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例精编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1102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例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一篇】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二篇】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客观评价了2021年经济工作的成果,深度分析了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确定了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和总体要求、政策基调和主要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驾驭发展大局、把握规律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学习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谋划好2021年工作,推动科学发展,谈几点思考与学习体会。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意义重大、节点关键。这次会议是在欧债危机蔓延、国内经济下行、部分中小企业破产、股市持续下跌等如此复杂背景下举行的。中央对明年经济发展的策略应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全国经济协奏曲的主旋律和指挥棒,所以必须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反复学习研读、思考归纳,我认为把握好会议精髓,必须把握“四个基本”:

一是把握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无数的事实证明,党的事业胜利来自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分析。2021年中国经济在危机中成长,所以在2021年政策安排和准备行动之前,一定要对形势有一个准确判断。会议认为,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股市持续暴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美国经济陷入混乱和高负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前景低迷等。这就是中央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只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两个形势基本判断上来,才能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自觉性,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主动,才能趋利避害,实现稳中求进,实现持续发展。

二是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基本定调。中央对各种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和判断,提出了推动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个“稳中求进”的定调,对于把握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数量与质量很重要。这样基调的确定,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的科学判断。“经济维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光稳还不够,必须继续朝前走,在稳的前提下,要化不利为有利,在危中求机,推动经济继续平稳地向前,因为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去解决,要准确理解,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的辩证关系。

三是把握对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中央强调2021年经济工作,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线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题,做到四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个战略基点,因为外需无法左右、内生动力、自主发展必须扩大内需;牢牢把握发展实体这一坚实基础,鼓励勤劳致富、实业致富,不鼓励投机式致富和掏别人口袋致富;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鼓励自主创新、增强集成创新,以创新增强竞争力;牢牢把握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握了这四个基本原则,工作就有了尺度和标杆,就有了着力点和着重点,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四是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基本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五项: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第一位,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二是抓好“三农”工作,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四是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第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实工作任务远远不止这些,这是中央对新年度工作的基本部署,也强调了着重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二、突出“五个坚持”在履职实践中落实会议精神。

2021年全国经济工作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任务已明确,调子已定。关键是要抓落实,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2021年我们将以迎接宣传和学习贯彻党精神为主线,把握一个总基调,强化“两个保障”,突出“五个坚持”,重点围绕“稳”字做文章、围绕“进”字求突破,全面做好2021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

一个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2021年经济发展必须坚决执行的一个总的政策基调,不能有丝毫动摇。

强化两个保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为落实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提供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队伍保障。实现中央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战略目标。

突出五个坚持。我们要深刻理解“稳中求进”准确内涵和内在要求,在稳中求进的框架内,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在工作中突出五个坚持:一要坚持稳中求进。稳是为了进,进是为了稳,不进无以稳,不稳无法进,因而进才是稳的目的。我们要按照总分行要求,紧贴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情况,针对性拿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资金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型等企业贷款增幅要高于平均增速,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在稳中继续前进。

二要坚持稳中求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方向不变,但要求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提出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这对执行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传播和执行者,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新内涵、新要求。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对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区别加以政策对待,同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适时适度调整窗口指导方向和力度,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意图灵活支持经济实体,把货币政策执行得适时适度、灵活有效。

三要坚持稳中求优。就是通过优化对政府、对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为货币政策传导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引导金融机构贴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以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再建项目、小微企业优先发展,成效优良。大力推进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辖内社会秩序优良。

四要坚持稳中求新。要创新货币政策传播新渠道,在“四会”基础上,建立约见谈话制度、月度分析制度、突发情况报告制度、定时会商制度,信贷投入效果评估制度等。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继续推进深化扩大推广“金融帮办、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等金融服务新形式。大力推广林权抵押、商标质押等融资新渠道,指导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举行金融产品创新推介会、督办会、表彰会。加快推进融资债券、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活动,提请政府制定一个推动直接融资指导意见和激励办法。

五要坚持稳中求为。在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中,人行要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为所当为,正确把握政策,准确判断形势,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当好地方政府参谋助手,加强沟通协调,开展良好合作,争取地方政府对工作的支持,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协助政府出台鼓励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制度办法。继续深化“金融帮办、县区行”对中小企业的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开拓视野,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加大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和征信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努力推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淮安贡献力量,为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支撑,为实现淮安五大建设目标作出努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献礼。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三篇】

1965年,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胸怀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一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表达了中华民族“上天揽月”“探洋捉鳖”的凌云志和征服宇宙的英雄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如今,随着“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也要立“揽月”“探洋”志,做矢志奋斗人。

保持干事定力,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信念。我国探月工程围绕既定目标,按照“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无到有,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断跨越,实现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历史性突破。既没有因“别人50年前就实现载人登月”而变得激进,也没有因其他国家开展深空探索而分心走神,始终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用30年时光精心导演了一出“嫦娥追月”大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这份定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诱惑,我们既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因噎废食。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战略定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沿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蓝图,一步一个脚印,矢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努力奋斗。

永葆干事热情,弘扬“斗罢艰险再出发”的奋斗精神。与探月工程一样,我国的深潜器的研制历程,也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和攻坚克难的奋斗史。第一台水下机器人首次试水地点是菜窖改造而成的水池。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初创条件下,深潜器研制逐级突破,60米、300米、1000米、6000米,再到1万米。蒋新松同志胸怀“要在70岁之前,导演出一场威武雄壮的戏剧来,为国家的振兴做出贡献”的壮志雄心,奋战到了人生最后一刻。身患癌症的汪品先院士在耄耋之年仍主动申请随“深海勇士”号在海底观察采样。这种奋斗精神和热情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不被时光消磨了斗志,不被得失影响了心劲,即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昂扬的斗志和干事热情,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推进。

提升干事能力,增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奋斗本领。十九大报告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提升干事能力,需要不断学习。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嫦娥五号”和“奋斗者号”的成功实践,正是我国科学家不断对未知世界学习探索的过程,不断学习世界,不断改造世界。当下,我们的工作面临新形势、呈现新特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捉襟见肘。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和外部形势,我们面前还有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分析得透、把握得准,不断增强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前,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国际国内形势面不确定性增强,疫情防控和发展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保持干事定力,永葆干事热情,提升干事能力,坚定信念,立“揽月”“探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奋斗。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四篇】

会议明确了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五篇】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会议公告指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部署。”

会议明确了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六篇】

民政工作是以人民群众为直接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民政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在四个“做到”。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民政为民。民政是国政、德政、仁政,是人民政府为民之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一定要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念民之所难,为民之所需。体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众。时刻把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弱势群体放在心上,做好每一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为民解困”。

二、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服务大局。民政工作所体现的全面性、开放性,需要我们主动服务和置身于党政工作大局之中,突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发展经济的重点问题,人民群众要求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来开展民政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此,就要进一步破除民政对象特定性,树立面向全体公众的大服务观念,破除独家包办的狭隘性,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协作观念,破除单纯“等、靠、要”的依赖性,树立自强自立的大发展观念,从而为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通过思维观念的大提升,更好地为中心任务和大局服务,发挥民政职能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改革创新。民政事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注重创新。在工作布局上实现全覆盖,做到城乡并举互动?在工作对象上保障和服务特定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面向社会公众,搞好公共服务?鸦在工作管理上由“办”民政向“管”民政转变?鸦在工作方式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在资金投入上由单纯的“等、靠、要”向多元化方面转变,建立民政事业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的自然增长机制,广辟社会融资渠道,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作风,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不要虚假的繁荣,不要虚假的政绩,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的标准,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在民政系统形成一种“实干者光荣,空谈者可耻”的氛围。做到经常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人民交给我们的事情做好,切实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民问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社会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管理、收养管理等民生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七篇】

作为一个名词,工作意味着工程、生产、商业、任务、职业、从事各种工艺的人等。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主要指劳动。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他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实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例精编10篇”,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发布。

评论: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中明确提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或意味着2022年国内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以应对需求收缩压力、低碳经济政策继续贯彻“先立后破”来应对供给冲击压力、信贷支持政策将强化来应对预期转弱压力。

明年定位表述同时提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内容,凸显了2022年这个召开党的二十大年份的重要性,“稳”字或许是2022年的关键。财政政策表述额外强调了“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这表明2022年国内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以便应对需求收缩压力。货币政策表述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或表明2022年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收紧,此外,货币政策表述中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预计2022年国内货币政策或更着重结构性宽信用。房地产政策维持“房住不炒”表述不变,此外,增加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2022年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加快推进,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国内总需求。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表述内容与往年相差不大,但表述行文结构非常不一样,2021年将以往的各项主要任务内化成了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六大政策内容,以政策来定任务,或能更有效地进行任务目标的制定与传达,从而有利于任务目标的顺利执行。

此外,会议指出有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3)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4)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5)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风险提示:国内基建与地产回暖幅度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上涨引起下游企业生产成本抬升、美国缩减购债拖累全球流动性等。

困难和挑战:明确提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16年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及重点困难和挑战,而且这些困难和挑战均明显影响了当时的政策倾向。例如2016年提到产能过剩问题,随后中央继续实施供给侧改革;2018年、2019年提到世界大变局,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以及加强与东盟贸易合作,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贸增速明显提升;2020年提到疫情变化以及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2021年在疫情持续反复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贯彻“不急转弯”,一直保持较平稳宽松的货币市场环境。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中明确提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或意味着2022年国内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以便应对需求收缩压力、低碳经济政策继续贯彻“先立后破”来应对供给冲击压力、信贷支持政策将强化来应对预期转弱压力。

明年定位:同时提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凸显2022年重要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明年定位的表述中既有“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还有“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内容,凸显了2022年这个召开党的二十大年份的重要性,“稳”字或许是2022年的关键。

财政政策:2022年财政政策或更加积极。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财政政策的表述与2016-2020年相比,额外强调了“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这表明2022年国内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以便应对需求收缩压力。

货币政策:2022年货币难以收紧,或更着重结构性宽信用政策。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与2020年相比字数较少,其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或表明2022年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收紧。此外,在较少的字数中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预计2022年国内货币政策或更着重结构性宽信用。

房地产政策:维持“房住不炒”,强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房地产政策的表述与2016-2020年相比,维持“房住不炒”表述不变,此外,增加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2022年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加快推进,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国内总需求。

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以政策定任务,或能加强任务目标传达效率。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表述内容与往年相差不大,但表述行文结构非常不一样。2021年将以往的各项主要任务内化成了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六大政策内容,以政策来定任务,或能更有效地进行任务目标的制定与传达,从而有利于任务目标的顺利执行。

另外,会议指出有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通过发展来做大“蛋糕”的目标不会改变;分配方面仍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强调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强调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

(4)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调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5)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强调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12月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同时,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会议要求,2022年我国明确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确保能源供应;房地产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针对这一系列明年我国经济的政策着力点和市场关注点,21世纪经济报道围绕六大重点领域,采访多位权威专家进行研判分析,力图对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六大焦点进行扫描与透视。

2022年能源短缺或一定程度缓解。

大宗商品价格会否继续上涨,如何进一步保供稳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传导和输入。放眼国际,滞涨情况也比较典型。明年大宗商品价格演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爆发前,我们预期明年大宗商品价格会明显回落,但如果新病毒还会造成像德尔塔病毒一样的影响,供应链中断局面可能再次发生,促使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上涨,美国高通胀、中国类滞胀情况可能会延续。

国内政策调整至关重要。国家发改委从今年四季度开始保供稳价,如果明年电力价格改革能顺利推进,产业政策调配足够灵活,或能遏制结构性通胀向中期演化风险。

从供需判断,目前大宗商品供应基本充足,但需求端较为疲弱。此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高,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分配出现严重不平衡,利润很难传导下去,严重打压下游制造业生产积极性。明年整体复苏会比较温和,因为政策基调还是以“稳”为主,三大需求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需求恢复较困难,下半年基建、制造业等领域会企稳回升,但远谈不上高涨。

分类别来看,煤气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之后还会起重要支撑性作用,尤其是目前原油库存整体较低,opec释放产能的积极性不高,明年原油价格还可能进一步上涨。另外,未来会有相当一部分大宗商品需求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基建,作为基础用材的铜、铝等有色金属也会随风光装机、新能源汽车、5g应用的进一步发展而迎来新需求增量。

从全球能源供应看,疫情影响会越来越弱,碳达峰碳中和会是未来主导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长期主线。理论上,我认为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会减弱,但由于今年遭受能源供应冲击,以风光电为主的新能源电力供应系统往往会因外生冲击造成电力供应不稳定。短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对传统能源还会有所依赖,难以过快转向新能源。不过,2022年能源短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已通过提高煤炭产量和电价调整修复市场电力供需的紧张状况,未来欧美也会通过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液化天然气整体产出水平。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进一步推进,重点和趋势是什么?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双碳”战略实施将在2022年正式进入“提速轨道”,从重点领域和行业、地区两个维度进入实施期,“矩阵式”的政策体系效果将逐步显现。根据各部门已经公布信息,工业(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能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减污降碳、碳汇、科技、财政、金融、标准计量、市场监管等分领域分行业具体行动将陆续推出。

各地区也将陆续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实现梯次有序达峰,北京等碳排放已基本稳定地区将进一步降低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地区将率先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将与全国同步达峰。

“十四五”节能减污降碳的约束性指标将陆续分解到各地,2022年地方将交出“两碳”工作第一年度“答卷”。“十四五”规划纲中的约束性目标将分解落实,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将逐步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都将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工作将进入试点示范的核心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将稳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碳达峰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也将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主要得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控碳”。“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战略耐心、战略定力,要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

实现“双碳”需要合理设置目标,给予政策实施必要的灵活度,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树立底线、安全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公正转型,注重实施中的能源保供、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老百姓就业等现实问题。此外,要特别关注到部分地区、部分人群、部分企业可能在转型中会遇到困难,要提前做好保障方案,避免出现重大风险。

房企开发贷是明年防风险的重中之重。

房地产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要求下,风险要防什么、怎么防?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况伟大:房地产债务风险是房地产风险的主体和防范重点,涉及家庭、房企、地方政府和银行等经济主要部门,包括家庭住房抵押贷款、房企开发贷、地方债。一旦房地产债务大规模违约,产生信用风险,会对整个经济部门造成冲击甚至危机,因此被称为“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灰犀牛”。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主要是不发生房地产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房贷占比约29%,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虽然概率低,但一旦房贷全部违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将无法对冲。房地产债务还包括信托、明股实债和小微贷款等影子银行,监管较困难。

结构上,房企开发贷风险发生概率最高,也是之前的监管短板。2021年房地产业全面实施“三道红线”政策,严格限制房企杠杆比率和流动性风险。目前在房住不炒和脱虚向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下,我国房价整体稳定,部分城市房价下跌,房企滚动开发模式失效,部分房企开发贷将出现违约;房价下跌带来地价下跌,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模和速度呈下降趋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地方债违约风险上升至第二位,但地方政府信誉较高,中央政府可提供隐性担保和转移支付,因此风险低于房企开发贷;家庭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较小。

房企开发贷风险是今年房地产最主要风险,也是明年防风险的重中之重。房企暴雷现象多发,明年房地产防风险压力大,对房企开发贷限制将更严格。新增房企开发贷将严格执行“三道红线”政策,已有房企开发贷尤其是中小房企债务,要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盘活、并购等手段防风险。

地方债需重点管控土地出让,不能低价、违法出让土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地方债发行前要重点评估、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土地财政依赖较高、承诺以土地收入偿还债务或将土地作为抵押物的地方政府发债尤需谨慎。

防范家庭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主要防多套房房贷风险,重点、热点城市要继续实施限购政策绝不放松。房地产税试点对抑制市场投机风险有一定作用,但主要是短期影响市场预期,房地产税从试点、立法到真正实施需一个长期过程。

此外,防范银行风险则要严格执行房贷集中度管理,控制房贷杠杆比例,加强不良贷款风险化解。

反垄断要在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之间更好平衡。

反垄断如何深化与平衡,哪些领域将成监管新焦点?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先林:平台经济是互联网平台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新经济形态,尤其一些超级平台既是经营者又兼具市场属性。这使得反垄断更加重要和迫切,但也面临着更复杂情况,从相关市场界定、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到滥用行为构成和抗辩理由等都受到挑战。

为此,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加强反垄断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尽快修订《反垄断法》并完善配套制度规则;进一步持续性、常态化地强化平台反垄断监管执法,实现精准化和专业化;完善体制,充实力量,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培育公平竞争文化和引导企业主动合规。

今年11月,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更有利于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反垄断执法有效开展。未来,随着国家反垄断局设立,人员编制和经费等资源投入将相应增加,这无疑利于更好适应强化反垄断的实际需要,利于加快健全反垄断监管体系。当然,这既提出了反垄断执法机构加强能力建设的任务,也提出了如何公正和精准执法的要求。同时,反垄断需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目前,反垄断政策导向已非常明确,就是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这对做好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无论是从国际上普遍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当前政策背景看,反垄断既是应然选择也是必然结果,但反垄断执法要把握好“度”的界限,适度监管、适时监管、精准执法,既不能对严重垄断行为视而不见、过于宽松,也不能过严监管、过度执法;另一方面强化反垄断的同时也要重视强化更具柔性的事前监管,监管执法可通过制定发布反垄断(竞争)合规指引,引导企业构建有效反垄断合规体系。

完善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明年就业将面临什么态势,就业优先政策如何再发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密不可分。从近期政策来看,无论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央行降准对实体经济的扶持,都对劳动力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宏观经济仍存在较明显下行压力,可能会传导至就业端。虽然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超预期,但距离疫情前的1300万人以上还是有一定距离。有观点认为,明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会再次超过1300万,这个预测可能实现,但鉴于稳增长政策实施效果、疫情及外部形势演变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个人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目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应仍在%-6%的水平,依据今年经济增长8%的预测,2019-2020年平均增速与潜在增速还有一定缺口,而实际增速贴近潜在增速,才更利于实现更充分就业。因此,相关必要性政策出台实施要考虑对就业造成的可能冲击及劳动力市场可承受性,兼顾和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灵活就业一方面增强了劳动力市场弹性,但也要注意灵活就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局部和微观场合就业不充分问题,例如某地出现零星疫情,当地私营业主不得已临时关闭经营的餐馆,服务人员就业受到不利影响,其他客观需与顾客密接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也会出现就业不饱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由于经济运行将保持相对稳健,明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风险仍在。从行业看,交通运输、酒店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性行业受疫情直接冲击较大;同时,我国很大一部分就业集中在制造业,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运行不畅,尤其是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将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提高等风险。从重点人群看,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受海外疫情影响,大学生留学意愿降低,更多将目光投在国内职场。农民工就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受冲击也将影响到就业。此外,还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竭力避免低收入群体因失业返贫。

因此,保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是关键,尤其要精准施策,增加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针对大学生,重点要将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对接;针对农民工或低收入群体,应当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公益性岗位;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当务之急是完善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

消费白马股和新能源龙头股或成投资风口。

稳增长基调下,明年市场风口和投资机遇在哪里?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明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在今年经济开始恢复到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低基数效应逐步消失。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房地产投资疲弱,房地产调控下很多房企拿地积极性大幅下降,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会明显放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催生的通胀压力给制造业增长带来很大限制,制造业增速可能放缓;疫情持续影响,服务业也出现增速放缓。严格的疫情防控可能影响很多经济活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居民消费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加上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水平受到影响,可能会影响到消费增速。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a股市场上,周期股与消费股往往具有跷跷板效应,当周期股大涨时,往往消费股会下跌,反之亦然,这一规律在今年已有多次突出表现。展望明年,我认为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因为今年周期股业绩基数普遍偏高,明年随着美联储实施taper,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受到影响,周期股盈利可能同比大幅下降,这对股价来说意味着“戴维斯双杀”。

所以,明年周期股可能会出现大跌现象。反过来,当周期股进行调整时,投资周期股的资金将会出逃去追逐业绩优良、估值合理的消费股。

另一方面,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必由之路,因此明年还是要持续关注新能源。但是,投资者要注意个股的分化可能会比较严重,根据一般行业的发展规律,当一个行业产能过剩、野蛮扩张之后将会出现优胜劣汰,差的公司会被淘汰,行业龙头企业进而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新能源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总结来看,消费白马股和新能源龙头股可能是明年a股投资风口,可考虑通过配置这两大类的龙头企业或优质基金来抓住机会。

在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谈到2021年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卡脖子的技术总量,强调房住不炒,坚决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强化反龚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些现象和话题,无一遗漏,全部在2021年的资本市场上得到兑现。

解读:会议提出“六稳六保”,说明国家在基本的施政核心变化不大。“六稳”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保”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首次提三重经济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现阶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又同时遇到了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大幅涨价,出口运输不畅,出口运输成本上升,国际政治形势捉摸不定,疫情反反复复。明年世界经济预期放缓,外部需求将会收缩,内需比较疲弱,经济增长基数效应减弱,同时面临全球通胀、供应链受阻等问题,不确定性明显。

解读:会议明确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坚持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变,但是短期的稳增长要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赢得时间、提供环境。作为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遇到了很大挑战,特别是中小企业。材料涨价,人工上升、拉闸限电、政策要求越来越高,在多方夹击之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会变得理加艰难。

解读: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的第一位都是就业问题。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就业是共同富裕的第一梯队的保障。

中国80%以上的就业由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保就业就是要保中小企业。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宏观调节力度要加大、财政政策要发力、新的减税降费结构性特征会更加显著。

解读: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三年之后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政治的愿景都需要在稳健的经济发展中去实现。

解读:从环保到双碳,特别是今年的九月份,因为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电力行业以维修为名减少发电量,使得缺电和拉闸限电让很多企业谈虎色变。这些变化,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少地方以环保和双碳之名,让中小企业一关了之。

经济会议上,中央政府确定了大的政策以后,政策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地方施政者能善于权衡和平衡,不搞一刀切。短期稳定促进长远目标需要耐心,需要在未来实现大目标和今天的稳就业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在长期稳定发展和稳定目前预期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在双碳和就业,环保和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下行的经济压力有所准备、做好准备。

解读: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要着力解决大中城市常住人口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对发展新型城镇化,进而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助推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疏通城镇化的堵点,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八篇】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明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的重要会议,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进行重点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要到位,适应要主动,引领要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办法,在于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适应新常态,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做经济工作,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只有宏观政策稳,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产业政策准,才能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只有微观政策活,才能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只有改革政策实,才能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只有社会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持久战,更要打好歼灭战。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则要抓住关键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扶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九篇】

20xx年是“”规划收官之年,20xx年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会议公告指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部署。”今天本站网友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政工作是以人民群众为直接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民政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在四个“做到”。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民政为民。民政是国政、德政、仁政,是人民政府为民之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一定要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念民之所难,为民之所需。体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众。时刻把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弱势群体放在心上,做好每一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为民解困”。

为此,就要进一步破除民政对象特定性,树立面向全体公众的大服务观念,破除独家包办的狭隘性,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协作观念,破除单纯“等、靠、要”的依赖性,树立自强自立的大发展观念,从而为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通过思维观念的大提升,更好地为中心任务和大局服务,发挥民政职能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改革创新。民政事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注重创新。在工作布局上实现全覆盖,做到城乡并举互动?在工作对象上保障和服务特定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面向社会公众,搞好公共服务?鸦在工作管理上由“办”民政向“管”民政转变?鸦在工作方式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在资金投入上由单纯的“等、靠、要”向多元化方面转变,建立民政事业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的自然增长机制,广辟社会融资渠道,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作风,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不要虚假的繁荣,不要虚假的政绩,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的标准,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在民政系统形成一种“实干者光荣,空谈者可耻”的氛围。做到经常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人民交给我们的事情做好,切实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民问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社会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管理、收养管理等民生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

会议明确了20xx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客观评价了20xx年经济工作的成果,深度分析了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确定了20xx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和总体要求、政策基调和主要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驾驭发展大局、把握规律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学习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谋划好20xx年工作,推动科学发展,谈几点思考与学习体会。

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意义重大、节点关键。这次会议是在欧债危机蔓延、国内经济下行、部分中小企业破产、股市持续下跌等如此复杂背景下举行的。中央对明年经济发展的策略应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全国经济协奏曲的主旋律和指挥棒,所以必须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反复学习研读、思考归纳,我认为把握好会议精髓,必须把握“四个基本”:

一是把握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无数的事实证明,党的事业胜利来自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分析。20xx年中国经济在危机中成长,所以在20xx年政策安排和准备行动之前,一定要对形势有一个准确判断。会议认为,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股市持续暴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美国经济陷入混乱和高负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前景低迷等。这就是中央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只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两个形势基本判断上来,才能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自觉性,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主动,才能趋利避害,实现稳中求进,实现持续发展。

二是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基本定调。中央对各种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和判断,提出了推动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个“稳中求进”的定调,对于把握20xx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数量与质量很重要。这样基调的确定,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的科学判断。“经济维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光稳还不够,必须继续朝前走,在稳的前提下,要化不利为有利,在危中求机,推动经济继续平稳地向前,因为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去解决,要准确理解,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的辩证关系。

三是把握对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中央强调20xx年经济工作,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线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题,做到四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个战略基点,因为外需无法左右、内生动力、自主发展必须扩大内需;牢牢把握发展实体这一坚实基础,鼓励勤劳致富、实业致富,不鼓励投机式致富和掏别人口袋致富;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鼓励自主创新、增强集成创新,以创新增强竞争力;牢牢把握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握了这四个基本原则,工作就有了尺度和标杆,就有了着力点和着重点,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四是把握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基本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五项: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第一位,强调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二是抓好“三农”工作,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四是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第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实工作任务远远不止这些,这是中央对新年度工作的基本部署,也强调了着重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二、突出“五个坚持”在履职实践中落实会议精神。

20xx年全国经济工作大政方针已定,目标任务已明确,调子已定。关键是要抓落实,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20xx年我们将以迎接宣传和学习贯彻党精神为主线,把握一个总基调,强化“两个保障”,突出“五个坚持”,重点围绕“稳”字做文章、围绕“进”字求突破,全面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

一个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20xx年经济发展必须坚决执行的一个总的政策基调,不能有丝毫动摇。

强化两个保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为落实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提供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队伍保障。实现中央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战略目标。

突出五个坚持。我们要深刻理解“稳中求进”准确内涵和内在要求,在稳中求进的框架内,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在工作中突出五个坚持:一要坚持稳中求进。稳是为了进,进是为了稳,不进无以稳,不稳无法进,因而进才是稳的目的。我们要按照总分行要求,紧贴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情况,针对性拿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资金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型等企业贷款增幅要高于平均增速,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在稳中继续前进。

二要坚持稳中求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方向不变,但要求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提出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这对执行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传播和执行者,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新内涵、新要求。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对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区别加以政策对待,同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适时适度调整窗口指导方向和力度,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意图灵活支持经济实体,把货币政策执行得适时适度、灵活有效。

三要坚持稳中求优。就是通过优化对政府、对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为货币政策传导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引导金融机构贴近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以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着力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再建项目、小微企业优先发展,成效优良。大力推进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辖内社会秩序优良。

四要坚持稳中求新。要创新货币政策传播新渠道,在“四会”基础上,建立约见谈话制度、月度分析制度、突发情况报告制度、定时会商制度,信贷投入效果评估制度等。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继续推进深化扩大推广“金融帮办、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等金融服务新形式。大力推广林权抵押、商标质押等融资新渠道,指导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举行金融产品创新推介会、督办会、表彰会。加快推进融资债券、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活动,提请政府制定一个推动直接融资指导意见和激励办法。

五要坚持稳中求为。在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中,人行要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为所当为,正确把握政策,准确判断形势,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当好地方政府参谋助手,加强沟通协调,开展良好合作,争取地方政府对工作的支持,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协助政府出台鼓励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制度办法。继续深化“金融帮办、县区行”对中小企业的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开拓视野,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加大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和征信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努力推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淮安贡献力量,为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支撑,为实现淮安五大建设目标作出努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献礼。

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范文【第十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单位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从三个方面对《意见》进行政策解读。

《意见》出台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面向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发的新起点,出台《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民收入,有利于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技能,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意见》明确,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个领域,围绕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优先吸纳就业,延伸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改变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也是1984年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农民既是项目建设者也是项目受益者,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让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村庄更美好,进一步坚定了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汇聚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有利于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管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将全面完成,但“三农”短板依然存在,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项目的实施范围全部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内容突出四个亮点。

《意见》是对以工代赈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并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让这项老政策获得新的生命力。具体看,《意见》有四大亮点。

一是充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进一步深化政策内涵。《意见》突出强调了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建设项目中“赈”的作用,要求尽量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最大可能提供就业岗位。没有对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限定上限,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真正突出按劳取酬的作用。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组建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回归了以工代赈本源,深化了以工代赈政策内涵。

三是明确推广范围建设领域。《意见》明确,将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范围,全面拓展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5大领域。特别是增加了灾毁水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四是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为更好的推动政策落地并取得实效,《意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部际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通过健全机制,调动地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赈”的作用。

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意见》对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更好的发挥以工代赈功能作用,促进政策有效实施,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准确把握实施范围。《意见》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范围进行了细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在项目选择上,提出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基本要求。

二是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在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要将以工代赈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统筹考虑,积极谋划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并重点做好务工组织、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务工组织方面,要积极动员本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多的提供本地就业岗位;报酬发放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尽量提高劳务报酬比例;技能培训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并优先吸纳就业。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意见》要求,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和激励表扬机制,加强投入保障、督促指导和宣传引导。以工代赈方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需要发展改革和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草、扶贫等多部门参与,政策协调配套,形成工作合力。在投入保障上,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3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