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95317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第一篇】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样的漂亮神奇,没有善恶之分。孩子们生活的周围永远都有花草树木的陪伴:春天,公园里观赏各种各样开放的鲜花;夏天,在绿荫底下乘凉;秋天,一起捡落叶;冬天,给小树穿上棉袄……所以,孩子们喜欢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种,而每一种植物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植物们在外形、生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由于环境资源的破坏,有的植物繁殖过多,而有的植物又濒临灭绝……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植物世界之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

大班幼儿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但是,幼儿的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需要教师给予孩子们归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有关植物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热爱整个世界,热爱整个地球的美好情感。这才是一个完整儿童、完整人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讨论等等,大胆表述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发现植物之间的不同,探讨植物的独特之处,了解植物世界和我们人类世界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激发幼儿热爱植物和保护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这个活动中,我着重解说一下植物的自我保护。因为我认为,植物的自身保护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它们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另外,如今对独生子女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护教学活动的开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基于教材的综上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

2、能把观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目标(1)(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能够对植物的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分析分类,这是更高层次的。

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同时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科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只有了解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才能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

1、知识准备:认识各种植物,对各种植物感兴趣,通过看书、看录象、问成人的途径对植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质准备:

(1)玫瑰花

(2)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

3、植物的图片、标记、白纸、笔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调查问卷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调查问卷法: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调查、分析、讨论和统计的方法获得各种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2、语言讨论法:在教学活动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对植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分类时,我就引导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植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3、游戏法:通过“会保护自己的植物”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一)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对花草保护自己产生兴趣。

1、出示玫瑰,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来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这个刺是它用来做什么的吗?

3、小结:为了防止人们来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长满了刺,这个刺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

(这一环节通过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导入课题,同时调动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共享调查问卷

玫瑰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想办法保护自己,你们已经对其他植物的自我保护进行了调查,请你们拿出来和好朋友说一说。

(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展示并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三)集体讨论分析,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对自己的调查进行大胆表述,同时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边分类边出示标记和幼儿共同记录,共分为以下几种保护方法:

1、放臭气:烟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质:丝兰、龙舌兰

3、身上有刺:金银花、月季花、蔷薇花、玫瑰

4、拟态:圆石草、角石草

5、小结:植物们也很聪明,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气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长刺,还有的利用拟态来保护自己。这些植物真能干!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表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它们的相同。通过表述、操作分类、分析探讨、记录等方法,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目标进一步解决。)

6、观看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并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分析。

(在此环节中,通过直观的录象观看,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重难点目标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巩固游戏:会保护自己的植物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会保护自己的植物”,当老师出示植物的保护方法的图示后,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植物用的是这个保护方法,然后学一学它保护自己的动作,看看谁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护”

植物们都想办法来保护自己,我们小朋友能不能为自己想象创造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在纸上画下来。

(此环节运用绘画这一表现方式,鼓励幼儿想象创造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使活动目标得以深化,并回归生活。)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第二篇】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 :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

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

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 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 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 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4、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龙卷风的碟,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实际操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在户外感受了风。以增加幼儿对风认识。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第三篇】

《小鸡的一家》是一首易记、易诵很受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歌谣,教材中巧妙地把1-9的数字和儿歌内容结合在一起,儿歌中有的直接出现数字,有的把数字的谐音隐藏在儿歌中,能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去仔细倾听、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在游戏、学习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了此教材,目的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1、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在听听、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美。

2、能有节奏的念儿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3、学习儿歌,通过故事理解儿歌,知道要经过大人的同意才能出去玩耍,体验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感,并且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幼儿自主发现儿歌中存在的数字,并且能够迅速反应出来。

教学重点:

熟练的学唱儿歌,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儿歌中的内容。树立幼儿离家前要与告知家人,树立安全意识。

通过直观法引出主题,用讲述法、示范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音律感,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儿歌,学会自己表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1、朗诵后提问,让幼儿感知儿歌中的内容,对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

2、再次朗读。

1、小鸡可能会去哪儿呢?请你帮鸡妈妈想一想。

2、小鸡自个儿出去,可能会碰到什么危险的事呢?

1、这首儿歌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听,找一找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次朗读儿歌,注意将数字读成重音)

2、这首儿歌里藏着许多数字,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儿歌里藏着的数字找出来。

(1)谁找出数字了,哪句话里有数字几?(根据幼儿所说,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数字按儿歌自然句式排列)

(2)集体看数字念儿歌。(学习第一段)

(3)再听听,还有哪些字的发音和数字7、8、9很相像?

(4)学习数字歌谣的第二段。

1、教师朗诵并配动作表演。

2、幼儿排演儿歌。

(1)请你找好朋友,一起学着表演《小鸡的一家》。(教师巡回时,适当提示儿歌的词句)

(2)在自练基础上,集体表演儿歌。

1、小朋友,你们刚才在表演时,老师听到外面有叽叽的叫声,可能是小鸡迷路到幼儿园来了。谁愿意帮鸡妈妈去找小鸡?如果找到了,要很小心地抱着它,千万别吓着它。(请三位幼儿去活动室外显眼处,取两只小鸡的联体图)

2、(三位幼儿在室外找鸭的同时,教师在室内出示鸡妈妈的角色图)鸡妈妈没找到小鸡,可着急啦,你们快点对呀妈妈说,别着急,我们小朋友已经去帮你找了!

3、(三位幼儿抱着小鸡走进室内)教师提示他们问鸡妈妈:"这是你的宝宝吗?"

4、小鸡一家相亲相爱在一起。现在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小鸡?原来,这首歌隐藏着数字10呀!

1、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吸引幼儿。整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问体现层次性。幼儿通过看、听、表演等形式,表现出对学习数字歌谣的浓厚兴趣。儿歌的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利于幼儿理解、分享交流、想象扩散。在目标、内容上能与计算、德育、生活相结合,体现整合观。

2、儿歌中小鸡一家还隐藏着数字"10",可以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把数字"10"编入儿歌。这样使儿歌更有完整性,也能让家长参与,体现家园互动。

3、幼儿在念儿歌时,有些生疏,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想着数字顺序、记着数字念儿歌。让孩子学会念数字歌谣的方法4、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能容易走神,如何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整堂课可以顺利的完成成为考验教师的难点。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第四篇】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1到10的数字都是认识的,但对对于它们的相邻数不是很熟悉,如2的相邻数是1和3、3的相邻数是2和4等等。为了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特设计了这次活动,希望幼儿对10以内数字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1、让幼儿知道每一个数字都有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整数的相邻数。

2、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了解10以内数字的相邻关系。

3、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的重点定位于;能发现比一个数多1和少1的数。难点;找出相邻数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而服务的,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1-10的数字卡片。

2、动物房子图片,小动物图片(小狗、小猫、兔子、猴子、狐狸)

3、空纸箱。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因此本节教学活动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数字,”趣“中练数字,”乐“中学计算,”赛“中增勇气,以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本次活动我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动物找邻居、(二)数字宝宝找邻居(小朋友扮演数字宝宝)(三)游戏摸彩票(四)比赛看谁找的快又准。具体流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给小动物找邻居,给自己找邻居。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引出数字宝宝和小动物还有小朋友一样也有邻居,数字宝宝的邻居也是挨它最近的数字。然后让小朋友自己观察数字宝宝的邻居有几个?数字宝宝和它的邻居有什么样的关系?培养幼儿善于发现和总结一些简单规律的数学能力。)

(二)、数字宝宝找邻居

小朋友们扮演数字宝宝给自己找邻居。让小朋友直观的认识数字宝宝的邻居。

(三)、游戏摸彩票

让小朋友在不看到排好数字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记忆以及初步建立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找到数字宝宝的邻居。难度适当加大。

(四)、比赛看谁找得快又准

让所有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老师举数字卡片,小朋友集中注意迅速反应,找出数字的邻居。也是对整节课的再一次巩固练习。

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之处:

1、探索内容少了一些;

2、课堂组织能力欠缺,缺乏吸引孩子注意的小方法;

3、活动中没能很好的渗透语言能力的训练以及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4、教师缺乏对孩子的适时、适当鼓励,对孩子的评价的不够准确、具体;

5、导入部分稍长,应适当缩短;

6、学具发放前没有给孩子作说明,造成部分孩子注意力转移;

7、孩子操作的较少,没能很好的培养其自我纠错的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89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