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新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新区以产业链为抓手,坚持不懈强基础、补短板、育动能,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要全力实施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新区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量规模不够大。一是新兴产业链规模较小。2022年,中医药(14.4亿元)、航空航天(25.2亿元)、集成电路(64.5亿元)三条产业链产值不足百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26万辆。二是链上企业较少。2022年,集成电路(5家)、航空航天(20家)、新能源(45家)三条产业链的工业企业数量不足50家。三是规上工业企业“底盘”较小。2022年,全区“小升规”工业企业86家,低于武清区(109家)、静海区(96家)等工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区。
2.产业韧性不够强。一是部分产业链“短链”。绿色石化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前中段,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环节规模较小。二是部分产业链“断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在半导体材料、制造装备等环节有所缺失,生物医药产业链部分医疗设备依赖于南方省市。三是部分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差。汽车芯片供应受马来西亚等国家影响较大,光刻胶、晶圆、EDA等依赖于国外供应商。特别是美国将飞腾、中科曙光、天地伟业等列入“实体清单”后,信创、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受到“卡脖子”制约。
3.企业能级不够高。一是“链主”型企业缺乏。与北京市海淀区聚集了联想(4837亿元)、小米(2800亿元)、百度(1237亿元)等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相比,新区缺少千亿级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能力较弱。二是优质中小企业数量少。2022年,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84家,同期深圳市南山区累计达到140家。特别是上下游成龙配套中小企业较少,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三大车企本地零部件配套率分别为60%、19%、13%,低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汽车产业(75%)的本地化配套水平。
4.应用场景不够多。一是国产化应用场景不足。信创产品在党政领域推广成效显著,但在交通、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推广相对滞后。二是本地化应用场景不足。创新药、医疗器械、智能安防等产品畅销全国,但较难进入本地市场,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
5.营商环境不够优。一是项目审批进度有待加快。土地变性、规划调整等程序占用较长时间,影响项目进度。二是产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开发区(园区)缺乏高端餐饮、高档住宿等配套生活设施,难以引人才、聚人气。三是企业运营成本有待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价格在全国均居高位,企业负担较重。此外,危废处置企业数量少、服务费用高,危废品处置的单位成本比武汉市高出40%左右。
二、提升新区产业链能级的对策建议
1.突出产业协同,强化区域辐射力。一是共绘产业图谱。围绕京津冀优势领域,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高端工业母机等产业链,联合编制产业图谱,梳理上下游关系,绘制三地重点产业链全景生态。二是共享监测数据。对接京冀重点区域,以京津冀生命健康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载体,联合开展产值、税收、人才等重点指标监测,为产业链培育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共促区域协同。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与国家部委、重点企业、大院大所合作。
2.突出链群共建,强化核心竞争力。一是提质量夯实“基本盘”。优化建设程序,强化跟踪服务,推动航天装备产业园、联想创新科技园等项目开工,加快生物制造产业园、中科复星生物产业基地、博格华纳新能源电机等项目建设。二是引增量拓展“增长盘”。以产业图谱为引导,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大的高端项目、优质企业,以链集群、以群固链。三是优存量挖掘“潜力盘”。争取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用好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开展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推进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领域实现突破。
3.突出双链融合,强化创新策源力。一是打造新载体,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中科曙光国家先进计算、国家合成生物、麒麟操作系统等创新中心,高标准培育信创、合成生物学等海河实验室,支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创新平台。二是创造新模式,开展基础技术攻关。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围绕“卡脖子”难题,通过政府挂榜、企业揭榜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三是抢占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生物制造、自主信创、空天利用等前沿科技研究,加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信息系统与应用首次推广,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未来产业高地。
4.突出梯度培育,强化企业影响力。一是培育“链主”企业。对接全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办公室,因链制宜建立“链主”企业培育库,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链主”企业。二是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遴选优质中小企业,突出主业、强化创新、专注细分市场,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推动工业企业“小升规”。坚持“升规”“稳规”并重,结合企业规模、经济贡献、发展潜力等情况,强化监测、梯度推进,确保小微企业“上得来、留得住、长得好”。
5.突出生态构建,强化要素聚合力。一是优化审批服务。对接规划资源等部门,健全项目用海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减项目手续办理时间。二是强化产城融合。完善水、电、路、网、气等生产性配套功能,加快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休闲等设施建设,打造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高品质产城融合示范区。三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用电成本,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降低用气成本,推行季节性差价政策;降低用水成本,推广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用地效能,推行新型产业用地,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