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64277

陈贝儿以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传递温暖与希望,感动了无数人。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1

北京8月3日随着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发令枪响起,七个人影飞速冲向终点。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黄色皮肤。

北京时间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苏炳添终于圆梦东京。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__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__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__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回到学校,可以给学生们讲讲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赛场的心得体会。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学步伐。他还有一个身份——北京体育大学20__级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

谈及20__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作为外人,很难把这个称呼和奥运赛场上那个追风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林艳芳曾说:“他无论去哪儿都会跟我汇报,十几年一直都这样。”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2

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都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中国裹住了自己的贡献,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青年。

3月2日,2021感动中国人物名单公布,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杨振宁、苏炳添、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朱彦夫、顾诵芬、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航天追梦人、陈贝儿,每一个人的事迹都令我们心生感动。

其中陈贝儿的出现,让我心生疑惑。陈贝儿是tvb的一位主持人,她的业务能力很强,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现任bma副总裁,专责南华足球队及出版社业务,并兼顾主持工作。

陈贝儿获此殊荣是因为一档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看过的观众对它评价都非常高:第一次看这种记录片,被深深的感动到了。

主持人深入各个贫困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生活,介绍扶贫前后的巨大变化,没有任何煽情的地方,但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深刻地觉的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强大了,并且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人。

还有扶贫干部们做出的努力,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改变,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牺牲。脱贫历程艰苦卓绝,脱贫成效有目共睹,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陈贝儿的拿奖,在众多评论中对多的是实至名归。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陈贝儿看到外媒对祖国大量的不实报道,抹黑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内心深厚的爱国情怀让陈贝儿踏上寻求真相的路途。

陈贝儿和团队从香港跨越山河万里奔往贫困地区,翻越悬崖峭壁、体验绳索过河,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脱贫攻坚的故事,不仅让内地观众看到了香港爱国人士的情怀、真正看到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也让香港同胞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颁奖典礼上白岩松为陈贝儿提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着时代最美的风景。

这是央视给予陈贝儿及团队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看到了一位媒体人的坚守和道德素养。陈贝儿凭借她的行动成为娱乐圈的榜样,也给了很多人热情和信心。

陈贝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们团队正在筹备《无穷之路》姊妹篇,想将这个系列延续下去,让更多真实的故事展现,让更多人感动。期待着陈贝儿新的纪录片出现,让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祖国的美丽与感动。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3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4

马怀兰,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王庭虎,男,45岁,秦巴山区的一名铁路养路工,是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26年来不曾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区管辖81公里线路,自然环境恶劣,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大巴山2号隧道病害是全国铁路养护的难题。而王庭虎在师傅的带领下用10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的线路修成达标线路。

1994年,解师傅退休。临别的当晚,他对王庭虎说:“巴山条件虽然苦,但是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为铁路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些养路人啊。”

王庭虎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从午夜12点到早上7点,查看钢轨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还组织巴山工区成立了“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道远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在其资助下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2014年11月,内蒙古军区第七批赴非维和运输大队出发奔赴非洲。在这之前,运输部队已经安全行驶了近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00圈,运送物资相当于6千多节火车皮载货量。

该大队今年9月组建以来,200多名官兵针对任务区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成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准备。他们11月从北京出征,分两个批次赴利比里亚将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运输任务。

从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内蒙古军区汽车团为主的维和运输大队,连续6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在非洲的6次维和任务期间,运输部队官兵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克服了环境艰苦、局势动荡、任务繁重、气候炎热多雨、道路泥泞坎坷等重重困难,坚持一流标准,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运输任务,是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赋予内蒙古军区严肃的政治任务。内蒙古维和运输队在执行任务期间,通过国际维和的窗口展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明纪律成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维和部队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亚各界的高度赞誉,全体官兵均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门视察看望维和官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在国外接受我国国家元首的检阅。

张笋,42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张笋,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军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毕业时,她谢绝导师的诚恳挽留,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学专家,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把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新时期白求恩传人的时代风采;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她两赴非洲大陆,用一流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张笋曾两赴非洲。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接诊患者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作为维和官兵的优秀代表,张笋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见。“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救援行动期间,她和队员们共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张笋因患脑部胶质瘤医治无效,走完了42岁的人生旅程。根据她生前遗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献给三个急需救助的患者。

吴锦泉。

吴锦泉。

吴锦泉,男,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

吴锦泉,今年84岁,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5

陈贝儿,香港主持人,也是娱乐圈里面的一位美女。2021年,她主导拍摄的一部真实记录片《无穷之路》火了,也让更多人感觉到了陈贝儿不一样的一面。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她靠真实的行动,将自己融入到人民基层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带着大家一起感受到了真正的明星艺人。

恭喜陈贝儿,成为2021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

作为tvb的主持人,陈贝儿表示自己在拍摄这一部节目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预期,而拍摄的目地就是想要让更多人的了解咱们自己的国家,一起来了解真正的人在社会之中的生活。

当然,很幸福的就是自己做到了,而且很感恩可以当一个桥梁,让更多的香港人以及海内外的观众朋友知道现在国家的发展。

在无穷之路的拍摄之中,最令人欣赏的就是陈贝儿在天梯村当时的场景,整个天梯需要爬上去,作为明星艺人的陈贝儿,以前哪有这样子爬过在,甚至连渡河的时候都是乘坐一根铁索这样子。

害怕是有的,但作为主持人的陈贝儿,她亲力亲为,主动与村民们融为一体,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勇敢的一面。在不够坚强的时候,她病倒在医院之中也是着急地哭了起来,好一位真情实感的主持人,拍摄的记录片风格也是非常认真,没有半点的虚假。

在进入悬崖村的时候,陈贝儿本来就有恐高症,但她来回爬了2次钢梯,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她为了呈现真实的扶贫村生活,她做到了。

目前,陈贝儿透露正在筹备《无穷之路》的兄弟篇姐妹篇,她想让更多海内外的人看到真实的中国扶贫村情况,让大家真实的感觉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少网友在聊陈贝儿的这一部《无穷之路》时,表示姐姐的出发点十分的高尚,比起那些整天拍综艺圈钱的明星,陈贝儿这一个2021年度的中国人物大奖真的是实质名归。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6

“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度人物”荣誉。下面是详细介绍:

1.明月共同途。

归根清华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

守护高原人民健康的老院士吴天一。

长津湖幸存志愿军战士“中国保尔”朱彦夫。

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苏炳添。

见证国家脱贫奇迹的陈贝儿。

身残志坚的脱贫攻坚奋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中国核动力事业奠基人彭士禄。

彭士禄4岁成为孤儿,8岁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受尽拷打。从苏联留学归来,他决心投身祖国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生前他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

双耳失聪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江梦南。

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航天人(特别致敬环节)。

开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有利于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责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5、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

6、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实践意思,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7、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7

“感动中国”,cctv第一品牌,“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十年来,节目推出了100多位感人至深的人物,致力于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其独创的节目形态被广泛复制,形成了、独特的“感动现象”。“感动中国”核心主创、历年颁奖词撰写者刘凯创https:///作:采访所有参与制作“感动中国”的幕后人员,对大量获奖人物进行回访,首次披露台前幕后和人物评选中的许多感人细节。白岩松将本书誉为“中国的心灵日记”!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 篇8

一部反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火了豆瓣评分片子的主创是香港的媒体人陈贝儿。出发前她看到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脱贫成功的质疑。陈贝儿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对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尝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一路走来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贝儿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看法。陈贝儿:我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的报道说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我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的国家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大。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全面详实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无穷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陈贝儿的意料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66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