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优推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优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依依惜别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1、 解诗题,知诗意,品诗味。
2、 通过赏析品评本首诗,使学生更加热爱古诗,学习品评古诗的方法。
:读懂诗的意思,了解诗句包含的感情。
:品味诗中的向往羡慕之情,展开联想,再现告别场面。
:一课时。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我们跟着这位大诗人(李白)一起到(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这“之”是什么意思?题目中含有的“三名”:名楼?(生答黄鹤楼),名人?(生答孟浩然),名城?(生答广陵)。
4、师: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生答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5、同学们知道这两位诗人的关系吗?问由,评价。是的,他们是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诗歌里知道,会读诗;从课外知道,很会搜集信息,知识很丰富)
5、教师简介。
是啊,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好朋友,一对潇洒风流的好朋友。他们同为唐朝大诗人。当时李白年轻快意,在诗坛里初露锋芒,整个世界在他眼里美好无暇。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已诗名满天下。所以,孟浩然当时不仅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他的老师和兄长。
二、正确朗读,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交流。
3、 他们是什么时候喝酒话别的?此时正值——(生)烟花三月。为什么不说鲜花三月而是烟花三月呢?你眼前是怎样的三月啊?学生看到的,是鲜花盛开的三月,是百花盛开、绿树葱茏的三月,是鸟语花香的三月,也有学生说是悲伤的三月,可能是因为想到了这三月的景再美,可没有好友在身边,这美景却令他黯然神伤。
4、 看到“孤帆”,你有什么疑问?不消说,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偌大一个江面上,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因为他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所以过尽千帆眼不见。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载着他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5、 船走远了,孟浩然也已经看不见了,按说李白也该回去了,可是他走了吗?此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怅然立在江边的李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今日一别,何时再见?”“祝愿好朋友一路顺利”“愿他在扬州生活得好”“回忆以往两人欢乐的场景”……这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水,江水永远流不断,象征着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难舍之情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6、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总结学法,以备迁移。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们了解了两位诗人的关系,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地方特点,解释了字词和整首诗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品味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大家都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再现了李白送孟浩然的场景。同学们,在平时自己学习古诗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做到:(齐读课件)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解释字词及至整首诗,发挥想象,品味感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这样,我们才算初步读懂了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