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4711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一篇】

《红楼梦》中写林黛玉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见花离不开水,因此我想江南也应是花的温房。而我个人又较偏爱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问脸两边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满塘的菱荷,密密地开成一片。在第一缕阳光还没有“光顾”她们的.时候,晶莹的水珠滚动、停止、动荡、滴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儿又溅到了荷叶上。如此循环往复,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荷,半低半昂,帘卷香风,“一段秋光淡”。有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比天山的雪莲更温和,比曼陀罗更柔美,比熏衣草更端庄,比牡丹更自然……而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更是它的真实写照。兴许没有荷,江南便少了一种优雅,一种纯真。

江南水乡,一定少不了是油纸伞。撑一把红伞,在小桥上驻足而立,这应该也是江南人欣赏自然的另一种方式吧!每到梅子雨落时节,街上的人都会撑上一把油纸伞,任由小雨串成珠帘,任由视线变得模糊,在街上自由行走,而女子则会款款而行。还记得白素贞与许仙是怎样相遇的吗?一把伞,造就了他们之间的美好爱情。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就来自于江南的那个下雨天。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的,江南的蝴蝶尤其美。比起其它地方的蝴蝶来,它们多了一种活泼、一种怡然。纳兰性德在《河传》中写道:“花枝,满庭蝴蝶儿”。因此,蝴蝶与花儿不能分开,蝶恋花是否就是这样来的呢?花需要蝶舞之美,蝶需要花香之溢。有一种花叫作蝴蝶花,颜色是紫色,小巧可爱,恰如一只蝴蝶,风吹花瓣,与蝶飞舞,神不像,但形像了。下雨天的蝶是最美的,因为“粉蝶沾湿,徒留一缕香魂”。

画屏需摆在江南似乎才有韵味。“独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在古诗词中,江南女子似乎总是愁绪万千,思念就像是她们必经的阶段,而画屏,却增添了一份美感,一丝高雅。图画伴着女子,又像一幅画,像屏布一样,纯洁又不失天真,细腻的感情和画屏相互交织,弯弯曲曲,充满了古典气息。

江南,明媚如春光,忧伤如秋风;明媚如风筝,忧伤如流水;明媚如笑靥,忧伤如落红……。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二篇】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生27:难。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

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

(生背诵)。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揣摩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6: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回家的作业:同学们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最后,我们再把这首词诵读一遍,就像老师刚才说的,每位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生齐读,下课)。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三篇】

留给丝丝细雨一个。

湿湿的背影。

一转身的刹那。

诗化了所有对你的。

言语。

雨巷中飘来归人。

急促的跫音。

惹落了油纸伞边弦的水滴。

滴在青石板铺成的。

街道上汇成一股思念的。

小溪。

迷离的江南水乡。

氤氲着迷人的气息。

亦如夜夜梦中牵挂着的。

——你。

闻一多中学高三:yu789yong。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四篇】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五篇】

新学期新气象,开学了,美好的校园时光再次来临,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校园吧。

走进大门,一条长长的、笔直的、宽敞的马路出现在我们眼前,像一条幽静典雅的光明大道,指引我们走向知识的海洋!马路左边是操场,右边是教学楼。我先带你们去操场看看吧!左边是一个被红色的塑胶跑道围着的大操场,可以容下成千上万的人。操场的右边有一个洁白如玉的主席台,主席台上有一个讲桌,讲桌上有五彩缤纷的鲜花,有紫色的、有蓝色的、还有粉色的,五颜六色,真美丽!

现在我带你们去右边看看!右边是醒目绚丽的教学楼。我们班在第二栋楼的第五层,教学楼的一楼种满了碧绿的梧桐树,二楼的墙上有许许多多的国画,都是我们小朋友的作品!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是丰富!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六篇】

我一直都想去江南。

人人都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桃花丛中人面笑,高歌一曲醉清风。那白娘子烟雨桥边一面之缘,那青梅竹马却只能还君明珠双泪垂,多少前朝旧事,多少才子佳人,谁能不忆江南。

那是一个带着细腻色彩的地方,它不是塞外的大漠,粗犷的线条抽象得令人恐惧,它也没有偶尔飞过的寂寞的大鸟,长长的哀鸣,透着几许忧伤,几许悲凉。

希望自己能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撑着把油纸伞,头上带着玉牙叉,放下心中的'所有,就这样走入江南。

江南美啊!

无论是歌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是赞叹“水光潋艳晴分好,山色空蒙雨亦前。”亦或陶醉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因为它的美,它那落在无数人心坎上,化出如水般亲情的美。

她并不想到刻意去吸引你,那种不做作的美,就能让你为之销魂。

她有古典少女般优雅的情怀,含蓄而稳重。

沿河低矮的房屋,乳白色的墙上有一块块班驳的水印,灰黑色的吊角屋顶,屋檐下依稀可以便别出燕窝的痕迹,而燕子大抵早已飞散在久远的年代,旧年历是老人挂在门梁上纸糊的灯笼,在江南早春丰沛的雨水中,已褪去了大红的颜色。

我站在石彻的河岸上,眼前的这一方水,零星的带点黑,污浊的味道却全然没有,水风凉爽的早春,雨水冷冷的一落,我多希望有些性情浪漫的人可以邀我坐上那乌篷船,撑着油纸伞,从头到尾走一回这翡翠一样的绿水。

我想,漫步江南,还应该穿上一双锈花软底鞋,走路不带什么声响,这样才能不破坏那原始的和谐,巷子的尽头,常常坐着三五个操着吴侬软语的妇女,头发盘成髻,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和着午后金色的慵懒的阳光,把一切都娓娓道来,走过她们的身旁,她们会毫不腼腆的说,大姑娘从哪来?大姑娘慢些走。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遇到从雨巷中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好完成戴望舒先生一直没有达成的愿望,秀丽古朴的江南,像戴先生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又何尝很少呢?遇到一位便也足矣。

在雨水和粘湿的风里,在路上和巷角,没有一个人躲避,没有措手不及的慌乱,一切仍是安然如初,他们跟着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的不急不缓的步调,保持着一份独一无二的恬淡与释然,江南的雨是羞涩的,淅淅沥沥,若有若无.微凉的风裹着泥土味儿,江南的雨带了些诗情,无论哪一滴都无法选择自己将落到何处,他太柔弱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否是比谙世事,不识愁味的洒脱和无拘呢?这干净的雨紧贴在我身上,我并没有去擦的意思,雨水彻底的吮吸着我每一个细胞中的污浊与混沌。

我需要一个地方,可以承载我最虔诚的信仰,拥有一种像边城一样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个地方应该是质朴,干净和纯粹的。

我不确定,我以及我们这一代,是否都带有一种特别的茫然在生活,我们是否一定要在寂寞中抬头低头,在无休止的伏案中去迎接一个过于劳累的成长,我们把自身所有的时间和青春去完成一场精心准备的,来兑换构想中尚未到来的荣耀。

我固执的认为,我们内心深处,一定还有一份最原始的安静和对人性美好的渴望,我们心中一定有一个也许不近于完美,却又让我们无限热爱的地方,或许有朔北的风,或许有塞北的雪,它们在恰当的时候慰藉我们孤单的疲惫的心,让我们的灵魂得以舒展,我庆幸我有我的江南,心中的江南。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圆,人的生命就延着轨道不断前进,看似事事难料,却又周而复始,圆中的那片干净的土地,被紧紧束缚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摆脱,离开那近乎套板反应的俗不可耐的轨迹,去寻找一种合适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么,那么干净的土地永远也进不去",人理应活得更简单,更纯粹,更真实,更有人性。

然而,我是如此之渺小,如宇宙中的一片孤舟,我无力改变,只能屈服。

重重烟雨早已锁住了我心中的江南,难道,我吼一声,便可去开雾散吗?

无稽之谈而已。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七篇】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从政杭州刺史时,他在西湖中筑了一道堤,人称苏堤,百姓赖之,至今还是西湖十大景色之一。但他之所以受人喜爱,还在于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他在山东密州任刺史时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兼怀子由》这样两首词,至今脍炙人口。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对这首《水调歌头》都耳熟能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以及自已的仕途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朱阁,低绮户(原作“窥绮户,后来苏轼自改‘低绮户’更显精辟)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开始。人必须先成为自己的朋友,不要自己作自己的独裁者,不要自己作自己的暴君。——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吧。在这首词中,苏轼最终达到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虽然,苏子此词无论写作手法或意境都属上乘之篇,但毕竞还有些许“酒后醉话”之蛛丝马迹,不过这绝不影响这首千古绝唱以及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质。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即便有点醉话也讲得如此美妙和富有哲理,这就是苏子的高妙之处。无怪乎,自苏子咏月的《水调歌头·中秋》问世后,九百多年来,人们仍然众口一词“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比美”。

水调·江南字高三大全【第八篇】

一只摆渡了几个朝代的乌篷船靠在岸边休憩,透过已有小孔的船篷,似乎有一些唐、宋的阳光争先恐后地倾泻进来。拴船的木桩已被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记,磨穿了一圈圈年轮,只有船绳听烦了船娘对船夫的叮咛,一根又一根地罢工。岸两边是楼阁,支开的窗子下面晾着干干净净的衣服,顽皮的风儿也来试一下这些衣服合不合体,在窗下钻来钻去,而这窗子里面便藏着淡淡的胭脂香和轻轻的读书声了。是的,江南喜欢才子,才子也爱江南,读书声与这静静的潺潺的水声加起来或许就是天籁之音了吧?江南那不尽的水是一条条丝绸,而这船儿恰似一颗黑珍珠,只要那绸缎轻轻一颤,也就是那篙在水中那么轻轻一点,便就从这头滑到了那头。

弯弯的`拱桥煞是好看,桥与水里的倒影合起来犹如江南佳丽手中绣花的轻罗圈,轻罗圈上绣的是静景,而透过桥孔见到的是一幅如梦如幻、似梦亦真的动感色彩。江南少女不知悄悄地把多少心事绣进了那些密密的针脚里,同样,那氤氲着水汽的河面也朦胧起了许多遐想,充溢着荷香的空气在酝酿,酝酿。当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空气再也憋不住时,便会在一个有薄雾的傍晚,从笛孔中一孔一孔地泻出来,是哪家的笛声吹碎了河面的平静,让采莲归来的船儿也不愿前行。

一江碧水,走过了几多弯弯曲曲的岁月,途经这里不是归人,是过客,我是北方人,北方的土地上是种不出这样的景色的。北方的人是阳刚的剑是烈性酣爽的酒。北方的人身体中有一条属于黄河的支流,生无所息,把生命熔铸成文字,把青春挥舞生风,换来龙光射斗牛;而江南不是这样,这里的空气是被咸咸的海风吹酥了的,南方人是柔软的丝带是妩媚多姿的柳条,江南容不下战马与刀枪,那柔柔曲曲的水,只喜欢飘着淡淡清香的墨汁和琵琶古筝的浅吟轻唱,坐在船里的北方人,犹如闯入了别人的画卷一般,粗犷豪放的山东大汉无论怎样也不能与江南协调起来,真怕别人拎起画轴轻轻一抖,就把我给抖下来。天晴时南方人家院子里都会撑着竹竿晾画,似乎江南的蝴蝶、小桥、流水、嫩竹都是因耐不住寂寞而从画上掉下来的。

心底泛起一片橹摇出的水花,上面飘着阵阵荷香,船轻轻摆渡着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4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