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鲁讯简介 鲁讯简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39589

【导言】此例“鲁讯简介 鲁讯简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鲁讯简介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电报技术;媒介变革;新闻产业化;技术垄断

中图分类号:TN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12-03

一、引 言

电报技术是传媒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它之前,传媒的诞生呈算术量级的增长,而之后则呈几何量级的增长[1]。在这一技术革命诞生之前,主要的日常信息传递工具中,只有鸽子和火车的速度能承载人们的“迫切心情”。电报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速度的需求,也使得资产价格信息、政治军事情报、文化阅读需求等作为“商品”的生产和传递方式产生根本变革,开始脱离私人沙龙领域,转而向公共领域散播。扩大了的传播所产生的丰厚利润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新进展,即以通讯社为中心,新闻、消息的采集、生产和售卖成为一个专门的庞大产业,而不再仅仅以报纸的生产和销售为目的。这样,凭借电报技术为竞争手段的通讯社就成为重商主义时期一部分资本聚合的新载体,造就了产业新链条。因此,高速膨胀的电报信息网络对通讯社早期的崛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强化新闻生产的上下游关系

十九世纪,刚刚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电报,是“高科技、新媒体”的象征。1837年,经过改进而刚刚具备一些实用功能的电报技术就已经被大众报纸《巴尔的摩太阳报》率先拿来“装点门面”。这时的电报,“时尚、神秘”的标签意义远胜过它的实际功能,因而报纸对它的推动力就非常有限。与其说报纸使用电报,不如说电报为报纸带来了好处。虽然当时为数并不少的报社出于行业的敏感都知道电报使用的重要意义,但电报作为一种技术革命的新成果,其影响力是在当时工业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第一类信息集散社区——通讯社——中,才真正开始得以体现。在19世纪中期左右诞生的通讯社以追求媒体新技术为竞争手段,在巨大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迅速形成附属于自己的下游链条。

早期报纸的传播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早期)私人通信中已经开始出现有关国会和战争情况、农作物收获、税收、贵金属贩运,当然首先还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广泛而详细的消息。然而,这种消息虽然源源不绝,但最终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经过‘手写’报纸的过滤,而出现在那些印刷报纸上面。私人通信的读者无意于把其内容公开出去。所以,政治报纸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商人,而是相反,商人围着报纸转。[2]”另一方面,拿破仑执政时期实施控制舆论,全国上百家报纸被削减至13家。到1811年时,巴黎只剩4家由保安部长直接指挥的报纸。其后1830~1868间政权变化更迭,但以惩罚制为主导方针的新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出版商和官方新闻检查(缘于‘大陆封锁政策’)对非官方消息的筛选和控制主要是针对境外消息、宫廷消息和无关紧要的贸易消息;所有的印刷品上的都是些传统的‘新闻’,诸如灵丹妙药和暴雨、谋杀、瘟疫以及火灾等[2]。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国外信息在巴黎各界成为稀缺资源。为通讯社的出现提供了生存环境。

针对法国的这个特殊机遇,拥有广泛社会交往的银行家夏尔·哈瓦斯(Charles Havas,1783~1858)从1825年起“有偿”供给金融商业界人士及政界政要主要从伦敦、布鲁塞尔等主要金融城市搜集来的金融、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消息。这一举动带来超乎意料的丰厚回报并促使这个事务所在1835年发展为“哈瓦斯通讯社(Agence Havas)”,小作坊突变为一个“新型商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企业。

通讯社突破了特权阶层对报纸传递消息的限制,树立了自己在巴黎媒介和外媒连通环节的关键地位。在1836年,即使是巴黎发行量最大的便士报纸《新闻报》和《世纪报》也依赖哈瓦斯社的消息供应。在1840年的《巴黎杂志》上,巴尔扎克真实的地揭露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严格说来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3]”但哈瓦斯社的初期做法是很容易被复制的,之所以让它能够几乎没有对手式的延续着市场扩张的,当然要归功于对电报技术的率先尝试而带来的先发优势。

哈瓦斯社是在1845年4月第一个开始使用沙普电报机通过新建的巴黎——里昂电报线路(法国政府1845年春季使用的第一条试验线路,因为当时法国政府的主流主要兴趣还滞留在“沙普托架机”上,对新式电报尚报犹豫的态度)传递商品价格信息。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用电报传稿的方式发表美国第11任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1845~1849)对墨西哥宣战的声明,这一重要国际政治事件的新报道方式促使法国政府对电报的重要性重新进行了审视。不久之后(1848年),巴黎与布鲁塞尔(当时是比利时的金融中心)之间电报开通,哈瓦斯社也随即开始租用该条线路用以延展业务。随着电报线路的不断扩展,哈瓦斯社在布鲁塞尔、罗马、维也纳、马德里以及纽约等地设立分社,信息支点增加,消息这种“商品”的生产和传递规模自然也就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由于有了庞大的信息链群,也就使得第一个具有现代传媒意义的消息社区在巴黎开始形成。这种整合使得哈瓦斯通讯社领先于其它媒介而首先成为信息商业化传递链条中的上游物种。当这样的信息垄断形成以后,1857年它和巴黎通用广告社合作,用国内外新闻稿交换一定量的广告版面,将200家地方报纸的广告需求汇拢到它的门下,然后把这些版面卖给广告客户,这样就在原先销售消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销售,这种新的售卖行为重新组合了广告市场中原先存在的主客关系,从而得以控制了巴黎报纸80%以上的广告刊登需求。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以向贵族和政治特权阶层贩卖消息为目的的新型传媒社群开始成型,这种传媒社群以汇聚资本为主要目的,而且汇聚速度远远超过其它技术行业。

针对哈瓦斯社的竞争出现于1849年10月。普鲁士出于统一德国的政治需要,国家电报局在柏林和亚琛之间架设了电报线路,而且特意向民间开放电报通讯的使用权利。在哈瓦斯要抢用这条线路生意的同时,伯恩哈德·沃尔夫(Bernhard Wolff,1811~1879)抢在这条线路的柏林一端开办了沃尔夫通讯社(Wolffs Telegraphisches Bureau),而保罗·朱利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16~1899)则赶到电报线的亚琛一端开办了一个业务点。经营的内容依然主要还是互相售卖欧洲各个主要城市的汇兑和证券交易的行情等金融方面的信息。

但由于资本实力不同,因而三者间的竞争也是不均衡的。1850年春,虽然路透利用亚琛与布鲁塞尔之间仍然处于电报真空的情况暂以立足,但很快到了1850年底便已经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因为路透在亚琛与布鲁塞尔之间相距76英里(约122公里)的区域内使用的是45只信鸽飞行大约2小时来传递股市行情信息。而随着巴黎到布鲁塞尔、巴黎到柏林、亚琛到布鲁赛尔间的电报线路接连开通,哈瓦斯依凭巴黎的资本集团作后盾、沃尔夫靠着普鲁士的力量支持,有力地控制了这些线路,路透则被毫不留情地排除在了电报线路使用权之外。

在亚琛竞争中,形成中的新闻产业经营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电报这种新技术对于“消息”这种特殊商品的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汇聚资本,继而垄断技术。而伴随着这场竞争,受到政府资金大力青睐而快速崛起的沃尔夫社,从1855年起就已成为与哈瓦斯社一样庞大的可以垄断广大地域内的德国境内的信息售卖寡头,比哈瓦斯社十年的积累过程缩短了50%。

三、推动垄断形成

路透社是利用电报技术由弱转强,进而实现一方垄断的行业典型代表。路透有句名言:“跟随电缆走”,这是亚琛的落败后生出的深刻感悟。虽然那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弱势限制了对技术的使用,但他感受最深的还是对电报这种新传媒技术的影响力。

路透早年在其表哥银行工作时出于对汇兑行情计算方法的需要,结识了数学家卡尔·菲利德利希·高斯(,1777~1855),当高斯和韦伯演示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时,日本学者仓田保雄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1833年)路透也参加了这次试验。……(他)还想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这套装置,不仅能了解到国外汇兑行情的变化情况,甚至欧洲各地的棉花价格暴跌以及普鲁士同法国的外交关系日趋紧张这样一些消息,也都能利用电报机快速地传递。这样一来,必将对欧洲的整个政治和经济发生决定性的影响。[4]”

1851年路透结识了维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得知英国人准备在英吉利海峡铺设海底电缆,于是当年夏来到英国谋求发展。幸运的是,此一时间的英国政府屈于新兴资本的强大抵制力量,在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一系列具有实质扶持性质的产业政策使得报纸成本下降趋势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运动,面向大众文化阅读的便士报开始大量出现,到1857年时已有107种。兴盛的情况比法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新的电报技术,报业趋之若鹜,一些报纸更是以高调标榜其紧密追随新通信技术,例如享誉最高的《每日电讯报》,在报纸的名字中就强调自己和新技术的亲戚关系。因为早在1846年,伦敦至多佛尔就已开通了允许商业使用的电报线路。

1851年10月14日,路透在伦敦皇家股票交易所1号匆匆成立了海底电报线办公室,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签下合约,为其提供欧洲大陆的股市行情以换取获得英国股市资讯的。这距海底电报线路开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1851年11月,约翰·布雷特(John Watkins Brete)和雅各布·布雷特(Jacob Brett)兄弟的通用海洋电报公司(General Oceanic Telegraph Company)架设成功英国多佛尔与法国加莱之间的海底电缆[5]。

因此,路透便通过这条海底电缆(对这条电缆紧随而至的还有哈瓦斯社、沃尔夫社)。提供与法国巴黎信息市场交换有无,开始了以伦敦为基地的“出售新闻的买卖”,内容性质上与哈瓦斯社、沃尔夫社没有区别,他编制的“路透快讯”也是主要供给交易所、银行、贸易公司等,首要目标是建立金融社群。随着大众报纸及地方报纸大量出现,政治、经济、军事等消息成为各家争相追逐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路透增加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消息。到1858年已经争取到了《泰晤士报》《广告晨报》、《每日电讯报》等7家最大的伦敦报纸为消息的售卖对象。

他在伦敦稳步建立起来的传媒社群利用电报线路迅速向外地辐射。1859年法奥关系日趋恶化。路透事先取得了法英之间的海底电报线路的专门包租权和拿破仑三世发言内容的刊布权,从而在2月7日第一时间得以向世界传播了法国有可能对奥宣战的信息。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欧洲的新闻大战也随之涌起。由于1858年在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Valencia Island)至纽芬兰的特里尼蒂湾(Trinity Bay)海底电缆(2500英里)铺设使用一个月后就断路了,美国内战消息只能依靠邮轮传递[5]。路透社为了能够领先其它同行早几小时获得新闻稿,选择在爱尔兰最西南端的克鲁克黑文(Crookhaven)拦截邮船,并且花巨资在克鲁克黑文专门修建了一个电报基地,铺设了一条连接科克市(Cork)的专用电报线,这样路透社距美国在空间上就近了400多公里,从而在取得美国最新消息上,比伦敦其它新闻机构能够提前8小时。

这种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重大国际事件的独占性报道手法,对于增强路透社消息产品的生产以及市场售卖能力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增强的力量反过来又加强了对英国以及国际电报线路的掌控力量。

伴随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路透社为获得向英国在东方殖民地的发展空间,1865年与德国的汉诺威王朝格奥尔格五世(Georg V,1819年~1878年)签署协议,成立专门路透社电报公司(The Reuter’s Telegram Company),通过北海海底向德国诺德尼岛(Norderney Island)铺设一条到英格兰的海底电报专线,并与其他经欧洲通往俄国和中东的电缆联为一体。路透社开始侵入沃尔夫社的势力范围。1869年,路透社又兴建由德国、俄国、伊朗往印度的专线,这些电缆又由孟买进一步延伸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加勒、新加坡和上海,1866年横贯大西洋海底的电缆最终铺成[5],路透社开始使用连结欧洲和北美的海底电缆。与当年亚琛中的竞争正好相反,路透社的强式扩张伴随的是沃尔夫社的逐渐萎缩。

这一时期通讯社之间的竞争,与前一时期侧重依靠资本实力的方式相比,更加依赖对电报技术的掌控。对于它们来讲,产业格局已经超越单纯对资本的依赖,已经到了“成也电报,败也电报”的程度,占领电报技术的制高点成为垄断方式下的生存之道。

四、技术垄断的加强与扩展

在十九世纪欧洲产业浪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通讯社利用电报技术主导了整个新闻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即使是概括性地观察当时的产业情况,利用电报技术获得最大资本虹吸效应的既不是电报电缆的所有者(例如,1855年时,英国最大的两家电报公司‘Electric Telegraph Company Limited’以及‘English and Irish Magnetic Telegraph Company’已经共同管理着英国约6700英里的电报线,1866年,美国最大的‘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掌管着全国约37000英里的电报网络)[6],也不是刊登消息的报社,而是将世界各地消息做成商品互通有无的通讯社这种新型媒体,它们是信息寡头、技术寡头、资本寡头三位一体的国际运营商。1870年1月7日,哈瓦斯通讯社、路透通讯社和沃尔夫通讯社以“联环同盟”搭建世界范围的消息商品的生产和售卖格局时,核心依据是以各自对世界电报线路的垄断占用为前提的。因为电报线路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能力和对下游链条的控制能力。

电报技术在通讯社角逐当中显示出的竞争能力被许多行业倚重。50年代以后,电报技术已经在英国、法国及欧洲各国主要城市之间普遍使用,其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以通讯社为核心的新闻领域。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和高频率的信息交换同时也使设备能够通联和信息通传的呼声日益提高。为了能让电报网络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855年比利时、瑞士、撒丁岛、西班牙、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报组织——西欧电报联盟(Western Europe Telegraph Union),1865年这个联盟进一步在巴黎会议上扩大为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成为技术性和行政性的国际组织。联盟制定的全球电报标准,不仅规定了设备制造的标准,还统一了通信协议。这样,电报技术开始以更大的规模,更严格的准入门槛,以产业的形式在更广的世界范围内,参加到国与国的竞备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以全球视角观察新闻传播的历史[J].新闻记者,2005(11).

[2] (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3] 邱沛篁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世界报业简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日)仓田保雄著。田瑞岩,任长安译。路透其人和路透社[M].北京:新华出版社,

鲁讯简介【第二篇】

关键词:配电网线路 检测故障 指示器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05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事业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电力线路以及配电网络越来越密集,电力资源形势也非常严峻。目前保证配电网的畅通已经是电力公司工作的重点,因为根据发生的案例,电力故障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有的我国10 kV、35 kV等线路运行方式均为中性不接地,这样的话,产生的故障很难寻找,也成为电力部门非常头疼的问题,再有低压线路是接地的,这样的接地故障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多样性和复杂性,总之,线路发生故障查找时随着线路网路越来越密集会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随着智能故障指示器的出现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 故障指示器简介

就目前电力发展情况,我国电网结构复杂且多样,线路故障指示器的生产应用也随之变化多样,故障指示器一般可归为两大类:一类叫电缆型故障指示器,这种指示器一般多用在电力电缆通道的线路上以及环网柜、分支箱等电缆系统之中,该指示器如果细分还可以分成面板型故障指示器、电缆线路型故障指示器、液晶面板型故障指示器等;另一类叫架空型线路故障指示器,如果再细分可以分为智能型接地的短路故障指示器、架空线路的故障指示器、多安装在电力架空线路通道上,主要作用就是用在检测线路的接地是否有故障、产生短路等。

我国电力线路长,路径复杂,一般难以轻易到达,而线路故障指示器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指示故障电流的通路,万一线路发生故障,巡线职员就可以根据故障指示器的报警提示内容,较快地寻找出并确认故障的区段,进一步分析得到具体的故障点。大部分的故障指示器还能够达到较高的智能水平,比如:实时检测线路的运行状态是否良好以及线路故障发生的具置或者说是严重程度等,比如:送电、电流、是否停电、接地情况、短路、电流过高等。智能型指示器在线路运行状态与设定值变化时可以迅速报警提示告知值班人员以及具体出勤的员工,做到快速反馈,即刻处理的决定,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用户满足度。如果配电网这么庞大,没有安装故障指示器,配电网一旦发生线路故障,比如停电、漏电、电压不稳等,将会给故障排查和查找带来很大难度。不能快速有效地恢复供电,一定会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导致经济损失;其次也会给供电企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及经济损失。为了在高压线路出现故障后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提高供电的稳定性,目前市场上有非常多的线路故障指示器。

2 智能型故障指示器特点及原理

智能型故障指示器相对于传统的指示器而言,具有更先进、更智能的特点,更适应配电网的需求。一般而言,配电网中的智能型故障指示器会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的作用就是实时监测和检测整个线路的故障、线路的负荷电流,通过智能化分析该配电线路的故障点,实时显示该线路负荷电流;输出各种直观图形,若发生故障时会即刻发送故障信息给巡检人员。该系统是通过检测故障电流来诊断发生的故障所在的出线端、分支段和区域。当有故障发生时,负责该区域的巡检人员马上会收到系统发送的故障信息以及指示器报警的状态,这样就能迅速锁定故障区域并查出故障具体原因,有效地提高了巡检工作效率,缩短了恢复供电的时间。

在识别故障方面具有识别短路、接地故障的功能,并可区分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显示方式有翻牌显示或发光显示360°范围内均可观察,翻牌方式时,显示牌采用夜视反光技术。故障指示器探头具有延时自动复位或遥控复位功能,自动复位时间可由用户指定或出厂前设定;故障发生时自动开始计时,返回时间误差不大于±10%。智能型的产品会杜绝合闸引起的误动情况,直接安装在线路上,安装方便,采用很强的防锈防蚀材料,可带电安装和摘卸,装卸过程不会发生报警、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可将动作信号传至架空通信终端、配置太阳能电池板,用以给后备电源充电,后备电源可以维持通信终端连续15天工作,不需补充能量,以上的特c相对传统指示器更智能化。

线路故障监测系统通过实时准确地监测线路状态,并将所采集到的故障报警、停送电状态等信息发送回主站中心;主站对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拓扑计算,确定故障区域;同时,故障点的信息会通过短消息发送到供电局生产管理部门、线路专工、线路维护负责人等设定的相关人员手机上,从而引导工作人员迅速准确地找到故障点。

3 吐鲁番配电网应用案例

智能型架空线路故障指示器监测到线路故障后,通过RF无线射频方式,将故障信号上传至数据通讯终端;由数据通讯终端通过GPRS网络将该故障信号发送到指定的IP地址上(监控中心的网络地址);吐鲁番监控中心软件在得到该信号数据后,经过对数据进行解析,并迅速地将该故障信号进行定位。监控中心计算机发出声音报警,并且可选配将该故障相关信息通过GSM短信发送到指定的管理人员手机。在线路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故障指示器定时采集电网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终端上传至监控中心。

2016年4月份,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在高昌区110 kV,新城变10 kV南线安装20组智能型故障指示器,在线路出现短路故障时,根据线路指示器翻牌情况,迅速确定故障点所在区间。配电运维人员现场核实后,非常快地发现了短路区域,可见,该系统在吐鲁番配电网的日常运维中作为一项新的带电监测手段,已经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线路故障指示系统体积小、安装方便、稳定性强,且投资少见效快,在吐鲁番配网局部区域内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供电部门快速有效地解决了大量的短路、接地等线路故障问题,确保了配网的供电安全,尤其适用于吐鲁番大风、树障的自然条件,为吐鲁番配网运维中快速定位故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结语

经过分析总结了智能型故障指示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对于选用哪个型号或者产品,要因地制宜,适合该地区、该电网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不能盲目地选择,有些产品是适合高寒地区,有些适合潮湿地区等。首先要研究该指示器的特点原理,如,该案例中智能型故障指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较好地发挥了其智能、快速的特点,为吐鲁番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晨,周勇,许俊巧。10kV多分支线路短路故障快速判断应用方案研究[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40-44.

[2] 姚建华。智能型故障指示器在配网中的应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2012:104-106.

鲁讯简介【第三篇】

2、剧情简介:

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尔被人谋杀,死者被人戳了12刀。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揭开一起“集体复仇”案,在东方快车上巧妙破解一宗谋杀案。

3、基本信息:

鲁讯简介【第四篇】

这个让观众感到新奇而又实用的视窗,就是齐鲁电视台刚推出不到一周的屏幕视觉信息系统的一个应用――天气变化的实时直播。这个系统以视频、实时为突破,通过对观众收视行为和潜在需求的深入研究,把电视屏幕进行科学规划、分区定位,分时分区播发不同信息,实现了在同一屏幕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视觉享受,为客户开发更多的广告产品,进而实现了电视频道的“扩版增刊”。齐鲁电视台给这个屏幕视觉信息系统起了一个很时尚的名字:“5D拼图”。

以道驭器,道器相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基于技术进步诞生的新媒体一样,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广电传媒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电视节目的策划、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新空间,技术的装备与运用水平决定了电视媒体的整体实力,技术创新更是电视媒介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当然,创新思维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和灵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从电视角度看,所谓道,即思维、规律、战略等・所谓器,泛指技术、装备、节目等。以道驭器、道器相济方能扬威传媒战场。

“5D拼图”正是“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的产物,是齐鲁电视台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参研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电视传播方式和电视形态的一次大胆独特的创新。“5D拼图”的技术构架是在线图文包装系统,该系统作为字幕机系统的升级换代产品,在国内各电视台应用很少,主要用于节目预告、屏幕包装和体育直播中的字幕信息。而以“领先半步”的创新思维领跑业界的齐鲁电视台,为这一设备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和内涵。“5D拼图”将屏幕播出区域进行重新拼接,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及飞滚字幕等形式实时各种信息,在单一屏幕空间上又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多维互动的“第二信息层”;同时将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跨界组合,使其成为承载频道全天信息和即时互动的“内容+技术+互动”的“智作”平台,在不占用频道独立的时间资源的情况下,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内容空间和广告空间。

屏幕信息更加丰富,选择性更强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同时进人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电视媒体在知识、信息和技术综合的时代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电视媒体“极限播出”的限制――每天只有24小时,5D拼图工作室所打造的“第二信息层”致力于向空间要效益,它将电视节目线性、单一播出的形式改为立体式、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丰富了电视屏幕的内容。从新闻快讯、健康飞播到视频多视窗,带给观众更多的信息。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某种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该公式表明,某种媒介或信息是否会被受众选择,由两方面决定。“报偿的保证”指媒介或信息的价值对选择者而言是高还是低,其中的“费力的程度”则包括时间、开销、方便程度等方面。人们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取最大的报偿。因此,电视媒体要想吸引观众,在提高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一定要降低观众的费力程度,使他们少花时间、少费劲就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5D拼图”在电视屏幕上所开辟的“第二信息层”无疑是提升“报偿的保证”、降低观众“费力程度”,提高或然率的一条捷径。比如,新闻快讯的飞播,把时事资讯第一时间呈献给观众,有效地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价值;天气直播视窗,让观众及时了解天气的实时变幻,节目预告视窗,改变了字幕预告、简单陈旧的形式,用节目精彩画面作为看点预告,增强观众的收看欲望。

提升传播速度,提升传播价值

时效性是新闻产品的生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迫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必须从延时播报转向即时播报,围绕新闻直播常态化的核心,打造新型的新闻节目生产编播的流程和工艺,以满足受众快捷信息的消费需求。

2008年。在直播常态化的基础上,齐鲁电视台在全国率先提出了“break新闻”的概念,推出了跟国际接轨的打断式新闻直播节目《独家!》。针对突发事件,齐鲁电视台随时调整节目编排,进行打断式直播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新闻展现给观众,使电视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而“5D拼图”的出现,使得“break新闻”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break新闻”打断正常编排给播出带来了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广告违约的风险,而“5D拼图”的多视窗播出方式,使得齐鲁电视台可以成为24小时随时承载新闻事件直播的传播平台。“5D拼图”不仅将电视直播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为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在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催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美化荧屏,完善观众收视体验

电视内容竞争力和频道包装都是电视频道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视屏的艺术,体验时代的受众观赏方式追新、欣赏品位不断提升,对电视包装提出了不断创新的内在要求。传播市场的现实表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节奏的提速,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形式选择”与“形式阅读”阶段,张扬内容必先致力张扬形式,已是当代大众传媒人的共识。

对于电视而言,以往的图文信息工具――字幕机只是简单地完成基于二维平面的图文制作,“5D拼图”完成了频道包装的技术升级,它将三维实时渲染和视频呈现融为一体,使屏幕包装效果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产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为受众的“轻易选择”和“愉快收看”创造了条件,也使得电视内容的传递借由技术升级更加深入人心。

带动广告形式创新。提升媒体价值

广告收入始终是电视媒体盈利的生命线。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不少媒体进入“经营寒冬”,而齐鲁电视台却成为其中的异数,2009年单频道创收4,4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它不仅在全国省级300多个地面频道中领先,而且也超过了大多数省级卫视。

2009年9月10日,被业内人士称为“61号令”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出台。每小时广告时间不得超过12分钟的新规定使得有效广告时间大幅缩减。媒体资源的有限性,在外人看来,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而齐鲁电视台“5D拼图”在创新传播形式和电视形态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广告形式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广告空间,提升了频道的广告价值。如高考期间各地的天气预报、温馨提示、分数线;世界杯期间,精彩进球视频视窗、世界杯进球榜和积分榜在广告时段的小视窗播出等,都在非黄金时段锻造了金子般的广告价值。此外,《独家!》视窗的冠名、天气视窗的冠名以及广告寻宝等一系列创意也陆续实现,都将更有效地拉动广告收视率,提升频道广告价值。

全方位、多形态的升级版“互动”

鲁讯简介范文【第五篇】

2010年5月16日晚,一场大雨降临山东济南,当时齐鲁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剧,观众突然发现在电视屏幕的右下方出现了一个视窗,里面正在直播济南的雨景,视窗边的文字简要地向观众告知济南及全省最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提醒下雨地区的观众关窗避雨,出行小心。

这个让观众感到新奇而又实用的视窗,就是齐鲁电视台刚推出不到一周的屏幕视觉信息系统的一个应用――天气变化的实时直播。这个系统以视频、实时为突破,通过对观众收视行为和潜在需求的深入研究,把电视屏幕进行科学规划、分区定位,分时分区播发不同信息,实现了在同一屏幕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视觉享受,为客户开发更多的广告产品,进而实现了电视频道的“扩版增刊”。齐鲁电视台给这个屏幕视觉信息系统起了一个很时尚的名字:“5D拼图”。

以道驭器,道器相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基于技术进步诞生的新媒体一样,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广电传媒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电视节目的策划、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新空间,技术的装备与运用水平决定了电视媒体的整体实力,技术创新更是电视媒介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当然,创新思维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和灵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从电视角度看,所谓道,即思维、规律、战略等・所谓器,泛指技术、装备、节目等。以道驭器、道器相济方能扬威传媒战场。

“5D拼图”正是“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的产物,是齐鲁电视台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参研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电视传播方式和电视形态的一次大胆独特的创新。“5D拼图”的技术构架是在线图文包装系统,该系统作为字幕机系统的升级换代产品,在国内各电视台应用很少,主要用于节目预告、屏幕包装和体育直播中的字幕信息。而以“领先半步”的创新思维领跑业界的齐鲁电视台,为这一设备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和内涵。“5D拼图”将屏幕播出区域进行重新拼接,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及飞滚字幕等形式实时各种信息,在单一屏幕空间上又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多维互动的“第二信息层”;同时将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跨界组合,使其成为承载频道全天信息和即时互动的“内容+技术+互动”的“智作”平台,在不占用频道独立的时间资源的情况下,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内容空间和广告空间。

屏幕信息更加丰富,选择性更强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同时进人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电视媒体在知识、信息和技术综合的时代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电视媒体“极限播出”的限制――每天只有24小时,5D拼图工作室所打造的“第二信息层”致力于向空间要效益,它将电视节目线性、单一播出的形式改为立体式、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丰富了电视屏幕的内容。从新闻快讯、健康飞播到视频多视窗,带给观众更多的信息。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某种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该公式表明,某种媒介或信息是否会被受众选择,由两方面决定。“报偿的保证”指媒介或信息的价值对选择者而言是高还是低,其中的“费力的程度”则包括时间、开销、方便程度等方面。人们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取最大的报偿。因此,电视媒体要想吸引观众,在提高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一定要降低观众的费力程度,使他们少花时间、少费劲就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5D拼图”在电视屏幕上所开辟的“第二信息层”无疑是提升“报偿的保证”、降低观众“费力程度”,提高或然率的一条捷径。比如,新闻快讯的飞播,把时事资讯第一时间呈献给观众,有效地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价值;天气直播视窗,让观众及时了解天气的实时变幻,节目预告视窗,改变了字幕预告、简单陈旧的形式,用节目精彩画面作为看点预告,增强观众的收看欲望。

提升传播速度,提升传播价值

时效性是新闻产品的生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迫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必须从延时播报转向即时播报,围绕新闻直播常态化的核心,打造新型的新闻节目生产编播的流程和工艺,以满足受众快捷信息的消费需求。

2008年。在直播常态化的基础上,齐鲁电视台在全国率先提出了“break新闻”的概念,推出了跟国际接轨的打断式新闻直播节目《独家!》。针对突发事件,齐鲁电视台随时调整节目编排,进行打断式直播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新闻展现给观众,使电视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而“5D拼图”的出现,使得“break新闻”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break新闻”打断正常编排给播出带来了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广告违约的风险,而“5D拼图”的多视窗播出方式,使得齐鲁电视台可以成为24小时随时承载新闻事件直播的传播平台。“5D拼图”不仅将电视直播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为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在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催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美化荧屏,完善观众收视体验

电视内容竞争力和频道包装都是电视频道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视屏的艺术,体验时代的受众观赏方式追新、欣赏品位不断提升,对电视包装提出了不断创新的内在要求。传播市场的现实表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节奏的提速,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形式选择”与“形式阅读”阶段,张扬内容必先致力张扬形式,已是当代大众传媒人的共识。

对于电视而言,以往的图文信息工具――字幕机只是简单地完成基于二维平面的图文制作,“5D拼图”完成了频道包装的技术升级,它将三维实时渲染和视频呈现融为一体,使屏幕包装效果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产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为受众的“轻易选择”和“愉快收看”创造了条件,也使得电视内容的传递借由技术升级更加深入人心。

带动广告形式创新。提升媒体价值

广告收入始终是电视媒体盈利的生命线。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不少媒体进入“经营寒冬”,而齐鲁电视台却成为其中的异数,2009年单频道创收4,4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它不仅在全国省级300多个地面频道中领先,而且也超过了大多数省级卫视。

2009年9月10日,被业内人士称为“61号令”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出台。每小时广告时间不得超过12分钟的新规定使得有效广告时间大幅缩减。媒体资源的有限性,在外人看来,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而齐鲁电视台“5D拼图”在创新传播形式和电视形态的同时,也随之带来广告形式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广告空间,提升了频道的广告价值。如高考期间各地的天气预报、温馨提示、分数线;世界杯期间,精彩进球视频视窗、世界杯进球榜和积分榜在广告时段的小视窗播出等,都在非黄金时段锻造了金子般的广告价值。此外,《独家!》视窗的冠名、天气视窗的冠名以及广告寻宝等一系列创意也陆续实现,都将更有效地拉动广告收视率,提升频道广告价值。

全方位、多形态的升级版“互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3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