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至味(优质8篇)
此中有至味【第一篇】
我与你相识在稚嫩的童年,我与你结缘在五彩的花季。
——题记。
喜欢闻你淡淡的墨香,喜欢看你密密的排版,喜欢品你深藏的奥妙,喜欢用多种感情去了解你——我的精彩书籍。
用宁静读你。伴着你,陶渊明的菊花点缀朦胧的南山,刘禹锡的苔痕,草色装点了脱俗的“陋室”,龚自珍的落花幻化成柔软的春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带走了羁旅之思,苏轼的淡淡悠思飞向了月宫。
用淡泊读你。伴着你,我读到了李白在那个穷香极欲的盛唐挥袖出宫门,不为官场而牵绊的豪爽之气,我读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质,我读到了周敦颐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脱俗志趣。我学会了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用淡泊的目光去看那尔虞我诈,口蜜腹剑的社会竞争,我学会了为自己寻一片净土,洗涤着尘世的浮华,脱去尘世的外衣,用平静的心去品有淡淡清香的茶。
用智慧读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大胆,独唱空城计的勇气,墨子使楚,那伶牙俐齿辩驳的智慧,吴用取生辰纲的精彩妙计,都让我大为折服。伴着你,我学会了分析事物,了解事物,解决事物的技巧,我学会了墨子的一张俐嘴,练就了诸葛亮的一双慧眼。
用豪气读你。伴着你,我看到了放白鹿于青崖上的剑客,一声大吼,洒入豪肠,七分酿成剑气,三分啸成寒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那个“缺月挂疏桐”之夜,一位侠女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一箫一剑潇洒地奔走于江湖。一阵箫声,一声吟唱,剑光忽闪血飞溅,劫富济贫,是她终生的宿命与追求。
用宁静,淡泊,智慧,豪气读你,伴着你,我去品读你,品读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曾为一次失败,彻夜难眠,碾转反侧;曾为一次离别失声痛哭,心如刀绞;曾为一次邂逅,思绪纷飞,满脑乱想。静下心,品读着你,品一品叶芝,读一读泰戈尔,再忆一忆冰心。
若问与你在一起的乐趣是什么,我只能说“,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至味【第二篇】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此中有至味【第三篇】
路灯亮了,天已经变得很昏暗了。昏黄的灯光洒落下来,给这个城市的夜色带来一丝倦意。橙黄色的灯光下,我走出学校,已经习惯在这样喧闹的街头行走,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喧闹的人。看着道路旁的人们低着头,疾步如飞,忙碌在夜色中。而我,向往着的则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是过上田园生活。那时的我,厌倦高楼大厦,厌倦车水马龙,厌倦霓虹闪烁。而我最向往的田园生活,那里有着世上最纯洁和最美丽的颜色相交形成的地平线,这颜色有天的蔚蓝与地的翠绿。然而,我的梦想却在一夜间湮灭,蔚蓝的天空变成了空洞的灰色,可爱的木屋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田野变成水泥地面,小溪变成了水沟。一切的一切,让我的心像一片秋叶,被无情的.秋风推倒在地,失落的等待着冰雪的埋葬。
我就在这灰色的世界中长大。然而,我面对的却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变,还面对着人的复杂。都市的节奏飞快,时间与周围人都向我扑来,我不愿去争些什么,在人比人的世界中,我选择了逃避。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进现在。”
回过头,细细品味,年少的我仅仅抓住了生活的一角。
此中有至味【第四篇】
晨光喜微,小城的空气中氤氲着水汽,薄雾漫过山岭,空中的每一个小水滴都反射出故乡的模样。我乘车上山,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沿途风景依旧,远山茫茫,天空中渐渐下起了小雨,白毛毛的细雨丝一下一下地舔着这个世界。我蓦地忆起我有很多个这样回故乡的时刻,转瞬倒退的景色与脑海中无数个画面重合。“到了。”我抬起眼,看到那个熟悉无比的老屋,还有我的整个童年。
在我还小的时候,故乡还很落后。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在上山坡处有一道很大的石门,前面是平路,后面便是很陡的坡,我们总是要先从车上下来,等到车开上去后再上车,不然根本上不去。上山过程中总是会有黄沙被车带起,把车弄得很脏。从路上到屋前需走过一段小土路,不下雨还好,一下雨便成了泥路,需要花很大力气找落脚点才能回屋。屋子也并不大,不过一个小的平房,木头门,木头桌,木头椅,还有三扇不大的窗。
老屋不大,却是儿时的我最喜欢的家乐园。我常常搬一个小桌子小椅子到院中,再拿一些小零食,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晒着太阳,或是躲在荫凉处,把又长又细的草叶摘下来编成手环,套在自己的手上欣赏。或是坐在外公的三轮车上,转动着方向盘喊着“向左”“向右”“停一停”。我会和妹妹偷偷摸摸地打把外公的烟斗藏起来,再义正辞严地告诉外公不能抽烟。老家的旁边还有一户人家,是我叫“三外婆”的,他们家门前有一棵树,树上分出了很多枝干,且很结实,于是我常和几个年龄相近的一同爬树,坐在树上看远山。光阴对草木的钟情从来不减半分,山坡上芳草萋萋,不知名的小花散发出芬芳。从小便知道草尖有一截毛绒绒的是狗尾巴草,“猫眼”草会把眼睛看花,在路上看到很小的像草莓的果子是不能吃的,吃了会流鼻血。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老家的房子和路都如城里一般,这样在乡下生活该何等惬意。
如今我再回到故乡,确实是改变了许多。以前的`山坡经过修整后好上了很多,土路也变为了水泥路。屋前的小路也变成了水泥路,屋前还修建一个小的平房,厨房焕然一新,贴上瓷砖安上冰箱,一切都与城里的房子一般无二。可是,现在已物是人非。三轮车还在却没了童趣的心,烟斗还在却没了抽烟的人,昔日的玩伴因学业也渐行渐远,路边的花依然开着,但没人会蹲下欣赏。小孩长大了,老人更老了。外婆被强行带到城市里,因为我们实在放心不下她。老屋里现在很少有人出入,已是人走茶凉。我现在所希望的不过是人长久,常团圆罢了。
故乡是我怎么也走不出的远方,它的变化不能改变我对它的感情,家乡的人好水也甜,景美情也浓。播种下念想,新的希望之苗定会在这片沃土上发荣滋长。
此中有至味【第五篇】
不知怎的,自从我上初中以来,就发现身体在慢慢变重,事实果然证明如此,比赛刚刚开始,我就被第一名落后了一大截。不要紧,1500米呢,这才刚开头。我在心底不住的劝说着自己,但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酸辛压制在心头,使我喘不过气。
“加油——”思绪一下被打得烟消云散,这响亮而富有穿透力的两个字硬是将我从迷茫的神智里拽了出来,我抬头看了看,第一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了,而我还在孤零零的,缓缓的跑着,不断有人切身而过,带来一阵阵冷风,我使劲摇了摇头。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我想着,卖力的奔向前方,似乎又望见了第一名的脚步,不觉有些兴奋与自豪。为了胜利向前冲!
快了快了,第一名我来了!焦急之中又不觉夹杂着少许的兴奋。一不小心踩到自己的鞋带,力不从心,一个趔趄,摔了个狗啃泥。我几乎快没有力气爬起来了,同学们还在为我加油,我能就这么放弃么?同学们微笑的面颊,老师如沐浴春风般的话语……我不敢再想下去了,你一定还可以,一定行,前面的'路还远,还是有机会的!加油,为自己喝彩!双手一撑,向前冲。
又跑了一圈,我大口喘气着,胸口剧烈起伏只要一呼吸,胸腔就如针扎般疼痛,我觉得我再跑下去心脏就要蹦出来了,是在胸口开个洞吗?这种精疲力竭的感觉让人难受,精神和身体脱节,无法思考,看着自己的脚在地面上运动,而脑袋黑暗中跳跃。浑浑噩噩。
终于,只剩下最后一圈了,我要坚持,我要坚持。奋力向前跑着,同学们的喊叫声也在我耳边渐渐逝去,模糊。只有风声愈来愈大。已经快到终点了,我看到那根标志着胜利与希望的红线了,是那么清晰。还有一人在我视野前方,我紧张的闭上双眼,默念着3,2,1!又是枪声,我扑倒在地上,汗津津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在夕阳的余辉与迎面而来轻悠悠的凉风的交织下渐渐凝固。是第二吧,我轻声问旁边的人,他似乎有些激动又似乎欲言又止,断断续续的说“第……一……”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经历一些坎坷﹑挫折,正如跑步一般,一时输了不怕,就怕不能重新振作,我们要用内心的力量去战胜它。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此中有至味【第六篇】
摘要:探讨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艺术。以具体课例说明浅教就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核心,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
曾读过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深深被他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打动。以下试图对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艺术做一些梳理。
一、浅教真读,读出语文滋味绵长。
1.读书声中入课。
肖培东老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会问学生,课文读过没有和读了几遍,以此强调读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如果哪节课学生说没怎么读,或者肖老师觉得学生读得还不够,接下来他一定会领着学生继续读。比如《春酒》的教学,上课伊始肖老师就领着学生读课文--先是引导学生齐读重点段落发现读的问题,指导后再让学生自由读,接着指名学生个别读,然后自己示范读,再让学生体会后齐读剩下的部分。其间老师的简单点拨也是为着“读”。就这样,一遍齐读指导下来,学生已经读得像模像样,味道渐浓,也让在场的听课者明显感受到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读书声中品语。
肖培东老师的课,总是抓住语言这个基本元素,沿波讨源,设计课堂的朗读活动。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肖老师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中能体现“我”恐惧、害怕的句子,在一遍遍的演读中引导学生们体会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以及副词中蕴含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如,《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一课的教学,肖老师带着学生反复品读“莞尔一笑”一词。在饶有兴趣的探究中,学生既理解了女主人的和善,也理解了花的心声。正如他所言:“语文的教学,是深深扎根于文本语言的教学,是贴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前行的教学。”
3.读书声中结课。
肖培东老师的课从读中开始,在读中结束,既回归文本,又实现了情感的提升。比如《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是用朗读关键句的方法结课--师生一起朗读“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菩萨蛮》一课的教学,是用对比朗读结课--对比朗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与韦庄的《菩萨蛮》;《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是用朗读描写句结课--师生用低沉的语调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学生在读中不仅记住了这一课,更留下了对文本主题的思考,可谓余音袅袅意无穷。
肖老师的课,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学生品味关键词后的个别读,有学生们互相启发后的集体读,有老师追问引导之后的表演读……但不论哪种形式,最终学生一定都会读得绘声绘色,情味盎然。“读到才是悟到”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像肖老师这样让朗朗读书声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习得“语言深处的珍奇”的课还真不多。言及此,我不由想起余映潮老师“没有诵读的语文课是语文课,但绝不是美的语文课”的说法。毋庸置疑,充分朗读是肖培东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美点之一。
二、浅教善问,问出文本意蕴深远。
“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培东老师如是说,亦这样做。他的课堂发问有主问题,也有主问题生发的小问题,但一定都是可探究、能思辨,能让学生呆一呆、冷一冷的真问题。
1.从文本出发设问。
肖培东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植根文本、紧贴文本,发掘文本,进入文本的密码可能就是一个字,如教学《孔乙己》是抓住“记”字一线串珠;可能是几个词,如教学《老王》是抓住“闲话、对话、闲笔”设计课堂问题;也可能是几个句子,如教学《在沙漠中心》是抓住文中带有“双引号”的句子走进文本;还可能是从文体入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就是从童话最主要的特征“夸张”入手,寻觅到了解读文章的脉络……课堂上,肖老师总是能独具慧眼,把文章丰富的信息用一个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发问将学生带到探究文本的主干道上来。课堂也因此聚焦度高,指向性明。
2.贴着学生认知追问。
“学情之上,才有自由”,学情中最难驾驭的就是动态的学情。肖培东老师的课,非常重视动态的学情,而且处理得当。比如,《斑羚飞渡》一课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说出“这是一次勇敢又令人震惊的飞渡”,并说“是从最后两个‘我没想到’看出来的”时,肖老师马上提出问题“两个‘没想到’能互换位置吗?”启发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体会第一个“没想到”变现的是智慧;第二个“没想到”表现的是从容牺牲,从而理解虚词“更”的表达效果;《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才使闹剧顺利进行”后,肖老师适时追问学生“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迫于生存生活压力,大人有时说了假话”,理解了“童话的事件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肖老师就是这样能随时摸准学生的思维走向,找到其语言的提升点或思考的模糊点,给予最真实、及时、机智的追问和引导,不知不觉间,便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文本深处。
三、浅教细导,导出学生思如泉涌。
1.导学无痕,巧合迭生。
肖老师的课堂,看似一直在跟学生聊天,一切都自然生成,呈现出完全自然真实的情境,但随意的几张ppt就可见肖老师的精心预设。比如《春酒》一课的教学,学生一说出课文表达愉悦之感的句子,肖老师就用课件呈现出这些句子;《在沙漠中心》一课的教学,学生品读完“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后,肖老师随即呈现“那么作者最后挤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后拎出了文章中充满哲理的句子,让课文学习走向另一个高度。肖老师的课,看似师生“心有灵犀”,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实际上是肖老师贴着学生认知实际设计的课堂“巧合”。这种导学,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有对学情的充分考量。正如他所言:“浅浅的教,是希望教得适度,任何有深度的教学,都不能绕开学生的眼睛,任何有厚度的解读,都不能避开学生的实情。”
2.导学有法,浑然天成。
3.导学有爱,精彩频发。
课堂上,肖老师眼神特别丰富。他会用眼神等待,他会用眼神鼓励,他会用眼神静听……捕捉学生可能进步的机会并及时指导。他会让一个朗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反复读,直到这个孩子读出自信;他会让一个对文字不恭敬的孩子反复读一句话,直到他读出庄重,读出感情;他会故意说“我要找那个手举得最高的学生发言”,可孩子们把手举成丛林时,他却叫起那个没举手的孩子;他会不停地观察教室哪个位置的学生有些沉闷,然后下一个发言者必定从这群学生中产生……正因为如此,肖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总能鲜明感受到学生的进步。
肖培东老师曾这样说:“课堂不是得于教师的精彩,而得于学生的进步。”课堂永远是学堂,如果说课堂上的教学处理是“术”的话,那么“以生为本”就是“道”。“心中如有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如若浅教,就要像肖老师这样把将“诵读”还给课堂,让琅琅读书声润泽学生心灵,使之潜滋暗长;如若浅教,就要像肖老师这样让语文回归语文的初衷,让学生在语言中漫溯,把语文学成语文;如若浅教,就要像肖老师这样用淳厚而智慧的心去凝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一道美丽的风景。
[浅教之中有真意--试析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此中有至味【第七篇】
今天,迎来了我们小作家兴趣班的活动展演。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和家长一起完成的,名字叫做:奇思妙想,创意无限。活动规则是;不论你用什么材料,都要做成一个手工艺品,就比谁最有创意。做完后还要进行评比,谁做得好,老师还会送出奖品。
我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做了起来。看着我准备的胡萝卜,在心中构思起来,做什么呢?在萝卜上雕花?不行!在萝卜上雕花,虽说创意不错,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萝卜表面不是很光滑,雕出来的花不精致。到底做什么好呢?看见同学们已经开始做了。这时,我突然有了想法!做一个小朋友吧!
我先拿起水果刀,按照胡萝卜的体积比例,用水果刀刻出小朋友的头。用剪刀剪掉一段双面胶,双面胶的长度正好可以围住小朋友的头,然后找来一些韭菜,把它们粘贴在小朋友的头上,作为头发。接下来再找一朵花,把它别再小朋友的头发上,这样,更给这个小朋友增添了一份纯真,一份可爱。再用两颗红豆分别粘贴在小朋友的脸两侧,作为眼睛。小朋友的脸还缺什么呢?对了,就是嘴巴,我用水果刀在眼睛下方刻了一张樱桃小嘴。这样,小朋友的头就做成了。
接下来,开始做小朋友的身体。先先找来一根筷子,把它截成两半,分别插在头下方身体的两颊,作为胳膊。再用两片菜叶在小朋友身体前后方用双面胶固定,再剪下一段双面胶把前后菜叶围住,你看!这像不像一条腰带呢?再用豆角剪成两半,分别穿插在小朋友的两条胳膊上,作为衣袖。现在,小朋友的身体就完成了。但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对了,应该再为小朋友做一条项链,说着,我就做了起来,首先,在小朋友的脖子上围一圈双面胶,再一颗一颗地把绿豆咱在双面胶上。瞧!小朋友做好了,它多可爱呀!好像在朝我笑呢。
这个小朋友就好比全世界的儿童,在这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里,所有的儿童都无比高兴无比开心。这个手工娃娃,也代表了我对大家的一份祝福:祝大家天天都像过六一一样开心。
最终,我的手工娃娃被评为最佳创意奖,老师为我颁发了奖品,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此中有至味【第八篇】
诗人站在窗前,可以油然生出许多感慨。诗人动情地浓缩了已逝的岁月,提炼出拥抱阳光的幸福,独望月光的寂寞,是何等不易。拿得起,却难放下困扰了诗人的心灵,于是只好寄托于灿烂的阳光,幽怨的月光。诗中的美妙,自然是言语所不能概括的,还好我们有感知的心灵,可以筑造一座情感花园。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年代已经不兴读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年代已没有了诗人,就像此时此刻,冬天虽然还没有走远,但春的脚步已近,那份绿正在探头,在这样一个深夜静读诗歌,深深的感受诗人的执著,诗人的无怨无悔,他对诗的坚信和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感受到他是在认真地活着、感受着、思考着,用诗的方式记录着一些情感、意绪、向往。在他的每一行诗中,这种诗意处处闪烁其中。这个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生命的历程中才会诗意盎然。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总是要用美丽的形式表现着别样的丰富多彩。一阵风、一首歌、一朵花、一只鸟、一扇窗、一座山、一轮月,一次挥手、一次凝望,阳光、沙滩、海浪都成了情感的一种流露。
我们可以想象,在对远方的向往,对往事的追溯中,在诗歌的写作中,诗人得到了身心的暂时解脱。至少这样的诗歌写作对这样的诗人来说机警足够了。当我们系统地阅读过诗歌的作品,或者对诗人现实生活有一定了解的时候,即便我们读着这样明媚轻快的诗歌,也能读出一种生活的感触。
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就是这样,在情感的波澜里里,开始起笔。在流淌寓意的文字组合里,编织下一个音节。
军阀混战的年代,《女神之再生》仿佛一束明丽的光芒,一道撼天的力量,一声铿锵的怒吼。企图照亮昏暗动荡的祖国,唤醒沉睡中的巨人。
现实的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闻一多经受着莫大的痛苦,于是他愤愤地写下了《死水》,暗含着希望丑恶旧事物早日灭亡的愿望。
艾青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真挚深沉的爱以及忧郁的情感,自然流露,格外动人,只因《我爱这土地》。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多么深情的文字,寓意也许并不是表面,舒婷的《双桅船》多少年来都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现实的幸福不是罪恶,真诚的爱情值得人们肯定,人文主义思想会闪烁它的光芒,但丁用《神曲》表达着他的由衷心愿。
正如华兹华斯所写“大自然的景色,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的确,与自然精神和谐一致,能够抚慰人的心灵创伤,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有人说,读诗是读一种感觉,我想,读诗也也是读一种感悟。在细细品味中感悟到其妙不可言之处。读诗也是一种想象,放飞自己那颗向往之心。正如雨果的话:“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翅膀。”
今晚,再次细读诗歌,在诗人用文字和心智演绎出的生命华章中感受到一种情感的颤动。这些情感仿佛是一片诗意的天空,是多么的另人向往。
人,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一场美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