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切从头开始(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63414

【导言】此例“一切从头开始(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切从头开始【第一篇】

内向女孩变成“数学小明星”

和别的孩子一样,杨美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小时候,杨美学过书法,妈妈希望她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当时,杨美喜欢临摹字帖,字写得整洁、得体,经常被别人夸奖。她还学过素描和水彩,喜欢画一些小东西。那时,爸妈经常带她去公园写生,还带她出去旅游,以此来丰富她的生活。

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杨美却清晰地记得那次云南之行。1999年5月,爸妈带她去云南玩,在那里待了20天。大理、昆明、丽江、西双版纳……他们都游览了。“由于地处热带,各种植物和水果很多,都让我感到新奇。丽江的玉龙雪山名气很大,我们租了棉袄,爬上山腰,却因为大雾没有看到雪山的真面目。第二天离开丽江去机场时,我们却清晰地看见了玉龙雪山,真是太美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很多,有白族、纳西族、傣族等,通过那次旅行,杨美了解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在那里过了一次泼水节,印象非常深刻。

7岁时,杨美在辽宁省鞍山市二一九小学读书。杨美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孩子,不怎么爱说话,直到遇见第一位班主任,她才彻底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格。“老师很和蔼,也很贴心,经常叫我在课堂上发言,还把组织大扫除之类的任务交给我,让我给同学分配任务。”慢慢地,杨美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沟通能力也增强了。有一次考试,杨美考得不错,老师还让她在家长会上介绍学习经验呢。

当时,杨美对数学很感兴趣,特别喜欢数独游戏,还有找规律给数列填空。为了培养她的数学兴趣,妈妈给她买来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其中有一本是数学分册,里面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在象棋中,“马”为什么能走遍棋盘上的每一个位置?这样的问题很吸引她,利用数学原理解决后,她觉得数学很神奇。做数学题时,爸爸经常陪她一起冥思苦想。遇到难题,爸爸一边鼓励她一边自己算,然后两个人对答案。有时,爸爸会故意把题做错,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爸爸经常对她说:“学数学要有耐心,更要专心,只有真正钻进去了,才能攻克每道难题,化未知为已知。”有了爸妈的陪伴,杨美几乎每年都参加辽宁省鞍山市小学生数学竞赛,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二年级时,她获得鞍山市铁东区一等奖;三年级时,获得鞍山市第一名;四年级时,获得铁东区第二名;五年级时,获得铁东区第一名。这些荣誉让杨美很有成就感,也使她成为了学校里的“数学小明星”。

为了自立,选择异地上中学

2004年9月,杨美进入鞍山市华育中学读书,当时她的成绩还算不错,比较擅长物理。初中物理只涉及定性分析,她非常喜欢研究,老师也经常给学生们渗透高中的知识。物理这样的学科,书上讲的理论很简单,可若想把知识应用到题目中就不那么容易了。自己要多思考,归纳典型题,从宏观上去把握。杨美说:“当时,我对受力分析存在模糊认识,于是结合知识点找来不同类型的题目,做好分类,逐一去攻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也就不易出错了。”后来,杨美又喜欢上了电学,尤其喜欢设计电路图一类的问题。她还经常给自己出一些与现实相关的问题,让自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卧室里有一盏灯,如何使门口和床头的开关都能控制灯的开与关呢?”杨美带着这个想法,设计了一个电路图,使两个开关互不干扰且能同时控制灯,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杨美在英语方面也表现出色。初二时,她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杨美说:“我从没期待非得要拿一等奖,我的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竞赛的过程和结果都让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我结识了许多优秀学生。”

中考时,杨美考了641分(满分660分),分数虽然不算最高,但足已使她进入省内一流的高中。是去鞍山一中,还是去东北育才学校?杨美慎重思考后,选择了后者。“我之所以放弃鞍山一中,而去沈阳读书,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不能老待在父母的身边呀!”

东北育才学校人才济济,和顶尖的人才一起学习,首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很喜欢育才的校园环境,这里学习气氛非常浓,随时随地都有‘不学习,就会被落下’的感觉。这里的老师知识渊博,也很负责任,亦师亦友,和我们就像伙伴一样。”刚开学时,最难克服的是生活问题,叠被子、铺床、洗衣服、整理房间,这些都是外地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说起这段经历,杨美感触颇多:“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自己刷过鞋,第一次刷鞋才发现其实很麻烦。鞋干了以后,我连穿鞋带都不会,后来在室友的帮助下才穿好。那次,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真的什么也不会,离开家长就是个。”经过三年的锻炼,杨美成为了一名自理能力非常强的女孩,很多事情都自己处理。在假期里,她去美国旅行,办护照、去领事馆面签等都是她一个人办理的。

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高一时,杨美通过竞选进入了学生会,任文艺部干事。虽然职位不高,但杨美的工作热情却非常高。为了提倡环保,减少白色污染,2008年国家颁≤≥布了“限塑令”,刚刚加入学生会的杨美就向学校提出建议,搞一次“发放环保购物袋大型活动”。老师点头同意,还让她编排以环保为主题的节目。杨美精心策划,细心准备,排练了有特色的快板等节目,还录制了一个倡议环保的光盘,在发放购物袋的同时播放。为了吸引路人,杨美又找到一个“校园歌星”,让她在人流密集的太原街上演唱宋祖英的《大地飞歌》,她高亢的歌声引得路人纷纷上前观看,并在环保承诺板上签字。另外,杨美还安排同学唱了《蓝蓝天》《地球,你好吗》等环保歌曲,为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上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杨美联合学生会其他部门举行了“高三誓师大会”。高一高二的学生在教学楼前呈两侧列队排开,欢送高三学生走向高考考场,为他们加油。杨美说:“此次活动非常正规,有领导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发言、高三毕业生代表发言、正步走红地毯等。其中,高三毕业生代表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感激、对同学的祝福,现场许多老师都落泪了。最后,高三毕业生迈着整齐的正步走过红地毯,勇敢地迎接高考。”

2009年6月,首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在学校小剧场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参赛曲目为各班班歌,每班出一人担任指挥。大赛前一个月,各班就陆续利用午休时间练习合唱,学生自己租服装,自己化妆,参与热情非常高。大赛圆满结束时,杨美作为活动总策划和大赛主持人,非常激动,她说:“这次合唱比赛是育才首例,无前例可循,所有的程序都靠我一个人策划,师生都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精力,能办得这么成功我很欣慰。”

2010年4月,一年一度的校园辩论赛又开始了,这次比赛的辩题是“文明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杨美担任辩论赛主席。赛后她感叹地说:“同学们积极准备辩题的相关材料,利用休息时间演练,比赛现场异常火暴。辩手们唇枪舌剑,评委老师的点评精彩,大家都受益匪浅。”紧接着,首届英文歌曲大赛又隆重举行,杨美既是策划者又是主持人。“我主持过很多活动,也算是一位老主持人吧。但这次与以往不同,因为是英文歌曲大赛,所以主持时须用英语串起来,很有挑战性。”英文歌手大赛上诞生了许多校园明星,也锻炼了杨美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余时,杨美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刀光剑影中体会侠义精神。同时,她也懂得在现实中如何做一个“大侠”。“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比杨过多了几分随意,比韦小宝多了几分气派,比乔峰多了几分潇洒。他追求自由,坦率真诚,那种不拘泥教条的个性让我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杨美崇拜的人物则是杨澜。她说:“杨澜的气质和睿智让我钦佩。她在访谈节目中,与世界各行各业的精英进行交流,侃侃而谈,很有内涵。她的主持风格自然、优雅,实在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女性。”

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由于基础好,再加上刻苦努力,杨美的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十名。到了高三,学习竞争进入白热化,杨美反而变得轻松起来。“上了高三,心态与学习同等重要,必须调整好心态。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因为考试给我施加压力,反而一直给我减压,让我沉着备战。”杨美接着说,“成长路上,他们全力支持我,鞍前马后,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作战。有了后盾,才有信心,才能打胜仗,所以即使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我也从来没有灰心过。”妈妈经常对她说,有一个目标,并且为之努力,最后让目标实现就是成功。有想法,却不能为之付出,半途而废,就是失败。在备考期间,爸爸妈妈每个星期都要来学校看她,不仅给她带来好吃的,还不断给她打气加油:“女儿,你已经很优秀了,我们以你为傲,你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尽力就好。”杨美的优势学科是英语,平时她很注意多看英语读物,多背单词,而且不放过交流的机会。

2011年2月,杨美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测试,取得优异成绩。“在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同学们都认为我可以轻松踏入复旦了,但我并没有放松自己,也并没有以复旦大学为终点。我非常喜欢香港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想体验一下与大陆不同的生活模式。所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成了我奋斗的目标。”

切从头开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现代电影; 运动切片;整体性

“十分明显地,‘当刻’同时在此处和彼处,而我所称的‘我的现在’是一只脚踩在过去,另一只脚踩在未来。”①

――《材料与记忆》亨利•博格森

镜头慢吗,晦涩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成为人们探讨许多现代电影导演风格的一个切入口,甚至成为谈论现代电影时不得不提及的话题,好像慢、看不懂成了现代电影的某种标志。“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电影的镜头语言逐步切断了镜头连接所带来的感官能动性,电影从梅里爱那里发掘出的视听刺激开始退居其次。”②纵观现代电影的语言逻辑,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的连接也并不单纯意味着前者的结束和后者的开始,这种外部表意的断裂使得镜头含义变得模糊复杂,也给观众带来了解读上的困惑,为什么塔尔科夫斯基的一个镜头要如此长久地凝视在某处?又如何来解释安东尼奥尼充满断裂的情节发展?对这些问题解释答案纷繁,笔者只试图用整体性的概念来对此做出解读。

法国著名思想家亨利•柏格森在《创造性进化》中对运动的整体与瞬间有着颇具创造性的解读,他认为运动是全体(duration)中的一个运动切片,而全体是永无停息的变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运动表现出了这种全体的变化。这种全体性的变化,仅仅依靠科学和理性来解读是狭隘的,而唯有直觉才能真正把握这种运动整体的“延绵”。

这个命题被德勒兹在《运动――影像》一书中进一步解释,他举了一个关于人从A到B的移动作为例子:他在A处产生饥饿感,B处有食物。如果我们单纯的注意到一个人的移动的起点与终点,则这次移动就将成为一个单纯的空间位移。但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变化的发生也不仅仅只存在于A和B两处,期待、焦躁、兴奋、沮丧都随着人的移动而开始,同时正午的阳光或者黄昏的暮色,空气中的粉尘,无意中撞到的路人手臂的疼痛都被包含在这次位移当中。③这时,移动也从单纯的物理运动转而成为一个延绵无尽的运动――单纯的物理移动不可能存在。 这一理论极有可能与现代电影语言的使用相关,在传统电影表意体系中,依据线性的逻辑已经无法解释现代电影表意系统,而对整体性的认知才是把握其内质含义的钥匙。

一、创造关联性的整体

叙事的关联性首先体现在平行空间的构筑上。这种叙事方式突破了时间的直线逻辑,将原本不可并存的多元空间糅合在同一可视空间中。其中一种可能即是人物处于当下时间切片之中,但内心却是处于对整体反应的完整状态。许多现代电影将人物的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同时呈现,并让它们相互做出对应的交流。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主人公在年迈时期,怀着困惑和恐惧,穿越了时间直线,直接进入梦境和各个记忆片断之中,由此审视了自我情感的缺失与内心的困境。几乎整部电影都由这些空间的重叠构成,主人公当下的现实与内心进行直接对话,体现了“当下”这一生命切片内部的整体。另一种平行时空的对话方式是展现个体生命运动的完整性,在安哲洛普洛斯的《永恒的一天》中,主人公所到之处,往昔时光一一与他会面,帮助解答他对生命的困惑。此时,时间的理性的逻辑直线已消失不见,镜头呈现出被内心直觉杂糅后的形态。

另一种关联性体现在对任意空间的使用上。任意空间的开发并不是从现代电影开始的,德勒兹认为从电影诞生开始就有它的影子:在早期的实验电影里可以寻觅到“任意空间”镜头,而罗勃特•布烈松则在电影里进一步构建了这种“任意空间”。但在现代电影中,对任意空间的开发则更具体得与心理完整度相关,“当电影的情节已经减到最低限度,而完全由对心理状态的研究所代替。这种研究几乎完全靠使用客观上相互关联的东西来进行。”④比如在安东尼奥尼的《奇遇》中,失踪的主人公安娜再也没出现过,但观众又隐隐感觉到她在画外在某个不能被看见的场所,将不确定的目光投向寻找她的人们。电影不断打碎动作,拒绝建立一个传统的连贯的戏剧空间,形成了情节性不明的脱节空间,而衔接脱节空间重任的只能是主角的心理活动。

还有一种关联现象是影片与影片之间存在的互文性,此时一部电影成为一个影像世界整体范畴的切片而存在。比如在安哲洛普洛斯的《赛塞岛之旅》和《雾中风景》两部片子中,不仅主角的名字相同,内容上看更像是某一种思考的延续;在《雾中风景》片中所追寻的父亲,在《赛塞岛之旅》片中经过几十年后回来了。可以说,导演整体精神内涵的传达没有因为一部电影的结束而结束,反而被延续到几年后的另一部电影中。单纯的物理性的结束此时并不存在,整个电影成为一个切片,从属于时间的运动之中。 这种现象在现代电影中非常常见,比如早期蔡明亮,从《青少年哪吒》到《河流》再到《爱情万岁》这种互文性亦蕴藏其中,《河流》当中的小康还是《青少年哪吒》里的那个小康?似是而非,但电影的小康家的电饭煲,街头的天桥等道具的重复出现又分明证实着这种可能。

在人的生命体验中,没有一件事与它呈现的外貌完全一致,当电影试图更大程度上呈现完整时,只能将连绵的整体性融合在某一时间切片之中。因此我们看到在许多现代电影里的独立个体这个概念显得非常暧昧:好像一个时间可以被切割,每个切片又能呈现很多面。不但当下可以呈现很多个侧面,甚至未来也可以穿插到当下中来,成为众多侧面中的一个。对当下的解读也并不会因为一个电影的物理性结束而结束,反而会不断被被假设论证。德勒兹曾论证,对历史的论述不但要将此时当刻放置进历史的澎湃洪流之中,我们应当有另一种思维方式,将时间的澎湃洪流、过往的记忆凝缩在一点当中,过往的一面将同时存在于当刻,并向未来开展。再看柏格森的命题,“他认为运动、变化、全体和延绵是可以完全合一的,这才是宇宙和存在的本相,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似乎更接近这种本相。”⑤

二、含义混杂的镜头

单一镜头在传统电影中比较容易作为对单纯物理运动的描述镜头,其指向性也较明确和独立。比如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系列连贯性极强的固定镜头能非常明确地描述出林肯被刺事件的发生过程和人物的情绪。但反观现代电影这种镜头尽管依然在银幕上存在,但对更多的关键性瞬间的描述则显得指向性异常模糊。比如在《奇遇》的结尾,克劳迪亚和桑德罗背对着镜头,在他们的前方是斯特隆纳火山和一堵灰色的泥墙。首先从第一层含义看用火山暗示潜伏于克劳迪亚与桑德罗情感的极不稳定性,水泥墙暗示现代人单调冷漠的爱情观。进一步看,这个画面作为结局的关键性画面,不仅仅是流动着的情节中的一个静止的切片,更是作为对导演所指的整体世界的延续,火山和水泥墙都带有某种延展性,是对原始的人类文明和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的延展。在这里不得不看到电影镜头一方面捕捉了自身客观存在的这个世界的“像”(image)――克劳迪亚和桑德罗的背影、火山和水泥墙,同时更铺展出了整个生命全体性中的一个运动,在这个画面中,瞬间背后却蔓延着导演试图表现的整个西方世界所正在发生的质的变化。

这种镜头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更是比比皆是。在他的电影里“镜头中的时间应该要独立地而且尊严地流转”⑥。时间切片的流动成为画面最应该解决的事。也就是说,画面中出现的事物并不是因为逻辑顺序而排列,在时间的整体流程里,凡出现过的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都将被平等地置于银幕之上。因此在《镜子》中才会有镜头里突如其来的水滴、火焰,穿插其中的还有许多纪录片式的镜头。⑦这些象征含义不明的镜头却恰恰构成了导演对于时间整体性的认知。电影用“像”捕捉整体运动的可能性,用不期然的组合方式展现了一个作者整体的精神内涵。

三、镜头的外部延展

前文提到整体的关联性被一个镜头,一个情节描述,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关联并不是单一呈现在银幕上,而是在银幕外展开。画外的情况,安德烈•巴赞曾将电影比喻划过黑暗的光芒,既然是作为黑暗的光,黑暗即画外都会永远完美地在场,这光束也必然会延展到黑暗的外部。《蚀》最后完美的七分钟蒙太奇就是这种延展的证明。在这个段落里,安东尼奥尼用了58个镜头,将罗马现代化街区并列,其中包含了男女主人公邂逅和约会的地点与物象。这些沉默寂静的镜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并包含着沮丧甚至倦怠。在这里镜头外部发生的并不只是对电影结尾的某些联想,而是对导演所呈现的整个世界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单一的镜头、固定镜头或运动镜头在捕捉整体性的过程中,起作用还是间接的,那么通过这组蒙太奇所释放的对银幕外部整体性的延绵则显得更为强烈。

这里所指的镜头外部延伸并不能被单一的归纳为是镜头带来某种画框之外的想象,而应该是电影呈现的某种敞开的精神。前者在许多传统电影中被运用,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但在传统电影中这种画内外的必然联系依然只是某种封闭的系统,它是相对独立的表意。而现代电影试图展现的则是镜框以外人对世界认知的互相关联,而这种关联的某一切片只是偶然成为一个固定镜头、一个镜头运动或一段情节呈现在银幕上。于是我们看到在许多现代电影里,镜头所展现的物象或蒙太奇段落如同细线般穿越黑暗并无止境地完成导演所期待的某种沟通,其银幕内容所散发的光芒越柔弱越静谧,其渗透到镜头外部的延绵性越强,对整体的捕捉能力也就越强。

在现代电影语境中,尽管在形式和手法上,依然保存着传统电影的众多元素,但这些元素无疑都开始发生着自身的裂变。这种变化让电影语言开始不再以作为理性的依附物而存在,不再作为思维的可见物而存在,反而倾向于为那些不能被思考的东西而存在。这些不能在镜头叙述中被直接看到的东西接近于柏格森对世界整体性的描述。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面对银幕就如同面对一个精神的无限,是记忆和时间的重叠和绵延。”⑧此时电影才进一步摆脱传统视听情景的束缚而获取了更高的生存力量,从而接近其本质。

注释:

① [法]亨利•博格森:《材料与记忆》,肖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2 时间―影像》,谢强、蔡若明、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艺术丛书,2004年版。

③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1 运动―影像》的第一章“关于运动的命题――柏格森注解1”。

④ [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⑤⑧ 应雄:《德勒兹〈电影1〉中的运动影像》,《电影艺术》,总第327期。

⑥ [俄]塔尔科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切从头开始【第三篇】

而我呢?现在已经不是一名小学生了,是一名刚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从小学校长手中接过那本印着烫金边字体的毕业证时,我的小学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的小学生涯像一根长长的线,慢慢地我已经爬到了尽头。当我接到了来自秦外的入学通知时,我的人生也开始了新的一个篇章,我也找到了这根代表着初中生活的绳索头,开始了新的一轮“攀登”。

从小学到中学之间,有着许多的差异,一切都将是崭新的。无论是老师是同学是环境还是这个初中的生活。我们都需要慢慢地适应,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个新的页面,一个新的“人生”

那么,被这么多崭新的物品“包围”。我,也将是一个崭新的我。我要忘记过去的自己,从初中开始,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做一个征求上进的好学生,摒弃一切曾经跟随我六年的坏习惯,养成一切促进我学习的好习惯。努力做好老师交给我的每一件事,为班级着想。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作业书写工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秦淮区举办的各种比赛,在比赛中努力拼搏。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切从头开始【第四篇】

关键词:现实 虚幻 矛盾 鬼魂 好奇

《鬼妈妈》这部电影是根据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小说《鬼妈妈》改编的,他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框架填充上曲折而离奇的内容。这部诞生于尼尔圣手之下的作品和前几部作品不同,它混杂着其超现实主义和现实风格,同时还延续了古怪的黑色幽默,作者在作品中不断地渲染幽闭恐怖感于字里行间。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卡洛琳的小女孩为了追求心中向往的世界加上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而陷入了一个被魔鬼控制的虚幻世界,然后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奇幻之旅,并且最后通过自己和别的帮助拯救了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灵魂,最终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父母是其他任何人无法代替的。故事是从卡洛琳随父母搬家到乡下大宅开始的。她的父母古板无趣,而且每个邻居都是那样奇怪讨厌,卡洛琳就这样过着无聊的每一天。然而,童话永远不会那样继续,因为那是给孩子看的,需要冒险!卡洛琳无意中在新家里发现了一扇奇怪的门,它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小孩子通过。卡洛琳好奇地缠着妈妈为她打开那扇门,为了让卡洛琳不再打扰自己工作,卡洛琳的妈妈打开了小门。“期待越高,往往失望也越大。”当门被打开,卡洛琳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句真理。――门的那边只是红砖。带着失望与不悦,卡洛琳结交的那个罗嗦鬼祟的多余到来并且还送给自己一个像极了自己的布娃娃,这便是――小卡洛琳。 偶然,这一切的发生都像是一次次偶然拼成必然。卡洛琳进入那扇门,那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空间。这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鬼魅之门。女孩卡洛琳一走进去,就发现了潜伏在门后面的秘密:在这个房子里,她有另外一个“妈妈”和另外一个“爸爸”,这个亲切的“妈妈”和“爸爸”有一双黑纽扣眼睛,特别的是,“妈妈”要把她永远地留下来。在镜子后边,她还看到了三个迷失的灵魂,那都是被困在这里许多年的孩子了。为了逃出魔爪,为了拯救自己,逃回到门那边真正的妈妈身边,她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6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