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初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初中历史双减心得体会范文实用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56577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一篇】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网络教学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历史直播课则是其中的一份。作为初中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历史直播课,这个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1.直播课教学手段新颖,让学习更轻松。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桌前听讲。而直播课则完全颠覆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历史直播课上,老师通过网络直播技术,将课堂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用手机或电脑即可参加课程。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让学习更加轻松。

2.多媒体表现手段生动,让历史更鲜活。

历史直播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历史故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历史人物的演绎、古代建筑的重现、模拟战场的呈现等等。这些具有视觉和听觉效果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经过,也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关联,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互动环节丰富,让学生更活跃。

历史直播课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课程讲解,更加重视互动环节。在我参加的课程中,老师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比如提问、作业答案解析以及学生作业修改等等。这样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听讲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并且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果。

4.时间灵活自由,方便学生备考。

历史直播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的时间灵活自由。如果学生错过了当天的课程,可以随时通过回放功能进行观看。另外,历史直播课还可以配备课时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科学的备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备考历史考试,而且还能够节省时间。

5.综合素质提高,让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直播课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它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历史直播课还会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培养的能力将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直播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收获。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让我们在这里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历史直播课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并不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用一种更加全面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二篇】

通过近几年的新目标教学改革,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

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

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

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

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

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

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其实,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

暂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好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下,由无数复杂的情感、利益衍生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

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主体地位。

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意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为师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当然,作为一个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今后还需要多吸取些其他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

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

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2、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游走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的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教师不要在小组中逗留太长时间。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时不宜太快或太频繁,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

3、需要掌握的原则:鼓励——但不能庸俗化(适度);自主——但不能不帮助(引导);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实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伪矫情(自然);创新——但不能浮躁化。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三篇】

本学期我担负八年级5班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况总结。

1、认真备课、虚心请教。

今年的教案,是认认真真、一页一页写的,已四个厘米厚了。备课时,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单单是写教案,更重要的是怎样写“好教案”。在这一进程中认真浏览每课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中考书、高中知识),再加上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干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来往返回好几遍。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进程中张伟平、张慧霞老师帮助甚多,非常感谢!

2、关注学生、爱心包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布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老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历史老师班多,课少,每周只有2课时,又不担负班主任,客观上师生空间间隔远,较难使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容纳。所以,尽力去记住学生的姓名,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提问时喊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脾气好很多,生气几近没有,就是再调皮捣蛋,心中总闪出他可爱的一面。

3、积极引导,培养爱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课堂上应用多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的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这些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观众感爱好的同时也弥补了历史知识。个人在教学中,除课本、课件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回到历史,进行角色扮演,尽可能在“填鸭式”的教学进程中,做到“寓教于乐”。

4、及时归纳、严格落实。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纷纷复杂,我讲的多、玩笑多,轻易使学生失去头绪,不知重点。所以课堂写板书,就重要了,大多将历史知识网格化,以大框架的情势展现出来一目了然。在历史的温习课中,就把这些相干的历史知识串连起来,以时间、空间、人物等为线索,就似乎线串珠子一样。每节课学习结束后,下节课都要听写检查,落实课上,前30分钟参考黑板上的板书(也就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记忆的)背诵,10分钟听写,五分钟交换批,改错,背一遍,听写一遍,自己批改一遍,加起来就三遍,至于落实表,表面上是全班,大多数来的是前三十的学生,老师问一个,学生就得全部背的特别熟了吧,对待尖子生还能问一些难点题目,多点交换的机会。

固然,我个人题目很多。所以,今后改进的方向:一是继续研究高效课堂模式,胆子再大点,角色一定要变,变演员为导演,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二是多听同行的课。及时将教学困惑与同行交换,进步本身业务素质,特别是规范使用历史语言、教学生学习历史方法、做题技能等方面。三是继续加强学生知识的落实效力和力度。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四篇】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凤庆县鲁史中学罗子富20xx年10月25日—11月7日,我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短训班,时间很短,但近半个月的学习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国培”是我们老师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在相对偏远地区和从教工龄有较短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的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们学校只有历史老师不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者说想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在研讨学案的设计时,应该是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可是我们这个学校没有教师这个资源,那么在学案是有很大弊端的。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听了云大附中优秀老师的课程,同时和同时培训的的老师么一起交流在教学中常见的难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分析云南农村地区中学生常见学习等等一些列问题,这些给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回到学校后,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以及在培训期间专家和其他老师的一手材料,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了一定认识和想法:

成绩压力,要把成绩提上去。初中历史相较其他科目来说内容多,时间少,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等,但一周只2到3节课,怎么教让学生感兴趣,怎么教把成绩提上去是摆在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大难题。

从内容上看,很多学生对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学习兴趣不高,但比较喜欢古代史。这和其中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内容不熟悉相关,而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古代史所占份额较少,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所调整。首先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巩固下来,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看电视看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教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巩固,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联想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实用。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但也有真真假假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多想些办法来调动他们积极性,过程会更轻松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已知历史事件,同时巩固好已学知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在解决好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后,在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多让她参与进来,而学生陌生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重复率高一点,这个效果还是好的。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初中历史心得体会【第五篇】

通过初中历史读书,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初中历史读书心得,欢迎欣赏。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编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利用寒假,我翻看了初中历史新课标及解读,通过认真研读,对于新课标的调整及其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课标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编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现在很多老师很讲究教学方法,但是往往忽略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从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如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内容。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给以叙述。

新课标强调要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无论是中国史的课程内容还是世界史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排列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新课标仍然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若干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以事系人,重在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涉及到人,一些知识点是以人系事,重在讲人的生平事迹而涉及到事,而以前者居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标还强调贯彻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一些较深的内容,在初中教学中不必过多涉及,避免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历史老师,不仅仅需要雄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强烈的现实关怀,深刻的问题意识,雄辩的论证能力。细节联系历史,如何让历史触手可及,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成长的道路。

作为教师,要想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紧跟新课程的理念,及时满足和解决学生的需求,那就不断要充实自己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将继续吸收其精华,逐步消化吸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发展和进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5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