一群人里面,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表达能力更强,态度更为强硬,在这些人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坚持自己的立场时,更多的人选择的往往是跟随他们而不是做出反驳,这正和电梯实验相一致:如果电梯中的人并不能互相看到对方,那么即使研究人员的朝向一致,对于后上者而言,也没有影响,正因为后上者看到其他人的表现,即使与自己内心想法不同,也会选择去遵从他们。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产生从众心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对的,而其他人的想法与做法必定有其道理。因此,就像一群乱哄哄的绵阳需要一只坚定的山羊来带队,群体中一旦出现了一个意志坚定的人,那么,大家往往会跟着那个人前进,以其马首是瞻。

就像舆论,人们总是追逐着一个个热点,可能在今天人们还在讨论这个话题,明天,大家就把这忘得一干二净,讨论下一个话题了。身处网络时代,我想,大家对于“带节奏”并不陌生,各种事件“反转”套路层出不穷,人们就“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随波飘摇”,以至于许多人高呼“什么才是真实的”。

所以说,一个群体的声音,往往并不是这个群体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由他们主导发出的声音。

再一个,估测牛的体重,是因为估测者对于牛的重量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如果让一群连单位都不怎么清楚的小孩子去估测,我想,要能得出正确的重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能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忌的就是“外行指导内行”。试问,让一群演员去规划国家大事,怕是这个国家会被当做一场戏给编排了。

原我们就有着从众心理,亦或是跟随心态,而且是在超出自己本专业、行业的事情上,大多数人所能做的,往往就只能跟随别人。

西方国家所言的“群体理性”,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弥补、在各自利益上达到平衡、最终取最优解的想法虽然很好,但终究敌不过现实。

人,终究是非理性的,在单独一人的时候尚且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进入群体,且这个群体越大,单个人的想法就越微不足道,最终呈现的轨迹可能就会越偏离自己的想法。有人说,一人一票选举制最为公平。选民两千万,那么,你的力量就是两千万分之一,选民两亿,那你的力量就是两亿分之一,这时候一个人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你的理论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因为,首先,你可能没有绝对的把握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而不会一直坚持;再者,就算你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且始终坚持,别人不知道你是否正确,此时坚持自己的想法与否对于别人是否接受没有必然的影响,最终,宣传自己的思想并让他人接受的,往往靠的是语言的魅力,说得难听一点,叫蛊惑。

任何一个创业成功的人,必然是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这个人格魅力体现在语言,能够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愿景,深入人心,打动人心,而且还能够提出一种价值观。高工资,能够让人心甘情愿的干活,而价值观,则能够让人不要工资的死命干活。可以说那些创业成功的人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跟着一起创业的人呢,虽然一起成功了,但不一定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价值观的提出,是谁?是创始人,是老板。接受价值观的人是谁?是跟着一起创业的人。虽然他们接受了,但这很可能并不是其内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灌输了他人的思想而已。

因此,我们真的不是理性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其实是身不由己的,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的。当然,正如身处市场中的我们,只能做满意的选择,而不是做理性的选择。

乌合之众读后感【第五篇】

《乌合之众》,第二次读,第二个译本。感觉冯译比胡译更好,因为冯译更能体现出勒庞观点警句性的力量。“乌合之众”,怎么会有这么棒的词!太喜欢汉语啦!

编排的原因,译者序放到了书后。译文和非译文的交替,给人一种潜水很久,终于冒出水面,畅快呼吸的感觉。读勒庞原文有种憋气的感觉,一开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热情还能津津有味,后面越来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观点喷发,就是断言断言断言,不解释不解释不解释,作者说仿佛在说不懂就记住吧,我肯定是对的。这也正符合作者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的大众心理操纵理论。

读的过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个群体化身而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壮汉,不断吐槽数落。读起来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读完已不知不觉受到他观点的影响,慢慢认同他的观点了。一本充满偏见、怨念、吐槽的小书,却能从出版伊始持续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觉得来的观点又总是能让人信服。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从众,便失去自我,成为乌合之众,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可是谁不喜欢那种群体带来的力量感和正确感,这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社会陷阱。就像买基金买股票,追涨杀跌,谁不是跟着跑?最后七亏二平一赚。

中译者序中说,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我认为对于读者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意识到群体的存在,而且我们随时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庞对我们耳提面命地说过群体乌合之众的特征,我们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开天眼,觑红尘:我是不是已经丧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给了群体的感性,漂浮在群体雄赳赳气昂昂的风暴之中。是的话,快快醒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3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