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怎么写通用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怎么写通用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2024年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怎么写精编13篇
篇1: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新质生产力,简而言之,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它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要素,而是更加注重创新、质量和效益,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何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推进服务流程优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公共服务流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如办事程序繁琐、办理时限过长、信息共享不畅等,这些都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改善。我们要简化办事程序,通过精简审批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等方式,降低办事门槛,并通过设定明确的办理时限,加强监督考核,确保时限内完成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我们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注重发挥人才作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发挥专长、贡献力量。
篇2: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近期,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以及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引我们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通过追求“新”和“质”来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与不竭动力。
以“新”为指引,保持坚定的决心,稳定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多重挑战的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立足现有产业优势,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围绕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采取先发优势。要优化现有产业,强化政策引领,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细分领域专项规划,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潜力,让相关从业者心中有谱,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供科学指导。要培育新的产业,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示范区,大力推进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夭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的产业孵化,广泛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让科研主体充满信心,共同打造新兴产业高地。
以“质”为关键,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不松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效益。从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来看,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跃升都是因为实现了蒸汽机、电力等颠覆性技术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作用。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在权益保护、收益分配和创新投入等方面努力,将政策改革的实际效果转化为科研人员的实际收获,要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汇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基地,推进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完善,释放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拓宽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应用于生产线。
以“人”为根本,保持灵活多样的态度,培养人才是持久之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凝聚力。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基础性支撑。我们必须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放在首位,培养各类人才,栽培有潜力的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为发挥人才作用做好准备。要精心培养人才,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关注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全面能力地域限制的思维,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引进紧缺型专业人才,让科研前沿成为人才云集的地方。要注重留住人才,通过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和激励人才,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流动。
篇3: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主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我将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并探讨如何在我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原有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质”,即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引领产业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性。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创新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多个方面。
2、高效率性。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高效率的生产过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等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3、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4、引领性。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尽管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还不足。
此外,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深化改革,完善创新体系。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3、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各位同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
篇4: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当之无愧的热词。“新质生产力”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这无疑是释放出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依靠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则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而我们人才发展又绕不开培养和发展,这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因此,优化引才聚才用才方式,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人才“智”能。为了能将科技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创新驱动,核心在于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平台是创新的载体,没有平台的创新就是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只有弄清楚人才与平台之间的中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环境,搭建好平台,才能真正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才方能有借助平台融入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中,才能施展才华,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坚持因地制宜,做好人才“治”能。江苏代表团谈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着重强调的是四个字——“因地制宜”。为什么强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这是总书记始终强调的重要方法论。我们人才工作也是如此,如何用好人才,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能力,这也是我们在人才“治理”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强调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我们人才工作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摸清人才底数,了解我们的人才储备和人才缺口的情况,同时要做好培育引领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培养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技术人才和“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他们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推动效能提升。此外,我们要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体现多劳多得;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给予适当奖励,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坚持高质发展,激发人才“质”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工作。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个目标,我们人才工作者必须做实做细人才引育用留这篇文章,不断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人才环境。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健全人才分类考评制度,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为人才晋升、奖励、培训和承担重大项目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平台和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立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更大的舞台和更广的创造空间。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继续做好人才与新质生产力这篇文章。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提升人才管理服务实效。牢牢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让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真正把人才这一关键力量将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篇5: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深入研究和理解其内涵、意义以及实践要求,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入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新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涌现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各种新兴技术。这些新技术具备强大的推动力,为提升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产品;区块链技术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促进商业合作。
2、新的产业生态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不仅仅限于单一技术的创新,还涉及到产业生态的重塑。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共同塑造了全新的产业格局和生态系统。这种变革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模式推动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新质生产力对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社会组织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举例来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购物;共享经济模式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二、深入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积蓄高质量发展动力。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将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革新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1、克服发展困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面临着众多发展难题。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突破传统模式的机遇。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自身竞争力。举例来说,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行研发创新可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拓展市场份额。
2、汇聚发展动力,推动产业革新的必然要求:产业革新需要新的动力来推动。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优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它加强了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更加合理,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举例来说,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它也能够支持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3、占领发展制高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加速其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强大的新质生产力能够使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占据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全面贯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了全面贯彻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我们需要在人才引进、技术变革、产业培育和机制体制等方面协同推进,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加强人才引进,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2、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持续繁荣:健全且高效的体制机制是新质生产力实现长期发展的基石。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此,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深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篇6: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根据安排,下面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简单交流发言。
一、认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不断变革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制度变革等为核心推动力,不断催生出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实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品品质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新质生产力,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正逐渐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更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意义,着力拓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提高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三、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
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前沿科技的引领和支撑。我们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促进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创新的紧密结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国际合作,吸收和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和应用。
二是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和资本利用效率。改革财政、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藩篱,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在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不断涌现,我们应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智能制造业、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五是在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方面,要着眼于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同共赢。
六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合作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方案。
篇7: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经济的质效齐升。
在这个关键时刻,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歇,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一步也不能放缓。我们必须明确主攻方向,完善目标体系,抓实重点任务,以决战决胜的决心、冲刺冲锋的姿态、善作善成的精神,努力推动XXX高质量发展,在开创XXX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一、聚精会神,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XXXX”的目标迈进。
一是以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强产业集群,打造园区矩阵。积极开拓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等领域,引进、培育、孵化一批具有技术领先、品质卓越、行业引领的新兴产业项目,力求实现高水准、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
二是以优质环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经济发展中心任务,通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这一关键手段,集中力量保障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顺利推进。加速推进执法和司法监督体系的改革,推动企业服务更加便捷、系统、高效。全面落实惠企政策,针对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持续优化服务,为企业减轻负担,确保经济基础的稳固、活力的增强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是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促进高端科研设施、融合型科技园区和智能化应用场景的汇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汇聚高质量发展“智慧大军”。利用高校、专家平台、专业人才库和校友会等渠道,吸引创新、复合和海外人才,构建全面、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政府、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联合协作,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孕育成长。
二、抢抓机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是要抓住经济跃升的关键期。突出抓好工业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持续发挥工业增长的“压舱石”作用。聚焦新增长点,在巩固现有产业态势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强化产业链和企业实力,形成更具创新力、附加值和韧性的产业链。针对堵点,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一批新兴企业、数字企业、龙头企业等落地生根,推动服务业全面提质增效。
二是要抓住项目攀升的机遇期。要以省市项目建设XXX行动为契机,巩固园区作为主阵地、创业孵化地、招商新高地的地位。加快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度和项目投产运营。在服务保障上实现全覆盖,确保项目从前期储备到开工建设再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都得到有力支持。在建设进度上跑出加速度,为扩大有效投资贡献力量。
三是要抓住环境提升的窗口期。通过改革手段切实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在便企利民方面再提速增效,创新涉企服务模式和场景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在企业服务方面再提质升级,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法治环境方面再优化再完善,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柔性执法力度,为产业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共建共享,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我们要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实实在在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全力推动“平安XX”建设。加强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力度开展防骗反诈工作,深化侵财小案侦防工作。全力以赴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进程,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解决“两拖欠”等信访难题,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新路径,着力建设平安XX,做好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是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有序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型,建立统一集中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丰富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民生领域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三是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找准查实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办实事、解民忧、暖民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篇8: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作出贡献。
一、深化认识、提高站位,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历史的产物。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具有的新性质、新属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要求是高效能、高质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巨大的发展潜在力、显著的优势竞争力等明显特征。
二、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
第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
第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赢得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制胜之道。
第三,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快速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三、发挥优势、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对政协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商议政,有效开展监督,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助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
一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建言资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区一高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好明年的协商议题计划,助力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省政协教科卫体委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开展调研、视察、考察,力争提出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二是紧紧围绕要素配置建言资政。我们要聚焦创新要素配置、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政府服务改革等开展专题性协商;特别是要推广“园区协商”的经验做法,助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三是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建言资政。我们要深入开展“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动”活动,积极招引一批头部企业,推动贵州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紧紧围绕人才建设建言资政。我们要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广泛汇聚各方面人才支持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助推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为发展壮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篇9: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
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
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取代蒸汽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电力产业、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石油产业等开始迅速发展,取代纺织、钢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催生了计算机、半导体等支柱产业。能否掌握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质的变化。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二是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高整个社会对原始创新的包容心、宽容度和承受力,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完善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微观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积累经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在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和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发达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助力。
篇10: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战鼓擂、号角起,方向清、任务明。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立足人民主阵地,必然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实现绿色经济质效双升。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刻也不能停,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步也不能慢。地方誓要抬高率先突破的定位标杆,把握率先突破的主攻方向,完善率先推进的目标体系,抓实率先突破的重点任务,以善作善成的姿态、决战决胜的心态、冲刺冲锋的状态,拼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新局面、新面貌、新气象。
一
紧扣第一要务,协力推进发展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密钥,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区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央和省市各级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越到关键时刻,越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积累胜势、引领局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向着“强富美高”阔步前行。
——要锚定产业兴区“主航道”。着眼放大创业、立业、兴业、富业舞台,在巩固产业态势上突出一个“强”字,强链条、强配套、强供应、强企业,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韧性的产业集群;在谋划产业孵化上突出一个“抢”字,抢先布局、抢争人才、抢占赛道、抢抓制高点,更好赢得先机、拔得头筹、开拓新局、引领风潮;在促进产业集聚上突出一个“好”字,紧密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找好定位、建好平台、做好服务、抓好项目,建强产业集群,打造园区矩阵,优化营商环境,开创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开工新基建,引进、培育、孵化具有技术领先、品质领航、行业领跑的新兴产业项目。
——要锁定招商富区“主阵地”。要以招大引强为中心,以“营商环境创建”为抓手,聚焦保障重大战略实施、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企业发展,放大区位优势集成,提级打造“助企攀登”工程,把地方打造成集聚高端要素的磁场、创新创业的沃土、助企发展的范本。个性化招商树品牌,一切围绕招商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加大招商攻势,做到全天候招商不打烊,全周期服务不断档,全链条供应不减配,实现大项目“接二连三”、优质项目“源源不断”。专业化招商提质效,数量上寻求最大值,狠抓落位项目,紧抓洽谈项目,长抓储备项目;质量上寻求最优值,入规入统项目要有新变化,高科技人才产业项目要有新投入,落位开工十亿元以上项目要有新突破。多元化招商聚合力,全面实施全员招商、全域惠商、全民亲商,聘请商协会、校友会、首席专家库、智库、律所等第三方开展委托招商,最大限度整合招商资源,形成强大招商合力。
——要咬定创新强区“主战场”。向创新要活力,让高质量发展“聚峰成岭”。加快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高能级科创设施、融通型科技园区、智能化应用场景聚能成势,以创新之“进”,促进经济“稳”住上升期、“稳”在快车道。招人才多蓄力,让高质量发展“聚智成军”。依托高校资源、专家平台、首席资源库、校友联合会等引才平台,引进创新人才、复合人才、海外人才,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强企业提合力,让高质量发展“聚川成海”。全力支持企业“唱主角”,推动各类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锻造“创新篇”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让企业腰杆子挺起来,带动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竞相迸发,未来产业孕育孵化。
二
放大区位优势,系统提升地方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地方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处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独特的长板优势,具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阔沃土。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发展大潮中辨识机遇,以因应之策把未料之变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契机。
——抓经济跃升,让新质生产力“聚链成势”。“突出重点”抓好工业运行,统筹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持续发挥工业增长“压舱石”作用,力争实现工业产值翻番跃升。“聚焦新点”积蓄增长潜力,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双管齐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打通堵点”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大对骨干企业政策支持,推动新兴企业、数字企业、龙头企业、本土企业、外来企业等一批新项目、新链条落地落位,推动服务业全面提优。
——抓项目攀升,让新质生产力”聚川成海”。聚焦省市项目建设攻坚年,巩固园区主阵地、创业孵化地、招商新高地,确保全年开复工项目攀升。在产业集群上“绘新图”,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园、数字电商智慧园加快建设,推动新能源电池、动铁刹车片、生物制药多样项目投产运营。在服务保障上“无死角”,做到储备项目抓前期、在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竣工项目抓投产,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建设进度上“加速跑”,紧盯序时进度,斗志昂扬打好年初“冲刺战”、开足马力打好全年“持续战”、铆足干劲打好年末“收官战”,为支撑省市扩大有效投资种新田、多打粮。
——抓环境提升,让新质生产力“聚品成景”。着眼打造“里子要实、面子要靓”的一流环境,下好改革“先手棋”,切实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积极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在便企利民上再提速,创建涉企服务“一类事”新场景,实现“免证办”“免提交”“免跑腿”。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地图、数字政务门牌改革,让政务服务触达群众“心头”、企业“指尖”,打造地方样板。在企业服务上再提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规条,坚持“有事必办、无事不扰、闭环解决”,大力弘扬企业家敢为敢闯敢办精神,不断增强企业幸福感和体验感。在法治环境上再优化,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行“柔性”执法,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赋能完善产业生态。
三
增进民生福祉,携手共创美好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要始终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要立足地方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现有区位优势、挖掘自身潜在优势,形成群众共享共创的新优势。在民生事业发展已然先行领域,回答好如何继续领先的问题;在民生保障重点先行领域,回答好如何突破创先的问题;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娱旅游、就业饮食等需要赶超的领域,回答好如何争先进位的问题,放大“坐标系”、找准“参照地”,正视差距、迎头赶上。着力推动城市功能提级。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环境提升工程,实现“一路一景观、一街一特色、一店一品牌、一处一打卡”。着力推进社会兜底保障。鼓励拓宽引才就业渠道,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级示范型服务场所,建立特色民生服务新场景、新模式。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提标。引入优质资源,推动跨市场融合,建强教育集团,加快村社区医疗门诊建设。着力推动文旅品牌打造。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消费经济,持续开展商文旅体特色活动,争取更多论坛、展会、赛事落地,让更多游客来玩来消费,形成“村村有亮点、处处有特色、四季有新品”的文旅新格局。
篇11: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借此机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人类历史上看,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科技创新引领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质的跃升,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颠覆式变革。从生成逻辑看,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既包括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渗透性要素,而后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呈现出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流动交汇、高频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新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又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从战略地位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我们常说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其实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拥有高端人才等只说明拥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术转换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关键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根本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所在。
第二,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意蕴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与区域特质等,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畅通聚集新要素、创造新技术、形成新产业的链条,增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和商业化—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使科技创新催生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畅通由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出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系列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创造出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要着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实—评估—优化”一体化政策推进链,消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与阻点。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以有力有效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破解发展瓶颈。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的涌入。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第三,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实践中,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而是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具体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一些新技术、新产业,在认识不清、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应当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留足发展空间的同时,推动其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规模。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情况。比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篇12: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必须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把握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与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速,而且强调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随着传统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次变革。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拥有复杂的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上下游产业耦合性高,在发展过程中持续衍生出新的生产环节和产业部门,打破了原有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能够促进先进产业集群、融合创新发展平台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新产业污染低、耗能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而且处于产业周期的萌芽期和成长期,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跃迁提供强劲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够推动商品服务质量的改进,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有助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纵观历史进程,谁牢牢把握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谁就在世界发展中占得先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生产力体系和经济体系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演进。世界各主要国家为抢占生产力发展制高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内容。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狭隘利益诉求,对我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打压,对我国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战略必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劳动者个人生活需要,还是劳动者共同生活需要,都需要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结构升级趋势,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丰富、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科技进步。马克思高度重视科技对于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中包含着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比如新的科学发现、新的制造技术、新的生产资料、新的产品服务。与以往科技创新领域相对集中不同,以人工智能、5G技术、量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涉及领域众多,涵盖了实体产业与虚拟经济,特别是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处在科技发展的“无人区”,聚合效应明显,应用场景广泛,体现了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协同,其技术演进路线呈现非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认识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把新科技的研究运用及由此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放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位置。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新的生产方式。孤立的生产要素自身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将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系统力量,“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联结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生产方式可以从企业内部的劳动过程考察。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过程表现为由分散走向集中的特点,生产资料、劳动者及彼此之间的空间联系紧密,规模效应凸显,生产周转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而在智能化背景下,生产方式出现了深刻转变,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发生了质变。通过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平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不再需要进行特定时空下的直接物理结合,而是通过智能化体系实现对劳动对象的控制和转换,劳动者可以远离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场所;人工智能还能对生产需要的订单量、劳动量、设备利用率等进行精准预测,产品的模块化技术支持柔性生产,供应、制造、销售不同环节的协调成本降低,企业可以对市场多元化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依托数字系统,产业组织发生深刻变革,原材料供应商、制造企业以及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全面贯通,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全产业链集群。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范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一,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健全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为了协调“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的社会化大生产,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调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其二,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更有活力的创新主体。为了激发“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主体活力,要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促进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充分竞争,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其三,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完善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要素间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完善由市场配置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并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利于推动各要素的便捷化流动,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导向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施策重点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长期规划,调整和优化生产力结构布局,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为新产业新业态孕育、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条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既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制度型开放,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放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顺畅流动。
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必须深刻把握基础研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性、长久性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包容探索性失误,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重大科技创新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参与人员多、资金消耗大、攻关周期长,要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成果涌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离不开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选拔培育机制,打造科研人才培养平台,坚持创新不问出身,深入实施揭榜挂帅,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畅通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让更多青年才俊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大显身手。
大力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商业航天、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量子、脑科学、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做好前瞻性部署,厚植发展新优势。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自身特点,结合区域禀赋条件,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和应用空间,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数据中心、移动终端建设,实现网络贯通、万物互联,放大新型基础设施乘数效应。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改造传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提升企业数字管理和柔性管理水平,打造“数字工厂”“灯塔工厂”“未来工厂”,更好适应柔性制造、个性化生产新范式要求,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篇13: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材料
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从去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绿色的生产力,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是中国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学习贯彻落实政府工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首先要掌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建立新功绩。
一、读懂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概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新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澎湃发展新动能、激活发展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与不竭动力。
一是从理论方面,定义发展新模式。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绿色的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数字经济、人工智慧、生物制造、量子计算、商用航空、低空经济等领域,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是中国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二是从战略方面,积蓄发展新动能。新时代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合反应,催生出更高层次、更高维度的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三是从实践方面,抢占发展新高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在未来产业赛道上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我们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加快未来产业的商业化布局,率先制定行业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巩固先发优势、扩大领先优势、保持竞争优势。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新”在四个方面:新劳动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等。新质生产力的“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质态,新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从而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二是质效,新质生产力要使得生产工艺、品质大幅提升,要以新技术新产品驱动新的社会需求。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三大优势条件: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基础;规模巨大的人才总量,我国接受大学教育人数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要把注意力往前端转移,积极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从鼓励“技术模仿”到引导进行“试错型”探索,让科研人才和企业敢闯敢试。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地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各级政府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同向发力,高质量、快节奏打造合作的平台载体,促进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评估、交易、转化等环节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健全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要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前瞻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进生产力持续跃升。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积极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继续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要积极拓宽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三、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高新效能
我们要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也包含了生产性服务业,需加快实现现代化,为传统产业升级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只有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全面提质增效,才有条件提高全民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进而支撑国内大循环。只有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未来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竞争力,并且对传统产业形成强大的创新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实践层面来说,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保持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二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三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
江河奔流春潮涌动,奋楫扬帆向“新”而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传统发展方式和增长路径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表明了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走出一条条增量崛起的特色之路的鲜明导向。让我们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实践要求,鼓足干劲、奋发有为,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不断取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