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整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天发表时间 2916265

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参考资料

一、学习专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参考资料

1.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求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4.人民日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自学内容(党的领导法规)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略)

2.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略)

3.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略)

4.信访工作条例(略)

5.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求是

2024年1月31日

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分析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巩固良好局面,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一,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继续推进中华民族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做好文物古籍发掘、整理、利用工作。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第二,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后不久,我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今年6月,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此作了初步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第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0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求是

2023年12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既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又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应运而生。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态势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和媒介传播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想多元激荡,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潮交锋激烈,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先进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占据主流,但一些落后的观念、消极的思想仍然存在,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化相互碰撞。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感召力,就在于其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世界文明格局的变迁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能万众一心、成就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反之就会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一事无成。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强起来奠定了最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并承载着新的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九个坚持”规律性认识;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2023年10月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重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又突出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从历史发展角度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过程论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规律的深度结合;从共同体角度提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联合论与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客观实际的深度结合;从方法论角度提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深度结合;从治国理政角度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演进规律的深度结合。这一系列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判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如果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就难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强大文化信心,就没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意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唯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简单化古,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完全正确的,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又赋予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回望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莫不是文化互鉴、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因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正因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民族树立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由历史观铸牢文化观,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再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此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党的民族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密相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保党中央文化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推进理论研究。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要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深化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要加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学段编写课程教材和辅导读本。要开展群众教育活动,在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开展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要建设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要依托“道中华”宣传品牌,用创新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强化共同价值。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编纂中华民族通史,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城乡建设规划、重大活动中广泛使用。要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网络艺术作品。要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要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与共。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要严格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工作,清理查处煽动民族分裂的出版物、标志标识,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要把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要健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联合引导管控机制、民族宗教类网站审批管理机制,规范网络社群发展。要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提升网络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新征程上,全国民委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民族工作力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求是

2024年2月1日

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最新成果,是1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深刻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接见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在两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当前民族领域风险挑战作出的动员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56个民族共同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千年夙愿,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族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之强前所未有。同时也要看到,影响各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虽已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还有一些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误解;等等。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严峻复杂国际形势作出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有的国家将我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大打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等,联合各种反华势力持续在民族、宗教、人权、涉疆涉藏等问题上频频发难,千方百计挑拨离间我民族团结,颠倒是非抹黑我国民族工作。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境内外分裂势力不遗余力推动“民族问题国际化”,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将民族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全局工作贯通阐述、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时代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深刻洞察。要提高政治站位,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和在新疆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这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深刻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从“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拓展成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要求的进一步升华。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贯穿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深刻理解“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创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根本支撑,是摆脱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影响的关键举措。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必然和历史事实。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基本路径。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逻辑,必须重视历史逻辑;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以史料体系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深刻理解“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阐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战略任务。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深刻理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阐释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大团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总书记深刻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团结”与“进步”的关系,明确了民族工作在新征程上的使命和任务,明确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定位,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广泛深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团结”,以“团结”促“现代化”,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理解“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对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出明确要求。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多年来,由于一些国家在国际舆论场的霸权垄断,我国涉民族外宣在国际舆论中仍然存在“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现象,主动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存在欠缺,尚未形成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面,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全社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凝聚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多项任务,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一脉相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全国民委系统将切实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责主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为牵引,深化民族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加快民族类学科调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广泛使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考核测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相关智库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艺精品、文创产品、文博展品,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以“互嵌”为导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丰富和拓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平台载体。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突出公平性和精准性,稳慎开展民族政策法规调整完善工作,研究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组织开展好共同现代化试点,助力民族地区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的组合拳。加强新时代安边固边兴边工作,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着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深入各地开展示范宣讲。推动政策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外宣语言,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项目更新轮展,不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陈,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国际传媒舞台发声亮剑,把握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民族外宣话语体系。加大“请进来”和“走出去”力度,针对国外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文化人士开展多形式的交往交流,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发动、整体推动的中华民族文化宣传工作新格局。

着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防范和抵御“三股势力”的渗透。进一步规范涉民族方面出版物的出版审核。强化民族工作监督指导,及时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重点加强对互联网涉民族类话题和舆情的引导,推动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坚决守住民族领域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日报

2024年3月2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实现了党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入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全局视野、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科学总结。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即使处于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靠的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总结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作出的重大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大势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洞察。

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的准确把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着力重点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对内反对独裁统治,铲除民族压迫,谋求民族平等、团结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封闭落后面貌,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团结动员各民族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共同奋斗,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时代课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对当前民族工作短板弱项和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深刻洞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打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更需做好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工作。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等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弱项,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效防范化解民族复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隐患。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本源,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赓续我们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一贯主张,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阐明了民族、民族交往、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百余年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探索中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同中国革命的总任务结合起来,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在全面执政的实践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把民族工作重心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深化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出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存在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等等。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正是这种突出特性,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中国古代既强调“天下一统”又重视“因俗而治”,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治理理念,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既争取民族平等又承认民族差异、按照民族发展规律处理民族问题有着高度契合之处。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家国情怀、大一统传统被充分激活,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自觉将其贯穿到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衡量和检验民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切实把学习贯彻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能。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正确选择,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牢牢把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新时代新征程,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