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15篇】

冠军发表时间 3348229

【导读】此篇优秀范例“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15篇】”是由网友“冠军”整理分享的,便您参考学习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

xxx,男,汉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 年先后被评为省、市、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0 年先后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联合相关部门授予“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20 年合作社被评为安顺市龙头企业,2021年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xxx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95437 部队,服役期间获得抗震救灾嘉奖、集体三等功。

2007年12月,怀着心生向往的“飞向蓝天”梦,xxx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从安顺开往成都的“送军专列”,开始了自己梦中的空军之旅。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xxx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前往救灾现场,抗震救灾结束后,xxx荣获先进个人。2015年,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等一批关注贵州发展的新闻引起了xxx的注意,他一边着手规划着家乡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一边保持军人特有的韧性带着战友夺标取冠,同年12月,xxx怀揣着“优秀士官”的荣誉离开了部队,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

退役返乡的xxx没有闲着,一心扑在了农业产业的试验上。为了选择产业,xxx先后到过广东、山东、云南、福建、新疆等地,考察鲜果种植的环境和销售渠道,学习瓜果种植技术,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收集了从部队转业回乡创业的第一手资料。

跑了市场,看了产业基地,有了自己的试验种植结果,xxx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构想渐向成熟,并开始影响着村中的其他人。2017年,经过撤并的村委班子需要配强,猫营镇党委入村开展调查时,xxx的声誉在群众中反响很好,后经组织酝酿、培养,他被选为牛场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做了村官,不忘自己就是一名党员。“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群众选我的真正需要。”在村委任职的时间里,xxx大多时间赴在田间地头,跟着群众学种植,指导群众学改造,走着专家的路线,干着百姓的操劳。那些日子,当地的群众都对这个退役军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汤支书对家有情,对群众有爱,为人亲和”的形象也在十里八乡群众的心中树立了起来。

退伍不退军人本色的xxx,本着“在军为国、返乡为民”的创业精神,经过多方筹集,于2017年投资100万元成立了紫云自治县小坡脚汤氏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社。通过逐户动员走访,合作社成立才一个月,就成功流转土地近300亩。通过土质检测、育苗管护到大棚改造、土地翻耕、组织贫困户入园培训、土地流转资金付给、再到生态理念的灌输……2018年,小坡脚西瓜生态种植基地里产出了“特小凤”西瓜品种,红极果蔬市场,成了当地市场的生态型水果精品,土地流转量也达到预期极限350亩,带动贫困家庭就业21户,35名贫困群众作为基地固定职工,开始领取月薪工资。

山川缠绵,四野军绿。xxx从空军的蓝,变身为致富带头人的绿,期间的过程,让许多群众从中受益增收的同时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这无疑是一次朴实且成功的转身。为扩大种植规模,助力乡村振兴,今年,xxx通过联户联营分基地模式在大营镇发展了4个西瓜种植分基地,与农户实现利益联结,共同富裕。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2:

小林,男,中共党员,广东小镰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佛山本土大学生创业者。在校期间,家境贫寒,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科研,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外观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同时获得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家境贫寒,自强自立,求学路上扛起生活的重担

小林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时期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靠自己完成。就在这样没有任何经济保障的背景下,大学四年间,靠着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兼职,他解决了自己在大学里的学费、住宿费和各种生活费用。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不但没有放弃理想信念,而且更加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潜心科研,攻坚克难,衣带渐宽终不悔

小林是一名热衷于科研的学生,俗话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进行项目研发时,由于科研项目的难度大,时间紧,作为众多项目的核心骨干,他带领伙伴共同进步,努力攻关,由于工作紧张甚至经常熬夜,一天24小时有20小时是在实验室渡过,每天只睡3-4个小时,这种状态一直在他创新创业的生活中上演。

有时实在很累时他会调侃自己说 “睡觉是一种坏习惯,我要把它改掉”,正是凭借了这种过人的毅力和勤奋,才奠定了他收获创新创业成绩的基石。

拒绝高薪工作,艰苦创业,为科技兴国奉献力量

刚上大四,小林就收到了来自全国14家企业的`就职邀请,其中不乏高薪的职位,同时也包括985高校研究生院研究员的职位邀请,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自主创业、自立自强” , 在校期间,开始组织伙伴们进行社会调研,开始创业的前期工作。

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联系,还没毕业的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将计划付诸实践,带领团队队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他们将以启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培训青少年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发明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培训理念,自主研发教育仪器和开发教育课程,配套青少年创客空间的发展模式不断前进。

此外,为了给予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而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宽裕的学生,他们也对这类学生的学费进行减免,从而保障他们的求学机会。小镰刀发展至今三年,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发展成绩。创业至今获得了以下荣誉:

1.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团中央、科技部、教育部授奖;

2.2017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作品奖,创青春组委会授奖;

3.2017年广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一名,广东省教育厅授奖;

4.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团省委、教育厅、科技厅授奖;

5.2017年第四届佛山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团市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授奖;

6.2017年第三届“我的导师我的创业合伙人”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区人社授奖;

7.2017佛山市优秀创业项目遴选第一名,市人社授奖;

8.2016年佛山市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市科技局授奖;具有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3:

小张,现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曹县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法人、曹县万亩荷塘生态园法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小张是一名9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2013年山东财政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创业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农业梦、乡村梦。立足曹县魏湾镇黄河故道湿地的资源优势,成立了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实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向个人梦想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永久奋斗、砥砺前行,争做“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奋斗拼搏时、青春恰自来”。唯有永久奋斗、永不气馁,人生理想的风帆才能扬起。回顾几年来农村创业奋斗的历程,往往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小张也曾经沮丧过、失落过,但从来没有退缩过、放弃过。因为这里有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小张从挫折困难中不断奋起,持续加强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和汗水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小张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面积3000亩,服务带动群众2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有效连接;同时,小张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带动就业70人,同时注重吸纳老弱病残群体务工,雇佣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7人,实现了“一人就业、脱贫一户”、造福乡里的社会效应。

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做 “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创业青年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应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开风气之先,在创新创造中飞扬青春。小张立足曹县魏湾大米、莲藕、荷花等特色资源,于2015年成立万亩荷塘米业有限公司,取得全县唯一一个水稻生产许可认证、注册“曹州万亩荷塘”“魏湾三库”“醉美魏湾”等17个商标,将魏湾大米做成礼品包装入市销售,同时,小张注重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莲藕产业发展,将莲藕加工成莲藕罐头,将干荷叶、干莲蓬等制成干花摆件,将莲子制成莲子手串,将荷叶制成荷叶茶,荷花产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经济水平。

作为新时代返乡创业青年,小张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继续流转1000亩稻田进行水稻—大闸蟹套养种植养殖,提高水田亩产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围绕“荷”、“莲”两大主题,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内涵、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莲”文化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万亩荷塘品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三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通过示范引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农村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小张先后荣获泛海扬帆“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曹县返乡创业之星”“曹县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菏泽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菏泽市乡村好青年标兵”“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四届菏泽市乡村之星”“菏泽市创业致富带头青年”“中国创翼菏泽市第六届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山东省第七届齐鲁乡村之星”,为当地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人员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家乡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4:

xx,“中国十大罗非鱼人物”之一!一位心系三农,创业精神强,胸怀大志的农民企业家!

30多年前,凭着一手养殖手艺闯海南,凭借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艰苦创业,诚信经营,从一位白手起家的农民成长为拥有总资产3个亿的优秀民营企业家,打造了从水产养殖、饲料供应到水产加工、出口贸易、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式经营的现代化企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勤泽天下,富而有道”是他的经营理念。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利益,为农民谋致富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创业激情和进取精神。

1966年,xx出生于浙江丽水的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6月,未满20岁的xx怀着创业致富梦,背上行囊闯海南,是海南岛率先发展养殖业的第一人。他创办的养殖场是当时海南最大的养殖场,他热心把养殖技术教给附近的村民,很快带动了海南的养殖业。xx是搞新型化立体养殖,陆上养鸭,水塘养鱼,开始了一步步创业之路。

1990年他在一个台湾商人那接触到了新品种罗非鱼,特别适合海岛生长,并敏锐的觉察到罗非鱼养殖的广阔前景。他毅然果断放弃养鸭,开始专业养殖罗非鱼,自1992年开始,xx的养殖基地每年以100亩、200亩的规模在扩大。

2000年,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欧盟技术壁垒等,罗非鱼外贸订单锐减,许多养殖户亏本严重,纷纷转让鱼塘。xx坚守信念,凭借过硬的专业养殖技术,逆流而上,收购了基础较差的鱼塘重新改造,同时,热心帮助条件稍好的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度过难关。

2000年以后xx的养殖基地每年以千亩的量递增,当年养殖量已经达到2000亩。至今海南勤富实业有限公司的罗非鱼养殖基地已扩展到15000亩。公司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有机认证、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ASC认证。他拥有海南省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基地,他精养出海南省出口的第一条罗非鱼,他创建了海南省第一个“国家级标准化罗非鱼养殖示范基地”,而且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基地”。

天道酬勤,奋发转型成为了今日大名鼎鼎的“罗非鱼养殖大王”。

“致富不忘农民兄弟”是xx的初心。xx的养鱼致富效应吸引了许许多多浙江农民,众多乡亲奔他而来,1991年开始,xx陆陆续续地将家乡的贫困农民带到海南,出资出力,毫无保留地教他们养鱼,在xx的带动下,目前已有30000多浙江老乡在海南养殖罗非鱼。为帮助渔农提高收入,xx采取“公司+饲料+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地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养殖罗非鱼,合作发展罗非鱼养殖基地十万多亩,帮助农民养殖罗非鱼共同发家致富。

2007年xx被授予“中国罗非鱼行业突出贡献奖”。

2015年xx荣获海南省第五届“杰出民营企业家”称号。

2016年7月第八届海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作为最早进入海南的浙商,xx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有了资本积累便转行做来钱更快的其他行业,而是不忘“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之初心,砥砺前行,专心致力于为“三农”服务,致力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事业。

为帮助农户解决销路难的问题,为取得更高的养殖附加值,让海南优质的罗非鱼产品走向世界。xx怀揣梦想,筹资建厂。2007年8月,经多方筹措,成立了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

工厂配有国际先进的加工生产线和速冻设备及面积3500平方米的大容量专用低温冷库等,工厂年加工水产品能力达5万吨。吸纳当地农民工600多人,帮助政府缓解了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

xx以领航人的姿态,引领着他的团队展开了艰苦的二次创业。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先后通过了SC许可、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美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国外注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美国ACC认证、欧洲BRC认证、有机产品认证、GAP认证、KOSHER认证 HALAL认证;公司实验室已通过国家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罗非鱼养殖基地获得了出口食品原料养殖场备案,这些许可、注册和认证是“勤富产品”准入各国市场的通行证。2010年海南勤富食品公司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罗非鱼企业”;2012年“勤富”商标获得海南省著名商标,勤富牌罗非鱼产品被评为海南省名牌产品;2013年获得“AAA级信用企业”;2014年6月被评为第七届海南省优秀民营企业;2014年11月被国家八大部委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9月被评为中国质量诚信企业;2016年6月被评为第八届海南省优秀企业;2016年12月,荣获“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称号。2017年6月,荣获“海南省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据统计,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十年来,每年联结和带动当地农户800多户,10年共收购加工罗非鱼原料40多万吨,出口总值亿美元,推动了文昌市乃至海南省水产加工产业向国际化、标准化发展,成为我国罗非鱼出口欧洲市场的最大企业。2013年实现了全国罗非鱼出口欧盟海南第一,海南罗非鱼出口欧盟勤富公司第一的好成绩。

三十年磨一剑。立足海南32年,从一个养鱼的个体户到专家型的农民企业家,今天,xx实现了目前海南省唯一拥有大规模罗非鱼的养殖基地并集饲料供应、养殖、加工、出口贸易及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式的经营企业。

2015年11月,xx作为海南省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家,罗非鱼养殖方面的专家的身份受中共海南省委邀请参加海南省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发展专题研讨会,与省领导和著名海洋经济研究专家学者一起研究探讨一个省的“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这不是一般的荣誉,这是最高的奖励,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对他32年在海南创业和对“三农”贡献的肯定和支持。

2018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xx会继续以“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精神领航团队开启新征程!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5:

2022年开学以来,全南县乌桕坝中学支教教师邱xx,每周二、周四早上6点50分就来到教室带领学生英语早读,“马上就中考了,学生的英语底子比较薄,要抓紧一点。”

自2020年10月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入职以来,已成为孩子“大朋友”的邱xx,逐渐长成为教学骨干,“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高了不少。”

近两年来,赣州市人社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多举措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向基层一线流动。

一方面,在全市县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四放宽二改进”招聘政策(放宽年龄限制、放宽学历要求、放宽专业要求、放宽户籍规定)。对于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简化招聘程序、降低开考比例等方式,推动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全市共发布县乡事业单位招聘计划12246人。

另一方面,赣州市逐年扩大“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为乡村输送一批教育、卫生、农林水利等方面的“新鲜血液”,着力打造一支“招得来、站得稳、做得好、留得住”的“三支一扶”人才队伍,全市累计招募“三支一扶”人员668名,有效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

此外,通过“送培训、送技能进乡村”的方式,推进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中式烹调及面点、育婴员、美发师、摩托车维修工、混凝土工、保健按摩师、养老护理员等近20个项目(工种)培训。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16。77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培训2。11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针对乡村弱劳力、半劳动力,赣州市人社部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帮助其实现自食其力。

在会昌县西江镇南山村,村民曾天养每天负责清扫村道。因患智力缺陷,曾天养外出务工受阻。当地人社部门了解到其有就业意愿且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后,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的方式,聘用其为保洁员,月工资800元。

在赣州各地乡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农家书屋管理、乡村振兴信息员、水库管理员、公路护理员、就业协管员等20余种公益性岗位,有效破解乡村弱劳力、半劳动力等群体就业门路少、转移就业难、增收渠道窄等问题,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至今,全市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74万余人。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6:

xx,男,52岁,初中文化,1960年1月出生,熊家场乡白马村村民。2004年以前,xx凭着自己会开车,一直在外给公司老板当司机,由于机灵能干,很得老板赏识,工资待遇也不错,十多年下来,老方积攒了20多万,生活条件也逐渐变得宽裕了。

时间一晃,xx的年岁也渐渐大了,毕竟常年在外也不是办法,落叶总是要归根的。在此情况下,老方带着自己打了十多年工的积蓄回到了老家,并准备用这笔钱在家开创一番事业。2006年老方回到家里,正值赶上全国生猪养殖市场萎缩,很多人不敢去碰这烫手的“山芋”,但老方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心里思量,现在市场不景气,养殖的人少,但随着政策的倾斜,生猪的价格一定还会回暖,那时生猪市场的需求将会扩大,和家人一合计,老方便毅然决定在自家门口开办个生猪养殖场。谁知道,就是老方的这次决定,改变了xx德命运,让他注定和猪结下缘份。

起初,老方的养殖场规模很小,一年能有个二三事头猪出栏,那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一年下来也有二三万了。这一年生猪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老方已不满足余过去的小打小闹。他不断寻思,要在这一方面挖到金子,就要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扩大自己的生产量,经过多方打探,老方得知,国家为了鼓励生猪养殖,出台了许多帮扶性的政策,同时在资金上也有补助,老方得知后扩大养殖规模便有了底气。2008年,全国工商联把熊家场乡定位定点帮扶乡镇,其中,就有帮扶养殖创业的无息贷款。在得到全联的资金帮扶和乡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老方扩大的自己的养殖基地,重新修建了养殖厂房,引进了新的生猪品种。规模的不断扩大,老方喜在心里。

可是就因为规模的扩大,差点让老方亏掉了以往赚的钱。究其原因,一心只知道扩大规模,但却用以往的`技术来养殖,这怎么能行呢,大猪小猪养在一起,喂食的时候,大猪争着吃,个子小的猪就挤不进去,有的还会被大猪踩伤、踩死,同时猪多了容易生病,看着一个个猪病倒,老方那个心痛啊,毕竟是自己十多年的血汗钱啊。白马村的干部们得知老方的情况后,就相约来到老方家,在实地查看了老方的养殖场后,给老方指了新招。一同带他来到了村委远程教育站点,并给老方讲解远程教育的作用,老方到了这里,就得到了宝贝似的,不仅每次培训都到,同时还根据自己养殖情况,在远教站点借来养殖光盘回家和家人一起学习养殖技术,同时远程教育网上的许多信息,不仅能提供许多种养殖技术,同时还能提供市场的需求数据,让农户们在家就能了解市场走向,给农户提供市场指导。

在远教培训班中,老方学到了许多新的养殖技术,比如说:厂房规范设计,生猪分阶段圈养,酵母发酵圈舍、紫外线杀菌、食饲营养搭配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让猪儿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同时减少了疾病和病毒的滋生,减少了生猪死亡率,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猪儿们合理的摄取均衡的营养,节约了成本。这一年下来老方出栏生猪200多头,按每头猪1000元的利润,这一年就有20多万的纯收入。

但是老方并不满足于此,他有在寻思,要想自己的猪的价格比别人的高,就要提高自己猪的品质,改良猪品种和肉质,在一次远程教育网上老方无意看到一则消息,某养殖场养殖野猪,效益很好,但是自己的养殖场不适合养殖野猪,这是他又在寻思,能不能把野猪和家猪进行杂交。这样一来,这下一代猪即保留了野猪抗病强、好饲养的特点,同时,又保持了本地猪温顺快长的特点,这种猪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定很好,在咨询了相关专家的野猪杂交的课行性后,老方又多方筹资30多万,并得到全联贷款12万元,扩建养殖场,并从外地引进野猪品种和优良的本地母猪。在经过多次试验后,老方的新品种猪——黄毛猪“出世”了,经过一年喂养,这种猪买到市场上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这猪肉保留了野猪和本地猪的特性,肉质细腻,脂肪低,色泽光滑,入口肥而不腻,口感很好。经过近几年的喂养,这黄毛猪为老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到今年为止,老方的养殖场规模已扩大到2000多个平方,已陆续投入70多万元,年存栏生猪近两百多头,年出栏生猪400多头,按照一头1100的利润,年收入将近有40万元。与此同时,老方还为自己的养殖基申请了营业执照,这为他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便利,养殖基地的建立,还决绝了5个人的就业问题,为周围群众发展产业带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老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大户。

在谈到老方回家创业搞养殖成功的秘诀时,老方朴实的说到,这能有什么秘诀啊,第一就是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二就是要有科学技术的指导,要多学习,多了解市场行情,三就是要有一个执着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7:

xx,男,19xx年生。该同志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的经济嗅觉和创新水平,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怀揣远大理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一、为乡亲艰难创业,一心帮邻致富。

1982年,他开始搞私营运输,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自己积累了一定资金。在跑运输过程中,发现农村新兴的养殖厂比较多,但鸡饲料比较紧缺,农民买饲料不知道真假,有时花冤枉钱,上当受骗之事时有发生,为此,他决心自己建立饲料厂,为村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好饲料。,他通过多方协调资金,筹集600万元建立起了华明饲料厂,华明饲料占地10亩,拥有职工40余人,每人月收入1500元以上。华明饲料生产的优质饲料能够供应本地20余个村,100余户养殖户,为养殖户年节省资金10余万元。

二、为梦想致力创新,使诚信深入人心。

他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如不创新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出局。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达到邻里共同致富的梦想,他多次聘请潍坊、龙口等技术人员完善公司技术创新,邀请了部分养殖户作为公司的顾问,随时为厂家的发展提供反馈信息。他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从不因客户欠债欠债而不与发货,并多次给予困难养殖户与无私帮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全体养殖户都富起来,共同把养殖业做大做强,使群众尽快脱离贫困边缘,走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他的付出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为乡亲再次创业,勇担商业风险。

华明饲料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原料,给村民解决了不少困难,但现在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因金融危机和禽流感鸡苗价格上涨较快,养殖户感觉资金压力较大,并且利润空间压缩的很小,很多养殖户纷纷改行,养殖大棚闲而不用,xx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此,他又经过多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与其他有志之士通过贷款、筹借筹方式共筹集资金1200万元,于成立了盛国畜牧有限公司,占地62亩,专门从事孵化产业,现正在建设中,预计夏便可投产运营,将更好的为民解忧。

四、为理想不断学习,道德文明永相传

xx从未放松对思想理论的学习,他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不仅他自己这样做,他还希望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在公司内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订阅各种党报、科技杂志、文学信息等刊物及报纸,鼓励员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提高员工素质。华明饲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职工从来未发生过打架、斗殴,甚至不文明的行为都很少出现,并且每位职工在村里渐渐都成了孝子、孝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真是民间一大奇迹。

五、为明天继续奋斗,公益事业常放心间。

他指出公司的发展战略是用低成本吸引客户,用高质量赢来客户,他满怀信心的说“为了更好的发展公司,为了更好的带动客户致富,为了更好的赢得支持,我们下一步将成立无棣华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鸡苗、饲料、养殖、宰杀一条龙服务。”发展宰杀业也是为养殖户提供销路问题,此心可见一斑。

xx创业已有28个春秋,他一直以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目标为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奉献,修路、建桥、治病、救灾等社会捐款已记不清,至少已10余万元。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典范,是企业家学习的楷模,是村民道德的榜样。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8:

xx,女,1976年5月28日出生于xx县xx镇,41岁,高中学历。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她成为新时期农村妇女中的优秀代表。

一、自立自强,艰苦创业。

20岁的xx就有着一颗敢闯、敢做、敢为的心,1996年年轻的她充满了对外面世界探索的热情,她深刻的意识到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了解更多与当下的发展和需求,独自一人到景洪从事着服务业的工作,1998年与武汉部队青年陈德国结婚。

在外整整10年的时间,xx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乡村的风味、民俗,也让她深深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和独特。用她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根更重要,它所给我们的东西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这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回家乡挖掘独特的哈尼族特色美食。丈夫非常认同和支持她的决定,2005年初,两人毅然决定放弃在市里打下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带着6岁半的儿子回到了xx县xx镇。

回到家乡后,xx就开始忙碌于餐馆的开办,因为孩子年幼,餐馆要正常运营,必须有足够的人手,她第一想到的是发动了村里的几个妇女姐妹共同以合资的方式来开办餐馆。开业前夕,她到村里耐心向老一辈一一请教了哈尼族特色风味的各种做法,同时也和妇女姐妹们进行各类菜品的制作,餐馆开业后,果然如xx所想得一样,由于关累镇辖区关累港重要的运输港口和勐远仙境景区,而且关累镇又是一个哈尼族大镇,很多过往的游客都十分愿意到哈尼族风味餐馆品尝哈尼美食,了解更多哈尼文化,生意红红火火。

刚好又赶上橡胶价格突飞猛进的时期,关累镇是个橡胶大镇,人们的消费水平也跟着越来越高,xx并没有只专注于做餐馆生意,她白天忙碌于餐馆,晚上也不让自己闲着,和一般农村妇女一样忙碌于胶水的收割,对于村里人来说她是勤劳、能干的哈尼族妇女的典型。

二、勇于创新,带动农村妇女。

2013年橡胶价格不断下跌,橡胶市场低迷,胶农经济收入不断减少,显然需要进一步改变经营方式才能改变困境,关累镇作为勐腊县辖区橡胶大镇更是面临着更多这样的困难。xx便带动了更多的妇女同胞加入到她的特色餐饮中来。她也意识到要走出这种困境,当靠餐馆来提供经济来源和就业是不够的,于是,xx让村里的一部分姐妹们去打理餐馆,为了进一步适应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让镇上的年轻人和来镇上的游客也可以吃城里有的东西,她又不停歇的组织另一部分妇女姐妹们到市里学习生蚝、扇贝、油呛心管、耗油芒果等城里的小吃的做法,在镇上做起了晚点小吃,因为位置在关累镇桥头,当地人亲切的称“桥头烧烤摊”。

烧烤摊的风味很地道、种类也很多,依托着玉磨铁路和小高速的修建集镇区人流量也越来越多,就这样xx的烧烤摊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总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地方,为陷于困境的一些胶农家庭增添了日常生活开销的经济来源。

作为新时期的妇女,xx深刻的意识到精神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她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总支、村委会,积极参加各类新农村建设宣传和教育活动,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妇女思想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主动组织妇女进行村镇每月环境卫生扫除,在关累镇村镇环境的绿化、美化、生产区的卫生整治工作中起到了积极地带头模范作用。

三、坚定信心,展望理想。

谈及理想,xx的理想简单而平凡,却踏踏实实。她说,希望能在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继承和发扬哈尼族织布、饮食、民俗等民族文化,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关心并参与到环境卫生维护工作,积极参加更多知识学习的机会,打破保守的思想,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更多人生的价值。

xx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常常在小吃店里和妇女们谈论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和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她说,希望自己尽快成为名共产党员,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

新时期下的农村女性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正是由千千万万个xx的力量汇集而成,她们勤劳、乐观、向上,她们带动着广大农村妇女不断适应新时期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当下,xx正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生活,她有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汇聚着身边的力量,带领着广大新农村妇女在新的征程上追求着新的跨越。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9:

这束光,对南源村xxx而言,就是乡村,就是乡土乡亲。

2015年,27岁的xxx从华灯璀璨的城市毅然回到家乡--南源村。或有不甘,亦是选择,远离无数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回到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敬而远之”的农村,而且南源村还是山区村、贫困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生活不便……

“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但我觉得,村里有为我准备的工作。”xxx说,“农村嘛,要发展,总要有青年人,所以我回来了。”7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从村里的团委书记到支部书记,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南源村脱贫摘帽、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屯屯通水泥路、香菇产业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面貌一新的同时,自己心中那份不甘早已褪去,亲人的不解变成了支持,那束光照亮了当初无悔的选择。“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给老百姓做些事应该,虽然现在脱贫了,胜利了,但是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在这里成长、奉献。”xxx说。

近年来,荔浦市花篢镇广大团员和青年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发扬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0:

距离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觉,同样也有个95后年轻人正在带领着家乡人民奔向致富路。

18岁之前的xxx从小生活在大凉山,“住着土坯房,与牛羊同吃同睡”,为了更好的生活,他选择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这是彝族青年xxx的切身感受。

2015年,xxx离开家乡——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来到广州。他在电子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建筑工人,艰苦生活的背后,深深感受到有一项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后,xxx来到江西一家养猪场打工,想专心学一门技术。在猪场,看到大货车将一车车的猪拉往屠宰场,xxx忽然想到了家乡的乌金猪,觉得自己也可以搞个养猪场试试,通过专业化养猪,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总会比在外面打工强。

说干就干。2017年8月,xxx返回家乡,开始养猪创业。在不被理解,缺乏资金的情况下,xxx没有放弃。2019年,xxx把第一批猪仔养肥了,一下就卖了10头猪,总共赚了3万多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可把家里人都乐坏了。

后来,许多乡亲都来参观学习,开始相信规模化养殖乌金猪也可以致富。xxx俨然成了村里人的青年榜样,而他心里的梦想也更大了。今年,xxx在碧桂园帮扶下扩建猪舍,建立了乌金猪产业示范基地,扩大了养殖规模,共同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公益企业对乌金猪进行了统一收购,并通过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帮助销售。“不仅帮扶养猪,连销售渠道也解决了。”xxx对于外界帮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运,他也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外面的人不了解家乡的乌金猪,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这样原生态的猪肉。”接下来,他希望扩大养猪场的规模,把乌金猪做成一个品牌,销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国各地。

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年轻血液。实际上,以xxx、xxx等为代表的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致力于家乡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推广,逐梦在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大有可为,希望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1: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具有远大理想,出以坚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奋斗,才有超人的成就。

这句话,对临泉县吕寨镇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创始人xx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以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使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脱颖而出,勇立潮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xx,现年35岁,大专文化,农民企业家,县劳动模范,县六、七届政协委员。2000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市十佳农民经纪人。xx给人的印象是平易、儒雅、豁达、丝毫没有农民经纪人的架子。憨厚、耿直,犹如秋天的一株高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子,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明智,一分刚毅,一片赤诚。他常说的一句话:“人要讲奉献,不能光想着自己”。自己就是这条信念,使他成为农民增收的“助力器”,成为“天下第一椒”远嫁他乡的“红娘”。2000年以来,年均销售农副产品18万吨,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农民年均收入700多元。

1996年,xx带着土里刨金的渴望,带着众乡亲发家致富的期望,先后数次自费南下北上,寻求土里刨金的路子,当他历经磨难后,才发现反季节蔬菜是农民脱贫的方向,于是他带领乡亲致力延秋辣椒的发展,不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都滚爬在大棚里。起初,由于小大小闹,生产的延秋辣椒不仅货俏而价扬,亩均纯收入6000元,到1999年,由于大面积终止,使延秋辣椒卖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面对一袋袋堆积如山的延秋辣椒,xx起初不只所措,当辣椒成堆倒掉仍掉时,心如刀绞的xx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光调整结构远不能让农民兄弟奔小康,只有解决卖难问题,才能实现乡亲的小康梦。于是他再次到武汉,天津等农贸市场考察,创办蔬菜交易市场。让农民在小康路上毫无后顾之忧地奋力飞奔。

1999年底,xx拿出仅有的4万多元积蓄,又以房地产作抵押贷款30万元,创办了xx蔬菜交易所,并以月工资1000元的高薪聘请11名能说会道,有经济头脑的、有市场经验的农民奔赴武汉、天津、长春、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当地农民找婆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交易市场成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本的积累如山的400多吨延秋辣椒销售一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民增收。由于xx蔬菜交易市场的创办,彻底解决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后顾之忧,强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反季节大棚蔬菜的发展。2002年,拥有万亩耕地的吕寨镇发展延秋辣椒2万亩,纯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而周边滑集、土坡、及阜南县的会龙乡等乡镇看到吕寨辣椒的经济效益,纷纷发展起延秋辣椒,总面积达20万亩,并以xx蔬菜交易市场为依托,将产品纷纷远销他乡。

到2003年,xx蔬菜交易市场已发展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仓储12个,总储量达240吨,建立分站12个,共拥有员工36名,拥有各种运输车辆61辆,其中大型集装箱车辆40多辆。并与武汉、长沙、兰州、西宁、哈尔滨等17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2003年共销售西瓜23000多吨,延秋辣椒47000吨等,分别占本地总产量的62%、76%。2003年底xx蔬菜交易市场与哈尔滨农贸市场合作,将部分延秋辣椒运出塞外,远销俄罗斯赚外汇。此外,该交易市场于2001年5月份购置4台电脑,与省农网信息中心联网,实现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去年经农网对外销售西瓜1000多吨,延秋辣椒10000多整吨。

目前,xx蔬菜交易现场+基地+农户的经济体制,已深得人心,该体制以市场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建立稳定的西瓜、延秋辣椒购销活动,同当地农民签订万亩延秋辣椒购销合同,实行青椒元/公斤,红椒元/公斤的保护价。使广大农民避开市场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积极效益,有国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沿袭数千年的“麦茬豆、豆茬麦”的种植模式,让小――西瓜――延秋辣椒――一年三熟制的晒地遍地开花。

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xx还投资万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2003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在全镇迅速推广,得到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同时2004年获国家公认,使“吕大寨”牌农副产品挂牌上市,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不论承认与否,xx这个名字已经和本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在吕寨、滑集、土坡及阜南县的会龙、赵集等地,不知道xx的人不多,不佩服xx的人也少有,而在武汉、天津等10多个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上,知道xx的人也不少。

xx,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为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做出着突出贡献的农民,他的更多、更主要的内容是为农民增收奉献一切,而只有站在“志圆农民小康梦”的高度上,才能认识到这位杰出人才的全部底蕴。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2:

xx,男,汉族,今年43岁,高中学历,家住xx县xx镇xx村。2010年10月,他带头创立了xx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食用菌、木耳、香菇、平菇、猴头菇、天麻、猪苓和脱毒魔芋的制种、人工栽培及技术推广。2011年被汉中市农业局、汉中市科协授予“汉中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16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立足农村、寻找发展新模式

xx高中毕业后,因家里经济情况较差,便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到祖祖辈辈生存的乡村里务农。他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并在自家地里试验栽培,技术日益成熟。魔芋、香菇产业在当地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技术时常腐烂、减产,给农户造成损失。2010年,xx赶赴湖北学习魔芋组培育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等先进技术,并和恩施州魔芋研究所达成协议,在本县上沙窝村建成140亩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带头推广试点新品种、新技术大获丰收,栽培猴头菇试验也获得成功,当年10月又注册成立了鑫之塬魔芋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科学发展。2012年投资改造了现代化魔芋组培室一个,连栋温室720平方米、年产60万袋食用菌菌种厂一个、60吨保鲜库一个,建成全县最大的魔芋和食用菌研发、培育、生产、销售基地,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增量提质,个人年创收3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科技致富,他领办的合作社也荣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注重学习、带动农村发展

2014年xx通过培训考核被认定为汉中市中级职业农民。为帮助他坚定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县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县农业局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县培育办建立包抓帮扶机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他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同年,xx参加了省农广校组织的高级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大农业的理念。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知识财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他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才干。

做一个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xx内心坚定的信念。

201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发展魔芋栽培1000多亩,承担了xx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万斤的魔芋良种供应任务。2015年,他领办的合作社现已发展会员300余户,合作社年产香菇10余吨、猪苓种子30万斤、魔芋1000万斤,在西安蔬菜批发市场和汉中市风景路蔬菜批发市场共设立3个直销点,实现年产值600多万元。通过自己的基地厂房和冷库优势,对产品统一收购包装进行反季节销售,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同年11月成立xx县康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魔芋良种繁育、魔芋种植、食用菌、药用菌技术推广与销售。作为中国魔芋协会会员单位,以科技创新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思路,围绕全县魔芋产业发展,引进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富硒魔芋栽培技术进行千亩示范种植,努力将魔芋产业打造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业,全面促进佛坪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是建成一条年产100吨的魔芋深加工生产线,解决当地农户社员魔芋的销路,丰富市场农产品种类。二是打造佛坪地道农副产品山货品牌,统筹当地特色山货农副产品资源,构建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农户足不出户的销售渠道。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3:

xx,女,出生于1976年12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更是将自己的事业和农村结缘,全心全意为农村的致富贡献光与热。

勤劳致富创业

食用菌的发展:1999年xx嫁到婆家,最初,xx和公公婆婆一起打理他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但仅仅单一地种植蘑菇,土地利用率低,济效益低也不大好,x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下决心改变现状。xx利用闲暇时间,走访农贸菜场、大型超市,深切感受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蔬菜,食用菌消费越来越受到青睐,诸如金针菇、草菇、姬菇这些饭桌上偶然出现的菜肴,美味却散发着一种稀缺之感。她明白应该开发新品种,于是南下北上深入各地学习,先后从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xxxx江南食用菌科研所、xxxx菌种研究所引进金针菇、草菇、猴头菇、绣针菇、姬菇等母种,潜心钻研,加上有丰富的食用菌技术出身的公公加以指点,xxx提升很快,对栽培技术了熟于心,果断地应用到食用菌的生产上,品种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市场从点到面,很快成为xx地区一家较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大户,也是朝阳集团的一大菌类供应商。

为了使产品能够进驻商超,这位娇柔的女子转战江浙沪,面对形形色色的经销商,散发出一种勇敢、不怕输、不服输的气场,丈夫更是盛赞妻子“打下了半壁江山”。凭借着良好的品质和不断的推广,鸿山飞凤的菌类还销往常熟、苏州、太仓、上海等地,广受好评。作为食用菌的基本原料的棉籽壳,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种植后,棉花种植面积骤减,棉籽壳量少价高,xx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得出了菌料利用科学化的二项技术革新:一是采用玉米芯取代一定量的棉籽壳,既节约了原料成本50%,又缓解了棉籽壳原料紧缺的矛盾;二是菌料再利用,按照生产不同菌菇所需营养成分不同的要求,用生产过草菇后的下脚料经过消毒,继续配制生产平菇菌料,生产过平菇后的下脚料再利用作生产姬菇菌料,这样形成一料多用,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大大地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创出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子。

灵芝生产基地:依托菌类栽培的成熟技术,2009年xx新增了灵芝生产基地,位于海拔1500-1800米的安徽原生态山林地区,得天独厚的空气、温湿条件创造了适合灵芝生长的原木短椴木培养基质,所产的灵芝孢子籽粒大而饱满,表面光滑,内含物多,药用价值高,加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破壁技术,使得灵芝孢子粉的吸收率大大提高。20xx年5月,xx成功培育了北冬虫夏草这一珍稀的中草药,并以质优价廉、营养活性成分高而著称。事业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发展。多年的.农村经验让xx深深知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技术和人才。20xx年,她与老公商量后一次性投资550多万元,新建生物农产品基地120亩、深加工厂房面积2xx0平方米,投资了现代生物农产品的生产、生化、监测和加工设备。除了北冬虫夏草、灵芝破壁孢子粉,更为惊讶的是xx一手打造的`灵芝艺术盆景。灵芝,原是自然之神草而摄有日月之精华,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它能在家庭、酒店、办公室里大放光华。一帆风顺、五福临门、竹报平安、时来运转这些原本抽象又寓意美好的词语,在xx的手中完全形象化了,犹如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这些姿态万千的灵芝艺术造型,都出自于的xx之手,好似一个艺术家就那么随性一画,寓意吉祥的万千世界就呈现在眼前了。

带领农户致富

邻里乡亲们看到xx一家的生意欣欣向荣,都过来“取经”。xx很实在,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悉数奉上,一有人遇上栽培技术难题,她就去“灭火”。“大家都不容易,多点收入生活也宽心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xx说。

她的基地不仅生产各类鲜菇,而且每年生产制作平菇、金针菇等菌种袋筒20万袋左右,其中一部分发往全镇及周边镇,也有发往更远的地方如浙江、苏北等。就鸿山街道而言,到她的基地购买袋筒的农户多达50户以上,袋筒发出后,xx还实行跟踪服务,上门为他们解决栽培技术的难关,帮助农户多出菇、出优菇,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部分的出路。因此该基地将制作栽培更多更好的菌种供应社会,供应农户,争取带出更多的农户走共同致富之路。

真心回馈社会

在丈夫眼里,过去的15年里中妻子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事无巨细,但从未有过怨言,当别人的妻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去逛街去购物去旅游去度假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或者穿梭在种植基地里,呵护着娇嫩的北冬虫夏草和灵芝;或者挨家挨户地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或者忙乎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总之,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万般辛苦让人倍感心疼。

xx的一个朋友则说:“认识她十来年了,一直是那么善良、真诚,乐于助人,有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福!”在朋友眼中,她很勤奋,对事业孜孜以求,有着大禹治水般的韧劲与魄力;她很淳朴,实实在在,从没有大唐霓裳羽衣般的华丽论调;她很本真,一言一行都源于内心,不掩饰不做作。

20xx年,xx被评为省级“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20xx年、20xx年公司分别被评为xx市、xx省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路走来,如果说是不懈追求、顽强进取的勇气成就了xx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农村工作者的梦想,那么作为女性,用真心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公益实践的点点滴滴也在深化着xx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作为鸿山首家农业产业示范户,xx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资助学。每年为150名妇女提供菌类植物的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带动周边农产75户。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4:

小木,男,30岁,群众,初中学历,色也克乡阿克提坎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作为新时代青年,小木在生活中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小木初中毕业后跟着爸爸在村里做木匠工作;在2015年曾学习电脑雕刻技术;2016至2018年在县城中开办了自己的木艺加工雕刻店;2018年三新活动开始以后回村做家具。

2021年8月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带领下,小木在村里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岳普湖阿克提坎新志愿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小木为村里的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共同改造村容村貌,开展美丽村庄建设工作,除了承包各类装修装饰项目外,还积极配合村里的安排,建造小公园、小广场,修建长廊、亭子、木质桥...等等,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促进了村子的美丽发展,为本村发展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在日常生活中小木为人热情耐心,积极响应上级组织号召,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还带领全村村民发家致富,获得了乡级青年创业之星的荣誉称号。

小木同志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在喀什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并将公司扩建转移到县内做家装装修和设计工作,号召村里还未就业的人员一起进行奋斗。目前带动了8人就业,每人的工资能够达到3000-4500元,其中有一个叫穆萨·热扎克的工人,是阿克提坎村4小队的困难家庭成员,从前一直嗜酒如命,不参加工作,在小木同志反复的劝说下,加入到奋斗的队伍中来,现在依靠自身的木工手艺,每月能够有4500元的收入。

目前小木带领村民们县城里承接各类房屋商铺的装修工作,一起努力奋斗,空闲时间还会在村里免费教授木工技术并为学有所成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小木得到群众的充分认可,带动并助力贫困青年自主创业脱贫,积极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带动本村青年就业创业。

劳模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篇15:

xx,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董事长,xx省劳动模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在过去几年带领亿星集团投入亿元结对帮扶沈丘县李寨村实现脱贫基础上,响应国家“万企兴万村”行动号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劳模出彩行动,接续带领企业以“村企共建”帮扶李寨村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xx亲自制定总投入7000万元的“乡村振兴十件实事”,形成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的具体措施。

实施“三千工程”,兴产业富群众

多年来,xx积极推动构建惠及全体村民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在援建三粉加工厂、支前粮包装车间、肉牛养殖基地、农特品牌孵化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物流集配中心等产业基础上,2022年又完成投入3000万元,实施“千亩供港蔬菜温室大棚”、“千头优质牛场”、“千人就业”的“三千工程”。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三产融合、循环发展模式,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带来产业附加值、提供就业岗位。大棚和牛场吸纳全体村民入股和有意愿村民分棚、分栏承包经营,让村民入股享受年本金收益不低于12%的分红,且无任何风险。截至目前,已有91户村民入股资金616万元,力争2年内实现所有村民全部入股,年底分红达到200-300万元;已有18户村民分棚承包果蔬种植,力争2年内实现大棚基地和牛场全部由村民承包经营,从而为全体村民提供土地流转权益收益、稳定就业收益、入股分红收益、承包创业收益和集体经济分红收益“五重收益保障”。

援建“一中心两馆三区”,打造李寨“文明幸福家园”

投入2476万元,建成投运“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农耕博物馆、特色文史馆和创新产业展览区、涉农相关产业教学研培训区、乡村生活体验区”多功能村民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以此为依托,开展农村发展史和文明新风教育、科学现代农业及实用技术培训、创新成果展示等,奠定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在过去捐赠资金1500万元基础上,2022年xx带领企业通过省慈善总会再次向李寨村定向捐赠1000万元,用于村内发放“长寿养老基金”“教育奖励基金”“大病救助基金”,解决村内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难点,实施幸福家园建设。

以“三生共融”促进李寨“生态振兴”

在对李寨村产业帮扶中,重点探索推进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发展模式。一是推进产业生态化。在保粮稳产基础上,利用农作物秸秆供应肉牛规模养殖,再利用牛粪沼气化生产有机肥,用于粮食种植和果蔬生产,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样板,供给符合城市居民高品质需求的绿色、有机、生态、健康农产品,充分展现生态循环农业效益提升和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二是推进生态产业化。在将李寨打造成“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基础上,投入200万元,对村内坑塘、河道、道路进一步改造美化,并依托现有果蔬、苗木、花卉园,打造四季瓜果飘香、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契合。

以“筑巢引凤”推进“人才振兴”

xx坚持企业派驻工作队、专业培训和引才返乡三结合,全面夯实李寨村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2022年从山东寿光和内蒙古通辽引进蔬菜种植、养牛专业技术人才6名,指导村内种养殖发展,并对村民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设立“村民创业基金”、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解决李寨村民创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金融服务、技术支持、风险兜底等问题,吸引15名打工能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以“党建共建”助推“组织振兴”

作为集团党委书记,xx积极推动企业党组织与李寨村党支部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培、活动联办、资源联享与发展联促,在村里建立了红白事管理、治安联防、矛盾调解等9个村民自治小组和10个产业党小组,利用企业与贵州岩博酒业合作契机,共同谋划推动全国百佳支部联盟,推动李寨村党支部与贵州岩博村等全国先进村党支部签约支部联建,以形成多方资源共享、经验分享、优势互补、合作兴业的优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34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