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1118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第一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 ,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录音机、投影仪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1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 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第二篇】

《苏州园林》是1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

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 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1..教师引导不得法:

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

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第三篇】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1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 “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1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第四篇】

诗词如风,词诗含韵,诗词如画。古诗词是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是我们的责任。因此,从呀呀学语到小学中学许多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诗词的启蒙和引导。到了中学,古诗词的学习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十首古诗词,可见其分量之重。

古典诗词,词语凝练,意境深邃,韵律优美,须用心、动情地朗诵,把握诗词内涵,留住诗韵在心。

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教法:体验法,激励法。

学法:诵读法。根据老师提示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再体验老师出示的古诗词。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徜徉古诗词的殿堂,深刻感受古诗词的美丽,激发对它们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情的朗诵自主感悟。析诗谈感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我们学生对古典诗词积累的不太多,好多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有稍微喜欢的,考完以后大多忘记了,对诗歌的学习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好多同学能背下古诗词,但从古诗词中汲取的知识情感却少,不会鉴赏的多。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是很爱。

1.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培养兴趣。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能够自主地课内外搜索学习古诗词。

1、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体验诗词魅力。

2、培养喜读古诗词的习惯和兴趣,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弘扬古典文化传统精华和精神,热爱中华古代文学。

(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演绎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的和词,讲述陆唐二人的凄婉爱情故事。把学生带入诵词含情的触目可见触手可摸的意境。

(二)腹有诗词气自华——围绕主题,出示相应古诗句(了解诗词的主题)

1、春夏秋冬四季清:

2、品味乡愁魂牵绕:

3、话说友谊情意浓:

(三)声情并茂诵诗词——诵读(读诗入情,听音入画)

(四)别出心裁赏诗词——诗意描述(描画上色,个性感悟,让诗立体)

(五)醉月听花唱诗词:推荐流行mtv古诗词演唱。

《走进古诗词》教案

付梅华

(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演绎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的和词,讲述陆唐二人的凄婉爱情故事。把学生带入诗含情的触目可见触手可摸的意境。(出示《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二)腹有诗词气自华——围绕主题,出示相应古诗句(了解诗词的主题)

1、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

(1)春: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唐王涯《春游曲》)

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夏:a.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夏夜叹》唐.杜甫)

b.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作者:杨万里)

c.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 (夏日联句作者:李昂)

(3)秋: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冬(冰、雪):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唐刘驾《苦寒吟》:

2、抒写“乡愁”的古诗:a.阳关万里路,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庾信)

b.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薛道衡)

3、抒写“友谊”的古诗: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b.(《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三)声情并茂诵古诗——诵读(读诗感情,听音入画)

(四)别出心裁赏古诗——诗意描述(描画上色,个性感悟,让诗立体)

(五)醉月听花唱古诗:推荐流行mtv古诗演唱。

(六)总结:诗如风,诗入画,诗含情。好诗园地繁花盛开姹紫嫣红,走进去吧,采摘你的最爱,让它滋养你丰富你修饰你。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全册【第五篇】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自主、合作、探究。

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课时:一课时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1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大家回忆一下在哪1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多媒体展示)(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多媒体展示图片)屏的设置,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媒体展示)(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1、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2)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说“屏”陈从周

作用

↗巧↖

分类→设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7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