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天天发表时间 2916638

2024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更加突出就业优先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着力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提升人社服务效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多贡献。

一、纵深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政治建设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推动会议精神在人社系统落地见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完善领导班子读书班、“第一议题”、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学习制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忠诚教育,开展“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按照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助推、聚力作用,聚焦模范机关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任务,全面提高党建质量。

2.激发队伍担当。深入推进省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和市委相关《实施方案》落地落实,积极营造干部愿为、敢为、善为的良好生态。打造学习型人社,举办全市人社系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局青年干部培训班,完善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网络学习“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落实“强链聚能”工程,全链条贯通选育管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聚焦正确政绩观树导向,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深入实施“琢玉成才”计划,综合运用挂职锻炼、选派参加工作专班等多种方式,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常态化培养机制。优化年度综合考核体系,积极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按照市委部署做好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盘活用好现有编制及职务职级资源。用心用情做好干部工资福利保障和老干部工作。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严格落实党组织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纪检部门监督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巩固深化机关基层党建提质增效行动成果,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升党建水平。深化“廉洁机关”建设,完善“惩、治、防”工作链条,打造富有人社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开展“5·10”思廉月系列活动,推动纪律、政德、家风、法治和廉洁文化教育常态化。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加强纪律教育,认真开展警示教育。深入整治“四风”顽疾,狠抓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4.严守意识形态。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认真落实修订完善后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完善重大事件、突发情况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坚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建强“五位一体”人社融媒体宣传矩阵,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优势,加强线上、掌上政策宣传力度。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抓好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工作,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5.健全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落实全面推进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持续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就业领导协调机制作用,积极推进就业政策与各方面政策的协同联动,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落实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人社支持举措。推进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优化高质量考核就业指标体系。落实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费降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

6.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持续性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促进行动,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力度,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就业见习基地。用好就业见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确保无锡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90%以上。深入实施“3610”就业促进工程,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依托就业援助系统,强化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全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不少于1.35万人。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全年新增省级劳务品牌5个。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系列专题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有效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7.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优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措施体系,落实好一次性开业补贴、创业资金补贴、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等各项创业扶持补贴政策。办好第六届“创响无锡”创业创新系列赛事活动,开展创业项目无偿资助评审。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动态管理机制,推广创业融驿站建设,推动创业基地提质增效。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3万人。

8.优化人力资源流动开发环境。多措并举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规范、创新发展,探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深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主题创建,加强诚信评价的结果运用,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培育,鼓励培育人力资源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评价认定市级骨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一步推进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全面探索园区新业态集成、数字化转型,持续完善核心园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9.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积极对上争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建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不少于30个,积极打造省级就业服务样板间。深化劳务协作和校企合作,拓展劳务协作基地和校企合作范围,继续开展“全国百所院校无锡行”等特色品牌活动。合理规划零工市场建设,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零工服务业态,为劳动者多渠道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全年新建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3家。

10.持续强化就业领域风险防控。持续做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后半篇”文章,统筹问题整改和建章立制,源头防范化解资金风险。开展失业保险基金管理警示教育,梳理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风险点和预控措施,完善基金内控制度,确保基金安全有序运行。持续完善就业监测分析预警平台,多维度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平台数据为各市县区开展就业工作赋能提质。强化跨部门联系处置,全力防范化解就业领域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风险。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1.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推进无锡市区编外人员养老保险转企工作,制定转企实施方案。配合省厅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渡期的待遇平稳衔接工作。推动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全域覆盖、全员共进。稳妥实施调整企业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工作,做好重点群体、重点人员政策解释工作,加强舆情舆情监控。规范执行工伤保险政策,优化完善职业康复体系建设。提升机械制造、危化企业、职业病发生率较高的重点企业人员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质量水平。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12.纵深推进参保扩面。聚焦“全民参保”目标,落实“数字找人”扩面专项行动,加快实现符合条件的法定人员全覆盖。落实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实习生、基层快递网点从业人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持续推进高风险行业和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实现工程建设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95%以上。动态跟踪退捕渔民参保信息,精准提供参保服务。进一步释放“贴息续保”扩容红利,支持引导“一次性补缴”等缴费困难人员办理。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审核,简化征地保障审批手续,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

13.统筹社保待遇水平。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调整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推动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基本统一。依托“锡引力”年金发展联盟平台试点开展园区年金、人才年金,营造良好人才生态。根据省统一部署,全面推开个人养老金。落实重度残疾人、返贫致贫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帮扶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100%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适时调整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加大失业保险保障力度,及时调整失业金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

14.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深化“家门口的社保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双百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基层网点经办服务不断扩面提质。全年新增10个社保业务“就近办”示范点、50个银行网点。落实《江苏省工伤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规程》,持续规范工伤待遇报销口径。持续打响“锡阳乐·社保情”品牌,组织开展退休人员“嘉年华”活动。

15.强化基金安全保障。深入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全面梳理深化整改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制定强基固本阶段工作任务并组织实施。开展社保基金“零风险”地区建设工作,加强对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监督。落实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各项工作,开展工伤保险经办管理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基金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深化开展社保基金监督专家“基层行”活动,委托第三方对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部分高风险业务开展专项审计。继续开展全险种的生产库疑点数据核查,强化全省社保基金监管平台常态化运用。加大基金追讨、违法惩戒力度,依法实施违规社保待遇追退,严厉打击各类侵害社会保险基金行为。

四、拓宽人才招引渠道

16.加速产业人才集聚。贯彻落实“太湖人才计划”,研究出台支持青年人才来锡发展的政策措施,年内引进大学生10万人以上、应届毕业生5万人以上。编制发布2024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推动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出台落地。加强与市场化资源的对接合作,全面实施太湖青年工程师培养计划。举办“百企千才高校行”“智汇无锡”等各类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落实东西部对口协作任务,组织各类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锡创新创业。

17.建强人才发展平台。积极培育博士后工作站,加强设站单位评估及服务管理,年内新增工作站5家以上、招收博士后22人以上。深入推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争创一批省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组织申报最具成长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等项目。充分发挥“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效应,更大力度促进人才、产业、资本交流对接。出台乡土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年内培育12名优秀乡土人才,会同市委人才办开展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能手、新秀评选,争创一批省级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和传承示范基地。

18.做优人才服务品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持续开展“惠才强企”人才政策直通车活动。全面实施“城市伯乐计划”,组织开展最佳聚才单位暨优秀人事经理评选活动。稳步推进职称工作改革,完善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基层定向评价机制,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组织开展全市职称申报培训中介专项整治、职称评审工作检查评估。定期开展各类人才联谊交流活动,启动“我在无锡挺好的”——写给无锡的“情书”大赛系列活动,增强城市人才粘性。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及省厅贯彻意见,调研我市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试用期考核情况,修改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完善岗位设置动态管理、人员聘岗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不定期组织开展公开招聘核查工作。贯彻落实《江苏省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实施细则》,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贯彻落实《江苏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口径,进一步推进落实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五、强化技能人才支撑

20.实施职业技能精准培训。深入实施岗位职业技能焕新计划,发布2024年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和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继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以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综合监管。深化就业重点群体“技能培训+精准就业”全链服务,优化创业培训分级分类管理。实施新产业、新职业项目制培训,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探索新业态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8万人次。

21.深化技能评价制度改革。深化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改革,畅通各类技能劳动者技能评价渠道,不断健全技能评价服务监管机制。全面推广“新八级工”制度,加快培育更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机构,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贯通发展,指导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试点。全年新增职业技能评价取证8万人次、高级工以上评价取证2.8万人次、数字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

22.促进技工教育规范发展。制定出台加强全市技工院校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实施技工院校量化评估工程、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严格技工院校安全生产管理。强化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技工教育龙头地位,发挥全市技工院校联盟作用,推动优质技工教育资源共享,实施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师资培训。深化落实产教融合基本办学制度,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特色产业学院,共设订单班、冠名班和学徒班,年内完成招生8100人。

23.构筑技能成才良性生态。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激励体系,新培育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先进制造技能领军人才、卓越技师、技术能手。探索打造产业技能人才创新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区域优势、产业特色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备战高层次技能竞赛,推动县区、行业举办“无锡工匠”系列赛事。深化中柬、苏澳等国际(境外)技能培训交流合作。更新发布高技能领军人才名录,大力宣传高技能领军人才典型事迹,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六、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24.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推进新时代和谐创建工作,推动和谐企业正向激励措施落实落地,择优推荐省级和谐企业18家、工业园区2家和金牌协调员10名。有序开展省市两级企业薪酬调查和研究工作,围绕支柱、特色产业完善薪酬调查制度,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持续开展用工和谐“锡心讲”法治宣传、和谐企业用工培训、服务指导系列活动,编纂劳动用工法律汇编。指导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建设,提升基层劳动关系综合服务效能。落实劳务派遣单位“行政许可+核验评价+监管”全链条管理,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加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准确宣传解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两指引一指南”。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完善集体协商组织体系机制。

25.提升调解仲裁工作效能。推动各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均设立联合调处中心(仲裁院调解中心),乡镇(街道)设立实体化调解中心,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调解委员会的比例不低于40%,以商(协)会为重点,不断扩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覆盖面。建强调解仲裁队伍,开展2次以上案件质量评查。发挥新业态劳动争议等领域典型案例指导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健全裁审衔接机制,提高裁审结果一致率。组织专项培训和“金牌调解员”等典型选树活动,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仲裁办案流程,积极探索当场立案、速裁、当庭裁决等模式,确保全年仲裁结案率不低于90%。扩大网上调解比例,全年网上调解案件数量占仲裁机构立案数量不低于30%。

26.持续深化根治欠薪工作。修订《无锡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继续对各市(县)、区开展专项考核。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领域“月结月清”工作,制定“月结月清”工作实务操作指引。制定工程建设领域护薪监督员制度,实施人社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AB岗协同推进工程建设领域治欠模式。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劳资专管员取证培训,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加大欠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开展根治欠薪集中整治行动。加强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犯罪行为,及时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27.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全面规范劳务派遣单位、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网络招聘企业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经营和招用工活动。制定年度主动检查计划,适时开展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妇女劳动权益保护、工时和休息休假、高温津贴等方面的主动检查,实现劳动矛盾预防关口前移。研究制定劳动监察类案办理指引,开展执法案卷评审。开展监察员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基层劳动监察执法能力。

七、提升人社服务效能

28.打造“人社会客厅”服务品牌。依托锡企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无难事悉心办”政企线上恳谈会、锡企直播间等系列活动,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实。赴企业、园区开展调研走访、座谈讨论,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及意见建议。深化重点企业服务专员“一人一企”精准服务作用,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点单式”服务,实现各项人社政策和服务“精准推送”。积极推进人社基层平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保业务“就近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退休、员工录用、灵活就业、人才服务4个省定跨部门“一件事”改革,推动更多“一件事”全流程网上办理。提升12333话务服务质量,强化热线政策解读能力。

29.做好依法行政和规划统计工作。制定年度法治人社工作要点,全面落实“法治人社”建设责任。出台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推进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发布年度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目录。落实人社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出庭率达到100%。开展年度重点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年度法治宣传计划,落实普法责任制。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完成主动监管和联合监管任务。制定年度法治营商环境工作要点,配合做好国评相关工作。制定实施年度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完善高质量考核指标以及GDP核算工作机制。提高数据统计分析质量,做好社区直报调查工作。根据省市工作部署,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30.持续推进“数智人社”建设。动态管理数据分类分级资源目录和指标标签体系,加快完善资格认证数智平台建设,实现比对数据实时导入、认证算法智能分析。推动就业、社保等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依法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推进省人社一体化平台电子档案无锡试点工作。健全全市人才数据库,优化完善人才引进落户、人才补贴、人才培训三项系统,推动人才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建设。完成“智慧仲裁”建设。积极推进人社部“揭榜领题”场景。保障人社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保障、夯实安全基础。按计划平稳推进操作系统国产化替代工作,保障技术自主可控。优化社会保障卡金融机构合作机制。限期停用无锡市区第一代社会保障卡,持续推动社保卡迭代升级工作。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线上线下应用场景,实现社保卡服务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进社会保障卡跨部门、跨领域“一卡通”应用,试点数字人民币钱包、待遇发放等融合创新应用场景。

31.全力防范化解风险。紧盯规模性失业、社保基金安全、人事考试安全、劳动关系矛盾纠纷、人社数据安全等风险点,紧盯技工院校、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保办事大厅等重点场所,排查风险隐患,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健全人社信访工作制度,完善“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信访经办网络,推进信访事项办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做好全国两会、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及重大政策调整后的维稳处置工作。强化信访数据整合分析,加大风险预警及研判力度,致力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着力构建“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的信访工作新格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1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