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优质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优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第一篇】
为切实了解我区人才特区建设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准确掌握全区人才资源基本情况,调查总结人才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区人才办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安排,以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组成人才工作专题调研组,深入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走访座谈、宣讲政策、发放调查问卷和填写统计报表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人才资源现状
此次调研,共走访区内规模以上企业11家,高职院校3家,收回调查问卷和统计报表35家。综合区统计办和党群工作部关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关统计数据,此次调研共统计了区内149家单位,统计指标涉及40余项。其中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门及双管单位机关27家,事业单位39家(含区内3所高职院校),国有控股企业11家,其它类型企业72家。在此基础上,经认真推算,大体获得渭南高新区人才资源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截止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1。9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区总人口(8万人)的24。4%。其中党政人才34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30人,专业技术人才3920人,技能劳动者13001人,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极少,未列入本次统计。全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116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1。1%,其中博士学位的28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1%;研究生22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2%;大学学历385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9。8%。30岁以下3315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7%;31—45岁6992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5。9%;46—55岁6534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3。5%。
1、党政人才现状。全区党政人才34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1。8%。大学以上学历20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59。9%。30岁以下党政人才50人,占党政人才总量14。3%;31—45岁15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45。6%。党政人才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以党校学历和继续教育学历为主,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各工作部门班子成员基本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1—45岁成为党政人才的中坚力量,30岁以下年轻干部数量少。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现状。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3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11。4%,较减少32。4%。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85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17。3%。大学以上学历923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41。4%。30岁以下经营管理人才337人,占15。1%;46岁以上1259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56。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6人,占3。9%。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但总量明显不足,数量有所减少,且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力量短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增加,表明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学历和职称的总体要求逐步提高,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且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职称越高。
3、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92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20。1%,较20增加30。7%。副高以上职称354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1%,高中初级职称比例9。1:31。4:59。5。大学以上学历248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3。4%。30岁以下845人,占21。6%;46岁以上的1738人占44。3%,高职称人员主要分布在50岁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560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5。3%;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129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2。9%。由此可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明显增加,职称、学历层次结构较为合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有较大比例。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严重不足,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匮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占有较大比例,但分布较广,就各个企业而言,数量明显不足,且层次较低。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分布集中,层次较高,数量相对充足。
4、技能人才现状。全区技能劳动者13001人,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1902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14。6%,较年18%降低3。4%。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技能劳动者6495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0%。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技能劳动者2083人,占总量的16%,46岁以上的6056人,占总量的46。6%。技能劳动者总量不断扩张,且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但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且流失严重,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力量补充不足。
5、人才需求现状。根据对高新区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我区人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随着高新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我区人才全面紧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三是高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四是装备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对高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二)人才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人才特区建设以来,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和吸引、激励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我区科技创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截至7月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95万人,比2010年增加0。75万人,增长38。5%。人才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人才总量49。5%;人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人才占有人才资源主导地位,45岁以下占52。9%。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长,辖区内现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省“百人计划”创业人才1名,省“青年百人计划”人选1名,市“三三人才”12名,博士28名,研究生229人,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4人,高级技师76人,长期聘用专家教授20余人,引进国外专家6人,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引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2、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基本确立
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筹划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编制了渭南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规划(—),进一步理清了人才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提出了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大力宣传人才特区建设规划和各级人才政策,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人才优先发展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北人印机和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大型企业,适时提出人才强企战略,对接人才特区建设规划相关规定,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开拓性建立人才发展载体和平台,形成了各具物色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走在了全市人才工作的前列,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多次肯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已初步深入政府、企业各个层面。
3、人才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一是建立了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办公室,构建起了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等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领导协调体制。
二是初步建立了与现实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1)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修改完善了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制定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对各类人才在职称评审、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推行人才统计报告制度。近年我区持续推行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企业人才分布和需求状况,实现了各类人才信息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管理及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推进园区高级人才信息库,分类管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入库高级人才540多名。以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才服务工作新机制。(3)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座谈交流、专题讨论、聚会沙龙、外出考察等形式,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定期交流、沟通与对话平台,共组织召开联席会议5次,50多家企事业单位、院校和7家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多次参会,共征集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意见和建议50余条,协调解决各类人才工作具体事项12件。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开展,创新了人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有效提高了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4)广泛开展人事代理服务。以区人才交流中心为载体,有效开展社会流动人才的人事代理、职称评审、户籍迁转等工作,探索实施社会流动人才专业职称申报“直通车”服务新模式,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三是人才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制定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鼓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20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自设立以来,两项资金共兑现奖励扶持资金1000万元,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一是人才服务三大平台基本建立。(1)以专家工作站为载体,抓好企业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宣传招引人才各项政策,鼓励企业多途径引进急需人才。同时在企业层面建立专家工作站,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依托企业的研发团队,以技术合作项目为纽带,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专家工作站成为高新区引导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2)以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抓好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渭南高新党建网和渭南市人力资源网,建立了人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信息,为区内企业和社会人才入区就业提供双向无偿服务。同时,以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间的供需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校企对接”及“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省市各大院校开展送岗位活动,主动为企业新招聘大学生提供免费人事代理。大力宣传人事人才法律法规,积极做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报酬兑现和社会保险费缴纳等监督指导工作,努力解决企业和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3)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校企合作平台。管委会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内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人才与技术合作关系。同时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和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见习基地,有效促进大学生入企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之需。推动企业依托高校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实现柔性引才。吸引高校在企业建立新成果转化基地,共同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区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期,建立企业专家工作站2个,大学生实习基地4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完成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00多个,其中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13项,取得专利授权近70项,发明专利10多项;开发新产品150余种,有10多种产品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二是重点人才工程有计划逐步推动。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突出狠抓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1)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对区内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了大规模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6家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骨干人才培训工作。(2)有效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省市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开展了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对10家规模以上企业,16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采取外出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高端培训5期。(3)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依托,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鼓励引导陕西北人公司、中联重科、西安重装等重点企业与省市区各大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的培育培养合作,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000余人。目前,围绕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五大重点人才工程已启动三项,企业人才培养意识和人才培养大环境已初步形成。
三是引留人才事业平台初具雏形。倾力打造创新创业载体,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已动工建设,交大科技创业园项目已进入实质进展阶段,市级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园进入申报程序。特别是今年4月份,我区经省委省政府授牌,成为陕西省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将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标志着我区引留人才事业平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科技研发机构15家,累计获准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个,陕西省重大创新产业化及13115科技创新工程3项,完成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多个,其中承担省部级科大科研攻关课题8项,取得专利授权151种,发明专利18件,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不断聚集,人才施展才华事业平台逐步健全。
四是人才激励导向效应日益凸现。切实兑现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奖励扶持资金,真正把人才待遇落到实处,对区内24名高层次人才给予了创新创业支持,发放了安家补贴和特殊津贴,对6户人才载体建设先进单位予以了重奖。对科技创新及人才的奖励扶持,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人才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五是人才施展才能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职业教育等六大产业集群。全区企业总数达3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户,产值过亿元企业13户,创新型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11户,累计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6个,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9。3%。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发挥作用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格局形成,人才依托产业发展,施展才华空间不断扩大。
六是人才宜居宜业环境全面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四纵四横一绿环”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热网工程,燃气、通讯实现全覆盖,功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崇业路社区医院建成投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投用了渭南高级中学和两所标准化小学,改善了高新中学办学条件,加快了职教产业园建设,科教、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以解决人才住房之需的公租房建设,已全面开工。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七是人才发展舆论环境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区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中省市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特区建设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特别七月份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以来,我们共发放高新区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汇编300余套,散发传单10000余张,人才调研问卷100多份,人才发展政策已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区人才资源现状和人才工作现状分析,虽然我们在人才特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区党工委管委会已充分认识到,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并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全面建设人才特区,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但全区人才工作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存在口头说得多,实际干得少。特别是作为人才使用主体的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和私人企业,人才观念不强,热情不高,缺乏爱才之心、识才之道、用才之艺的科学人才观,家族式管理、论资排辈、论关系排位,“好”人易用,能人难容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企业,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创新需求不高,更加缺乏对人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二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高新区人才发展的要求。人才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和完善。尽管成立了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成员包括7个区级部门,但人才机构设置、人才工作力量配备,工作经费等还不完全到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个别部门和单位在服务人才发展、落实人才政策等方面存在重视不够,工作推诿等情况。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偏弱,政策体系还有缺项。我区虽然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比较零碎,吸引人才优惠政策,扶持人才的税收、土地、投融资等关键性政策,服务人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保健医疗等保障政策还未出台,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
2、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1)人才总量不足。虽然我区的人才资源总量有了大幅的增加达到1。95万人,比2010年增加0。75万人,增长38。5%。但人才总量仅占全区总人口的24。4%。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人才总量难以满足区内企业的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供求,都存在不小的缺口。
(2)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一是在专业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为9。1:31。4:59。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二是在行业分布上,除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充足以外(占到了总量的32。9%),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中技术人才量小,层次较低。三是在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大学学历以上仅占人才总量的21。1%。四是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人才整体偏少,仅占人才总量的17%,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20。1%,高级职称人数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3%;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的19。8%,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例严重偏低。熟练的高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奇缺,全区技师只有795人,高级技师仅76人,高级技师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仅为1。3%。这些远远低于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全区目前还没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引进的教授、博士、外籍专家仅20余人次,且大多是以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能引领产业发展壮大的稳定、足量的领军人才队伍。
3、软硬环境不优,吸引人才的综合实力偏弱
一是硬环境不足。由于我区地处渭南中心区西部,基础设施、购物娱乐、住房交通、文化医疗以及教育设施等处于劣势,与西安等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人才工作、生活造成相当不便。二是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虽然我区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但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3%,产值上亿元企业占4%,高新技术企业不到3%,传统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占有绝大比例,缺少真正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很难形成新的较大人才需求增长点,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精、尖的优秀人才。三是创新创业载体不足。由于历史和非中心城市等原因,整体上国家和陕西省在渭南市的科技机构部署和创新载体布局较少,缺乏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而我区建成的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全部为企业自建或校企共建,且仅15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仅1家,国家级的为空白,层次偏低。同时研发机构缺乏相应的研发生态,创新资源和创新型源头组织稀缺,很难形成高层次人才“栖息”的条件和氛围,高层次人才补给困难,人才支撑力较差,导致有些企业将研发和生产分置于西安和渭南两地,给工作造成不便。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缺失,创业孵化器建设缓慢,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园等仅形成思路构架。人才发展事业平台处在初级建设阶段,“英雄无用武之地”致使高层次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四是软环境不优。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单位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五是待遇不高。人才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还不完善,股权、期权激励,专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制度还未建立,人才的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成为转型发展的中坚
一是现有研发队伍创新能力不强。很多研发项目大多以满足生产为主,自主技术研发少,一些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满足于传统的加工制造和日常生产,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企业虽然有研发队伍,但是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培育不够,研发能力在低水平上重复,造成技术人才流失,创新队伍萎缩。二是人才本身创新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服务水平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抱怨较大,无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又缺乏敢闯敢试的劲头,安于现状。三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大部分企业引进人才以应用型为主,研发型人才引进较少,特别是高新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型研发人才匮乏。加之我区软硬环境的劣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不来,且企业长期培养的骨干人才流失较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人才支撑。
5、人才市场基础薄弱,人才市场配置作用发挥差
一是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公益性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体系以及管理监督体系等尚未建立或发挥作用。二是体制性壁垒仍然存在。目前,我区人事、劳动、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所属人才(力)市场,各自为政,体制性障碍明显,缺乏社会竞争力。三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市场化服务意识、品牌意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产品品味低,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距服务上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软硬件建设整体较差。人才交流市场仅依托于市区人才交流中心开展相关业务,还没有建立固定的场所和基本的设施。劳动力市场虽然设立了育红路劳动力市场,配备了管理人员,改善了办公条件,但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形式单一。人才(力)市场制度建设缓慢,市场组织形式老化,市场运作效果差,市场操作盲目性较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人才工作经费不足,难以满足人才发展之需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高新区财力主要用于开发建设方面,人才工作投入虽列有专项,但资金额度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研发和人才服务等需求。加之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及人才公寓建设等需大量资金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难以保障。二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渠道和力度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新区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源。“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转型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关天经济区建设和陕西东大门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国家一流创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强化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念,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不断扩张人才总量、优化调整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使人才资源真正成为助推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资源。
要鼓励引导各级部门和用人单位强化人才优先发展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一切禁锢人才发展的不利因素,主动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人才工作上做到思想认识高于一切、工作摆布先于一切、资金投入重于一切。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优环境、搭建平台,有力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各类优秀人才大量聚集,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建立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党工委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机制等。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划分人才工作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见和实施办法,把人才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人才工作的协调沟通,强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等,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三)全力以赴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1、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紧紧围绕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集聚。按照高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行产业聚才、集团招才、项目引才。做大做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职业教育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通过集中抓好优势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打造人才汇聚核心,形成人才集聚“洼地”,提高人才吸纳能力。二是实施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工程,推动高新区人才开发向纵深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际,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切合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意见和优惠政策,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加紧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特殊人才。采取组团参加国家、省级大型人才交流会,深入国内重点院校,以及通过网上招聘等措施,搜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区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依托管委会各驻外办事处,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发达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采取各种形式,大力推介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宣传引才优惠政策,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广揽高精尖人才。实施人才家园计划和人才回归计划,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搜集渭南籍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亲情乡情感召各类人才回乡创业。三是坚持以用为本原则,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岗位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引进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为我所用”。进一步完善人才与项目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引进实效。四是加快人才服务载体建设,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推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高校科技园、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各类技术中心建设,推动科技金融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使我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充分利用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依托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加快区创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手组建孵化器建设专业团队,研究制定孵化器运营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吸引创业人才入园配套政策。
2、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素质。首先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大力建设科教、职教园区,打造高等教育基地和高级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和再生能力。其次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现状,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制定中长期人才培训计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不断开拓人才培养开发新渠道,采取搭建平台、奖励、补贴等形式,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全面实施各类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一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提升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重点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依托省市区建立的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与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重点开展以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会、法律、项目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培训。二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围绕高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职业教育等领域,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采取外出培训、企业内训、在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综合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鉴定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全力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环境
一是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抓好中省市区现有各项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以人才特区规划为统领,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富有我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制定人才评价考核办法,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分别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使有真才实学、干事创业的人才得到科学评价、提拔重用、增加收入,增强各类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好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优秀科技成果表彰奖励工作。鼓励区内用人单位制定和实行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分配政策,探索期权、股权等按生产要素和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分红、员工持股等分配方式,不断调动各类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制定高新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积极开展高新区有突出贡献优秀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抓好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百人计划”、三五人才,市三三人才、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推荐工作,造就一批企业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五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落户、医疗保健、配偶和子女就业、上学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人才待遇,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促进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创建全市品牌名校,使各类优秀人才子女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全关心爱护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创建英语沙龙、青年联谊会等人才交友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需求,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人才顺心、舒心、安心。六是打造优良生活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努力营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优良环境。着手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居住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大型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和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场所和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有较强实力的商业流通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改善区内交通条件,协调公交公司,开通或增加线路和班次,推动西环线高速路出入口尽快建设,构筑区内便利的城市交通网络。七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定期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活动,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级人才政策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在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惜才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市场体系
一是构建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人才市场准入、服务、运作、管理、监督等制度。加大机构改革力度,促进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重组,建立大型人才(力)资源市场,健全市场基本要素和设施,同时培育大型人才服务机构,构建统一规范、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鼓励民间、国(境)外资本参与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二是努力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以区人才(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高新区人力资源网为纽带,对上与省、市人才市场衔接,对下与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业对接,形成上下结合、广泛合作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全力推进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全面搜集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掌握人才需求状况。积极参与组织省市区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健全完善人才网上招聘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类人才择业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双向服务。切实抓好高级人才信息库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积极开展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职称评定、户籍迁转等业务,促进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多样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贴心服务。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等体制性障碍,畅通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实现人才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六)发挥企业人才开发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才开发和需求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千方百计调动企业人才工作积极性。完善人才工作奖励体系,根据人才特区建设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设立渭南高新区最佳雇主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奖、优秀职业经理人奖、人才服务奖等,大力奖励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二是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开发的主体。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和投入政策,根据企业科技和人才投入资金量,运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扶持资金。三是大力促进政企人才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发挥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在重点企业设立管委会驻企业人才工作联络专员,主动了解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实际需求,摸清和梳理政企人才工作切入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人才资源开发项目,开展政企对接和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作用,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定期交流、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实现多方对接,以沟通信息、互补余缺、促成合作。
(七)大力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
积极推动省市区人才工作一体化,有效整合省市区各级在吸引、培育人才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政策、信息等优势资源,立足高新区的实际,加快推进我区人才特区建设。如:争取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配套资金,解决我区人才发展投入不足问题。发挥省市人才工作机构桥梁作用,促进省市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有针对性组织高级专家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和区域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对接,参与合作攻关、科技服务和重大事项决策咨询。积极促成渭南市与高新区联建高层次人才专家公寓,创建全市招引人才亮点工程等。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第二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优质5篇”,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在引才政策、人才服务等软环境上下功夫,吸引集聚八方英才来×市创新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经过系统的梳理归纳、分析思考,形成调研报告。
一、问题与原因
一是住房保障力度不够。住房资源保障是×市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人才住房数量不多、保障范围不够广、保障力度不够大、办理过程手续繁琐和各县市力度不一等问题。人才在办理住房补助、购房补助时的手续仍旧比较繁琐,需要提供各类证明材料。在申请人才住房时,还需要在住建、国土、人社部门等部门之间来回跑,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三是教育资源吸引不足。许多高层次人才选择到一个地方工作、定居,在子女的优质教育方面期望值很高,如果提供不了优质的、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将严重削弱这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市的基础教育相较省内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市教师工资普遍偏低,教学任务重,对外交流少,招录优秀教师比较困难,甚至本地优质教师资源还会严重外流。×市还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好的学校都是采取划片和摇号招生模式,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各地出台的人才子女教育政策通常只针对引进人才,本土人才的子女很难享受的类似的政策。
四是缺乏干事创业平台。对于准备留在×市发展的人才,最关注个人发展问题,搭建良好干事创业平台是人才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在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方面主要存在干事创业氛围不高、人才竞争力偏弱、高层次人才密集度偏低和创业平台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等问题。比如,×县(市、区)规模以上企业虽然有×家,但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经人社部门统计,目前×市省级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总量为×人,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公司和×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他企业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五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市在人才的激励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激励不够精准、相关政策配套不够,激励体系设计的还不够科学,政策很少叠加配套使用,缺乏对人才个性化激励,激励的主体管理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致使激励导向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比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缺乏配套资金、没有孵化基地、缺少中介服务等问题。当前,×市的主要激励方式仍是以物质奖励为主,较少从人才社会认同感、荣誉感方面考虑。
六是关心关爱举措不够。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想要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要将对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从政治上进行关怀,工作上予以支持,生活上进行关心,尊重人才、礼待人才。×市关心关爱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引进之后,经常会听之任之,缺乏人文关怀,导致人才工作缺乏归属感,造成引才留才困难。当前,×市慰问关心、联系服务的主要是高层次人才,比如省引才“百人计划”和国家“×”,而对其他档次的人才或者本土存量人才关心关爱、联系较少。
七是工作生活不够便利。近年来,伴随着×市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其他省份二三线城市相比,交通条件差距较大,特别是×市的山区县,路窄坡陡弯道多,人才引进后心理落差较大。同时,人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办事手续比较繁琐,需要经常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跑,往往要单独空出一天时间到各个部门盖章。
八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用人单位不同程度上存在主体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缺乏前瞻性,招才引才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市部分科技企业比较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服务,重视产品的创新,因此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主动性较强,愿意花钱引进科研人员。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只注重眼前的效益,不舍得花成本去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在申报人才项目方面相对被动,对人才政策了解不深不透。
二、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鹫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这为×市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方面指明了工作方向。针对×市目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住房保障工程。一是加快现有人才住房进度。督促住建部门加快推进人才房建设,以便尽快投入使用,填补市级人才住房的空白,并出台《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规范人才公寓的管理服务。二是科学规划人才公寓建设。综合考虑人才数量、分布、需求等特点,督促住建部门尽早启动人才公寓建设,按照时间节点,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同时,建议在计划新增建设用地时优先保障人才住房用地,适当提高人才住房项目地块的开发强度和商业配套设施的配建比例。三是多渠道筹集房源。除政府统筹建设外,积极探索企业联建、企业自建模式,鼓励企业自建人才住房,市、县两级住建、规划、国土管理部门给予相关配套用地和审批优惠政策。四是提升保障房宜居性。以生活便利、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为导向,切实完善人才住房配套。同时,充分考虑人才个性化需求,在住房规模和户型设计上采取多样化建设路径。如高端人才用房可采用单独规划建设小区或商品房配建方式解决,普通人才租赁住房采取“租、购、建”等途径解决,也可纳入公租房一并建设。
二是加大教育医疗保障力度。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新建高标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扩大学位供给,尽量满足各类人才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联合办医、联合科研和学术交流,探索建立国内医疗合作专科中心、国内远程会诊中心,提升×市三甲医院医疗水平。二是加大引进力度,督促教育、卫健部门落实好人才政策,加快引进培养一批紧缺急需师范类博士、硕士研究生、高职称一线教师和医学类专业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等人才,扩充人才资源,补齐教育、医疗人才短板。三是加大服务力度,针对高层次人才专门出台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的具体措施,根据不同人才类别制定具体的服务保障清单,确保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
三是加快构建人才发展平台。依托校地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每年选派若干名有发展潜力、有突出贡献并有望掌握前沿技术的优秀人才到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培训或开展学术研究;有计划挑选一些优秀青年人才到省内外先进企业或单位学习深造。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区域性产业开发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人才创业和技术创新提供孵化阵地。加快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以科研项目和技术、产品研发为载体,广泛吸纳和集聚行业领军人才。
四是健全互动互联长效机制。要推动各县(市、区)建立人才联系服务制度,通过联席会、座谈会、定期走访、个别谈心、邮件往来、微信联系等形式,向高层次人才通报中央、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宣传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听取联系对象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期召开各领域人才座谈会,收集对×市发展有利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人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国情研修和疗养休假,增强广大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在×市发挥作用、创新奉献。
五是推进人才之家建设。建议加快推进“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窗口建设,为人才协调落实出入境与居留、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子女入学、职务职称、学术交流、评价激励等方面政策待遇,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大力推广英才卡,与银行机构合作,制作发放人才服务卡,将健康医疗、子女教育、生活旅游、交通出行、金融服务及政策申报等服务职能植入人才服务卡,并按×市人才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为各类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建设信息化人才之家,加快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成全市人才集聚、信息集聚和发布的平台和向全国人才收集宣传×市人才政策的窗口。
六是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用人主体的人才服务意识是否强烈,是人才感知地方是否重才爱才的最直接反馈。通过分批次举办企业家研修班,将人才专题内容纳入培训课程,有效增强企业管理者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对企业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企业所获得的专利、对科技成果的转换率、科技项目的获奖、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等来对企业分档次进行激励,进一步调动企业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积极性。加强典型宣传,将人才工作先进企业树立为典型,给予资金奖励,并将示范企业所需人才优先纳入全市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同时协调省市新闻媒体对企业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帮助企业增强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从而提高企业服务人才的主动性。
七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人才政策知晓率需进一步提高,当前应当以网络媒体、电视、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为媒介,及时推送简单明了的人才政策,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同时,按行业分类将政策干货内容提炼后汇编成册,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组织人才服务队伍定期走访人才相对集中的重点企业和创业园,分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简本,面对面宣传讲解人才政策,着力在全市营造引才、留才、爱才的舆论氛围。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第三篇】
朝阳区农委组织科
2011年11月1日
1、调研的背景
2、调研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3、调研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
1、人才分类
2、数据收集
3、数据分析
三、农村人才发展情况现状
2、农村人才的总量
3、农村人才的结构
4、农村人才的分布
四、农村人才现状分析
1、农村人才供需分析
2、农村人才结构分析
3、农村人才分布分析
4、农村短缺人才分析
五、结论及建议
1、农村人才工作调研结论
2、农村人才工作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
六、附件
1、调查表格
2、参考文献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第四篇】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卫生人力资源,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为加快科教兴医步伐,实施人才强医战略,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就卫生人才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现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35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家,中心卫生院7家,普通卫生院17家,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总数1382人,在职人员1098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5名,占全员总数的65%。从专业职称级别构成上看,高级职称27名,占%;中级职称246名,占%;助理级职称332名,占46%;员级职称194名,占%。从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上看,在县直卫生单位工作485名,占%,在乡镇卫生单位工作235名,%。从专业技术岗位类别上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有305人,占%;从事妇幼保健及疾控预防控制工作的60人,占%。工勤人员245名,占全员总数的%。
通过调研,综合数据显示,我县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状况是: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年龄偏大,中级人才队伍严重断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县直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中级职称分布比例较高,行业龙头形象与功能正在形成,而直接面向60万广大农民同胞的农村卫生院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比例失衡。(二)全县卫生系统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本科学历层次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医疗机构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多是中专学历毕业人员在担当重任,知识层次结构不理想。(三)人员年龄结构日益老化,35岁以下的年轻人员仅占%,由于编制、财政供给、人事管理及工资待遇等制约,部分医疗卫生单位近9年来未曾引进一名毕业生,加之单位效益不好,导致人才外流。(四)从业人员中,从事医疗临床工作的占绝大多数,而从事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的人员所占比例极小。(五)卫生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工作,缺乏创新机制与动力。据调查,在我县109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担当骨干重任,由于现行管理机制,这些人无压力、无动力,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大大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1、体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卫生事业单位和人员由机构编制、人事、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又划分为全额、差额拨款两类:人员身份又分为全民、集体和自收自支三类,因此人员身份难以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卫生部门难以统一调配卫生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
2、机制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人事制度的评价体系和修正机制,对人事制度改革的评估也不完善,人事制度的调整修正周期长,滞后于发展变化的形势。
3、制度因素。在社会保障中,尚未建立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制度,造成人事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在职称评聘、人事分配等方面,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之间的差别考虑不多,实行的是一刀切的职称考评制度和薪酬制度。在人员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强,使农村卫生人员在岗位上发展空间不大,加上农村环境在个人发展方面的其它不利因素(如进修学习机会少、难以专攻某项技术、基础条件和工作环境差等),难以调动农村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农村卫生队伍稳定。
4、经济和自然因素。越往基层、工作条件越差,福利待遇越低。农村由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往往造成专业性技术人员选择流向城区。
5、资源因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有效卫生需求不足,难以吸引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因此,农村卫生市场处于发育不足状况,农村卫生资源相对短缺,而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6、观念因素。不少地方把农村的健康尚未真正纳入政府责任之中,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尚未把乡村医生纳入农村卫生队伍之中,村级卫生室仍处于民办、村办状态。
(一)适当加大卫生财政投入,保障卫生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经济运行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都在逐年加大、加快。但卫生事业经费同比增长缓慢,且与周边县市相比相差较大。由于经费 不足,中央、省制定的一些项目建设和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很好开展,硬件设施难以得到更新和维护。尽管广大人民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但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仍是普遍较低,继续教育,外出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因此,农村卫生人才流失较重。
(二)推动卫生人事制度改革,适度放宽人员编制和职称评审名额,营造良好的人才
成长环境。由于我县从1999年起实施人员编制冻结,使得绝大多数单位近9年来未能进人,导致人才青黄不接,严重断层。后期进入的实行人事代理,这一群体人员,在现行的体制氛围下,总感到自己是低人一等,不能安心工作,稍有能力和门路的都外出发展,造成人才流失。再者,由于职称评审、聘任受到名额的限制,有较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才,考取高一级的资格后,不能及时得以聘用,以致不能落实相关工资福利待遇,有的甚至要等3-5年后才聘用。由于待遇、编制等福利保障得不到保证,导致聘用人员。工作不能安心,一有机会,就外出创业。据调查,目前,我县卫生人才严重匮乏,离1999年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减员225人,离上级配置标准缺749人,这些使我县在与市区医疗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目前卫生系统主要以聘用制补充,但编制待遇不解决人才难留,建议用3-5年时间逐步解决聘用人员的编制、待遇问题,以缓解我县卫生系统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的问题。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待遇留人,不断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进一步营造支持干事者、鼓励创业者、褒奖贡献者的舆论环境;进一步营造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帮的服务环境,努力使各类人才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根据本地区的卫生需求,面向社会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以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建立科学、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获取报酬的客观依据,探索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等生产要素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的职称工作制度,真正建立起符合卫生工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管理,人事部门切实服务,主管部门科学灵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新体制。
(四)完善人事制度,提供法制保障。农村卫生人事制度,需要整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一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富余人员出口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要求,结合卫生单位特点,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努力做到因事设岗,按岗需用人;在管理权限上由多头管理向分级负责转变,逐步改变人事管理上多头管理,各把一方的状况,给予卫生行政部门充分的用人权力,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院院长有充分的使用和管理权,做到充分授权、分级负责。
-->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组织部【第五篇】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 5人、加工能手198人。
二、农业农村人才使用成效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00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三、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四、人才引进情况
通过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3年我县招聘7名专业人员,引进了186名专家、学者。
五、主要做法与经验
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六、主要困难和问题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关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新干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