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样例(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81960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第一篇】

摘要:新课程作业设计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在创造”上下功夫。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满足各种需求。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第二篇】

摘要:小学作业设计与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所以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意义深远。本文从作业设计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我国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语文科目提出了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作业的目的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有效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特定活动相关联的,对小学生而言,作业是与创新能力相关的重要活动。因此,本文认为,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对小学作业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确立和稳固。

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呢?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作业设计成品化,作业练习一刀切,作业练习以应试为导向。

1.作业设计成品化。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习题集等成了老师们直接现成的选择,老师们倾向于不加思考地将这些资料作为作业,少有老师结合自己的体会、贴近学生生活地去设计和布置作业,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作业感到乏味甚至“毫无知觉”,使他们难以产生联想、难以积极思考,当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2.作业练习一刀切。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爱好等方面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学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能学习优秀的会认为很简单而草草了事,成绩欠佳的则会认为太难了,自己不会做而产生恐惧、抵制等情绪。所以,对所有的同学搞“一刀切”,不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是难以让不同的学生都产生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原动力。

3作业以应试为导向。期中考试考什么?期末考什么?毕业会考考什么?当这些成为老师们所唯一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一切都会围着考试转圈了,在作业设计上就表现为:布置大量的习题,强调重点知识点,强调标准的解题步骤和标准的答案。

那么,鼓励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以及结合生活解题这些呼吁也就被撇在一边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日复一日的习题中逐渐枯萎了。

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了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本文认为有不同的作业设计模式可以借鉴。老师可以有比例地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乐趣、丰富知识、增强运用和创新能力。1.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是指以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的`作业类型。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运用此类作业。例如,讲授到《巨人的花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绘画出来,或者让学生自由形象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分成小组,最后将他们的绘画贴出来,以起到自我评价的作用。这样的作业,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

3.调查型作业。调查是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们到乡村,让他们看哪些植物是知道名字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这样,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无形之中创新的素质也就积累起来,持之以恒,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就不再是空谈。

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真心希望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尤其是作业设计上的优化,逐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要满怀信心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2]唐瑞军小学作业设计与练习的时效性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年会论文集[c],南京,:3-5。

[3]束素芳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导向作用.江苏教育报[n],,11,18(003)。

[4]高爽谈小学科学教学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10(2):676。

[5]熊祎有效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江苏教育报[n],2011,9,22,(005)。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第三篇】

就当前的作业现状而言,关注作业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有很多,而关注学生需要以体现作业的价值却很少。为此,经过调查、实践与反思,本着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对现有的作业进入了深层次的反思,觉得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以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基础,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多渠道,着眼于课程发展的新趋势,设计活动化的课外作业,因此对学生和家长就作业的看法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

1、有%的学生回答“学习数学对解决生活实际没有大的帮助”,有30%的家长回答“学习数学对解决生活实际没有大的帮助”。

2、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喜欢”做数学作业,有%%的学生回答“不喜欢”做数学作业。而当调查“你喜欢做哪一科作业?”时,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百分率相差无比,分别是%、29%和%。

3、六成多人每天碰到难的作业会选择一个人解决;一成多人选择和同学合作完成;选择放弃的有三成多的人。

4、应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上述调查问卷中不难看出,学生、家长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表现在:

--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在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从而使作业成为了一种呆板的机械训练。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越来越高,对孩子机械的背诵口诀,默写,做大量的口算作业等等这样原本常规的作业,大多持的是反对票。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中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潜能的发展。

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谈不上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据此,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作业型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又一个舞台。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活动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业,丰富他们的生活,展示他们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

(一)设计作业要注意:

1、多样性。作业在设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开放性。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3、激励性。作业的过程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合作性。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作业,激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情感,引领学生互动学习。而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5、人文性。要使学生感到作业是自己的需要,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作业。

课外作业的布置,不能毫无选择地照搬课本的课后练习,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改变、创造性地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学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能行”;学生有差异,要区分对待,“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1、趣味性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乐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在新鲜、有趣、轻松的练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创新,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如1:学习“24时计时法”后,教师布置学生以下作业:晚上自己从睡下看一下时间到起床时看一下总共睡了多长时间;上学前,看一看钟表是几点,中午回到家再看看是几点,然后说一说自己离开家多长时间;寒暑间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息时间表。

如2:在学了两步计算后可布置学生课后一起玩“算24点”的扑克游戏。

这些作业一改以往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赋予一定的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一定的视觉享受。

2、操作性作业--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提升思考,获得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操作性作业,我们认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原理等。如测量一下你睡的床约几米、你的身高和家里人的身高并把他制成表格等相对应的课外作业。二是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到生活中就含有很多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分析生活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与习惯。如学习重量计量单位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称一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食盐,还可以让学生上市场去先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然后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的作业需要父母的协助下才能完成。

3、综合性作业--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做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作业成为沟通书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证明,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在其他学科都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学习统计图知识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把学校门前经过车辆分类记录,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填上具体的数据,然后根据分享的“2024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样例(汇总5篇)”,排列出污染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写出分析报告,从中发现汽车的行驶对玉环县道路、空气污染情况以及改进的发展情况。

此外,把综合性作业分还可以分为以:(1)记录在报纸、课外书、或者电视上等途径看到、听到的难题、趣题,可以先自己试试解答再向老师提出疑问。

(2)学习心得、学习中对某个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积累。如有学生再还有自己的想法时,就会对我说:“我还有想法…”“你看我这样想行不行…”这些点滴言语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一个机会,能从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这些作业,涉及阅读、收集整理等多项训练,且富有一定层次性。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4、开放性作业--开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创造性。开放性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综合性、探究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2)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小组合作完成。除独立完成的作业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如:计算出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利用放学时间到附近菜市场调查某一种蔬菜的价格,并计算出这种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展开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调查或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学校准备组织去效外野餐,请你设计一购物方案,列出所需的物品、数量和单价,要求不超过50元/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

我们以分析三册教材为例,列出三册所学知识体系与课外作业活动化对应表。

知识体系单元综合性开放性操作性趣味性。

数与计算。

制作几张数学算式卡片?估计一下你和你爸妈的体重,你和他们相差多少?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如果你有20元,可以换几张5元、2元、10元,还可以怎么换?“六一儿童节”,校门口每隔5米插了两面彩旗,从第一面彩旗到第5面彩旗相隔多少米?1、制作1-6乘法口诀卡片。2、把口诀背给你爸爸听1、据4×6画一画。

2、和爸爸进行口诀接龙等游戏。

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学校准备组织去效外野餐,请你设计一购物方案,列出所需的物品、数量和单价,要求不超过50元/人,并说说你的理由。把0、1、2、3、4、5、6、7、8、9分别填入方框内组成三个等式(每个数只能出现一次)。

+=。

--=。

×=。

1、针从“9”走到“12”,一共走了几分?2、继续制作7-9的乘法口诀卡片。3、16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要4根,最多可以摆几个,最少可以摆几个。1、举行口诀接龙。

2、小组口诀对答。

第8单元:数学广角8元可以有几种拿法?三个朋友一起,互相握一次手,可以握几次?穿一穿:拿三件外套,三条裤,有几种搭配方法?摆一摆,2、3、4可以摆出几个两位数。

空间与图形第1单元:长度单位量出七巧板里三角形的长度,算出三条边的长度和。路的这端到那端共种有8棵树,每两棵树之间都是2米,这段路共长米。估一估你的文具家族的长度,再量一量。

找一找:生活里用到米和厘米单位的记录下来。

第5单元:观察物体照镜子,当时间拨到9时、3时、5时等时间,你发现什么?猜一猜,做一做,对折后剪三个洞,打开后有几个洞?再对折呢?1、观察你爸爸可以从哪几个面着手,都一样吗?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图形。2、画一副对称图形。

(三)课外作业活动化的组织形式。

课外作业的组织形式要有的放矢。对布置的课外作业,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己选择伙伴合作进行,学生可以先进行同伴讨论,然后再独立完成;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探讨。还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具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个人自主型作业:学生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不需要他人帮助来完成。

2、小组合作型作业: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组时可以按照作业不同而分组,有按照家庭的远近的差异分组的,有按照能力差异不同分组的等等。

3、家庭协助型作业:一些作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可以增强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对提高家庭素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作业具有浓厚的亲情感。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第四篇】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做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倚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践;长期停留在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抄抄句子、背背古诗,默默词语的陈旧僵化模式上,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发挥。

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作业的数量多,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少;二是布置作业时一刀切的多,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少;三是独立完成的书面作业多,关注合作互动生成的作业少;四是师生获得的信息失真的多,相互交流沟通的少。这些不正常的作业设计,总量过大,质量偏低,费时低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统一认识,端正观点,加以改革:

1、作业功能的优化。

以往小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做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

2、作业形式的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小学语文作业重复单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应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着力改进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重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变作业设计的“老面孔”.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策略: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练等多种形式相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1)实践性的,如: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盆景,观察探究,掌握规律;参观采访,搜集整理材料,制作学具模型,增强交际能力,养成动手习惯。

(2)活动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

(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

(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学了《詹天佑》,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示意图,变抽象文字为直观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元旦等节假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话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极有效地完成语文作业。

而学习古诗词后,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仗,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更是一项有新意的作业。如学完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一位教师让学生模仿本诗表达方法创作一首歌颂学校或家乡的诗,多数同学的诗写的情真意切,其中一名女同学的的诗更是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她在诗中写到:“昨天,这儿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教学设备是那样的原始落后/只有几间简陋的校舍/现代化的教育是那样遥远、渺茫/普九验收给师生带来了希望/只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枣阳二小奇迹般地改变了模样/一栋栋综合楼拔地而起/崭新的微机房、语音室、阅览室/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大厅/向人们传播着知识和技能/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学水平/枣阳二小,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美好的明天……”

通过这次作业,不仅达到训练同学们模仿学写诗歌的能力,而且对同学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读写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妨尝试以下几种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1、续编故事。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续写穷人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及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2、观察体验。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完《燕子》一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春天景色描写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3、想象画图。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几天后,学生的作业交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面,对教师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而深远的意境。

4、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独幕剧《奴隶英雄》后,学生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情节,兴趣浓厚。

5、办手抄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举办一次“环保知多少”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6、读课外书。其一,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后,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其二,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学生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但由于受性格、个性、家庭、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程度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与广泛;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权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后进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腔调,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了《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辨字组词:撕()旋()涡()嘶()漩()窝()。

(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嘶鸣吼叫东闯西撞。

(3)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4)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5)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6)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适合自己的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

1、课内外联系。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赵州桥》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找一找我们国家的一些古老的桥梁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还让学生找一找现代的桥,如城市的立交桥、上海的杨浦大桥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扩展了知识范围。

2、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鸬鹚》一课第一段非常优美,根据内容绘一幅画:夕阳、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这样构图,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综合运用自然、美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操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课文内容。课后,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还可以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植物园里。

4、设计“大作业”.这种作业没有规定的内容,允许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语文应从这里入手,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资料,组织材料,撰写小论文。这类作业涉及面广,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会领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作业设计时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才符合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创造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论文【第五篇】

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的作业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可见,如何按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作业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为此,我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信用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美。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学习《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村子的示意图,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十字路口十分钟内机动车辆运行情况,或到附近商店调查几种商品的价格等,再编制成统计图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二、作业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如: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让学生用这单元的知识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其他同学猜的作业。

[1][2][3][4][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81960